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 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电动汽车的动力由电动机提供,电机驱动系统(简称驱动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了电动汽车的性能。电动汽车系统需要能够满足频繁停车启动、加速、大负载爬坡以及紧急制动等要求,也需要考虑到汽车行驶路况复杂多变,存在雨天、酷热、下雪等恶劣天气,以及颠簸、泥泞等复杂路况。另外,在满足行驶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最大限度地保证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的舒适安全。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分,驱动系统应满足宽调速范围、宽转矩输出范围、良好的加减速(起动、制动)性能、运行效率高(提高续航里程)以及高可靠性等要求。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效率优化,总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从电机本体的电磁设计、制造工艺以及电机的材料着手,开发高效电机。

2)改进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技术,降低功率开关器件上的损耗从而提高逆变器的整体效率;降低变频器输出电压的谐波含量,如采取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技术和软开关技术,减小谐波含量从而提高驱动系统的整体效率。

3)研究合适的控制策略,在保证电机满足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减小直流侧的功率输入,提高驱动系统的效率。

目前,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很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Loss Model Control,LMC)策略;第二类是基于搜索法的效率优化控制(Search Control,SC)策略。下面分别进行概述。

1.2.1 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该控制策略作为一种基于前馈式的控制方法,基本原理是:在充分考虑电机各部分损耗的基础上,建立较为精确的损耗模型,根据电机运行状况(负载转矩和实际转速)计算出该运行状况下最优的控制变量(一般为磁场、电压或者电流)以减小驱动系统的损耗。若控制变量为电枢电流,对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来讲一般选择最优的直轴电流i d和交轴电流i q,对混合励磁电机驱动系统来讲包括i d、i q以及励磁电流I f。这种控制策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了闭环传动系统中,可以保障电机驱动系统在全局运行范围内都能实现效优化。基于损耗模型的同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基本框图如图1.1所示。

基于损耗模型的驱动系统效率优化策略最早由T.M.Rowan和T.A.Lipo[1],以及H.G.Kim [2]等人提出并进行研究;1987年Bose[3][4]等人将该策略运用到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美国学者X.Wei和R.D.Lorenz已将基于损耗模型控制策略结合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DTC)中,以提高永磁同步电机在瞬态过程中的效率[5]。针对同步电机而言,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策略总共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考虑铁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6][7]、考虑铜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8][9]、考虑铁损和铜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10][11]、基于电机精确损耗模型损耗模型控制策略[12][13]和约束条件下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14][15]。

图1.1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基于损耗模型效率优化控制策略的技术特点在于,它根据电机运行状况,通过解析法计算出使电机损耗最小的控制变量,在满足电机运行的同时降低驱动系统损耗。该方法控制变量由算法直接给出,电机效率的优化能够直接实现,数学概念清楚,物理意义明确,而且变量直接给定导致响应速度快,根据电机实际运行条件计算变量,从而能保证电机在全局运行范围内高效运行。但这种策略的缺点也不容忽视:①该策略需要对电机参数有很详细的了解,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电机参数包括电感参数、电枢绕组电阻、励磁绕组电阻、各部分的损耗系数等都会随电机运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电机参数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损耗模型不准确,从而导致控制变量的计算值不能实时追踪实际的最优值;②损耗模型建立的越准确,计算结果越接近于真实值,但也会导致计算过程越繁琐;③实际过程中为了简化计算,又不得不对损耗模型进行简化,这必然会导致计算值和实际值的差距变大,

所以最终寻优结果也仅仅是一种简化后的次寻优。

1.2.2 基于搜索法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基于搜索法效率优化策略的基本原理是:在恒定的运行条件(恒定的转速和负载转矩)下,通过控制器不断实时调整控制变量(一般为磁场或电流),寻找该运行状态下的系统损耗最高点。

图1.2输入功率最小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的基本框图如图1.2所示,其中P (k -1)、P (k )和Δi d (k )分别为第k -1和第k 次直流侧功率检测值以及第k 次的控制变量。搜索法一般包括梯度法[16]、定步长(细分)法[17]、最优转差频率法[18]、基于斐波那契数列法[19]、神经网络法[20]、黄金分割法[21]以及模糊搜索法[22]。

清华大学的学者[23]分析了感应电机搜索控制的三种算法,即Ramp 法[24]、Rosenbrock

法[25]以及黄金分割法,对比了各种算法的复杂性、收敛速度以及效率优化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后的基于在线搜索的效率最优算法。改进后的黄金分割法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硬件中加入低通滤波器,对输出转矩的脉动进行了有效抑制,并将该技术用于电动汽车驱动用感应电机。

国外学者S.K.Sul和M.H.Park选用电机的转差频率作为控制变量,提出了一种基于输入功率最小的搜索方法[26]。该方法将电机不同运行状况下的最小输入功率对应的最优转差频率,以表格的形式预先保存在控制器的内存中,电机运行时根据运行状况获得表格内的最优控制变量,对实际变量进行实时跟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者对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的电动汽车PMSM驱动系统效率优化进行了研究[27],由于公式计算需要滤波时间,电机变量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收敛以及稳定时间,因此搜索法一般需要较长的运行周期,不适合应用到需要频繁加减速的电动汽车领域。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区式是在线效率优化方法,与传统在线搜索法不同,该方法将寻优搜索过程“多线程”化,将搜索区间“离线”化。减小了搜索时间,只需保证在区间内完成一次寻优循环即可,但该策略的技术难点在于搜索区间的量化。

