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论文

姓氏文化论文
姓氏文化论文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摘要: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徐光春

关于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大姓除了个别例外,大都发源于河南;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出自河南。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南。

袁义达(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从人祖太昊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算起,姓氏发展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据《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大约6500年前,在以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为中心的黄淮区域,被尊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统一了九大部落,奉“龙”为华夏图腾。但让伏羲颇伤脑筋的是,当时部落男女的交媾生育十分混乱,往往“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为了制止乱伦、乱婚等愚昧现象,伏羲开始实践“制嫁娶,正姓氏”。他首先自定为“风”姓。接着,又为当时尚存的母系家族定姓,如:姒、姜、姚、妫、姬等,这些皆带“女”字的姓意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而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他为庶民百姓定氏时使用了灵活、简便的办法。有以居住地的地形景物为氏的,如石、邱、高、沙、江、洪、谷等;有以驯养的动物为氏的,如牛氏、马氏等;有以周围常见的植物为氏的,如杨、叶、柳、花等,有以方位为氏的,如左氏、南氏等;有以天象变化为氏的,如雷氏、阴氏等;还有的以生活用品为氏的,如柴氏等。

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博士):中华民族的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少到多,不断分衍,迄今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共有两万多个,得名的方式各种各样,无所不有,其发展演变可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姓的产生。中华姓氏产生于伏羲、女娲时代的母系社会,是伏羲为了避免近亲交媾给后代带来危害,将族人按血缘关系区分为不同的集团,这些不同的血缘集团就是姓族或姓。周代“同姓不婚”制度就渊源于此。

第二阶段是氏的出现及其演变。氏大约出现于从炎、黄二帝时期开始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以男性为中心,原来的姓族分裂衍化出若干男性为主导的氏族,氏族显示着家族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标志着贵贱和等级的差别。舜时的“赐姓命氏”,是大规模赐姓命氏的渊源。

第三阶段是中华姓氏普及和定型。周初实行周朝贵族内部的层层分封制,共建立71个诸侯国,还分封了不少有功的异姓贵族,至春秋时发展为140个国家,这些诸侯多以封国为氏,封国以下层层递封,有更多的人以封邑为姓,以官职为姓,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姓氏制度。中华姓氏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和定型。

第四阶段姓氏混一。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等级制度被破坏,姓氏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意义姓氏的产生。

第五阶段是少数民族的融合。秦汉以后,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和入主中原,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先进性、强固性和包容性,将它们一一融合,中华姓氏也不例外。

谢钧祥(著名姓氏文化专家):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来源可考的4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38%。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占汉族人口90.14%的前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鹿邑)、张(濮阳)、陈(淮阳)、黄(潢川)、周(汝南、汝州、洛阳)、林(淇县、洛阳)、何(信阳、洛阳)、宋(商丘)、郑(新郑、开封)、谢(唐河、南阳)、冯(新郑、荥阳)、于(沁阳)、袁(洛阳、巩义)、邓(邓

州)、许(登封、许昌、鲁山)、傅(安阳)、苏(温县)、蒋(淮滨)、叶(叶县)、阎(洛阳、荥阳)、潘(固始、洛阳)、戴(商丘、民权)、夏(巩义、淮阳)、范(范县)、方(禹州、洛阳)、石(淇县、洛阳)、姚(范县)、廖(唐河、固始)、孔(新郑、商丘)、康(禹州)、江(正阳)、史(新郑)、邵(汝南、安阳)、段(辉县)、雷(禹州)、汤(商丘)、尹(宜阳、安阳)、武(巩义、安阳、商丘)、赖(息县)、樊(安阳、淇县、济源)、兰(新郑、洛阳)、殷(安阳、许昌)、陶(安阳、淇县)、翟(鲁山、宝丰、叶县)、安(洛阳)、倪(新郑)、严(洛阳)、牛(商丘)、温(温县、洛阳)、芦(洛阳)、俞(新郑)、葛(长葛、宁陵、洛阳);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卫辉、洛阳)、刘(鲁山、偃师、洛阳)、赵(巩义)、吴(濮阳)、徐(安阳、淇县)、孙(濮阳、淮阳)、胡(淮阳、郾城、洛阳)、朱(洛阳)、高(新郑、洛阳)、郭(登封、陕县)、罗(洛阳)、梁(洛阳)、韩(新郑、洛阳)、唐(方城)、董(临颍)、萧(安阳、淇县)、程(洛阳)、沈(平舆、沈丘)、吕(南阳、新蔡、洛阳)、卢(洛阳)、蔡(上蔡、新蔡)、魏(开封、邓州)、丁(开封)、薛(洛阳)、杜(新郑、洛阳)、钟(洛阳、长葛)、姜(南阳)、熊(新郑)、陆(嵩县、洛阳)、白(息县)、毛(宜阳)、邱(淮阳、洛阳)、秦(范县)、顾(范县)、侯(辉县、洛阳)、孟(濮阳)、龙(新郑、临颍、鲁山)、黎(洛阳)、常(新郑)、贺(洛阳)、龚(新郑、辉县)、文(鲁山、濮阳)、施(安阳、淇县)、洪(辉县)、季(开封);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52%。在占汉族人口98.24%的30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97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115个,二者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212个,占300大姓的7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4.9%。概言之,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5%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发展,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六点:

