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重庆标准2020版

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主要病虫害种类、防治技术原则、绿色防控主要技术、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重点提出了农艺防治、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为主的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规范了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农药种类和禁止使用的化学农药品种。

本规程适用于重庆市玉米生产中的病虫害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绿色防控

采取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和方法,将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允许水平,并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植物保护措施。

3.2

农艺防治

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根据农田生态环境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有目的改变某些因子,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以达到保护作物和环境的目的。

3.3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

3.4

理化诱控

指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特性诱杀害虫,降低田间虫口基数,减少田间落卵量,进而减轻幼虫为害。

3.5

科学用药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植保机械,适期、适法、对症施药。

4主要病虫害种类

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螟、大螟、玉米蚜虫、粘虫和地下害虫等。

5防治技术原则

综合运用农艺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多种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将玉米病虫害的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6绿色防控主要技术

6.1植物检疫

按照《植物检疫条例》《重庆市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加强植物检疫,阻截玉蜀黍霜指霉菌(Peronosclerospora maydis(Racib)C.Gshaw)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非疫区。

6.2农艺防治

选择绿色、优质、高产、抗(耐)病虫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科学轮作,增施腐熟有机肥。

6.3生物防治

6.3.1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自然天敌,以虫治虫。

6.3.2投放天敌

在与玉米螟产卵期吻合时,释放寄生蜂以寄生玉米螟卵块,每667m2等距离放置寄生蜂6枚~8枚。

6.3.3生物农药防治

使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部分生物农药见附录A。

6.4理化诱控

6.4.1诱虫灯诱杀

每2hm2~3hm2安装一盏诱虫灯,安装高度1.8m~2m,在玉米害虫羽化前开灯,及时清理虫体,玉米收获后关灯。

6.4.2色板诱杀

可选用20张~25张/667m2挂诱虫色板防治蚜虫,挂放高度高于玉米30cm为宜,并及时更换。6.4.3性诱剂诱杀

在玉米害虫成虫羽化初,可使用性诱剂诱杀,诱捕器数量按产品类型规模化放置,定期更换诱芯,及时清理诱捕器。

6.5科学用药

根据当地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见附录A,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农药,见附录B。积极推广使用农药减量助剂,提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使用新型高效药械。

7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

7.1播种期至苗期

选择抗(耐)病、绿色、优质、高产等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科学轮作,增施腐熟有机肥等农艺措施,提高玉米抗(耐)病虫能力,减少病虫源。针对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采用氟虫腈或吡虫啉种衣剂拌种预防,在成虫始盛期采用性诱剂、杀虫灯诱杀。

7.2喇叭口期

主要有玉米纹枯病、玉米螟、大螟、粘虫等病虫。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优先采用天敌生物、性信息素、诱虫灯等诱杀害虫,选用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合理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苯甲?丙环唑、辛硫磷等化学农药防治。

7.3抽雄吐丝期

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病虫。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措施,选用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合理使用丙环?嘧菌酯、肟菌?戊唑醇、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