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鲁科版)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线索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3课时硝酸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思考,回忆温故知新

讲述

工业三酸之一的硝酸是一种重要的

化工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它的性质

【板书】一、硝酸及其应用

有兴趣,认真听

实验1[学生实验]取一瓶浓硝酸,打开瓶盖,小心的扇闻浓硝酸的气味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2【教师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

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4mol/L的稀

硝酸和14mol/L的浓硝酸,立即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观察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认真观察现

象并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

的观察、分析

能力

实验3【教师演示】将[实验2]中的金属铜

换成金属铁进行相同的实验,观察发生

的现象

交流讨论

用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的问题:

1、完成下列表格

2、通过实验探究,你对硝酸的氧化性

有了哪些认识?

3、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为什么?

4、归纳硝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认真思考,积

极讨论,踊跃发言

培养学生

交流合作的能

归纳板书

老师点评学生的答案并板书

1、物理性质:纯硝酸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熔沸点低,密度比水大。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4HNO32H2O+4NO2↑+O2↑

氮的循环参评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二中 红年 一.教材分析 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部分容以氮的循环为主线,涉及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等,容在编写上突出“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并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容联系非常紧密,学好这部分容可以加强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本节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以上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本节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点是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是硝酸的氧化性;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及思路 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元素化合物,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在设计上主要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N 2→氮的化合物→NH 3→铵盐→HNO 3→硝酸盐→N 2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知识网络结构的学习,使学生对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三、知识框架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氮气和氨气的性质,主要使学生认识到氮气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以及氮的氧化物和氨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使学生掌握铵盐的性质,主要包括铵盐的水溶性、不稳定性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三课时介绍硝酸的性质,重点是掌握它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氮的循环 氨与铵态氮肥 硝酸及其应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氮气与氮的固定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 铵盐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复习】 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2、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与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鲁科版)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线索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高一化学 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3.2 氮的循环

3.2 氮的循环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氮的存在形态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N2与O2化合生成NO,NO和O2迅速生成NO2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HNO3、氮肥等)。 二、氮气: 1.物理性质 ?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 放电2NO ?与氧气:N2+O2===== ?与氢气:N2+3H22NH3 ?与镁:N2+3Mg点燃Mg3N2 3.用途 ?氮气是合成氨,制硝酸的重要原料 ?氮气因为性质稳定,经常用作保护气,比如用于焊接金属 ?液氮可用作冷冻剂,应用于医学领域 4、氮的固定 (1) 概念: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 分类: ?自然固氮:主要包括生物固氮和高能固氮 ?人工固氮:主要包括合成氨固氮和仿生固氮

三、氮的氧化物: 1 2. 注意事项: ?酸酐的问题:N2O3是亚硝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 ?颜色的问题:只有NO2是红棕色气体,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污染的问题:氮的氧化物都具有毒性,而且都是大气污染物,3. NO和NO2 (1)物理性质 ?色味态:NO是无色无味气体,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溶解性:NO难溶于水,NO2易溶于水 ?密度:NO比空气略小,NO2比空气大 (2) 相互转换 ?NO→NO2:2NO+O2====2NO2 ?NO2→NO:3NO2+ H2O====2HNO3 + NO (3)影响 ?NO:是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但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体缺氧。 ?NO2:能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有腐蚀作用。 四、氨气: 1.物理性质 (1)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常温时,1体积

《氮的循环》第三课时教案

氮的循环第3课时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o C,沸点83 o C,密度为1.5g/cm3,通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8%~70%,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浓硝酸通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思考1] 1. 酸性:(通性) 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 2. 不稳定性: [思考2]: (1)无色试剂瓶中的硝酸(浓)久置而发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析:浓硝酸见光或遇热易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中呈黄色。 说明硝酸具有不稳定性。 (2)浓硝酸分解的产物还有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硝酸应如何保存? 析: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放置在阴凉处。 (4)要消除浓硝酸溶液的黄色,可行的办法是(C) A.煮沸 B.加入足量水(过量) C.通入空气 D.加入NaOH溶液 3. 强氧化性: [思考3]: (1)从NO3-中N元素的价态看,硝酸应具有什么性质? 析:+5价。硝酸应具有强氧化性。 (2)硝酸是否可以氧化Cu和C? [实验2]:

观察现象: 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硝酸的试管?(放出无色气体,遇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Cu+ 4HNO3(浓) ===Cu(NO3)2+4NO2↑+2H2O 3Cu+8HNO3(浓) ===3Cu(NO3)2+2NO↑+4H2O [思考4]: (1)硝酸是否与盐酸那样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为什么? 析:不能,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2)常温下能否用铁或铝槽车装浓硝酸?为什么? 析:可以,发生钝化。 写出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HNO3(浓)+C===2H2O+4NO2↑+CO2↑ [思考5]:浓硝酸具有腐蚀性,不慎粘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析: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洗涤。 三、硝酸的用途: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思考6]:取2支试管,分别注入浓稀硝酸各1~2mL,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各有什么现象?微热,石蕊试液在浓硝酸或稀硝酸中的颜色是不是相同?为什么? 析:变红。加热后,浓硝酸中变为无色;稀硝酸还是红色。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章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2课时《氨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电脑显示图片引入德国化学家,合成氨技术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因发明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 学奖通过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评价激发学生对氨气性质的学习兴趣。[过渡设问:引导学生阅读第76页,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 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 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 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 [演示]P76【实验1】图3-2-6 氨的喷泉实验。 要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通过 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回答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现象: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液体呈红色。[教师活动]:氨气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形成喷泉的原理:氨溶解于水使得气体分子数减少,烧瓶中的压强变小,产生喷泉。 [教师活动]:为什么溶液呈红色?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氨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引出氨与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并回答

