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4海南经济发展分析

2005-2014海南经济发展分析
2005-2014海南经济发展分析

[键入公司名称]

2005-2014海南经济发

展分析

[键入文档副标题]

2016/9/22

通过对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收入、消费等数据的解读,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以发掘新的市场空间

目录

经济概览 (3)

人口结构 (4)

产业结构的发展 (5)

第二产业的发展 (6)

第三产业的发展 (7)

人均收入 (8)

人均消费 (9)

产值的分配 (10)

总结 (11)

图表1 2005-2014 海南经济概览 (3)

图表2 2005-2014海南人口结构 (4)

图表3 2005-2014海南产业发展 (5)

图表4 2005-2014 海南第二产业发展 (6)

图表5 2005-2014海南第三产业 (7)

图表6 2005-2014 海南人均收入 (8)

图表7 2005-2014 海南人均消费 (9)

图表8 2005-2014 海南产值分配 (10)

经济概览

海南的人口从2005年的828万增加到2014年的90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0.66%,省市人口排名保持在第28位,海南的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海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9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501亿元,全国总产值占比从0.511%,在省市的总产值排名中,海南位于第28位;海南的人均产值达到3.877万元,在省市排名中从在第18位到第23位波动;人均收入1.775万元,排名在第18位上升到第14位;人均消费1.266万元,排名在第16名到第21名之间波动。

图表 1 2005-2014 海南经济概览

人口结构

图表 2 2005-2014海南人口结构

2014年海南的城镇人口从374万增长到485万,占全国城镇人口的0.64%,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28位;海南的农村人口达到从453万下降到417万,占全国农村人口的0.68%,省市排名第25位;海南的城镇人口比例从45.2%增长到53.76%,在省市城镇人口比例的排名为第1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

从人口结构的发展上看,海南的城镇人口增加了近110万,农村人口只减少了36万,说明海南大量的新增人口是外来人口。就海南本地的经济而言,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化的过程还比较缓慢。旅游业作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将会带来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

产业结构的发展

图表 3 2005-2014海南产业发展

从2005年到2014年,海南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复合增长率为15.75%,略高于全国的15.41%的水平。其中第一产业的复合增长率为11.21%略高于全国水平(10.88%);第二产业的复合增长率为20.24高于全国水平(15.09%);第三产业的复合增长率为16.27%略低于全国水平(16.95%),低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

海南的第一产业产值是全省产值的27.81%,占全国第一产业的1.38%,全国排名在第24位到第25位之间波动,省内产值占比高于全国水平(10.3%);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全省产值的27.51%,全国第二产业占比0.27%,全国排名第30位,省内产业占比低于全国水平(45.7%);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全省产值的44.67%,占全国的0.594%,全国排名第28位,省内产值占比略高于全国水平(44.26%)

不同于其它省的产业结构,海南的第三产业产值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虽然高速发展,但是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来超越第一产业。如果抛开海南旅游业带来的产值,单独看待海南的经济发展,其经济结构仅相当于各主要省份上个世纪7-80年代的水平。

第二产业的发展

图表 4 2005-2014 海南第二产业发展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海南工业发展速度为20.8%,高于全国水平(14.62%),全国排名第30位;海南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为18.49%低于全国的发展速度(19.43%),全国排名在从第28位下滑到第29位。从2005年到2014年之间,海南的建筑业发展速度低于工业发展速度。2014年海南的工业产值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

在海南的第二产业中,工业的比重约为68.54%,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86.4%);而建筑业占比为31.47%,高于全国水平(13.99%)。

海南的第二产业中,建筑业的发展速度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占比高于全国水平,一方面说明海南的正在进入建设的高峰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海南的工业发展缓慢。海南本地的工业发展速度较,直接影响了本地农村进行工业化改造的过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表 5 2005-2014海南第三产业