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姓起源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河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氏起源的父系氏族社会,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从血缘关系上说,当今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其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5%;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7%;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9%;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7%。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其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内。

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周朝是我国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而河南是在这一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河南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

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令鲜卑人改姓,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

许顺湛(著名考古学家、河南博物院研究员):炎帝族后代曾占据15个属地,有107个氏;黄帝族后代占据101个属地,有510个氏;舜族后代占据7个属地,有61个氏;禹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33个氏;契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124个氏。总共属地147个,835个氏。835个氏到后来都演化为华夏族的姓,现在汉族人的姓氏都来源于此,是为炎黄子孙。作为炎黄子孙祖源的这147个属地、835个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中华民族一向具有厚德载物、报本返始、依恋本源、尊祖敬宗的传统,这种品性是一种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的体现,根文化正是出于这种民族品性,是中原历史文化的特质。

谢钧祥:姓氏,本是姓与氏的合称,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研究中华民族的姓氏,继承祖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帮助海内外华人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而且对加强海内外华人的联系与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加速经济建设等方面,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袁义达: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体现了人类自然进化的规律。中国人姓氏形成的血缘链如同大江河流,永不中断,牢牢联系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每一寸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子孙。中国人姓氏的遗传本质如同血脉,世代相传,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的生存。中国人姓氏的血缘链、遗传本质和传统文化理念最终形成了一股坚韧的、能够一脉相承、绵延连续的民族凝聚力,始终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

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千古长城、秦砖汉瓦、敦煌壁藏、典籍文献等无以计数的实体文物与载体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有具体生动的体现,这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中华姓氏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进程。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广,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遗传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生动而具体地反映着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发展与变革,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姓氏文化所未有的鲜明特色。姓氏文化对于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乃至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推动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李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姓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几乎所有家族的家训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的内容,主张“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是“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父不慈,则子不孝”、“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在宗族内部,强调“相爱相敬”、“平则同安乐、患难则共扶持”;在邻里关系上,强调“傍金傍银,不若傍个好乡邻”、“患难扶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研究姓氏文化,发掘其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剑(周口师范学院教授):弘扬姓氏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共同建构的一种民族向心力,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区别。正如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那样:“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在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个广泛的概念下,所包含的主要是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共同习俗与血缘上的认同和延续等因素。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和弘扬姓氏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凝聚力形成的基础和动力,更好地把握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保障,并利用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祖国建设和民族发展。

郑强胜(寻根杂志社副主编):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认同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而姓氏文化的很多内容包含在传统文化里面。姓氏文化除了血缘认同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认同,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在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家谱、家规、家训等,这是维系一个家族、一个姓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也是区别于其他家族的根本所在。我们研究姓氏、研究家族史,不仅仅要了解姓氏的起源、演变、发展,而且还要深入挖掘家族史的主要内涵,了解家族文化,使家族文化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姓氏文化在今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寻根问祖、追根溯源,不仅仅要追姓氏根,还要追文化的根,港澳台地区、全球华人,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山同水,正是这些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土地,才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这是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根本。

姓氏寻根有助中原崛起

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纷纷回归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中原崛起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传统的文明和文化基础。要加大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加强姓氏寻根组织服务,促进中原崛起。

李乔:对炎黄子孙来说,寻根最终要落实到一个祭祀祖先的行动上,而亲自到祖先的陵墓前,或到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祭拜,则是对祖先祭祀的最好方式。因此,物化的姓氏文化资源才是吸引海外华人前来寻根谒祖的最重要因素。这方面,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河南有众多的人文始祖遗迹。黄帝生于华阳(今新郑),今新郑有黄帝故里、始祖山,新密有黄帝宫,灵宝有

铸鼎原;黄帝之后颛顼、帝喾皆以河南为主要生活区域,今内黄有颛顼、帝喾二帝陵;河南还是尧和舜生息繁衍的主要地区。同为三皇的伏羲、炎帝也在河南留有遗迹,伏羲居于陈地,死后葬于陈地,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即伏羲墓。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又名朱襄氏,今沁阳有神农祭天坛、柘城有朱襄陵、淮阳有五谷台。二、河南有丰富的古城古国资源。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河南,曾有众多的古国建都在这里。

三、河南有众多的姓氏郡望地,如荥阳郑氏、颍川陈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汝南周氏、济阳蔡氏等。四、河南是众多历史名人的祖籍地及生活地。名人是家族的骄傲,他们出生、生活的地方无疑是后人祭祀、缅怀的圣地。五、河南是历史上移民的重要集散地。中国历史上三次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即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后的北人南迁,移民的主体大都来自河南。河南是客家人、闽台人、粤港人的祖根地。而唐代固始人陈元光、王审知兄弟的两次率众入闽,使得固始成了福建、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的祖根地。

