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在20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设计师”。欧美上层社会的服装都是由裁缝们精心制作的,而这些裁缝们并不署名在服装上,他们只是传统的匠人。而称得上是世界上时装设计第一人的就是保罗〃波烈 (Paul Poiret)。

20世纪初期,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以及通过有组织的抗议取得投票权的运动正在赢得声势。Poiret的口号“把女性从紧身胸衣的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时装革命的号角,启发了设计家,也启发了女性,使她们对于时装有了全新的看法和主张。

20世纪10年代,女裙有了许多质的变化,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厚重的裙撑也不见了,东方服饰的那种自然、宽松和简洁的美被西方时尚界所借鉴。女装线条趋于直线,传统改变,平胸,松腰,束臀成为时尚。

代表作:蹒跚裙,宽松腰身,膝部以下收窄,裙口狭小。

在Poiret设计的服装中,我们总是隐约可以找到古罗马裙袍、日本和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的痕迹,他根据这些异国元素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的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和灯笼裤等服饰。由于对异国情调的钟情和追求戏剧效果,Poiret在1912年设计出了一种极端的裙子,这款裙子下摆很窄,裙长及踝、臀部较宽斜,使着裙者无法迈出三英寸的步履,这就是有名的霍步尔紧口裙(Bobble skirt)。时髦女子不惜用布条绑住自己的腿,以适应这种蹒跚的时尚,尽管这种款式在行走时诸多不便,但由于其造型简洁明快,并恰好适于南美传来的探戈舞步,故风靡一时。 Poiret改变了曲

线统治几百年的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的雏型。

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轻便化。此时服装流行男童式女装与假小子样式,平胸,松腰,束臀的男性化外观。去掉胸腰的刻意强调,而以简单的管线造型来取代,头发被剪短,与男子差不多,裙子越来越短,短致只盖住膝盖,称为“管子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新的改变。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和战争,获得了经济积极地主张性别平等,为反抗男权社会,女性们一整天都穿上长裤,裤装的舒适方便使裤装一直流行,女性的裤子第一次成为正式服装部分。人们不再需要那种使身体扭曲变形的紧身衣,开始拒绝那些强调女性特征的设计,而是需要更多的腿部白由。由此便出现了简单单宽松的直筒连衣裙和直筒短裙。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女装的设计主调确立了——适用、简练、朴素、活泼而年轻。女裙进一步缩短,由踝部以上改为至小腿肚处,而且非常宽松。女装廓形直线条,不再收紧腰部也不再夸大臀部。尤其是流行“男孩似的”风格,导致发型也随着减短。

法国女设计师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对于女性的性的欣赏立场不应该作为女性服装设计的考虑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装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装上,为女装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设计生产了自己的运动装,这种服装以宽松内衣的基本结构为根据演化而成,宽松、简单,并且采用松软的棉质面料,这种宽松服装的设计方式,其实原来是用做女性内衣的,而夏奈尔把它变成外衣,是一个重大突破。

男装依旧延续上世纪基本样本,西装套装,短背心,衬衫,领结,领带,西装裤组合,这种挺拔方正的形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下半叶。

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失业贫困、饥饿在大西洋两岸越来越严重。女装设计风格也变得郁闷,沉闷,怀旧。裙子变长了,腰线回到自然位臵,出现了细长的外形。人们崇尚一种成熟、优雅的女性美。

女装“男孩似的”风格开始消失,直线被曲线所代替,女性身体的优美线条又重新显现。特别是晚礼服,后背袒露几乎至腰,无袖,腰和臀部都是紧裹的,有时在肩部还要饰以狭窄的缎带或硕大的人造花,至臀部展宽。

20世纪40年代裙摆上升仅遮住膝盖,腰部收紧,二件式套装成为时尚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物资短缺直接影响着服装业。与其他很多日用品一样,服装也是限量供应,款式都变衍得又短又小。女装裙子的褶裥数量受到限制,袖子、领子和腰带的宽度也有相应的规定。刺绣、毛皮和皮革的装饰都受到禁止,裙长及膝而且裁剪得很窄。套装的设计注重功能性,并且适合各种场合穿着。

战争赋予了女性男人般的责任与工作,使她们脱下紧身连衣裙换上了男式衬衫。而垫肩,使她们象极了男性。那时候的套装款式与军服相似,宽宽的垫肩和系得紧紧的腰带给人一种“权力”女性的印象。二战结束后,很多军装都被大量退伍士兵发展成为了民服,1947年的美国人,就已经开始在短夹克中穿着衬衫兼打领带,如此穿着比将全副军装配饰披挂上身的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20世纪50年代的女装更加趋向随意、自由,像梦露靠拢。

二战后的女士,在经历了实用单调的战争时期的服装后,向往优雅时髦的装

扮。掐腰大摆棉质衬衫裙应算做是50年代“新风貌”浪潮下大众化成衣的经典之作。鲜艳的色彩象征着繁荣。不可缺少的配饰要属腰带,既可强调极细的腰线,凸显女性曼妙身姿,又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无论是粉色白点裙搭配的同质地腰带,还是红蓝点白色连衣裙搭配的正红色腰带,都丰富了原本简洁典雅的剪裁。

