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微课程研究实践现状

国内外微课程研究实践现状
国内外微课程研究实践现状

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

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

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

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

(https://www.360docs.net/doc/628400806.html,),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

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

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

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

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开展了“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微课)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教师在选题设计和拍摄制作视频时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为核心内容,同时提交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短短三个月的征集期间就收到近1000位教师提交的各类参赛微课作品1700多节。2012年3月,佛山市又启动了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作品大赛(活动网站为:https://www.360docs.net/doc/628400806.html,),该活动已成经佛山教育信息化的口碑项目。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在区域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的定义、内涵、组成、分类、特点、建设途径和流程、应用方式;从区域层面统筹“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多个核心环节,并进行整体研究、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与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联合开发集上报、管理、点播、交流、研讨、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区域性微课管理平台,已在实践应用中产生了良好的效益。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

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提高学生、教师、家长的写字能力和鉴赏能力,传承中华文化。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

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四、结束语

从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当然,“微课程”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

泛的实践。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作者:张振英 来源:《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7年第5期 张振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 精悍、交互性好、应用便利”等特征被教育领域广泛认可,文章通过微课的概念、特征及制作 方法的简要介绍,并以“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小学数学《鸡兔同笼》专题的参赛作品 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微课资源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从两个方面提出微课资源设计的 有效策略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大赛;现状分析;设计策略 一、微课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各种以微型课程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实 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铺开。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针对目前国内教育 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在此后,微课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并带动了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微课这一 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胡铁生(2015)将微课界定为“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 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在“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中,将微课界定为以视 频为主要载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单一的、严格定义的学习主题(或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从上述定义可以总结得到微课具有以下特点:(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围绕学科知识点(如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3)时长短;(4)内容精;(5)支持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 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鉴于此,微课视频的制作尤其重要,微课视频的制作水平直接反映了微课的质量。孟祥增等人指出,有关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主要 有五类: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 二、“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分析 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资源在课堂教与学应用中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深入挖掘并大力推广各 地区的典型示范和先进经验,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 建共享,湖南省教育厅举办了“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旨在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 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 (一)参赛微课基本情况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完整版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 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综 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呈现,认为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以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时长符合学生的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

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

披沙淘金 ——开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天地探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之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一直以来,课程的推进都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早在2002 年,我市就牵头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及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的实验研究。针对全市教学改革实际,较早地组织专门骨干力量进行了由浅入深、由内及外的实验研究。课题由“十一五” 进入“十二五”课题研究。在各区、县教研员与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不懈地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在几年实践过程中,我们着重把握课程性质、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策略、指导方法、教学常规、课程管理、学段目标等重要环节进行研究。一方面下大力气提高教师驾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寻找路径,另一方面指导各课题实验区域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办法,探讨“常态化”教学基本路径。作为国家课改先进实验区,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常态化”教学经验和有效实施的成功案例,得到国家、省有关专家、领导的认可。 06 年、08年在哈市兆麟小学召开2 次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现场会议。我们欣喜的看到广大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表现出的热情和充分的价值认同。让我们看到课改的希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完全正确的,打破了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课程体系,形成互补

的课程结构,是符合中国教育的现实的,尽管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坚冰已被打破,探寻几年风雨发展实践历程,我们实现了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求真务本,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综合实践课程的在设置实施过程中, 涉及许多实际操作的问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课程和课题实验方向与实施策略,对整体推进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虽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在课程运行的过程中,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课程一直还没有达到开齐、开满、开好的程度。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忽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的使用不尽如人意。 1.拓宽思路, 依托团队的力量开发课程资源常识告诉我们,教育以课程为条件, 课程实施是以一定的教育资源为前提,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切适性是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在课程实施之初,哈市统一使用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即资源学习包),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处于起步阶段时,这些案例成为很好的“拐杖” 但是,随着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的逐步发展,教师对学科课程常态化教学发展要求越来越具体,深入。上科教的这套教材已远远无法满足教师教学指导的需要,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现有资源的匮乏不能为教师提供有利的教学支撑。 在这种背景下,课题研究的先进实验区、实验学校、优秀教师采取自行开发课程资源来满足课程资源的缺失,提出“区域通用系统性资源与校本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思路。提出系列化、系统性为学生编写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这既是对现有上科教教材起到很好辅助作用;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

