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员工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员工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 28-3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2677/ap.2016.61004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s and Variable Factors

Cross-Layer

Zhong Yang1, Yu Zhao1, Yingkui Chen1,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28th, 2015; accepted: Jan. 17th, 2016; published: Jan. 20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Currently, as propell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 systematic study for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the key point for an enterprise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control enterprise of human resource 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concludes and organizes the definition, di-mension and measuring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is paper discusses separately the an-tecedent and the function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from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hot topic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thods, Variable Factors, Research Review, Prospect

员工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方法与变量跨层的视角

杨忠1,赵宇1,陈英葵1,2*

*通讯作者。

杨忠等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2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28日;录用日期:2016年1月17日;发布日期:2016年1月20日

摘要

当前企业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与文化差异背景下,系统的研究员工心理资本是全面了解和掌控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和提出相应管理对策的关键点。基于国内外心理资本现状研究的综合回顾,归纳与梳理了心理资本的界定、维度及测量方法。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分别探讨员工心理资本的影响前因以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心理资本后续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心理资本,方法,变量,研究述评,展望

1. 引言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知识经济时代和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的步伐,企业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企业要改善和提升绩效、持久的保持竞争优势,不仅要依靠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 (如设备、资金)的支撑,还需依靠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管理与开发。自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ap)概念提出后逐渐成为了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颇有影响的话题。进而Luthans,Jensen (2005)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基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转变开发模式,被认为是未来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决定因素和企业真正有价值的资产,其超过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管理与开发。Luthans,Youssef (2007)研究还证实了对个体的情感、态度与行为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作用比任何单独维度都大,如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等。近几年来诸多研究关注和探讨心理资本的内涵、维度、影响前因与作用机制,但总体而言较为零散及从单一的层面(个体层面或组织层面)研究探讨。为此本研究将对心理资本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进而从不同层面阐述员工心理资本的影响前因和作用机制并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引起学术界关注。

2. 心理资本的界定

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最早来源于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如Goldsmith,Veum & Darity (1997)的观点,是指心理资本蕴含着个体的自我认知、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在早期经验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或特征。Luthans, F., Luthans, K. W., & Luthans, B. C. (2004)基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和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视域下提出心理资本理论定义: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PPC)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感或自信(self-efficacy or confidence)、希望(hope)、韧性(resilience)、乐观(optimism)四个维度,强调心理资本是加以测量、可以管理与开发,并给予具体的开发方法。接着Luthans & Jensen (2005)明确的界定了心理资本概念,指出心理资本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心理资源。Luthans & Youssef (2007)进一步修订心理资本的定义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

杨忠等

关于心理资本的特征观点,学术界主要认可三类:第一种是状态论(state),研究者认为心理资本是可以变化的积极心理状态(Goldsmith, 1997; Tettegah, 2002; Luthans, 2004)。第二种是特质论(trait),研究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特质(Hosen R, Youssef, 2004; Letcher, 2004; Cole, 2006)。第三种是综合论,研究者认为心理资本同时具备类状态(state-like) (可以管理与开发)与类特质(trait-like) (相对较为稳定)两种特点(Avolio, 2006; Luthans, 2007)。目前研究的热潮逐渐倾向于综合论,即认为心理资本是可以测量、开发积极的心理资源,并能维持稳定的一段时限,进而探索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并对心理资本进行加以干预,澄清其维度要素是必要的。

3. 心理资本的维度与测量

通过分析以往的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心理资本的认识是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加入了更多组织行为学和积极心理学等要素赋予其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心理资本不仅是种状态,也是一种特质;心理资本不仅是种主观认知,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本研究对相关的维度要素论证观点进行阐述与归纳,具体如表(表1)所示。

根据现有研究及结合表(表1)分析可知,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述了不同的维度要素观点,如状态论视角出发以Judge (2001)由自尊(self-esteem)与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组成为代表;特质论视角出发以Goldsmith (1997)的二维说与Letcher (2004)的四维说为代表;综合论视角出发以Luthans (2004)、Avey (2006)、田喜洲(2008)、曹鸣岐(2006)等四维说与多维说为代表,综上可知心理资本的结构目前以Luthans (2004)四维说为主流观点。基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研究者也开发了本土化的量表,并表明本土化比西方心理资本量表的信效度更佳(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2009;侯二秀,陈树文,长青,2013),说明本土化量表在中国情境下适用的重要性,进而助推本土化心理资本的研究。

4. 心理资本的管理与开发

心理资本概念提出后,诸多研究尝试说明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完善是员工个体或组织保持高绩效的重要措施。具体而言,如郑国娟(2008)基于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干预并取得成果,其内容主要包含:建立希望,提升乐观态度,培养自我效能感/自信,增强坚韧性。孙晓龙(2009)从不同层面(员工和组织层面)分析心理资本开发方法有效应用的可行性,指出需要微观上员工的配合和宏观上组织的支持。温磊,七

Table 1. The definition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in focuses on dimensional comb

表1. 心理资本的概念关注维度梳理

阶层名称代表关注维度特性

一阶二维说Goldsmith (1997) 自尊、控制点特质三维说Jensen (2003) 希望状态、乐观状态、回复力综合四维说

Judge (2001) 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点、情绪稳定性状态Luthans, Avey (2006) 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韧性综合五维说

Letcher (2004) 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特质

田喜洲(2008) 自信、希望、乐观、坚韧、积极能力综合六维说曹鸣岐(2006) 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韧性、公民组织行为综合九维说Luthans (2007) 自信、希望、乐观、韧性、创造力、智慧、幽默、真实性、感恩之心综合

二阶二维说柯江林等(2009) 事务型心理资本、人际型心理资本综合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加工整理而成。

杨忠等

十三(2009)以企业员工为被试,采用前后测的实验方法,研究表明干预后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其各维度显著提高。江洪,武春友(2011)提出了心理资本干预路径模型,研究表明干预后能显著提升人力资源绩效。

