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

全球化与一体化作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已迅速渗透到世

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将面临着一个超越国界的全球性时代。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在国内既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

又担心会导致国家分裂的两难选择。国家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矛盾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挑战,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双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多民族、多语种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的国情之一,我国同样面临着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促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在教育上就是使少数民族一方面通过学习国家族际共同语以达到顺利进入主

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同时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双语教育既是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客观需要。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之缘,东连汉地,西接藏区,具有“汉藏走廊”之称,费孝通先生称之为“藏族现代化的跳板”,此处历史上就是一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藏汉双语现象早已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藏汉双语

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处边陲的甘南藏区社会文化发生着急剧的变迁,广大藏区农牧民处于在力图融入主流社会,分享

现代化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又担心失去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的

两难境地,因而藏汉双语教育发展将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也亟待探索研究。本研究遵循历史学和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并辅之以文化唯物

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

历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在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政策学的有关理论,将文化研究与历史研

究相结合,着重探讨了甘南藏汉双语教育个案的社会意义,并从人类

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的视域对藏汉双语教育发展在全球化时代的社

会文化变迁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历史与现

状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其发展趋势,前瞻性地提出了藏汉双语教育未

来发展的理论探讨和策略思考。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共一章,着重论述了本研究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阐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采用的理论范式和具体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为历史演变,包括第二、第三两章,以历史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再现了甘南藏区民族教育和藏汉双语教育的嬗变发展历程。第二章:简要交代了甘南少数民族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阐述了甘南藏区自

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论述了其不同发展阶

段的主要特点。第三章:上溯至先秦,从历史上先秦至明清甘南藏族

先民羌、氐、吐谷浑、吐蕃等古代部族先后与汉族或历代中原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廓描出甘南藏汉双语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貌,并分阶段阐述了明清以来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演变发展的历史

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是主位观点,共一章,即第四章。第四章:采用文化人类学的主位文化研究方法,利用甘南州六所中小

学田野工作的访谈资料,呈现与展示了当地文化负荷者对藏汉双语教育的态度与观点。第四部分是问题与探讨,共分四章,第五至八章。以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与文化人类学的客位文化研究方法,阐述了研究者对藏汉双语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未来发展的探讨,包括对当地文化负荷者不同观点的阐释、藏汉双语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藏汉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策略思考。第五章:归纳了社会各界文化负荷者在甘南藏区社会要不要接受我国主流社会的语言文化、有无必要在当地中小学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与争论,用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其进行了阐释,并从民族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甘南地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客观必要性进行了理论论证。第六章:从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和实施策略方面对现有学校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方案进行了评价。第七章:从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地理与经济生态环境、现有教育资源水平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与制约甘南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因素和条件。第八章:在前述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剖析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甘南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与藏汉双语教育将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站在“国家一体”与“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立场上,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与策略思考。甘南藏区学校实施藏汉双语教育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必要性,在甘南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有着广泛的社会民意基础,甘南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既是一种客观需要,

又是一种实现国家统一和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政治考量。

浅谈彝汉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彝汉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教育教学中 的重要作用 新房春蕾小学王德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剧,应该加快彝汉双语教学的步伐,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双语教学的教材应该立足于彝族的传统文化,以彝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事物为主体,吸引学生的题材为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彝汉双语和发展,从而推动了彝族地区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双语教学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而我们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实施双语教学。我作为双语学校的一名年轻成员,经历了三年双语活动的全过程后,对此也颇有感想。 我觉得在小学阶段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双语教学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就是以两种语言作为语言教学的教学。由于彝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特殊性,我校的双语教学是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彝语(母语)为第二语言的组合。主要目的是借助学生“对彝语的理解来促进汉语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它不单纯于平时学生的语言交流,而是渗透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单从语文教学来说吧,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要求我们教师找到适合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如何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呢?我认为:(1)注重培养学生口语使用能力。因为普通话口语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自然也就成为学校的教学重点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地 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此同时加强他们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普遍由于信息闭塞导致文化底子薄,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以前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一味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无形中将学生与实际生活隔离开来,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口语能力。这里所说的口语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听得懂说得出,还要包括他们的用词谈吐和文明礼貌的教育。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语言都和汉语有巨大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对于汉语口语能力的学习中一定会觉得难度很大。在口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汉语的基础知识学习。在小学低龄阶段,首先要强调汉语拼音的学习,然后关注学生对汉语文字的认知和运用。最终要使学生做到发音准确,能读、会写、会用学过的汉字。(2).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