从发展速度来看,海南省的批发零售增速15.50%,低于全国水平(18.29%);金融业增速36.94%高于全国水平(26.7%)、房地产增速24.37%,高于全国水平(19.43%)、交通运输的增速10.77%低于全国水平(11.83%)、住宿餐饮的增速(16.39%)高于全国水平(12.04%);金融业、房地产、餐饮住宿增速超过了全省第三产业的增速,其余产业增速都低于全省第三产业。金融业和房地产的增速是相互关联的,而餐饮业的增速较快,则反映出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客流量较大。

从产业占比的角度看,批发零售(23%,19.4%)、房地产(14%,12.21%),金融业(7.3%,13.46%)交通运输(13.09%,11.99%)、餐饮住宿(7.52%,3.66%)的总占比为65.77%,高于全国水平(60.72%)。其中批发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的占比高于全国水平,金融业占比,低于全国占比。

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略低于全国水平,旅游业带动了批发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是海南的主要经济支柱。旅游业的发展繁荣,并不能像工业化那样,加速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抑制作用。

人均收入

图表 6 2005-2014 海南人均收入

海南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达到了1.775万元,低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排名从第19位前进到第15位;其中城镇人口的人均收入达到了24487元,低于全国水平,全国排名在第13位下滑到第16位;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达到了9913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全国排名在第17到第21位之间波动。

海南省人均收入增速(13.81%)略高于全国增速(13.4%),城镇人均收入增速(13.41%)高于全国的城镇人均收入增速(11.88%);农村人均收入增速(11.34%)略低于全国的农村人均收入增速(11.57%)。从2005年到2014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略高于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

从城镇人口的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5.83%,与全国水平(65.83%)持平,经营性收入占比为9.58%,略高于全国水平(8.29%);财产性收入占比为3.52%,略高于全国水平(3.08%);转移性收入占比为20.52%低于全国水平(22.7%);劳动性收入占比为75.51%,略高于全国水平(74.13%)。

2014年城镇财产性收入大幅度上升,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则出现了下跌,原因可能是统计局改变统计方式造成的。工资性收入下降,说明了就业人口比例下降;转移收入下降也反映出一部分劳动人口,因为失去工作而失去的福利。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可以反映出由于城镇建设活跃,房屋的拆迁收入大幅度提高。转移性收入的减少,则反映出城镇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较为薄弱

从农村人均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占比为25%,低于全国水平(40.38%);经营性收入占

比为65.72%,高于全国水平(48.54%);资产性收入占比1.918%,低于全国水平(3.022%);转移净收入占比7.36%,低于全国水平(8.06%);劳动性收入占比90.71%高于全国水平(88.92%)。工资性收入较低,说明农村人口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比例较低。转移性收入较低,说明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2014年,农村人口转移性收入大幅度提高,而财产性收入则出现了下跌其原因可能与统计局调整统计方式有关,另一方面说明农村的福利保障水平在提升。财产性收入下降,反映出房地产开发高潮已过,

海南收入的城乡比为2.47,低于全国水平(3.434),其中工资收入的差距为8.297,高于全国水平(5.642),高于海南自己的城乡比;经营性收入为0.4610,略低于全国水平(0.594);财产性收入比为6.3,高于全国水平(3.62);转移性收入比为9.89高于全国水平(11.49)。海南的收入城乡比差距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差距比较大,一方面农村人口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资源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第三产业带来的收入增长效率高于第二产业

人均消费

图表7 2005-2014 海南人均消费

2014年,海南城镇人口的人均消费为17514元;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为7029元。人均消费的城乡差距2.49,与人均收入的城乡比例(2.47)保持同样水平,低于全国的人均消费城乡差距(2.93)。在城镇消费中,海南的日常消费包括烟酒、食品、衣着、生活用品等,占整个消费的55.46%高于全国水平(52.26%),居住消费占比11.43%略低于全国水平(11.58%);