在对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干预的同时,也对其各结构要素进行干预。其中以一群无家可归的老兵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对希望维度的干预研究,研究表明希望水平显著提升(Mille, 1992; Tollett et al., 1994)。关于韧性维度干预研究。诸多研究论证了韧性是可以被挖掘和改善的心理资源,并对员工的发展以及自身的绩效产生重大影响(Larson & Luthans, 2006)。

4.1. Luthans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PCI)

研究者们呼吁对心理资本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与开发,显然认为开发心理资本的重要性。现整理Luthans (2006)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PCI),以便于未来研究的借鉴,见图(图1)。

心理资本干预(PCI)模型主要是通过对其维度(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韧性)的具体管理与开发,目的在于加以利用心理资本这个潜在资源并从中获益,具体如下:

4.1.1. 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自信的方法

主要内容:让员工体验成功(绩效目标的实现与成功经验的积累);员工揣摩或观察与自身相似情景并能持续努力而取得成功的体验;引导者的劝说、暗示技巧促使生理或心理的觉醒。并能在体验过程中因地制宜、调整自我,从而提升员工的自我效能/自信。

4.1.2. 开发员工韧性的方法

主要内容:(1) 危险中心策略(重点是减少可能增加不期望的结果的危险和紧张刺激);(2) 资源中心策略(强调和增加可带来积极结果而没有危险的资源);(3) 过程中心策略(聚集适应系统的能量,以满足运用员工的资源来管理危机因素的需要)。

4.1.3. 开发员工希望的方法

主要内容:员工根据个体或组织目标进行路径设计,并对消除障碍制定相应策略。在体验过程中让员工将自身情境与相应的岗位要求、工作目标相结合,体验目标实现过程的乐趣,并能通过训练进而坦然面对挫败及提升希望水平。

Figure 1.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PCI)

图1.心理资本干预(PCI)

杨忠 等

4.1.4. 开发员工乐观的方法

主要内容:员工通过训练并探索克服困难而达成目标的方法,进而学会重新认识自我及接受自身以往的错误、过失;对现在生活的积极的一面产生满足感与自豪感,从而提升自信能力;积极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事件,至员工对成功的信心期待增大。

Luthans ,Youssef 和Avolio (2006)的微观干预(micro-intervention)研究及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结论都表明了被试(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员工)被干预后的心理资本水平明显得以提升,这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4.2. 企业家心理资本开发的E-PCI-S 模型

研究者张铭,胡祖光,谭江涛(2013)依据心理资本干预(PCI)模型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上的局限性和企业家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殊性推导出来,并提出了兼具直接开发与间接开发、微观开发与宏观开发、主动开发与被动开发的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的拓展模型——E-PCI-S 模型,其模型如下图(图2)所示。

研究者还将E-PCI-S 模型与PCI 模型进行比较(如开发主体、对象、层次、维度、方法、效果)并得出有不同之处的结论,如下表(表2)所示。

5. 心理资本的影响前因与作用机制

自心理资本提出后已有众多的实证研究,但较为零散,不利于该领域深入的探讨和有效的推进。目

Figure 2. The E-PCI-S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ed

图2. 企业家心理资本开发的E-PCI-S 模型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E-PCI-S model and PCI model

表2. E-PCI-S 模型与PCI 模型比较 比较维度

PCI E-PCI-S 开发主体

外部专家 外部专家或企业家自己与环境承载者 开发对象

易于集中且愿意接受外部治疗式开发的企业 所有企业家 开发层次

微观 微观、宏观 开发维度

希望、乐观、韧性、自我效能 作为整体的心理资本,涵盖的维度更广 开发方法

短期、高聚焦的面对面或基于网络 外部环境优化;短期、高聚焦的面对面或基于网络, 或心理资本干预替代 开发效果 短期见效,持续时间和是否存在反复有待检验

短期见效或长期见效;持续时间和是否存在反复有待检验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加工整理而成。

杨忠等

前对组织心理资本的研究范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研究层面看,分为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研究,二是从变量地位看,分为把心理资本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尝试梳理国内外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结果并加以整合,以求更全面地阐述心理资本的影响前因及作用机制相关理论模型,以便于加深对心理资本的理解。

5.1. 组织层面的影响前因

5.1.1.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研究表明企业组织文化对员工心理资本产生影响,企业重视组织的文化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支持,员工势必能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效能与心理韧性;企业管理者时常充满希望和保持乐观的心态,进而能影响员工的希望和乐观水平(Wright,2003;Harland,Knight,Lamming & Walker,2005;李霞,张伶,谢晋宇,2011)。

5.1.2. 组织支持感

组织支持感是助推员工提升归属感、不断进步的潜在变量。如田喜洲,谢晋宇(2010)等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能提升员工的心理资本。企业拥有高组织支持感,使得企业员工在工作生活中更能体现出乐观和自信,应对困难的方式多样化与突出的能力。而有研究者基于心理资本各维度视角分析得出:如唐强(2008)对人力资源等不同部门的员工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访谈,在高组织支持感的氛围与情境中,企业员工会表现出高度的心理资本。

5.1.3. 变革型领导

当前,诸多研究证实了变革型领导对心理资本(包含一些维度)的影响。如仲理峰等(2013)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证实了变革型领导通过愿景鼓励、关怀、激发及魅力行为影响心理资本水平,进而增强其自信与韧性水平。胡晰,毛晋平(2015)证实了变革型领导风格对教师任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产生积极的影响。

5.2. 个体层面的影响前因

5.2.1. 自我强化与工作挑战

自我强化是对某个领域或某个技能的掌控能力,研究表明自我强化高的个体能提升心理资本的水平,如唐强(2008)对企业员工的访谈结果论证了这一点。心理资本与工作挑战的关系是呈倒U型的,Averill 和Hackman等学者的研究发现,适度的工作挑战能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时能提升员工的希望和韧性水平,否则将会造成员工消极与懈怠的动机与情绪。

5.2.2. 人口学变量

关于人口学变量与个体心理资本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如柯江林等(2009)证实了工作年限、学历、年龄、性别与本土心理资本有显著性相关。Cole (2009)等证实了员工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对心理资本产生影响。