浅谈小学藏汉双语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藏汉双语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12-19T16:19:22.87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10期作者:李林[导读] 【摘要】藏汉双语教学是以藏语为基础,通过学习汉语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民族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双语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藏汉双语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藏汉双语教学教学策略【摘要】藏汉双语教学是以藏语为基础,通过学习汉语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民族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双语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藏汉双语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藏汉双语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10-086-01 一、藏汉双语教学模式 国家为保证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因地制宜,在中小学采用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学,逐步形成了"民族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汉语授课为主,加授民族语"的两种基本教学模式,并积极开展"三语"(民族语、汉语和外语)教学实验。[2]据了解,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同样采用这两种教学模式。简称为"藏+汉"和"汉+藏"的教学模式,"藏+汉"类学校教师以藏语进行授课,并另加授一门汉语文,藏汉语文教材均使用西北五省协编的民用教材,内容与普通中小学的统编教材出入较大,其余课程属于统编教材的藏语翻译版本。"汉+藏"类学校教师以汉语授课,教学内容均与汉语类普通学校无异,除此加授一门藏语文。 二、藏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要受到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否则将更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民族教育从无到有。已经完成它的初级使命,如何提高教育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民族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教师费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知难而进,才有可能实现一定的突破。最终获得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三、藏汉双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藏汉双语教学,正确处理其他教法。 藏汉双语教学法是教师根据班上学生了解或熟悉语言的种类不同情况,为面向全体学生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学活动中最起码的手段。可见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是极其的重要的。我同时还认为,教师能根据班上学生了解和熟悉语言种类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尤其重要。如给聋哑学校的学生上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用手语进行教学。如果对这样的学生,也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而会使学生误解为教师在歧视他们。教师讲课时语言固然应通俗形象,明白透彻。但我们同时还认为,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授课,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语言并不陌生。这样师生的情感才能沟通,学生才能倾听教师的讲解,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通过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而是用某一种学生并不十分熟悉的外来语言进行教学,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诸如概念或运算法则等基础知识。 2.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双语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两个方面特点?D?D语言性和科学性,而汉藏双语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在汉藏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于课堂组织方式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该以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为原则,广开思路,创造性地采用综合性课题讨论、即兴演讲、分角色游戏模拟等,而且,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普及的背景之下,教师更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快捷性,通过课堂播放视频、影像、音乐等,丰富拓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目的。 还有就是教师可以考虑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便提升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事实证明,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是以经典话题为主线展开,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环节,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大大提高。 3.实施汉藏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 这种汉藏双语教学课程的分阶段设置方,式是指对汉藏双语课程的具体开设从初级课程延续到中高级课程的系统性构想和实施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事实证明,这种高度重视衔接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对于双语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因为这种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方便教师客观上采用团队教学法,充分发挥每一个汉藏双语教学教师的个人专长,对汉藏双语教学的阶段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使得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则是既可以有汉语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在此一项的基础上进行汉藏双语学习。所以说,用这种汉藏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的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贯穿于汉藏双语教学活动实践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汉藏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 总之,为了全面教育好全体学生,主要是针对民族地区的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藏汉双语教学法,否则,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种空谈。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一样地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共同获取新知,也只有运用藏汉双语教学法来促进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参考文献 [1]克毛才让. 藏汉双语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新课程.上》.2015.12 [2]泽仁纳机. 浅谈藏汉双语教学.《中华少年》.2016.12

藏汉双语培训计划

藏汉双语培训计划 篇一:藏汉双语预备法官培训心得体会 藏汉双语预备法官培训心得体会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xx年藏汉双语预备法官培训班所有学员表达本次培 训的心得体会。 xx年11月10日,我有幸和六大地区基层法院的参加了国家法官学院西藏分院举行的第一届藏汉双语预备法官培训,培训为期两个月,开设了三十二个课程,从法官思想心理到业务知识,从法官礼仪到廉政教育,从模拟开庭到裁判文书的制作,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本次培训增加了藏语课程,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受益匪浅,此外学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各种文体活动,使封闭式的培训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表达我和全体学员的心声: 首先,学员安排了为期三天的军训,三天的军训端正了我们的思 想态度,更新了我们的精神面貌,加强了学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我们以饱满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进入到培训学习阶段。