基于搜索技术效率优化控制策略的优势显而易见,即不要预知电机参数,省略了建立损耗模型和推导最优变量的过程。系统能够在电机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控制变量的方式自动搜索效率最高的运行点,因而鲁棒性强,适用性好;避免了建模过程中由于运行条件不同导致参数改变而引起的误差,从而寻优精度高。但该策略的缺点也不容忽视:①需要很高的输入功率检测精度;②输入功率与跟寻优变量有关,在系统效率最高点的附近变化可能会比较平坦,这要求对输入功率的测量,必须为高精度且无噪声的;③系统效率可能是复杂的且非线性的函数,这种情况下难以让系统快速地运行到效率最高点,即搜索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适合应用到像电动公交这种频繁起动、制动的场合;④一般凭经验给出固定的搜索步长,收敛速度慢,收敛时间长,不适合应用于负载变化、运行状况变化频繁的场合;⑤增加硬件系统件设备,从而增加成本。

电机控制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电机控制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电机控制是指,对电机的启动、加速、运转、减速及停止进行的控制,根据不同电机的类型及电机的使用场合有不同的要求及目的,对于电动机,通过电机控制,达到电机快速启动、快速响应、高效率、高转矩输出及高过载能力的目的。 行业发展到现在,要求把效率提得更高,这时候对马达的控制或驱动要求的精度就会高。据李志林介绍,原来我们很多家用产品,像空调、风扇或家里所有电器的风机,要么就是不用,要么就是全速运转,这种耗能驱动是粗放型的驱动。现在要求我们的控制要更精密,更节约能源,因为行业到了电机必须提升效率的转折点。 关于马达控制,目标就是提高效率。有了更优异的性能,在负载发生变化的时候,马达的响应提高了,能耗就能降下来。在便携式应用里,电池的使用寿命会更长,还会有更紧凑的外形设计和更少的能耗。 李志林表示,TI正尝试通过嵌入式智能技术控制功能来提高效率,有几种方法: 1、增加电机的控制算法。 2、采用数字速度及转矩控制环路,把原来粗放型控制的精度再提高。用智能模式还可以节约成本,加速产品上市的进程。 电机行业的趋势是无刷DC马达 谈及电机的技术趋势,李志林介绍到有刷DC马达是目前为止用的最好的电机,它的好处是控制起来非常简单,转子的转动惯量比较小。它将电刷固定在定子上,有两个探刷,让它接触转子上分成不同区域的转子上的线圈接线。这种架构有个不好的地方,它的电刷在每次换向的时候与转子换向器接触的时候会打滑,因为它有时候会绝缘,有时候会接触,会有火花。同时探刷与换向片会有摩擦,会有火花,所以有些应用是不能用的,它控制的精度比较有限。 而无刷的DC马达把永磁体在转子上,绕组在定子上,因此该电机没有电刷或转向器,这是目前应用最多,也是未来家电应用的趋势。 电机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对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各国纷纷制定了电机能效标准,并颁布法令强制执行。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低效、耗能的普通电机将逐步被环保、节能的高效电机所取代。 TI的电机发展方向 关于TI在电机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志林介绍会朝以下几个方向走: 1、嵌入式控制,比如无刷马达转的时候,我们会对转向,相位的侦测,有刷马达是通过探刷换相的,TRBC没有传感器,这时候侦测和控制功能都放在我们芯片内部。

数控系统伺服驱动优化方法

数控系统伺服驱动优化方法 白斌 内容摘要:目前数控机床配置的数控系统主要有日本FANUC和德国SIEMENS系统,如何提高伺服驱动系统的动态特性,这也是维修及调试人员必须要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机床各轴的驱动、电机数据如速度环、位置环增益直接影响轴的动态运行特性。如果这些参数设置不当,就会导致机床运行过程中的振动,伺服电机啸叫,使加工无法进行,甚至会导致丝杆和导轨损坏。为了达到良好的零件加工精度,对驱动参数进行优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关键词:速度环位置环优化 伺服驱动优化的目的就是让机电系统的匹配达到最佳,以获得最优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在数控机床中,机电系统的不匹配通常会引起机床震动、加工零件表面过切、表面质量不良等问题。尤其在磨具加工中,对伺服驱动的优化是必须的。 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包括3个反馈回路,即位置回路、速度回路以及电流回路,其组成的框图如图1-1所示。最内环回路反应速度最快,中间环节反应速度必须高于最外环,如果没有遵守此原则,将会造成震动或反应不良。

图1-1 伺服系统控制回路 伺服优化的一般原则是位置控制回路不能高于速度控制回路的反应,因此,若要增加位置回路增益,必须先增加速度回路的增益。如果仅仅增加位置回路增益,机床很容易产生振动,造成速度指令及定位时间增加,而非减少。在做伺服优化时必须知道机床的机械性能,因为系统优化是建立在机械装配性能之上的,即不仅要确保伺服驱动的反应,而且也必须确保机械系统具备高刚性。 以日本FANUC 0iC系统为例,详细讲解伺服驱动优化过程。主要过程在伺服调整画面进行优化调整,画面如图1-2所示。

图1-2 FANUC伺服调整画面 1)首先将功能位参数P2003的位3 设定1,回路增益参数P1825设定为3000,,速度增益参数P2021从200增加,每加100后,用JOG移动坐标,看是否震动,或看伺服波形(TCMD)是否平滑。 注:速度增益=[负载惯量比(参数P2021)+256]/256 *100。 负载惯量比表示电机的惯量和负载的惯量比,直接和具体 的机床相关,一定要调整。 2)伺服波形显示:把参数P3112#0改为1(调整完后,一定要还原为0),关机再开机。如下图1-3所示:采样时间设定5000,如果调整X轴,设定数据为51,检查实际速度。 图1-3伺服波形设置画面

