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唯物史观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真题按核心素养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

专题01 唯物史观

三年(2020-2022)山东高考真题汇编

1.(2020·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解析】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

2.(2020·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B

【解析】黄宗羲认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

3.(2020·11)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A. 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 社会的改造问题

C. 科学价值与作用

D.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答案】B

【解析】据题干,邪恶是人造不良环境导致的,因此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根除邪恶,结合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知,这里的邪恶指的是专制、迷信等,而人类环境的改造指的是对社会的改造,B正确;题干中并未指出宗教改革的缺陷,排除A;题干主旨强调的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能力,即人本身的主动性,而非科学的价值和作用,排除C;D中的环境指的是客观

的自然环境,非人造所成,排除。

4.(2021·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答案】D

【解析】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画本和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需要,所以这是书籍出版业商品化的程度加深的体现,故选D项;题干只提到了画本这一知识传播的载体,并没有与其他载体的比较,没法得出画本是主要载体的结论,排除A项;明中叶之后,理学和心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画本的流行,这是市民阶层的需要,没有提到阶层的分化,排除C项。

5.(2022·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这一时期诸侯兼并统一战争频繁,而汉代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秦汉时期相马理论与技术的重视与发展,主要是因为马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必备条件,是服务于军事战争的需要,故选C项;马的作用主要在于战争和信息传递,排除A项;汉代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科,排除B项;礼乐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 项。

6.(2022·10)图2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答案】B

【解析】路易六世支持城市公社,有利于推动城市工商业发展、缓和与城市市民阶层的矛盾,并获得工商业阶层的支持;御前会议吸收忠于国王的中下层力量,有利于扩大其统治基础;让儿子娶公爵女继承人为妻加强控制一些领土,有利于增强国王力量,即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加强王权,故选B项;10—11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统一的民族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且王权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排除C项;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发展庄园经济不利于加强王权,与材料举措无关,排除D 项。

7.(2021·19)(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乙: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

丙:1870—1913 年英、美、法、德在

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据[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等材料二材料三

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

13—17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

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

行生产。1780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

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

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

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

约自1870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

坎布里亚的坊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

世纪初已全面没落。

——[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

工业化的阶段》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5分)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

(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3分)

(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3分)

【解析】(1)第一小问是否必需,首先明确研究的问题是“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然后确定材料一中的这类史料与这个问题的相关性,因为相关,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是研究所必需。第二小问理由,需要从“1870—1910年代”这个时期阶段特征出发去思考,这一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发生到完成的时期,所以工业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工业部门在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因而材料一中的史料都涉及到了英国的工业生产情况。

(2)第一小问是否相互矛盾,判断是否矛盾的标准是看史料是否从同样一个角度有不相对立的观点,据此可知,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反映了英国工业发展的不同角度,所以不矛盾。第二小问说明,只要设定标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的即可。具体来说,从新旧工业部门发展的标准来看,材料甲是1873—1913年英国工业中生铁、粗钢和煤炭三个部门生产的产量及其所占比重,这些数据主要反映了英国的传统工业生产发展情况,乙是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这些数据可以反映英国新兴工业发展的情况;也可以从三个史料所反映的主要国家来看,很明显材料甲只反映英国自身经济发展对比的情况,而乙、丙则反映多个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所以反映的是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一角度。

(3)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而材料二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坎布里亚这一个地方的工业兴衰的历程,这属于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的角度,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孤证不立,所以使用时需要再寻找其他证据使之能够互证。

(4)材料三提供了一幅漫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一个评判员,而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则是在搞“欧洲孩童秀”,漫画时间为1919年,反映了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这一视角,英国由战前欧洲或者世界的霸主地位到战后沦为与欧洲其他国家地位相当,需要接受美国评判的地位,明显的地位降低了。

(5)第一小问原则,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原则可以是:论从史出,历史主义,多角度分析,等等。第二小问看法:可以结合题干材料和设问思考,为研

究英国是否衰落,题干提供了多个史料,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来分析,所以应坚持论从史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另外,研究英国在1870-1910年间是否衰落,要把英国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而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分析,所以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研究英国是否衰落,不能仅仅看其经济发展及其地位变化,还要看其政治发展及其地位变化,所以要坚持多角度分析的原则;等等。

【答案】(1)是。理由:能结合工业化背景,说明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不矛盾。从材料甲主要反映了传统工业,乙反映了新兴工业的角度作答;从材料甲反映英国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乙、丙反映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角度作答。(若回答“矛盾”,言之有理有据,可的情给分。)

(3)能认识到材料是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的角度作答。

(4)能从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角度作答。

(5)所提原则合理,说明充分,符合唯物史观。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2018年4月浙江选考,1,2分)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

新高考历史3年(2020-2022)真题汇编专题18 选修内容(学生版)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 专题18 选修内容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2年】 1.(2022·浙江·高考真题)梭伦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重新分配政治权利。这项措施 A.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B.使不同等级公民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 C.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D.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 2.(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3.(2022·湖南·高考真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议三场考试的内客,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