李立新:河南有三个地点是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梦魂牵绕的寻根圣地,一是洛阳的洛阳桥、二是信阳市固始县、三是开封的宋都珠玑巷。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西晋灭亡后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大的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今天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人口超过1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及港澳台地区;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客家人根在河洛,不少台湾人和海外华人都称自己是“河洛郎”,认定“根在河洛”。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提到:“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们大多是‘河洛郎’。”而洛阳的洛阳桥,正是客家人普遍认同的最初迁出之地的标志。福建省泉州市也有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是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遗迹。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无数客家先民就是从这里走向异国他乡的。所以,无论是洛阳的洛阳桥,还是泉州的洛阳桥,对于客家人而言,其重大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固始是中原姓氏的一个重要的迁出地,在东南沿海和台湾等省的许多华人的族谱上都写有“光州固始”的字样。第一次南迁始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后率兵3600名赴福建地区镇抚山民骚乱。陈政父子所率入闽将士及眷属8000余人,计有80余姓,落籍闽地。第二次南迁始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乡民随农民义军入闽,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所率将士50余姓,也在闽地落户。据考证,在固始南迁的中原后裔中,既包括陈水扁的祖辈,也包括连战的先人。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这就意味着: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固始成为东南人民眼中的“大槐树”。

珠玑巷,位于广东南雄市北9公里沙水村,是粤港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南雄珠玑巷得名于宋时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县)的珠玑巷,是由于南宋时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得名。《广东新语》载:“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止至南雄,不忘竔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国之思也。”

调查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今天,这些移居南雄的中原人士的子孙已经遍布粤港,从广东方志和许多姓氏族谱中可以追寻到其祖先出自宋都开封,到南雄珠玑巷,再辗转各地的踪迹。

黄典诚(厦门大学教授):河南固始地方方言的用语和发音,同台湾人口中的“河洛语”(闽南语)有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天亮”说成“天光”、“太阳”说成“日头”、“水开了”说成“水滚了”、“清晨”说成“早起”、“下雪”说成“落雪”等。

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福建与中原曾有四次人口大交流,许多固始人迁徙闽,繁衍子孙。至今台湾及闽南一带,陈、林、黄、郑四大家族的族谱上,也都明确的记载,其先祖为河南光州固始人。

寻根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寻根到中原,河洛是故乡。

王建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洞开,海外华人一批批到祖国大陆寻根问祖,由沿海到内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寻根热。据侨务部门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河南省共接待过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人数达30多万人的各种寻根谒祖团。2003年在郑州召开规模空前的“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有3000余人参加,把海外华人中原寻根活动推向高潮。刘姓、张姓、谢姓、杨姓、范姓、温姓、钟姓等单姓的世界性联谊大会在河南频频召开。新郑黄帝拜祖大典、郑州公祭炎黄二帝活动、周口姓氏文化节被定为省级节会,得到空前重视。不少海外华人通过寻根祭祖活动增加了对祖根地的了解,积极为祖根地捐资或在祖根地投资兴业,促进了家乡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谢钧祥:姓氏寻根就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河南既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就应当充分重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并要真正利用好和发挥好这一资源优势。一是要切切实实搞好姓氏研究,真正摸清姓氏“家底”;二是要在高等院校开设“中华姓氏学”课程,培养姓氏研究人才;三是要利用各种手段,如图书、影视等广泛宣传河南的姓氏资源优势;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河南创建一座“百家姓寻根城”,形象生动地展示当今300个常见姓(重点是前100大姓)的来龙去脉,使这里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这当是河南由文化大省迈入文化强省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定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会创造更多引进外资的机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当然,也可先办一个“百家姓寻根展览”,到各地巡回展出,以扩大影响。

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要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河南的姓氏文化。一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要从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从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的角度去认识姓氏文化的意义,要承担起历史赋予河南的重任,充分发挥河南的文化优势,做好姓氏文化开发这篇大文章。二是实现中原崛起,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助推器。要利用河南的姓氏文化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与民营企业家到河南创业,以寻根为纽带,深入挖掘更多的人力资源,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实现中原崛起和开放带动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有我们的寻根文化战略与产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性的研究体系、系统的寻根文化资源的

保护体系、特点鲜明的寻根文化对外宣传体系、全面系统的网络性的海内外华裔联谊体系和紧密配套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体系,打造姓氏文化的品牌与基地。

八大姓氏溯源

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94%,拥有将近1亿人口,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李姓出自嬴姓,颛顼帝和皋陶是其远祖,上古世代为理官,即掌管司法的官员,后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末理征得罪商纣王被杀,

其妻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活,遂改理为李氏。得姓始祖是李利贞,李利贞居于今河南省鹿邑县,他的11世孙李耳,就是《道德经》的作者、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也生于鹿邑县,所以河南鹿邑县是今天天下李姓的祖根地。

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大姓,其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7.41%。王姓的起源源头众多、族派纷繁,多数以爵为氏,正如《姓氏考略》所谓:“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在众多王姓支脉中,有两支起源于河南:其一

