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产生和发展

语言相对论产生和发展
语言相对论产生和发展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实际上,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Harry Hoijer)在1954年提出的(Koerner 2002:2)。

①后来的学者,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1976)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1994:4)。前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同意极端的语言决定论。

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的术语,即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唯一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的外部理念,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尽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与它自身进行的无声

的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的声音之流称作言谈。”②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普遍的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词语不过是这种深层精华的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的“标签”,是体验世界的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的作用。

德国语言学传统时期

直至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征,即民族精神。随着这种认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

1820年,德国语言学者洪堡德(Wilhelm V on Humboldt)将语言学和民族浪漫主义的研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语言构造了思维。思维由内部对话产生,这个过程使用了语言使用者相同的语法结构。所使用语言的语法被认为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的世界观(Weltanschauug)。“语言的多样性不仅仅是符号和声音的多样性,而且是价值观的多样性。”③

语言有多种形态类型,比如德语、英语等。洪堡德认为,这些印欧语系的语言是最完美的语言类型,这也解释了这些语言的使用者相对于较差语言的使用者的主导地位。

洪堡德形成了“语言世界观”的论题,后被人看作是语言相对论的源头。

博厄斯和萨丕尔时期

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有优劣的。有些语言天生就更好,简单粗糙的语言会让它的使用者在智力上有劣势。更有甚者,如美国语言学家惠特尼(William Dwight Whitney),积极呼吁根除美国印第安土著语,认为使用这些语言的都是野蛮人,如果他们放弃印第安土著语言转而学习英语,更能过上文明人的生活。

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反对这种观点。不同于洪堡德,博厄斯认为所有文化和语言拥有同样的价值,所有语言都能够表达同样内容,虽然表达方式极不相同。世界上不存在最理想的语言类型。人类语言千差万别,形式无穷尽。语言没有先进和原始之分。他认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倡民族学工作者学习当地语言,记录口头文化,比如用当地语言描述的神话。④虽然博厄斯还没有形成关于语言与思维和文化的系统的、清晰的观点,但他确实看到了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存在一定关系。

博厄斯的学生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

人们观念的钥匙。因为语言语法系统中的差别,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足够相似,以至于能够出现完美的翻译。萨丕尔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力量,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足够相似以至于能被认为呈现了相同的社会现实。不同社会生活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生活在有不同标签的同一个世界。”⑤另外,萨丕尔完全不同意语言决定论,即所谓的强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如果想象对经历的分析是建立在语言模式上,那未免太天真了”。⑥他认为如果存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那这种关系也不会是绝对性的。萨丕尔在观察所谓“现代”语言时提出,英美使用同样的语言,在现在和将来都会是促进英美互相理解的润滑剂。但其他因素正在迅速累积,有力地阻碍了这种平衡。当地理、物理、经济等文化因素不再相同时,同样的语言就不能作为同样文化的标志。

萨丕尔没有直接研究语言如何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但他已经有一些弱式语言相对论的观察了,这些观察由他的学生沃尔夫进一步论证和发展。

沃尔夫时期

相对于洪堡德和萨丕尔仅仅是假设语言会影响其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沃尔夫开始通过研究美国印第安土著语言,去解释语法系统和语言使用上的差别如何影响他们理解世界。他试图找到证据,说明与语言差异相关的行为差异,

论证过程则用翻译法来定性描述和推测。

例如,在《科学与语言学》中,他对比了英语和肖尼语描述的用通条擦枪这件事,发现两者使用了不同的概念成分。例如,用英语和肖尼语表述“用通条擦它(枪)”时,英语将这个描述切分成三个部分:擦、用、通条;肖尼语中的三个成分是:干燥的空间、孔的内壁、以工具的运动。以上对比说明,语言在解释自然时的方法不尽相同。

这种方法和结论都受到了质疑。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伦纳伯格(Eric Lenneberg)(1953)认为,语言在描述某个事件上的巨大差异,并不一定对应于对那个事件的感知的差异;这种语言的差异可能只是该语言内部象征方式的演化结果,一般不为讲这种语言的人所察觉。另外,伦纳伯格强调,必须分别观察和描写语言事件和非语言事件,然后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在论证两者之间联系的时候,必须采用常规的证明方法,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

上世纪50年代,沃尔夫假说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在实证主义风潮下,不论是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设计出许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例如1953年,罗杰?布朗(Roger Brown)和伦纳伯格一起设计了许多关于颜色词和颜色认知方面的

实验,试图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了进行研究,他们首先根据沃尔夫的观点,提出了两个假设:1.不同语言社区里对言语的体验和感知不同;2.语言产生特别的认知结

构。⑦而后,罗杰?布朗分别发展成为弱式、强式假说。值得注意的是,罗杰?布朗的表述流传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被误认为是由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来的,但他们两人都没有这么说过,尤其是对第二个接近于语言决定论的表述。在罗杰?布朗和伦纳伯格的第一个实验中,他们发现人们在记住色调时,更容易记住有明确名字的。祖尼(Zuni)语使用者不区分蓝色和绿色,在辨认和记忆蓝绿色时确实有困难。⑧普遍主义时期

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出现了普遍主义风潮,其中最有名的提倡者为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他认为人类能够学习到各种文法的普遍能力,是被内建在大脑中的。人类的大脑,只使用几组固定而且有限的规则来组织语言。因此,他假设所有的语言在底层都拥有相同的文法结构。这几组有限的规则,被称为普遍文法。也就是说,普遍主义认为语言的差别大部分是天生的。语言的差别仅仅是表面现象,并不影响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对全人类来说都是通用的。也就是说,语言结构首先反映的是认知的普遍性,而非文化的差异性。在这一时期,普遍主义成为美国语言学家的主流理论,语言相对论不再受欢迎。⑨

