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代年龄的代称

國文教學補充資料陳意存編

(一)古代年齡的代稱(1)

瀏覽古代的詩詞文賦時,都經常會遇到年齡的代稱,現將較為常見的介紹如下。○襁褓之年:幼年。襁褓ㄑㄧㄤˇㄅㄠˇ,背負幼兒的布條和小被。

○百晬:小兒出生滿一百天所舉行的宴會。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育子:「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晬』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

列盤琖ㄓㄢˇ於地,盛果木、飯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卷針線應用

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周晬:一歲。小兒周歲時所舉行的宴會。小孩出生後滿一周歲稱為「晬」ㄗㄨㄟˋ。

週歲:嬰兒出生滿一年。=周歲。

○晬日:生子周歲稱為「晬日」。

○度晬:閩南方言。即小孩出生滿一週歲之意。

○抓週:舊俗於小孩滿週歲時,長輩將書本、算盤、筆墨等各種物品擺在孩子面前,讓他隨意抓取,由此來推測他未來的志向。亦稱為「試周」、「試

晬」、「試兒」。

○嫛婗:ㄧㄋㄧˊ,嬰兒、幼小時。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一說:十歲以下。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繈褓中,一至三歲的孩童(一說:兩至三歲)。需人提攜、懷抱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另說:指國小或幼稚園的學童。

○總丱:指童年。丱,ㄍㄨㄢˋ,小孩束髮成兩角的樣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沖齡:幼年。多指天子而言。

小年:幼年。

童年:幼年時期。

幼年:年歲幼少的時候。

齠齔:ㄊㄧㄠˊㄔㄣˋ,兒童乳齒脫落,更換新齒的年紀。兒童換牙的年齡,指

幼年、童年。=齠年、髫齡、髫年。

齠年稚齒:孩童時期。

○始齔之年:年幼的人。七、八歲。齔,ㄔㄣˋ,自乳齒脫換為成人的牙齒。說文解字:「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

歲而齔。」女孩七歲稱髫年,男孩八歲稱齠年或髫年。根據生理狀

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觿年:指童年。語本詩經.衛風.芃蘭(植物名。蘿藦科蘿藦屬。多年生草本。

蔓生,葉心形,對生,莖、葉含白色汁液,可食。果實大,種子生白絮,隨風飛散。又做「芄ㄨㄢˊ蘭」芃,ㄆㄥˊ,草木茂盛。):「芃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觿,ㄒㄧ,用獸骨製成的錐子。可解開繩結,亦可作為佩飾。

○黃童:孩童。因幼童毛髮未黑,故稱為「黃童」。

○白叟黃童:指老老少少。白叟,老人。黃童,小孩。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垂髮:比喻兒童或童年。=垂髫。

○垂髫:七、八歲以下的幼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髫,ㄊㄧㄠˊ,兒童垂下的頭髮。因此稱童子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

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垂髮、總髮。

○總角:比喻童年。舊時未成年男女,編紮頭髮,形如兩角,稱為「總角」。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七八歲。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

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詩經˙氓》:「總角

之宴,言笑晏晏。」

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髮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

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就傅之年:意指八歲或十歲。

○旬年:意指十歲。對人的壽命而言,每十年叫一旬。而「年」是年紀之意,故

「旬年」意指十歲。

○幼學:滿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束髮:束,捆,結 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及笄:笄,ㄐㄧ,簪子,插住挽起的頭髮之用。《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意為女子長成十五歲

時,應結髮用笄插之,故舊時稱女子十五歲為「及

笄」。又《禮記.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

所以又以「及笄」謂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

○弱冠:《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弱,年少。是說古代時,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行冠禮了。冠禮是古代

男子成年(二十歲)時加冠的禮節,儀式隆重,須選

定吉日,邀請賓客,故以「弱冠」指二十歲左右的青

年男子。

○而立之年: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是說男子

到了三十歲該成家立業了,因稱男子三十歲為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意思是說,遇事能明辨是非而不為迷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知命之年:這裡的「命」指天命,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類

命運。《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

為人到五十歲方才懂得了天命,後人因以「知命

之年」作為五十歲的代詞。

○花甲之年:古代用干支法紀年,天干地支的名號錯綜參互,

故稱花甲。干支的配合,其變有六十,從甲子起

到癸亥至,一周為六十變,又名六十甲子,由此

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耳順之年:也是指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意為耳聞其言,能知其微旨。」後以「耳順之年」