1947年2月12日,Christian Dior抓住时代的契机与人们的心愿,推出崭新的服装造型New Look ,让人眼前一亮!圆润平滑的自然肩线,用乳罩整理的高挺的丰胸,连接着束细的纤腰,用裙撑撑起来的宽摆大长裙,长过小腿肚子,离地20CM,搭配细跟高跟鞋,整个外形十分优雅,女性味十足。Dior在巴黎推出以“花冠”命名的系列时装时,整个设计界为之动容。完全崭新的技术和设计手法,让女性的穿衣风格与男性形成强烈的对比。于是,即便是过了一个世纪之久,X线条的成衣依旧牢牢霸占了优雅经典款的宝座。

人们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服装加以强调。高雅强调女性性别特征的时装表现为修长、收腰和臀部修饰。裙摆从小腿上移至膝盖,外型轮廓均用字母或形状命名。年轻时髦的例子包括带有公主线的X型、带有裙撑和内裙的圆顶屋型和气球型以及阔摆的梯形轮廓和A型。H型和波浪型的特征是突出臀部,腰线流畅,衬衫式上衣。除了运动类和休闲类以外,蓝色牛仔裤也很流行。男装仍保持传统风格,外衣和大衣都裁剪得比较宽松,肩部垫得很宽,不收腰。裤子的上半部分舒适宽松,向裤脚方向逐渐收窄。

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装风格,不只是优雅那么简单,夸张的时装线条、体面而含蓄的时装面料都是那个时代给予女人的优美。长度大过膝的裙子、窄窄的肩膀、紧身的上衣,让胸部和臀部成为了突出的重点,女性曲线再次成为服装重要诉求。

20世纪60年代,反传统时装与迷你时代——60年代的“嬉皮士”、超短裙开始流行。与此同时,披肩发、束腰上装、紧身短裤或肥大的裤子等纷纷加入到时装的行列之中。

60年代在学生反叛的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风气。当时,许多年轻人留长发,蓄长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甚至在60年代吸毒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因此那时候人们的穿着也是以一种颓废的风格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狂放不羁。

玛丽〃匡特的“迷你裙”是当时最典型的流行风格。运动休闲型的宽松学牛裙和衬衫裙很流行。衬衫、长马甲和无领无袖连衣裙也很流行。夏奈尔套装和女裤开始被人们接受并成为经典。太空旅行和抽象派艺术带来了几何图形和以黑色与白色、白色与银色为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新兴材料开始出现,如塑料薄膜和涂层面料。梯形风格的群装和人衣均采用对比色镶条和突出的缝线来衬托。出现了带有人裤脚的喇叭裤。还有超出常规的热裤、人衣和透明风格。反主流的“嘻皮”式也影响着服装界。无所顾忌的“反传统”风格与正统的女装风格形成对抗。年轻人允许接受反传统的服装款式,如牛仔裤、套头针织衫、下恤衫是十几岁、二十出头年轻人的通用服装。

20世纪60年代服装风格要点

读书笔记 ─关于20世纪60 年代西方时尚时装潮流 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姓名:李芬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学号:14121030130

关键词:年轻风潮、迷你裙、连裤袜和平底靴、沙宣、比基尼、波普艺术、嬉皮士、摇滚风、安德烈库雷热、未来主义、中性服装、伊夫圣洛朗、 20世纪60年代作为服装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其基本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多种不同的艺术文化和不同的服饰风格都得以共存,成衣业兴起并大力迅速发展,几乎主导20世纪后期的服装产业。现在的人们都称这个时期为“成衣时期”。设计理念的转变,特别是Mary Quant推出的迷你裙的出现,是整个时装界的重大革新。 ◆“年轻风潮”─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二战之后,经济迅速发展战 争后的人口急剧发展,于是一个巨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出现。再 不用担心物质的缺乏,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至此,由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时尚的引领者 也有高级时装设计师和贵妇名媛转变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嬉 皮士与摇滚风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迷你裙(mini skirt)”─50年代末,Marry Quant 开始进行短裙的实验,这导致了1965年迷你裙的出现。这种 长度在膝盖20厘米上的裙子被称为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标 志。这种裙子在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名模Twiggy、美国第一夫 人杰奎琳。现在的人们,即使是年纪较大的人们,对于日常生 活中的超短裙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种裙子 对整个时装界、整个社会的女性产生了多大的冲击。