三相BLDC电机控制和驱动系统的策略

简化三相BLDC电机控制和驱动系统的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模拟和接口产品部 产品线营销经理 Brian Chu 高度集成的半导体产品不仅是消费类产品的潮流,同时也逐步渗透至电机控制应用。与此同时,无刷直流(BLDC)电机在汽车和医疗应用等众多市场中也呈现出相同 态势,其所占市场份额正逐渐超过其他各类电机。随着对BLDC电机需求的不断增 长以及相关电机技术的日渐成熟,BLDC电机控制系统的开发策略已逐渐从分立式 电路发展成三个不同的类别。这三类主要方案划分为片上系统(SoC)、应用特定 的标准产品(ASSP)和双芯片解决方案。 这三类主要方案均能减少应用所需的元件数并降低设计复杂度,因此正逐渐受到电机系统设计工程师的青睐。不过,每种策略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将论述这三种方案及其如何在设计的集成度和灵活性之间做出权衡。 图1:典型的分立式BLDC电机系统框图

基本电机系统包含三个主要模块:电源、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单元。图1给出了传统 的分立式电机系统设计。电机系统通常包含一个简单的带集成闪存的RISC处理器,此处理器通过控制栅极驱动器来驱动外部MOSFET。该处理器也可以通过集成的MOSFET和稳压器(为处理器和驱动器供电)来直接驱动电机。 SoC电机驱动器集成了上述所有模块,并且具有可编程性,能够适用于各类应用。 此外,它还是因空间受限而需要优化的应用的理想选择。但是,其处理性能较低且内部存储空间有限,因此无法应用于需要高级控制的电机系统。SoC电机驱动器IC 的另一个缺点是开发工具有限,例如缺乏固件开发环境。大多数业界领先的单片机供应商均提供种类繁多的易用工具,这一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ASSP电机驱动器面向某一特定领域设计,一切都针对某个狭义应用而优化。其占 用空间极小且无需软件调节。此外,它还是空间受限应用的理想选择。图2给出了 10引脚DFN风扇电机驱动器的框图。由于ASSP电机驱动器通常专注于大批量生产 应用,因此往往拥有出色的性价比。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依靠ASSP驱动器运行的 电机需要牺牲性能。例如,大多数现代ASSP电机驱动器能够驱动采用无传感器和 正弦算法的BLDC电机,而过去则需要使用高性能单片机才能实现这一点。但是,ASSP产品缺乏可编程性且不能调节驱动强度,这会限制其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 求的能力。 图2:独立式风扇电机驱动器框图

电动机技术发展及现状、工作原理、电动机的运行维护大学论文

绪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中、小功率电动机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极其广泛的的应用。特别是乡镇企业及家用电器的迅速,更需要大量的中小功率电动机。由于这种电动机的发展及广泛的应用,它的使用、保养和维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动机技术发展及现状、工作原理、电动机的运行维护。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电动机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

第一章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式以及对策第一章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 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机电一体化”这个词是日本安川电机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末作商业注册时最先创用的。当时及70年代,人们一直把机电一体化看作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国内早期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械电子学”并用,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更流行使用。 80年代,信息技术崭露头角。微处理机的性能提高,为更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所采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等。微机作为关键技术引入了飞行器系统后,使机械-电子系统在高度控制、排气控制、振动控制和保险气袋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关于“机电一体化”这个名词的起源,说法很多。早在1971年,日本“机械设计”杂志副刊就提出了“Electronics”这一名词,从图47.6-1可见它是融合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新兴的技术。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和制造出的产品,称之为机电一体化产品。

转差频率控制的异步电动机

转差频率控制的异步电 动机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转差频率控制的异步电动机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实训报告 二级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 摘要 矢量变换控制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现代交流调速系统高性能化的基础。交流电动机是个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被控对象,采用参数重构和状态重构的现代控制理论概念可以实现交流电动机定子电流的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之间的解耦,实现了将交流电动机的控制过程等效为直流电动机的控制过程,使交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和提高,从而使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成为可能。目前对调速性能要求较高的生产工艺已较多地采用了矢量控制型的变频调速装置。实践证明,采用矢量控制的交流调速系统的优越性高于直流调速系统。 本文基于MATLAB?对异步电动机转差频率控制调速系统进行仿真研究。首先分析了异步电动机转差频率控制技术的主要控制方

法、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之后对异步电机的动态模型做了分析,进一步介绍了异步电机的坐标变换,对异步电机转差频率矢量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通过仿真工作,证明了其可行性。最后,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如下结论:单纯的转差频率控制带载能力差,应用转差频率矢量控制可增强电机对转矩的调节能力且无需电压补偿。 关键词: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转差角频率 MATLAB 目录

一、转差频率控制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调速系统 1.矢量控制概述 矢量控制实现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分别对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具体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 矢量控制(VC)方式: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的做法是将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下的定子电流Ia、Ib、Ic、通过三相-二相变换,等效成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交流电流Ia1和Ib1,再通过按转子磁场定向旋转变换,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直流电流Im1、It1(Im1相当于直流电动机的励磁电流;It1相当于与转矩成正比的电枢电流),然后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求得直流电动机的控制量,经过相应的坐标反变换,实现对异步电动机的控制。其实质是将交流电动机等效为直流电动机,分别对速度,磁场两个分量进行独立控制。通过控制转子磁链,然后分解定子电流而获得转矩和磁场两个分量,经坐标变换,实现正交或解耦控制。