其次,培训学习课程包括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实务案例分析到理论讲解,从模拟开庭到裁判文书的制作,从法官道德礼仪到司法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我们预备法官们将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提高了我们预备法官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了法律信仰,强化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理念,再次强化了我们所掌握的法学专业知识,并对在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得到了答案同时心中开始了思考,使我们从本质上充分认识到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认识到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在身边悄然发生,对我们预备法官来讲,司法体制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肩上的胆子更重相应地我们要学到的东西越多,才能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学院与时俱进,给我们提供了贴近司法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使本人受益匪浅的开设了藏语文基础(正字法)、藏语法律术语、藏语法律基础知识、藏文裁判文书制作和藏文写作等藏语文相关法律课程,这对一名藏语基础不好的基层法官如在沙漠里找到了水一样,让我兴奋和激动,我认真听讲每一堂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司考,同时我也了解到学员们的心情跟我一样,都举得老师们教的非常有用非常实务也是我们每一名基层预备法官所欠缺的,大家都非常用心地学习,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回想在培训之前,我们向藏族当事人翻译检察院的起诉书都有困难更不用说用藏语流畅地宣读 __等裁判文书,而经过背刺培训,我们不仅能修改准上网

关于双语教学

三、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师队伍无法满足双语教学需求。 许多教师专业不对口,汉语好的教师不是数学专业,专业术语表述不准确,教学方法达不到要求,有些是数学教师,但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差,科学学科“双语”教师缺乏。教师汉语水平等级与实际教学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2、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在新疆,各民族聚居化程度高,我市多数的少数民族中小学都是自成一体的独立的组织机构,从学校领导到教师清一色是本民族人,学生在学校每周除了4~5学时的汉语课外,几乎就封闭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里,与汉语没有任何接触,没有实践的机会。另外,汉语课按学制要求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这时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错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期,学习汉语就比较费力且形成的错误发音习惯已经固化,不易改变了。 3、双语教学模式一的汉语水平达不到学习其他学科的要求。我市绝大多数学校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一教学,其中汉语教材无法满足其他学科的要求。 4、学前双语教学质量偏低,尤其是农村学前双语教育质量无法和小学阶段要求衔接。 四、今后的设想 1、多渠道培养合格的汉语教师 汉语教材和教师是双语教学最关键的两大因素,有了好的教材,还需要有好的教师去教,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想开办汉语教师培训班,把在内地经过专门培养的、起码是语言表达过关的人充实到汉语教师的岗位上,尤其是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岗位上,为双语班配备业务精的汉语骨干教师授课,使汉语教学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改变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的质量双差问题。以促进双语的教学质量。 2、改革现行学校民族教育制度 单纯的民族语言环境,极不利于学校的汉语教育。我们将进一步步实行民汉合校体制,更好地促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的整体水平。 3、克服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作法,踏踏实实地进行双语教学。 在“双语”教学中,要防止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现象,不要平时用维语上,有人听课用汉语上,实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 全球化与一体化作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已迅速渗透到世 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将面临着一个超越国界的全球性时代。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在国内既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 又担心会导致国家分裂的两难选择。国家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矛盾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挑战,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双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多民族、多语种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的国情之一,我国同样面临着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促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在教育上就是使少数民族一方面通过学习国家族际共同语以达到顺利进入主 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同时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双语教育既是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客观需要。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之缘,东连汉地,西接藏区,具有“汉藏走廊”之称,费孝通先生称之为“藏族现代化的跳板”,此处历史上就是一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藏汉双语现象早已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藏汉双语 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处边陲的甘南藏区社会文化发生着急剧的变迁,广大藏区农牧民处于在力图融入主流社会,分享 现代化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又担心失去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的 两难境地,因而藏汉双语教育发展将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也亟待探索研究。本研究遵循历史学和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并辅之以文化唯物

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 历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在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政策学的有关理论,将文化研究与历史研 究相结合,着重探讨了甘南藏汉双语教育个案的社会意义,并从人类 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的视域对藏汉双语教育发展在全球化时代的社 会文化变迁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历史与现 状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其发展趋势,前瞻性地提出了藏汉双语教育未 来发展的理论探讨和策略思考。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共一章,着重论述了本研究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阐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采用的理论范式和具体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为历史演变,包括第二、第三两章,以历史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再现了甘南藏区民族教育和藏汉双语教育的嬗变发展历程。第二章:简要交代了甘南少数民族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阐述了甘南藏区自 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论述了其不同发展阶 段的主要特点。第三章:上溯至先秦,从历史上先秦至明清甘南藏族 先民羌、氐、吐谷浑、吐蕃等古代部族先后与汉族或历代中原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廓描出甘南藏汉双语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貌,并分阶段阐述了明清以来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演变发展的历史 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是主位观点,共一章,即第四章。第四章:采用文化人类学的主位文化研究方法,利用甘南州六所中小

