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论文:浅议丝绸之路的重建

丝绸之路论文:浅议丝绸之路的重建
丝绸之路论文:浅议丝绸之路的重建

丝绸之路论文:浅议丝绸之路的重建

摘要:本文旨在说明如何利用昔日丝绸之路来建立当今世界的国际经济关系。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开拓了古老的丝绸之路,成功连接了亚欧及其它各大陆的贸易往来。现今重新审视研究丝绸之路,对于思考如何提高改善亚欧大陆贸易往来,缩短货物运输时间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达成这一目标的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障碍需要面对。

关键词:丝绸之路贸易边界税收

一、丝绸之路重建的起源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众所周知的贸易路线。始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前2和1世纪。丝绸之路兴起罗马帝国源于得到使者将丝绸作为礼物。整个线路长达7000英里,跨越中国、中亚、北印度、波斯和罗马帝国。连接黄河及地中海,所经流域包括中国的甘肃新疆以及现今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

到公元前760年,随着唐朝的衰落,丝绸之路的贸易也明显下降。直到十一和十二世纪,丝绸之路再次繁荣成为宋朝最大的贸易支撑。此外,公元1276-1368元朝,丝绸之路中西部及欧洲曾一度恢复贸易。贸易物品包括丝绸药品、香水、奴隶和宝石。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危险及不稳定以及海外贸易的盛行,使得丝绸贸易日趋下降。而中国政府与北俄

罗斯保持的丝绸贸易以及旅游往来也在十四世纪日趋减少、衰落。

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各种机构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认为,丝绸之路应该恢复其古代的角色作用,成为东西方之路文化贸易往来的主要血管和通道。其重建利益使得国际道路协会大开眼界。在2004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达成协议,重新修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复苏已经来到。

二、丝绸之路重建的重要性

1、全球化对亚欧大陆贸易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日趋紧密相连,传统的区域性贸易已经过时。国际商务走向全球化系统中对于亚欧大陆之间的贸易紧密相联有着深远的意义。2000年,欧亚贸易货物流通量达大约3亿顿物资,主要包括欧洲出口至亚洲七千二百多万吨和两亿两千八百多万亚洲销入欧洲。预计至2015年同比可达到4.6亿吨。中东和波斯湾国家的能源产品仍然占亚洲对欧洲出口的主导地位——占近似总比重的60%——并且东亚的贸易份额20%会在未来的几年里持续增长。大量的内陆运输,尤其是集装箱运输呈翻倍增长趋势,预期由2002年的6500万顿至2015年1.35亿吨。集装箱货物运输总量会同比上升,预计2015年将实现增长40%的贸易量。目前将

近95%的亚欧间集装箱运输需通过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据估计, 2005年东亚及欧洲间的集装箱海洋运输总量达到3百万箱。这一数据有望在2015年翻三倍,达到1千万箱每年。相比于海上航线,亚欧大陆桥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这一优势的体现促使欧洲各国专家官员重视并提出亚欧经济

运输走廊的开通与建设以满足当前亚欧之间货物运输的需要。这不仅弥补海洋运输的弊端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家内陆贸易加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2、中国经济发展对中亚贸易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位于其周边的中亚各国,不仅仅是中国的近邻,还扮演着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供应者以及工业制成品的消费者等多种重要角色。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日益紧密,其特征随之愈发清晰。经贸合作规模呈波动上升趋势,占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比重偏低从贸易规模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在逐年大幅增加,年均增长率接近60%。其中,出口的贡献较大,年均增长率超过了70%。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个别国家出现负增长,在拉低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的同时,也拉低了近3年进口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不足40%)。从增长率变动趋势看,进出口总额除了土库曼斯坦保持3 年稳步增长外,其余各国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

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

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 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 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 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 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