5.3. 心理资本的中介、调节作用

心理资本作为中介调节作用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仲理峰等(2013)研究发现变革型领导通过员工的心理资本在组织公民行为和任务绩效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叶新凤等(2014)研究表明了心理资本在安全氛围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赵晨、高中华(2014)研究表明员工心理资本在其政治自我效能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杨忠等

甄美荣等(2015)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在目标取向和回避目标取向起反向调节作用。

5.4. 组织层面的作用机制

5.4.1. 组织承诺

关于组织承诺影响前因的研究中,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组织承诺产生积极的影响,且心理资本作为高阶因子的影响力超过了单独维度的影响力。国内外学者研究还证实了心理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员工的组织承诺感,进而加强自身工作进度,努力工作,进一步的提升自我,尽心尽力的为企业服务并从中获益(Luthans et al., 2005;仲理峰,2007;Luthans,2008;唐强,2008;孔芳等,2011)。

5.4.2. 组织公民行为

心理资本和组织公民行为同样源于积极组织行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关联,根据心理资本对后果变量的效应模型原理。研究者从领导层面研究领导(工作团队)心理资本通过员工心理资本为跨层次中介变量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表现,而且组织管理者将自身的心理资本作为积极的榜样行为传递给员工,并能提升员工心理资本水平(Walumbwa, Hartnell, & Oke, 2010; 任皓,温忠麟,陈启山,2013)。

5.5. 个体层面的作用机制

5.5.1.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个体在工作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包括生理与心理的满意程度。李志勇等(2011)研究证实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呈正向相关并起到预测作用;吴伟炯等(2012)研究也发现,心理资本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员工幸福指数的提升,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满意度。

5.5.2. 工作绩效

工作绩效是心理资本作用机制模型中最先研究的后果变量,其与心理资本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模型中的研究重点。如田喜洲,谢晋宇(2012)研究证实了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的积极影响,能够推动员工对企业创造更多的资源与价值。吴庆松,游达明(2011)研究表明员工的心理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说明积极心理资本的重要性。

根据现有心理资本与结果变量的关系研究可知,研究者将模型细分为直接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动态效应模型(李斌,马红宇,郭永玉,2014),尤其动态效应模型目前较少研究。总体而言,这些模型助推了心理资本与相关变量的整合研究。

6. 小结与展望

纵览心理资本研究,其在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领域中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在实证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硕果,但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有待研究者们加以考量与探讨,如国内心理资本研究比国外较之薄弱;心理资本维度界定的不确定性;影响前因与作用机制较为零散;缺乏构建统一、权威的跨层次研究及研究工具的单一性。为此基于以往的研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认为未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6.1. 开展跨文化、跨领域的实证性研究

在中国文化情景下,关于“什么是心理资本?如何测量心理资本?通过哪些机制开发和提升心理资本?”等问题有待加以验证,答案可能是因东西方不同文化存在差异,基于不同的视角,研究者们研究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因而扩展心理资本的研究广度,进而开展跨文化、跨领域的实证性研究是很有探索意义的。

杨忠等6.2. 变量中介调节作用、动态效应模型的跨层次研究

回顾心理资本以往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源(positive psychological resources)的测量、管理与开发致用,对个体行为与态度产生正向作用。仲理峰(2013)研究证实了群体、组织心理资本是团队中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能够在企业竞争产生巨大的优势,激发团队活力与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以往大多研究主效应模型,现从不同层面研究心理资本中介调节模型,尤其是变量跨层次的动态效应模型整合和完善研究值得考量。

6.3. 多样化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的创新

目前,心理资本的研究方法较单一、大多基于问卷调查的横断研究方式。缺乏长期的纵向研究,Avey,Luthans等(2010)提倡采用纵向研究更为合理,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得知为数不多。再者,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如ERP、fMRI)发展和多样化,Peterson等(2008)呼吁利用脑电相关电位观测可能有差异,并未得以实证研究的支持。为此进一步统一与界定心理资本的维度,Avey等(2011);李启念,吴丹萍,陈英葵(2014)积极倡导内外结合的测量工具与创新,因此基于心理学神经机制视角探讨心理资本,揣摩心理资本背后的黑箱使之更为准确把握。

6.4. 加以考量不同年龄阶段心理资本干预方法

心理资本干预的方法已得到研究的论证,如留守儿童、大学生、员工、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方法虽有差异,但加以考量的结果都是将有效干预理论落实到实践操作中填补心理资本的空白。综上,在后续研究中应将心理资本内容得以扩展与加深,提升研究方法与探寻变量跨层的作用,助推企业管理者提出有效的管理手段,从而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源。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科学性—实用性平衡机制’的建构——基于中国式管理模式层的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XJA630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侯二秀, 陈树文, 长青(2013). 企业知识员工心理资本维度构建与测量. 管理评论, 25(2), 115-125.

胡晰, 毛晋平(2015). 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3(9), 1334-1337.

江洪, 武春友(2011). 心理资本干预下的人力资源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 5, 35-37.

柯江林, 孙健敏, 李永瑞(2009). 心理资本: 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 心理学报, 41(9), 875-888.

李斌, 马红宇, 郭永玉(2014). 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心理研究, 7(6), 53-63.

李启念, 吴丹萍, 陈英葵(2014). 工具, 开发与绩效: 员工心理资本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领导科学, 32, 47-50.

李霞, 张伶, 谢晋宇(2011). 组织文化的影响: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120-126.

李志勇, 吴明证, 张爱群(2011). 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工作家庭促进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6), 818-820.

任皓, 温忠麟, 陈启山(2013). 心理资本对企业员工职业成功的影响: 职业承诺的中介效应. 心理科学, 36(4), 960-964. 孙晓龙(2009). 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研究. 经济与管理, 23(10), 65-67.

唐强(2008). 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维度及其因果关系的初步验证.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杭州.