例如美国人类学家柏林(Brent Berlin)和凯(Paul Kay)1969年通过实验发现,虽然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色彩词汇,但选取哪些颜色当做焦点色时是一样的,比如黑、白、红。也

就是说,原本以为因语言不同而不同的色彩命名过程,现在发现是有一个通用模式在其中的。

批评者认为,沃尔夫的理论是无法检验的,也未进行系统的阐述,而提出这些理论所依据的数据在分析和理解基础上也存在偏误。

沃尔夫主义的新发展时期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开始重新重视语言相对论。他们认为,之前学者对沃尔夫的批评仅是针对他实际思想理论中最浅显的部分。美国认知语言学家拉考夫(Lakoff)1987年提出,沃尔夫要讨论的根本不是语言之间是不是可翻译,他重在指出英语使用者也许可以理解霍皮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他们不可能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思考;⑩另外,批评者还在批评那些沃尔夫从来没有表述过的观点,如语言决定论。

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相对论领域开始进行更多的研究。拉考夫(1987)认为语言通常是包含诸多隐喻,这些因文化而不同的隐喻可以揭示语者如何思考。例如,英语使用时间如金钱的隐喻,而其他语言可能并不一定这么表达。还有一些语言隐喻则在大多数语言中显得较为普遍,因为他们建立在一般人类经验上,比如向上代表好,向下代表不好。拉考夫认为隐喻在政治辩论中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描述过程中是使用“非法移民(illegal aliens)”

还是“无证工人(undocumented workers)”,会反映说话者的不同态度。

拉考夫认为,对于语言相对论的辩论已经令人混乱,结果无意义。他指出研究者应该讨论构成语言相对论的特征,对此他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语言相对论存在的程度和深度。一些学者认为一些表面化的语言上的区别和相关的行为足以证明语言相对论,一些学者认为只有深入语言和文化系统内部的差别才能作为证据。

2.概念系统是绝对的,还是可以被扩张、交换?

3.可翻译性是否是概念系统间相似或不同的证据?

4.语言相对论是存在于语言中还是存在于思想中?

现在的研究已经表明,语言会影响思维,但程度有限。新一轮的研究重在考察语言相对论的范围以及精确程度,探索语言和文化的交界,描述其关联程度以及影响的种类。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已经不是早期使用的归纳法,而通常采用实验数据来支撑他们的结论。

注释:

①Koerner E F K. Towards a'Full Pedigree'of

the'Sapir-Whorf Hypothesis'[J].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relativity,2000:2-23

②柏拉图:《智者篇》[A],《柏拉图文集》[M],中国戏

剧出版社,2008年版

③Martin Pütz,Marjolyn Verspoor. 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relativity[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④吴泽霖张雪慧王铭铭:《简论博厄斯与美国历史学派》[J],《民族学研究第一辑》,1981年

⑤【美】萨丕尔著,马毅龚群虎范俊君译:《作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学的地位》[J],《福建外语》,1993年Z2期

⑥Sapir E,Swadesh M. American Indian grammatical categories[M].1946:103-112

⑦Brown R W,Lenneberg E H. A study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J].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4,49(3):455,457

⑧d'Andrade R G.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anthropolog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185

⑨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3,6

⑩Lakoff 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J]. 1987

(刘骏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洪堡(1999) 认为“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范畴划分,这些迥异的方式限定了我们大脑组织知识的方式。”这个早期相对论观点的精髓一直延续至今:语词的概括度和语法化、构词形态学范畴对于不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起到决定作用。洪堡1999:297认为语言是有优劣的: “我们在前面讨论句子构造的时候,除开不具备任何语法形式的汉语以外,还区分了三种可能的语言形式,即屈折形式、黏着形式和复综形式。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中的一种或不止一种形式,要评判各种语言相对而言的优点,关键在于弄清语言如何在自己的具体形式中体现出上述三种抽象的形式,或确切地说,语言是以什么样的原则来实现或溶合抽象的形式?我想,一旦人们认识到了抽象的、可能的语言形式与现实存在的具体语言形式之间的这种差别,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有些语言是唯一完善的语言,其他语言则是不太完善的语言。在以上三种抽象形式中,屈折形式可以被称为唯一恰当的形式,这一点恐怕是无可辩驳的。然后,称其他语言不甚完善,这个判断并非也同样符合实际存在的语言的情况,因为在这些具体的语言里,绝不是只有某一种形式起着绝对地统治作用,相反,一种语言始终积极地倾向于靠拢恰当的形式。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作更细致的探讨。” 有人认为洪堡是美国语言相对论的源头,Miller 1968:11说:‘语言相对论可能是由德裔美国人类学家佛朗兹·博厄斯Franz Boaz带到美国去的,由他学生萨丕尔清楚地加以陈述而为人熟知,然后由后者

的学生沃尔夫著文强烈辩护。’这看法在欧洲大陆较流行,不过在英美还未得到认可。我在澳大读书时有位老师波兰人安娜·维茨别卡Anna Wierzbicka,被认为是世界十大形式语义学家之一。她所探索的语义因子semantic primes,据信类似于莱布尼茨的‘人类思维字母alphabet of human thought’。近年来又被认为是英语著作中最出名的、真正从洪堡视角来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家。

