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的心得体会

汉字文化的心得体会
汉字文化的心得体会

汉字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汉字学习心得

汉字教学学习心得

在暑假,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跟随黄老师一起学习汉字,在黄老师的课中,那一个个看似固执呆板的方块字竟然能组合成如此美丽的意境,在令人感叹仓颉的智慧的同时也感叹汉字的伟大。经过两个月的学习,我获益匪浅。不仅让我对汉字多了一份新的理解与感悟,也让我学习到了解决学生的汉字学习中碰到的种种问题。

汉字是语文的基础和根本,只有汉字基础牢固了,才会砌成语文的高楼大厦。所以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穿行在汉字的王国里,追寻汉字的历史文化和渊源,探究汉字形、音、义的关系,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我们之所以要了解汉字的文化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对汉字的由来和文化作一个了解,从而能有效、正确的识记汉字,构建好语文学习的文字大厦。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字的演变过程、偏旁和部首的关系、很多偏旁的读音和意义等。汉字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靠机械记忆只会事倍功半,黄老师的汉字教学拨开了汉字学习中的许多迷雾,让我们顺着汉字的形、音、义

寻求汉字的历史文化,更容易、快速的记住汉字。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给同学们讲解汉字的文化意义,让孩子们对汉字产生兴趣,从而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也让我们的小学汉字教学变得更轻松、更愉快!

篇二:感受汉字

感受汉字

时间长河里,浮浮沉沉多少兴衰离败,然而,河里翻涌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汉字年轻的脸,记载着各自的笑与泪,诉说着各自的悲和喜。当初,造字的仓颉绝对想不到,汉字之魂能够存在这么久,料不到,汉字之魄能与中华共生。

汉字,美在形体,他的一横一竖坚强刚毅,铸就中华笔直的脊梁;他的一撇一捺温柔多情,流出祖国温柔的河流;他的一点一折机谨智慧,描出北国晶莹的雪花。他也笨拙,他一生都在自己的方格子里面,不曾见过外面的天空,他在自己的土地上,站成了永恒,“自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一个汉字就是一块土地。

汉字,美在深意,他的每一笔每一画都饱蘸华夏热血,而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汉字的一撇一捺,由此构架起中华之骨。我们一看到“哭”就知道在流泪,一看到“笑”就觉得欢乐,而看到“人”的时候,我不禁肃然起敬,多么伟大的人啊,使得汉字这个奇迹出现了。汉字没有在列强的铁蹄下

丧命,反而欣欣向荣。我们多么幸运,在如今这个音义文字的世界里,还拥有表意文字,因此我们才能穿越时空与陶渊明共坐东篱赏菊,与杜甫同感家仇国恨,同辛弃疾共赴沙场金戈铁马。何其幸哉,能有汉字这瑰宝。汉字,美在渊博,他的血肉延伸出枝干,茁壮生长。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埃及的圣书文字,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等虽然也有其悠久的历史,但是它们早已不在使用。

已成为历史,而唯独我国的汉字还使用至今,我国的汉字不但记录了汉语,而且还先后被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借去记录他们的民族语言,而日本、韩国的文字中至今还夹杂使用我国的汉字。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契丹、女真等古代的少数民族也模仿汉字,创造出了他们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字。

汉字,美在风骨,他灵秀的魂魄展示着炎黄之精神,开辟和注解着历史,正是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史记》,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屈子、司马迁,才有了曹雪琴、鲁迅。汉字是鲜活的你我他,是一把加固国人情感的锁,也是打破海外游子孤单的大铁锤,无论你在哪里,那小小的方块字都会像磁铁般吸引你,即使是一张小字条,也会抓住你的心。汉字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珍惜有着特殊的作用。

汉字坚毅灵秀,他屹立于中华民族之巅,如日月之光辉,

普照大地。何其幸哉,能与汉字会面并使用它。愿汉字永存,愿这温柔又笨拙的方块字永远不老。

篇三:引导感受汉字文化努力写好方块字

引导孩子感受汉字文化努力写好方块字

作为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努力让孩子感受中国古老的汉字文化,体会源远流长的汉字文明,努力写好方块字,成了平日里不可缺少教育任务,对于这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寓教于乐。没事就和孩子一起看看《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等节目,让孩子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体会小选手们的多才多艺,体会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以最大的兴趣来感受汉字文化。

2、“书中自有黄金屋”,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的过程也是多识字、感受汉字文化的过程。