民汉双语教学点滴谈-2019年精选文档

民汉双语教学点滴谈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 各少数民族几乎以同种民族世居各地,都有着本族语言,并以本族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尤其是儿童单一用母语进行交流是普遍性。教育离不开语言,在教育实践中,学校课程教学的第一媒介就是语言。我们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现行的国家课程以汉语为教学第一媒介,这种教学媒介恰恰与少数民族母语在语言交流 互不相通,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儿童刚入学时,我们直接使用汉语组织教学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些儿童对汉语在语感上未能领会,这就需要教学组织者必行双语教学。就此问题,笔者对双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通过学习借鉴、观课探究、座谈交流、访谈沟通、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等,归纳出一些看法,以此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更加热爱双语教学,让双语教学真正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什么是民、汉双语教学 根据双语教育的概说及其定义指出,民汉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民语和汉语(普通话)切换使用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培养活动。 二、民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低中年级课内时间全部用汉语进行教

学是行不通,需要通过母语的支配形成双语教学模式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民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始终不容忽视。 第一,民语引导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性的易于接受学习的语言信息,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汉语的使用。 第二,民语引导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最基本的认读能力。 第三,民语引导教学能够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提供安全感。 这里为什么提到安全感,由于任课教师能顺畅运用学生的第一语言组织教学,减少了学生害怕因为听不懂第二语言授课而产生的种种顾虑,从心理上保证学生对学习有安全感。 三、民、汉双语教学的类型 民汉双语教学主要易于引导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和汉字、数和数学概念。母语辅助汉语教学有助于扩散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推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建立数感。民汉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启蒙型、过渡型、短暂型。 (一)启蒙型双语教学 儿童刚入学组织教学时,使用民语引导,然后用汉语认读, 再用民语释读,教师引导和师生在互动、交流所致的母语较多, 汉语较少。这种类型称之为启蒙型双语教学。这种启蒙型双语教学着重在小学一至二年级或学前教育使用的教学模式。 (二)过渡型双语教学 教学初期还用到母语引导,但后期转型为汉语教学的,这种 教学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这种模式模式着重在三至四年级使用。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引导时,口语交际时还使用母语较多,到后期逐步转换为汉语口语交流的多。即在三年级还用母语辅助教学,到了四年级所用的母语较少,或者几乎脱离了母语,直接用汉语组织教学。

藏汉双语教学必要性

藏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益西邓珠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各民族语言平等的论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汉双语教学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藏汉双语教学的高度重视。通过描述藏区藏汉双语教学发展情况,透视出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状况,从而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并提出藏汉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办法。 [关键词]藏汉双语教学必要性可行性 语言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载体。因此,语言文字的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交际的社会功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必须以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实际为前提。 长期以来,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处境一直令人担忧,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质量始终没有根本改观。究其原因,藏汉双语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遵循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基本原则,人们还未清醒地认识到对藏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也没有找到按学生的语言实际出发进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办法。 一、藏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是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各民族语言平等的论述之需要 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都应该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自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列宁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不同各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族主义者”。1“居民有权受到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教育,国家和各级自治机关应拨款创办这种学校,以保证这种权利的实现;每个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的学校,以保证这种权利的实现;每个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在各种会议上发言的权利;在一切地方的国家机关和社团中,本民族语言同国语平等使用”2。斯大林指出:“首先使初等教育成为不分民族的全国公民的义务教育,然后中等教育也如此……为此必须在全国建立稠密的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学校网,供给精通本民族语言的教师干部……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使用本民族语言呢?这是因为千百万人民群众只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才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获得巨大的进步。”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必须帮助少数民族的广大民族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4 江泽民总书记在一九九二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应在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形式等方面,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路子。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提