出自姬姓。东周灵王太子姬进,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出自今河南洛阳。其二出自子姓。商王子比干因苦谏暴君商纣王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后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改为王姓。

张姓是今天中国第三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07%。张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孙子挥,挥观察弧矢星受到启发,发明了弓箭,任弓正之职,因此便以张为姓。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其得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挥处于颛顼帝之时,其活动地点在颛顼帝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

刘姓是当今中国第四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5.38%。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其一出自祁姓。帝尧的后裔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刘累,他生于夏代后期孔甲之时,善于豢龙,为孔甲帝养龙。刘累出生时有文在手曰“刘累”,所以就以刘累为名,其后裔以刘为姓,刘累先居于今河南偃师县,后隐居于今河南鲁山县,死后也葬在鲁山县。其二出于姬姓。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姓,出自今河南偃师。即《元和姓纂》所云:“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

林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1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8%。是今天台湾第二大姓。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台湾。林姓来源有二,均出自河南。其一,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商王子比干的后裔。比干苦谏暴君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妻陈氏有孕,逃于牧野附近的“长林石室”中生男名坚。后来,周武王因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所以林姓始祖是比干之子林坚。比干是沫邑(今河南淇县)人;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西北一带;“长林石室”即深山密林中的一个石洞。今卫辉市西北12.5公里有比干墓、比干庙。其二,出自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洛阳,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也称林氏。

陈姓在中华姓氏中为第五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3%。陈姓是今天台湾第一大姓,与林姓有“陈林半天下”的美誉。周朝建立后,周武王追封先贤遗民,把帝舜裔孙妫满封于太昊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去世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是为陈姓的血缘始祖。今淮阳县城有陈胡公墓。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于公元前479年,陈灭于楚,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就是陈氏。

郑姓在中华姓氏中居于第2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分布以浙江、福建居多,是今天台湾第12大姓。郑氏出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小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

周都城镐京,郑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趁机灭掉了郐国和东虢,在溱水、洧水之间建立了新的郑国,是为新郑。郑国在春秋初期为强国,至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后居于荥阳郡的一支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于是“荥阳”便成了郑姓最著名的郡望和堂号。

黄姓为当今中华姓氏中第七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3%。黄姓是今天台湾第三大姓,与郑姓享有“郑黄排满街”之誉。黄氏出自嬴姓。上古帝舜时,伯益因佐禹治水、佐舜调训鸟兽有功,被赐姓嬴氏。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就有黄氏。黄氏的先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县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今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的淮河南岸有黄国故城遗址,出土有大批黄国青铜器。

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将赵姓列为全国首姓,是因为赵姓是宋朝的国姓,实际上以人口和望族排列并非如此。据专家考证,赵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七大姓。

赵氏出自蠃姓,与秦国蠃姓同祖。赵氏的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是夏朝东夷族首领,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

伯益的9世孙造父,是西周时着名的驾驭车马的能手,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以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

有一次西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正在这时听到了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镐京,及时发兵,平定了叛乱。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称为赵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赵姓的祖先是蜚廉,蜚廉有二子,一曰恶来,恶来之后为秦;二曰季胜,季胜之后为赵。季胜的曾孙就是造父。造父六世曰奄父,为周宣王御。

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他的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与韩、魏分晋,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名籍)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建都晋阳,后迁都邯郸,战国时为七雄之一。赵姓归於以国名为氏的一类。

赵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秦代,河北正定人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於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於今广东、广西一带。

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河南上蔡人刘龙天在广州建立南汉,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兄弟三人因此而在南海安家。

元兵攻陷杭州后,南宋末代皇帝帝迁於崖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不久兵败,帝沉海而亡,南宋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於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由於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赵氏遍布江南、岭南各地,加之南宋赵氏政权统治淮河、秦岭以南的半壁河山长达150多年,所以,目前赵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

赵氏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长期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还有不少人融入北方的匈奴族和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

本论文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以及网络上的看法观点,也结合了本人对姓氏起源的一些观点,河南地处中原地带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也是各大姓氏的祖源,而认祖归宗又是中华炎黄子孙比较看重的一件事,由此进行的一些交流必然会推动河南的经济发展,本论文从中华文明谈起,介绍了姓氏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演变经历,粗略的介绍了几大姓氏的起源,对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相信对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发展交流会有一定推动作用!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

血脉之根

姓名:赵泉深

学号:041408243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徐光春) 关于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

