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党课讲稿(25页)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交流的题目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45年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成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举洗去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所忍受的百年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

在抗日战争时期,尽管中国当时的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有了已经觉醒或正在觉醒的广大人民,有了经历过两次革命胜利和失败的考验,在政治上达到成熟的中国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一步的人民军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了局部的人民政权,即共产党领导的解放须政权。因此正像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当时的中国,处于历史上的进步时代,这就是战胜日本的主要依据。

虽然我们不能说抗日战争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处于这个历史上进步时代的主要代表,应该说是发挥了抗战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制了正确的抗战方针;第二

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日的主战场;第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也就是自身建设,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新希望。

我想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给大家论述一下。

一、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制定了正确的抗战指导方针

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制定了正确的抗战指导方针。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方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了进攻,第29军被迫进行反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就使得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种紧急的关头,只有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战,才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指导方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倡导促成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与发展

第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倡导促成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与发展。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向全国发出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唯一的出路。实际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就为建立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中共中央在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也就是著名的《八一宣言》当中明确提出,共产党愿意同包括国

民党在内的一切抗日党派和团体进行谈判,实行共同抗日。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做了初步讨论。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条件把过去的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而且以民族大义为前提,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连共抗日等条件。所以此后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的谈判,在谈判初期,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方面表现的不是很积极,但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后,随着日军的大举进攻,特别是北平、天津等地相继陷入,这个时候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到抗日前线去,在谈判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多的主动性。

8月份红军就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8陆军,9月份又按照战事的序列,改成第18集团军。但是在抗战时期,包括一直到现在,我们一直习惯延用我们当时的军队叫八路军。同时中共中央军委下发命令,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的正、副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下辖三个师,第115师师长林彪,第120师师长贺龙,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当是红军改变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很多指战员的思想搞不通,有的认为改变就是共产党向国民党投降,过于和国民党所打的十年内战白打了,鲜血也白流了。针对这种状况,当时红军各部普遍地向广大指战员进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教育,包括贺龙、朱德、刘伯承、罗荣桓、左权等高级将领带头做指战员们的思想工作。1937年7月,在120师举行的抗日誓师大会上,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表讲话,他是这样说的:同志们对改变想不

通,这个心情我们理解,但是毛主席说了,红军改变,统一番号是可以的。但是有一条不能变,就是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贺龙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他过去也穿过国民党的军装,也带过青天白日帽徽,从大军失败到现在,和国民党斗了十年,现在是国难当头,为了国家民族的生存,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才进行了改变。看起来我们的外表是白的,但是我们的心却是红的,永远是红的。通过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的工作,广大指战员也认识到,大敌当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一致抗日的极端重要性。中国有句古话叫兄弟阋墙而外御其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是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在民族危机条件下的重新复活。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这一主张,是很难谈上政治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为倡导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抗战进入僵持阶段之后,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先后发起了两次反共高潮。特别是1941年1月,以皖南事变为标志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使得新四军损失巨大。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多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保卫袭击,除2000多人突围以外,其他大部分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无理扣押,副军长项英惨遭杀害。

皖南事变之后,当时有一些人认为国共合作要破裂,内战有

扩大的危险,但中共中央面对这种严重的形势,经过充分地考虑,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了“既斗争,又联合,以斗争求团结”的这样一个政策,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进行了坚决反击。当时周恩来在重庆当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抗议,他亲自打电话给国民党的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议政言词地痛斥他,说你们的言行轻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皖南事变得到全国人民中坚阶级,国民党内政界人事,包括国际舆论的普通同情。当时宋庆龄、何香凝发函给蒋介石,反对国民党当局围剿新四军。冯玉祥将军也指出,新四军抗战有功,妇孺皆知,此次被消灭,政府方面实在无法挽回人民的反对。国际上苏、美、英等国也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做法不满。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国民党顽固派的意料之外,反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国民党完全输了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心中的政治地位由此大为提高,更加证明,它确实是全民族抗战的柱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使得日本侵略者突然发现其面对的中国不再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国。这也注定了其灭亡中国的美梦最终必将破灭。

(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战正确的指导方针,第二个方面的表现

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

抗战爆发之后,国共两党在如何领导抗日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形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对抗日战争的指导路线,当时国民党蒋介石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地位、利益出发,力图使抗战的进行不至于损害他们的统治地位,也希望在抗战胜利之后继续他们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一条片面的抗战路线,也就是坚持国民一党专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不给人民以抗日所需的民主、自由等各种权利,不注意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1938年3月至4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了全国临时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其抗战的态度应该说是积极的,但是对于发展工农运动加了不少限制。

与国民党这种片面的抗战路线不一样,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条全面的抗战路线。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的洛川举行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认为他包含了极大的危险性,存在严重失败的可能。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该使自己成为抗战的核心,必须同国民的片面的抗战路线做斗争。怎么做斗争呢?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包括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改良人民生活、抗日的民族团结等。这个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毛泽东当时鲜明的指出,目前急需要把国共两党区别清楚,十大纲领的提出就是与国民党单纯抗战的区别。