Ⅰ.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Ⅱ.如图:引发喷泉的操作是:打开橡胶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如果把胶头滴管去掉,如何引发喷泉? [教师活动]:点评并用课件展示 [教师板书]:二、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NH 3+H 2 O NH 3 ·H 2 O NH 3 ·H 2 O NH 4 ++OH- [教师活动]: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学生活动]:思考。 [课件展示]: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教师活动]:大家了解了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的实质,再回忆一下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结合酸碱反应的实质,请大家思考氨是否可以与酸反 应? [总结板书]:2、氨与酸的反应 [演示实验]: P77【实验2】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实验中生成的白烟是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浓氨水挥发出的氨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白烟是氯化铵晶体。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学生活动]:写化学方程式。 [总结板书]:NH 3+HCl=NH 4 Cl [教师活动]:浓氨水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能否有上述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由氨分子中氮原子为-3价,预测氨的还原性。看课本P77最后一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3课时) 学案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目标导航] 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的原因||。3.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一、硝酸 1.物理性质 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低||,易挥发||,在空气中呈“白雾”状||,质量分数95%以上的浓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1)酸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如CaCO 3与HNO 3反应CaCO 3+2HNO 3(稀)===Ca(NO 3)2+CO 2↑+H 2O||。 (2)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4HNO 3=====见光或受热 4NO 2↑+O 2↑+2H 2O||。 (3)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a .Cu 与浓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Cu 与稀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 +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 b .与Fe 、Al 反应: 常温时浓硝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所以可以用铁容器或铝容器盛放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反应: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 3.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含氮氧化物的危害 (1)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氮氧化物、氟氯代烃等的排放引起的;会使地球上的生物受太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氮的循环》教案-新版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 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第1课时 【复习】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氮的循环 学案 第三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第三课时 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 2009.11 【学习目标】 认识硝酸的性质 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硝酸的强氧化性 了解硝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和基础训练 【自学过程】 纯净的硝酸是色、挥发、的液体。硝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以外,还有以下特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不稳定性。 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因此硝酸应保存在色瓶里,放在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强氧化性。 硝酸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产物与硝酸的浓度有关。通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主要是,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主要是。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在常温 下,铁、铝等金属能与稀HNO 3反应,但在浓HNO 3 中发生现象。 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还能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反应,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什么叫光化学烟雾?什么是赤潮?全球人工固氮所产生活化氮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问题? 针对性练习 1、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的浓硝酸中的是() A.Au B.Cu C.Al D.Fe E. Pt 2、有关硝酸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稀硝酸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硝酸能与Na 2CO 3 反应,但不能生成CO 2 C、硝酸的氧化性很强,能氧化所有金属 D、浓硝酸因分解放出NO 2 又溶解于硝酸而呈黄色3、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A.FeO + HNO 3 B.C + HNO 3 C.Cu + HNO 3 D.CuO + HNO 3 4.现有下列物质:①氯水②氨水③浓硝酸④氢氧化钠,其中必须保存在棕色瓶里的是 A.全部 B.①和⑤ C.只有①和③ D.①、②和④ 5.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变化,但加入某盐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粉质量减少,则该盐可能是 A.FeCl 3B.Na 2 CO 3 C.KNO 3 D.FeSO 4

高中化学 3.2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1 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1)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 、NO 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氮气的性(氨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雾、富营养化)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3课时)硝酸学业分层测评 鲁科版必修

硝酸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惠州高一检测)现有下列物质,其中必须保存在棕色瓶里的是( ) ①氯水 ②氨水 ③浓硝酸 ④浓盐酸 ⑤烧碱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⑤ 【解析】 棕色瓶保存见光易分解物质。 【答案】 C 2.在S +6HNO 3=====△ H 2SO 4+6NO 2↑+2H 2O 中,HNO 3表现的性质是( ) A .还原性 B .酸性 C .不稳定性 D .氧化性 【解析】 该反应HNO 3中的氮元素化合价降低,故只表现氧化性。 【答案】 D 3.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 .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金属与硝酸反应一定不产生氢气 D .可用铁或铝质容器盛装浓硝酸 【解析】 硝酸是强氧化性酸,且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A 正确;铜不论与浓硝 酸还是与稀硝酸反应都不是置换反应,B 不正确;因为硝酸是强氧化性酸,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C 正确;铁或铝遇冷浓硝酸钝化,故可用铁或铝质容器盛装浓硝酸,D 正确。 【答案】 B 4.硝酸被称为“国防工业之母”是因为它是制取炸药的重要原料。下列实验事实与硝 酸性质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