论文——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 内容摘要:丝绸是我国的特产,它已经有了5500年的历史。丝绸被传到世界各地也是从我国古代唐代开始的。它被世界各地人们所喜爱,被用做各种高级服饰的材料。现如今国际贸易有了新的发展,而对于我国传统手工业的丝织品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会用我学到的知识来应对各种国际环境,把我过传统纺织品发扬光大。 关键词:丝绸、丝织品、服饰、市场 丝绸是我国的特产,从古代的丝绸之路时便开始了丝绸在全世界的流通。古时,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享受得到的奢侈品,而如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今,丝绸不再只是富人享受的特权,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的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不过,丝绸的需求量却没有因此减少。丝绸良好的透气性和贴身的柔和质感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友人们对它的追求。作为现代的女孩子,虽然我们还是很喜欢欧美时尚和日韩风情,但随着年龄的成长我们对我们自己祖先所创造的纺织物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缤纷艳丽的服装世界中,我仍然坚信丝绸它还是独有着一股吸引力,那么就让我来继续为它发扬光大吧! 古代丝绸之路由中国起始,穿越中亚,进入欧洲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我们的丝绸之路,但终点却会是再全世界。而如今的丝绸之路也会与我的祖辈们一样分为海上与陆地丝绸之路之分。 海上丝绸之路第一站——日本 日本虽不在丝绸去往西方的路上但日本也受中国文化印象,在三

国时期便传入日本,但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的关系,从古至今日本仍然一直在中国进口丝绸做为高级的衣料,尤其是日本的民族服装和服。时至今天,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要求越来越苛刻,不仅从质量,甚至款式都要求极为严格。他们不仅要求质量有保证同时还要求更多的样式可供选择,并且追求名牌和高标准的售后服务。那么,对于日本这个市场我采取的策略就是高质量高价格。由于日本市场需求量较大且支付能力较强,鉴于如此,我会大力提高质量和样式,并且加大广告投入和其他宣传,把品牌做成名牌,且提高售后服务,以此来迎合日本人的心理。优质当然伴随着优价,通过以上方式我的成本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所以只有提升价格才能保证我的剩余利润,不过,这也正好迎合的日本人的口味。 海上丝绸之路第二站——中国香港 香港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并且也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它的市场广阔,更重要的是它是重要的转口市场和买方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它的存在更是对我的丝绸贸易打下了一针强心剂,我的丝绸可以在此处发散到全世界。而对于在香港的销售策略,我主要是大批量半成品和大批量成品相结合的方式。在香港这块风水宝地坐等全世界的商家来采购。然而以上只是在香港贸易的一部分策略。香港是全世界著名的购物天堂,我可以在香港通过高质量的成品向外进行销售。香港人民的购买力很强,并且香港的女孩子很有品位,喜欢追求时尚。针对于此,我会加大质量和时尚元素上的投入,达到吸引港民们的注意的目的。

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摘要: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始发港之一,其城市的发展建设深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广州港的发展变化、广州城区分布与城址位置、道路系统、商业市肆的发展、居住区和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几方面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关键词: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规划港口 引言:海上丝绸之路,即古代沟通中外的远洋航线。它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它上起秦汉,下限则至鸦片战争时期。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广州建城极早,特点鲜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海上贸易对其城市的发展建设有很深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其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的发展变化,可让人了解海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古代广州概况 广州古称蕃禺,始建于公元前214年,位于南海之滨,珠江河口。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

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设番禺县,为南海郡治。汉初为南越国都。三国时为吴国交州治所,黄武五年(226年)划交州东部为广州,为广州得名之始。广州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古城。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垄断全国外贸,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管理广州港。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并由指定的广州十三行垄断全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口通商”使当时的广州得以独揽全国外贸,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是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2海上丝绸之路对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的发展变化 2.1广州港的发展变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广州港地处东、西、北三江汇合点,是海港兼河港码头,泥城是番禹最早见诸史书的码头,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发展到唐代时,由于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广州港海运繁忙,发展迅速,已经有内港和外港之分。从秦汉以来一直到北宋,广州港一直是最大贸易港,到南宋时,由于政治原因,泉州跃升为第一大港。广州至明代又重拾旧日辉煌,再占鳌头;而泉州之辉煌,如昙花一现,仅元一代,之后再

