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位等级

古代官位等级

古代官位等级

宰相爵丞相太傅尚书学士上卿元帅大将军御史太尉上大夫太史郎中参军都尉节度使刺史太守都督巡抚校尉

古代官员品级

古代官员品级 大清官员品级 大清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古代官职大全

我们古代官职大全 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 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清代官职表

清朝官职表 文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侍郎内务府总管 从二品 内阁学士翰林院掌管学士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员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知府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郎中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员外郎知州运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 正六品 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门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丞钦天监左右监副太医院院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乐署署正府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五官正钦天监秋冬官正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运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满洲读祝官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京县县丞兵马司副指挥知县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经历皇史宬尉太仆寺满主簿部院寺内务府司库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外府教授七品笔帖式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掌印中书内阁中书办事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京府经历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运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唐古忒学助教古忒学中书 正八品 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五经博士八品笔帖式四氏学学录太常寺协律郎布政司司库大使运盐使库大使道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历外县县丞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州学正县教谕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

古代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之--古代官员的品级勋官和散官

古代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之--古代官员的品级、勋官和散官 一、官员的品级 古代官员的等级主要是指官员品级,是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即九品正从十八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 秦汉以前主要以官员俸禄作为官员的等级,最高一级是万石,以下依次是中二千石,真二干石,二千石,比二干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比百石,斗食俸。品级始于三国曹魏末年的九品官品。北魏孝文帝进而分为正、从、下三十级,北周改为九命九秩,隋唐时九品十八级正式形成。 二、勋官 勋官主要用于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是一种武官官制。源于南北朝时期西魏之柱国。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勤劳,皆无职掌,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元无武骑尉。明无上柱国而有左、右柱国,另有文勋官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卿、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十一阶,清代废止。清代则取消了勋官,改设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等世职。

唐朝,凡有军功的,授以勋官。勋官最高一阶称为“上柱国”,正二品,需要经“十二转”才能达到。《木兰辞》里“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十二转”就是说:花木兰立了最大的军功。最低一阶为“武骑尉”,等于从七品,只需一转。“转”是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 凡以军功授勋的,战场上或战后由随军的书记员记录战前的情况,战争的过程和胜负的结果,同时要记录每个官、兵杀死或俘虏敌人的数字,上报到尚书省吏部。吏部的司勋郎中反复审查,验证为实,然后拟定官阶,奏上皇帝,等待授官。以战前的条件分:以少击多为“上阵”;兵数(包括战士人数和装备)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按战争的结果分: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四十,为“上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二十,为“中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十,为“下获”。 按照战前的条件和战争的结果,综合起来,拟定“转”数。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中获为四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下递减类推。 勋官没有职务,不管事,仅仅加官而已。勋官要入仕参政,则依照门资、出身的规定。 五代授勋颇滥,初叙勋即授柱国。北宋沿唐之勋级,淳化三年定文臣京官、幕职州县官始授武骑尉,朝官始授骑都尉。

古代官职升降常用文言实词

古代官职任免调动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授:授予官职。 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 《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3.仕进:进身为官。 《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③《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史记·太史公自序》: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 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同“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清代官职品级简表

[歷史資料] 清代官職品級簡表 宗室爵秩: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将軍、輔國将軍、奉國将軍、奉恩将軍以顯祖宣皇帝 本支爲宗室,其封爵十二個 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内閣大學士、内閣協辦大學士、侍衛處領侍衛内大臣、銮輿衛掌 衛事大臣、一等精奇尼哈番 授:文爲:光祿大夫武爲:連威将軍 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尚書、都察院左右禦史、總督(巡撫)、侍衛處内大臣、各省駐防将軍、八旗都統、各省總督、總兵、提督 授:文爲:榮祿大夫武爲:振威将軍 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務府總管大臣、八旗副都統、護軍統領、專城副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專城副都統鎮守總兵、銮輿使 授:文爲:資政大夫武爲:武顯将軍 從二品:内閣學士、各部左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侍衛處 散秩大臣 授:文爲:奉政大夫武爲:武功将軍 三品: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各省按察使司按察使、輕車都尉、參領、參将、協理事務侍衛領班、一等侍衛、火器營内 外營異長,城守尉 授:文爲:通議大夫武爲:武義将軍 從三品:光祿司卿、鹽運使司鹽運使、協領、遊擊 授:文爲:中議大夫武爲:武異都尉