Marry Quant Marry Quant和迷你裙 名模Twiggy 名模Twiggy 杰奎琳杰奎琳

自20世纪60年代末

自20世纪60年代末新公共行政理论诞生以来,一直对公共行政领域产生着显著的影响。乔治·弗雷德里克森作为新公共行政运动的先锋者,其思想对于公共行政的实践活动起着具有相当价值的指导意义。本书作者从公共行政的本源——“公共性”谈起,对涉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正、公平、公民精神及自由裁量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当今公共行政在动荡的变革环境下,必须在政治、价值与伦理方面进行恰当的定位,从而构建公共行政官员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和伦理准则,对于建立现代民主政府和增强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追求社会公平,重视全体公民的合法利益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第2部分)在美国,效率和经济是公共行政理论的两个支柱,尤其是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的公共行政理论,都把效率和经济作为评估政策或政策执行的正确尺度。虽然效率和经济对于知道公共行政是必要的,但仅此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第三个理论支柱。要探讨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第一个要回答的是行政自由裁量权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如果不存在自由裁量权的话,那么很多社会公平的观点都将悬而未决。 关于行政自由裁量权,即公共管理者如何将公共决定应用于实践方面,本书作者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是在社会实现正义的多种可能方式之间做出选择,但在实际执行任何法律的过程中,官员们必然将遇到一些立法者根本未能料到的问题,原则上,官员们在诉讼问题上,始终面临着做出自由裁量权的问题。他认为允许行政机关具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适当的。 然而,任何权力都可能导致滥用,自由裁量权也不例外。公共行政官员们在做出不可避免的自由裁量决定时,必须充分理解指导他们行为的命令的精神。为了防止行政失当,公共官员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一定要注意过程的公平,即公平、公开、公正地裁决每一件事,保证全体公民的合法利益。因此,只有社会公平和效率、经济三者一起,才能作为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指导方针。 接着,弗雷德里克森对“社会公平”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社会公平是作为民主公正社会的基础,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因素,是分配公共服务的法律基础和实践基础,是理解复合联邦制的知识来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从法律和研究的角度来考察公共行政领域中的社会公平的基础——“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理论包括个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团公平,也包括代内和代际的公平,预期的机会公平和手段的机会公平以及公平的价值。该理论为公务员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在他们执行政策使用自由裁量权时,公正、公平一直是指导行动的共识。也正是这种社会公平的原则指导着我们对公共行政精神的理解。 其次,作者还认为价值是公共行政的灵魂,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仅是技术或管理的问题。公共行政的价值往往和伦理(道德责任)相联系在一起。(第3部分)因此我们研究公共行政问题,最根本的是从价值的角度去考察。一般在缺乏控制和强制标准的情况下,政治人往往会在公共行政中追求个人的利益。 公共行政伦理要求公共管理者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这进一步要求公共管理者持有公民精神的倾向。作者认为,公共行政除了需要有教养的、以功绩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还需要谙熟宪法、热心公共事务、见多识广的公民,这导致了公民精神的觉醒,说明了公民精神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 公共行政精神中涉及的公共行政伦理的问题包括公正与非公正、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等基于价值的选择,也包括爱国主义和乐善好施等高尚的伦理。公民精神和公共行政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公共行政伦理追求的目标。一般那些具有公民精神倾向的人具有更高的善和公共利益的观念。如果政府组织中的主导精神或者集体观念是公民倾向的,那么组织强调的重点会集中在服务、公共利益和有效的政府上。由此观之,公民精神有助于行政伦理的实现,进而有助于公共行政的实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08历21 08022039 曹忆鸣 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摘要: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运动,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60年代;美国;女权;解放运动 Abstract: the second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began in the 1960 s,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biggest impact on social movement, which includes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any aspects to the individual, and all aspects of public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60s; the United States; feminist; liberation movement 目录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3)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4) 三、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 (5) 四、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6) 五、总结 (7)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 世纪初,起飞于内战之后,蓬勃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工业化的进行加快了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美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都得到了重大改变。这些变化都促使她们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带来的家庭模式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妇女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发生很大改变。工业化带来的个人独立性的增强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妇女的择偶成为一种个体性的行为,爱情和个人喜好代替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成为择偶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独立,使女性改变了婚姻是生存需要的观点,纷纷推迟结婚年龄。随着核心家庭的出现,美国家庭拥有的孩子已经由殖民地时代的7-8 人降至1900 年的平均3.56 人。这期间的人口增长还包括1200 万移民的涌入,这就更加说明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第二,妇女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使妇女的家庭权利增强。