丝绸之路论文:浅议丝绸之路的重建

丝绸之路论文:浅议丝绸之路的重建 摘要:本文旨在说明如何利用昔日丝绸之路来建立当今世界的国际经济关系。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开拓了古老的丝绸之路,成功连接了亚欧及其它各大陆的贸易往来。现今重新审视研究丝绸之路,对于思考如何提高改善亚欧大陆贸易往来,缩短货物运输时间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达成这一目标的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障碍需要面对。 关键词:丝绸之路贸易边界税收 一、丝绸之路重建的起源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众所周知的贸易路线。始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前2和1世纪。丝绸之路兴起罗马帝国源于得到使者将丝绸作为礼物。整个线路长达7000英里,跨越中国、中亚、北印度、波斯和罗马帝国。连接黄河及地中海,所经流域包括中国的甘肃新疆以及现今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 到公元前760年,随着唐朝的衰落,丝绸之路的贸易也明显下降。直到十一和十二世纪,丝绸之路再次繁荣成为宋朝最大的贸易支撑。此外,公元1276-1368元朝,丝绸之路中西部及欧洲曾一度恢复贸易。贸易物品包括丝绸药品、香水、奴隶和宝石。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危险及不稳定以及海外贸易的盛行,使得丝绸贸易日趋下降。而中国政府与北俄

罗斯保持的丝绸贸易以及旅游往来也在十四世纪日趋减少、衰落。 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各种机构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认为,丝绸之路应该恢复其古代的角色作用,成为东西方之路文化贸易往来的主要血管和通道。其重建利益使得国际道路协会大开眼界。在2004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达成协议,重新修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复苏已经来到。 二、丝绸之路重建的重要性 1、全球化对亚欧大陆贸易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日趋紧密相连,传统的区域性贸易已经过时。国际商务走向全球化系统中对于亚欧大陆之间的贸易紧密相联有着深远的意义。2000年,欧亚贸易货物流通量达大约3亿顿物资,主要包括欧洲出口至亚洲七千二百多万吨和两亿两千八百多万亚洲销入欧洲。预计至2015年同比可达到4.6亿吨。中东和波斯湾国家的能源产品仍然占亚洲对欧洲出口的主导地位——占近似总比重的60%——并且东亚的贸易份额20%会在未来的几年里持续增长。大量的内陆运输,尤其是集装箱运输呈翻倍增长趋势,预期由2002年的6500万顿至2015年1.35亿吨。集装箱货物运输总量会同比上升,预计2015年将实现增长40%的贸易量。目前将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 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

浅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浅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 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凿空之行的由来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也就是说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 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东达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这条丝绸之路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是从中国起,经朝鲜半岛通到日本的东海航线;另一条是从中国出发到达东南亚半岛、西亚的南海航线。东西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世界多文化融合的发展进程。 标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中国精美优良的丝织品、五彩缤纷的印染品、绚丽璀璨的刺绣品为媒介,传播到欧、亚、非各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海上贸易商船络绎不绝,载着东方人的梦想航行世界,所到之处,必有一番奇妙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那样辉煌的历史场景,只能将渴望真知的眼睛投向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从中搜寻答案,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壮观与骄傲。这些幸存的文物,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纹理,镌刻着历史赋予它的生命厚度。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除了实质商品贸易外,还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输出。现在,我们将穿越重重历史迷雾,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清文化融合撞出了哪些火花。 一、物质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中最直接的就是货物之间的交换,中国用自己的特色产品换回带有异域风情的日用品,如:沉香、琉璃、猫眼石等等。现存的文物中,也能证实当时所交易的物品。“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海汉墓出土的水晶、玛瑙、琥珀饰品、金饰,宁波出土的玻璃瓶,扬州出土的波斯陶等国外输入的展品,明显带有异国风情,是丝绸之路过程中引进的。2015年8月7日,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在天津博物馆亮相,展览品包括青铜器、玻璃器、陶瓷器、丝绸、文书、石雕、壁画等;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为丝绸之路的精美礼物所惊叹不已。展出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件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潘趣碗”。这是一件带有“故事性”的广彩瓷器,碗身绘的图案是西方“帕里斯的审批”图案。据考察,这是西方在东方定制用来盛酒的容器。从这件文物的图案纹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为我国的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展览上还有其它许多舶来品,其中。一件北海市1990年出土的汉代多面体紫色水晶串珠非常引人注目,它闪耀的光芒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繁忙的贸易。它体现的是海内外双边文化及商品交易的交流。我们在感叹文物精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化积淀。 在国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上,许许多多的文物在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魅力。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广陵玉玺,这件文物凝聚着中日友好的交情。金印的发现与1784年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两件文物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中日之间的友情往来至少可以追寻到西汉年间,这也

