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 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武汉大学联合开办的汉语言文学 专业(专

科起点本科)的学生。

、考核说明的依据

本考核说明是依据《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和中央电大多种媒体教材编制的, 是本

课程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叶蜚声、 徐通锵编著、 北 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纲要》,参考教材是徐通锵、胡吉成等编写、北京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 。学生同时可参考使用中央广播电 视大学制作的《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

三、考核内容的层次要求

考核的教学内容具体分重点掌握、

掌握为教学重点内容, 要求全面领会、 论分析语言结构; 一般掌握为次重点内容,

要求对所学内容作一般性认识, 阐述定

义、内容要点等;一般了解内容有所认识即可,不纳入考核范围。

四、考核方式

语言学概论的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试题类型及分数 比例分

别为:名词解释题 10分,单项选择题 10 分,分析题 40分,问答题 40 分。

五、计分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计分的方式。 平时作业由中央 电大统一布置,一共安排四次作业。平时作业取其中两次作业的平均值按

20% 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按卷门成绩的 80%计入课程总成绩。平时作 业成绩与

期末考试成绩相加为本课程考核的最后成绩,总分 60 分以上为及格。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

IP 电视等教学媒体进行复习。 一般掌握、 一般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重点 吃透教学内容, 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 如能

导言部分

一般掌握

、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分类

四、语言学流派

一般了解

语言学的功用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重点掌握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般掌握

语言和说话

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般掌握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一般了解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二、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

三、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

四、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聋哑人失去语言能力对他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五、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重点掌握

、什么是符号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重点掌握

、语言的层级体系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三节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般掌握

、语言能力、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三、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第三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的基础知识

重点掌握

、什么是语音、语音的四要素:音质、音高、音重和音长。

三、人类的发音器官

要求认识发音器官各个部位的作用0

四、音素和音标

要求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的书写及认读0

一般了解

、音质的音响分析、研究音响的仪器

第二节元音和辅音重点掌握

儿百和辅音及区别

、兀音的发音

要求掌握常用的辅音的发音原理和发音特点0

第三节音位

重点掌握

、什么是音位

注意音位和音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音位的对立和互补

三、音位变体

音位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一般掌握

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重点掌握

、音位的区别特征

要求掌握常见音位之间的区别特征,并能结合具体的音位进行分析比较。

一般掌握

聚合群:具有同一区别特征的各个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

第五节音位的组合

重点掌握

音节

汉语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母又分四呼。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构成的,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

一般掌握

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时发生的语音变化。

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

重点掌握

、什么是语法、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语法单位

要熟悉各个语法单位的构成情况。

重点掌握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1.单纯词与合成词

2.汉语合成词的构造类型:汉语合成词可分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

要求能分析合成词的构造,指出词中的构造成分,分析汉语词的结构类型。

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基本的结构类型只有五种,即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要弄清楚各种结构内部的语法关系,相互区别,并能结合语言实例进行分析。

三、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语法手段

四、组合的层次性和递归性

1.组合的层次性和递归性:

2.句子分析的方法

句子分析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这是分析句法结构层次的方法。

第三节聚合规则

重点掌握

、词类

二、形态

三、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对语法意义的类别的概括。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态、人称,此外还有式、级等。要求弄清楚常见语法范畴的概念内涵,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变换

一般掌握

、变换和句型

二、变换和句法同义

三、变换和句法多义

第五节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般掌握

、语法的结构类型

根据语法结构特点,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类。汉语属于孤立语,主要特点是缺少词形变化,但是词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除了词序,虚词也非常重要,常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英语、俄语属于屈折语。