妇女经济独立性的提高使妇女摆脱了对男性经济的依赖,有的甚至要养家糊口,这样妇女家庭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家庭权利得到了提升。第三,工业化形成了新的家庭生活观。这一家庭生活观最早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中形成,随后被全社会所认同。由于这一时期城市中产阶级对儿童童年的重视,使母亲在养育孩子上花费更多的精力。由于家庭和工作严重分离,家庭被作为远离外部竞争压力的避风港湾。而妇女被期望集中精力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不再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丈夫和妻子各司其职,妻子主要负责料理家务和抚养孩子,而丈夫则外出工作挣钱养家。这一家庭生活观念到现在还在制约着人们对妇女角色的理解,阻碍了女性在家庭之外对事业的追求,并影响至今。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1、民权运动的催化 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影响巨大的民权运动发展而来的。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斗争史上一页辉煌的篇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南部黑人就开始全面反抗白人的种族歧视,要求废除种族隔离,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经过持续的斗争,1964、1965年美国颁布民权法案,宣布消除劳动场所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投票权。此后,种族平等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在民权运动中,黑人妇女堪称是"运动的脊梁",在"追求尊严的斗争中处在风口浪尖上"。①20世纪美国黑人争取公民权利的则成为当代妇女运动的催化剂②。一个受到社会歧视的种族奋起反抗,发出"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的呼喊,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年轻女性。 2、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首先,理想、期待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是推动美国年轻女性走上社会运动道路的一个重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政策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性”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试图用“补偿性”政策来最大限度地缓和经济周期波动,其结果尽管使战后几次经济衰退比较缓和,但在艾森豪威尔执政的8年中,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却非常缓慢,萨缪尔森将这个时期称之为“艾森豪威尔停滞”。 到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执政以后,为了克服“艾森豪威尔停滞”,加速经济增长,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在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赫勒、托宾、奥肯等人的帮助下,开始实行“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 “增长性”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不但要在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即使在经济回升时期,只要实际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也要通过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加速增长。伯恩斯曾把“增长性”政策总结如下:“这个学派的中心教义是:商业周期的阶段与健全的经济政策没有什么关系;政策应该是增长取向的而不是周期取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缺口是否存在。当缺口存在时,应该使用财政赤字和货币工具来促进(经济)扩张;倘若在刺激过程中没有形成向上的较大通货膨胀压力,那么必须保证刺激足以填补缺口。”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有两种赤字必须加以区别:为了挽救经济衰退所造成的赤字是软弱的赤字;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积累的赤字是强有力的赤字。【注释】刘涤源、王平洲:《后凯恩斯主义》,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0页。【注尾】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预算既不应追求年度收支平衡,也不应要求周期性预算平衡,而要以充分就业下的预算平衡为目标。因此,必须抛弃以缓和经济波动为目标的间断的“补偿性”政策,而采用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连续的“增长性”赤字财政政策。 赫勒认为,美国的力量在于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美国的软弱就在于不能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因而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因此,要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并缩小产出缺口,关键仍然是刺激总需求。具体地说,赫勒主张通过减税以扩大个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扩大政府部门的需求,这样才能缩小产出缺口,扩大就业,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实现较快增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那时候我三岁。半夜,我突然被喝醉的爸爸踢门的巨大声响吓醒,而且他还用烤鸡肉串的棍打了妈妈……这是爸爸、妈妈和我在故乡小仓生活时短暂而又幸福的回忆。 爸离家出走,妈带着我回筑丰的老家。妈一边在妹妹的小料理屋帮忙,一边养育着我。妈每天晚上爬起来搅拌着酱菜的米糠。每天吃着老妈精心制作的米饭,我逐渐长大。昭和煤矿坑中的手推车变成了我们游玩的道具。 妈有时和住在附近的邻居玩着纸牌打发时间。最近好像也交了男朋友,因为妈还是个很年轻的女人。学校放长假的时候,我会偷偷去爸住的地方。有一次爸帮我把船的模型做好了,那时还是未完成品。 70年代,筑丰的煤矿坑和小仓的制铁场,当烟囱都不再升起烟的时候。那时我上中学三年级,非常想离开这个萧条的城市。妈也想早点自由。当大分的美术高中合格时,春天,我开始一个人过寄宿的生活。妈到车站给我送行,还帮我准备了一个包,里面有新的内衣和便当盒,而且暗藏了一封信,里面放着一万日元的纸币。在火车上,吃着老妈做的饭团和酱菜,15岁的我哭了起来。 春天的东京,像吸尘器一般不断地吸入垃圾一样地把日本各地的年轻人聚集到这里。黑暗的小软管,像是通往梦想到未来的隧道。可是穿过隧道的话,可是那里积蓄的是垃圾。 80年代,来到了憧憬的东京成为美大生的我,想成为追求现代的年轻人,但每天却过着昏昏噩噩的堕落日子。“如果在这样下去就毕不了业了!”我对每天操劳工作为了供我上学的妈妈这样坦白地说。可是妈还是很坚强的说:“还有一年,妈会努力的工作。你一定要好好地读到毕业。” 为了留级而向妈撒娇,让妈高兴而想办法毕业,但是我对以后的人生道路却没有考虑。当然完全没有就业的想法也不能告诉妈,只好和爸商量。“什么都不尝试看看,五年后也是完全一样不是吗?”原本游手好闲的爸却说出最有影响力的话。 90年代,因为一直没有工作而积欠了债务,也找不到工作,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作为插画家兼专栏作家才能有饭吃。 我从阿姨那儿得知“妈得了癌症,住院去做手术。”手术成功了,不过妈还没痊愈。只有持续用药控制癌细胞。尽管如此妈还是留在那个萧条的乡下打算工作着。为了回避她我到了东京。从十五岁离开她之后又过了十五年,我和妈在东京的杂居大楼,又开始二人生活。妈拿来世世代代继承的米糠,我像从前一样地每天吃着妈煮的饭。不久我的女友和朋友、同事等,为了吃我老妈亲手煮的菜而聚集到我家来。自从来了东京第一次才觉得每天是幸福快乐的。 2001年4月1日,樱花盛开的季节却飘起了雪花。透过医院的玻璃窗,我和妈妈遥望着东京塔……

