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

的终结当代文学开始。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次团结的大会,也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的会。

2.“干预生活”小说:“干预生活”的文学的主张是对“歌颂和暴力”禁区的一次突围,

其特点是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进行揭露,针砭和讽刺,赞扬正面形象与积极力量,具有批判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意义。代表作品有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准的《芦花放白的时候》3.“爱情题材”小说: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写悲欢离合,借以拨动人们的“情

弦”歌颂高尚的情操,歌颂新社会,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容,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大胆探索人物内心的隐秘,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批判旧世界,发人深思,对50年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如宗璞的《红豆》、邓有梅的《在悬崖上》

4.新辞赋体:是郭小川独创的一种诗体,句子长(20多字)而每段行数少(2、3、4句)

(长廊式、长句体),格局较严谨,章节大致相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诗歌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了一种宏阔澎湃的气势。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5.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以诗歌的形式悼念总理,反对极左路线为主题的天安门

“四五运动”是亿万中国人在极左路线统治下的初步觉醒和抗议呼声,是文革十年最重要和真实的诗歌现象,是“文革”期间美学日常生活化和政治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在艺术表达上十分通俗易懂,就艺术创作而言,没有提供多少经验,但却意味着独立思想和独立写作的表达的再次复苏。

6.伤痕小说:是指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

于揭示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发端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相继有一批文学作品问世,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7.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