3、认真指导书写。“提笔即练字”,给孩子创设一个安静的写字环境,认真对待周末的书写作业,检查作业时,对于书写好的地方及时表扬,不好、不规范的地方及时纠正,并指出问题所在。

(宋芸萱家长张健)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 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 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 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 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 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 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 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刘占祥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黑色的七月”(其时中学生对高考的形象比喻)的艰难拚搏,我有幸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校园中,最吸引我这个农家子弟的去处莫过于社科系资料室(今政治学院信息中心)。资料室的几位老师见我如此痴迷于读书,便特许我可以随时前往阅览丰富的藏书和报刊资料。于是,怀着无尽的感念,我拥有了一段心无旁骛、博览群书的宝贵岁月。读书,留给我的是难以名状的心灵的充实、丰饶与幸福。 当然,坦率说,年少轻狂之时,读书少了一些章法,其情形大抵属于自发而非自觉。古语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阅历,于人是相当重要的。记得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听雨,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如此迥异,阅历使然也。清代张潮所著《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诚哉斯言!岁月如歌,风过无痕,飘忽二十余载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岁月积淀让我对读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读书宜读经典”的命题产生了高度认同。 所谓“经典”,古今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典”曾被赋予神圣的色彩。《尔雅﹒释言》说:“典,经也;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十三经注疏》)由此可见,经即典,典即经,只有那些能为人们遵循、持守的文字文本才有资格称为“经典”。又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即是说,“经”的原初含义为丝织物的纵丝。据川籍学者杨乃乔先生分析,“经”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话语权力的象征,成为生命主体“立言”的文本形式(《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称自己的立言文本为“经”(如《墨经》《道德经》之类),也不难理解何以宗教文本也通常冠以“某某经”的称谓(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之类)。 现在所谓“经典”,其内涵比之古义显然宽泛了许多,大体上指那些历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典范性传世作品。 据个人愚见,相对而言,经典阅读可以有三种境界。 一 经典阅读的第一种境界是“开卷有益”。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多读好书,自会收获良多。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的确,读书尤其是经典阅读乃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 阅读可以养心。宋代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自己“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

100个汉字的文化意义之一

100个汉字的文化意义之一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 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今天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引用王蒙先生的一段话:“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 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 如今,时代确实有些浮躁与功利,但读书能让人沉潜,让人保持内心的宁静。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对话。他以和缓的语调,告诉我们物质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当年唐宋,曾肥马轻裘雕梁画栋,而存活于人心不朽流传的却是激扬精神的唐诗宋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人类发展史看,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对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 曾国藩家书有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老师也说:“人,要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应当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冯友兰先生曾说,他第一次见蔡元培先生,就感到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涵养气象,就必须读书,就必须有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文化的涵养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人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由此看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不用去医院”,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腹有诗书气自华

浅谈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并繁荣的原因

浅谈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并繁荣的原因 摘要:汉字,作为拥有最为悠久历史的象形文字,在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日益为字母取代时,依旧独立绽放。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本身的艺术化——书法。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契机及其得以繁荣的原因,从而了解真正意义上书法的产生,并简介历朝历代的主流书体,感悟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的独特视觉艺术之美。 关键词:中国汉字、书法艺术、书体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成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特有的艺术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而汉字则是这门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表现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书法艺术面临着老树新生的发展机遇。因此,研究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并繁荣的原因,加深对汉字与书法艺术的了解,充分认识两者的地位和价值,对继承和弘扬先进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 在崔立斌老师的《中国汉字成为书法的原因剖析》一文中提到,汉字的书写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奇葩,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其一为汉字的艺术“基因”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其二为书法家的意向书写实现了书法艺术的升华; 最后则是特殊的工具作用增添了书法艺术的光彩。 以我拙见,在三个因素中,若落实到汉字本身的特质,其一为重中之重。除了中国书法,世界还有西文、阿拉伯文、拉丁文书法,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外的书法的艺术成就能与中国书法相比拟。原因何在?他们的都是以音素为主的表音文字,表现非常有限。仅是字母的重复使用与横向排列,而我们中国的书法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汉字是“音节﹒表意文字”,其特质是以形表音表意,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汉字,可以使人感知其读音,领会其意义和内观其