伺服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应用

伺服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应用 摘要:伺服电机,准确的说:伺服系统是一类控制发动机转速,转角以及转速,然后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实现运动机械的运动要求的一个系统,它的核心是控 制器,控制对象为伺服电机,以机械运动为驱动设备,执行机构是电力电子功率 表变换装置,在自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组成的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本文主要 对伺服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伺服电机;自动控制;应用 在工业4.0的新时期,人类对工业自动化的需求不断上升。在工业生产中所 需要进行的控制、组装、拼合、检测、校验、调度、优化和决策等各个环节,均 有提高产能、降低损耗、确保安全和保证质量的需要。工业自动化正是为实现上 述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类综合性高新技术。在工业革命3.0时代,以电子计算机技 术应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极大推动了工业自动化的进程,伺服技术也承接着工业 革命3.0的浪潮飞速发展,在机械、电器、电子、石化、冶金、电力、交通、印刷、汽车、食品等行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伺服技术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狭义的 伺服技术仅限在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制造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技术等 传统工业生产领域,而广义的伺服技术应用于传统与新型的各个行业。 1.伺服电机 当前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使用的伺服电机是交流伺服电机,其主要包括转子 和定子两个组成部分。其中,转子部分的结构形式包括鼠笼形转子和非磁性杯行 转子两种形式。而常用的定子结构则是与旋转变压器的定子结构类似,通过在定 子铁心中设置相互垂直的两相绕组构成。根据转子结构的不同,可以将交流伺服 电机分为两种形式。其中,鼠笼转子交流伺服电机由转子铁心、轴和转子绕组构成;而非磁性杯形转子交流伺服电机的内定子则由环形的钢片叠放而成。 从当前市场应用情况来看,通常广泛使用鼠笼形转子伺服电机。这主要是因 为非磁性杯形转子工作过程中惯量小,轴承的摩擦阻转矩较小,而且转子之间不 存在齿槽,使得电机工作过程中没有齿槽啮合的现象,从而使得其转矩和输出功 率都较小。另外,杯形转子伺服电机的制造工艺复杂,可靠性相对较低,主要用 于十分平稳的场合。因此,本文以广泛应用的鼠笼形转子伺服电机为对象进行讨论。 2.伺服控制系统 2.1开环伺服系统 开环伺服系统不设置检测反馈装置,不构成运动反馈控制回路,电动机按装 置发出的指令脉冲工作,对运动误差没有检测反馈和处理修正过程,采用步进电 机作为驱动器件,精度完全取决于步进电动机的步距角精度和机械部分的传动精度,难以达到高精度要求。步进电动机的转速不可能很高,运动部件的速度受到 限制。但步进电机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且其控制电路也简单。所以开 环控制系统多用于精度和速度要求不高的经济型设备。 2.2半闭环伺服系统 半闭环伺服系统采用内装于电机内的脉冲编码器,无刷旋转变压器或测速发 电机作为位置/速度检测器件来构成半闭环位置控制系统,其系统的反馈信号取自电机轴或丝杆上,进给系统中的机械传动装置处于反馈回路之外,其刚度等非线 性因素对系统稳定性没有影响,安装调试比较方便。定位精度与机械传动装置的

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 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电动汽车的动力由电动机提供,电机驱动系统(简称驱动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了电动汽车的性能。电动汽车系统需要能够满足频繁停车启动、加速、大负载爬坡以及紧急制动等要求,也需要考虑到汽车行驶路况复杂多变,存在雨天、酷热、下雪等恶劣天气,以及颠簸、泥泞等复杂路况。另外,在满足行驶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最大限度地保证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的舒适安全。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分,驱动系统应满足宽调速范围、宽转矩输出范围、良好的加减速(起动、制动)性能、运行效率高(提高续航里程)以及高可靠性等要求。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效率优化,总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从电机本体的电磁设计、制造工艺以及电机的材料着手,开发高效电机。 2)改进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技术,降低功率开关器件上的损耗从而提高逆变器的整体效率;降低变频器输出电压的谐波含量,如采取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技术和软开关技术,减小谐波含量从而提高驱动系统的整体效率。 3)研究合适的控制策略,在保证电机满足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减小直流侧的功率输入,提高驱动系统的效率。 目前,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很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Loss Model Control,LMC)策略;第二类是基于搜索法的效率优化控制(Search Control,SC)策略。下面分别进行概述。 1.2.1 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该控制策略作为一种基于前馈式的控制方法,基本原理是:在充分考虑电机各部分损耗的基础上,建立较为精确的损耗模型,根据电机运行状况(负载转矩和实际转速)计算出该运行状况下最优的控制变量(一般为磁场、电压或者电流)以减小驱动系统的损耗。若控制变量为电枢电流,对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来讲一般选择最优的直轴电流i d和交轴电流i q,对混合励磁电机驱动系统来讲包括i d、i q以及励磁电流I f。这种控制策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了闭环传动系统中,可以保障电机驱动系统在全局运行范围内都能实现效优化。基于损耗模型的同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基本框图如图1.1所示。 基于损耗模型的驱动系统效率优化策略最早由T.M.Rowan和T.A.Lipo[1],以及H.G.Kim [2]等人提出并进行研究;1987年Bose[3][4]等人将该策略运用到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美国学者X.Wei和R.D.Lorenz已将基于损耗模型控制策略结合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DTC)中,以提高永磁同步电机在瞬态过程中的效率[5]。针对同步电机而言,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策略总共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考虑铁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6][7]、考虑铜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8][9]、考虑铁损和铜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10][11]、基于电机精确损耗模型损耗模型控制策略[12][13]和约束条件下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14][15]。