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退色——酸性和强氧化性 B.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强氧化性 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不稳定性 D.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退去——强氧化性 【解析】A项,浓硝酸因有酸性而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又因浓硝酸的强氧化性而使其退色。B项,因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不产生H2。C项,因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因此应用棕色瓶盛装,避光保存。D项,硝酸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退去,是因为硝酸的酸性将氢氧化钠中和的缘故。 【答案】D 5.下列气体的制备可采用如图装置的是( ) 【导学号:20250054】 A.铜与浓硝酸反应制NO2 B.铜与稀硝酸反应制NO C.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制NH3 D.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制HCl 【解析】二氧化氮可以与水反应,氨气和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三者均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选B。 【答案】B 6.已知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u做还原剂,HNO3做氧化剂 B.HNO3在该反应中只有部分表现出了氧化性 C.每生成22.4 L(标准状况)NO有3 mol的电子转移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高一化学学案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化学学案(三十) 撰写人:陆化 第三章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硝酸的重要性质; 2、理解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点; 3、了解硝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硝酸的性质 三,学法指导 1, 学习本学案之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79---P82 2, 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习本节内容要多记、多理解、多掌握实验现象,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把“支离破碎”的知 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在应用和考试中才能自由发挥。 3,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做课堂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知识归纳与解析 一辆装载了12吨浓度为69%的浓硝酸的铝槽车发生严重泄漏事故,一瞬间看到车辆 周围升起一团白雾,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还不停地冒出浓浓的红棕色的“雾”……消防员紧急的有条不紊的处理着这次事故…… 同学们你想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故吗?首先我们要了解硝酸的性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硝酸的世界…… [实验1]观察浓硝酸的色、态、味 1.物理性质 (1)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2)硝酸低沸点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95%以上的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既然纯净的硝酸是无色的为什么长时间放置的浓硝酸会显黄色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硝酸的化学性质。 2.硝酸的化学性质 一、不稳定性 长时间放置的浓硝酸会分解放出二氧化氮,生成的二氧化氮又溶于硝酸,所以才会显黄色。 32224HNO ===4NO O +2H O ?↑+↑或光照 请同学们思考实验室里浓硝酸应如何保存呢? 硝酸浓度越大越易分解,因此,浓硝酸应放入棕色细口瓶中(避光),阴凉处保存(避免受热分解),且不能用橡胶塞。 特别提醒:凡见光易分解的化学试剂均须避光放入棕色试剂瓶中保存。如:氯水、HNO 3 、AgNO 3等。 在上述硝酸泄露事件中,因为硝酸是溶解于水的,所以消防员用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硝酸有腐蚀性,因此消防员紧急调来大量的沙子,在酸液流经之处垒起一个小堤坝,然后迅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4)》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3 章第2 节氮的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 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 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及氮元素化合价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探究法、归纳法 四、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1、教学媒体、课件; 2、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集气瓶若干、带铁夹及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园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试管若干、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镊子、胶头滴管等; 药品: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固体、碳酸氢铵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浓硝酸、稀硝酸、铜丝、铁片、锌片、铝片等。

第1 课时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 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结论】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不稳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板书】 N2+O2 2NO (有毒、无色、难溶于水) 2NO+O2=2NO2 (有毒、红棕色、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 <讨论>1、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它药品和仪器自选,根据上述反应,请你设计实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NO、合成氨等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NO 、NO2 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重点说明氮循环含氮元素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 氮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 2 ) 与非金属反应(H2、O2 )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 、N2O5 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练习题 (二)氮的固定 概念: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游离态化合态 分类 1. 自然固氮 (1)高能固氮 N2+O2 ==(放电)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讲解】在过程中有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它们也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面我们看一下它们的性质。 NO 、NO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NO 、NO2 均为有毒气体,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的雾霾天气就与其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氮氧化物污染源。在晴朗的天气里,由于石油和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 和NO2,NO2 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的气味,刺激眼睛和呼吸系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三案齐全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预习学案№55 高一化学组2010.12.1 【学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 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 【重点难点】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的存在形态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 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等含氮的化合物。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与化合生成NO,NO 和O2迅速生成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2)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在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知识点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氮气及氮的固定 1)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条件: ①N2和O2,②N2和H2,此反应是工业上的反应原理。 2)氮的固定是指。氮的固定主要有和 两种方式。自然固氮有:和等。人工固氮的方式有

和。 2、NO和NO2主要性质 1)氮循环中的物质有多种氧化物,如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其中NO 、NO2均为毒气体,是大气污染物。NO为色溶于水的气体,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CO 还强;另外,它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NO2为色溶于水的气体。 2)用化学方程式及简要的文字说明“雷雨发庄稼”的科学道理。 。 3、氨与铵态氮肥 1)氨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 所得溶液称,呈性。 2)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跟踪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的进行着氮的循环。 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 工业合成氨 B. 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了一氧化氮 C. 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 在一定条件下由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3.下列气体中,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是 A. N2 B. NO C. NO2 D. NH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