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

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

姓氏文化研究

姓氏文化研究 一、姓氏起源 1)时间:在中国,大约在五千多年前。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 国。 2)具体背景: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姓名:专业: 一、前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历史让我们民族闪耀着文明之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姓名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作为别婚姻,明贵贱的重要工具,从诞生伊始,就随着文明的进步亦随之进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姓名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在当代,越来越自由化,许多人的姓名只是简单的继承了父姓或者母姓,随后在姓名后面亦随便加以名便了事。可以说当代人对我国姓名文化缺失相当严重,本综述将对中国姓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姓名文化。 二、姓名的由来 (一)姓氏的创建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所以很多姓都有女字旁,对于姓氏创建,三皇之首伏羲氏贡献最大,“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正是伏羲氏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嫁娶制度, 从而避免了近亲结婚,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二)姓氏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汉族之姓多处于黄帝、炎帝之后,故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另,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原为族号。因此很多姓都有女字旁或底。 姓氏的形成大抵有以下几种:(一)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二)以居住地为姓, 如姜姓,是因居于姜水之旁,以姜姓。(三)部落首领之子也可得姓。(四)祝融之 后,己、董、彭、秃、妘、曹、斟、芈(mǐ)等八姓。(五)以动植物为姓。(六) 以封国,官名,爵位为姓。还有很多,这里暂不一一列举。 三、姓氏的发展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因此,姓,是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氏,起源于父氏社会。二者有明显的前后 区分,直至三代之后,姓氏才合二为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贵族是姓氏 都有的,而作为贱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一)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百日时行命名礼。 古人对名是很讲究的,商人崇尚以天干为名,周人以礼节为名,战国贵族则占卜为名。到了秦汉,则讲究“五则”和“六不”。当代 人则大多蕴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 (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 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