交通通信占比14.46%略高于全国水平(13.77%);教育文化娱乐占比10.224%,略低于全国水平(12.498%);医疗占比5.182低于全国水平6.765%。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占比较低,说明在日常消费较高的情况下,主动性消费的优先级较低。

2014年,居住的消费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从而抑制了其他消费的增长,这可能和统计局调整统计方法有关,不过也反映出如果住房费用增高,对其他消费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在工资性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依靠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人口面临非常大的生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性消费的减少是在所难免的。

在农村消费中,日常生活占比为59.4%,高于全国水平52.18%;居住消费占比13.43%低于全国水平(18.03%);交通通信占比为9.43%低于全国水平(10.605%);教育文化娱乐占比为8.61%,低于全国水平(9.04%),医疗占比为5.63% ,低于全国水平(7.656%)。在收入较少的情况下,日常消费占比往往比较高,而主动性消费占比如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优先级较低。

产值的分配

产值的分配反映出劳动和生产创造出的价值如何通过收入、支出等方式,在各个行业经行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值的分配是否合理,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表8 2005-2014 海南产值分配

海南省的消费产值比为32.94%,高于全国水平(30.79%);海南的收入产值比为49.21%高于全国水平45.69%,;海南的消费收入比为66.88%,略低于全国水平(67.56%)。

海南的收入产值比和消费产值较高,一方面说明产值在本省分配比例较高,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受外来人口的影响。海南的第三产业是以日常的消费为主,所以所创造的产值在本地消耗和吸收较多。考虑到海南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收入比和全国基本持平,反映出被动消费的比例较高。消费收入比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财富积累的比例增加。

总结

海南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省份。工业化程度相对偏低,建筑业的发展是为吸引入岛人士,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第三产业是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由于外来人口流动带来对日程生活用品的价格增长,所以海南的日常消费支出占比较高,影响了其他消费领域的消费优先级。

未来海南经济的拉动还要靠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发展。

(完整版)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2)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2)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二、海南省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3) (一)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3) (二)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三)加快海南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9) 三、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9) (一)发展优势 (9) (二)现状分析 (10) (三)发展缺陷 (13) 四、海南省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规划 (14) 五、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5) 六、总结 (16) 七、附录 (17)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7.15万人。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常年有台风,雨量充沛,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1、总概况 目前,海南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品市场保持旺销,财政收入和旅游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但是房地产销售面积降幅继续扩大。 表1-1海南省2014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分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1)服务业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稳步回升,前三季度,服务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上半年的29.9%提高到40.5%。 (2)受房地产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回落。当前,东部地区贡献了全省近六成经济总量,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7年海南三十年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2017年海南三十年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2017年10月

目录 一、建省三十周年在即,南海明珠将迎新发展 (4) 1、经济飞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新引擎 (4) 2、海南特区走过欣欣向荣的三十年 (6) 3、从“多规合一”,展望琼州美好蓝图 (8) 二、大建设: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9) 1、基建先行,助力海岛腾飞 (9) 2、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 (10) 三、大旅游: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旅游岛 (12) 1、因地制宜,构建美丽乡村旅游体系 (12) 2、从“点、线、面”入手,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 (14) 四、大生态:在绿水青山中建设美好新海南 (17) 1、不断加强生态环保立法,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17) 2、三亚经验:“双修”试点,恢复鹿城之美 (19) 3、海口经验:严抓生态修复,打造国际湿地城市 (20) 五、从最新政策,看未来海南方向 (23)

2018 年是海南建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双30周年”,进入而立之年,海南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围绕着“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稳步发展。(“一点”即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海南即将迎来“大建设、大旅游、大环保”的时代。 “三十而立”的海南经济再次腾飞可期: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双30周年”。在经历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计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海南经济再次腾飞可期。 更多政策或可预期:近两年,海南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生态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将海南生态保护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未来期望通过具体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确保海南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海南“大建设、大旅游、大生态”时代来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定位必将推动其未来“大建设、大旅游、大生态”的战略方向,环保生态政策和PPP 模式的推行将助力提升其发展潜力。2017 年海南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全面推动“百镇千村”工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同时