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湖南师范大学实践教学状况调查问卷

湖南师范大学实践教学状况调查问卷 (教师卷) 一、实践教学总体情况 1.近年来学校实践教学工作水平提高程度 A.很大提高 B.较大提高 C.不明显 D.倒退 2.您对学校目前的实践教学工作认可程度 A.很满意 B.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3.影响当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中,您认为主要的有(不超过4项) A.实践教学队伍不稳定 B.缺乏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 C.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不够 D.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E.实践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F.政策导向不合理 G.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不强H.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1.学院各专业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累计学时与学分占总学时与学分的比例情况 A.合理 B.基本合理 C.不合理,应提高比例 D.不合理,应降低比例 2.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实际开设情况 A.超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 B.与人才培养方案完全一致 C.稍有调整,但学时学分变化不大D、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有较大的差

距 3.近年来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情况 A.能及时得到更新 B.更新了一部分 C.没有更新 D.不清楚 三、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 1.目前您院各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设置 A.科学合理 B.基本科学合理 C.欠科学合理 2.您认为实验课程体系应按照以下哪项设置更为合理 A.实验课独立设课,按一级学科分模块,分层次设置 B.依附于理论课设置 3.您所授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 A.能紧扣科技和社会发展前沿,更新及时 B.更新不够及时 C.沿用几年前的内容 D.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4.您所授课程的实验项目开出情况 A.全部开出 B.基本开出 C.还有部分未开出 5.实验项目未开出的主要原因(可多选) A.缺乏实验技术人员 B.实验师资水平不够 C.实验经费不够 D.实验设备达不到要求 E.实验材料达不到要求 6.影响实验项目开出质量的主要因素(可多选) A.实验师资数量 B.实验师资水平 C.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E.学生的参与程度 7.实验教学过程中您是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A.注重 B.比较注重 C.不太注重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施实践教学情况总结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实施实践教学情况总结 实践教学是实现医学类本专科学校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医疗实践有机联系、促进理论抽象认识与医学感性认识的有机结合,进而深化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更是培养其正确医学世界观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医学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医院是医学类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是临床实习的主课堂,是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过渡环节,学生通过临床生产实习,能强化和巩固理念知识,掌握临床各科的基本诊疗技术和操作技能,各种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通过临床实践,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医院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承担了我校医学类学生阶段实习和临床实习的主要任务,医院在2008 年和2009 年承担了全年实习任务的 6.5%和8.5% ,真正发挥了实习医院的作用。 一、统一提高认识,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医学类专科、本科院校与医院的存在、发展,过去、现在、未来血脉相连,并互为促进,正如源与水,木与林的辩正关系。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真诚合作,源远流长,特别是自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曲靖卫生学校的实习医院、附属医院之时至曲靖卫校升格为曲靖医专以来,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就把为曲靖培养合格的医护人员作为我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满足医疗机构发展的需求之举,积极与曲靖医专携手合作,共商医护育才之道,尽力为曲靖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初级医护人才。医院自开展教学实习工作以来,在探索、总结、完善、规范的管理过程中,不断提升医院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始终把临床教学、带教工作作为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近几年来在张正华院长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医院对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统一思想,更加重视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的规