关于龚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龚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姓龚,大家都叫我小龚。有一次,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决定对我的姓氏进行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龚姓的来源和龚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龚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龚姓的名人故事。 四、结论 1、我国的龚姓源远流长,相传上古时期,黄帝大臣共工专门管理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封 为“水神”。后与兜、三苗、鲧结为“四凶”,被流放到幽州。开始以单字“共”作为家人的姓氏,子句龙继承父职,若干年后,共姓为了避仇,有的在“共”字上加一个“龙”字,成了龚姓,也就是说,龚姓是以祖先的官职和名字中的一字改造而来的。龚姓以共工治水有功而引以为荣,尊其为得姓始祖。龚姓发源地较多,有河北、辽宁间和山西、河南、福建等,龚姓早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汉时,华东龚姓崭露头角,江苏徐州人龚胜与江苏邳州人龚舍均以名节闻名,有“楚两龚”之称号。.今北京,河北尚义,内蒙古乌海,山东菏泽,山西浑源,山东龙口、平邑,广西田林,山东鄄城,云南陇川、河口、泸水,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彝族、京族、瑶族、土族,土家族、蒙古族、哈尼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2、在历史长河中龚姓人才辈出。有西汉画家龚宽,北宋嘉佑进士龚原,著有《周易新讲义》,宋末元初著名画家龚开,游击将军龚万禄,清代康熙年间著名诗人“浙西六家”之一龚翔麟,晋代文论家龚壮,清代著名女画家,以工画蛱蝶著称的龚琴徵,清代评话演员。以演说《清 风闸》著名的龚午亭,湖北省荆门县人开国少将龚兴业、龚兴贵,宋嘉熙年(1236—1240) 参政知事龚茂良,西汉任谏议大夫龚舍,西汉末年时以好学明经与崇高名节而见称的龚胜,龚舍、龚胜合称“二龚”,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姓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龚自珍,著作辑成《龚自珍全集》……我为龚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龚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人口数量排名第100名。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隆回二中 班级:593班 小组成员:周淑霞,周斌,黄赞,邱义贞,彭媛媛,谭明霞,刘冰,蒋建庭1.研究背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姓氏,到底这姓氏是从何而来,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当然,中国的姓氏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姓氏文化,如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其根本原因是皇权独尊。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姓氏又了解多少呢? 2.研究目的与意义 (1)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 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2)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门科学。它对于人认识自身、造福 自身、改造自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为祖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我们要深入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研究和把握祖国文化改 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 贡献。 (4)与姓氏有关的“堂联”、“堂号”,特别是“堂联”,它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某 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实际上还有提倡一 种“家风”、“族风”的作用。这种民间的“家风”和“族风”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和理想。 3.研究方法 A.实地考察 B.问卷调查 C.采访(搭讪) D.统计分析 E.图表规划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姓氏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人们生活变动对姓氏的影响。 5.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姓氏文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姓氏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万”姓 作者:合肥工大附中高一(1)班万智康 万.,萬,wàn ..”中念作mò ..),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单姓“万”念作wàn,复姓“万俟 在江西、浙江、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4%,居全国第86位。 一、历史来源 “万”姓的历史来源主要有: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 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 ...,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 ..,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 ...,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4.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 .......”,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 ....,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二、家族名人 “万”姓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姓氏,人才辈出。以下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万.章.: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 ............。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万修:字君游。东汉茂陵人。更始年间(公元23--25年)任信都令,迎光武帝,拜偏将军。 平河北,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 .......一。 万安国:北魏代郡人,大将军,大司马,封安成王。 万宝常 ...:隋代音乐家,擅长多种乐器,著有《乐谱 ..》。 万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诗,文词俊秀,与贺知章扬名上京。 万齐:唐代,代宗钦点翰林院大学士,后升殿前侍郎。 万虎:唐代,代宗御前镇殿大将军。 万彪:唐代,代宗九门提督大将军。 万顷:宋代浙江绍兴人,十岁受帝召见诵经史、子书如流,钦赐文林郎。 万文胜:宋代宁国人,倜傥有大志,累官至福州观察使总殿前诸军。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在位)以飞白体书写“忠实”二字赐之。 万人杰:南宋,创前直谏大臣。 万金:元代,进士,兵部侍郎。 万玉:元代,进士,升传宣太史,时人称“万氏三龙”。 万清:元代,进士,升枢密院使,镇守建昌路总管府。 万祥元:元末,进士,翰林院编修,诰封奉政大夫。 万.户.:明代,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行的人,被誉为“世界宇航第一人 .......”。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是从战国时期就有的一句话。这可以充分表明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甚至更早就发现了同姓不可通婚的这条规律,和姓氏所能带给我们的好处。详情了解更多:百姓通谱网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据史书记载,姓氏是由三皇之首伏羲所创,目的就是分别族人,减少近亲结婚带来的危害。姓氏发展到了后来,由于人口的数量呈几何形增长,族群越来越多,所以相应的姓氏数量也越来越多,远远超过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百家姓”上面的记载。 姓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我们的祖先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再到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可能有人会问短短的两三个字怎么可能说明这么多东西呢?其实不要小看这两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姓名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有一个很深奥姓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我们的祖先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再到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可能有人会问短短的两三个字怎么可能说明这么多东西呢?其实不要小看这两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姓名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有一个很深奥的内涵,亦或是一段很古老的故事。 我们从一个人的姓名上首先可以看出他的祖先是分布在哪一个地域,或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比如说我们现在有的同学姓“巫”那说明他的祖先是以职业为姓氏的,很可能在远古的时期,他的祖先就是一名占卜的巫师;再比如有的同学姓“秦”,那说明他是古代秦国的后人,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地域或是封邑为姓是很正常的,可能现在他居住的地方不在古代秦国的旧址,但那是由于战乱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人口迁移,其实祖先还是那里的人,这也纪录着我国人口的变迁和融合。还有些人姓复姓,比如“司马",这个姓就是以官职来作为姓氏的,他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哪个朝代的司马,位列三公。当然了,有时候一些名人的子弟或是用人表现突出也经常被赐姓的,这种可能也不排除在外。 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姓名更是可以反映出我们现代社会的特点。这就是更自由,更开化,更有内涵。它也同样纪录着我们社会的历史进程。比如文革时期的名字,那个时期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口号日新月异,明日也就跟着口号化了,如:卫国、卫东、为民、卫强。顾名思义,“卫东”当然是保卫毛泽东了,“卫国”当然是保卫祖国了,当时人人爱国,人人都崇拜毛主席,所以“王卫国”“张卫国”、“李卫国”满街都是...... 到了改革开放的现在,名字就愈发难取了,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大富大贵,但父母的文化水平又都较高,像是“李富贵”啦,“张有才”啦之类较为“山炮”的名字当然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求名字的每一个字都有特定含义。而后还要符合阴阳八卦,所以名字也成了为人父母头一件纠结的事情。还有的父母比较前卫,给孩子起名为“张王夏花”这种类似于日本人的名字也很好理解,就是父亲的姓加上母亲的姓,再加一个名字,这种脱离俗套的起名方式,也许今后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流行呢。 总之,姓名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那几个字的含义,其中更是包含了历史的信息,和未来的希望,所以它也成为了一门学科,姓名所继承的中国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必将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民俗文化之浅析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浅析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在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中对中华姓氏文化的学习,使我对其产生了很大兴趣。课余时间,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论文并在图书馆翻阅了大量书籍,使我对中华姓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谈谈我自己对中华姓氏文化发展的一些个人看法。 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的情感,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又时后来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继承者对未来趋势的探索。 中国姓氏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姓氏萌芽阶段。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保存着汉族和少数民族图腾(Totem)信仰的纪录。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中的“熊、罴、貔、貅、豹、虎”实际上是指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这些野兽就是六个氏族的图腾。所谓图腾,是指上古时期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部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或跟某种无生命的物体有着特殊的联系,初民们把这类生物或物体视为整个部落的祖先、象征物、庇佑者。 第二阶段:姓、氏、名分化形成阶段。 姓氏表示血缘关系的世系群的称号,它起源于母系氏族。从“姓”的本身可以看出,它有“女”和“生”两个字构成。中国最早的姓大多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如“姬、姚、姒、妫、姜、嬴”等。氏则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于父系社会,也就是族号。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序》有一段话讲得很明白:“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氏,氏不可呼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段话将姓和氏产生的时间(三代之前),作用(“别婚姻”、“明贵贱”)说得很清楚。 第三阶段:姓氏合一阶段。 战国时期,由于旧的宗法制度的瓦解,人们的个性意识有了提高,出现了姓氏逐渐合一的现象。上指君主,下至平头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姓。 第四阶段:姓名充分发展阶段。 姓氏的数量超大规模的增长。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使姓氏大规模的增长。从魏晋到明清,是少数民族大规模融入汉族的过程,汉族统治者通过赐姓、改姓或其他行政手段使得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也有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过程中主动改姓;另有少数民族为适应时代和环境改从汉姓。等级制在姓氏中逐渐占重要地位。魏晋之后,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人们把姓氏的高贵、血缘的纯正作为选官授职和联姻缔亲的重要标志。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在坚持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姓运动。在这一项改姓运动中,他把汉族中的卢、崔、郑、王定为一等姓氏。唐初时,唐太宗将崔、卢、李、郑作为高等姓氏。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经唐太宗批准的《氏族志》把293个姓评为九等。这种将姓氏划分等级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清。 第五阶段:实名与虚名分化阶段。 如果说,姓氏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社会生活充分发展的结果,那么,当社会出