海南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一、海南旅游业概况 海南岛-中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海南岛处于亚洲太平洋经济圈的中部,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对,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领海。全岛面积约为万平方公里,人口为700万,其中有黎、苗、回等少数民族约120多万人。海南岛与美国夏威夷处在同一纬度,在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上遍布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暖风和煦,可以海浴。岛内有已成为中国十大空港之一的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环岛高速公路,遍布全省的高星级酒店等现代化设施,为人们提供了高档次的食品、住、行、游、购、娱旅游条件。自从我省建省办特区以来,旅游业的发展迅速,成为海南省各个行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从1987年接待人数总量万人次,亿元的旅游总收入到2004年接待人数总量万人次,亿元的旅游总收入,17年间接待人数总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了倍和将近100倍(上述统计资料来源与海南省旅游局统计数据库)。旅游业成为了海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海南人民最值得骄傲的行业。 1、旅游管理机构概况 海南省除直属海南省政府管理的省旅游局外,还有17家市县旅游局。有受理国内外旅游者及旅游经营机构对旅游服务质量投诉的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有海南省旅游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全省综合性旅游行业社会团体——海南省旅游协会。 。 2、旅行社概况 经国家旅游局和海南省旅游局审批注册的现有旅行社 158 家。其中国际旅行社 40 家、国内 118 家。 3、景区景点概况 经海南省旅游局评定的现有景区景点 52 个。其中4A级 5 个、3A级 1 个、2A级 1 个,其他为待批的景区景点。(A级景区简介请参看附录)

浅析海南岛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学概论学习心得 <<浅析海南岛旅游业的发展>> 班级:艺设F1004 学号:xxxxxxxxxxx 姓名:xxx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政策发展对策 摘要:海南是个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胜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海南旅游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海南应充分利用其资源,环境,市场,社会,经济,行政等有利条件,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研究.海南省有必要,也有条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让海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利弊,只有找到利弊才能求发展,才能走想繁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计旅游产品,组织旅游开发,保持资源的吸引力和环境的舒适度,协调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既是由海南旅游业的现状所决定的,也是海南发展旅游业的要求. 一,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条件 海南以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属于易损型资源,而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类型.游客的大量涌入,已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景观破坏,环境污染,野生生物的生存繁衍遭受影响,社会风俗习惯被改变,游人感受性体验降低等许多问题,已在海南初露端倪:海口海滨泳场白沙门,原以其海水洁净,沙质白细而闻名.但是由于近年来缺乏科学的开发和管理,海水被污染浑浊,沙滩上到处可见瓦砾碎石.慕名而去的游客无不扼腕惊叹. 三亚的天涯海角,是海南的标志性景点,为游人必到之地.近年来客流量的剧增,尤其在旅游旺季,游览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遍地是垃圾,花草被折踩,景区管理无能为力.虽然1993年以后,该景点采取了扩大游览区范围的办法来分流游客,但仍无法满足迅猛增加的客流要求.目前该景点旺季时客流量为1—2万人/天,春节前后高峰期客流量通常超过3万人/天,远远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过去,一哄而上的旅游开发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也逐渐暴露出来了.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发,在滨海及温泉地区大量兴建度假村,游乐城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村,结果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淡化了风情,影响了观瞻,还加剧了不正当竞争,使整个行业处于低效益状态.以住宿业为例,1995年全省平均开房率