田喜洲, 谢晋宇(2010). 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 心理资本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1, 23-29. 田喜洲, 谢晋宇(2012).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及心理资本对员工绩效和工作态度的影响差异.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8(33), 174-180.

杨忠等

温磊, 七十三(2009). 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6, 672-675.

吴庆松, 游达明(2011). 员工心理资本, 组织创新氛围和技术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分析. 系统工程, 29(1), 69-77.

吴伟炯, 刘毅, 路红, 谢雪贤(2012). 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报, 44(10), 1349-1370.

张铭, 胡祖光, 谭江涛(2013). 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开发: E-PCI-S 模型. 中国工业经济, 12, 102-114.

郑国娟(2008). 心本管理背景下心理资本的嵌入. 经济管理, 15, 8-9.

仲理峰, 王震, 李梅, 李超平(2013). 变革型领导、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管理学报, 10(4), 536-544.

Avey, J. B., Luthans, F., Smith, R. M., & Palmer, N. F. (2010). Impa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Well-Being over Tim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5, 17.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037/a0016998

Goldsmith, A. H., Veum, J. R., & Darity, W. (1997).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nd Human Capital on Wages. Economic Inquiry, 35, 815-829.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111/j.1465-7295.1997.tb01966.x

Harland, C., Knight, L., Lamming, R., & Walker, H. (2005). Outsourcing: Assessing the Risks and Benefits for Organisa-tions, Sectors and N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5, 831-850.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108/01443570510613929

Larson, M., & Luthans, F. (2006). 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13, 75-92.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177/10717919070130020601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7). 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 321-349.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177/0149206307300814

Luthans, F., Luthans, K. 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 45-50.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016/j.bushor.2003.11.007

Luthans, F., Youssef, C. M., & Avolio, B. J. (2006).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093/acprof:oso/9780195187526.001.0001

Luthans, K. W., & Jensen, S. M. (2005). The Linkage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Mission: A Study of Nurses.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35, 304-310.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097/00005110-200506000-00007

Peterson, S. J., Balthazard, P. A., Waldman, D. A., & Thatcher, R. W. (2008). Neuroscientific Im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re the Brains of Optimistic, Hopeful, Confident, and Resilient Leaders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7, 342-353.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016/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dyn.2008.07.007

Walumbwa, F. O., Hartnell, C. A., & Oke, A. (2010). Servant Leadership, Procedural Justice Climate, Service Climate, Em-ployee Attitude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 Cross-Leve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5, 517-529.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037/a0018867

Wright, T. A. (2003). The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cubator an Idea Whose Time Has Truly Com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4, 437-442.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002/job.197

积极心理资本对员工创造性的影响

积极心理资本对员工创造性的影响 摘要:在如今高速动荡的工作环境中,达尔文的进化论愈演愈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定律让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不在超竞争( hypercompetitive)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当体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复存在时,人人都要追求优秀和卓越,竞争优势从何而来?其实决定成败的关键就是“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现在心理资本已超越传统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成为新世纪企业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商场上竞争激烈,经营环境瞬息万变,新的商品一下子就成了古董,新的流行转眼间也成为过去,“善变”成了未来主流的消费趋势,“效率”也不再是企业赖以为生的竞争利器。微利的时代,唯有不断地求新求变才能创造出与竞争者之间价值的差异。创造力在众多行业中被越来越重视。而个体创造力是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的基础(Anlabile , 1988) ,并且组织创造力和创新与组织绩效和生存息息相关(Nystrom , 1990) ,因此员工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主旨就是探讨积极心理资本与员工创造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心理资本四个组成因素和创造性模型三个成份的分析,来验证积极心理资本与员工创造性正相关的假设,从而为企业有效提升员工绩效开辟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心理资本;员工创造性

当下,员工创造力的发挥与否已成为众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而绩效管理之所以越来越重要,一举上升为世界十大管理难题之首,也是因为人才的竞争、人的潜能挖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发成为衡量一个员工优秀与否的标准。在这样一种趋势下,影响员工绩效、创造力的因素日渐成为企业HR关注的焦点,而心理资本的重要性也逐步凸显出来。 时下很多前沿企业都引入了名为PCA的项目,所谓PCA 即心理资本增值,是Psychological Captical Appreciation 的英文缩写。作为项目名称,PCA还包含另外两层含义:一是Passionate、Confident、Aggressive(激情的、自信的、进取的),指员工个人的激情、自信、进取状态;二是Positive Culture Atmosphere(积极文化氛围),指企业和团队的积极氛围。员工的积极心理资本被开发出来以后能否提升他们的创造力?两者之间是否一定存在正向的相互关系?倘若答案是肯定的话,企业的人力资源高管们就可以抛开令人头疼的绩效考核之路而另辟蹊径——从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入手,通过提升员工自信、希望、乐观、韧性的水平而实现员工创造力、绩效的显著提高,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1、心理资本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1 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以前,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支撑性学科几十年来都一直从负面导向、治疗心理疾病的视角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的前任主席Martin

[开发研究,国有企业,资本]国有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应用与开发研究

国有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应用与开发研究 一、引言 2014《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于今年7月初揭晓,中国上榜企业首次突破100家,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世界500强财富榜名单自1975年推出以来,直到1989年才第一次有了中国企业的身影。2002年中国企业上榜数量达到11家,之后不断攀升。其中在上榜的这些中国企业中,国有企业达到92家,占据了绝对优势。其中,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上榜中央企业达到47家,而中石化更是代表中国企业以457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取代了埃克森美孚,使得中国企业首次位居前三位。虽然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数量不断攀升,企业平均收入和资产总额也持续增加,但在一些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上,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仍然与国外知名企业有比较大的差距。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及非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的环境也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国有企业能否继续担负起国家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能否克服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关乎我国经济与社会健康稳健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内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依靠人来完成,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使得许多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是最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资源,并把其视作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人才资源可以推动经济强有力地发展。美国之所以能多年保持经济的全球领先位置,在其国土范围内聚集了数量庞大的世界顶尖人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掌握特定知识、技能的员工是改善组织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却非充分条件,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在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组织绩效的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只是实现组织高绩效的潜在能力,而员工态度和行为则是将潜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工具。如何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诱导或控制员工的态度与行为,激发员工内在动机和潜力,使其为企业发挥最大的才干,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员工目标的统一实现,已经成为我国国企管理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与传统心理学注重研究消极心理的模式不同,积极心理学主张要从人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意义的美德、机能和力量等出发,用积极的心理状态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方式,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家Luthans创造性地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想引入到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开创了积极组织行为学,首次完善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和维度,使得很多学者开始把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由此引发的积极行为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当今,心理资本已经被视作财力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成分,人能发挥多少潜质,决定了组织发展的动力,而人潜能的发挥根源在于其心理资本的多少,以心理学的视角,把心理资本单独作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资本,从而推动企业和社会的进步。 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技术更新、兼并和重组等变革,在