2、狭义相对论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

2、狭义相对论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 Einstein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探索者,他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科学著作和哲学社会学著作,将以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而载入史册。赖兴巴赫说:“爱因斯坦的工作比许多哲学家的体系包含着更多的固有哲学。”爱因斯坦认为,现代哲学的基本原理组成了我们所有人生活的世界,这些原理是活生生的,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证明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奇迹,他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在当今之世,他已经成为人类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他的业绩远远超出诺贝尔奖所给予的标志。未来的时代愈久远,现在与之比肩的名人将逐渐被人淡忘,而爱因斯坦必将越来越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普朗克讲:“要对爱因斯坦的理论作出中肯评价的话,那么可以把他比做20世纪的哥白尼,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评价。” 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科学生发新的哲学思想,科学和哲学二者在他身上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解难题的,哲学表面看来对科学似乎不起什么作用,岂不知,哲学成分早已包含在范式之内了。但是当科学面临危机和革命时,科学家单在科学自身之内是找不到足够的破旧立新的思想武器的,他们只好求助哲学批判和哲学分析。而且这样的任务也只能由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来担当,因为他们“最清楚鞋子究竟是在哪里夹脚的”,富有科学功力和哲学素养的科学家便顺天应时地成为科学革新家。在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科学和哲学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是水乳交融、彼此砥砺、相辅相成的。 爱因斯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又不墨守成规或拘泥于一家之言,他既从专业哲学家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休谟等人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又从哲人科学家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安培、亥姆霍兹、黎曼、普朗克、马赫、彭加勒、奥斯特瓦尔德、迪昂、皮尔逊等人之处获得了有益的启迪,加之他善于结合科学实践进行思考和创造,从而形成了他的综合实在论思想。这种实在论既在各种不同的乃至对立的哲学流派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又在传统和革新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因而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纲领。霍耳顿教授在60年代末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马赫、爱因斯坦和对实在的探索》中这样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史中,有一章可以题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这是一段从以感觉论和经验论为中心的科学哲学,到以理性论的实在论为基础的哲学历程。”把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概括为由温和经验论、基础约定论、意义整体论、科学理性论、纲领实在论构成的独特而绝妙的多元张力哲学,在这个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的哲学统一体中,五种不同的乃至异质的要素相互限定、彼此补充,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必要

相对论资料

资料:相对论是怎样产生的? 1、罗盘鄂华《传》P16引自《自述》 “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我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罗盘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 2、几何学鄂华《传》P24-25引自《自述》 “在我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这是在一个学年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相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至于不用证明就得承认公理,这件事并没有使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爱因斯坦《浅说》P2-3 几何学是从某些象“平面”、“点”和“直线”之类的概念出发的,我们可以有大体上是确定的观念和这些概念相联系;同时,几何学还从一些简单的命题(公理)出发,由于这些观念,我们倾向于把这些简单的命题当作“真理”接受下来,然后,根据我们自己感到不得不认为是正当的一种逻辑推理过程,阐明其余的命题是这些公理的推

论,也就是说这些命题已得到证明。于是,只要一个命题是以公认的方法从公理中推导出来的,这个命题就是正确的(就是“真实的”),这样,各个几何命题是否“真实”的问题就归结为公理是否“真实”的问题。 如果,按照我们的思想习惯,我们现在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命题中补充一个这样的命题,即在一个在实践上可视为刚性的物体上的两个点永远对应于同一距离(直线间隔),而与我们可能使该物体的位置发生的任何变化无关,那么,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命题就归结为关于各个在实践上可以视为刚性的物体的所有相对位置的命题,作了这样补充的几何学可以看作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现在我们就能够合法地提出经过这样解释的几何命题是否“真理”的问题,因为我们有理由问,对于与我们的几何观念相联系的那些实在的东西来说,这些命题是否被满足,用不大精确的措词来表达,上面这句话可以说成为,我们把此种意义的几何命题的“真实性”理解为这个几何命题对于用圆规和直尺作图的有效性。 王青建《赏析》P1 P11 P10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一本世界名著,在各国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仅次于基督教的《圣经》。该著作开辟了一条数学公理化的正确道路,对整个数学发展的影响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部著作。 《几何原本》中的演绎逻辑思想也成为后世数学发展的宗旨,事实上,现代数学的许多结果都不符合直观,它们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和使用,关键是它们符合演绎逻辑推理,它们是经过严格证明出来的。

什么是相对论

第一章狭义相对论与洛伦兹变换 据资料显示,狭义相对论是由洛伦兹和庞加莱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创立的时空理论,是对牛顿时空观的拓展和修正。爱因斯坦以光速不变原理出发,建立了新的时空观。进一步,闵可夫斯基为狭义相对论提供了严格的数学基础,从而将该理论纳入到带有闵可夫斯基度量的四维空间之几何结构中。 此外,在学习中,我还明白了狭义相对论之中的洛伦兹变换与伽利略变换的区别在于精准度的大小;而且,洛伦兹变换是基于光在可测时空中的平均速度不变的实验所证明的规律下建立起来的。 在狭义相对论中指出高速运动情况下,不同的坐标系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测量结果。如尺缩效应、时间延长等。本文将不在这里讨论以上结论的证明过程。 况且,以上结论只是对一些可能客观存在的现象的描述,真正的原理我们还不能真正的解释清楚。事实上物理学的终点就是解决最初、现在以及将来!最初,说的是宇宙的开端,即时间和空间的开端。现在,也就是现在的宇宙运行规律的背后操纵者的探索。将来,可以说是求解宇宙发展的明天。 可以说相对论只是物理学的一小步,却是近现代物理学的一大步! 第二章迷人的超光速