“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分析

导读:着眼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地位,基于高程数据、历史水文气象数据等,首先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灾害,基于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并基于地理信息平台(GIS)和历史气象水文数据和航运信息等,以大风(浪)风险为例,进行了评估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冬季,南海大部尤其是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附近的大风(浪)风险较高,而印度洋的风险则普遍在中等以下;夏季,阿拉伯海大部分海域尤其是索马里东北部海域大风(浪)风险较高,其它海域的风险则多在中等程度以下。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面向未来,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3个方向的航线:北线途经韩国、日本穿越白令海峡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再到北冰洋;南线经印尼到达澳大利亚;西线从中国沿海港口向南,过南海,经马六甲、龙目和巽他等海峡,沿印度洋北部,至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海域。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其中,西线是当前需要重点建设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方面,西线以东盟及其成员国为依托,可辐射带动周边及南亚地区,并延伸

至中东、东非、北非和欧洲,涵盖了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以及欧洲的主要贸易通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西线也是我国石油及其他矿产物资进口的主要通道,承担了我国海上能源进口80%以上的运输量。一旦该通道受阻或被切断,我国的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业都无法正常运行,甚至还会威胁到军事活动的开展。因此,下文将主要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 然而,在认识到这条航线重大战略意义的同时,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是海上丝绸之路所经海域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热带气旋、强风、大浪、雷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海峡水道复杂,暗礁、浅滩众多,这些都构成船舶航行的潜在威胁;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人文政治情况复杂。相关海域争端激烈,域外大国也竞相插手,武装冲突一触即发;海盗活动日益猖獗,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也不断滋长;沿岸一些国家政治势力复杂,政局和政策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本文重点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 1 海上丝绸之路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概况 1.1数据与资料 本文中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含陆地高程数据、海洋地形数据和行政区划数据。陆地高程地形采用SRTM30数据,由美国国家图像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题目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教师: 日期: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文化价值 内容

丝绸之路_关于一带一路的议论文800字

丝绸之路_关于一带一路的议论文800字 '一直以来,在谈到丝路合作时,旅游业充当着先导产业的角色,可以加强各层面的联系沟通,通过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开通航班航线、提高通关便利化,通过旅游国际合作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而带动各领域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民心相通。 那么作为先导的丝路旅游本身又该如何发展呢?在刚刚结束的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上,这成为业界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注重沿线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主打丝路旅游文化牌、推进跨界发展,这些各有侧重的建议,为丝路旅游提供了颇具建设性的发展思路。 思路,从丝绸之路兴起之初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000多年前,倘若没有一个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思路,古人如何能够毅然突破山水阻隔,开通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畅通文化交流? 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更是如此。在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中央党校亚太研究中心秘书长赵磊强调:有思路才有丝路,尤其是各地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有所作为。具体到丝路旅游的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跨境联合推广、客源的聚集等都需要有相应的规划。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老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年轻的路。古老在于,这条路上集聚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沉淀了千年的历史记忆;年轻在于,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的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成熟、系列性的旅游产品,对于游客而言,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仍未揭开。 此次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上专家们所提供的发展建议,从宏观上为丝路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共同开发。具体到各个地方,则需要有更具象的措施。以丝绸之路上的西安为例,西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地位显著,许多景点享誉世界,然而西安旅游业宣传推广的国际化程度较弱,而丝路旅游恰恰需要国际合作,客源互送。因此,就西安而言,发展丝路旅游不仅需要在宏观上注重保护文化资源,主打文化牌,更需要在具体操作中考虑自身的现实困境,有的放矢。而这也正是国内丝路沿线省份发展丝路旅游需要关注的重点。'