二、语言的普遍特征

第五章词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

重点掌握

、基本词和一般词

1.基本词:基本词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普遍性,稳固性,能产性。

2.一般词的构成:一般词汇包括新词、古词、方言词、行业语、外来词等。

、词义的概括性

一般掌握

(完整版)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齐梁洞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一、前言 (一)概况 G209国道吉首至凤凰公路改建工程齐梁洞隧道位于凤凰县沱江镇齐梁桥村,呈北-南向穿越丘陵体。本隧道起讫里程为K32+240-K32+505,全长265m,属短隧道。隧道进口地形标高为370.59m,出口地形标高为373.88m,设计标高为361.55~363.37m,呈纵坡0.7%上坡;行车道宽度为双向6m,隧道总宽度为2*(6+0.75)=13.5m;高度7m。隧道最大埋深约为59.80m,平均埋深36.80m。该隧道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62.87。地表植被较发育,基岩大部裸露,进出口皆为丘陵斜坡,有少量覆盖层分布。隧道区交通状况较好,进出口端即为国道G209。 为查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受湘西自治州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委托,我院对拟建隧道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 (二)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根据任务书,本次勘察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详细勘察,其目的是为齐梁洞隧道修建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与岩土参数,具体要求为: 1、查明隧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及工程特性; 2、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围岩等级; 3、查明进出口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 灾害的可能性;4、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的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 5、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 6、傍山隧道存在偏压的可能性及其危害; 7、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 8、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 9、查明其它对隧道不利的因素。 (三)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与任务书;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4、《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1—2003); 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 02-01-2008); 10、《铁路工程地质手册》(99版)。 (四)勘察工作布置和勘察方法 1、勘察工作布置

(完整版)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系别:工商管理系 课程名称:连锁经营管理原理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学分: 一、设课目的: 连锁企业是现代商业组织与先进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结合所产生的新型商业组织形式。本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连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连锁经营的发展历程,熟悉连锁经营的实质与特征,掌握连锁经营的模式、主要业态和组织结构设计,在案例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国内外优秀的连锁企业的宝贵经验和经营特色,为以后连锁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连锁经营的实质与特征、连锁企业的基本模式和主要业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连锁经营模式的优点,熟悉国内外优秀的连锁企业的宝贵经验和经营特色。 三、改革前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但理论实践结合不紧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机械的记忆,不能在实践中应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 、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不强。 、学生对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不足。 、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四、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考核内容:连锁经营管理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分析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 、评分标准:考核项目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调查和综合测试三部分,具体评分标准详见后附的考核标准分解; 、考核方法: ⑴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三部分构成;在平时 授课过程中逐日、分项、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测评。 ⑵实践调查内容是连锁企业主要特点、基本模式和业态特点的调查;要求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求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批准人:课程代码:所属学院:制定人:制定时间: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学时:先修课: 授课对象:后续课: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5.第一节课设计梗概 四、考核方案设计 五、教材、资料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行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 3.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要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4.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5.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6.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项目选择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7.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8.课程考核设计要突出突出能力目标,考核要全面和综合评价,

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考核项目涵盖学生能力、知识、态度。各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体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 三、说明 1.批准人一般为教研室主任,制定人一般为课程负责人。 2.课程类型。表述为**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公共课。 3.授课对象应表述为**专业*年级学生。公共课可表述某大类专业的*年级学生,也可为全院*年级学生。 注:此标准仅适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供参考。

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及考核办法

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及考核办法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课程标准对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要求,及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应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它能力。 3、多元性原则: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发展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所得出的结论主要用来进行纵向比较,发现教师变化的轨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积极实践,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教学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的要求,结合教材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适合学生学习实际: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科认知水平及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3)基本能按教学目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学习知识 (1)教师在课堂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中去感悟知识、学习知识,并能掌握知识。 (2)改变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乐于探究知识的生成、变化和发展。 3、培养技能 (1)能根据学科特点创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情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的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精心安排和组织下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创造学习环境。教师应紧扣学习主题,有序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引导:课堂能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要真实、自然,具有实效。 (3)思维的发展: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实验操作、作业布置等,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及反思意识。