相对论认为超光速行进是行不通的,对于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哪怕是一个质量极小的粒子,其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极大,要想再加速就极困难了,如果其质量无限大,而加速质量无限大的物质时需要无限大的能量,这是不可能的。 这里我就要问了,速度的增加与质量的增加是不是同时,还是有先有后。也许我们只要不断地产生并消耗那一部分质量就可以得到一种高速加速的方式。 我们真的不能超越光速吗,我们姑且不考虑光在可测时空中的平均速度不变的正确性。 如果说我们不是让本身的速度增加,而是让时空推着我们走,让当地的时空坐标产生推移从而看起来比光的传播速度更快。这就是时空泡泡。与之相对应的还有虫洞理论,说的是通过负能量创造弯曲时空,建立一个捷径。但是,我们可以想啊,负能量到底何德何能,它竟然可以创造弯曲时空,还可以维持弯曲的存在!这是科学家们没有给我解答的!毕竟负能量的能力也只是在麦克斯韦方程式中得到的解。 而且,敝人认为,即使造出了弯曲的时空,我们也没有办法超光速!因为那里的时空密度已经改变,用我们平直的时空尺已经没办法测量,我们想要穿越,就一定要进入,一旦进入,我们就要服从那里的规律,必须用到弯曲的时空尺!纵然在平直的时空中观察只有1米,可是弯曲了一光年的长度,于是即使我们以光速行进,还是要一年才能走完!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实际上,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Harry Hoijer)在1954年提出的(Koerner 2002:2)。 ①后来的学者,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1976)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1994:4)。前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同意极端的语言决定论。 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的术语,即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唯一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的外部理念,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尽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与它自身进行的无声 的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的声音之流称作言谈。”②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普遍的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词语不过是这种深层精华的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的“标签”,是体验世界的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的作用。 德国语言学传统时期 直至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征,即民族精神。随着这种认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 1820年,德国语言学者洪堡德(Wilhelm V on Humboldt)将语言学和民族浪漫主义的研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语言构造了思维。思维由内部对话产生,这个过程使用了语言使用者相同的语法结构。所使用语言的语法被认为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的世界观(Weltanschauug)。“语言的多样性不仅仅是符号和声音的多样性,而且是价值观的多样性。”③

相对论的发展

第八章 相对论的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及建立过程。爱因斯坦是如何得到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情况。熟悉:绝对时空观的困难;爱因斯坦的生平。 教学重点,难点: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及建立过程。爱因斯坦是如何得到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情况。 教学内容: §1.相对论先驱者的思想 一 洛仑兹的收缩假说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在最初人们并没有因此否定静止以太的存在,反而认为是实验可能失败了。或力图对实验结果作出种种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假说是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的收缩假说。 1.洛仑兹(H.A.Lorenzt) 1853年7月生于荷兰。1870年考入莱顿大学,主攻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1875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1877年被乌得勒支大学聘为数学教授,同年莱顿大学授予他荷兰唯一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席位(24岁)。1912年洛仑兹辞去莱顿大学教授职务,去政府部门任高等教育部部长。他创立了电子论,首次把以太和普通物质分开,1895年提出著名的洛仑兹力公式。他将经典电磁场理论发展到了最后的高度,为相对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他因其电子论对塞曼效应进行了定量解释,与塞曼分享了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长度收缩假说的提出 1892年11月洛仑兹发表了《论地球对以太的相对运动》,用长度收缩假说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他认为运动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的收缩,抵消了地球在以太中运行所造成的光程差,所以观察不到预期的条纹移动。他写到:“我终于想出唯一的方法来调和它与菲涅耳的理论:连接一个固体上的两点连线,如果开始平行于地球运动的方向,当它转过90℃后就不能保持原来的长度。如果令后一个位置的长度为L ,则前一个位置的长度为L(1-α)。”其中α=v2/2c2 。1895年洛仑兹给出了更精确的长度收缩系数为 22 1c v ? 洛仑兹一直认为这种收缩是真实的,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这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有本质区别。 3. 一级近似的解释及地方时 洛仑兹的上述收缩假说只涉及到v 2/c 2的这种二级近似。1895年,洛仑兹发表了《运动物体中电磁现象和光现象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地方时概念,他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施加了一种变换。其中时间t 变为“当地时间” t′=t–(v/c2)x ,电场E 变换为E′=E+v×B/c ,磁场B 变换为B′=B-v×E/c ,结果发现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的形式不变。由此证明其收缩假说可以准确到v/c 一阶范围。这样就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当地时间”t’=t–(v/c 2)x ,指在物体上的测得的时间,它与坐标系的平移速度有关。它表明,好象在运动坐标系上的时钟走慢了。洛仑兹认为地方时只不过是一个数学假设,不具有真实的物理意义,而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间才是唯一真实的时间。与此相反,爱因斯坦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绝对时间,地方时才是唯一真实的时间。 4.实验验证的失败 ①按照洛仑兹的长度收缩假说,物体的密度在不同的方向上会有所不同,这样光通过它