论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结构及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 论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结构及作用 作者:刘卓 来源:《商情》2016年第46期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探讨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结构维度,心理资本是提升企业综合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维度和作用机制,提出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开发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资本员工幸福感员工绩效 在经济学领域,在企业家眼中的传统资本是有形资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家日益发现,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传统资本理论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关注。白新文(2006)提出,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或经验形成的知识、技术与能力。陈井安等研究学者(2005)提出,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所认识的资源,主要是企业员工与网络的关系。通过研究学者的表述可以发现,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概念中并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心理因素。但是心理资本是长期保持企业人才竞争优势的资源,对于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资本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一致重视,并对心理资本展开的一系列的研究。本文拟对心理资本的维度和作用进行分析,并从不同维度提出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开发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与结构 心理资本的起源最早始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心理资本概念的首次提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aymondW. Goldsmith在1997-1998年间提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的关注重点在于“你是什么”。 对于心理资本的结构,由于研究学者们所处的背景不同、研究视角不同,研究结果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心理资本的构成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心理资本二维论,心理资本创始人Goldsmith (1997)认为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尊、控制点两个构成要素;心理资本三维论,从自我效能的动态性与内隐性特点出发,部分研究学者提出了希望、乐观与韧性这三个构成要素。其中Jensen和Luthans在研究中均采用了心理资本的三维研究结构。心理资本多维论,Page等研究学者(2004)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心理资本主要由希望、乐观、自信、回复力和诚信五个要素构成;Letcher(2004)则提出了心理资本就是大五人格的想法。张红芳(2009)等研究学者则从个体与群众的维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个体心理资本与群体心理资本两个不同的维度。 采用Luthans(2007)等研究学者的结论,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任务、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希望、乐观与韧性这三个维度。

浅析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与应用

浅析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 意义与应用 叶庆 摘要 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成长与转型之中,这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如何在竞争中完美胜出,决定成败的关键就是“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指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四个要素。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发掘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的重要性。本文从对心理资本的定义出发,分析阐述了积极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并结合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验,探索积极心理资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实践,为企业管理者展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 关键词人力资源心理资本意义实践应用 近年来,心理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新兴的课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管理者和学者的重视和研究。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员工心理资源是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来源。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员工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源泉。因此,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投资收益,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管理学家路桑斯教授创造性地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延展到人力资

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提出了“心理资本”理论,为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1心理资本的定义 资本的发展经历了原始资本、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融入社会学的理论,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与社会学家一起研究社会网,出现了社会资本的研究现象。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使人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POB)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此后,管理学家们把心理学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便产生了心理资本理论。赵曙明、董克用、时勘等国内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师都认为心理资本必将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一个新方向。 2007年,Luthans,Youssef和Avolio提出心理资本指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具体的说,心理资本就是关注“你是怎样的人”,或者从发展的角度看“你在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定义也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可。归结起来,它主要体现在: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以及自尊、人格这几个方面。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除了这些最符合心理资本标准的要素外,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资本,以及未来的心理资本。这些潜在的心理资本主要包括创造力、智慧、情感与情绪优势、主观幸福感、沉浸体验、幽默等认知与情感优势。未来的心理资本包括:社会积极能力、感恩与宽恕、情绪智力、精神性、真实性、勇气。 2、积极心理资本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我公司是一家尚未改制的中小型国有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同时身处全国重型机械之都的长沙,在较重的历史包袱以及企业发展规模偏小的双重压力下,相比于三一、中联等公司,飞碟新材料公司无法为员工提供高薪酬、高待遇,那员工在这样一个企业中工作,能否建立起积极的心理资本不仅对客户感觉中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影响,而且对公司的发展将产生重要

大学生心理资本调查研究

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报告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研究 成员:___ 院系名称:__教育科学学院_________ 专业:__教育学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2012级教育学班________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研究 付余英吴梦雪曾可 摘要:在海南师范大学随机抽取250名学生为被试,运用周丽霞的《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进行测量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心理资本各维度与性别、生源地、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在性别和生源地两个变量上并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4个变量上存在差异显著;并且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总体较为积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应对措施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1.1学术方面,心理资本研究日益增多

心理资本的研究源自西方国家,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从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搜索,以“心理资本”为提名或关键词,年限限定为" 2002-2009 ",共搜索到45篇文献,其中涉及学生群体的仅有7篇,2009年的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出现了近10篇关于“心理资本”的论文摘要, 2009年我国学术界掀起了心理资本的研究热潮,从研究文献的数量上也体现出这一点,2010年共出现123条关于心理资本的文献记录,2011年为109条,可见,心理资本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但是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还有待丰富。 1.2大学生压力加剧,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富足其心理资本势在必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新生力量,其心理素质和潜能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研究必定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3社会要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倍受考验,提升其心理资本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然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途径,比如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非治本之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只有培养大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2.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拓展了心理资本的研究领域。从文献查阅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大多以各类组织的员工为被试,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为大学生,大学生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具有其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2.2现实意义