60年代服饰风格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第一章流行是在回归中不断前进的 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瞬息万变的服饰流行常常是猝不及防地就出现在我们旁边,同时又转瞬即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美,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流行正因为美所以存在。人们千百年来都在追求美,创造美。美的标准不断发生变化,流行随之也不断变化着。“小脚女人”在昨天看来是美的,而今己变得十分丑陋。那是因为人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过往的“流行”变得不再为人们追捧,于是便会有一种新生事物代替旧有的流行,成为新的流行。 第一节服饰流行的历史进程 服饰是时尚产品,它是沿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而同步向前的。服饰本身具有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如同洒落在服饰史长河中的点点繁星,指引我们找出服饰流行的奥秘。一路伴随时光走来的不只有时代的变革,更有服装风格的不断变化。 18世纪后半叶,由于西方工业化文明崛起,经济飞速发展,使近代的流行在范围和速度上逐渐向现代化靠拢。到了二战后期,服装的流行特征开始呈现出来,高级时装设计师开始执掌流行的领导权,流行的商业性开始出现,个人品位成了选择服饰的重要元素之一。这时服饰界真正的流行出现了。这时的服饰受战争影响,相当多设计师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人们战后所迸发出的对美、对和平盛世是强烈期待,设计倾向从最初几何形的硬直的女强人式,向柔和的外形变化。 到了现代的社会,流行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模式,成为了工业化社会大量生产到大量消费之间的重要桥梁,流行也不再只有过去那种单一的流行模式,而是显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时流行的主导权也不再是只由高级时装设计师来掌握,而是由消费者自行选择来决定的。 第二节服饰流行的基本模式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了无数的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它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一种表征作用,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的流动、变迁和发展,还反映了同时代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服饰文化的流行传媒不胜枚