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复出作家:艾青、汪曾祺、蔡其娇、牛汉、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邓友梅、流沙河、公刘。 知青作家:韩少功,史铁生,张承志,贾平凹、王安忆、郑义、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张抗抗、阿城、铁凝、芒克、江河、舒婷等等。 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但现在看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伤痕文学较成熟的作品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第一编十七年文学(1949~1966)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 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五四”文学精神回归。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6.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7.民间文化形态:指主要体现出民间立场和民间风格的文化形态,其基本特征是: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虽然在权力面前民间总是以弱势的形态出现,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被迫接纳权力,并与之相互渗透。但它毕竟属于被统治阶级的“范畴”,而且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条律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三、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8.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9.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文学”是一批深刻地控诉十年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作品的涌现,这批小说被称为“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主体是短篇小说,包括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以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也是“伤痕文学”中的成绩突出者。“伤痕文学”中还有一类作品,它们以讴歌革命战士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为主题;从维熙的被人称为“大墙文学”,取材于监狱生活的系列作品,是这部分小说的代表。《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从维熙的代表作。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张贤亮的《土牢情话》、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作品,是以赞美人民美好情操为主题的“伤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伤痕文学”亮出“伤痕”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对历史悲剧根源的探寻。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首先反思了极“左”思想的危害。此外,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回顾思考,因此它们被称为“反思文学”。 1979年,正当“反思文学”方兴未艾之际,蒋子龙以他特有的敏锐感觉和出色才识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他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以振聋发聩的思想和艺术力量,为新时期文学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枣“改革文学”。很快,“改革文学”的大旗下便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蒋子龙除《乔厂长上任记》之外,又陆续发表了《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此外,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夜与昼》,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贤亮的《龙种》、《男人的风格》,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陈冲的《无反馈快速跟踪》,张契的《改革者》,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和《浮躁》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条战线的人们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4、“乡土文学” 从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乡土文学”在台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追溯一下1977年爆发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争”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台湾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台湾最活跃的时期。从1953年开始,国民党当局依赖美、日的援助,经济开始发展,但对外依赖性相当大。至1970年钓鱼岛事件发生,1971年台湾失去联合国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问大陆,日本与台湾断交,这些都给台湾人很大震动,并刺激他们检讨过去对外过分依赖的失策,于是对“洋”的崇拜失落了,弥觉“土”的可贵。因此到七十年代,一个以“乡土文学”为指称的,以关怀台湾本土现实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文学思潮开始兴起,并且逐渐居于这一时期文学的主导地位。它的出现是对一向用“反共”标签来箝制言论的当局文化专制主义和迷失了自己民族归属和社会责任的现代主义的反拨,也是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上最重要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潜在写作: 指17年与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她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与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就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 就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与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与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就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 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就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她们的诗还仿佛就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她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就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她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就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就是促进文艺发展与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 1、作家(整理每位作家的时期、主要作品、地位) 林白:80年代女作家,《一个人的战争》,具有自觉“个人化写作”意识的作家。 张洁:80年代女作家,早期作品均属体现“女性意识”,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无字》、《沉重的翅膀》被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 杨绛:八九十年代作家,《干校六记》、《将饮茶》,她的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历史事件多少保持适度距离,作平静审视的态度。 铁凝:80年代女作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哦,香雪》,她的小说显得平实而“传统”;常以写实的笔法,写当代变革中的生活矛盾。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与对文明的质询和对女性处境的思考相互关联。 王安忆:80年代女作家,《长恨歌》、《小鲍庄》、《流逝》、是“少数以写作而不是对写作的超越性目的的热恋”的作家,因此成为“新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宗璞:80年代女作家,《弦上的梦》、《东藏记》。部分作品,采用变形、荒诞、寓言等现代技法,表现“文革”中经受严酷摧残的知识者“主体”的崩溃、失落,以及身陷绝境仍顽强寻找、重建的过程。由于出身背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宗璞小说的构思、布局和语言运用,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雅致、清淡自然的韵味。 王蒙:80年代作家,《在伊犁》被追溯为文学“寻根”思潮的源头。 广西三剑客:鬼子,90年代中期,《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东西,90年代后期,《没有语言的生活》、《痛苦比赛》;他们两人的创作都表现了关注底层民众艰难处境,探索超越个人体验,重新表现历史化现实的道路。李冯,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标志人物,《孔子》、《碎爸爸》。 2、名词解释 现代派(80年代初):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发生,80年代初达到高潮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在80年代的当代文学实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天安门诗歌:它主要是一种政治表达。它的形态,它的写作、发表、传播方式,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潜在写作: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是作家自觉的创作,如《随缘堂随笔》;一种是作家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创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二、第一次文代会:全称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员与经验,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五、《红日》在这国当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贡献: 在应和时代共名的同时,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第三,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 六、“双百方针”的成果: 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七、《茶馆》的艺术特色: 《茶馆》将死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到最好。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个性往往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社会对个人的重大影响,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3.戏剧语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丰富的潜台词,富有动作性,幽默的语言风格,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个性化的语言。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八、历史题材创作可以离析出几个层次 首先,一些作家如郭沫若、曹禺等,本身就是时代“共名”的热心营造者与具体体现者,其历史题材创作也常常是在“古为今用”原则下为当时政治路线服务的作品,它们或是别出心裁地歌颂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文治武功,或是借古喻今为具体的现实政策服务。其次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借历史题材曲折地表达自己心曲的“个人话语”,它们虽然常常遭遇被压抑、歪曲乃至批判、埋没的命运,但正是这些个人话语体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自身处境的真诚的感慨与反思,以及对底层人民处境的真正关怀与同情。第三类作品带有强烈的民间趣味与民间意识,它们是顽强的民间传统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延续。 十、“三家村”作家的名字:邓拓吴晗廖沫沙 十一、当代样板戏的名称: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林译小说: 林纾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翻译的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比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绝岛漂流记》等。有人说:“有了林纾,中国人才知道有外国小说”。他是中国最早翻译西方小说,也是当时翻译最多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起到了介绍西方文学,使当时的中国人拓宽了眼界。 2.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周作人等12人。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人生,提倡“为人生而艺术”,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又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1932年解散。 3.乡土小说作家群 指当时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被生活逼迫,驱逐到他乡的苦难经历,成为他们回顾家乡生活状况的内在动力,他们是多以故乡农村或者小镇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创作的群体。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代表的作家作品有五四时期:鲁迅.《故乡》《祝福》《阿Q正传》,三十年代:沈从文《边城》,四十年代: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4.“零余者”形象 以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中的主角男青年为例,他们大多是一些在五四新思潮冲击下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幸福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处处碰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胸怀大志却又报国无门,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反抗;他们多愁善感、苦闷彷徨、甚至懦弱颓废,他们最终无法摆脱困境被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挤出了现实生活的轨道,成为了游离于社会和时代的多余的人。他们是被损害与被压迫的弱者。 5.新格律诗 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伟又提出“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主张。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表述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要求“节的匀称和句子的均齐”,押韵,每行诗“音尺”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经过这样的倡导,格律诗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代表作家王蒙。(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潜在写作: 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3. 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 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5.朦胧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 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7. 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8.《九月寓言》: 对田园乡村文明的向往与挽歌。1、乡村愚昧与落后的故事。如第六章"首领之家",写村长赖牙在乡村的无限权威或淫威。同赖牙老婆大脚肥肩虐待儿子、媳妇的惨剧——大脚肥肩虚待儿媳三兰子致死;金友虐待妻子小豆。全村生活的极端贫困,所吃或赖以