藏汉双语教育

【摘要】藏汉双语教师正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的推进和深入的开展,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双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文章对学者们在藏汉双语教师素质的研究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综述和简要的点评,以期在为后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藏汉双语教师素质;双语教学 目前,在青海藏汉双语教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学校都把藏汉双语教学作为办学特色,民族学生的范围也从最初的民族班发展为民族学校,但在几乎所有学校在藏汉双语教学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藏汉双语师资的匮乏问题及藏汉双语教师素质问题。藏汉双语教学的关键是藏汉双语教师素质,没有合格的双语教师,是不可能完成双语教学任务。因此,只有对藏汉双语教师提出更完善全面的素质要求,才能实施高素质的藏汉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育的定义与概念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学者们有不同的的解释,但是其本质都是相同的。朱浦认为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去不同而存在差异(朱浦,2003)。钟启泉认为双语教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最广义的层面指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所驱使的“双语教育”。第二,广义的层面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

学。我国的“双语教学”通常是指汉语为第一语言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组合,旨在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第三,狭义的层面是指外语教学(英语教学)本身(钟启泉,2003)。《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定义为“双语教学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 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阶段若干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中,能够应用藏语、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部分非语言学科如科学、数学、社会科学等知识性科目的学科,目的是为了提高藏族同学的汉语应用能力,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双语学习气氛,是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两种语言与多元文化环境的熏陶。最终能够掌握两种语言,习得用双语进行思维与学习能力;逐渐成为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的双语双元文化人才。 (二)双语教师的概念 关于双语教师的概念界定有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师,通常是之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一种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另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双语教学的任务要通过双语教师来实现。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任务:第一向学生传授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内容;第二,提高学生第二语言或外语。双语教师不仅必须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

范文: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民汉”双语教学一直以来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下,“民汉”双语教学就是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采用少数民族语和汉语两种教学语言开展教学工作,既尊重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让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又向少数民族学生推广汉语普通话,让少数民族学生逐步达到“民汉兼通”。本文主要探讨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 一、开展“民汉”双语教学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当前全国双语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教学模式与当地语言环境、语言习惯结合不够紧密,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语言思维转换规律。而且双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材体系、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统一,即语言学习以民族语言为主,还是汉语为主,如何确定两者的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目前“民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要在国家方针政策下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民汉”双语教学模式转型。[1] “民汉”双语教学是保存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民汉”双语教学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传承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民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民族共同语――汉语普通话,从而加强和其他民族的交流。“民汉”双语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民