在20世纪60年代酒店发展史

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中等价位的酒店开始涌现。From the eastern shore to the western,hotels like comfortable inn,car inn and so forth rose up quickly.从东海岸到西部,酒店一样舒适的旅店,汽车旅店等急忙起来。 These hotels are also called”budget hotel”or“limited services hotel”.这些酒店也被称为“经济型饭店”或“有限服务酒店”。Their scale is small;they have limited quantity of facilities;and the price is low.他们的规模小,他们有有限数量的设施和价格低。These hotels which supplies neat and simple rooms are the fastest-growing segment of the industry.这些酒店提供整洁和简单的客房,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的行业。Their quality of services is equal to the three-star or four-star hotels',but the price is lower by 25-30%.他们的服务质量等于三星级或四星级酒店,但价格低25%-30%。Bed and breakfast is their main service mode.“床和早餐”是他们的主要服务模式。Nowadays they have become a relatively mature hotel style in Europe and America.现在,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酒店风格,在欧洲和美国。In the same manner that first-class hotel chains first swept the globe,second-tier hotels are now expanding globally.在相同的方式,风靡全球一流的连锁酒店,第二层的酒店,目前正在全球扩张。Budget and mid-priced hotel now comprise over one third of all hotels in major cosmopolitan centers.现在的预算和中等价位酒店包括超过三分之一在主要的国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 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以清教为本源的传统工业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这一文化矛盾成为隐伏在繁荣背后导致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层次的原因。 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于美国社会的转型期。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期。随着工业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庞大的机器世界和自动化程序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和惶惑不安。在这个社会里,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也是由机器来调节的。能源和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改变了工作的性质,技艺被分解为简单的操作步骤。人、材料、市场都是为了生产和分配商品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待遇跟物件没有什么不同。人成了工业生产中的“奴隶”,从事着机器和自动化程序“命令”下的重复 性操作,无法在工作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精神需求被忽视。物质的高度繁荣无法使机械式工作后满怀压抑感的人们愉悦起来,他们更渴望身心愉快、新奇探险的感觉。60年代的美国人普遍信奉“感觉好,就干”、“做你自己想做的事”等享乐观点,积极追求新的精神和文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成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的温床。60年代,美国社会在经历了战后50年代的经济繁荣后,潜在的不安因素几乎全部爆发了出来。黑人要求改变不平等现状,反对种族歧视,民权斗争轰轰烈烈;新“左派”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青年造反风起云涌;妇女要求打破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理念,女权运动如火如荼……60年代美国群众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与此同时,暴力暗杀不断发生,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等著名人物都在60年代被暗杀者的子弹夺去生命。 在富裕社会中出生和成长的这一代人,面对眼前的社会,突然发现繁荣民主的美国并非尽善尽美,它充满了偏见、不平等、甚至腐化和堕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观念突然颠倒了过来,他们追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1964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东京湾决议案,美国开始直接投入对越战争。在此后的10年,越南战争问题在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新闻媒体对越战的大量报道不断把战场上的情景生动地展示在美国人民面前,越南战争给参战的美军和美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越南战争更是把“婴儿潮”一代人直接拖入战争。60年代,“婴儿潮”一代已开始步入青年,成为美国的巨大兵源。1967年美国进行征兵制改革,规定不再缓征研究生和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将被直接送往越南前线。越南战争引发了学生大规模的反战活动,60年代末,这场学生反战运动把当时的整个美国社会引向了“反主流文化”方向。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出了问题,他们要进行反抗,拯救美国。“婴儿潮”一代公开彻底地宣告了他们同美国主流文化模式的决裂。他们不再遵循传统价值观念,沉湎于毒品,提倡“性自由”。他们一面设法逃避兵役,一面高呼“做爱,不要战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二 摇滚乐、吸毒、性革命、群居村、奇装异服、东方宗教等都成了60年代美国青年反抗和拒绝主流文化的斗争方式。 摇滚乐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开始叫“节奏与布鲁斯”,当时还完全是黑人自己的音乐。1952年,克利夫兰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雷德为白人观众播出了第一支“节奏与布鲁斯”音乐,称这种音乐为“摇滚”,这种音乐在那些厌倦了缺乏性感,多愁善感的民谣的青少年中很快流行开来。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第五节乒乓球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广东乒乓球队战绩辉煌的时期。先是广东籍运动员容国团于1959年勇闯世界乒坛,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继而在他的带领下广东籍运动员梁丽珍于1965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乒乓球运动处于停顿状态。 改革开放后,省体委十分重视乒乓球项目,将其列为奥运的重点项目之一。从1979~2000年,在队伍人员的编制上,每年都保持有60名(正式运动员40人,集训运动员20人)。有了编制的保证,队伍的每个年龄层、技术打法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运动员训练热情高涨,运动成绩保持在全国前3名。 历任领队:冯国明、杠国瑞、杨国腾、张杞昌、何辉 历任教练:蔡明枢、杨国腾、陈锦棠、苏国熙、欧盛联、梁玉海、李联益、胡克明、卢炳勇、郑玉珊、方文、王建强、赵国成、杨峰、董海城、董茂青 70年代中期,广东乒乓球队由于老队员陆续退役,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态,成绩下滑。1976~1980年在全国比赛中仅得第一、二名各1个。为了改变落后局面,省队广泛听取乒乓球界和群众意见,派教练到业余训练较好的基层辅导和选苗。同时还根据世界乒乓球发展方向,结合该队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改革。80年代初,队伍的状态终于有了改观。于1977年进入省队的江嘉良在教练蔡明枢的悉心培育下,几经艰辛磨炼,终于成长为队中的领军人物。1979年江随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8战6胜,威震日本,被评选为“乒坛新星”。1981年江嘉良调入国家乒乓球队。 1979年5月泰国、新加坡两支乒乓球队先后访问广州。 1982~1988年江嘉良参加过3届亚洲杯赛,3届亚洲锦标赛和3届亚洲运动会,获5个冠军(团体3个,单打和混双各1个)和5个亚军。 1983~1988年,参加过3届世界锦标赛,获3个团体冠军、2个单打冠军、1个单打亚军;4届世界杯赛,获单打冠军1个、亚军2个、季军1个,1届奥运会,获单打和双打2个第五名。1985年和1987年江嘉良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5年8月22~25日,第六届世界杯乒乓球赛在佛山市举行,开创了中国中等城市承办世界大赛的先例。 1988年6月,首届中国乒乓球公开锦标赛在广州举行,有12个国家和香港、澳门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我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观出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二战后的美国同样也经历了相似的状况,所以研究和借鉴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引导青年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教育,社会转型 作者简介:郭小路(1987-),男,汉族,籍贯山西长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大幅增长,毫无疑问的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体,出现了“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美国的社会学家和人民都基本认为美国处于一个繁荣稳定的状态,主流社会价值观也是积极健康的。然而随着美国社会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加速,60年代后发生了以青年为主的反文化运动,这一代青年即人们描述的“垮掉的一代”、“沉默的一代”、“坎坷的一代”、“x一代”等。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原因 美国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他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这样定义:“反文化运动指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中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1]通常来讲,人们一般把发生在校园的激进主义的改革称为“新左派运动”,而把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等运动称之为“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在本文中“反文化运动”指后者。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 1.嬉皮士运动。“嬉皮士”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爵士音乐家的“赶时髦”(hip),意指某些衣着时髦并对服饰深有研究的人。但是嬉皮士运动并不是对服饰研究的运动,而是一群奇装异服、行为怪异、留着长发长须、沉迷于毒品和摇滚乐、崇尚群居等行为青年运动,他们为社会中的争名夺利感到不可理解和可笑之极。他们的核心观念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嬉皮士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当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年8月15日至17日,嬉皮士们在纽约州北部举行了一次为期三天的盛大流行音乐节,大约45万年轻人蜂拥而至,形成一片人海。他们坐在泥泞的草地上,在滂沱的大雨中聆听流行歌手和摇滚乐队的轮番演奏。在整个演出期间,他们有的吸毒、有的裸体,也有的打坐、冥想,以疯狂的形式来表达和发泄他们对社会的厌恶尽管这次盛会以后,嬉皮士运动逐渐失去势头,但是嬉皮士的生活方式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2]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背景。