微课研究背景与现状

研究背景与现状: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的悄然诞生,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一―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手机的普及,4G技术的应用,是人类社会迈入了微信息时代。有了互联网,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量大大增加,达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程度,教学也由此进入了数字时代。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传统教育模式遭遇信息时代冲击的当下,小学英语教学应该疏堵结合,将信息化的趋势与传统教育的优势进行有机的结合。 我们学校处于城市与农村结合部,学生学前教育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背景较为复杂,对于语言学习,缺乏语言运用的机会,有些学生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家长能够辅导,但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英语的辅导和检查真是心 有余而力不足,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很 容易走神,听课的效果差,容易错过老师讲授的重难点知识;还有个 别学生因为生病或者其它原因缺课,影响后期的持续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平台上推行微型课程、发微信帮助学生复习,重难点知识。,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材形式,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面,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概念界定与解读:微型课程”的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幵展教学。微型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它满足了不同学习者对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地点、不同学习成本、不同学习方法的碎片化需求,使用多媒体,尤其是PPT课堂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某个知识点、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及学习。 研究内容:1.学习有关微课的相关理论及视频。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基于微课的近五年研究的文献综述

基于微课近五年研究成果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翻转课堂、微课的质疑对微课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近5年的分析。对微课的认识由形式到内容、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学术界对微课的研究也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微课和翻转课堂共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却是长期的,因为微课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 关键词:微课;内涵与特点;研究状况;翻转课堂;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方便快捷的移动设备广泛普及。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长。以高科技产品为传播媒体、能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学习的微课,便应运而生。 然而微课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舶来品”2011年,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佛山教育局在大赛中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2011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课网”创立,微课自此开启了在实践层面上的建设与发展。2014年举办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已有28个省筹备参与。由此可见,微课的影响已经由广州一省逐步扩展到河北、河南、四川、云南、江西、浙江、内蒙、辽宁、广西、海南、山西等多省及北京、重庆、上海和天津市。微课在中国通过短短的几年时间,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趋势演变,内容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对微课研究也成了学术界一个很热的话题,介于此,我想从学者们对微课的解读、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的发展课堂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微课的理解的误区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微课的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又称微课例或微课堂,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某学科知识点的教与学,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专家同行点评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一个“微”字就可以说明微课的关键所在。“微”字意味着微课的上课时间短,而时间的短暂决定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少而精。 微课是个“舶来品”,国内对微课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胡铁生是教育硕士,中学电教高级教师。他2012年起担任全国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评委,专注于微课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他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三个不同时期分别给出了微课的定义: (1)2011年,胡老师把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2)2012年,他定义微课是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扩展性资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3)2013年,胡老师定义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通过把胡铁生老师不同时间对微课的定义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从2011年到2013年,以胡老师为代表的微课研究专家们对微课的认识由最初的把微课定义为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样本)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样本)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实现技能水平提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年的建设期中,以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为主,非专业学生等 一、基地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1.提升实践基地能力,开发新的实践项目:1)新建IOS创新研习中心:投入63万,新增苹果一体机GTX660(教师机)2台,苹果一体机GTX640(学生机)60台,增加60个工位的实训容量。同时开发移动互联实践项目。 2)改建星力量动漫项目实训室:投入31万,整体更换62台主机,显示器更换为19寸液晶,实训室承担实训项目能力增加, 3)增加星力量工场设备:新增WACOM CTH470数位板20块,使同时参与二维实训的人数能达到160人。 2. 教学资源建设:训练课程,质量平定标准等建设; 1)构建以专业学生为核心的训练体系 以培养适应动漫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目标,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在动画制作技能和创新创意思

维上的需求,完善“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支撑平台”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支撑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以下核心元素: ①按照满足“动画制作技能+创新创意思维”双需求的要求,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支撑平台,“技术技能融合项目”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②以“技术技能融合项目+专项技术提升通道+社会服务平台”为载体; ③全程由“院校师资组+国际化背景专家组+企业项目讲师组”构成的“三组合”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参与学生培养; ④实施全程按照行业与企业标准规范执行。 图1“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支撑平台”人才培