四品:通政使司通政副使、大理寺少卿、翰林院侍衛學士、侍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胪寺卿、太醫院院使、太廟尉、二等侍衛、永陵掌關防官、順天府府丞,各省道員、騎都尉、侍衛班領、副參領、佐領、防守尉、都司 授:文爲:中憲大夫武爲:昭五都尉 從四品:内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侍講、知府 授:文爲:朝議大夫武爲:宣武都尉 五品:各部侍中、給事中、參議、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太醫院左右院判,天壇尉、地壇尉、永陵副關防官兼内管領、福陵、昭陵、關防官、同知、知州、雲騎尉、三等侍衛、 守備 授:文爲:奉正大夫武爲:武德騎尉 從五品:各部員外郎、監察禦史、鴻胪寺少卿 授:文爲:奉直大夫武爲:武德佐騎尉 六品:各部堂主事、神樂署署正、盛京管莊、都察院經曆司經曆、都察院都都事廳都事、兵馬司指揮、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寺丞、欽天監左右監副、通判、新軍校、骁騎校、前 鋒校、護軍校、千總 授:文爲:承德郎武爲:武略騎尉 從六品:翰林院修撰、州同、大理寺左右寺副、光祿寺罷正、布政司經曆 授:文爲:儒林郎武爲:武略佐騎尉 七品:内閣典籍廳典籍、中書、皇史荿尉司牲官、工都司庫、兵馬司副指揮、知事、大理寺 堂評事、翰林院編修、知縣、恩騎尉、把總 授:文爲:文林郎武爲:武信騎尉

古代官员等级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_非常全面)1

我国古代官员的升降任免等常用词语 全国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多为人物传记,其中往往涉及古代官职升降调动的一些专用词语。正确理解、掌握这些词语,对于疏通文意,培养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不无裨益。文言文中涉及古代官职升贬的专用词语有以下五种情况: (一)任命、授予、兼任官职 1、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起:①起用。②任用 例:起复授本官。——《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五良史》 3、辟: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召。~书。 4、征:征召。 例:州三礼辟西主簿。——《宋书?隐逸列传》 5、拜:授予官职。 例:乃拜恂河西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汉书?邓冠传》 6、除:拜授官职。 7、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指官员生时 8、赠:用于追封已故者,指官员死后。。 9、授:授予官职,从授予印物而来。。 10、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爵位、官职的意思。 11、为:做,当任某职。 例:其父为长安丞——《后汉书?邓冠传》 12、以……为。任命官职。——《史记?李斯列传》 例如:以良为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地。——《史记?留侯世家》 13、守、知:任……太守,任……知县 14、简、简拔:挑选录取 例: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先帝简拔。——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15、引(荐\举):举荐,推举,选拔。 16、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例: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宋史》17、通籍:称初作官,意为在朝中已经有了名籍。 例: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杜甫《夜雨》 18、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19、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0、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21、权:暂时代理官职。 例: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22、兼:兼职。 例:廷议以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明史》 23、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例: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24、摄:代理、辅助。摄政。 (二)表示调动、改任 1、徙:调任官职。 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新唐书?韦丹传》 2、调、调授:调动、迁调之意。有时也指升官。 例: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班固《汉书?爰盎传》) 3、出、出官:一般指被贬谪从京城调到地方,京官外调。 例:乃出温为汝州防御史。——《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4:换:更改官职。 例:商衡,字平叔,曹州人。授予鹿州洛阳主簿。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5、改:改任。 改太后府卫尉。——《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6、转:调任官职。 例:(郑浑)转为上党太守。——《三国志?魏书?郑浑传》 7、迁:①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②也指贬官。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1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 一、清朝宗室爵位 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固山”就是“旗”,“多罗”指一角,“和硕”指一方,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封爵分功封与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满族人入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功封的和硕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恩封的爵位则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但是亲王之子孙降到镇国公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辅国公为止;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为止;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亲王年俸白银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

二、清朝官员等级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清代职官制度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 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 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 太子少保————宫保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左副都御史———副宪 通政使—————银台 御史——————侍御、都老爷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学台、学院、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道员——————道台、观察 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