物理学发展史

物理学发展史 公元1638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一书出版,书内载有斜面实验的详细描述。伽利略的动力学研究与1609~1618年间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根据天文观测总结所得开 普勒三定律,同为牛顿力学的基础。 公元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利拆利作大气压实验,发明水银气压计。 公元1646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公元1654年,德国科学家格里开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公元1662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实验发现波义耳定律。十四年后,法国科学家马里奥 特也独立的发现此定律。 公元1663年,格里开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公元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公元1669年,巴塞林那斯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 公元1675年,牛顿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 释。 公元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作风筝实验,引雷电到地面。 公元1767年,美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勒根据富兰克林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 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蛙腿筋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不过 直到1791年他才发表这方面的论文。 公元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这以前,英国科学家米切尔已有过类似设计,并于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7年,法国科学家查理发现了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的研 究发表于1802年。 公元1792年,伏打研究加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公元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公元1798年,美国科学家伦福德发表他的摩擦生热的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 说的重要依据。

语言相对论

语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假设,称为语言相对论,也称为Sapir Whorf假设,这大致意味着一个人说的语言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观察受到他们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语言是否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它是否对语言产生反应并塑造语言,还有待证明。尽管该假设的强假设被证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语言系统必定会对他的世界认知产生影响。 例如,作为南方人,我在指挥和指挥时习惯于向左,向右和向右转。但是,当我第一次去山东时,我热情的叔叔告诉我,您要先向南走几米,然后再向东走,最后您的目的地将在您的北边(十年前手机地图并不普及)一万匹草泥马穿过我的心。即使我试图回顾自己的小学教科书知识并找到一种根据太阳判断方向的方法,我仍然需要几分钟来进行分析和确认。后来,我意识到北方的许多朋友可以迅速反思东方,西方,北方和南方的方向。为什么?因为在我的语言系统中,东,西,北和南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我的语言系统使用相对坐标(围绕前后,左右),而北方语言系统使用绝对坐标(东南,西北,西北),因此北方人可以轻松地区分绝对方向,但是我只有相对方向在我脑海里。这反映了一个人接受的语言系统对其认知世界的影响。 再举一个外语的例子。在俄语中,有两个非常不同的词来形容蓝色。Goluboy大致对应于浅蓝色,siniy大致对应于深蓝色。用英语,只有一种概念是蓝色,即蓝色。即使您要区分浅蓝色/浅蓝色/深蓝色/深蓝色等,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蓝色。在一项认知语言学实验

中,当英语为母语的母语人士和俄语的俄语母语人士显示不同的蓝色阴影时,俄语的母语人士的大脑反应在质量上与英语母语的人士不同,因为他们的大脑存在概念上的转换,而英语为英语母语使用者的观念一直都是忧郁的。

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论文要害字:言语相对论认知言语学影响 论文摘要:言语相对论是一种思想关联于言语的人文课题,即人的思想办法跟着言语的改变而有所不相同,跟着言语相对论的开展及其运用,深化探析言语办法,带动了人类对言语的全新考虑,完成广泛的言语主义变革,将对人类的思想与行动发生深远影响。这篇文章联络当时言语相对论的运用情况,剖析并论述了言语相对论对认知言语学的影响。 一直以来,言语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遍及重视思想、言语、文明中的关联性疑问。言语相对论和言语共性论的争辩一直没有停休,因为不相一起期的盛行思潮有所不相同,因而两种观念也正跟着年代的变迁而替换占有首要方位。Sapir-Whorf是言语相对论的代表人物,他对言语机思想的彼此联络提出假定。他以为,一个人的言语表达,将对思想惯性发生直接影响,思想是“概念思想”或许“言语思想”,言语是思想的重要内容与表达办法。[1] 一、言语相对论概述 在Whorf的言语相对论中,表达办法往往不置可否,让人捉摸不透,因而许多专家在了解关联观念时发生必定疑问。有关他对言语、思想、文明联络的研讨,被统称为“沃尔夫假定”。沃尔夫假定首要分为两种办法:一是极点言语决议论;二是温文言语相对论。一方面,言语决议论中,以为言语办法决议了思想办法,关于实际的感知不能独立于言语之外;另一方面,言语相对论中,言语发生了某些认知中的误差,引导更多咱们重视这方面疑问,因而说言语的不相同表现了思想的不相同。[2] 一直以来,许多专家批评言语决议论,以为这是一种自相对立的主意,若是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Whorf将无法获悉霍皮语运用者的思想办法与英语运用者的思想办法有所不相同。Whorf的本族言语为英语,因而他的人生观、国际观奠定在英语根底上,那么就无法重视到霍皮语的人生观、价值观。实际上,Whorf表达的观念与理论仅引发咱们的重视,可是他本身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极点思想发生的对立逻辑。更多时分,他表达了言语相对论的思想,详细表如今以下几方面:①经过言语引发了几种认知误差,言语办法并没有绝对性束缚,而是与其他文明办法相交融,将人类的思想与感知面向习惯性途径;②言语引导咱们重视的实际疑问;③每种言语都能够表达概念,可是表达的程度有所不相同;④言语对事物的领域化办法,将对认知进程发生影响。[3] Whorf以为,在一种言语中将词汇划分为动词与名词,将会对咱们对事物的知道发生影响。例如波涛、烟雾、闪电等,并没有更多地倾向于什物物体,可是在英语中归于名词;可是在霍尔语中,却将这些天然表象界说为动词,因而能够说霍尔语首要经过不相同办法来看待这些表象。在上世纪50年代,“沃尔夫假定”引起了各国专家的广泛重视,许多人类学、心思学研讨者环绕这一假定进行试验,可是试验成果具有必定对立性。关联根据标明,沃尔夫在剖析单个霍尔语时,存在必定简单化、狭隘性,乃至是彻底过错的;可是也有一些试验成果标明,“沃尔夫假定”也有合理之处,言语对思想的影响效果不容忽视。[4] 二、言语相对论对今世认知言语学的影响 跟着Whorf对言语机思想联络疑问的不断深化研讨,对言语研讨的开展与前进具有重要含义。在今世认知言语学的研讨进程中,也在言语相对论中学习了领先的理念。认知言语学着重切身经历,以此认知人类心智,是理性主义与经历主义的有机联络。在认知言语学中,以为言语来自人类的心智,一起其组织准则与其他认知领域的组织准则根本相似。[5]言语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认知领域有着亲近的联络,充沛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心态、文明、心思等。 1.经历领域研讨 在“沃尔夫假定”中,深化探究鉴于言语遍及性根底上的言语特异性。以遍及性作为规范,剖析某种言