作六十歲的代稱。

○古稀之年:七十歲的代稱,源出唐朝大詩人杜甫的《曲江》

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之年:《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又「耋,老也,八十曰耋。」,泛指八九十歲的老年人。

○期頤之年:《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鄭玄注:「頤,養也。」是說人生以百年為期,百歲者飲食、起居、

動作無所不待於養,後因稱百歲為「期頤」。「而

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花甲

之年」、「耳順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

年」、「期頤之年」,也都可以前兩個字代稱相應

的年歲,如「年已而立」、「已過花甲」。

古代年齡的代稱(2)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通稱;

○舞象之年:十五歲至廿歲通稱。

○破瓜之年: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也稱「碧玉年華」。桃李年華:廿歲女子

○花信年華:廿四歲女子

○待字之年:待嫁女子

○標梅之年:出嫁女子

○結髮:初成年。《漢書?施仇傳》:「結髮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

後稱元配為結髮。曹植詩《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髮恩

義深」。

○知命:本意指認識天命。《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又稱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

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

個迴圈;也稱為平頭.甲子.耳順之年,六十以上又稱為「耋

年」。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

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杖朝:八十歲之年;

○鮐(ㄊㄞˊ)背:九十歲之年。

○耄耋:《禮?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人們根

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後來用「耄耋(MAO

DIE)」泛指年壽高。

○期頤:稱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元人陳浩解

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

故曰頤。」

○白首:通稱老年人,又稱皓首;

○黃發:通稱長壽老人;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

○中壽:七十為中壽;

○上壽:九十為上壽。

壯室之年:三十歲

春秋鼎盛:四十歲

強仕之年:四十歲→禮記:四十曰強,而仕

杖家之年:五十歲→禮記:五十杖於家

艾服之年:五十歲→禮記:五十曰艾,服官政

大衍之年:五十歲→易:大衍之數為五十

艾老之年:五十歲

半百之年:五十歲

耆年:六十歲

平頭甲子:六十歲

杖鄉之年:六十歲→周制允許六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在『鄉中』行走

從心之年:七十歲

杖國之年:七十歲→周制允許七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在『國都』內行走

致事之年:七十歲

懸車之年:七十歲:漢代薛廣德因年老辭官還鄉,皇帝賜他安車駟馬。至家鄉沛郡,太守至郡界迎接,一郡以為榮耀。他將賜予的安車懸掛起來傳給子孫後代,作為紀念

刻鳩進杖:七十或八十歲

喜壽: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

杖朝之年:八十歲→周制允許八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入朝

米壽:八十八歲→米字看似八十八

耄耋(ㄇㄠˋ ㄉㄧㄝˊ)之年:八、九十歲

齯(ㄋㄧˊ)齒:九十歲

黃髮:九十歲

鮐背:九十歲

凍梨:九十歲

白壽:九十九歲→百字少一橫為白字

茶壽:一百零八歲茶字上面為廿,下面八十八,二者相加所得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上壽指九十歲以上;中壽指八十歲以上;下壽指七十歲以上(也有指六十歲以上)

※三十歲以後的年齡代稱,主要是形容男性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转载)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

求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文化社会历史] 悬赏点数10 征答截止时间08-12-3 该提问已过征答时限3个回答319次浏览 00 d9632008-11-13 上午08:04:23 172.30.211.* 举报 求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 回答 00 ajiaoysyn2008-11-13 上午08:05:35 221.215.122.* 举报 努尔哈赤 皇太极公元1636----1644年共8 年于1636年5月称帝,顶国号“大清” 顺治福临公元1644----1662年共18年 康熙玄烨公元1662----1723年共61年 雍正胤祯公元1723----1736年共13年 乾隆弘历公元1736----1796年共60年 嘉庆颙琰公元1796----1821年共25年 道光旻宁公元1821----1851年共30年 咸丰奕詝公元1851----1862年共11年 同治载淳公元1862----1875年共13年 光绪载湉公元1875----1908年共34年 宣统溥仪公元1908----1911年共3 年 00

丫丫人2008-11-13 上午08:06:57 60.178.7.* 举报中国历史年鉴表 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 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启姓姒阳城 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汤姓子亳→殷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武王姓姬镐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周平王姓姬洛邑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嬴政咸阳 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刘邦长安 新8年-23年王莽长安 东汉25年-220年刘秀洛阳 三国魏220年-265年 蜀221年-263年 吴229年-280年曹丕 刘备 孙权洛阳 成都 建业 西晋265年-316年司马·炎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齐479年-502年 梁502年-557年 陈557年-589年刘裕 肖道成 肖衍 陈霸先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从0岁到100岁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从0岁到100岁 0岁 汤饼之期 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初度 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后也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 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龆龀【tiáo chèn】 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 指八九岁至13岁的少年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9岁 黄口 十岁以下。本指雏鸟的嘴。 10岁 幼学 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外傅之年 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古代女子12岁开始带钗梳妆。 13岁 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 指男子13-15岁之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岁 及笄之年 即将年满15岁的女子。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袁枚《遣兴二首·其一》

