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解读中国梦

从文化角度解读“中国梦”

041001001 曹恋恋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实现“大国梦”、“财富梦”,更要发挥中国作为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没有出现断裂的古国,实现“文化梦”。从“中国梦”的含义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复兴中同时也包含着对中国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社会中,中国的儒家思想辐射着东亚诸国家,现代的中国在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上,也要具备这样一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保证中国大国形象的文化力。那么我们能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哪些优秀的成分,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呢?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大门洞开,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耻辱,这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掠夺,主权的丧失,更是文化上的荼毒。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中西抉择的两难境地。且不说当时沦为西方国家殖民统治工具的清朝,就是在如今实力日益增长的今天,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仍是屡见不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既有历史又有现实的因素,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精神,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相适应。只有在充分肯定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找到为其生长发展的一片沃土,才能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

要实现中国的“文化梦”,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只要我们认真审视,我们即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为今用”的文化特质,可谓比比皆是。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完备的礼仪思想和礼制设计,中国因此也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伦理社会的维持则需要一系列准确完备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

规定了当时的人伦秩序,维系着社会的有序运转。儒家创始人——孔子强调学礼、知礼是做人的根本。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可见,恭、慎、勇、直这些品格都必须有“礼”的支撑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更是千百年约束中国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在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重温中国传统的仪礼思想,从中发掘出符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的新型仪礼规范,无疑可以提升国民的修养和素质,塑造新时期东方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崭新形象。

再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对“和”的价值追求。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建立就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和”思想。“和”可以与“中”相提并论,《中庸》中就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的另一层涵义是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存在。《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种适可而止的做法,就达到了“和”的理想状态,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和谐之道。这种和谐之道同时涵盖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领域。这种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谋求和谐共处的精致安排,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国文化的起始阶段即已产生。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口口相传,反映了中国祖先奋勇开拓的精神。历史上几次大的黄河决口,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治理了黄河水患,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拿今天来说,中国人在世界上也算的上是勤奋、务实的民族。在21世纪的中国,这种精神更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舍生取义”、效忠祖国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一体的理念孕育出了舍生取义,效忠祖国的价值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都是这种价值追求的体现。他们是支撑古老中国不断前进的脊梁。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没有无数国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显然是不易达成的。这也正是我们倡扬传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今年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各种奇怪的天气异常现象,被网民们戏称

“春如四季”等。而在古代早就有了。这种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思想就是这一体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延伸到生态环境领域,对于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还有许多像通过自我人格的修养,“吾日三省吾身”,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排解现代人心理的寂寞、空虚之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等思想等等,都是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生价值观。

另外,实现伟大的“文化梦”的复兴,不仅要在合理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充分发掘出传统文化的内涵,相信文化的力量能够推动实现中国的崛起,推动“中国梦”的成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