关于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规定

关于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 改革的规定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规定如下: 一、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与必要性,努力掌握所任课程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专业水平,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思路和途径。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一本教材讲到底的照本宣科模式,促使学生死记硬背的考核办法等进行全面改革,以确立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 二、开展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任课教师应当从一讲到底的模式下解脱出来,把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任课教师应当有一半的课时至少有1次教师提问和1次学生回答问题,每门课程的课堂讨论不少于4课时。要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和主动回答问题。 三、鼓励、引导和鞭策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指定参考书的数量和范围,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应当给学生指定适量的参考书和相关论文,要求学生阅读并写出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小论文、研究综述或调研报告。任课教师应当认真阅读学生的读书笔记、小论文、研究综述或调研报告,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严格防止在写小论文时可能出现的抄袭、剽窃问题。 四、建立教师定期答疑制度。任课教师应适量安排用于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答疑的时间应当安排在学生无课的时间进行。有条件的要建立健全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 五、设立教授论坛。每个学期每位教授、副教授都应当向全校学生作1场学术讲座。讲座题目自拟,到系办公室登记并报院科技处批准。系办公室在联系讲座场地和确定时间后向全系学生公布。讲座的内容必须反映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六、基本技能考核即平时成绩测定,重在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由任课教师主持和负责。主要根据学生质疑和发问的积极程度,主动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上交读书笔记、小论文、研究综述和调研报告的质量,参加辩论式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和听讲座的积极程度以及期中考核成绩来确定。基本技能考核应当有根有据,有考核的题目和成绩评定记录,不得仅凭学生的出勤率而给成绩。

开放教育教学设计(课程ID号00910)课程终结性考核说明

开放教育教学设计(课程ID号00910)课程终结性考核说明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文法教学部方宏常 一、基本说明 (一)考核对象: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小学教育、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学生。 (二)启用时间:从2011年秋开始使用。 (三)考核目标: 本课程考核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运用教学系统方法,设计、开发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以及“为学习设计教学”的能力;形成运用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理论设计学习目标、多种媒体组合教学传递、教学策略以及优化教学系统的能力;形成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和修订完善教学活动的能力。 (四)考核依据:本课程考核说明依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文字教材《教学设计》(谢利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制定。本课程考核说明是终结性考核的基本依据。 (五)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30%,考核形式为普通形考;终结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70%。 二、终结性考试方式与要求 (一)考试目的:考核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程度,是否能够正确设计教学目标,运用多种理论、多种媒体组合设计教学方案。 (二)考试方式:提交教学方案设计,不再进行期末考试。 (三)考试时间:在每学期期末统考之前1周完成。按教务处具体时间要求上交。 (四)提交方式:由各分校收集学生答题电子文档,并刻录成光盘提交到省

电大教务处。 (五)选题参考 1、学科教学方案设计 例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2、教学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例如:初中一年级英语第三单元一般过去时教学方案设计 3、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设计 例如:《静夜诗》教学方案设计 (六)教学方案设计撰写要求 字数:不少于2000字。 内容:结构完整、严谨,语言通顺。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齐全。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要求教学目标明确,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教学方法与教具、教学媒体的使用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过程清晰,步骤设计科学合理,能够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正确无误,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时间分布合理;教学评价能及时反馈与修正,体现教学反思的能力。 格式:依次按教学方案设计标题、中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内容进行排版。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正文文字字体五号宋体,一级、二级标题五号宋体加粗,不建议使用三级标题,全文为单倍行距。

工程地质手册

工程地质手册 (第三版)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粘性土、粉土N与承载力f的关系表3-2-17 23k N 2 3 4 6 8 10 12 23 f(kPa) 120 150 180 240 290 350 400 k 注:1.资料来源原治金部勘察总公司,原《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采用过此表。 2.适用于冲、洪积的粘性土、粉土。 (1) 原一机部勘察公司西南大队资料(表3-2-18.) 碎石土、砂土N与承载力f的关系表3-2-18 63.5k N 3 4 5 6 8 10 12 63.5 碎石土f 140 170 200 240 320 400 480 k (kPa) 中、粗、砾砂 120 150 200 240 320 400 f(kPa) k 注:1.此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曾采用过。 2.本表适用于冲、洪积成因的碎石土和砂土,对碎石土,d不大于30mm,不均匀系数不大于120.。对中、粗砂,60 不均匀系数不大于6,对砾砂,不均匀系数不大于20。 (2)《油气管道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定》(表3-2-19)。 细粒土N与承载力(kPa)的关系表3-2-19 63.5 N 1 2 3 4 5 6 7 8 9 10 63.5