微课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

微课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以微课、慕课、公开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倍受业界瞩目,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率先推动面向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的微课比赛,经过一年多的预热,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回顾与总结微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剖析与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极为紧迫的。它对于推动以微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资源建设格局的形成,深化微课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微课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不少成绩,回顾与总结实践进展,目前,我国微课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微课受到教育部、各省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微课教学比赛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探索,希望借此推动高校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解决培训多样性、便捷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促进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教育部、各省市区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学会/协会、联盟均在积极开展面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微课比赛和资源建设计划。比如,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先后启动了微课比赛,浙江、江西、江苏等许多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了各自的比赛和资源建设计划,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也组织了微课比赛。不久前,中国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docx

国内外微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践状 作者:静然,位:中央化教育 (独家授布,勿)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代典》中,“微”既有“ 小,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不得不,“微博”“微 信”“微”??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被打上了“微代”的 ,“微” 个字所代表的意,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 微代下的多微功能,不的互网用来了革命性的冲,更在教育域生 了不小的影响,教,首当其冲地成各功能的探路先。 不超 140 字的微博,了不喜篇大的草根更多的空,并相衍生出了微小 、微刊、微等功能,曾光一的博客不免得“垂垂老矣”;在教育域,多 教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行者,而开始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助教 学。 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已有20 年史的、曾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 逐地“ 光不在” ,微信因其音即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入文字等,正 成年人的新;在教育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教和家之的沟 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的展、网站的起,更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短(短30秒、 不 20 分)的微、微影使“人人都成生活的演”,草根民众成媒介的造 者和播者;在教育域,来自一的教开始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程,某些网校的 行更迅速,他早已推出称之“微程”的、定不尽相同的学,供没有大段学的学者无、 无不在的学。 以上多“微”功能均具有“短” 、“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容易上手,播范广、接受程 度高、播成本低,互参与性、可以形成具体相同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件、 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等移智能端上,些于教育域中的无是教是学者来,都是天然的。 二、关于“微程”的争 在教育域的用中,微程的界定不明晰,在e-Learning 界、基教育域、高等 教育研究域的定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践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程”有关的名有 Minicourse 、 Microlecture 但其“微型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大学附属学校于出微型程 ( Minicourse ),也可称短期程或程元;新加坡教育部于、 Microlesson 等, 1960 年首先提 1998 年施的 MicroLESSONS研究目,涉及多程域,其主要目的是培教可以构建微型程, 其程一般 30 分至 1 个小,教学目集中,重学情境、源、活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学支架,同也教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行具体的教学; 2004 年 7 月,英国启教道(),每个目15 分,道开播后得到教 的普遍可,源的累最达到35 万分的微目;2008 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教授”戴·彭斯(DavidPenrose)因首了影响广泛的“一分 的微”的“微程” (Microlecture )而声名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把教学内容与 教学目密地系起来,以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体”。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微程”、“微” 的研究,但其核心成源不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式;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微课发展的现状

微课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上传: 刘荣锋更新时间:2014-6-29 21:41:15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以微课、慕课、公开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倍受业界瞩目,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率先推动面向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的微课比赛,经过一年多的预热,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回顾与总结微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剖析与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极为紧迫的。它对于推动以微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资源建设格局的形成,深化微课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微课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不少成绩,

回顾与总结实践进展,目前,我国微课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微课受到教育部、各省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微课教学比赛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探索,希望借此推动高校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解决培训多样性、便捷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促进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教育部、各省市区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学会/协会、联盟均在积极开展面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微课比赛和资源建设计划。比如,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先后启动了微课比赛,浙江、江西、江苏等许多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了各自的比赛和资源建设计划,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也组织了微课比赛。不久前,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联盟也在上海同济大学宣告成立。微课受到教育部、各省市区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国内外微课发展研究概述