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外向型经济,也就必然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战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规模引进和利用外资,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起飞,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它们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从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正在走这样的发展路子。这是富有启发的。 总的来说,对海南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提高到中央对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战略要求来考虑,同时也要从海南本身的实际出发,注意借鉴外国或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唯其如此,我们的探索才有利于我们的实践。 建立海南特区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着眼点,是建立政府宏观计划指导下的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调节体制。加快发展海南的生产力,必须使改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为根据特区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最终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格局。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多一点市场经济或少一点计划经济,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海南经济特区,对于计划和市场这两个资源配置的手段都应利用得更充分。 海南特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近5年内约需资金200亿元,到2005年总共需要2000亿元左右。这一巨额资金来源于省内、国内和海外。但海南经济技术基础薄弱,自身积累能力十分有限,国内资金也极为紧张,因此,主要资金只能从海外引进。与此相适应,海南特区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引进资金,要靠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和体制条件。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保证人员、资金和商品进出有较大的自由。而从体制上看,就应当看到,在海南特区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多的非政策机构为投资主体,政策的投资范围更多地集中于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这样就不宜人为地规定以哪种经济成分为主,而是多种经济成分自由平等竞争,长期并存。这种选择,不取决于某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由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海外这一特征决定。 海南特区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海外,不但对海南的经济结构有影响,同时会带来海南经济活动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利用外资转化为利用海外信息、销售渠道、管理方法。这种经济活动的外向化,使海南经济由内向型过渡到外向型经济。 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海南特区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也应当优化。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特区与内地的联营企业,不能沿用传统的直接的计划管理办法,而应更多地采用经济的法律的方法,就是完善企业自由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形成正确的市场经济秩序,运用产业政策及与之相配套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工商管理政策、金融政策和技术进步政策,来引导企业管理经营和决策。 多元的经济结构,外向的经济活动和间接的政府调控构成了海南特区经济运行模式的主要内容。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以政府间接调控为前提,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海南特区与深圳等特区有很多的不同,但主要的不同表现为:海南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社会,而深圳等经济特区是城市社会,由此决定开发的重点和对象也不同。深圳等特区以城市资源(包括工业资源、商业资源、技术和熟练的人力资源等)为开发重点;而海南则更倾向于以常规农业和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热带作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为主要的开发对象。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探索海南开发建设的新路子。也只有结合海南的实际,才不会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探索出自己的发展路数。

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愿景分析报告

摘要 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旅游业成为最具优势、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其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却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要求,也缺乏国际竞争力。 通过分析,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服务水平较低、政府监管不到位、旅游要素单一、国际化不足、旅游业服务信息化不健全、整体配套不够完善等,这些是目前旅游业发展所需要解决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实现旅游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旅游业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层面综合进行改变、完善、监管等。 作为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缺乏保护,没有真正做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吸引客源的噱头,而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用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通过改变传统的旅游模式,多元化规划发展,打造一个真正生态、绿色、安全的旅游胜地。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生态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ourism in Hainan Abstract Hainan as China's largest special economic zone and the only tropical island province, is one of the key tourist area of China's eight. Tourism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in Hainan, the most advantag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he most potential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modern market development, lack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ourism industry,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low level of service,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not in place, lack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elements, single tourism information service is not perfect, the overall matching is not perfect, which is currently the Hain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long-term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ainan's tourism, 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in all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change, perfect supervision etc.. As the most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nan's natural resources, lack of protection, there is no truly eco tourism. Eco tourism is not just a slogan, a gimmick to attract tourists, but a real ne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ng natural resources act. B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planning mod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build a truly ecological, green and safe tourist destination.

海南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海南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人们的不合理开采利用资源,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各种环境问题也越发激化;加上各种自然因素,环境迅速瓦解。为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解决措施的同时,也需要全民做到保护环境,把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把环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1地理区位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全省陆地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本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 2012年末常住人口886.55万人,比上年增加9.17万人。全省人口出生率14.66‰,死亡率5.81‰,自然增长率8.85‰。 2013年海南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55.3亿元,是2007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达到5147美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09.4亿元,是2007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5%;固定资产投资2145.4亿元,是2007年的4.2倍,年均增长35.1%。 2 环境问题的若干特点 2.1 从地理环境看,海南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环境问题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海南省周围拥有较大的海洋空间和大气空间,大气循环主要受到南海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大气污染具有较强的稀释能力。另一方而,海南省是一个孤岛,地形中高周低,河流短促,雨水易冲涌入海,这决定了海南省的水循环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途径,很难通过其他的途径取得补偿,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是海南环境保护的重大课题。 2.2 从环境现状看,海南省局部地区己出现了生态失调现象,但全岛的自然环境并未恶化,五十多年来,由于过度开垦滥砍乱伐,海南天然林而积大幅度减少,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加重,一些河流枯水期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江河含沙量增大,从而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2.3从发展趋势看,海南的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矛盾,环境保护工