粘土 96 152 209 265 321 382 444 505 碎质粘土 88 136 184 232 280 328 376 424 粉土 80 107 136 165 195 (224) 素填土 79 103 128 152 176 (201) 粉细砂 (80) (110) 142 165 187 210 232 255 277 注:括号内的值供内插用。 (3)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料(表3-2-20、表3-2-21)。 粘性土、粉土N与承载力f的关系表3-2-20 63.5k N 1 1.5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3.5 f(kPa)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65 290 320 350 375 400 k 状态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塑 (4)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的研究成果(1988年)(表3-2-22)。 4、用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确定地基土承载力(表3-2-23)。 120 砂土N与承载力f的关系表3-2-21 63.5k N 3 4 5 6 7 8 9 10 63.5 中、粗、砾砂f(kPa)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k 很湿f(kPa)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k 粉、细砂 稍湿f(kPa)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k 密实度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用动力触探N确定地基基本承载力表3-2-22 63.5 击数平均值 3 4 5 6 7 8 9 10 12 14 N 63.5 碎石土 140 17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470 540 中、粗、砾砂 120 150 180 220 260 300 340 380 击数平均值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5 40 N 63.5

《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doc

《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1 《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开课对象:**班 《操作系统》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描述了对物理计算机怎样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管理和控制中的技术和方法,以达到高效且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资源,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这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各功能模块对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是怎样协调一致的工作原理有清楚的认识,对计算机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有更明确的认识,为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的研究、设 计、开发和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必要性 《操作系统》课程是******专业本科生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掌握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各功能模块对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是怎样协调一致的工作原理有清楚的认识,对计算机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有更明确

的认识,学好该课程,对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大学生能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通过考核来进行评价,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方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考核方式较偏重理论,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采用笔试的方式,也不能充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考查,不能达到最终的考核目的。因此,有必要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革。根据教务处“关于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本门课程往年实际教学情况,经过认真研究 之后,特制定《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三、基本思路 本课程考核方式分期末考试、实验报告、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四部分。 四、基本方案与实施细则 本课程考核采用结构成绩,即总成绩由以上四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70分,占70%;实验报告成绩15分,占15%;平时考勤5分,占5%;作业10分,占10%。 1、期末考试(满分70分) 占总成绩的70%。本部分主要涵盖了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核心方法、原理及技术,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本部分的考核主要依据最终的期末考试试卷卷面成绩,共70分。 本部分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低于35分者,本门课程以未通过计。 2、实验报告(满分15分)

内训课程教学设计的套路与方法考试答案

内训课程教学设计的套路与方法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92.86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四步教学法的内容不包括哪一项()。√ A 引起兴趣,提高注意力 B 讲解具体内容 C 传播式教学 D 测试实操,练习应用 正确答案: C 2. 下列能体现融会贯通的是()。√ A 仅记住基本意思 B 熟练记忆,未能实际应用表现 C 未能举一反三 D 能实际表现,反思完善,能创造革新 正确答案: D 3. 下列对口诀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直接背诵口诀可以长时间记住 B 口诀只能辅助于教学,不能取代正常教学 C 直接背诵口诀没有违背教学设计的原则 D 背诵口诀可以等同于正常教学 正确答案: B 4. 加深记忆的方法不包括()。√ A 编顺口溜 B 重新做一轮回顾跟总结

C 单一模式的教学 D 使用口诀 正确答案: C 5. 四步教学法究竟先教哪些知识点,说法正确的是()。√ A 先教难以实现的,再教易错知识点 B 先教不易理解的,再教易错知识点 C 先教不易理解的,再教高频知识点 D 先教高频知识点,再教易错知识点 正确答案: D 6. ()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员真正做到学的会,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A 通过引起兴趣,吸引注意力 B 照本宣科的宣读知识点 C 不用铺垫,直接讲知识点 D 不要设计过多的教学逻辑 正确答案: A 7. 课程常见的逻辑框架有()。√ A 要素并列型、比较法、产品介绍性、技能提升型 B 要素并列型、比对应用型、产品介绍性、技能提升型 C 要素并列型、比对应用型、产品说明、技能提升型 D 要素并列型、比对应用型、产品介绍性、思想提升型 正确答案: B 多选题 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培训中时间是有结构的,前45%的时间要用于暖场,要用于破冰,是有必要的。 B 内容结构只有总分结构一种形式。 C 概括,知识点,概括,应用这是知识点结构。