反主流文化 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的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激烈的社会动荡令得激进的青年人们产生和传统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的,当好莱坞黄金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他们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发展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再度令它充满了新锐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是以一部电影为标志的,它就是伟大的《邦尼和克莱德》。从人物的设置和事情发展的线索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强盗类型影片。在不同时期的强盗片中,导演们都赋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对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这一对雌雄大盗的传

奇生涯,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一个经济萧条、价值观念混乱的年代,上层虚伪堕落,下层受侮辱受损害。逃避正统文化的压迫,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黑社会,一条是温柔乡。在这样的世界,以前者为形式,克莱德选择以持枪抢劫的形式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既是他的生产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抢劫既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 新好莱坞的创作体现为走入体制内去寻求自身,它附着在体制之中,却是旧瓶装新酒,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局。(《邦妮和克莱德》借用了传统强盗片的模式,却改制了原模式,打破了案发、反复追逐、大结局的三段式情节,产生了新的对原模式具有针对性的文本。以邦妮和克莱德这两个反道德化的人物替代了传统强盗片中道德化的人 物定位,通过冗长平缓、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物的生活、行为细节以及生存和心理状态,流露出对这两个人物的深切同情,将犯罪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和家庭对于青年人的忽视和残害。影片结尾处被电影史反复称颂的枪林弹雨的洗礼将这一悲剧升华了,它道出的事实是政府、法庭和警察对两个鲜活生命的屠戮。——这些可以删,也可以保留)而克莱德这个人物以"性无能"的形象反复出现在影片的几个段落中,他没有象传统强盗片中匪徒因为过剩的里比多所导致的滥杀无辜,没有凶狠残酷的表情,有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在20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设计师”。欧美上层社会的服装都是由裁缝们精心制作的,而这些裁缝们并不署名在服装上,他们只是传统的匠人。而称得上是世界上时装设计第一人的就是保罗·波烈 (Paul Poiret)。 20世纪初期,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以及通过有组织的抗议取得投票权的运动正在赢得声势。Poiret的口号“把女性从紧身胸衣的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时装革命的号角,启发了设计家,也启发了女性,使她们对于时装有了全新的看法和主张。 20世纪10年代,女裙有了许多质的变化,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厚重的裙撑也不见了,东方服饰的那种自然、宽松和简洁的美被西方时尚界所借鉴。女装线条趋于直线,传统改变,平胸,松腰,束臀成为时尚。 代表作:蹒跚裙,宽松腰身,膝部以下收窄,裙口狭小。 在Poiret设计的服装中,我们总是隐约可以找到古罗马裙袍、日本和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的痕迹,他根据这些异国元素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的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和灯笼裤等服饰。由于对异国情调的钟情和追求戏剧效果,Poiret在1912年设计出了一种极端的裙子,这款裙子下摆很窄,裙长及踝、臀部较宽斜,使着裙者无法迈出三英寸的步履,这就是有名的霍步尔紧口裙(Bobble skirt)。时髦女子不惜用布条绑住自己的腿,以适应这种蹒跚的时尚,尽管这种款式在行走时诸多不便,但由于其造型简洁明快,并恰好适于南美传来的探戈舞步,故风靡一时。 Poiret改变了曲

线统治几百年的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的雏型。 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轻便化。此时服装流行男童式女装与假小子样式,平胸,松腰,束臀的男性化外观。去掉胸腰的刻意强调,而以简单的管线造型来取代,头发被剪短,与男子差不多,裙子越来越短,短致只盖住膝盖,称为“管子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新的改变。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和战争,获得了经济积极地主张性别平等,为反抗男权社会,女性们一整天都穿上长裤,裤装的舒适方便使裤装一直流行,女性的裤子第一次成为正式服装部分。人们不再需要那种使身体扭曲变形的紧身衣,开始拒绝那些强调女性特征的设计,而是需要更多的腿部白由。由此便出现了简单单宽松的直筒连衣裙和直筒短裙。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女装的设计主调确立了——适用、简练、朴素、活泼而年轻。女裙进一步缩短,由踝部以上改为至小腿肚处,而且非常宽松。女装廓形直线条,不再收紧腰部也不再夸大臀部。尤其是流行“男孩似的”风格,导致发型也随着减短。 法国女设计师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对于女性的性的欣赏立场不应该作为女性服装设计的考虑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装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装上,为女装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设计生产了自己的运动装,这种服装以宽松内衣的基本结构为根据演化而成,宽松、简单,并且采用松软的棉质面料,这种宽松服装的设计方式,其实原来是用做女性内衣的,而夏奈尔把它变成外衣,是一个重大突破。

(完整版)(陈列篇)60年代至今服饰流行趋势

60年代的“嬉皮士 嬉皮文化起源于60年代的美国,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嬉皮文化主要宣扬和平,反战,反政府对人权的控制和反对当时中产阶级以金钱为主的价值观.所以嬉皮士们向往过一种没有阶级的,自由的生活,他们喜欢流浪,与当时的主流社会背道而驰.这也许是他们不穿西装不打领带,而要穿休闲服原因吧.当然这种极端的自由主义渐渐演变为后来的吸毒,群居,到六十年代末的时候最初的政治观点已经名存实亡了。 Just Cavalli Trussardi 就是卡沃利[+] 楚萨迪 意大利狂野性感的时尚潮流先锋。意大利经典与现代感的结合。 Gucci Anna Sui 古奇安娜苏 意大利身份与财富之象征。美国将绚丽的设计发挥到淋漓尽致。

嬉皮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存在于青少年中,也出现在成年人中。他们追求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因而在服饰、发型等方面标新立异。男的穿花衣服、喇叭裤,有的不穿皮鞋,穿拖鞋;女的穿超短裙、著比基尼泳装;男的留长发,女的剪短发。牛仔裤则是男女皆宜的穿著。有些男人涂口红……。 混搭想穿的衣服,综合想做的事情,就是新嬉皮时代的精髓。 70年代的“朋克”、“街头文化” 朋克起源于七十年代初的英国,最初是一种具有叛逆性音乐风格.这种音乐提倡简单,不刻意雕琢,反对当时 音乐流行化和偶像歌手,体现下层社会的现实等.很快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主要反对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并宣扬 无政府主义.他们的服装风格来自于他们反主流的精神,他们瞧不起那些每天穿得干净整洁,工作挣钱,买车打高 而夫的人,所以他们"以丑为美",不洗澡,住在破房子里,故意佩戴一般被认为丑的饰物,用破旧的物品.以提醒社会,不是所有人都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你们的价值观 超模Agyness Deyn是机车皮夹克的忠实粉丝。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最典型的朋克装扮是长发、手链、破烂的裤子。那么,这些颓废的元素都被今天的大牌服装设计师“偷”去,成为普通人追捧的流行新元素。比如超大慵懒的风格、不规则的缝线设计、黑色网眼丝袜、皮带上的铆钉、格子超短裙、黑色机车皮夹克。 朋克的特点是,发型奇异比如鸡冠式或者某些部位剃光,头发一般染成刺眼的红色,蓝色,绿色等,要么黑色.黑色的皮衣,皮披风和高帮皮靴,女朋克穿黑色的网眼长统袜或者勾破的黑丝袜.喜欢佩带金属饰物,如金属项链,大的夸张的戒指,背军用包,皮衣上很多金属拉链等.还有,他们看起来总是邋遢懒散 红格子的造型,给整套服装增加了活力,豹纹其实是前几年的流行,而各色豹纹的混搭,使朋克生动了起来。而女士松糕靴是个亮点。白色高筒靴使整体风格更加fashion。