中国当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隐失诗人:在十七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了一大批诗人/诗派停止了创作,离开了诗坛。这些诗人/诗派被称为隐失的诗人/诗派。包括七月诗派、右派诗人、九叶诗人等。 6当代散文:狭义: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于“五四”文学革命提出的“美文”,后来称为“艺术散文” 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等。在有的时候还包括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等。 7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8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9潜在写作:未公开发表,未经出版社正式出版,不能进书店上书架,不能跟读者见面的不具“合法”身份的作品。 10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一批由北京赴河北水乡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方含、林莽、宋海泉等。此外,还包括虽未到白洋淀插队,但与这些人交往密切,常赴白洋淀以诗会友、交流思想的文学青年,如北岛、严力、江河、郑义、陈凯歌等。 11方法年:1985年和1986,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年”、“观念年”。在这一段时间,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现象学、接受美学、原型批评等)大规模介绍过来,并被批评家运用到批评实践中。 12、“伤痕文学”:新时期的文学潮流是从“伤痕文学” 开始的。 “伤痕文学”指的是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伤痕》敏锐地写出了对文革历史的沉痛反思,写出了一种永远的心灵伤痕,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伤痕文学”也因此而得名。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 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6、伤痕文学: 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 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

【n解释】 1、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2、伤痕文学:以刘心武1977年末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命名,“伤痕小说”是一代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鸣和怒吼,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 3、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4、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后期,作为创新潮流的“新写实小说”继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出现后而产生。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其旨趣明显的表现出反浪漫、反激情、反理想的倾向。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热衷于对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它更关注的是人们窘迫的物质生活现状以及与之相应的性格与生理状态。 5、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在民间依然有生命力。“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6、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7、双百方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8、学者散文: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出现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学者散文”的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他们也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例如余秋雨、张中行等作家。 【简答题】 1.汪曾祺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①他的小说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经验为基础,“纳外来于传统”,创造出一种自成一家的具有中国味的审美风格; ②在总体创作倾向上,他“追求的是和谐,希望容奇崛于平淡”,主要从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故乡的民俗中发掘素材; ③在人物的塑造上,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奇全足”。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 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 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 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完整版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1、潜在写作: 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 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

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5.朦胧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7. 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8.《九月寓言》:

当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2014年12月28日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要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分)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于1956年5月26日在中南海专门向有关人士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1分)在谈到文学艺术时,陆定一对这一方针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其具体内容按照陆定一的解释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分)‚双百‛方针对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要作用。(1分) 2、第一次文代会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代表会师北平,于7月2日至19日举行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分)在这次大会上周恩来作了长篇《政治报告》。郭沫若、茅盾、周扬、傅钟分别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在反动派压迫下的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新的人民文艺》、《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报告,介绍和论述了国统区、解放区、部队的文艺运动情况,建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组织。(1分)这些报告和大会代表们的发言一致确认: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指导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成为新中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1分)与会代表达成的这一共识,也就为新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理论及创作确立了基调。 这次会议的召开,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艺术史和其他专史上都应占有一定的位置,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1分) 3、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 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在90年代的文学格局中,新写实小说在其初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分) 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4分)4、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1979年10月30日----11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肯定了‚十七年‛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 第二,重点阐述了新时期文艺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问题。 第三,对文艺发展的道路作了明确指示。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素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第四,阐述了发展新时期文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以及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正确方法。认为文艺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第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