博大精深的汉字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博大精深的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象征。然而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国人离开电脑就不会写字了,一遇到结构稍微复杂点儿的汉字就提笔忘字,甚至写错别字。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值得忧虑;也有人觉得这种担忧不必要,对技术的发展应顺其自然…… 读了上面的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点拨】 ①呼唤书写文化的回归 在这个电脑、网络一统天下的时代,电脑打字,已悄悄颠覆了人们书写文字的习惯。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即使像“沆瀣一气”“鳏寡孤独”等难写的成语,也能毫不费劲地打出来,但拿起笔,许多字却写不出来。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在校大学生经常会遇到不会写的字,不得不求助手机或电脑。在某招聘会上,一些应聘者的简历设计精美,而他们的汉字书写简直没法看,甚至有人在填表时连“聘”字都不会写,要抬头看招聘现场的大标语。 电脑时代,就可以随随便便把笔杆子扔在一边吗?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和拼音文字不同,方块汉字有复杂的笔画系统,而且音形分离,发音和字形没有直接联系。文字的书写,是建立我们的书面语言认知系统的重要一环。只会发音不记字形的现象如果一代代传承下去,难免会影响到对汉字的识读与应用。到那时,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文化是不是也将受到影响呢?真要等到那一天,恐怕就悔之晚矣! 很多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都将书法列入中小学必修课,而我们自己对待书写的轻视态度,实在令人悲哀。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将汉字书写作为一项“国粹”来保护和提倡,让笔尖擦过纸面“沙沙”的声响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笔杆子,不能丢。 ②保护传统不等于因噎废食 虽然我们有时也会为自己写不出一些并不生僻的字而遗憾,但我们似乎从来也没有想过要放弃电脑,回到以前的手写时代。电脑作为一种新兴的工具,替代传统的书写方式,这种趋势谁也无法阻挡。用电脑输入快速、整洁,无纸化办公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有什么理由要求人们在当下还使用传统方式进行书写呢?唯一说得过去的理由无非是对传统文化精粹的保护,可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不应靠拒绝技术进步来达成。毛笔被钢笔取代之后,人们并没有把毛笔这种书写工具扔到垃圾堆里去,反而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承。毛笔的书写,

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联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1814730.html, 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联系 作者:陈书璟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更是让世界人民都赞叹不已,直至今天,识字依旧是每一位学子的入门课程。学童们从识字开始,用一撇一捺描绘中国汉字,逐步认识汉字,了解文字奥秘,体会其意,运用其字,一步一步积累所学汉字。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与汉字文化之间的联系有多么密切,汉字文化的教学不能仅仅是当作辅助工具来进行,而应当是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汉字文化以及识字教育这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文中也将围绕这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字文化;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之所以放在小学语文最基础的课程当中,就是因为在所有课程中,汉字是最需要首先学习的,也是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基础。但在汉字文化教学当中,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完全,认知水平较低,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又单一,教学模式匮乏等,导致小学生学习汉字文化这一基础课程并没有取得优良效果。如何引导小学生能够有兴趣、有目的地认识汉字、学会汉字、应用汉字将是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 一、汉字文化对于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1.汉字文化内涵 汉字是当今文明社会上连续使用时间最悠久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种文字体系中唯一能够传承到现代的一种文字。汉字主要由象形文字逐步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因此,汉字具备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位一体的特征。这种特征在世界文字中是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汉字独特的魅力所在。如,两口连起来戴上乌纱帽,就是“官”字。 2.汉字文化与小学识字教学的关系 若教师在课堂中将识字当作简单的辅助工具去授课,那么学生学到的可能也仅仅是一个字符,与其今后学习的其他课程并无区别,而只能学习到皮毛,死记硬背地去记去写,不记要领,不得其意,这将会使得我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汉字失去光华,变得毫无价值,最后消失殆尽。因此识字文化教育对传播我国汉字文化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祖先们留下来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汇成了这条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识字教育是使中华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教学手段,只有学习好汉字文化,才能够敲开中华文化这一扇有数千年历史的大门,了解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阅读题: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阅读题: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 张颐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在汉字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很多字我们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这是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刻,对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不熟悉。 现代以来,汉字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一次是电脑的普及,其所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使得笔的存在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化。两次变革都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关于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 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现代以来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能抹煞的。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长的演变过程,里面包含着很多文化的意蕴,需要我们体悟。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过程,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贡献和影响,即所谓的“书同文”。 汉字的书写本身是一门艺术,方块字造就了一种文化上的美感,在艺术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光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本身还具有独特的、独立的价值。这是其他文字,比如拼音文字很难达到的。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划,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现在我们往往觉得写字简单,一个字还不会写吗?但是一表达就会出问题,就拿140个字的微博来说,很多人的表达都非常的单调,只会赞,只会拍砖,这是简单地表现好恶情绪,但是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会认字,但是不会用,这种情况很多,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太具有表现力。我们需要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识的普及,汉字如果写不好,对汉字的基本知识缺少了解,遣词造句方面就很难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对运用文字的能力提升就会造成障碍。所以,不仅仅专注于汉字本身,同时也要多学一点相关的汉语知识,不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修辞,都会对今后的表达有益处。 (节选自2013年2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摘自<新华文摘>2013.4 注:红色括号里是我做的感想,请见解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有偏至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读图、读网与“浅阅读”危机 看看周遭,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书(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雅斯贝尔斯曾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更不愿被误解为是一个拒绝接受科技变革的“勒德分子”(Luddite),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它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俄国大文豪托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含义深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传说仓颉造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虽是神话传说,但足可见,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它除了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留存方式外,还蕴含了中国伟大的哲学思想。 下面我就简单的举几个现在常用字的例子... ... 先说说“俗”字,什么是“俗”?就是一个人一个谷,人吃五谷,就是俗。谁能脱俗?除非不食人间烟火。大家其实都是俗人。不要想脱俗。 那么什么是“雅”?就是一个牙一个佳。要想雅,就要先吃饱了。所以雅从俗中来。要想成为一个雅士,就先做好一个俗人。大俗才是雅。 再来说说什么是“仙”?人在山中。为什么人在山中就是仙?因为摆脱了市井尘世的困扰,于是就无忧无虑了。“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如果能够象大隐一样即使身在市朝依然不被所扰,依然淡定,宠辱不惊,保持平常心,即使不去深山,也能够象仙一样,不被各种情绪所困扰,看问题就能看的更透彻,更准确。仙其实也是人,只是一些内心修为高的人。