关于姓氏来源的研究报告-最新范文

关于姓氏来源的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分工: 组长:谭瑶瑶 记录撰写:汪梦芹 资料收集员:陈增.黄文彬 研究方法:1阅读书籍.报刊 2.上网浏览 3.询问相关人员 研究过程:先搜集资料,再筛选主要内容,写成初稿,然后修改,写成研究报告。 收集资料完成时间:5月7日---5月8日 筛选资料完成时间:5月9日---5月10日 研究报告完成时间:5月11日---5月12日 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我读了一本百家姓,发现里面的姓氏十分有特色。一次,我们听老师说起,姓氏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好奇心强的同学就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向姓氏这个神秘的文化进军,开始了我们的姓氏学习之旅。 二.调查途径 1阅读书籍.报刊

2.上网浏览 3.询问相关人员 三.整理后的资料 获得方式 信息方面 获得信息的内容 上网浏览 世界上的姓氏 世界上一共有两万三千多个姓氏上网浏览 中国所占姓氏 中国所占四千一百多个姓氏 上网浏览 最广泛的姓氏 最广泛的姓氏是王.张.李 上网浏览 名人最多的姓氏 名人最多的姓氏是田姓 上网浏览 姓氏的来源 1.以姓为氏 2.以国名为氏……. 四.结论

1. 经过调查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姓氏的资料,比如世界上一共有两万三千多个姓,中国共有四千一百多个姓等等信息,让我们对姓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2. 经过调查,我们将姓氏归化了三类:“一字姓”“复姓”“多字姓”。姓氏的名称很奇怪,有姓赖的,有姓龙的,更有趣的是,还有姓钱的! 还有竟然姓“阎王爷”的阎的,令人捧腹大笑。历史上,李.王.赵为三大姓,我们为中国姓创造的辉煌感到骄傲! 3.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姓氏独有的特色,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对姓氏展开一次调查,开始你的姓氏学习之旅。我们小组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有趣的姓氏。

中国姓氏百家姓-作文

中国姓氏百家姓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 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百家姓》《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作为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遗传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打开了一扇方便的窗口。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後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族谱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东西,是爷爷帮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虽然她已经残缺,虽然我永远不可能被记录在里面,但关于她的故事,关于我们的姓氏却依旧让人如此向往的想去了解去探寻。 只有男孩子才能被写入族谱的,这也是因为中国固有的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每一个男婴出生便子承父姓,三月后父亲赐予孩子名字,祭拜祖先将孩子写入族谱,如此传承。一代一代,绵延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姓氏文化就这样被传承至今。在家里现存的族谱里,听爷爷讲我们是西汉孝子黄香的后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也就从那一刻我知道了黄香,引以为豪,以他为榜样。因为姓氏有一代又一代的人,面对同姓人我们都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拉近彼此的关系,姓氏赐予我们的已不仅仅是名字,而是一种上辈乃至祖辈人的精神,和一脉相承的亲情。 远古时期,人们没姓没名。“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都是氏族部落的幡号。“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姓名对于婚姻、家庭、社会的重要性。于是,周朝便由政府对人的姓名做出明确规定。《礼》曰:“子生三月,父亲名之。二十则使宾友冠而字之。”意思是说,孩子出生三个月,父亲就要给他取个名字。到了二十岁,便请亲朋好友来,为成人的孩子举行加冠礼,并为他取字。字,也就是别名。春秋时期人的姓名开始制度化,但仅属于上层社会。从此人的姓名逐步规范,一直延续到现在。 姓名蕴涵着大量的文史典故和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又一展现。爷爷说其实每一代的孩子都是有固定一个字作为名的一部分的。我只记得其中一句是“明承祖德(晓)”,爷爷是“祖”字辈的,爸爸便是晓。而到了我因为是女孩加之现在也不再那么讲究也就没有了下文。但每个人得名字都是说得出故事的。“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姓郑,名燮,字克柔,《尚书?洪范》:“燮友克柔。”意思是说,和蔼可亲就能以柔取胜。民国将军孙立人,还有某些人叫“达人”,都源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字德邻。也是出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这种例子多多,举不胜举。 如今姓名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则是中华文明的表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人们口耳相传的、融入姓氏文化的、能表现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成语典故何止千百个!其中有表现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之事的娄师德的“唾面自干”;表现人们谋略智慧的“田忌赛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又表现“无为”而治思想的“庄周梦蝶”;又表现鞠躬尽瘁、敬业尽职的“周公吐哺”;有赞扬为救国难挺身而出的“毛遂自荐”;有赞颂朋友之间忠实守信、相知相交的“管鲍之谊”、“范张鸡黍”;有赞扬人各有所长的“马工枚速”、“孟诗韩笔”等。真是应有尽有、不胜枚举。 现在再看到家谱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只是去找爷爷找爸爸的名字,而是会想几十年后我如何去给自己的子孙讲我们的姓氏,我能留给他们什么。面对自己的姓氏,你会有一种责任感一种承担。这或许也是姓氏给予我们的另一种激励。姓氏不仅仅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渊源的研究》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的研究》 研究报告 选题的理由: 姓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文化的最好载体,他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看似简单的文字排列却折射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如果一个人,连本民族的文化都不知道,那他就是一个缺乏常识的人,所以本次选题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研究人员: 班级:高2015届11班。指导老师:xx 组长:xx 组员:xxxxxxx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姓氏文化的内容及原因,来对姓氏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 2、通过研究过程,理解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四、研究时间 2012.11.—2013.1 五、活动过程记录: 1、活动计划的制定 时间:2012.11.8—2012.11.9 地点:教室形式: 讨论 2、问卷调查的设计 时间:2012.11.10—2012.11.11 地点:教室形式:提出问题 3、问卷调查的实施 时间:2012.12.1 地点; 本校形式;发放填写 4、调查结果的分析 时间;2012.12.5 地点:本校形式:分工统计 5、查阅相关资料 时间2013.1.1 形式:上网 6、完成结题报告: 2013.1.5—2013.1.6 地点:教室 六、问卷调查的分析; 1、你认为人们参拜祠堂和归宗认祖的这些个现象反映出人们的哪些思想? A、强烈的宗族归属感思想30% B、没反应出什么思想40% C、不知道30% 2、问什么要研究姓氏文化? A、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姓氏文化30% B、因为感兴趣45% C、不知道25% 3、你认为什么是姓氏文化? A以血缘文化的一种形式,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上、物质上的一种财富20% B、不知道40% C、就是关于名字的文化40%