1937年10月,毛泽东在与经过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也明确指出,我们的基本口号就是全面地、全民族的抗战,在整个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致坚持这样一个全面抗战中心。1939年7月7日,抗战两周年之际,当时中共中央发表了一个对时局的宣言,其中明确提出要展开全民族的、全面的抗战路线。在抗战即将胜利的1945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就提出了这样一条政治路线,这条政治路线是这样表述的: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这一路线当时毛泽东是这样解释的: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说的是组织队伍;在我党的领导下,说的是司令官,指挥官;打败日本侵略者,说的是敌人;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说的是我们的目标。这样就科学地阐明了这条路线的内在关系,毛泽东称这条路线为总路线,我们历来就是这样的路线,这样的一条路线就是全民族全面抗战的人民战争的路线。

两条路线两个前途,采取全面抗战这样一条路线,必然会得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这样一个光明的前途;采取片面抗战路线,就不能得到抗战的胜利,而且还可能得到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的这样一个前途。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代表并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是争取抗战胜利唯一的正确的路线。

(三)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制定政府抗战指导方略的第三个方面的

表现,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战爆发之后,国民党军队在一些地方进行了比较坚决的抵抗,进行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等战役,并涌现出了像佟麟阁、赵登禹、郝梦龄、刘家麒、谢晋元(淞沪)等著名抗战将领和英烈。

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的抗战路线,只依靠军队和政府,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之下,最后是节节后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屠杀了我30万居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国民党首都被迫由南京迁到武汉,后来又迁到了重庆。针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这种战况,全国人民都在焦虑,战争将怎样进行下去?中国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吗?怎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

利?

抗战爆发以前,国民党的阵营里就一直有人在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开始之后又出现再战必亡的论调,当时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就是这种论调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当时速胜论也相当有市场。国民党当中一些人幻想依靠歪言来迅速地取胜,特别是1938年3月至4月,国民党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山东黟县台儿庄地区取得歼灭日军的大捷,大捷的消息传来,速胜论的观点又有了抬头,随后不久日军南北对劲夹击,军事重镇徐州沦陷,人们盲目乐观的情绪又受到挫折。这个时候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十个月,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天天都在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十个月的经验做

个总结性的解释,给全国人民一个关于抗战前途的答案。

1938年5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一演讲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他回答了困扰人民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首先点名了中日战争的历史方面问题,他明确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帝国主义的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所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样一个历史方位上,当时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联系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这四个方面又是相互矛盾的。第一,日本是帝国主义的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军力虽强,但他是一个小国,人力、物力、财力等均感缺乏,经不期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政治战争在国际上是得道多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够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抗战要进行长期的阶段,经历艰难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胜利最后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还科学地遇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这就是第一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敌之战略退却,我之战略进攻的这样一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也

就是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换的重点,中国将在此阶段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胜利最后属于中国。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明确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威力最深厚的基础存在与民众当中,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会造成限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弥补武器不足等等问题,克服一切战争的困难。

毛泽东的这些判断,回答了人民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是人民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清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抗战到底的坚强信念。历史证明,在广大人民群众陷入对抗战前途彷徨苦闷情绪中的时候,当时的国民党没有向人民提供一个关于抗战前途的答案和说法。然而国民党没有做到的事情,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毛泽东对抗日战争进程的预测是那样准确,使人深为佩服。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上,朱德指出在这八年当中,抗日战局经过了复杂的变化,但是变化不管怎样复杂,其发展过程都没有超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三个阶段的科学预见,这就是敌人的战略进攻阶段、敌我的僵持阶段、我方的反攻阶段。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倡导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存在和发展,提出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这是第一个大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日的主战场

第二个大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日的主战场。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上存在着两个互相依存而又互相独立的战场:一个就是国民党军队所担负的正面战场,另外一个就是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所担负的敌后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上抗击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在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等大规模的会战当中,国民党军队共歼灭日军25万人,自身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到1938年10月武汉沦陷的时候,在15个月内,国民党的200万军队损失过半,并丢失了华北、华中大部分地区和华南的一些战略要地。侵华日军迅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正面战场作战不利的时候,迅速挺进了日军的后方,依靠并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令世人瞩目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序幕是以平型关战役为标志拉开的,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平型关附近设伏,一举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多辆,缴获了大批的日军的弹药和军用物资。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来讲,平型关战役不算大仗,但影响全国意义深远。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胜利信心。平型关战役结束之后,八路军又参加了忻口会战,会战失利之后,八路军仍然在敌后侧应友军的撤退,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7年11月,太原、上海沦陷之后,八路军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当时115师一部留在以衡山为依托的晋察冀地区,主力进入以吕梁山为依托的晋西地区。120师就挺进以管涔山脉为主的晋西北地区。八路军总部则设立129师主力挺进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为边区。八路军在完成战略展开之后,接着就开展了创建根据地的工作。这样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就先后在华北大地上建立起来。在华中,1937年12月,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随着新四军作战的开展,华中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建立起来。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就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首府延安就成为革命的向往的胜利。

敌后战场的建立,特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得日军腹背受敌。从1937年的9月到1938年的10月,华北八路军共作战1500多次,毙敌5万多人,牵制日军达到了30万人以上,八路军由原来的不到5万人迅速发展到15万人,新四军由1万多人也发展到25000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在敌后迅速打开这样的局面,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也出乎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意料之外。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侵略者只得停止战略进攻,而回过头来以主要的兵力来把手战区,这是抗日战争由战略进攻转到战略相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