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发展

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启示 12级物理一班段延波1207020016 在《物理学史》6.2节,我们学习了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经过。而在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最令我在意的还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发展,所以,我查阅了文献资料,研究学习了爱因斯坦在创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的思想,特在此进行简短阐述。 一、善于提问与不畏权威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写的才华出众,直到五岁话还说不清楚,曾被医生认为发育不正常,不过他很爱思考,总是像大人盘问“为什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四五岁时就对罗盘发生过浓厚兴趣,“为什么罗盘的指针总是指向南北,这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深刻的隐藏在事物后面”爱因斯坦后来回忆时这么说。12岁时他对几何定理的神奇也深有触动。例如他曾想到,“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虽然不是显而易见,却可以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至于任何怀疑似乎不可能”他说“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正是源于这种对世界和学问的好奇与质疑, 促使爱因斯坦如饥似渴地读书, 天马行空地思考问题。 爱因斯坦不喜欢当年德国的教育制度,中学没有毕业就退学在家自学,16岁通过自学掌握了微积分,在爱因斯坦的学习阶段,15岁的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居家迁居意大利,后只身到瑞典的苏黎世,目的是上那里的联邦工业大学,却因不善记忆而没有录取,后来转学到阿劳(Aaeau)中学补习功课。他在自述中写道,“这所学校以他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依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淳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阿劳这一年中,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倘若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它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但看来不会有,样的事情!这是从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第一个朴素的思想实验。”[ 3] 正是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和对人类已有知识的质疑, 造就了爱因斯坦, 成为他不断追求科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引导他提出和解决前人不可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

从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深层背景看它的物理意义与科学价值

从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深层背景看它的物理意义 与科学价值 司今(jiewaimuyu@https://www.360docs.net/doc/6114487275.html,) 从内心来讲,我本人对讨论相对论议题并不感兴趣,因为我还没有能够深入了解它;虽然大学里学了一点,那也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因此,我不想把有限精力放在这个“陌生问题”上作过多言论,因为,对不太了解的东西“言多必失”! 但因受人之约,非要我谈谈对相对论的看法,碍于颜面,我也只好“应差”一下了。 据说,爱恩斯坦最初发表相对论的时候只有两个半人能看懂,一个是爱因斯坦,另一个是爱丁顿,其余的都是一知半解,加起来算半个;这虽有点戏语,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相对论内容深奥、晦涩难懂的特点。 一百年过去了,相对论虽作为基础物理学而被人们接受,但

真正理解相对论的人还是不多。大学里,教授们在照本宣科地“念”着相对论给学生听,教授们走了,学生成了老师,于是还是照本宣科地“念”下去……可以这么说,相对论自诞生之后,并没有得到像量子力学那样大的发展,相反,它的一些假设、猜想还再延续让人困惑的传奇。 我始终认为,对相对论问题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和讨论,必须洞悉相对论产生的深层科学历史背景,必须将相对论的思想内容放到整个物理学体系中来全盘考虑,否则,那可能又是在演绎“盲人摸象”的滑稽剧! 目前,流行的所谓挑战相对论问题,大部分也都是在“盲人摸象”!因为各种物理理论已相互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王令隽教授所说:讨论与挑战相对论之难就在于相对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已深深融入到量子力学中去了。 1、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深层背景 认识必须从它产生的科学历史背景着手,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理论所描述的物理思想脉络和应用价值;我想,认识相对论也应如此。 十九世纪初,物理学已从宏观力学与经验电磁学转入微观粒子运动的研究,期间出现的不仅仅是“二朵乌云”,还有惯性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专业:物流工程111 学生:吴建平 学号:2011216031 老师:代群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实质性的大发展,绝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因此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欧洲物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词:物理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人类未来发展

引言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 一古代物理学时期 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科学复兴导致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近代物理学时期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公元15世纪,哥白尼经过多年关于天文学的研究,创立了科学的日心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对地心说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16世纪初,开普勒通过从第谷处获得的大量精确的天文学数据进行分析,先后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开普勒的理论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从开普勒起,天文学真正成为一门精确科学,成为近代科学的开路先锋。 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天文现象,使日心说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提出落体定律和惯性运动概念,并用理想实验和斜面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错误观点,发现自由落体定律。他提出惯性原理,驳斥了亚里士多德外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说法,为惯性定律的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建立奠定了基础。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

相对论

相对论(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立,依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 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 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它发 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狭义相对性原理是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定,在目前实验的观测下,物体的运动与相对 论是吻合很好的,所以目前普遍认为相对论是正确的理论。 研究发展编辑 研究历程 广义相对论 1905年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 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1]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同年9月的该刊上发表。这篇论文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 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这篇文章是爱因斯坦多年来思考以太与电动力 学问题的结果,他从同时的相对性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并在新的时空理论基础上给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 漂流是不存在的。[2] 1907年,爱因斯坦撰写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长篇文章《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到了等效原理,此后,爱因斯坦关于等效原 理的思想又不断发展。他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成正比的自然规律作为等效原理的根