无芯钻探工程地质说明书

采空区地基处理第一标段 无芯钻探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第五批次) 一、工程简介 (一)工程概况 采空区地基处理第一标段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牛村镇牛村东南侧,起始里程为DK10+150,终点里程为DK10+,第一标段全长,主要为牛村特大桥19~22#墩台下煤矿采空区的地基处理。 (二)完成工作量 本次无芯钻探共完成钻孔135孔/。其中钻探过程中揭露煤柱孔47个,冒落孔17个,煤层破碎孔71个,孔口管浇筑完成后,孔口均无吸风现象。钻探过程中,49个钻孔均无漏风现象。钻探过程中揭露的异常情况详见附表(无芯孔钻探施工情况一览表)。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地质调查、勘探揭示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以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泥岩、砂岩、煤、石灰岩等为主。各地层岩性特征描述如下: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泥岩:灰黑色,强~弱风化,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呈块状、短柱或碎块状,柱长5~20cm,最长40cm,手可掰碎。区內分布广泛,厚度变化较大。 砂岩:灰黄、灰白等色,强~弱风化,砂质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

原岩结构较清晰。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及柱状,柱长一般10~40cm,最长60cm,岩质较软,锤击易碎;部分埋深较浅的砂岩岩芯多呈碎块状、块状,一般块径2~5cm,最大块径10cm,岩质较软,易碎,区内普遍分布。 石灰岩:弱风化,青灰色,隐晶质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并被方解石脉充填。少量见发育小溶洞,泥质物充填。岩芯多呈块状、短柱状、长柱状,一般柱长15~40cm,最大柱长60cm,锤击声脆,不易碎,为本区域内的标志性地层。 煤层:黑灰色,岩芯呈碎块状结构,局部呈散粒状,手摸污手,锤击易碎。 (二)地质构造 本段路基地质构造为中朝准台地之Ⅱ级构造单元山西中台隆的东部,沁水台陷东北部,太行山拱断束的西侧。区内经历多次构造运动,褶皱断层发育。 区域地质构造上,为一向斜构造,岩层产状多呈缓倾波状起伏。 该段路基位于一向斜段落,向斜轴线与线路斜交,两翼岩层产状为173°∠6°及20°∠5°。 (三)水文地质特征 施工区附近地表水主要为阴山河,该河为断流河,常年无水,河床已堆填开山土、碎石等,强降雨后可能形成瞬时地表径流。 地下水以基岩裂隙为主,施工区位于山区,部分施工区表层覆盖有黄土层,大部分施工区基岩裸露,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为大气降水入渗创造了良好条件,降雨为主要补给源;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有地下径流排泄和蒸发排泄。

《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考核说明(2009年)

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级系列课程 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 考核说明(2009年)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说明制定依据 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是《通用管理能力认证标准》、《个人与团队管理教学大纲》、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的相关文件和规定、中央电大相关的文件和规定。 二、考核对象 本课的考核对象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学科工商管理专业(专科)和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学生和有志学习该课程并掌握相应技能的求学者。 三、考核方式 考试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组织,由中央电大具体实施。卷面成绩达60分及以上者可获得《通用管理能力水平等级证书》。该课程的学习教育评价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成绩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 1.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下发形成性考核册。由课程辅导教师评定成绩,省级电大审核,中央电大不定期抽查。 2.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形式是闭卷笔试。 四、命题依据

本课程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通用管理能力认证标准》、《通用管理能力教学大纲》)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教材《个人与团队管理》(第二版)(上、下册)(英国Corinne Leech、Karen Holems等著,天向互动教育中心编译)。 五、考核总体要求 《个人与团队管理》(第二版)(上、下册)的内容共包括十个单元36章。第一单元讲述了自我规划的思想和方法;第二单元讲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第三单元讲述了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第四单元讲述了如何进行工作沟通、如何撰写工作报告以及工作谈判的有关内容;第五单元讲述了有关组织的运作情况;第六单元讲述了如何分析处理团队内部、外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团队建设;第七单元讲述了团队学习;第八单元讲述如何实现团队的目标;第九单元讲述了团队中的激励问题;第十单元讲述了团队建设中团队领导者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对于期末考试的内容,总体分为两个要求:有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按照“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分配时间和精力;有关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应用。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 践当中。 六、命题原则