浅谈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莫金鸣刘耀 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第2期 摘要:深港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框架下,必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回顾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发展与变迁,海上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交流 和华侨移民中的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是由其独特的 地理环境决定的。深港两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战略枢纽的角色:深圳作为海上丝 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具有先天优势和比较优势;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枢纽,在 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并由此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深港地 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从历史到现实,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枢纽地位。 关键词:深港;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中国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5706(2018)02-0122-07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功能和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丝绸之路”解释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19 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 事实上,丝绸之路具有数条干线和许多支线,大略可以分为四条:横跨欧亚大陆及北方草 原的干线;经中亚沙漠地带绿洲之处的道路,称为绿洲之路或沙漠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即经 过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抵达印度或东南亚一带的道路;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丝绸之路, 通常称“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西南丝绸之路与南海丝绸之路或时 海时陆。①本文只论及南海丝绸之路相关问题。(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海上丝绸之路,一般定义为:古代的船队经太平洋、南洋、印度洋,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 海上贸易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质疑海上丝绸之路到底存不 存在。《汉书》记载中国人所乘之船为当时的“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 利用这些停留在广西、广东港口的外国船只进行转送到南海和印度。唐宋时的广州港很繁荣, 港口大船云集,最多的时候,每年有四千多艘大食船,当时还发生了千名大食、波斯穆斯林劫 掠广州的事件。最早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则是罗马商队与使者,于公元166 年抵达中国;而迄 今东南亚出土的最早沉船和中国瓷器也属于西亚的阿拉伯帆船,年代为公元830 年的晚唐时期。① 一般公认为,汉代,海路已北通朝鲜、日本。西汉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南从日南郡、徐闻郡、合浦郡通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皮宗国、已程不国(今斯 里兰卡)。② 东汉时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大秦王安敦(161 年至180 年)遣使自日南徼 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③这是历史记载的中国与罗马帝国第一次往来。同一时

丝绸之路论文

丝绸之路的崛起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长度来衡量,因为它太久太久,只有亘古不变的黄沙陪伴它走过了千年的岁月。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因为它太漫长,是穿越了时空的洪流把那惊鸿一瞥印在人的心里。 从黄河和长江流域,应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途径新疆塔里木盆地,伊朗高原,地中海东岸,最后到达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或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这条路经过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亚鲁姆沙漠和中东叙利亚沙漠,一路上,驼铃悠悠。 千百年前,中国和西域的条条商队在路上印下一串串脚印,夕阳的光辉闪烁在那载满丝绸瓷器骆驼的背影上,驼铃的叮当牵动着黄沙笼罩的天空,也牵动了千百年后世人的心。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龙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非洲和欧洲。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曾经,这条路代表,另一种辉煌。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15年,行程数万里,遭遇苦难,备尝艰辛,终于打通了中远通往西域的道路。从此,西亚和欧洲的人们爱上了如黄金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丝绸,中国人为那坚毅果敢和昂扬勇决的精神感动了,中原大地上展现了另一幅美丽的画卷。丝绸之路,在世界上有重大的意义,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丝绸之路是由中国人主动开拓的,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以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曾经繁荣过千余年的丝绸之路如今又一次热闹了起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新一代的商人又开始自发地在这条古道上交易最新的物品。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道路。 丝绸之路促进了各国的商品交流,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如今的丝绸之路也促进

丝绸之路论文

《丝路考古》结课论文 ---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 政法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09公共事业管理 姓名:周楠 学号:2009020666 指导老师:王宗磊

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 【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丝绸之路东西文化欧亚 【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