企业员工个别心理资本与企业制度次文化之冲突与融合精修订

企业员工个别心理资本与企业制度次文化之冲 突与融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企业员工个别心理资本与企业制度、次文化之冲突与融合:从富士康案件考验EAP的心理资本效能作者:中国心理培训网 ; 发布时间:2010-10-29 11:25:25 ; 来源:中国心理培训网点击:300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本次讲座的主持人肖然,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与这么多专家、学者和在业内的精英人士,共同分享和学习关于本次大会的主题“发展心理资本,完善EAP服务,建设和完善组织企业进取发展的企业文化。”我们本次讲座的导师是林昆辉教授。林昆辉教授来自台湾,是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中山医学大学兼任讲师。林昆辉教授是台湾着名的婚恋、家庭、亲子教育心理专家,曾任高雄县生命义工协会主任、临床心理科主任,高山医院心理科主任,现任第一联合诊所临床心理科主任,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曾获教育部勋章,台湾90年推广与发展社会教育有功个人奖。林昆辉教授的着作有《小团体动力学》《教养心理学》《家庭心理学》《自杀防治理论技术》《生命教育》等。 今天林教授演讲主题是“企业员工个别心理资本与企业制度、次文化之冲突与融合:从富士康案件考验EAP的心理资本效能”。 林教授运用多年以来积累的经验,示范如何操作三级自杀防治理论模型,运用于畗士康案件的透彻解剖。从危机管理到管理发展,从人类创伤反应发展模型

到积极心理学;讲座中以EAP为题,展示各种具备集体与个别心理资本效能的方案。包括企业管理观点的企业心理资本EAP方案,以及价值管理观点的员工心理资本EAP方案。尤其是员工个别心理资本,对于企业制度、次文化发生冲突,导致伤害自己、他人或企业生命与形象的员工心理协助方案。 我们以热烈而期待的掌声欢迎林教授登场。 林昆辉:各位朋友,我本身是医疗人员,我是心理治疗师。大家知道从心理治疗观点在进入EAP保证纯粹心理学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各位从早上听到大会演讲知道,心理资本是心理学家提出的,还是管理学家提出的这是从管理学的观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们提出了EAP,但是当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导入了心理资本概念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一个很清楚的转向,就是企业管理的观点跟心理学的观点会不会发生冲突会。富士康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想提醒各位朋友,谈到资本就知道这是企业观点,投入的资本跟产出的利润;我们希望投入的资本少,产出的利润多;希望投入的资本是可以控制的,产出的利润也是可以控制的。可是在企业的所有资本里面,只有心理资本没有办法控制。那是不可能控制的一件事情,可是从企业的观点来看,隔了一层,好大一层。

什么叫做心理资本

什么叫做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企业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它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 ?在面对充满挑战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 ?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 ?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 “心理资本”历史性的突破了传统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顾客资本”的思维方式,对于深刻理解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变革的组织中的员工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本强调“你知道什么”,诸如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强调“你认识谁”,诸如关系和人脉;而心理资本则强调“你是谁”及“你想成为什么”,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 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通过投资并开发“你是谁”来获取竞争优势,其基础由“你是谁”组成而不是“你知道什么”或“你知道谁”。心理资本基于积极的心理学范式,关注人的积极方面和优点,体现个人对未来的信心、希望、乐观和毅力,关注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未来逆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个人层面上,心理资本指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的心理资源。在组织层面上,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类似,心理资本通过改善的员工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投资回报和竞争优势。心理资本具有独特性,能有效地测量和管理,通过投资与开发心理资本,能改善绩效,形成组织竞争优势。相对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心理资本更关注个人的心理状态。人力资本指员工身上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如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接受教育、培训技能等手段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指通过关系、联系网络和朋友而建立的关系资源,是包含在员工群体和员工网络中的知识;心理资本则描述了员工对未来的信心、希望,它是一种状态,而非特质,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类似,心理资本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并发展。 心理资本是一种状态累的个体特征,而不是相对稳定与持久的特质,因此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且他是可以开发的。例如,一位在国内工作很出色的管理者,当他被派到国外工作时,他的韧性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在心得国家缺乏他原有的那些社会支持资源。但是通过总公司提供的持续不断的辅导、支持一记他自己在当地慢慢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联系,韧性就能重建,而且可能是以一种更快的速度建立起来。

员工心理资本与员工绩效关系国外研究及展望

员工心理资本与员工绩效关系国外研究及展望 摘要:本文初步分析了关于员工绩效的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外绩效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角度上分析了员工心理资本与员工的绩效关系。 关键词:绩效心理资本实证研究 一、员工绩效的研究综述 (一)员工绩效的定义 尽管对员工绩效的研究由来以久,但对员工绩效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却未达成 共识,目前对绩效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结果观。Schermerhorn认为绩效是指工作中个人所表现出的任务完成的 质与量,Bemardin等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并且这些工作结果和 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 。 Kane认为绩效是“一个人留下的工作成绩或记录,这种东西与目的相对独立存在”。 二是员工绩效的“行为观”。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以Organ等为代表的学 者开始质疑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定义。他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即组织成 员的利他行为和角色外行为,他们对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应纳入到绩效考核 的体系,从而扩展了员工绩效的内涵,开始了“绩效是行为”观点的讨论。Murphy 认为绩效是与一个人工作的组织或团队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动。Campbell提出员 工绩效是员工完成组织所期望、要求、或正式化的角色规定时所表现的行为。Campbell则认为,绩效不是行动的后果或结果,它本身就是行动。绩效是由与组 织目标的实现有关的行为组成。Borman & Motowidlo认为绩效是可评估的、多维度、连续的与组织目标密切相关的行为结构体。 三是员工绩效的“素质观”。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在美国《心理 学杂志》上发表的《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文章中,论 证了行为品质和特征相比潜能测试能够更有效的决定绩效的高低,而这些直接影 响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被称为素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素质与 高绩效之间的关系,将素质为基础的员工特性纳入到绩效的考核范围内,突破了 传统的仅仅评估过去的观念和局限,将视角拓展到未来,从而实现了持续的绩效 提升。 (二)员工绩效的结构理论模型 随着对员工绩效认识的深入,对其结构的研究也从最初的单维变为多维。本 文介绍两种模型。 一是 Campbell高次序绩效结构模型。Campbell等人(1993)提出了一个八维绩 效结构模型。认为绩效由三个层面组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动机。这三 个层面上的八个维度包括细化的工作任务熟练程度、非细化的工作任务熟练程度、书面和口头交流任务的能力、所表现出的努力、维护个人纪律、促进他人和团队 绩效、监督/领导力、管理/行政管理。 二是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结构模型。Borman和Motowidlo(1993)提出了绩 效的二维结构,把绩效分为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和关系绩效 (contextual performance)。任务绩效是指完成分内工作的熟练度,它与具体职 务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个体的经验、能力和工作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关系绩效则是与工作任务间接相关的行为,他是一种自愿的工作行为,主要取决 于员工个体的动机和态度。Borman和Motowidlo所称的关系绩效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为完成工作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付出额外的努力;二是自愿做一些职责范围