三亚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三亚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显著提高,三亚市旅游业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也愈来愈明显,成为促进三亚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的主导力量。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给三亚市旅游业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如何充分挖掘旅 游市场的巨大潜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旅游业发展,增强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推进旅游国际化,这是需要 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三亚市以“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 目标,积极实施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 路,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 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规模 扩大、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三亚市旅游业发 展,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接待旅游过夜人数、旅游收入 均保持较快增长,占全省比重均有较大提高。全市接待旅游 过夜人数由2004 年的363.84 万人次增长到2009 年的669.05 万人次,年均增长13.0%,占全省接待旅游过夜游客人数由2004 年的25.9%提高到29.7%;旅游总收入由2004 年39.14

亿元增长到2009 年的103.77 亿元,年均增长21.5% ,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由2004 年的35.3% 提高到2009 年的49.0%。 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加大。近年来,三亚市不断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加强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 开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9 年三亚市拥有共有 A 级景区8 处,其中5A 级景区 2 处,4A 级景区 3 处。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建设态势强劲, 2009 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7 亿元,配套设施进一步 完善,国家海岸形象进一步提升。槟榔村5A 级乡村旅游区 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旅游设施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9 年底,全市列 入统计的旅游宾馆(酒店)187 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0 家, 四星级宾馆21 家,三星级宾馆25 家,二星级宾馆16 家, 一星级宾馆5 家,待评五星级宾馆15 家;拥有客房32177 间,床位57210 张,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近年来,三亚市不断加强对外 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全力办好国 际性赛事和活动,树立城市整体形象,取得了积极成效。一 是加大旅游营销投入,建立旅游营销系统,积极整合旅游协 会、航空、旅游企业和媒体的力量,巩固传统客源,积极开 拓新客源市场。二是积极参与筹办了首届博鳌国际旅游论

论海南旅游发展的概况

目录 目录 (2) 引言 (4) 第一章海南历史遗迹概述 (5) (一)流放文化 (5) (二)民俗文化 (5) (三)自然文化 (5) (四)宗教文化 (5) 第二章海南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6) 第三章海南"旅游发展"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正面作用 (6) (一)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6) (二)发展本身意味着保护 (7) 第四章海南"旅游发展"对"历史遗迹保护"的负面作用 (7) (一)发展也是一种破坏 (7) (二)过量的保护,妨碍了发展 (8) 第五章海南"旅游发展"与"历史遗迹保护"的协调发展 (8)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 (8) (二)导入知识经济内涵 (9) (三)旅游发展中历史遗迹保护的重要地位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海南的旅游发展对海南的历史遗迹造成巨大破坏,我省要合理的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的前提是做好历史遗迹保护工作,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民俗文化要传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创新思路,妥善处理农村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关系。 本文结合海南旅游发展与历史遗迹的保护,主要从俩个方面论述,海南旅游发展与历史遗迹的保护。通过海南旅游发展对历史遗迹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论述,历史遗迹的保护是旅游发展的前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

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 关键词:海南;旅游发展;历史遗迹;保护 引言 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历史遗迹保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这的重要地位,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社会对此予以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合大会(iuoto)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旅游--环境政策;1980年3月,联合国环境计划(unep)和世界旅游组织(wto)签订了旅游环境协议;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c)更联合制订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agenda 21 for the travel& tourism industry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阐述旅游发展和历史遗迹保护的重要问题......旅游发展与历史遗迹保护协调,旅游应与环境相结合并保持平稳已得到了理论界的共识。