《教学设计》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页码标注格式说明: “Px”为第几页,“+x”为正数第几页,“-x”为倒数第几页 第一章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 一、概念解释 1、教学:P2+10~P2+12; 2、教学系统:P3+4~P3+8; 3、教学设计:P5+6~P5+12; 4、传播理论:P8-6~P8-2;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任务:(三个任务)P4+5~P4—5; 2、简述教学设计的意义及其要素:意义P5+13~P5+17;要素(六点)P5-12~P6+5; 3、简述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P11+8~P11+15;P11-8~P11-3;P12+6~P12+9; 4、简述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P12-14~P12-12; 5、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和一般任务:基本特征四点P13+2~P14-12;四个任务P14-10~P17+16; 三、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践试述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P17-8~P18+9; 2、论述教学设计与教师传统备课活动的主要区别:提供“教师传统备课活动.doc”作参考; 3、试述教学设计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P18+10~P19-12。 第二章教学设计模式 一、概念解释 1、教学设计模式:P22-8~P22-4; 2、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P23-3~P24+1; 二、简答题 1、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可划分为哪四个阶段?P25+15;P26+9;P26-14;P26-1~P27+7。 2、教学设计的“史密期-雷根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0-10~P30-1。 3、巴纳赛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1-2~P32-4。 4、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阶段?P34+13~P34-1。 5、梅里尔的“部分呈现”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5+2~P35+11。 6、肯普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27+18~P28+4。 三、论述题 1、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功能。P23+4~P23-4。 2、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安德鲁斯和古德森14要素P24+10~P24+16; 瑞奇6要素P24+18~P24+26; 史密斯和雷根4 要素P24+29~P24+30; 3、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环节。 狄克和凯瑞的十构成环节:P24-5~P24-1; 加涅和布里格斯九构成环节:P25+2~P25+4; 作者认为八个基本环节:P25+5~P25+8; 第三章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分析 一、概念解释 1、认知发展P38-2~PP39+1; 2、学习需求P42+7~P42+8;

地质说明书管理规定

地质说明书管理规定 (暂行) 地质说明书是矿井生产重要的技术基础资料,它直接关系到采掘工程的合理布局,日常生产的合理安排,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矿井的安全生产。为了使之更好的配合和服务于生产,特制定本办法: 一、一般要求: (一)各矿地测部门所提供的地质说明书的编制格式要符合集团公司下发的统一标准,正式打印。并依据技术程序,有相关人员签字。说明书打印装订整齐美观,无错漏字,文字通顺,表达准确文图一致,附图内容齐全,平剖面图一致,图纸色泽均匀,注字盖印或微机制图。 (二)技术部门所需的采区地质说明书、工作面回采和掘进地质说明书及各类巷道的掘进地质说明书,应根据矿井生产接续安排,提前下达由总工程师签字的编制委托书,其委托编制时间应符合以下要求: 1、采区设计所需地质说明书至少应在设计前二年通知,在正式设计前三个月提交。 2、回采工作面所需地质说明书,应在采面掘出后五天内提交。 3、掘进各类巷道所需的地质说明书应提前一上月通知,在设计前十五天交付。 地测科必须按委托书要求的时间及时提供。 (三)地质说明书编写时,除将根据技术部门设计要求所需的巷道、峒室绘制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外,还应将工作面四邻100m范围内查明的因工作面掘进或回采而影响的地面建筑物、井下巷道、采空区以及各类保护煤柱等绘制在图上,并在说明书文字中予以说明,需采取措施的应叙述清楚。