心理资本PCA

心理资本:美国著名学者路桑斯于2004年提出心理资本概念并延伸到人力资 源管理领域。所谓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提升的心理资源。他借用一个商业名词寓意人的心理状况。人的所谓幸福,实际上就是其心理资本能否足够支撑他产生幸福的主观感受。 心理资本包括四个要素:1.自我效能:成功的信心 2.希望:意志和途径 3.乐观:现实而又灵活 4.韧性:复原与超越 员工心理资本增值服务(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PCA):以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学、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和心理资本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提升员工幸福感与组织绩效为导向,增强员工心理资本水平的系统解决方案。它通过系统的组织管理实践,培育高积极领导力的管理者,开发员工的幸福、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等关键心理资本要素,提升员工、团队、组织三个层面的幸福感与生产力,构筑组织构建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优势。 重视心理资本的必要性: (1)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是企业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情绪 智力等。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财力,不是技术,而是人。人的潜能是 无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 (2)现今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员工存在工作压力和思想压力,员工关注薪酬福利但更关注成长进步。他们能接受工作繁重和薪酬下降的现 实,但迫切需要心理安慰,这就需要我们管理者来学习如何营造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而并非等员工有了心理问题在去解决。应该从心 理学的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员工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心理 辅导的技术,引导员工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从而激发团队活力和 激情,促进工作绩效提升。 随着失业或岗位变动带来的高度紧张,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这是企业面临的非常现实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果不能

案例:创新应用EAP 提升员工心理资本

案例案例::创新应用EAP EAP 提升员工心理资本提升员工心理资本提升员工心理资本 2015年10月19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方面,这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能够以一种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提速、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这对个人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适应性等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近期相关调查表明,近98%的员工曾经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过多种心理压力或心理困扰,90%以上的员工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培训或讲座,和以往比较,关注心理健康的员工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在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层不仅需要注重企业员工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有效激励,更需要注重企业员工身心健康方面的建设。这需要企业自上而下的管理人员树立关爱员工的思想,以科学的方法理论作为指导,协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目前在国际上非常盛行的EAP 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心理资本,改善组织管理,自然成为了企业追捧的科学方法理论。通过对一些科研结果的分析发现,EAP 的实际应用推广,在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保持社会安宁和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建立以EAP 为理论基础,以落实人文关怀帮扶措施和塑造健康和谐工作环境为目的的员工关爱体系,企业才能更好地实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在管理与社交活动中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提升员工心理资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在常规的服务体系中,创新EAP 在企业中的应用,形成了具有上海联通特色的EAP 项目,并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EAP 走进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 走进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员工40多万人。如何为人数如此众多的员工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成为中国联通管理层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据此,中国联通集团工会积极推进了EAP 员工帮扶工作,要求各省分公司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引入员工工作中,创新员工关爱工作方式和方法,拓展和延伸“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内涵,激发员工活力,带领员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当前的危机与挑战,使员工和企业都能够在危机和困难中获得发展和成长,为员工队伍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据此,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下文简称“上海联通”)积极响应集团工会工作要求,并在领导的支持和带领下,于2012年11月起开展了EAP 项目试点工作,从企业管理和员工关爱两个角度入手,结合工会工作特点、依托外部专业指导、合理选择试点单位、大力推进全面铺开,逐步建成“四一”体系,实现“三大”目标。 局部试点局部试点,,浅尝EAP 之成果 之成果

员工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 28-3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10.12677/ap.2016.61004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s and Variable Factors Cross-Layer Zhong Yang1, Yu Zhao1, Yingkui Chen1,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28th, 2015; accepted: Jan. 17th, 2016; published: Jan. 20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19061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Currently, as propell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 systematic study for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the key point for an enterprise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control enterprise of human resource 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concludes and organizes the definition, di-mension and measuring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is paper discusses separately the an-tecedent and the function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from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hot topic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thods, Variable Factors, Research Review, Prospect 员工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方法与变量跨层的视角 杨忠1,赵宇1,陈英葵1,2* *通讯作者。