调查报告 有关姓氏的调查报告

有关姓氏的调查报告 有关姓氏的调查报告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看过课本上关于x姓的研究报告以后都对自己的姓氏感了兴趣,我也被吸引力所做想做一次关于x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1、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x姓的来源和x姓历代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x姓人口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x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1、x姓历史悠久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16。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广泛分布。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而非“木易”。 2、x姓历史名人 隋朝杨氏杨坚杨广宋朝杨家将明朝三杨内阁 3、x姓人口数量

有4000万人。 有关姓氏的调查报告篇2 前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它们世代相传,而我们是否了解它们的起源呢?假期里,我调查了我的姓氏——柴姓的起源,以次了解自己的姓氏。 调查主题:柴姓的起源。 调查目的:了解自己的姓氏起源和自己的姓氏文化。调查人员:柴春贺 调查方法:上网查询或询问祖辈、父辈的柴姓人士。查阅《通志》《姓考》《千家姓》《元和姓纂》《急就章》《百家姓》等有关书籍。调查资料整理:柴(chái)姓源流纯正,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期,齐文公的儿子公子高之孙以高为氏,其17世孙高柴为孔门弟子。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调查结果:柴姓,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得姓始祖为高柴,一世祖为姜太公的十八世孙柴举。柴姓因此得来,世代相传。发祥地:今河南省濮阳市(古卫国都城)。望族居安阳郡(今河南省息西县)。 调查收获:1.了解柴姓的起源。2.柴氏族系不仅历史悠久,且系名门世家,英杰辈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我么要将自己姓氏的荣誉发扬光大.

走进姓氏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7513841.html, 走进姓氏文化 作者:刘立云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姓氏不仅是当今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本着“强化核心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设计了以《百家姓》为题材的儿童陶艺教学案例。 【关键词】姓氏文化;陶艺教学;《百家姓》 一、缘起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陶艺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书法、雕塑、设计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儿童陶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的陶艺教育,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启蒙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启发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从生理机能上来说,可以锻炼儿童的手指活动能力、手脑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从作品的形式来说,儿童创作的陶艺作品具有一种原始的活力和自然的艺术感染力,顺应儿童的天性,开启儿童的思维。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教师需尝试用泥材等材料,通过揉、搓、压等方法丰富造型活动。 二、教学思路 在孩子的眼里,世上万物只分为好玩与不好玩,而陶艺无疑属于好玩的行列。陶艺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又易于掌握、便于普及的艺术形式。喜欢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本课教学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尝试、探究和体验中掌握制作要领,把握“泥巴极具可塑性、可重复制作”的优势。孩子们通过用力敲打泥巴、捏塑泥块等,体会玩陶的乐趣,获得身心的愉悦感、自我创造的成功感。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姓氏的文章,成文于北宋初,共收集姓氏五百余个。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百家姓》融入到儿童陶艺教学中,让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