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

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 《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 “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的A. 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 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引用等论证方法。

C. 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 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 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

C. 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改动。

D. 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47亿人、2亿人、2.45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8%,覆盖人口超13.5亿。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年11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褒奖中国“在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什么要颁给中国?协会秘书长康克乐伍斯基用两个百分比做了形象的解释,“如果不算中国,全世界社保覆盖面只有50%,算上中国就达到61%。”中国为什么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仅仅因为中国人多吗?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材料二:

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一责任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城镇到农村,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我国社会保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覆盖群体较小,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还不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保障水平也从过去基于免除生存危机的“雪中送炭”式,提高到了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的“适度保障”水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制度模式与实践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通过社会保障来保障与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并不断提升其生活质量的意志。

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使得社会保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性安排,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摘自新华网《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材料三:

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社保覆盖面,并且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为社保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经济发展的“速度”,夯实了社保基金的“厚度”。

注:五项社会保险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持续15年不间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充分显示政府惠民的承诺不是摆在口头上,而且是实实在在做到位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社会部主任白天亮说。“因为有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如愿采取有力且有效的社保行动。”郑功成说。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我国社保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金保工程”建设,“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实施,有力推动了社保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老百姓办社保容易了,社保体系建设加速扩展。

(数据来源: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开数据整理)材料四:

70年前,苏联的劳动保险经验为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大量借鉴。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学者和官员走出国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研…

然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世界独一无二,怎样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为全体人民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的道路,只能靠我们自己。

利用公共财政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使得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强有力地覆盖最广大的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自2008年以来,我国大规模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建成世界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数千万贫困农民告别破旧的泥草房、土坯房,住上了基本安全房。让百姓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中国一直在探索有着鲜明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如郑功成所言,政府动用公共投入为职工之外的居民提供普享的基础养老金,并补贴低收入困难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才能快速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并实现老年人人人享有养老金的目标;政府为职工之外的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医疗保险筹资规模三分之二以上的财政补贴,才能使全民医保的目标快遠变成现

实……

正是通过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提升幅度最多的国家。

(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三次印发关于棚改的专门文件)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因为中国人多。

B. 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秘书长康克乐伍斯基认为中国将全球社会保障覆盖率拉升了11个百分点。

C. 中国共产党人只要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能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D. 五项社会保险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现如今中国参保人数超13.5亿,参保率超过98%。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三提供的一组数据看,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每年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

B. 建国70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条为全体人民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的道路。

C. 全民医保目标的快速变成现实,是因为政府动用了公共投入为职工之外的居民提供普享的基础医疗保险金。

D.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提升幅度最多的国家

6.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

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老街以前的私塾多,教书先生多,有许多还给皇亲国戚做过先生。所以,老街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

霍老、乔老、贾老都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在老街,只要是有沾点文化色彩的事情,三位老者是必被邀请的。三位老者都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往场合里一站,就觉得文风氤氲,儒气荡漾,场合就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

三位老者聚到一起,抱拳作揖,称兄道弟,一派和祥。其实,背地里谁也不服气谁,论年龄,三人同庚,出生月份不同;论资格,都是毕业于北京的名牌大学;论学识,也都出版过自己的文集著作。老街有场合时,请一位还行,如果是三位都到场,如何排座次就是个费死脑筋的问题了。常常是因为前后的次序不满意,有的老者就会拂袖而去,弄得主家不尴不尬。

天下事没有难得住老街人的。有人就刨根问底儿,看看是谁最先发表过文章。三老提供的资料竟然都是同一年。那就看看谁发表的报刊级别高,居然也都是当年的《人民日报》。那就再看谁发表的文章字数多,三人都含糊着说记不清了,反正是版面挺大的。就有好事的人,去了京城的图书馆,查到了三老当年发表的文章,还复印回来了。结果是霍老的文章815字,乔老的文章770字,贾老的文章602字。霍、乔、贾的排序就被默认了。霍老自然就是德高望重的领头羊了。老街的一些脸面的事务,霍老也就当仁不让地坐在主席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都心照不宣,却能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不住滑,犯了点小小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模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身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小意思,贾老都会显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

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

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在场合的中间,百无聊赖,忽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

的那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

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写老街的“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既照应文章首句,突出老街历史悠久的特点;的又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增加老街的传奇色彩。

B. 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合就一下子显得

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C. 年龄最长的贾老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他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

生上位做准备。

D. 小说结尾处写到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

人也并不尊师重教。

8. 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9. 这篇小说和《孔雀东南飞》一样都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请结合文本

对这种创作手法的好处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邵山人潜夫传

陈维崧

山人名潜,字潜夫,扬之通州人也。生即聪敏异常儿,顾授以经生家言,则恚甚,不肯读。或投诗赋

古文辞,则大喜,昼夜疾读不辍。间操笔为之,则大工。山人

..虽名家子孙,然家实贫,性又不善治生产。

妇,里中小家子也,庸奴其夫,日求去。妇既去,山人贫益甚,仅仅拾橡剉荐以自给。性卞急,与人语,

稍抵牾,辄谩骂。食物多禁忌,间会食,食器中有非山人所素食者,辍叱去,不顾也。里中儿争匿笑之。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