族地区交流。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 认知水平,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民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民族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特别是语言不同,这造成了民族间相互交流的困难。国家在推行“民汉”双语教学方面不遗余力,目的就是增强民族团结和交流,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沟通的平台,也为民族地区建设培养大批“民汉兼通”的有用之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学模式的转型,实现“民汉兼通”。[2]目前全国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正逐步探索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从母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以及语言和思维转换规律的“双语”教学模式,并逐步完善这一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地区的“双语”教学进入不断规范、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双语教学依赖语言环境、教学模式、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构建,下面具体分析全国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一)双语教学模式 现在的双语教学已经度过了起步建设阶段,平稳进入质量提高阶段,但是双语教学的普及程度仍然需要提高。虽然各个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地区还是把汉语作为一门课程讲授,而其他科目采用民族语言讲授,没有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目前这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 发表时间:2011-10-09T08:28:08.3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陈智友 [导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 ◎陈智友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521 G527.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72-01 摘要: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体现了民族教育的重要特点,而且也是在教育领域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彝汉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当前彝汉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总结提高。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彝语;汉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汉语是我们国家的共同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除汉字外,有29个少数民族有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文字。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如何让那些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接受汉语文教育,是一个难点;也是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重点,因为,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表面上是一种语言教学现象,其实这种双语言形式不仅有助于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更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度和质量。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我国民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份,它与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民族学等诸学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概况 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情况来看,双语教育是正式开始于1978 年秋季,1984年发展成为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地方,对多数不懂汉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彝语文为主要语文教学,另再单独开设一门汉语文课;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对平坝和城镇多数不懂彝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汉语文为主的语文教学,另开设一门彝语文课。 四川省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双语教育工作的发展,先后两次下达文件,对双语教育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彝藏族地区要有步骤地实行‘各科用汉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民族语文课’,‘各科用民族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汉语文课’两种体制并举的方针”。四川省教委、省民委《关于彝藏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肯定了“实行两种体制并行的双语教学工作方针是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符合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平等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和交流,符合我省彝藏族地区存在多种语言环境的实际,有利于授课用语与学生语言基础的衔接,消除妨碍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语言障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笔者长期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彝汉双语教学工作,到目前为止,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关心和直接指导下,在全体从事双语教育工作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双语教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本地区的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稳步上升。十多年来双语教育的成效充分证明它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最好途径。但是,双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阻力,主要是部分干部、群众及学生家长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甚至在认识有偏见或误区,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点: 1.无用论。在部分民族干部和群众中,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学习民族语文用处不大,不能解决招工、招干、升学、就业提职晋级等问题,因而不愿子女接受双语学习,对双语教学持观望态度,不积极支持。 2.多余论。在部分汉族以及部分懂汉语文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中,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只需要掌握汉语文就行了,因为汉语文是全国通用的语文,并说多年来都用汉语文教学也过去了,而今花很大的力气开设民族语文课,简直是多余的事。 3.过渡论。在教育界,一些同志对双语教育的目怕不明确,他们中有的认为“学习民族语文的目的是学习汉语文”、“民族语文只是一种过渡,是辅助汉语文学习的工具”,有的甚至认为“反正语言最终要走向融合,不如就直接学习汉语文”等等。因此,对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不积极。 对以上几种错误认识,应通过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民族干部和群众弄清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目的、意义,从而积极参加并支持这项工作。否则,对今后双语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双语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量少质弱而不稳定。 一个学校是否有一支合格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目前民族中小学以及民族院校尚存在双语师资量少质弱不稳定的情况。从教师数量上看,不能满足双语教育发展的需要。有的教师负担太重, 一人要讲几门课或要担任几个班的教学。从师资质量上看,业务水平完全合格达标的很少,精通双语,懂现代教学方法和教育规律的不多。另一方面,教师对当前的工资待遇不甚满意致使教师工作激情不高,甚至想调离教师岗位,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 (二)缺乏配套的双语教材和参考读物。 多年来,民族地区从小学到中学均使用汉语文进行日常教学,教材也是使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学制和教学计划也与全国汉族地区一样。由于生活和生长环境的限制,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儿童大多不懂汉语,一进校就学汉语文,教学使用的语言和学生的语言实际脱节,教学质量很难提高,更达不到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虽然后来有些高校的组织编写了一些教材,但由于双语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不断变化、教材需求量的增加,到目前为止,双语教材仍存在一些觅待解决的问题。 (三)办学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 民族教育起步晚,基础差,要发展民族教育必须走双语教育这条必由之路。而双语教育的发展除解决好双语师资、教材外, 还要解决好校舍、教室、教学设备、宿舍等一系列硬件问题。过去国家已采取很多措施,多方设法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但因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民族教育基础差,在全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民族教育经费缺乏就更加突出。一些偏僻边远的学校校舍狭窄、陈旧、桌凳不足、缺乏必要的设备。教材不能课前到手,教师无办公室、宿舍,学生家庭居住分散,教学时间无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学实验无法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我省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同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藏汉双语教学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浸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双语教学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撑体系,其发展的不平衡,实质上反映的是我省藏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造成的差异,是形成多种双语教学类型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 据统计,截止2001年,全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共有1040 所,在校学生108441人,其中藏族小学1000所,在校学生93747人;藏族中学40所,在校学生14694人。由于双语教学地区间的差异性,各地根据不同的语言实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即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黄南、果洛州的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基本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两种教学模式并存。 为了协调小学和中学阶段双语教学计划,全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学统一执行原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原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随着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部分藏族中小学开始加授了《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实现“三

藏汉双语教育培训方案

藏汉双语教育培训方案 篇一:藏汉双语教育 【摘要】藏汉双语教师正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的推进和 深入的开展,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双语教师应具备的素 质,文章对学者们在藏汉双语教师素质的研究进行了相关的 文献综述和简要的点评,以期在为后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 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藏汉双语教师素质;双语教学 目前,在青海藏汉双语教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 多学校都把藏汉双语教学作为办学特色,民族学生的范围也 从最初的民族班发展为民族学校,但在几乎所有学校在藏汉 双语教学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藏汉双语师 资的匮乏问题及藏汉双语教师素质问题。藏汉双语教学