机电一体化中的电机控制与维护策略思考

机电一体化中的电机控制与维护策略思考 摘要:传统机械工业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是以人工操作 机电设备为主。然而随着生产规模扩大,有了新的机电要求,传统机械为主的生 产方式已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控制学在机电 行业应用日益广泛,新工艺及传统工艺深度融合发展,对未来生产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针对机电一体化化中电机控制与维护策略相关知识,本文从以下几方面 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有帮助。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电机控制;维护策略 引言 现代社会发展中,机电一体化发展空间大且有良好发展趋势。我国机电一体 化发展速度慢,相较之发达国家,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有一定差距。随着机电一 体化技术的发展,当前我国很多机械行业领域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生产。机 电一体化发展中经过多次创新改革,发展日益稳定因而备受行业关注,由此为我 国社会经济与机械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1、改善机电一体化具体内容与内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技为主的内在发展动力逐渐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 成内容。简单而言,机电一体化内涵包含三部分:(1)以新生产技术为主的机 械生产方式。该技术应用旨在有效融合电子操控技术,充分发挥电子操作技术优 势提高生产流程性能。(2)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巧妙应用该技术有效融合 机电一体化电机硬件与软件系统,以此同步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生产目标。(3)系统感受器官及传感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化中应用该技术可自动化控制与调节 机电运转与发展情况,保障机电一体化系统运转水平。虽然现阶段机电一体化应 用各行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但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 在一些不足,亟待制定措施进行改革。为了确保生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电机稳定 稳定,扩大与提高工艺生产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以此深入控制并保护电机设备。 2、机电一体化电机控制与维护现状 现阶段,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但在电机控制及维护工作中, 传统电机控制及维护方案与机电一体化高效运转要求不相符。而且传统落后的电 机控制设备无法有效的保护电机设备。同时生产运营中电机所处环境比较特殊, 只有加强电机环境建设方能确保电机实现高效长久的运行。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电机设备提出了更加养的要求,一旦电机控制出现 故障就会影响整个生产活动。例如,电机操作人员应用指令执行操作,假若自动 化电机不能精确识别指令,就会影响电机实际运行。另外各生产环节中,如果电 机状态出现异常也会影响整个生产过程。此类问题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不仅仅局 限于短路以及电机太热等问题,此种情况下电机控制与保护系统面临更高的要求。 机电一体化电机操作中,传统电机保护装置一般应用电磁继电器与熔断器等 硬件防护措施。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处理环节中此类简单防护 措施会影响数据紧缺性,无法满足实际生产发展与进步,还会引发很多安全事故,这与电机系统灵敏性联系紧密。整体而言,电磁继电器及熔断器为主的硬件防护 措施,综合性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3、机电一体化电机控制与维护策略 3.1定期检查机电一体化运行设备

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控制策略

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控制策略 发表时间:2018-10-01T12:18:49.2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刘英敏 [导读] 摘要:为了提高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精确性,本文主要分析了三种较为成熟的控制策略,同时分析了现代控制理论在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应用控制策略的未来发展方向,期望能够推动系统控制策略的不断完善发展。 齐鲁石化运维中心炼油电气山东淄博 255434 摘要:为了提高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精确性,本文主要分析了三种较为成熟的控制策略,同时分析了现代控制理论在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应用控制策略的未来发展方向,期望能够推动系统控制策略的不断完善发展。 关键词: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策略;方向 交流异步电动机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力拖动装置,其主要成分包括定子、转子和气隙。定子绕阻在接通三相交流电之后能够产生磁场,而且还切割了转子,进而获得转矩。交流异步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价格实惠、安装和维护方便等优点,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交流异步电动机常见的调速方法有降压调速、转子串电阻调速和变极对数调速等,其中的变压变频调速的调速范围宽、灵活性较强,应用较为广泛。变压变频调速时的转差功率能够保持稳定,在配以一定的技术后能够保持高性能,能够与直流调速系统想媲美。本文以现代控制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对异步电动机的变压变频调控策略的分析。 一、基于静态模型的控制策略 对异步电动机的调速的本质在于对电磁转矩的控制。传统的异步电动机交流调速系统以T型稳态等电路建立了数学模型,但对电磁转矩的控制率低。但其也有结构简单、工作场合要求低等特点,在风机和水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对转速开环、恒压频比的控制 对转速开环和恒压频比控制的核心在于对电压和频率的控制,确保电压频率比保持稳定不变的情况下,以改变异步电动机的同步转速进行调速。在这一过程中,当电磁转矩不变时,转差频率不变,负载时的转速不变,通过改变电子电压频率来稳步改变转速。由于转速开环、恒压频比不能控制电磁转矩,其动态性能较差,调速范围也十分有限。 2.转速闭环、转差频率控制 能够控制电磁转矩就能够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在转速开环、恒压频比上进行转速闭环控制,当电压频率陡然增加时,电机转速较为迟疑,造成转差额较大,电机转速提高,进而实现了对转速的控制。 二、基于动态模型的传统控制策略 上述的一种控制策略从稳态的电路出发,在稳态的情况下气隙恒定,动态性较差。要向实现动态性的调速,就要控制异步电动机的磁通和电磁转矩,常见的控制策略是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 1.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起源于感应电机磁场定向控制,并在感应电机定子电压上逐渐形成了矢量控制理论。矢量控制能够将定子电流分解成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并在各自控制器的独立控制下实现了控制。矢量控制的关键在于保持转子磁链的恒定,因此就需要随时掌握转子磁链的信号。在初始阶段,人们尝试使用磁链传感器检测转子磁链,但其工艺和技术不太理想,而且转速低时的脉动分量大大超出了平常。当前的矢量控制系统多使用软测量的方法,例如电压、电流信号等。 2.直接转矩控制 矢量控制在理论上实现了磁链和转矩的解耦控制,但其坐标变换和转子磁链的准确性限制了矢量控制范围的准确性。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通过双位控制器控制电磁转矩,选择合适的电压矢量控制电机,转矩响应速度快,稳定性也更高。 三、现代控制策略 传统控制策略会收到电机参数和扰动的影响,因此,现代控制理论与矢量控制、直接控制理论相结合,并且通过设计参数辨识器、观测器等修正模型,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1.滑模变结构控制 滑模变结构控制是通过变革结构控制实现控制,其实质是通过不连续的控制率使其按照要求的轨迹运动,常与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相结合使用。传统的滑模控制器只有滑动到面上时才具备不确定的干扰抑制力,常见的简单的办法是提高增益性使系统能够快速收敛到滑动面,但随之抖动也家具,使系统变得不稳定。全滑模控制具有全程性,在通过滑动模块控制的基础上,需要设计一个非线性的动态滑模来消除滑模控制,使系统具备全过程的鲁棒性,克服了原有的缺点。滑模变结构控制还有另外一个缺点,即当达到滑动后,滑动面向平衡点运动的轨迹难以得到控制,容易产生抖动。 2.自适应控制 由于异步电动机的参数与电机工作状态联系紧密,而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的动态性能也容易受到参数的变化,其自适应控制受到了广泛关注。自适应控制系统中常见的调速系统包括自适应控制和自适应观测器。模型自适应控制器以参考模型的输出为理想输出,以控制被控制对象的动态性和参考模型的动态性一致,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有负载转矩的矫正、速度控制器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掌握状态变量,如定子电流、转速等,但还需要定转子磁链自适应观测器,其以磁链为工具,以实际输出量和预估输出量为基准进行矫正,能够实现对转子电阻和转速的有效辨识。另外,还有一种自适应观测器——卡尔曼滤波器,它具有观测和滤波功能,能够消除系统噪音,提高了观测器的精度,使其鲁棒性更强。但交流调速系统以非现行系统为主,人们多以交流调速系统方程建立卡尔曼滤波方程,并加入了参数辨识、转速观测等,使观测器更加简化。 3.模糊控制 在矢量控制系统中,以转速和电流控制器为设计对象均能够将其设计成模糊控制器,进而掌握电极参数的变化和负载扰动的抑制能力。模糊控制常用在直接转矩控制中,更好地实现了定子电阻的控制,有效地实现了对异步电动机定子电阻的检测。 4.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的非线性模型包括神经网络辨识器和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神经网络能够矫正定、转子电阻,能够有效消除其对转子