岁数的别称

岁数的别称 我国古代对人的年龄岁数,有一个别称。如13岁叫“舞勺”,15岁叫“舞象”,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顺”,70岁称“古稀”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90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140岁叫“古稀双庆”。下面就对一些别称做一解说。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 古时说男孩生下八个月生牙,八岁换牙,女孩七个月生牙,七岁换牙,所以八岁称“龆齿”,七八岁称“龆龄”。(龆,tiáo音条,是换牙的意思。)唐代人杨炯所作《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说:“龆龄之际,羞言霸道。”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说:“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罹指遭受不幸事故,偏咎指父母双亲中一方去世,此诗指八岁时母亲亡故。 十岁称“幼学之年”。语出《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思是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十三岁称“舞勺之年”。语出《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勺是一种管乐器。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刘允济《经庐岳想洛州有作》:“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如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十四岁常称“二七”。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十五岁称“志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来就以志学为十五岁的代称。 女子十五岁称“及笄”或“笄年”。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

古代年龄说法

古代年龄说法种种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 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 写小说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些东西,在论坛里挖了挖,就摘到了这里。 ——————————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夫人”、“玉人”、“璧人”、“佼人”、“千金”、“令媛”、“女公子”、“丽人”、“淑人”、“玉女”、“娇娃”、“巾帼”、“西施”、“尤物”、“室人”、“令间”“青娥”等均是古代对女性的称谓,现将古代对各种女性的称谓总结于下: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注释,查了下,阃,拼音:kǔn,意思是门槛、门限)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如下:

古代年龄的别称完整版

古代年龄的别称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

年龄的别称

年齡的別稱 始齔(ㄔㄣˋ)之年:七、八歲 荳蔻之年:十三歲 志學之年:十五歲 加笄(及笄)之年:女子十五歲 束髮之年:十五歲以上的成童 二八年華:女子十六歲 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雙十年華:二十歲 加冠(弱冠)之年:男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二十四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強仕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從心之年:七十歲 懸車之年:七十歲 壯盛之年:八十歲 耄耋之年:八十、九十歲(七十歲以上) 期頤之年:一百歲 題辭一(慶賀類): 一、婚禮 1.訂婚--文定吉祥、緣定三生 2.結婚--宜室宜家、琴瑟合鳴、珠聯璧合、鸞鳳和鳴、天作之合、鳳凰于飛、花開並蒂、永結同心、詩詠關雎、福祿鴛鴦 3.嫁女--妙選東床、之子于歸、雀屏妙選、跨鳳乘龍 二、生子 1.男孩--天賜石麟、弄璋之喜、熊夢徵祥、德門生輝 2. 女孩--弄瓦之喜、明珠入掌 3. 雙生--雙芝競秀、玉樹聯芬 三、祝壽 1.男壽--星輝南極、松柏同春、椿庭日永 2.女壽--瑤池春永、瑞靄萱堂 3.雙壽--椿萱並茂、鴻案齊眉 4.通用--壽比南山、天保九如 四、比賽 1.作文--妙筆生花、筆力萬鈞 2.書法--鐵畫銀鉤、龍飛鳳舞 3.音樂--繞樑韻永、玉潤珠圓 五、開業 1.商店--一般:近悅遠來、大業千秋、鴻圖大展、駿業宏開 2.鞋業:平步青雲 3.報社:激濁揚清 4.書店:斯文在茲 5.眼鏡業:照徹乾坤 6.珠寶業:價重連城 7.醫院--杏林春暖、妙手回春、華佗再世、功同良相、仁心仁術、扁鵲復生