专题01 唯物史观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真题按核心素养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

专题01 唯物史观 三年(2020-2022)山东高考真题汇编 1.(2020·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解析】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 2.(2020·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B 【解析】黄宗羲认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 3.(2020·11)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A. 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 社会的改造问题 C. 科学价值与作用 D.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答案】B 【解析】据题干,邪恶是人造不良环境导致的,因此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根除邪恶,结合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知,这里的邪恶指的是专制、迷信等,而人类环境的改造指的是对社会的改造,B正确;题干中并未指出宗教改革的缺陷,排除A;题干主旨强调的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能力,即人本身的主动性,而非科学的价值和作用,排除C;D中的环境指的是客观

考前必备丨2020年高考历史42题攻略

考前必备丨2020年高考历史42题攻略 专题01 42题考情分析 一、42题命题特点分析 题材内容 已使用过的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 试题特点 42题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其开放性已获得各界好评和认可。特点: 切入: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景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由于认同的观点不同。 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但需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知识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设问方式:从答案生成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是,自拟论题类 解题要领: 1、观点要明确,最好是一具完整的话。所谓观点明确,不同于观点正确,只要有明确的观点,即使不正确,也能获得“观点”这一项分数。(阅卷一般论点满分是2-3分) 2、论证过程是最能体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考察要求的。行文结构上按照论点、史实、总结的步骤答题,包括分阶段阐释,分层表述,注重结构完整性。具体论述过程要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具体论证过程中,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一般建议学生写2个以上的史实,并且最好做到史论结合;所选取的史实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又能紧紧围绕材料;也可以尝试从正反两面举例来印证论点,增强说服力和论述的辩证性,体现出历史价值取向;行文时,注意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现象与历史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行文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阅卷一般史实1分,史论2分) 3、最好能有小结(结论)。回扣主题观点,并能将材料的认识进行升华。(一般赋分值是2分) 类型二是:观点评述(析)类 主要区别: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答案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趋势:由重门第到重才能。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 (2)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1)创立⎩⎨⎧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 1.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注意:三省制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而不是隋唐。

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制度 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租:即田赋,按亩征收产物;调:即户调,按户征收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征收。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 杂税、杂役。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

《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母题题文】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早期国家的特征”,题型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提供了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深层次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考生通过王位代际的变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了学生对商周时期的史实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通过史料理解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对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掌握。 (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创的一种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的权利, 同

时又对周天子负有一定的义务。被分封的并不都是具有王族血缘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以血缘关系为维系政治统治的纽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附于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了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母题来源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母题题文】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学生根据具体的时代背景,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掌握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试卷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100分。试卷共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0道选择题,共计40分;非选择题21-25为材料分析题,共计60分.试题从基础知识出发,按单元框架和专题式进行考察,教材各单元知识点在试题中涵盖较全面,试题难度适中。 一、试卷考查的知识点: 1.第1-2题,隋朝:建立与巩固 2.第3-8题,唐朝:特征、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民族关系以及灭亡 3.第9-15题,两宋:建立、政治、经济与民族关系 4.第16题,元:巩固统治,和材料题23题第2问来区别对地方和边疆的统治措施。 5.第17-18题,明朝:政治独特、科举制(史料实证) 6.第19-20题,清朝:政治独特、建立 7.第21题,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8.第22题,科举制(隋朝、唐朝、宋朝) 9.第23题,唐、元、清对地方和边疆的管理,重心落在民族政策 10.第24题,宋、明、清的政治特征与巩固统一 11.第25题,唐、明、清的对外交往史实与对比启示。 二、试卷得出的教学建议:

1.构建单元框架,捋清基础知识 本试卷选择题考察的内容基本是每一单元每一课的主干知识,而学生易错的原因大多为为知识混淆,记忆不够准确。因此通过构建单元框架,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必要的:在平时教学中,每一课每一单元学完后,让学生自己画思维导图;另外在复习时教师进行单元框架式提问,强化学生对史实之间时空联系的记忆。 2.熟练核心素养,掌握答题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体系复杂,知识面广阔,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一看背诵内容就想晕厥......如何改变这种害怕的心态呢?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课堂实践中开卷做题比背知识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区分事件,总结出自己的做题技巧。而教师需要在评题时让学生说出题目的考查内容是哪个知识点,其考查方式体现哪种核心素养,以此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双掌握。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入专题式练习,让学生看到材料题的模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特别是前三个素养都是我们课本教材所学的基础史实的运用、印证和描述。 3.加强对学生书写的培养。 基础知识已经做到滚瓜烂熟,写到卷子就扣分,典型的书写文盲。历史学科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字,比如:专有名词“殿试”、“班禅额尔德尼”、“伊犁将军”和地名“准噶尔”等,学生只能通过硬记默写下来。所以平常教学和复习时,需要让学生把知识点写下来,教师检查总结提醒,勿让学生因错字漏字失分。

2023年高考历史复习:2022年高考命题规律总结与2023年命题趋向预测(实用,必备!)

