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教育走向数学教学读后感

从数学教育走向数学教学读后感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读后感教学与教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却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目的。读完吴老师写的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使我感受颇多。

数学教学只是把数学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是从学生的全程发展观来看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把数学教学转变为数学教育。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数学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辩证能力等等。知识是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的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

数学教育书籍读后感

数学教育书籍读后感 数学教育书籍读后感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 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2、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相关书籍,使我受益非浅,现在简单地谈谈我读这些书后的感受。 《有效教学方法》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 感触。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 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灵活掌握程度还存在欠缺,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区别,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 理解能力,有时使得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 识做的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力争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的。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如看书,独立围绕思考题看,寻求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都有待于我们的自主运用。 4、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有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800字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800字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首先、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其次、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 、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第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师业务学习心得3篇

数学教师业务学习心得3篇 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数学教师业务学习更是刻不容缓的,下面是带来的数学教师业务学习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数学教师业务学习心得 任教多年来,经历的培训、听课、学习也不少。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积极开展各类业务学习活动,并经常组织老师外出听课、学习,给了我们数学教师很好的业务学习的机会。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这样些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如何进行知识更新 通过几天的专业学习,我发现了自身视野之局限,犹如井底之蛙。我随即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孩子固守陈旧僵化的理念,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需要我们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条件。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

最新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

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且具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诸多领域,以对物质世界的精确把握和对精神世界的完美锤炼塑造了数学美学。数学家们普遍认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思维学科,更是一种艺术类型。它与哲学相似,为人们认识宇宙、了解意识功能提供了结构化的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不应该仅仅止步于讲解试题、机械化演算,更应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将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情呈献给学生。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文化信息隐含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即通过承载数学化术语的文本渗透出来,而不是类似其他学科教材那样可以直接通过文字所得,这就形成了数学文化的深入性、思考性和可挖掘性。构成数学文化的载体主要有文字、数字和符号。数字是数学的本质形态,是数学的根本存在方式,只有文字与数字不成其为数学文化。符号作为数学文化的第二要素出现在教材之中,它是连接数字形成数学价值关系的重要桥梁,没有符号只有数字学生无法领悟到数学的逻辑性和客观性。文字看似与数学关系不大,却是数学教材中必不可缺的润滑剂,它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直接载体,只有透过文字,学生才能对文化形成情感记忆并发展出价值观念。文字相对于数字而言是文化的感性符号,它传达出数学所联结的博大的人文内涵和历史重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脱离对单纯计算的重视,而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价值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以实现这些要求的最重要途径即是对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的发掘,如何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呈献给学生,教师必然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例如,《九章算术》是我国数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标志着我国古典数学时期的辉煌成就,该书完成了古典数学的算法原理研究,着重阐述了应用数学领域的算法分支。在《九章算术》成书的同一时期,欧洲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文化圈正在完成“逻辑数学”和“推理论证”等数学体系的建立,我国的《九章算术》正与其遥相呼应,互补了数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构。在教材中,《九章算术》与小学数学内容的结合也随处可见,比如“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向学生