电机调速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电机调速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目录 1不同电动机调速系统发展及对比 (2) 1.1 异步电机驱动系统 (2) 1.2无刷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3) 1.3 新一代电机驱动系统 (4) 1.4 不同电机调速系统性能对比 (6) 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的发展现状 (7) 2.1 交流电机调速原理 (7) 2.2 电机调速方式 (8) 3 DTC技术的发展现状 (20)

电机调速控制是电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技术。这些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其构成结构如图1所示。近十年来,主要发展交流异步电机和无刷永磁电机系统。与原有的直流牵引电机系统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其突出优点是体积小,质量轻(其比质量为 0.5-1.0kg/Kw)、效率高、基本免维护、调速范围广。其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 图1.电机运动控制构成要素结构图 1不同电动机调速系统发展及对比 1.1 异步电机驱动系统 异步电机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成本低廉、运行可靠,低转矩脉动,低噪声,不需要位置传感器,转速极限高。异步电机矢

量控制调速技术比较成熟,使得异步电机驱动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被较早应用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目前仍然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主流产品(尤其在美国),但已被其它新型无刷永磁牵引电机驱动系统逐步取代。 最大缺点是驱动电路复杂,成本高;相对永磁电机而言,异步电机效率和功率密度偏低。 1.2无刷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无刷永磁同步电机可采用圆柱形径向磁场结构或盘式轴向磁场 结构,由于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效率以及宽广的调速范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电动车辆牵引电机中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已在国内外多种电动车辆中获得应用。 1)、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也称为混合式永磁磁阻电机。该电机在永磁转矩的基础上迭加了磁阻转矩,磁阻转矩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电机的过载能力和功率密度,而且易于弱磁调速,扩大恒功率范围运行。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理论正在不断完善和继续深入,该机结构灵活,设计自由度大,有望得到高性能,适合用作电动汽车高效、高密度、宽调速牵引驱动。这些引起了各大汽车公司同行们的关注,特别是获得了日本汽车公司同行的青睐。当前,美国汽车公司同行在新车型设计中主要采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 论文题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本科生姓名:关海波学号:201211318 指导教师姓名:赵峰职称: 申请学位类别:工学学士专业:电力工程及管理 设计(论文)提交日期:(小四号楷体加黑)答辩日期:(小四号楷体加黑)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姓名:关海波 学号:201211318 学院:新能源及动力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力工程及管理1201班

指导教师:赵峰 完成日期: 兰州交通大学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

摘要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得到了异步电动机的空间矢量等效电路。并由理想逆变器的8种开关状态入手,得到了理想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建立了空间电压矢量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及空间电压矢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六边形磁链轨迹和近似圆形磁链轨迹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根据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工作原理,本论文在的平台下,分别搭建了六边形磁链轨迹和圆形磁链轨迹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验证了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的可行性。而且,对两种磁链轨迹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进行了比较。 本论文以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部分为研究对象,对于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电动汽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直接转矩控制

, . . , . . , . a , a , . . :,, 目录 摘要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绪论错误!未指定书签。 1.1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及现状错误!未指定书签。 2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2.1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特殊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2.2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分类及选择错误!未指定书签。

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的概念、区别及应用前景

异步电机与同步电机的控制原理,应用领域 和研究热点 班级: 学号: 姓名:

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一样是一种常用的交流电机。特点是:稳态运行时,转子的转速和电网频率之间有不变的关系n=ns=60f/p,ns称为同步转速。若电网的频率不变,则稳态时同步电机的转速恒为常数而与负载的大小无关。同步电机分为同步发电机和同步电动机。现代发电厂中的交流机以同步电机为主。 工作原理 励磁绕组通以直流励磁电流,建立极性相间的励磁磁场,即建立起主磁场 运行方式 同步电机的主要运行方式有三种,即作为发电机、电动机和补偿机运行。作为发电机运行是同步电机最主要的运行方式,作为电动机运行是同步电机的另一种重要的运行方式。同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可以调节,在不要求调速的场合,应用大型同步电动机可以提高运行效率。近年来,小型同步电动机在变频调速系统中开始得到较多地应用。同步电机还可以接于电网作为同步补偿机。这时电机不带任何机械负载,靠调节转子中的励磁电流向电网发出所需的感性或者容性无功功率,以达到改善电网功率因数或者调节电网电压的目的。

永磁同步电机的调速主要通过改变供电电源的频率来实现。目前常用的变频调速方式有转速闭环恒压频比控制(v/f)、转差频率控制、基于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Vector Control)以及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 1.转速闭环恒压频比控制 转速闭环恒压频比控制是一种最常用的变频调速控制方法。该方法是通过控制V/f恒定,使磁通保持不变,并以控制转差频率来控制电机的转矩和转速。这种控制方法低速带载能力不强,须对定子压降实行补偿,因该控制方法只控制了电机的气隙磁通,不能调节转矩,故性能不高。但该方法由于实现简单、稳定可靠,调速方便,所以在一些对动态性能要求不太高的场合,如对通风机、水泵等的控制,仍是首选的方法。 2.转差频率控制 转差频率控制的突出优点就在于频率控制环节的输入是转差信号,而频率信号是由转差信号与实际转速信号相加后得到的,这样,在转速变化过程中,实际频率随着实际转速同步地上升或者下降。尽管转差频率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电机转矩 3.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框图如图2 所示。 1971 年,西门子工程师Balschke 首次提出矢量控制理论,使交流电机控制理论获得了一次质的飞跃。其基本思想为:以转子磁链旋转空间矢量为参考坐标,将定子电流分解为相互正交的两个分量,一个与磁链同方向,代表定子电流励磁分量,另一个与磁链方向正交,代表定子电流转矩分量,分别对它们进行控制,获得像直流电动机一样良好的动态特性。因其控制结构简单,控制软件实现较容易,已被广泛应用到调速系统中。但矢量控制方法在实现时要进行复杂的坐标变换,并需准确观测转子磁链,而且对电机的参数依赖性很大,难以保证完全解耦,使控制效果大打折扣。

电动机技术发展及现状、工作原理、电动机的运行维护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摘要 作为机电系的一名学生,将来工作学习都会以机电为主,所以必须掌握好各种机电的专业知识。我会本着认真的态度对待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我对电动机发展史的认识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电动机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

目录 绪论 --------------------------------------------------------------4 第一章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式以及对策----------------------5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5 二、典型机电一体化产--------------------------------------7 三、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式和任务----------------7 四、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9 第二章电动机的发展及工作原理------------------------------------11 一、电动机技术发展及现状----------------------------------11 二、电动机工作原理----------------------------------------12 三、电动机的维护------------------------------------------13. 四、结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

电力拖动课程结题报告 题目: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 班级:K0312417 姓名:罗开元 学号:K031241723 老师:郎建勋老师 2015年 6月 22 日

前言 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设计及仿真在矢量控制技术出现之前,交流调速系统多为V / f 比值恒定控制方法,又常称为标量控制。采用这种方法在低速及动态(如加减速)、加减负载等情况时,系统表现出明显的缺陷,所以交流调速系统的稳定性、启动、低速时的转矩动态相应都不如直流调速系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异步电机控制技术全面从标量控制转向了矢量控制,采用矢量控制的交流电机完全可以和直流电机的控制效果相媲美,甚至超过直流调速系统。 矢量变换控制(以下简称VC)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交流电动机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被控对象,采用了参数重构和状态重构的现代控制理论概念可以实现交流电动机定子电流的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之间的解耦,实现了将交流电动机的控制过程等效为直流电动机的控制过程。这就使得交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从而使交流调速最终取代直流调速系统成为可能。实践证明,采用矢量控制方法的交流调速系统的优越性高于直流调速系统。矢量控制原理的出现也促进了其它控制方法的产生,如多变量解耦控制等方法。 七十年代初期,西门子公司的F .Blashke 和W .Flotor 提出了“感应电机磁场定向的控制原理”,通过矢量旋转变换和转子磁场定向,将定子电流按转子磁链空间方向分解成为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这样就可以达到对交流电机的磁链和电流分别控制的目的,得到了类似于直流电机的模型,然后模拟直流电机进行控制,可以获得良好的静、动态调速性能。本文分析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及矢量控制原理的基础上, 利Matlab/Simulink 中SimPowerSystems 模块,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分别建立了交流异步电机模块、矢量控制器模块、坐标变换模块、磁链调节器模块、速度调节模块, 再进行功能模块的有机整合, 构成了按转子磁场定向的异步 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转速动态响应快、稳态静差小、抗负载扰动能力强, 验证了交流电机矢量控制的可行性、有效性。 1.异步电机的 VC 原理 1.1 坐标变换 坐标变换的目的是将交流电动机的物理模型变换成类似直流电动机的模式,这样变换后,分析和控制交流电动机就可以大大简化。以产生同样的旋转磁动势为准则,在三相坐标 系上的定子交流电机A i 、B i 、C i ,通过3/2变换可以等效成两相静止坐标系上的交流电流 α i 和 β i ,再通过同步旋转变换,可以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上的直流电流 d i 和q i 。如果观察 者站到铁心上与坐标系一起旋转,他所看到的就好像是一台直流电动机。 把上述等效关系用结构图的形式画出来,得到图l 。从整体上看,输人为A ,B ,C 三相电压,输出为转速ω,是一台异步电动机。从结构图内部看,经过3/2变换和按转子磁链