国内外微课发展研究概 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国内外微课发展研究概述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以其短小精悍、新颖活泼的形式博得了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随着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课在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频繁,短短几年,“微课”已经成为了高热词。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微课的概念,内涵以及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国内外微课的发展现状,分析出国内微课发展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国内外微课;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一引言 国外是从可汗学院的兴起才提出微课的,伴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流行而大热,进而传到国内。尤其是当我国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就以其短小精悍、授课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较传统课程来说它的内容精简、针对性强,呈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突破某一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越发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当今社会,微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日趋突出。所以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微课发展的现状,进而得出各自优缺点,为我国的微课发展得出一些建议。 二微课与微课程 1 微课概念 微课与微课程的话题,是近几年来随着可汗学院而大热。微课( micro-lecture) 最早源于 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 noahem Iowa)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 60-second course) 以及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 napier university) Kee TP 提出的 1分钟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1][2]。目前,普遍热议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 2008 年首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复习过程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 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 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

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 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

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状况

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育 与实践教育融合状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 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全国各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做出指导和部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对青少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主题和使命之一。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氛围。学校在校园布局“精、雅”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书画文化、园林文化、地域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美化方面的作用。国学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诗词歌赋充溢眼帘,楼道走廊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各个班级也通过诗、书、画及手工制作等手段来营造文化氛围,办传统文化板报、建设管理小书柜是每个班级每学期必须完成的任务。在建设班级小书柜中,各个班级将学校集中配备、学生自备与班级经典诵读内容有机结合,丰富经典藏书,拓宽经典诵读范围,增厚学生国学知识的积淀。

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注重积累。 以经典诵读为特色,利用升国旗、早读、校本课程等扎实有效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偏重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以年龄和年级特点确定诵读内容,包括有蒙学教育、四书五经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古诗、百家姓、宋词、元曲、毛泽东诗词、小古文、诗经等。从而让学生传承中华文脉,陶冶高雅情操,获得智慧启迪,提升人文素养,让大国学在小学校里破茧。 3.与学科教学融合,齐头并进。一是与语文学科融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作为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良性互动。二是与音体美学科融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诗配画;音乐教学中配乐吟唱古诗文;体育教学中将古诗文诵读融入个性课堂之中。三是与写字教育融合。写字教育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将书法与经典诗文两件中国文化瑰宝加以整合式地开掘,让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每次的书写竞赛中,都选择相关的经典诗句为内容,既练习了写字能力又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了练习书写的积极性。 4.教育寓于活动中,传承文化。 为了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展示学生艺术水平,每年元旦的联谊活动与六一的素质汇报演出活动中,传统文化板块内容必不可少。在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中,我校以“传承经典,放飞梦想”为主题,举办了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落实“三

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 518055) 摘要:鉴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415[2006] -03-0011-03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在高职教育大发展的趋势下,实践教学如何适应这一趋势,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所有高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对我国实践教学现状做一些分析,并就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现状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具体表现如下: 1、理论研究和观念层面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对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推向构建中国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发挥和挖掘其功能和作用的阶段。 2、实践探索层面 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教学目标上,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同时重视促进学生做人、做事、求知、创新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模式上,形成了几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五阶段”教学模式:该模式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将教学过程分为“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评价”等阶

段,强调了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性、突出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2)模拟公司模式:模拟公司是指在商业赞助和真实公司帮助、指导下,由受训人员或学生建立起来的教学或培训公司,公司在特有的经济环境下进行模拟的商业活动,活动由中心办公室来协调,这种模式能让实习的学生体会到在真实公司的感受。 (3)项目导向模式:该模式“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从事某一实践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巩固和深化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目的。 在以上模式的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已逐渐整合和开发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较有代表性的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顶岗实习法。 案例教学法,因能创造或模拟职业活动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学习,从中领悟职业经验而成为实践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且必需的教学方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某一技术开发项目或某一个真实的工业制造项目,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某一项目,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要在校内进行,而顶岗实习法是一种校外实践教学方法。顶岗实习是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实践的教学方法,具有岗位性、独立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其他 实践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践教学的高级形式。 在教学计划制订和实施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制定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围绕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等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作进阶式编排。 在教材建设方面,开发编撰了一批专门的实践教学教材,形成了与主干课程配套的实训教材,并由零散开发向建设系列化、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教材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