相对论论文

相对论论文 论相对论中的时间概念 摘要:时间本身无意义,它只是一个用来表示万事万物定向变化的方法性名词,而我们对它的理解应该为:运动产生了时间,时间是一个与速度一样的由运动产生用来描述运动的量。 关键词:时间;变化;运动 相对论的提出曾经震撼了全世界,如今它已成为人们公认的真理。它的理论涉及到整个宇宙,它赋予了时间和空间新的含义,但只是其中未曾真正意义上解释时间。 其实,至今整个物理学中都没有对时间的准确定义,什么是时间?这一问题似乎也构成了物理学天空中的一片乌云,但这片乌云并没有引起人们的不安。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始终使用着时间,并作出许多重大发现。那么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时间的真谛。 首先,我们先设立一个遐想。之后,我们分条列出时间的特性,并对此一一解释来映证我们所设立的遐想是否成立。 在此,让我们的思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在那时人类文明刚刚起步。语言开始盛行。那么就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思考一下“时间”这一名词的产生。 一株小草的生长过程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株小草昨天还是颗幼芽,今天长成了植株,明天可能开花、结果,然后死去。这一过程是固定的,无法逆转的。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线串连起来的一样,后来,

他们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中都发现了这一规律。至此,他们就越发相信这根无形线的存在。然后,聪明的先祖们把这根无形的线命名为时间。 所以,时间本身无意义,它只是一个用来描述万事万物定向变化的一种方法性名词,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定向变化是由我们常见的,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运动所产生的这种在我们思维中已根深蒂固的变化趋向。如果我们逆转了某事物的这种运动状态,也就改变了此事物的变化趋向。那么,此时我们常说的时间也就发生了逆转。一个物体或一个事件,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它们的外部还是内部总是要发生变化的。而所有的这种变化,不论我们是从生物角度、哲学角度、物理角度、数学角度都可将它们归结为运动。是因为运动才使得事物发生变化。而我们所说的“时间”却没有实在意义。不过,既然这延续了几百年在“时间”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来探究一下这虚无飘渺的“时间”意义。因此,我的遐想就出现了:运动产生了时间,时间如同速度一样,是一种运动所生成的,用来描述运动的量。 用运动来解释时间是行得通的。因为时间的本质是某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恰恰是因运动而产生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根据时间的一些特性,来证明我遐想的正确。 1 人们对于时间的描述 古时有沙漏、日晷,如今有钟表。

语言的相对论与家族相似性比较分析

语言相对论与家族相似性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王雪鉴夏侯富生 摘要:在语言学界,有些学者认为萨皮尔-沃尔夫的理论含糊其词,自相矛盾,先是提到语言决定思维和文化,又同时认为语言只是影响思维和文化,笔者认为,这只是理论的方法论问题,这种理论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极为相似,为后人在跨文化交际的途径上提供了很好的哲学理论基础;语言本体论的确立与超越历来是跨文化交际的热点论题,也为当今的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指南。 关键词:语言相对论家族相似性跨文化交际 19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皮尔提出著名然而颇有争议的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即语言不同的人有相应的不同的思维;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两者被共同称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同一时代德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的“家族相似性”。语言决定论(后来学者称之为“强势假说”)实质是主张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和思维,不同语言之间是不可翻译的,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是无法达到彼此理解的;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恰恰相反,他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实质是主张不同语言之间是有共性的,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能够通过语言的共性达到彼此的相互理解。 一萨皮尔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方法分析 仔细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告诉我们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Bogardus1930年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集团过去和现在做事和思考问题方式的总和他是传统(传承下来的信仰)和风俗(传承下来的程序)的总和。”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1999 33),根据这种定义,结合语言相对论,操不同语言的人拥有不同的做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语言的人群拥有不同的传统和风俗。那么,在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他国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尊重彼此的生活风俗习惯,互相取长补短,认真学习对方的文化的优势,从而才能更好第发展自己的文化。更多学者都认为萨皮尔-沃尔夫的强势假说(strong version)是错误的,他更多地阻止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但这种假说更多的警醒我们要注意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站在他文化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以自己为中心,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同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的,我们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达到彼此的真正理解和进行和谐的交流。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合理性在于,它更鲜明的指出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通过差异性的确立,建立某种文化定型,能更好地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其实这也是高一虹所说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架设桥梁”的过程。有些学者把萨皮尔-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论”称作弱势假说(weak version)。弱势“假说”主张语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2](莫琼,陈莜“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理论关照下的外语教学 2010 2 103),也就是说,该假说“立”与“破”结合,一方面建立了文化的差异的“墙”,另一面试图建设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其实这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性”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王雪鉴(1980- ),男,温州大学外语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作者蒋国辉)简介 1,学科类属:语言学哲学研究。上、下两卷近90万字。 2,读者:大专院校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其导师。 3,学术价值:自从上世纪90年代对语言相对论的研究重新兴起以来,在这个领域里至今仍旧只有散见的论文和少量试验报告,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著述。《语言和语言相对论》一书是世界范围内这个学术领域内第一部系统的理论著述,其价值在于,此前中国语言学界从未有过自己建立的理论系统,所有的学术研究仅限于评论和介绍欧美的学术思想。如果作者构建的这个理论体系被国内学术界接受,可以使得中国理论语言学在这个领域里领先欧美学术界,使它成为由中国人建立并主导的一个语言学理论研究领域。 4,新的学术思想(理论部分) 4.1 明确定义了语言相对论思想并划定了它的解释范围:语言相对论是一个关于语言的哲学问题,属于哲学认识论范围;语言相对论研究语言在普通人认识世界的心智行为中有什么作用。语言相对论的基本思想是,语言(指每个人的母语)为人构建了一个语言中间世界,人只能透过这个语言中间世界观察、认识和描述真实世界,这是语言塑造的普通人的世界观。人能够认识到的真实世界是语言为他构建的语言世界图景。在语言的制约下,普通人在正常的言语-思维状况下并不能区分感知觉信息和语言世界图景。语言相对论并不涉及对感知觉神经系统的神经生物-生理学研究,比如不能用语言是否引导感知觉来批评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也不涉及人类精神领域的活动,比