2023年高考历史复习:2022年高考命题规律总结与 2023年命题趋向预测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1.命题规律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在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国情意识方面具有特殊的考查价值,所以历来受到高考命题者高度重视。据近年来分析,题型方面主要集中于选择题,非选择题出现几率很小。必备知识的重点包括早期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经济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于春秋战国;文化部分对百家鸡考查比较集中;关键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于获取历史信息,实现概念的深度理解,特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和文化概念的内涵;核心素养考查主要集中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在核心价值上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命题趋向预测 ①结合考古学成就和历史文献,考查原始社会后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内涵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②结合先秦时期政治文明的内涵,创设学习情境,考查先秦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③联系夏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创设学术情境,从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角度考查早期国家的特征。 ④联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民族交融的具体史实,从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文化交流。 ⑤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商鞅变法等典型历史现象,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⑥结合各学派代表人物的典型观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考查百家争鸣,理解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奠基的特征。 3.新教材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1)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诸侯纷争;(2)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3)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4)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2022学年第一学期北斗星盟高三适应性考试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有学者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陶钵--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饲养猪 D.殷墟遗址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证实了文献中关于西周的部分历史记载 2.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A.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 B.辨别礼法异同,坚持赏罚分明 C.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 D.关注社会问题,推崇君主权威 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汉代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汉承秦制,汉武帝内朝官的尚书为原九卿中少府的属官;东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步形成;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但职能已变。这些变化 ①反映了专制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②说明封建国家权力中心转移 ③体现出政治制度在继承中的演变④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的成熟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①③ 5.下表为《1570-1639年流入中国的白银(单位:万两)估算表》(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整理》。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1·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 (2022年全国乙卷)1.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 项。 (2022年全国甲卷)2.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021年全国乙卷)3.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B.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答案】D

专题01 冠词、名词-三年(2020-2022)高考真题英语分项汇编(解析版)

三年(2020-2022)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1 冠词、名词 2022年高考真题 1.(2022新高考I卷)Covering an area about three times __________ size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the GPNP will be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parks in the country. 答案:the 解析:考查冠词。句意:该公园占地面积约为黄石国家公园的三倍,将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本句的结构为:倍数+ the size of +比较成份。故填the。 2.(2022全国甲卷)____________ friend of his, Wu Fan, volunteered to be his companion during the trip. 答案:A 解析:考查冠词。句意:他的一位朋友吴凡在旅行中自愿成为他的同伴。根据句意可知,此处泛指“他的一个朋友”,应用不定冠词,friend以辅音音素开头,应用a,空处位于句首,首字母大写。故填A。 3.(2022全国乙卷)To celebrate ___________ festival, a number of events took place at the Chinese Businessman Museum in Beijing on Thursday. 答案:the 解析:考查非谓语动词。句意:为了庆祝这一节日,周四在北京的中国商人博物馆举行了一系列活动。特指International Tea Day这一节日,所以用定冠词the。故填the。 4.(2022年浙江1月真题)Cobb, for her party, started to ask conference organizers who invited her to speak if she could do so remotely; about three-quarters of ___________ time, they agreed. 答案:the 解析:考查冠词。句意:对于她的出席,Cobb开始询问邀请她的组织者是否可以远程进行。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时间,他们同意了。此处特指Cobb询问的时间范围内,故填the。 5.(2022.6新高考1卷语法填空)The GPNP’s main goal is to improve connectivity between separate ___62___ (population)and homes of giant pandas, and _eventually (eventual)achieve a desired level of population in the wild. 答案:.populations 解析:考查名词。句意:GPNP的主要目标是改善不同种群和大熊猫家园之间的联系,最终达到理想的野生大熊猫数量水平。设空处和and后的复数名词homes并列在句中作宾语,

新高考历史_专题15__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唯物史观(原卷版)

秘籍15 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关系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二、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及答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表现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注意“春秋五霸”的地理区位。 (2)“战国七雄” 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史称“三家分晋” 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注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 3.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挑战周天子权威

4.影响 (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 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 (2)工商业⎩⎨⎧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③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1)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姓公孙,生于卫国,受封于商。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生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卷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 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25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启示我们遇到和教材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排除法,本题中A、C不符合史实,B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由“兵额与功能”可判断出此时期的藩镇有延续统治的作用。 3.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三年高考(-)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考点一:新中国的成立 1.(2019年某某卷,11,3分)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X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无) (无) 考点二:某某政治建设 1.(2019年卷,18,4分)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某某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某某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政治协商制度④某某集中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主要论述了中共与党外人士及某某党派的合作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有《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由中某某各某某党派及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制定;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①③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体现政党制度的特点。某某集中制是某某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某某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与材料强调的“同党外某某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的主旨不符。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 2.(2019年4月某某选考,14,2分)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学案-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解析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必备知识·夯基固源]主干知识历史认知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7页 一、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1.背景 (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3)道家“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 3.评价 (1)积极影响: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2)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二、汉代儒学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①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举措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