什么是“混”?大家都在说。打招呼说:“最近混的怎么样”。小弟向大哥说:“以后就跟您混了”。混字一个水,一个日,一个比,日子比着日子过,一天要比一天有油水,一天过的要比一天好,才叫混。想让别人跟你混,就要给别人点油水,让别人过的滋润,否则永远别想当老大。 什么是“资”?上面一个“次”,下面一个“贝”,古代人们用贝壳做钱,以前“次”字那个两点水其实是个“二”字,所以次就是反复借贷。别人欠你的钱,你欠别人的钱,这些钱是资。钱放在口袋里,存在银转载自阅内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311814730.html,/,请保留此标记行里,永远都是那么多,是死钱。只有拿出来投资,才能升值。另外,自己想做事业,搞始源积累,光靠自己的那点,难!要学会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升值。当然,我们还要从中认识到,钱的职能是流通,存在那里,过几年通货膨胀,就什么都没有了。 什么是“利”?左边是“禾”,右边是“刀”,用刀割禾稻,所以要想有利必须去工作,去付出。不要想不劳而获,那是不能长久的,就像守株待兔一样。另外刀是工具,除了能够创造利润,还能伤人。所以人不能唯利是图。 什么是“看”?上面其实是个“手”字,下面是个“目”,手放在

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能够得以继承,并延续至今,汉族文化的发达是基本原因,而汉字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载体,是核心。本文结合汉字的产生、发展还有与中国历史的关系,讨论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汉字的统一,促进了大一统之下的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统一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汉字中国统一汉族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大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怎样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汉字作为中国主要的官方文字,对中国的统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汉字的相关解释和汉字的起源,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着重讨论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汉字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即一般不能直接表示出字的读音,而只能够一个字表示一个词或词素的意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后来有作改进。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然后是金文、六国古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唐代时汉字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即楷书。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二、汉字的起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远古时代,汉字没有创立,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只能依靠言语这唯一途径来获取。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的创立以及汉字的统一,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普及得以延续。汉字的创立和统一有着至关重要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后者,如果没有汉字的统一,就没有一个大民族的繁荣和昌盛。那么,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符号是如何产生的呢?