关于旅游产业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

关于旅游产业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 旅游产业具有边缘性与集合性的性质,和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经济联系。而产业关联度、产业效应以及产业波是旅游产业独有的特征。海南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其成为支柱型产业。基于此,本文对旅游产业和海南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促进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 标签:旅游产业;海南省;经济发展;关联度 前言 对于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作出了相应的论述与实证检验。根据以往大量研究可以了解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以往研究方法在旅游变量选择上较为简单,所以要构建出旅游产业测算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从而全面衡量二者的关系。 一、海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评价体系 (一)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从旅游的发展指标、产业指标、社会经济支撑以及基础硬件指标等方面进行建立,以此考察海南省旅游业的投资吸引力、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接待能力、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等情况。 (二)海南省旅游产业的测度评价主成成分 主成成分是考察不同不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多元统计方式,它可以通过几个主分量对多个变量内部结构进行解释,求取协方差值或是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值,以固定贡献率计算出一些原随机变量的主成分,此时压缩随机变量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对海南省有关发展数据进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与KMO检验可知,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为1013.668(P<0.0001),相关矩阵不属于单个单位矩阵,能够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778,大于0.5,证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1]。再使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可知,海南省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的特征值是13.939,约占总方差的82%;旅游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的特征值是1.930,占总方差的11.3%,由此可见,二者的累计比重已经超出85%,可以使用这两个指标对全部指标进行解释。为了进一步解释海南省的经济意义,要使用最大方差法列举出旋转因子成分的得分系数矩阵,并且要使矩阵的数值接近0或1,根据有关数据可以列出相关系数矩阵以及方程。至此完成对旅游业的主成分分析。 (三)海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指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旅游业的多个因素可以通过两大投入因子进行解释,假

2005-2014海南经济发展分析

[键入公司名称] 2005-2014海南经济发 展分析 [键入文档副标题] 2016/9/22 通过对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收入、消费等数据的解读,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以发掘新的市场空间

目录 经济概览 (3) 人口结构 (4) 产业结构的发展 (5) 第二产业的发展 (6) 第三产业的发展 (7) 人均收入 (8) 人均消费 (9) 产值的分配 (10) 总结 (11) 图表1 2005-2014 海南经济概览 (3) 图表2 2005-2014海南人口结构 (4) 图表3 2005-2014海南产业发展 (5) 图表4 2005-2014 海南第二产业发展 (6) 图表5 2005-2014海南第三产业 (7) 图表6 2005-2014 海南人均收入 (8) 图表7 2005-2014 海南人均消费 (9) 图表8 2005-2014 海南产值分配 (10)

经济概览 海南的人口从2005年的828万增加到2014年的90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0.66%,省市人口排名保持在第28位,海南的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海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9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501亿元,全国总产值占比从0.511%,在省市的总产值排名中,海南位于第28位;海南的人均产值达到3.877万元,在省市排名中从在第18位到第23位波动;人均收入1.775万元,排名在第18位上升到第14位;人均消费1.266万元,排名在第16名到第21名之间波动。 图表 1 2005-2014 海南经济概览