8.旅館--群賢畢至、貴客盈門、賓至如歸 9.工廠--開物成務 六、當選 1.公職人員--造福桑梓、眾望所歸 2.民意代表--為民喉舌、憲政之光 七、其他 1.教育--桃李芬芳、百年樹人、洙泗高風、春風化雨、絃歌不輟、卓育菁莪 2.入營--為國干城、壯志凌霄 3.新居落成--美輪美奐、雕梁畫棟 4.遷居--里仁為美、德必有鄰、鶯遷喬木 5.作家--名山事業、行雲流水 6.慈善事業--萬家生佛 題辭二(哀輓類): 1.男喪:南極星沉、駕鶴西歸、哲人其萎 2.女喪:駕返瑤池、慈竹風淒、(壼、閫)(ㄎㄨㄣˇ)範猶存、坤儀足式 3.通用:音容宛在、天不假年、梁木其頹-----(賢哲師長) 大星遽落、浩氣長存、甘棠遺愛-----(賢良長官) 福壽全歸、響絕牙琴-----(朋友) 雁行折翼-----(兄弟姊妹) 風冷杏壇-----(師長) 稱號別名一(歷代名人): 1.陽明先生--明〃(王守仁) 2.醉吟先生--唐〃(白居易) 3.梅花屋主--元末明初〃(王冕) 4.濂溪先生--宋〃(周敦頤) 5.靖節先生--東晉〃(陶淵明) 6.涑水先生--宋〃(司馬光) 7.康節先生--宋〃(邵雍) 8.東坡居士--宋〃(蘇軾) 9.易安居士--宋〃(李清照)10.香山居士--唐〃(白居易)11.稼軒居士--宋〃(辛棄疾)12.六一居士--宋〃(歐陽修)13.青蓮居士--唐〃(李白)14.洪都百鍊生--清末(劉鶚)15.湖海散人--元末明初〃(羅貫中)16.板橋道人--清〃(鄭燮)17.飲冰室主人--清末民初(梁啟超)18.天上謫以人--唐〃(李白)19.杜陵布衣--唐〃(杜甫)20.復聖--春秋〃(顏回)21.宗聖--春秋〃(曾參)22.述聖--春秋〃(子思)23.詩以--唐〃(李白)24.詩聖--唐〃(杜甫) 25.詩佛--唐〃(王維)26.詩史--唐〃(杜甫) 27.詩俠--唐〃(李白)28.詩天子--唐〃(王昌齡)29.詩豪--唐〃(劉禹錫)30.詩宰相--唐〃(杜甫)31.酒以--唐〃(李白)32.酒狂--宋〃(陸游) 33.酒友--宋〃(蘇軾)34.酒聖--東晉〃(陶淵明)35.畫聖--唐〃(吳道子)36.草聖--唐〃(張旭) 37.賦聖--漢〃(司馬相如)38.書聖--東晉〃(王羲之)39.詞中之龍--宋〃(辛棄疾)40.詞中之聖--五代〃(李煜) 稱號別名二(身分): 1.布衣--(平民)8.朱門--(富貴人家) 2. 黃髮--(老人)9. 垂髫--(兒童) 3.尊翁--(別人父親10.令堂--(別人母親) 4.拙荊--(自己太太)11.家嚴--(自己父親) 5.令嬡--(別人女兒)12.令郎--(別人兒子) 6.小犬--(自己兒子)13.高足--(別人徒弟) 7.賢昆仲--(別人兄弟)14.賢喬梓--(別人父子) 15.賢伉儷--(別人夫妻)21.泰水--(岳母)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 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2 -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欢迎大家阅读!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 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 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 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 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 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 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 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 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 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 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 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年龄”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年龄”的称谓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 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例: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例: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例: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例: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 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 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 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 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 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 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 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 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 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 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例: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例: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完整版)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 (一)传说时代的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 “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 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

古代年龄代称

0岁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肇(zhào)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谓始生之年时。 赤子:刚出生的婴儿。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髪(tiáo),其色赤。 襁褓(qiǎnɡbǎo):代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2岁 孩提:幼儿时期。《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8岁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jì)。童年时期,幼年。晋·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9岁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hàn)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10岁 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13岁 豆蔻(kòu):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15岁 及笄(jī):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16岁 二八:即十六。十六岁。谓正当青春年少,多言女子。南朝陈·徐陵《杂曲》:“二八年时不忧度,房边得宠谁相妬(dù)。”宋·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24岁 华信年华:女子24岁。 30岁 而立之年: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日艾。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年龄称谓大全 0岁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赤子之心”即婴儿之心,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我现在只有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孩,生在你死以后,才一周岁。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两家生子时一样聪明 8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7岁。始龀、龆年:男孩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tiáo :龆年(儿童换牙之年。引申幼年) tiáo 髫: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9岁九龄:9岁。黄口:10岁以下。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10岁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外傅之年:儿童10岁。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12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金钗之年是指古代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夕之年是指男孩13至15岁期间,也称“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15岁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

中国古代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中国古代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