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

2010年第2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2010No.2 文章编号:1000—769512010)02—0132—03 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 杨健,蓝海林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员工心理资本是指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的积极性核心心理要素。作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心理资本理论为如何开发并促进员工的心理资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之上,围绕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影响效应等内容,对国内外心理资本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就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性意见。 关键词:心理资本;结构;影响效应 中图分类号:B849:C9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压力的加剧,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也表明,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精神状态及优秀的心理素质等心理资源是组织取得较高绩效的重要原因。然而,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高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收益,并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实践与研究的背景下,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由此提出,并逐渐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针对目前国内对心理资本的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本文拟对国外心理资本的概念、结构、影响效应及理论等相关研究进行介绍与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1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 目前关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特质(trait)论。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在Hosen(2003)提出的观点中,他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获得的一种具有耐久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psychologicalinfrastructures),主要包括个性品质和倾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更有一些研究者将心理资本等同于“大五人格”,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人格特质,是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I_etcher,2004;Cole,2006)。总体来讲,持特质论的学者将心理资本等同于人格,认为它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是状态(state)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目前状态论在心理资本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主要的观点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个体对自我、工作、伦理以及人生信念、态度和认知的综合(Goldsmith,1997:Tettegah,2002)。例如,Avolio(2004)研究指出,心理资本是指那些有助于预测个体高绩效工作和快乐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这些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积极的组织行为,使个体勤奋努力地去做正确的事情,并且获得较高的绩效和工作满意感。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乐观、积极归因、自我恢复力等。Luthans(2005)研究也认为,心理资本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bundling)。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状态,并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工作满意感和绩效都产生显著的影响。组织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我将成为谁”的认知来获取竞争优势。从以上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研究者都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独特的个人资源能够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行为并产生高绩效。 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2006年Avolio在探讨心理资本的内涵时,使用了“类似于状态(.state—like)这个词,并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状态性,可以通过干预措施来开发,又具备特质性,相对比较稳定,而目状态与特质实际上是同一维度上的两个极端。同时,Avolio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包括Bandura(2003)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Snyder(2000)对希望的研究,Carver(2003)对现实性乐观的研究以及Masten等人(2002)对复原力的研究都支持了这种观点。目前,综合论是心理资本内涵研究最新的观点,对心理资本今后的研究很有启示意义,但是这种观点正确与否,还需要通过迸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研究者对于心理资本内涵的理解有着趋同与综合的趋势。几乎三种理论都认可心理资本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个人的力量和积极性,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2)是一种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3)与人力资本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社会资本关注关系网络和人脉不同,心理资本则强调“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什么”,即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4)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并由此通过员工潜力的挖掘,提高增值效应以帮助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2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对心理资本结构或内容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资本的内涵,也有助于开发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日前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因此他们所确 收稿日期:2009-07—17。修回日期:2009—09一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社会化作用机制研究”(7070202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组织社会化纵向实证研究” (2007056101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研究”(07Y003);广东省哲学社科项且“智力资本作用机制研究”(090—2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家心理资本研究”(9451063201003287)

研究论文:员工的幸福感心理资本的作用

100781 心理学论文 员工的幸福感:心理资本的作用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的多样化,职场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实践。人们在获取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冲突矛盾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身心健康,从而也影响了员工的主观幸福感。 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已在人格、社会以及企业管理发展中引发了大量关注。管理及人力资源领域积极关注心理资本,不止因为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力量,更因为它与组织成员的绩效息息相关。而主观幸福感,则关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体现着个人对生活现状满意度,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最早关注的领域,其主要根据依据个体头脑中设定的标准,并对其现有生活水平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1]Diener通过30 多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四维结构:一是对过去、现

在和未来生活的满意度;二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是消极的情感体验;四是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心理资本是以积极心理学观点为基础,重点研究个体优势以及积极状态下所存在的力量。[2]Luthans在分析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后,提出了以个体积极心理为力量的“积极心理资本”概念。Luthans 等也首次明确定义了心理资本。并提出,积极心理资本就是自信、希望、乐观以及坚韧性四种积极心理力量。 主观幸福感重点强调了个体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心理资本则重点强调个体的积极心理能量。究竟积极心理能量对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有着怎样的作用,如何进行调节,正是本研究即将深入探讨的主要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华东,东北,西北三地企业职工300人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并全部回收,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73份,其中女性144份(52.7%),男性129份(47.3%),25岁以下150人(54.9%),26到30岁96人(35.2%),31到35岁23人(8.4%),45岁以上4人(1.5%)。未婚226人(82.8%),已婚45人(16.5%),丧偶2人(0.7%)。学

提升心理资本

提升心理资本,激发员工潜能——使能个体成长工作坊项目实践 (2012-01-11 09:35:29) 转载▼ 分类:企业心学-释能管理 标签: 心理资本 使能 释能管理 心理教练 杂谈 开发心理资本,释放员工潜能,打造以心为本的组织,是我们作为企业心理教练关注的课题,对于心理资本的关注也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前沿和重点,如下是我们在广东移动实施“使能个体成长工作坊”的文章记录,当时的项目除了俺之外,还有董丽、朱宗祥、林锦明、田绍鹂几位非常棒的伙伴!以及广东移动潇洒能干的王嘉女士,也因此结缘了很多新朋友.且分享,且记录. 提升心理资本,激发员工潜能 ——中国移动某客户服务中心基于心理资本的个体成长工作坊介绍封存的火山 “我是一座沉寂许久的火山!在现在的环境下无法喷发 我刚来的时候很有激情,时间久了,一直干同样的工作,就没激情啦我在这个岗位做了很久啦,一直想换一下,寻找一些新的体验,但总没机会 我头上有N项指标,基本很难全部完成,而且指标越来越重,难难!工资越来越高,但不知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了 我是合同制员工,无法距离转正遥遥无期,未来职业之路在哪里呢?”

这是我们调研过程中听到的很多员工的心声,面临员工现状,管理者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战。挑战1:在现有绩效、薪酬等人力资源基本模块日益完善的管理环境下,人员管理的新方向在哪里?挑战2:我们怎样创造激励每一名80后员工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工作环境——创造真正激励人心的环境?挑战3:如何在现在的情况下激发员工潜能,同时让管理者回归卓越的状态? 《中国移动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移动58%的员工感受到较大的压力,20%以上的员工职业枯竭状况严重,主要表现为工作没有活力和不认可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同时近20%的员工感受到幸福感低,这些指标都反应了员工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移动的管理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得不面对全新的管理课题:中国移动员工相对单一的工作环境,重复性、情绪化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能量积蓄,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舒缓,移动行业内外部竞争的职业压力,员工面临“被成长”的抵触与职业天花板的困惑;而暂时缓解负面情绪与疏导压力之后,员工面临现实环境的状态波动,换言之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与持续的工作动力? 我们在广东移动某客户服务中心成功地实施了基于心理资本的“个体成长工作坊”项目,探索了一条现行管理模式下提升员工心理资本的新路径。 寻找力量之源:心理资本与KH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