让数学走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让数学走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发表时间:2020-04-14T13:18:28.7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作者:林超燕[导读] 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记忆摘要: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记忆。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学生对数学课程也越来越感兴趣。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育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的改善 不少小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通常都会表现出来一种抵触的情绪,再加上其自身的数学成绩也不理想,就导致学生更加厌烦学习数学,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家长都会选择给学生报辅导班,学生在辅导班中接受其他教师的讲解以及进行数学习题的练习,这样虽然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会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场所还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而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则能够增加数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小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样也能够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更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小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进而树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从而改善小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促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小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提高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二)使得小学生自身的自主思考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 有效的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并激发出小学生自身的提问意识,而小学生在提问、解题的过程中也能够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很多小学生之所以掌握不了数学知识,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思考以及主动提问的意识,这样也就导致学生自身数学逻辑思维的缺失。若是小学教师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到数学课堂之中,并对学生讲解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增加数学教学过程的吸引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熟悉的生活问题能够激发出小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这样也更利于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多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上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维运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时、分、秒”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带一个闹钟过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也便于学生们进行记忆。教师在課堂上可以写几个时间段,时刻让学生们进行区分,并且用自己的闹钟表示出来,这样也可以充分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 (二)教师重视课后亲子活动,让家长陪同学生进行活动 课后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时间段,课后的时间是学生们拉开差距的时刻。在没有教师看管之下,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所学习的知识亦或是还没有学习的知识,这些都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教师在课后的时间要经常布置一些亲子互动的内容,以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一些能够巩固学生知识的小活动,让家长跟着学生一起进行。比如,可以让家长带着学生去超市进行采购,让学生自己进行采购,一张50元人民币怎样才能够买到所要买的,如果有物品需要选择的话,怎样选是最合理的。这样的活动,既能够拉近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生活中有效的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三)课堂教学方式要转变,结合生活中的知识进行授课 教师教学时不能一味的将枯燥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将生活中的知识和课程中的内容相结合,在实际情况下进行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消化。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一下生活中拥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举例,看谁举出的例子最新颖、最多。这样简单的任务,学生们也能够很好的进行和完成,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却无疾而终。教师要让知识融入生活中,也要让生活中的东西融入到课堂中,这样学生才会意识到原来知识的学习不是只在考试的时候有用,很多时候,在生活中是可以体现出来的。 三、结束语 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生活化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且能够让学生们转变以往对学习的态度,真正的明白和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力量。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并能够在课堂上坚持做到这一点,于教师、于学生,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杨玉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学周刊,2020(05):87. [2]张菊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分析[J].学周刊,2020(05):92. [3]吕春生.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名师在线,2020(02):42-43.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数学教学感悟

数学教学感悟: “老师,请不要侮辱我的智商” 上学期,我担任五(三)五(四)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四年级接班时,三班有一名女生----阮文茜,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觉得她嘴唇厚,白眼珠多,说话含混不清,后来从其他代课老师那里得知,她是个问题儿童,所以对她我一直没有好感,甚至有点厌恶,长期以来,她要么不交作业,要么就把题目胡乱抄一下就交上来了,我也从不在意。 今年四月下旬的一天上午,讲完《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布置了当天的作业,因为作业内容是纯数字,于是我边口述边让学生抄在作业本上,口述完还有三分钟下课,便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忽然那个叫阮文茜的女生站在我面前,口齿不清地嚷嚷着,我几乎听不懂她说的内容,于是第一排的一个小男生对我说:“阮文茜说她没抄上题”。于是我很不耐烦地冲着她吼了一句:“你抄题有啥用?你又不会写。”随着下课的铃声我走出了教室,回到办公室。没想到阮文茜也跟着我来到了办公室,站在我面前,口齿不清地哼唧着,我无比厌烦,高声冲着她喊:“你想干什么?老师忙着哩!”她噙满泪水慢腾腾走出了办公室,看着她的背影,我心中生出一种悲怜!不一会儿,她又走进了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张纸条,可怜兮兮地递给了我,眼泪依然挂在脸上。我接过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读的题我会做,你在侮辱我的智商。”她等我看完纸条,又要走了纸条。我十分惊讶,这个看似木头一样的孩子原来智商并没有我想的那么低,她有自己的思维,有和别的孩子一样的尊严,有被老师尊重、爱护的渴望。此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我伤害了一颗无辜孩子的心灵,我很内疚,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我到教室把抄题用的书给了她,并把当天的作业给她认真地辅导了一遍。当天的作业她虽然只对了两小题,我依然工工整整地给她写了“优”,并奖励了一朵小红花。 事情已经过去快半年了,每当想起此事,我都会深深地自责。它让我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我们要把阳光雨露播洒在每一个

数学教学感悟

让数学课堂激情飞扬 ——关于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设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探讨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认为:实现激情教学是达成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寻求知识背景,点燃学生热情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获得感悟。. 1、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点燃思维的火花。 2、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才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3、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

数学教育名著读后感

数学教育名著读后感 我用闲暇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匪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我认为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