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之浅谈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之浅谈 .电子商务一班杨.. 1908037434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皆在世界上处在过最领先的位置。在经济领域,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拥有了与西域国家的贸易往来活动,第一个进行此活动的人是由汉武帝派遣的张骞,以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而东汉时则以首都洛阳为起点,一路西行,主要是将当时中国特有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商品运输到西域各国进行出售,同时与西域进行友好往来沟通,路线贯穿了整个亚欧大陆,直达欧洲的罗马城,全长六千多公里的路程。由于丝绸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品,所以这条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除陆上的丝绸之路外,古代的中国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的港口出发,经过南海诸国,再穿过印度洋,最终抵达欧洲和非洲东部,大大促进了沿线各国的贸易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丝绸之路一词已经成为了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统称,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含义。 “一带一路”它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确切的说它是中国提出的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首先它的起点是东亚经济圈,跨越亚欧非三洲的区域合作平台,所以在运用中它不涉及政治的相关内容,只是经

济、人文和商贸的合作互利,所以这对中国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既然是一个经济圈,它必然可以带动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外贸和出口的增多,再加上各国这种合作关系,对中国商品的国际化也起了助力作用。 “一带一路”是推动中国经济,带动世界经济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和必然。随着近代历史的影响,世界格局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球经济正向着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加速前进,同时又存在着多极化的因素,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逐渐日益提高,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中国也将一贯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便于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顺应时代的必然性,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倡议,古代的丝绸之路因此重新启动并扩大规模,当前中国的产能和外汇资产均为过剩状态,而油气、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同时中国的边境形势正处于历史以来最好的状态,所以“一带一路”的推动既有利于发展中国经济,同时也完全符合沿线各个国家的利益所需,更有利于加强亚非欧乃至于世界各国的互利友好往来。“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与支持,尤其是沿线的各国,更是积极投资与中国进行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推进可谓是畅通无阻。倡议提出两年多以来,多个国家已经同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如何以“一带一路”契机,加强海峡两 岸同胞沟通与交流 作者:林元静 学校: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 专业:音乐表演 年级:大一 学号:161102008 2017 年 6 月

浅谈如何以“一带一路”契机,加强海峡两岸同胞沟 通与交流 摘要: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核是追求国家统一。两岸文化交流打造了一批交流品牌、平台、基地,好戏连台,成果丰硕。大陆和台湾情缘深厚,文化交流别具特色。重点是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巩固平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面向全球,共同前进,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实现振兴中华的宏愿。“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本文将浅析在“一带一路”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两岸的交流。 关键词:国家统一;振兴中华;一带一路

一、引言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历史背景和意义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个新的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 “一带一路”的由来。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同样,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起,连接我国与欧亚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兴起。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海峡两岸的关系现状 1949年以前的两岸关系较为单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对峙的特殊分立分治状态,今日的海峡两岸关系通常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1997年与1999年,香港与澳门分别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台湾与港澳两地的关系,亦可纳入广义的两岸关系,但狭义上排除在外。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一直牵涉亚太区域情势,乃至世界强权的策略布局与全球安全。两岸关系亦始终在发展、变动: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原时期、冷战时期、苏联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治下的中国大陆持续发展并逐渐崛起,中华民国亦经历经济飞跃成长与政治民主化及台湾本土化运动,台湾人的主体意识加强,当今的两岸关系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之一。同一期间,国际政治中多数国家因“一个中国”问题,较少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而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然而中华民国依然有效统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实际统治权从未及于台澎金马,故台湾问题及其解决仍然是两岸之间以及国际政治上的难题。 今日海峡两岸关系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两岸的双边贸易方面,2011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1240.5亿美元,进口452.8亿美元,顺差达787.7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海上丝绸之路称谓的由来 19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1、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 产生于汉代,到了唐、宋以后中国造船技术高度发展。船大可经风浪,加之有罗盘针,各国商船如:中国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船便经常往来于南洋和印度洋之间,频繁地进行航海贸易。元朝时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由"海上丝路"返回本国的,他的游记里记载了沿途南洋和印度洋海上的许多"香料之岛"。 2、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高潮 明永乐年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后共7次。1492年哥伦布才到达南美洲),率军2.8万名、船62艘,由江苏刘家港(现浏河镇)出发,经海路到达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半岛、印尼、菲律宾、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曼、也门、沙特和东非的索马里、肯尼亚,用携带的金、银、手工业品,交换回珠宝和香料、苏木(药材、贵重红色染料)等奢侈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