20世纪60年代美国背景。

反主流文化/社会革命、反战运动、女性主义的崛起、西班牙裔和奇卡诺运动、新左派、犯罪、太空探索,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状况的关键词。 其中反“主流文化运动”和“犯罪”与我们今天所评析的电影紧密相关。[关键词]60年代;婴儿潮;反主流文化 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的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激烈的社会动荡令得激进的青年人们产生和传统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的,当好莱坞黄金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他们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发展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再度令它充满了新锐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是以一部电影为标志的,它就是伟大的《邦尼和克莱德》。 从人物的设置和事情发展的线索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强盗类型影片。在不同时期的强盗片中,导演们都赋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对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这一对雌雄大盗的传奇生涯,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一个经济萧条、价值观念混乱的年代,上层虚伪堕落,下层受侮辱受损害。逃避正统文化的压迫,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黑社会,一条是温柔乡。在这样的世界,以前者为形式,克莱德选择以持枪抢劫的形式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既是他的生产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抢劫既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 新好莱坞的创作体现为走入体制内去寻求自身,它附着在体制之中,却是旧瓶装新酒,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局。(《邦妮和克莱德》借用了传统强盗片的模式,却改制了原模式,打破了案发、反复追逐、大结局的三段式情节,产生了新的对原模式具有针对性的文本。以邦妮和克莱德这两个反道德化的人物替代了传统强盗片中道德化的人物定位,通过冗长平缓、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物的生活、行为细节以及生存和心理状态,流露出对这两个人物的深切同情,将犯罪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和家庭对于青年人的忽视和残害。影片结尾处被电影史反复称颂的枪林弹雨的洗礼将这一悲剧升华了,它道出的事实是政府、法庭和警察对两个鲜活生命的屠戮。——这些可以删,也可以保留)而克莱德这个人物以"性无能"的形象反复出现在影片的几个段落中,他没有象传统强盗片中匪徒因为过剩的里比多所导致的滥杀无辜,没有凶狠残酷的表情,有的只是在邦妮面前的软弱。故事中社会大萧条带来的是经济贫乏而拍摄电影的六十年代所面临的是精神层面的困扰,克莱德的形象喻意着的是社会的性无能。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过度放任自由,性自由泛滥的讽刺。由此也是对传统强盗片对于意识

军事理论题库3

记忆有限只能弄这么些有的记得不是很清楚 有一题是问一战时间持续多久答案是4年我错了。。。伤心啊 主要看那三百题就是了 7、国防中第一位的、根本性的目的和任务是(D) A.保卫国家的统一 B.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C.保障国家的安全D.捍卫国家主权 28、是国防巩固的根本。(A ) A.政治开明 B.军事科技发展 C.军队人才培养D.经济发展 29、是国防强大的关键。(D ) A.政治开明 B.军事科技发展 C.军队人才培养D.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33、我国古代边防建设的代表——长城始建于(A )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唐 D、明 37、新的《兵役法》是哪年开始颁布实施的?(D ) A、1981 B、1982 C、1983 D、1984 39、我军的军事战略方针是(A ) A、积极防御 B、积极准备 C、积极训练 D、积极预防 40、我国国防建设的(B )成功爆炸了原子弹。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44、国家基本奉行和平、中立和自主的国防政策,其国防类型是(B ) A.联盟型B、中立型C、自卫型 49、每年( C )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A.七B.八C.九 D.十 二、多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规定,我国公民和组织协助国防活动的主要义务有(BCD ) A.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B.为武装力量活动提供便利 C.支前参战 D. 开展经常性的拥军优属工作,特别是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是:(AB) A.侵略 B.武装颠覆 C.敌对势力 D.西方国家 13、国防外交所涉及到的关系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ABCDE) A.军事政治关系 B.军队关系 C.军事战略关系 D.军事科技关系 E.军事经济关系 34、我国公民的国防义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BCDE) A.履行服兵役 B.接受国防教育 C.保护国防设施 D.保守国防秘密 E.协助国防活动 37、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几种主要形式是(ABC) A.服现役 B.服预备役 C.参加军事训练 D.学习军事理论知识 58、国防动员就其动员内容来讲,主要包括(ABCD) A.人民武装力量动员 B.国民经济动员 C.人民防空动员 D.国防交通动员 59、人民武装力量动员,通常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ABC) A.兵员动员 B.武装装备动员 C.后勤物资动员 D.国民经济动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