来吴中,而与王伯谷稚登谈诗一昼夜也。居无何

..,山人念客游久,郁郁不得志,间一归通州。而属有世变,里门且荡析久,则转徙于皋之委巷中,而是时山人亦已老矣。山人既无妇,老又无子,仅觅一里媪给飠甫食。室中止庋数十卷书,门无牡,户无扊扅。或瞰之,则绳缚其枢耳。县令常馈以金,一夕为小偷胠箧,

去立尽。山人怅且恨,与客语,辄诟骂不绝云。

山人于周秦两汉六朝书,无所不习,尤善《文选》。诗则工五言古诗,精籀篆

..,善李潮八分书。最攻字学,点画不少舛。著书数十万言,多为人取去,残失过半。已刻者,《州乘资》《失俪志》《邵山人诗集》,

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

观察与范玺卿,于山人里中最相知深也。山人病且死,而给其医药者,观察之子巢民先生。死之日,

经纪其后事,则长孺黄先生之力居多。

或曰:“山人性卞急,善骂。”维崧居东皋七八载,山人每过维崧,辄温语竟日。山人早过,而维崧

尚卧未起也,则坐待日暆耳。然则谓山人善骂人,岂信然哉!生见国家太平之盛,以一布衣

..为诸侯上客者,垂六十年,老而茕独以死,悲夫!

(节选自《陈迦陵文集》卷五,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

先生客之

B.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

生客之

C.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

客之

D.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

客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人,一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文中指的是山里之人。

B. “无何”在古汉语中解释为“不久、很短时间之后”,如“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或“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如“自觉无何”。

C. 籀篆是古代的一种书体,即大篆。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D. 布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中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而已,故命曰布衣”,意即

。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称老百姓为布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邵潜从小聪敏异常,但不肯读儒家经典,一生没有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B. 邵潜家境贫苦,却有名门子弟的习气,不愿意做农事,以致生计艰难。

C. 邵潜喜欢诗文辞赋,精通《文选》,擅长古诗、书法和字学,著述颇丰

D. 作者与邵潜有过交往,他认为同乡人关于邵潜喜欢骂人的传言不可信。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生即聪敏异常儿,顾授以经生家言,则恚甚,不肯读。

(2)山人早过,而维崧尚卧未起也,则坐待日暆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

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 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 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15. 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个人成长到国家发展,辩证地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道理,指出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会走向灭亡。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反衬

男子的变化无常。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

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的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这是中国女排赢得的第十个世界大赛冠军,也是她们为新中国70华诞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

作为三大球中唯一一支夺取过世界冠军的运动队,早已被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中国女排的影响力,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尽管成绩有起伏,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胜利。发扬女排精神,就要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中国女排为榜样,发扬女排精神,保持昂扬斗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创造不负新时代的更大业绩!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艰难险阻的克服,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B. 克服艰难险阻,需要团结的作风,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

C. 艰难险阻被跨越,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D. 跨越艰难险阻,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卫冕历久弥新汲取敲锣打鼓

B. 蝉联经久不衰汲取沸沸扬扬

C. 卫冕经久不息吸取敲锣打鼓

D. 卫冕历久弥新吸取沸沸扬扬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B. 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C. 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D. 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现状来看,仍存在三大“短板”。首先,①____。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亟待我们大力弘扬、传播。但当前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未能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而是较为片面地侧重于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次,②____。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社会成员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人员的相对缺失,以及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元素的缺乏,导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速度较慢,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③____”。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存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彼此间难免产生冲突与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我国的本土文化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带来阻力,从而影响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21.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出“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的异同点。注意:相同点不得超过25个字,相异点每条不得超过40个字。

①紫外杀菌法是利用物理方法,采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一些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紫外线波长在240m至280m范围内最具杀伤力,它能够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空气或是以水为介质的环境中,紫外线均可以直接透过这两种介质照射到微生物上,破坏其遗传物质的结构使其灭活,达到杀菌的目的。

②臭氧杀菌法是指臭氧以氧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以实现杀菌作用。臭氧对细菌的灭

活反应总是进行的很迅速,臭氧可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其死亡。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是: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壁脂类的双键反应,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臭氧还可以改变细胞中的代谢,它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者:亚历山大?蒲柏

整个自然都是艺术,不过你不领悟;

一切偶然都是规定,只是你没看清;

一切不协,是你不理解的和谐;

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

高傲可鄙,因为它不近情理。

凡存在都合理,这就是清楚的道理。

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这首小诗是由一系列警句组成的。而这些警句是包含了一个大道理的。

请细读“一切不协,是你不理解的和谐;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两句,并谈谈这两句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