二、地质说明编制前,地测科应组织地质、水文、测量、通风各专业进行会审,重点查明以下情况: 1、区域内地面建筑物、铁路、公路、河流、水库、大坝及积水坑;对新生产的建筑物和积水塌陷坑应及时测绘,并填到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对需留设的建筑物、巷道和边界保护煤柱进行检查、校核。 2、区域内四周和上覆煤层的采掘状况,揭露的地质构造、煤层及顶底板、陷落柱及岩浆侵入体情况。 3、分析区域内及附近对采、掘有水害威胁的巷道及采空区,重点是掘进工作面上方20m内,回采工作面上方40m内或采掘工作面四周20m以 内有积水(黄泥浆)的巷道和采空区。 4、排查区域内已有的地面钻孔情况,分析对采掘可能造成的影响。 5、区域内岩浆岩侵入、瓦斯、煤尘及自燃发火情况。 三、地质说明书的内容要求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文字部分: 1、简述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上下限标高及埋深,井上下对照关系、地面高程。 2、简述采区范围内已有的勘探钻孔孔号,见煤及构造情况,水文情况,终孔层位及深度,封孔结论,以及对采掘可能造成的影响。 3、概述相邻采区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4、详细叙述采区内煤岩层产状及变化情况,断层及褶皱的产状,分布范围及控制程度,对开采可能造成的影响。 5、详述区内可采煤层的赋存情况,煤层厚度、结构及变化情况,可采范围和可采性预测,评价煤层的稳定性。煤层物理特征及工业指标情况。

“跨文化交际”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方案

“跨文化交际”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方案 (2010年秋季学期使用) 一、课程说明 “跨文化交际”是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计划统设课中开设在第三学期。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4.5个学分。 本课程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模拟交流练习、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提供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意识到在同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种种误解,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质量。 二、考核方案制订依据 考核改革方案的设计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说明”以及本课程目前所使用的多种媒体教材为依据。这些教材包括:文字教材《跨文化交际》(顾曰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跨文化交际导学》(杜亚琛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高级英语系列录像–视听指南》(诺尔曼?普里查德、刘黛琳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年出版)、录象教材《跨文化交际》,(诺尔曼?普里查德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社1999年出版发行。共4讲,每讲25分钟);以及《跨文化交际》个人助学版光盘和网络版光盘(徐琰设计并主要制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4年出版)。 三、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二者均采用基于网络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终结性考试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上考试系统”进行。 形成性考核旨在促进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地方电大辅导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管理,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的指导和检测;同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终结性考试旨在检测课程结束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本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6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40%。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均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学生必须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个部分中分别达到合格要求,才能达到该课程的合格要求。

《中学学科课堂教学设计》课程考核办法(试行)

《中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考核办法(试行) 《中学学科教学设计》是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中最重要的教育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主要手段。为了加强学生技能掌握和技能评价,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教学技能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的组织形式 课程考核由教务处、教师教育学院和各学院组织,以学院为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的时间定于课程结束后一周内完成,考核地点由各学院自己定,采取现场听课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 二、考核内容 本门课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教学技能的掌握,包括备课(书写教案、学案)与上课。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技能训练、教案、学案、说课稿)占50%,期末课堂教学考试成绩占50%。讲课内容为初中或高中学科的教学内容,由学生任选。 (一)平时上课成绩 平时上课成绩由授课教师按百分制评定,课程考核前交给评委组。 (二)教案、学案与说课稿 基本要求:内容符合讲课的内容,形式符合教案编写规范。 每个学生准备3份教案(一个标准课时40分钟)、3份学案、3份说课稿,课程考核前统一交给评委组,考核时由评委随机抽取1份教案、学案、说课稿进行考核。教案与学案须手写。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包括说课与讲课两个环节。说课时间5分钟(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自己的姓名,简述上课内容的设计与构思);讲课时间15分钟。对课堂教学的考核包括教学基本功(含教态、语言、板书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具体要求见《中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三、评委构成 考核评委由一名中学优秀教师与本学科任课教师组成,本学科任课教师不参与授课班级的考核。 四、记分评分办法 课堂教学评分标准见《中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两评委的平均得分占80%,参与教学的10名学生的评价平均分占20%(本班学生不参与本班级考核),以上两项之和为课堂教学的最后得分。 五、考核结果 考核实行合格证制度,考核合格后发放课程合格证书。考核不及格,可以申请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者,跟随下一级学生重修。没有获得课程合格证者,不能参加教育实习。 附: 1.《中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教师用) 2.《中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学生用) 3.《中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考核决定书