电机控制论文

目前几种比较常见的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中,对于中小容量而言,控制方案重点在于进行转矩、无差拍控制和提高。对大容量来说,其区别在于低速时采用了间接转矩控制,从而达到低速时降低转矩脉动的。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概述 相对于直流电机在结构简单、维护容易、对环境要求低以及节能和提高生产力等方面具有足够的优势,使得交流调速已经广泛运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以及日常生活之中。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的高速发展,交流调速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高性能的交流调速领域主要有和直接转矩控制两种。1968年Darmstader工科大学的Hasse初步提出了磁场定向控制(Field Orientation)理论,之后在1971年由的对此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实现,并以专利的形式发表,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现在的各种矢量控制方法。 特点 对于直接转矩控制来说,一般文献认为它由德国鲁尔大学的教授和的于1985年首先分别提出的。对于磁链圆形的直接转矩控制来说,其基本思想是在准确观测定子磁链的空间位置和大小并保持其幅值基本恒定以及准确计算负载转矩的条件下,通过控制电机的瞬时输入电压来控制电机定子磁链的瞬时旋转速度,来改变它对转子的瞬时转差率,达到直接控制电机输出的目的。在控制思想上与矢量控制不同的是直接转矩控制通过直接控制转矩和磁链来间接控制电流,不需要复杂的坐标变换,因此具有结构简单、转矩响应快以及对参数鲁棒性好等优点。 控制 事实上,1977年A·B·Plunkett曾经在IEEE的工业应用期刊上提出了类似于目前直接转矩控制的结构和思想的直接磁链和转矩调节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转矩给定与反馈之差通过PI调节得到滑差频率,此滑差频率加上电机转子机械速度得到逆变器应该输出的电压定子频率;定子磁链给定与反馈之差通过积分运算得到一个电压与频率之比的量,并使之与定子频率相乘得到逆变器应该输出的电压,最后通过SPWM方法对电机进行控制。 发电机非常容易地将电动机轴上的飞轮惯量反馈给电网,这样,一方面可得到平滑的制动特性,另一方面又可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效率。但发电机、电动机调速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需要增加两台与调速电动机相当的旋转电机和一些辅助励磁设备,因而体积大,维修困难等。第三,自出现汞弧变流器后,利用汞弧变流器代替上述发电机、电动机系统,使调速性能指标又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它的系统快速响应性是发电机、电动机系统不能比拟的。但是汞弧变流器仍存在一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发展现状

. ..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发展现状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发展现状:无刷电动机的诞生标志是1955年美国D.Harrison等人首次申请了用晶体管换相电路代替机械电刷的专利。而电子换相的无刷直流电动机真正进入实用阶段,是在1978年的MAC经典无刷直流电动机及其驱动器的推出。之后,国际上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研制成方波无刷电机和正弦波直流无刷电机。20多年以来,随着永磁新材料、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特别是大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展,无刷电动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刷直流电动机已经不是专指具有电子换相的直流电机,而是泛指具有有刷直流电动机外部特性的电子换相电机。 直流电动机以其优良的转矩特性在运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普通的直流电动机由于需要机械换相和电刷,可靠性差,需要经常维护;换相时产生电磁干扰,噪声大,影响了直流电动机在控制系统中的进一步应用。为了克服机械换相带来的缺点,以电子换相取代机械换相的无刷电机应运而生。1955年美国D.Harrison等人首次申请了用晶体管换相电路代替机械电刷的专利,标志着现代无刷电动机的诞生。而电子换相的无刷直流电动机真正进入实用阶段,是在1978年的MAC经典无刷直流电动机及其驱动器的推出。之后,国际上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研制成方波无刷电机和正弦波直流无刷电机。20多年以来,随着永磁新材料、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特别是大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展,无刷电动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刷直流电动机已经不是专指具有电子换相的直流电机,而是泛指具有有刷直流电动机外部特性的电子换相电机。 无刷直流电动机不仅保持了传统直流电动机良好的动、静态调速特性,且结构简单、运行可*、易于控制。其应用从最初的军事工业,向航空航天、医疗、信息、家电以及工业自动化领域迅速发展。 在结构上,与有刷直流电动机不同,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作为电枢,励磁绕组由永磁材料所取代。按照流入电枢绕组的电流波形的不同,直流无刷电动机可分为方波直流电动机(BLDCM)和正弦波直流电动机(PMSM),BLDCM用电子换相取代了原直流电动机的机械换相,由永磁材料做转子,省去了电刷;而PMSM则是用永磁材料取代同步电动机转子中的励磁绕组,省去了励磁绕组、滑环和电刷。在相同的条件下,驱动电路要获得方波比较容易,且控制简单,因而BLDCM的应用较PMSM要广泛的多。 无刷直流电动机一般由电子换相电路、转子位置检测电路和电动机本体三部分组成,电子换相电路一般由控制部分和驱动部分组成,而对转子位置的检测一般用位置传感器来完成。工作时,控制器根据位置传感器测得的电机转子位置有序的触发驱动电路中的各个功率管,进行有序换流,以驱动直流电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