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定义也无须再做论证,套用库切《何谓经典》中说的话,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当然,撇开其讲演的特殊语境,那些历经后人最诚挚的颂扬而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其列。越是越出惯常的理解,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因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并精鹜八极,鞭辟入里,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 传统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字里行间,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那种既重视个体世间安顿,又时时仰望精神天空,不懈追索两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忱,还有让一己放心落下的同时,努力让人类全体身心和谐的高尚追求,是人自身全部尊严的最好注释。其中,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尤其具有范式意义,尤应认真阅读和了解。一方面,它强调主体的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故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相近。好的艺术经典以形象诠释人生,好的哲学经典(有时包括宗教经典)则以抽象演绎人生。它们探讨的虽是“宇宙秩序”,但归结在“生活秩序”,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所以可相资相益,相互参证。这也是许多时候,一个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认识到,这个出场和证明有其更决绝的姿态和更犀利的表达。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满足,而重在反思与究问,并且在本原性的究问方面有时还远胜于科学,故更能体现主体思考的问道特性。对科学来说,主要是答案;对哲学来说,主要是问题。它提出和究原这些问题,并让你在这种追究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裁量事理,度衡一切,有解构的冲动和批判的本能,是为“君子不器”。这与那种懂得一切,但不能发覆的“知道分子”是完全不同的。 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虽都指向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根底,但前者的达成端赖后者的积养。你或许觉得,文学有故事,重抒情,更能体贴个体生命,但真所谓人生到处无往而非问题,后现代的世界图景更是如此,当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臵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其间的变迁,是仅用文学解释不清楚的。这个时候,以这样的视野,你所习知的文学,其实已远不仅仅是故事和抒情了,它背后有更深广的哲学。并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这 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另外,其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当今时代最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是“和谐社会”这一口号!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继承发扬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四个方面的特征加以认识。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文700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文700字 9月1日,我坐在电脑桌前观看《开学第一课》。 汉字是中国的文化之一,它促进了古人的沟通,它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子在文学当中,是极其重要的。 古时候有四种艺术:琴、棋、书、画。首先上台的是柯洁,他是世界围棋冠军,但是与“阿尔法围棋”(围棋机器人)比拼时,不幸失败。虽然他没能比过“阿尔法围棋”,但是他很乐观:“机器人没有情感,他赢了也不会笑。”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爷爷将中国诗词翻译成英文法文,据说他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弘扬中国文化,还鼓励我们长大后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还有“钢琴少年”和机器人“特奥”的钢琴对决…… 最令人难忘的是巴西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米斯巴的传播中文的故事。在她年轻时,中国的常敬宇夫妇来巴西专门教授中文。由于杨老师与学生相处融洽,所以学生们觉得杨老师就像他们的母亲。那时,会说中文的巴西人都是常敬宇夫妇教出来的学生。有时,杨老师会带学生们到她在巴西的房子。在那里,她会教学生们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如剪纸,包饺子。杨老师对学生说,凡在一起吃饺子的人,都是一家人,因为饺子把幸福包在了里面。突然有一天,杨老师病倒了,原来是患了疟疾。学生们都去看望她。大夫开了药方,但摇摇头说:“我的小诊所里没有这种药,只有距这儿几十里的另一家医院里才有。”常教授和米斯巴立刻开车出发去买药。不料汽车输油管堵塞,米斯巴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堵住管子的异物吸出来,保证了及时买回药品。可杨老师还是去世了。为了表示对杨老师的尊敬,学生们每年在中国的清明节时到她坟上献花。米斯巴说,自己虽然已临近退休,但是自己还会坚持传播中国文化。不知不觉,《开学第一课》已近尾声。通过观看,我惊叹:中国传统文化真是无奇不有、博大精深。中国,我为你感到骄傲。

关于中国汉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键入公司名称] 关于中国汉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摘要: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 系。在汉字教育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对于继承汉民族优良的品质,发扬民族传 统的认知智慧,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我国的思想原创,意义极大。 关键词:汉字教育;传统文化;思想原创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而汉朝淮南子一书也描述仓颉的贡献为“天雨粟,鬼夜哭”:描述文字的发明有如天上降下五谷广披大众,使得资讯透过文字能传载给任何人;而仓颉之前已去逝的人(鬼)都痛哭没有办法享用到文字的好处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河南贾湖距今8000年前龟甲上的几何符号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汉字的文化学意义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前进,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甚至人类自身的每一点进化,无不是以思想原创为动力的。思想原创的实现,是建立在深厚的文明积淀和有容乃大的广采博纳基础之上的。具体地讲,要有自己的源头活水,要在深广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汩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还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广泛吸纳其他先进文化的精髓,惟其如此,才能实现思想的原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诸如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等。文章仅就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当下”这一重要维度,才能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细微的活动,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儒家重此世,道家重觉知,佛家重接受,虽然用意不尽一致,但都注重“当下”。 D.王阳明告诫弟子,要安住当下,思虑过去未来并无益处,那样只会放任自己的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从儒、道、佛经典文本中分别挖掘“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