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最后我想: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行为科学导向。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淮阴师范附小在“八五”期间研究过“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确立了课程活动、管理活动、社区活动为实施生活基础教育的三条主线,又以课程为核心,来培养学会生活的人。洛社中心小学在“九五”期间研究过“构建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针对传统课堂生活情感的缺失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在数学学科构建了“情知模式”,以达到情趣性和实践性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杜威提过“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还提出“从做中学”,认为从做去学比靠静听去学,教育的效果大得多。但他在纠正旧教育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端,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最近国外又提出“做学”,强调以“做”(实践)带学习,提倡围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所以,数学改革的趋势为:数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二)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1、主要联系。都强调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强调要以活动为主要过程,让学生去主动获知,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区别。①研究范围不同。本课题着眼点较小,只研究数学一门学科,力图能依据学科特点,挖掘得深一些。②研究内容不同。洛社中心小学研究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情知模式”,我们主要研究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活动和评价。③背景不同。本课题研究是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新制定的《国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很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水平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水平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很多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作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实行重新理解,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很多”——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绝大部分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水平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注重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实行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仅仅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很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协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点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但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一 在这次网络培训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数学教学上是幼稚且不成熟的,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但通过这些日子的学习,我坚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数学理念的提升 虽然从事教育工作已久,但面对当今的形式,时代要求我们不断进步,吸取营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在这次学习中老师为我们总结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这让我在数学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和模型化思想这么多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复杂和实效的。我正是缺少了这样的一些理论基础,使得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高度和深度。老师关于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述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教学,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公开教学中面临的最为头疼的环节。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外,更要汲取丰富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对于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备课和上课任务,在这次培训中我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庞大的班级学生数,面对堆积如山的要批改的作业,再加上那么些个后进生,教师已经忙得不可开交,

谈何每天细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尤其是像我这样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心来说实在让人堪忧。老师的讲解为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空谈理论不切实际,屏弃理论也不合逻辑。我们应理论结合实际,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自身工作量在学期初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标,如细致备多少节课,进行多少节课堂教学研究等。简而言之,就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谓:量不在多,贵在精。我想这样一种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教学。 三、教研方法的更新 一直以来,校公开课的开展一直是我们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方法。通过汪主任的一席话和几位老师的说课演示,不仅让我对如何说课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在日常教学教研中思想和方法的转变需求。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开展学校公开教学评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选择性地加强课后说课及互相评课的实践练习,更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为我们展开更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 经过这次我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经过学习,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中华民族才会永立世界民族之林。我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探索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读后感

《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读后感 在看完了《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这本书后,受益良多,虽然之前接触过数学教学方面的其它书籍,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这本书是对以往读书经历的回忆,更加深了相关数学教学理论在头脑中的印象。下面就通过不同的章节谈谈我对这本书各个部分的理解。 “数学教学论”这个词是从教学论发展衍生而来的,它是数学教育领域中一门正处于发展中的新学科。当然,它的产生,既是数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数学教育实践的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迫切地找寻能对实际教学产生帮助的数学教学理论,这既说明了我们当前的教学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同样也可以看出,数学教学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而实践是敦促它发展的不绝动力。 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所以数学教学目的的确立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这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只有数学教学目的得到确立,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容,教学的进度等才能随之确立。我国的教育方针是确立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之一,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贯彻执行的教育方针,它也为我国教育目的的确定指明了方向。同时,普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数学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还有学生的年龄特点等都是确立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数学教学目的的确立同样也为我们进一步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好处,它能决定教学容的选择配备以及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同样,数学教学目的的确定也为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导向作用,学生更能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也更能知道数学学习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有哪些,自己应该如何去完成这些要求。它同时也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激励作用,如果通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发表时间:2013-01-14T16:43:23.0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月总第72期供稿作者:胡昌鹏[导读]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化是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胡昌鹏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响水小学563200 摘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化是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从“例题生活化”、“导入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练习生活化”等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进行了阐述和探索,从而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提高课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体验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生活化,产生亲切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与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和用的分离,把数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讲一次函数问题时,我先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①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②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③陈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陈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再让学生拿来当月的水费单子,让学生思考水费的计算公式,当用水量超过多少时,水费的单价会提高,从而让学生得出水费的一般计算形式。这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分段函数,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但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