如不能以说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思考共同的哲学、政治、文学或艺术问题,来批评思想只能在语言中形成的语言相对论观点。 4.2 否定了被学术界在提及语言相对论时普遍认同的立场,即将语言相对论分为“强势vs.弱势”、或者“语言相对论vs.语言决定论”的对立,或者如近年国外的一些新提法比如“强势语言相对论= 语言能力”vs.“弱势语言相对论=语言表现”。语言相对论在我的体系中是一个完整的思想;Whorf的思想也不能被解读为“强势vs.弱势”,因为他倡导的语言相对论思想是基于对所谓“自然逻辑”的批评。 4.3 否定了“语言相对论vs. 语言普遍论”的对立,反驳了从这个角度对语言相对论的批评。语言塑造人的世界观,思想只能在语言中形成,是所有人类语言共同的属性。语言相对论的“相对”是指在语言的引导下,世界相对于人的认识行为是什么,而不是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是对语言相对论思想最严重的误解。 4.4 与“语言相对论vs. 语言普遍论”相关,迄今为止的语言相对论研究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个误区,即将语言相对论变成了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或者对比语言学研究,将“相对”理解为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由此认为语言-文化的一些普遍特点是反驳语言相对论思想的证据。Berlin和Kay的基本颜色词研究就是从这个角度被认为是对语言相对论“致命的一击”,并似乎导致了语言相对论言研究就此一蹶不振。我的观点与此截然对立:语言相对论不是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语言-文化对比只是语言相对论收集观察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4.5 从科学理论发现程序的角度,说明语言相对论思想在语言和思维相关性的研究中并不能单独被检验和证伪,迄今为止批评并试图证伪语言相对论的努力,并没有取得研究者期望的结果。在正确的研究方向(而不是语言-

相对论习题(附答案)

相对论习题(附答案)

1.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分别是——————————————和——————————————。 2.在S系中观察到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在x轴上,其间距离是1m。在S′系中观 察这两个事件之间的距离是2m。则在S′系中这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是 ————。 —————————— 3.宇宙飞船相对于地面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飞行,某一时刻飞船头部的宇航员 向飞船尾部发出一个光讯号,经过Δt(飞船上的钟)时间后,被尾部的接受器收到,真空中光速用c表示,则飞船的固有长度为 。 —————————————— 4.一宇航员要到离地球为5 光年的星球去旅行,如果宇航员希望把这路程缩 短为 3 光年,真空中光速用c表示,则他所乘的火箭相对地球的速度应是 — 。 ————————————— 5.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4s,若相对甲做匀速 直线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5s,真空中光速用c表示,则乙相对于甲的运 。 动速度是 ——————————— 6.一宇宙飞船相对地球以0.8c(c表示真空中光速)的速度飞行。一光脉冲从 船尾传到船头,飞船上的观察者测得飞船长为90m,地球上的观察者测得光脉冲从船尾发出和到达船头两个事件的空间间隔为 。 —————————————— 7.两个惯性系中的观察者O 和O′以0.6c(c为真空中光速)的相对速度互相 接近,如果O测得两者的初距离是20m , 则O′测得两者经过时间间隔Δt′= 后相遇。 —————————————— 8.π+介子是不稳定的粒子,在它自己的参照系中测得平均寿命是 2.6×10-8s, 如果它相对实验室以0.8c(c为真空中光速)的速度运动,那么实验室坐标 。 系中测得的π+介子的寿命是 —————————————— 9.c表示真空中光速,电子的静能m o c2 = 0.5 MeV,则根据相对论动力学,动 。 能为1/4 Mev的电子,其运动速度约等于 —————————————— 10.α粒子在加速器中被加速,当其质量为静止质量的5倍时,其动能为静止能 倍 量的 —————————————— = 11. 在S系中观察到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在x轴上,其间距是1000 m。在S '系中 测得两事件的发生地点相距2 000 m。试求在S ′系中这两事件的时间间隔。12.在惯性系S中,观测到相距为?x= 9×108 m 的两地点相隔?t = 5 s 发生 了两事件。而在相对于S系沿x轴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S '系中,测得两事 件正好发生在同一地点。试求在S '系中此两事件的时间间隔。 13. 一米尺静止在S'系中,与O'x'轴成30°角。若在S系中测得该米尺与Ox 轴成45°角,试求: (1)S '系的速率u; (2)在S系中测得米尺的长度。 14. 在惯性系S中,相距5×106 m的两地发生两事件,时间间隔为10-2 s;而在 相对S系沿x轴正向运动的惯性系S '中观测到这两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试求从 S '系中测量到这两事件的空间间隔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