的关 键是藏汉双语教师素质,没有合格的双语教师,是不可能完 成双语教学任务。因此,只有对藏汉双语教师提出更完善全 面的素质要求,才能实施高素质的藏汉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育的定义与概念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学者们有不同的的解释,但是其本质都是相同的。朱 浦认为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 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去不同而存在差异(朱浦, 2003)。钟启泉认为双语教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最广义的层面指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所驱使的“双语教 育”。第二,广义的层面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 学。我国的“双语教学”通常是指汉语为第一语言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组合,旨在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第三,狭义的层面是指外

语教学(英语教学)本身(钟启泉,2003)。《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定义为“双语教学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 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阶段若干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中,能够应用藏语、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部分非语言学科如科学、数学、社会科学等知识性科目的学科,目的是为了提高藏族同学的汉语应用能力,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双语学习气氛,是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两种语言与多元文化环境的熏陶。最终能够掌握两种语言,习得用双语进行思维与学习能力;逐渐成为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的双语双元文化人才。 (二)双语教师的概念 关于双语教师的概念界定有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师,通常是之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一种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另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双语教学的任务要通 过双语教师来实现。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任务:第一向学生传授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内容;第二,提高学生第二语言或外语。双语教师不仅必须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

优秀年轻干部调研

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使用问题研究 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实现领导班子更替有序、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准确把握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是当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近日,合作对全市年轻干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xxx紧紧围绕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推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 (一)加大力度培养年轻干部 一是加强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的培训。坚持把理论培训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培训,提高年轻干部的政策理论素质、政策运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今年来,我们投入培训经费60余万元,分5期举办青年、党外、妇女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干部265人;投入培训经费5万元,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4期,培训390人次;选派10名干部到浙江大学培训,5名副县级后备干部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7名青年干部参加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召开选

调生座谈会1次,培训选调生14人;选派2名医务人员参加“陇原之光”人才培训,99名基层年轻干部参加藏汉“双语”培训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年轻干部真正打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二是突出多岗位锻炼。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采取“选、送、派”等方式,多渠道搭建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平台,共选派38名年轻干部到农牧村挂职,1名省管“80后”后备干部到天津挂职,2名科级干部到州直单位挂职,引导年轻干部真正沉下去、真心融进去,在艰苦环境和不同岗位增长才干,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提高了年轻干部驾驭经济工作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培养年轻干部。把“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在16个重点贫困村选派37名年轻干部驻村帮扶,全面参与贫困村扶贫脱贫各项工作,帮助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以扶贫攻坚的成效检验年轻干部的工作实绩。 (二)扩大视野发现年轻干部 为了准确掌握全市年轻干部队伍现状,我们于2015年10月对全市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转正定级满2年的干部进行了全面摸底,对符合条件的1038名年轻干部登记造册。在此基础上,经请示市委同意,制定了《xxx补充副科级后备干部工作方案》,在各乡、街道和市直各部门集中补充了138名副科级后备干部。在推荐、考察、审核过程中,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提案 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465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4656号提案内容 2010-02-09 案由: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提案 提案者:玉帕新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一、基本情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一市两县,国土面积19124.5平方公里,总人口106.45万,境内居住着12种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户籍人口总数的76.9%。其中,傣族人口有30余万,布朗族人口有3.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5.6%。到目前为止,西双版纳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6所,在校学生17064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9.45%。 在西双版纳州的12种世居少数民族目前仍然以本民族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其中,傣族和布朗族共同使用傣文,因此,西双版纳历来十分重视双语教育,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行傣汉双语教育,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为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全州开展双语教学的共有16个乡镇,58所学校,136个班级,学生5451人,傣汉双语教师122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西双版纳州双语教学形成了以下六种模式:双语单文模式、双语双文模式、“分——合——分”模式、“增设”模式、“选修”模式、“傣汉翻译理论”模式。 开展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仍然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很多语言现在正成为濒危语言。不管是本民族语言已成为或即将成为濒危语言的民族还是不会使用或极少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都需要进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这两方面的双语教育。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双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双语教育是保存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双语教育可以通过传授母语使得民族的语言得以延续下来,民族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信息也得以在双语教育中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有利于掌握主体民族语言从而更好地吸取、接受主体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西双版纳州在开设傣文课同时,教师还向学生介绍傣族的谚语、成语、诗词、天文历法、道德礼仪等,这使得傣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需要。汉语之所以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交流语言,成为全国通用语言,是由它的社会文化价值、使用范围及其影响等因素决定的,一个民族如果不通晓汉语,就无法与外界交流,当然也很难发展,因此,双语教育也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