同知——————二府、分府、司马 通判——————别驾、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驾、州司马 州判——————别驾、州司马 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 县丞——————左堂、二尹、捕厅 主簿——————三尹 吏目——————捕厅、右堂 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检——————捕厅、巡政、分司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其它: 正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官: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武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武官:副将 正三品——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官:参将 从三品——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武官:游击 正四品——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 武官:都司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2019年清朝官职范文

2019年清朝官职范文 篇一:清代官职的称谓 清代职官的称谓 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 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官名。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另设有漕

浅清朝官吏管理制度

清朝官吏管理制度 清朝的官吏制度沿用明朝制度,有“官”和“吏”之分。官者,由吏部或兵部量才而任命者叫官员,分九品十八级。不需两部任命的各衙办事人叫吏员,例如内阁和各部、院的经承、书吏、典吏等,没有品级,也叫未入流。 一、官吏来源 朝廷文官的来源有“正途”和“异途”之分。经过科考选拔的官员为正途,其他为异途。(武官类似) 1、科举(参看本网清朝科举制度简介)经过塾学堂读书的童生,通过童试,进入官学堂上学的读书人,叫生员,就是俗说秀才,就算走上仕途了。 在官学堂(有县学堂、州学堂、府学堂)学习的优秀生员,有机会被学政选拔为贡生,可到国子监进修。县学堂三年内,经过遴选优秀的,可以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过关的叫举人。举人有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进京参加会试,高中的就是进士。进士还要上殿通过殿试,由皇帝亲点翰林(面试)。点了翰林,就留翰林院进修,叫庶吉士。只有点过翰林的官员今后才能担任吏部、礼部尚书、大学士,登上仕途的顶峰。经过国子监培训的贡生(叫监生)、经过两次会试不中的举人、未点翰林的进士、翰林院散馆(毕业)的庶吉士,都取得做官资格,只是资历不同,在吏部有登记。吏部可以根据资历建议任免职务。2、承阴保荐清朝高级官员过世、战死,他们的子弟皇帝可以恩准他们做官。凡是在地方办理河工、军工、边防事务中有功者,地方主官可以保荐他们做官。明保由藩、臬、学三司参加共议,密保由巡抚决定。 3、纳捐清朝在经济困难时还准许捐官。但级别有限制,前程只捐到监生。京官以郎中为限,外官以道员为限。捐官必先捐得贡生或监生的前程,再捐小官,后捐大官。个别花大价钱,也能捐到大于郎中的官。以上是官员的来源。 二、官吏任用不论是科举还是承阴保荐、纳捐的,只是取得了做官资格,吏部按资历报告皇帝,任命了才是官员。对官员任命有以下方式。 1、授予。任命实官用授予,例如授予六部主事、授予知县等。 2、补。任命时没有官缺,命为候补官员用补,也叫候补。例如候补知县。也算任命了,与实官同等,有的可以担负临时工作,有的就等待实缺。任职后,改变职务有下面方式。 1、转。在同一衙门,转任品级相同,位高一点的官员。例如右侍郎转左侍郎。 2、改。由一衙门,改任另一个衙门品级相同,位也相同的官员。吏部侍郎改礼部侍郎。 3、调。由一种官职改换为另一种品级相当官职。一般指地方官与京官互调相当职位(因为京官位高于地方同级官,调京会降一品任职。相反,会升一品任职)。 4、升。任命高一级的官缺,例巡抚升任总督。 三、任官其他型式有时官员被任用在某一位置,并非实职,可以有八种方式。

(完整版)古代官职变迁的词语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

古今官职对比完整版

古今官职对比 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员粉末登场,什么一品大员,七品知县,总督,巡抚熙里哗啦全都出来了,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官到底有多大?掌握的权力有多少?和现在比,又相当于什么官呢?我们的县长,市长在古代能够算几品官? 为了解答朋友们的这些疑问,我专门搜寻了一下清朝这些官吏的职权,并与现在的官员职权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结果.最近从网络上又很欣喜地找到了与我的目的相同的文章,与我的推测大致吻合,下面我把该文章与我个人的总结合并在一起,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但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经计算过,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而现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人以上吧,整整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 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 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地方官。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院长。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还有一些道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管辖,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在行政区划上,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

清朝官职品级

原文地址:清朝官职品级作者:繁木 丞相与内阁 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六部 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邢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厅。 九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