DK100+711XXX双线特大桥工程地质说明书

DK100+711XXX双线特大桥工程地质说明书 (DK100+214.188~DK101+206.877) 一、工程概况 XXX双线特大桥中心里程为DK100+711.0,桥孔跨样式为30×32,全长992.699m。 二、地形地貌 桥区属溶蚀浅丘地貌,绝对高程89~139m。桥址内为旱地,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桥区大小里程端桥台位于丘包上,横跨一条宽约25米的河流和开阔的阶地,地势起伏较小。斜坡自然坡度2°~7°,桥区覆土层厚5~18m。桥区线路方向附近有乡村公路通过,交通较方便。 三、地层岩性 桥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Q4dl+pl)淤泥质黏土、黏土,残坡积(Q4dl+el)红黏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马脚岭组(T1m)灰岩,二叠系上统长兴、合山组(P2)灰岩,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岩土特性由新到老分述如下:<6-1>淤泥质黏土(Q4dl+pl):深灰色、灰黑色,流塑至软塑状,主要成份为粘粒,含少量的灰岩质卵石,以及有机质,分布于桥区DK100+545~+575段河床范围内,厚2~5m,属Ⅱ级普通土。 <6-4>红黏土(Q4dl+pl):黄褐色、浅灰色,硬塑状,土质较纯,局部含少量灰岩碎石,粘性较好,广泛分布于桥区河床范围内,厚5~15m,属Ⅱ级普通土。 <7-3>红黏土(Q4dl+el):黄褐色,灰黄色、棕黄色,硬塑状,土质较纯,局部含少量灰岩碎石,粘性较好,广泛分布于桥区范围内,厚5~18m,属Ⅱ级普通土。 <13-2>灰岩(T1m):浅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薄至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节理裂隙发育,钻探岩芯多为短柱状,局部为碎块状。据钻探揭示,岩溶强烈发育,弱风化(W2)层属Ⅴ级次坚石。 <14-1>灰岩(P2):浅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薄至中厚层状构造,节

课程考核有关说明

一、课程考核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艺术概论”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师范类专业本科一门限选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全国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凡参加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习者,均要参加本课程的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 分, 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4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学分的60%。以下6 个方面的平时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各试点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中央电大考试中心和师范部备案。 1.独立完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布置的“艺术概论作业与评价”,约占10 分。 2.阶段性学习测验: 艺术作品分析,约占5 分。 3.教学实践活动: 观赏一种艺术作品,撰写鉴赏文章1 篇(1000 字左右),约占10 分。 4.开展专题研讨:原则上在网上进行, 以下载的讨论发言文字为准,农村及边远地区无法上网的学生, 按照所在分校或工作站责任教师布置的讨论题作书面发言。约占5 分。 5.学习记录:通过“纸质记录袋”或“电子文件夹”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约占 5 分。 6.小组学习:由学生讨论后形成个人学习总结(1000字以上)。约占5 分。 根据《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统一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做如下要求: 第一,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未达到及格线者(即形考成绩未达到24 分),不得参加终结性考试。 第二,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均达到及格,方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课程综合成绩以合成成绩记录。 第三,课程综合性考试成绩不及格,形成性考核及格成绩继续有效,可以重新参加下一轮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课程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均不及格,则需要重新参加该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第四,如果学生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提出希望取得更好的考核成绩,可以重新参加该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609338697.html,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艾晓杰,魏先军,李伟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 摘要:教育改革不仅要有知识的更新,也要有科学的考核评定方式,以利对学生 的客观评价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作者结合“动物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体会,从 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了四年的 实践,并分析和评价了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提出了从基础理论着手、拓展 知识传授口径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思路,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教学质量 1 前言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是创新,即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2]。近年来,在全面深刻改革的同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根据“动物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尝试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现将所获得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2 考核方式的改革 作为一种机制,考核所涉及的各方面都是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体现[3]。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的能力[4]。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4,5]。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不仅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5]。 2.1 传统的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主要以考试来呈现,具有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和命题陈旧等弊端,严重地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标准化、评分精量化和形式单一化等,导致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因而以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惟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7]。 囿于传统“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本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一类课程”动物生理学项目(2006-17)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