人口结构 图表 2 2005-2014海南人口结构 2014年海南的城镇人口从374万增长到485万,占全国城镇人口的0.64%,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28位;海南的农村人口达到从453万下降到417万,占全国农村人口的0.68%,省市排名第25位;海南的城镇人口比例从45.2%增长到53.76%,在省市城镇人口比例的排名为第1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 从人口结构的发展上看,海南的城镇人口增加了近110万,农村人口只减少了36万,说明海南大量的新增人口是外来人口。就海南本地的经济而言,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化的过程还比较缓慢。旅游业作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将会带来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旅游价格监管对策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附加值最高、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之一。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将其作为海南省的最重要产业发展战略之一,优先发展,努力把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海南省旅游行业已拥有国内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资源、环境、政策和法律优势,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初步具备了年接待游客2500多万人次的能力,在全国的综合排名也由建省前的26位上升至15位。 2008年5月2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方针》,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这一宏伟规划于2009年12月31日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予以实施。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成为海南当前的中心工作,如何完善旅游市场的配套监管体系,与时俱进,促进和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必将是当前海南旅游业相关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这些年来海南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的加强与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已初具规模。 (一)特色景点不断增加,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海南的旅游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相继开发出了一批规模大、质量好、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有突出阳光、沙滩、海水和热带海滨风光的牙龙湾、大小洞天、大小东海和海口西海岸及三亚滨海大道海滨海景观光带等;有集民族、民俗和佛教文化为主,融热带海洋风光、历史古迹为一体,能够进行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学术交流、生态和文化考察及生态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大型主题游览项目天涯海角和南山文化旅游区等;有特点鲜明,轰动国内外的博鳌东方文化苑;有种类齐全,荟萃热带宝贵植物的兴隆热带植物园等;有科普性强生态良好的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有集动植物于一体,观赏性强的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等。海南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成为包含自然生态旅游、宗教民俗旅游、文化艺术会展旅游、度假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到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旅游景区(点)49个,比刚建省时了增加39个,增长3.9倍。 经过不断的建设和整合,海南的旅游景点品质越来越高,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荣膺国家5A级风景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天涯海角风景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蜈支洲岛度假中心、兴隆热带植物园、南湾猴岛生态景区等7个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其他还有

析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析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 着第三产业的逐年发展,旅游业收入对我国地方和中央财政的 影响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海南省为例,通过数据及实例来说明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海南省;经济;旅游业;实例分析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s tourism industry to economic growth Abstract:Touris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ird indus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ourism revenue impact on local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China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rend,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takes hai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data and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ourism to the importance of economic impact. Key words:Hainan province; Economy; The tourism industr y. The example analysis 1海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表一1988年至2007年GDP增长情况 年份GDP(亿元) 增长率(%)年份GDP(亿元) 增长率(%)

海南旅游业swot分析

劣势分析 1.海南居民收入水平低,本省居民旅游消费不足 收入水平决定着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也决定着旅游意识的形成和出游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区相比,存在收入偏低等问题。2007年,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996.87兀和3791.3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788.94元和348.99元,在全国3 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别居第24位和第18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12625.86元、10991.84兀、9576.95元和6702.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6353.25元、5648.26元、4473.78兀和1832.67兀。 2.海南经济基础薄弱,对旅游业反哺支撑能力差 2007年,海南国内生产总值1223.28亿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居第28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比较,分别低10965.57亿元、8130.04亿元、17557.16亿元和29861.12亿元。 虽然海南旅游收入占全省CDP的比重比较大,但海南旅游收入的绝对量与全国相比仍然偏低。以旅游外汇收入为例,2008年,海南旅游外汇收入31388万美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居20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比较,分别低465784万美元、414525万美元、271020万美元和8861 10万美元。可见,旅游经济与某一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密切的关系,经济发达省份的旅游经济也十分发达,反映出地区经济对旅游经济的强大反哺支撑能力。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目前海南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基本上以观光型产品为主,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产品:因此,在全国旅游观光型产品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海南缺乏明显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由于受旅游资源结构的影响,加之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南旅游业淡旺季十分明显,旺季时旅游供给基本满足,淡季时旅游供给又相对过剩,既降低了旺季时的旅游服务质量,又抑制了淡季时的旅游经济效益。而且海南旅游企业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低。旅游规模经济不显著,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竞争过度,外部竞争乏力,从而导致了海南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在全国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较低。由此可见,要想从同质化的观光型产品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海南需要建立“人员自由进出、货物自由通关、货币自由兑换、免税品自由购买、旅游项目自由落户、国际旅游规则自由对接”的国际化、开放性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休闲度假产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