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级北邮无线场强测量实验

12级北邮无线场强测量实验
12级北邮无线场强测量实验

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实验目的】

1、通过实地测量校园内室内室外的无线电信号场强值,掌握室内室外电波传播的规律。

2、熟悉并掌握无线电中的传输损耗、路径损耗、穿透损耗、衰落等概念。

3、熟练使用无线电场强仪测试空间电场强度的方。

4、学会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到相关传播模型。

【实验原理】

1. 电波传播方式

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输方式主要有反射﹑绕射﹑散射三种模式。当电磁波传播遇到比波长大很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无线路径被尖锐物体阻挡时发生绕射。当电波传播空间中存在物理尺寸小于电波波长的物体﹑且这些物体的分布较密集时,产生散射。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如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树叶﹑街道﹑标志﹑灯柱。

2.无线信道中信号衰减

无线信道中的信号衰减分为衰落、路径损耗、建筑物穿透损耗。此外还有多径传播的影响。

(1)移动环境下电波的衰落包括快衰落和慢衰落(阴影衰落)

快衰落的典型分布为Rayleigh分布或Rician分布;阴影衰落的典型分布为正太分布,即高斯分布。快衰落和慢衰落两者构成移动通信系统中接受信号不稳定因素。

(2)路径损耗

测量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受功率之差。距离是决定路径损耗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还与接收点的电波传播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收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地采用。

对任意的传播距离,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表示式为:

PL(d)[dB]=PL(d0)+10nlog(d/d0)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___

Pr(d)[dBm]=Pt[dBm]-PL(d0)-10nlog(d/d0)=Pr(d0)[dBm]-10nlog(d/d0)

其中,n 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0 为近地参考距离; d 为发射机与接收机(T-R)之间的距离。横杠表示给定值 d 的所有可能路径损耗的综合平均。坐标为对数-对数时,平均路径损耗或平均接收功率可表示为斜率10ndB/10 倍程的直线。n 值取决于特定的传播环境。决定路径损耗大小

的首要因素是距离,此外,它还与接收点的电波传播条件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引进路径损耗中值的概念。中值是使实测数据中一半大于它而另一半小于它的一个数值(对于正态分布中值就是均值)。人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归纳总结出各种电波传播模型:

(1)自由空间模型

所说的自由空间一指真空,二指发射天线与接受台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电波传播的物体,电波是以直射线的方式到达移动台的,自由空间模型计算路径损耗的公式为:

Lp=32.4+20lgd+20lgf

(其中d是以公里为单位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距离,f是以MHZ为单位的移动工作频点或工作频段的频率)

(2)布灵顿模型

布灵顿模型假设发射天线和移动台之间的地面是理想平面大地,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d远大于发射天线的高度ht,或移动台的高度hr,此时的路径损耗计算公式为:

Lp=120+40lgd-20lght-20lghr

(3)EgLi模型

EgLi模型是从大量实测结果中归纳出来的中值预测公式,属于经验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Lp=88+40lgd-20lght-20lghr+20lgf-G

其中路径损耗Lp的单位是dB,距离d的单位是公里,天线高度ht及hr的单位是米,工作频率f的单位是MHz,地形修正因子G的单位是dB。G反应了地形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EgLi模型认为路径损耗同接收点的地形起伏程度Δh有关,地形起伏越大,则路径损耗也越大。当Δh用米来测量时,可按下式近似的估计地形的影响:

G=0 △h<15m

G=2.43(1-△h/15)△h>15m 150MHz频段

G=3.05(1-△h/15)△h>15m 280MHz频段

(4)HaTa—Okumura模型

Hata-Okumura模型也是根据实测数据建立的模型。当移动台的高度为典型值hr=1.5m时,按Hata-Okumura模型计算路径损耗的公式为:

市区:

Lp1=69.55+26.2lgf+13.82lght+(44.9-6.55lght)lgd

开阔地:

Lp2=LP1-4.78(lgf)2+18.33lgf-40.94

一般情况下,开阔地的路径损耗比市区小。

3.建筑物的穿透损耗

建筑物穿透损耗的大小对于研究室内无线信道具有重要意义。穿透损耗又称大楼效应,一般指建筑物一楼内的中值电场强度和室外附近街道上中值电场强度dB 之差。

发射机位于室外,接收机位于室内,电波从室外进入到室内,产生建筑物的穿透损耗,由于建筑物存在屏蔽和吸收作用,室内场强一定小于室外的场强,造成传输损耗。室外至室内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定义为:室外测量的信号平均场强减去同一位置室内测量的信号平均场强。用公式表示为:

P是穿透损耗,单位是dB;

Pj是在室内所测的每一点的功率,单位是dBμV M个点; iP是在室外所测的每一点的功率,单位是dBμV N个点。

【实验仪器】

DS1131场强仪一台

【实验内容】

(1)根据不同的地貌条件,归纳总结不同环境下可能采用的各种电波传播模型,在数据测试前,先用理论模型在理论上对待测区域进行分析。

(2)确定波段和实验地点

(3)数据的测量,每隔半个波长测量,测量50-100个数据

(4)数据处理。数据录入Excel表格,用Matlab进行电平值的分布和处理分析,得到不同区域下电平信号分布情况,得到积累概率分布曲线,得到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标准差,进行误差分析。

(5)根据不同区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环境下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

(6)模型分析,根据所测数据,分析下不同地带的测试结果和所用理论模型,得到理论值和实际值的标准差,给出MATLAB 代码,进行误差分析;根据不同区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环境下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

【实验步骤】

待测区域的确定和分析

第一组数据我们选择了较为空旷的主楼前面的空地;

第二组数据我们选择了教四内的楼道;可以和第四组数据作对比。

第三组数据我们选择了教四西侧和邮政银行之间的路段;

第四组数据我们选择了教四南面的路段,以便与教四内部走廊测得的数据作对比。

观测波段的确定

为了使得测量的电平值较大,以尽量减少噪声对测量造成的影响,我们选择了535.25MHz 的频段,这是北京无线电视频道的北京2 台的图像信号的频点。通信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可以大致计算出所测量的频率的波长,大约是0.6m,因此我们每隔0.3m 就测量一个数据(半个波长)。

数据测量

由于数据量过于庞大,我们在此不便粘贴,若想查看,可见电子版。数据处理和分析

处理过程:

MATLAB处理结果:第一组数据

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由于主楼前地带较为空旷,所以电平值比其他几组要高。但是,由于主楼前面还有树木环绕,加上主楼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遮挡物,所以我们的数据虽然高但是由于由东向西越来越远离主楼,会对数据本身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其正态性并不是很好。而且随着距主楼距离的增大,数据整体也开始偏大起来。

第二组数据

分析:

由MATLAB分析得到的图可知,由于测量是在室内,四周墙壁的遮挡对无线信号的场强起到了很大的阻挡作用,该组数据的均值明显低于其他组。由于正中间测量值是经过教四的门口测量的,门口相对于墙壁而言对电磁场的衰落影响较小,所以,中间的场强突然较强一些。其他地方场强的突然增强则是因为有窗子所致。

第三组数据

分析:

在教四和邮政储蓄银行双方遮挡下观察阴影衰落对数据测量造成的影响。由统计直方图可知,改组数据很接近正太分布,测量效果较好。但由于该往北两边仍是宿舍楼而往南却是低矮的树木和北邮西门,所以越往南,数据整体数值要偏高一些。

第四组数据

分析:

由第四组的统计直方图可知,改组数据较为接近正态分布。而且由于只有北侧有教四遮挡,所以数据仅仅比第一组数据小些。由于教四的东侧是教一,而且东南部是主楼,所以东侧的测量数据较小;而西侧是低矮树木和西门,所以测量的数据值较大。

和第一组在建筑物内测得的数据比较可知,外部电场电平值明显要大于建筑物内侧。而且门窗对电磁场的阻挡明显弱于墙壁。

【实验总结】

这次实验,锻炼了我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学习能力。由于我们都没用过DS1131场强仪,但是,经过阅读说明书,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该仪器,并能选择一个较好的频段进行测量。

第二,这次实验进一步增强了我对MATLAB的了解。在这次实验中,我遇到了很多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正态分析以及作图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大多数我都没有学过,所以,经过资料查找,我渐渐知道了如何写程序,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完了程序,并且会利用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

第三,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队无线信号的场强特性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由于此次测量范围仅仅在北邮内部,所以路径损耗对无限场强的衰减作用影响不是很大,而由于校园内建筑物极为密集,建筑物遮挡对无线信号的衰减作用是主要的。

第四,这次实验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协商,协调各自的时间,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一起分析问题,相信我们今后会越来越默契的。

【附加代码】

以主楼前数据为例

clear all; close all;

%-------------读取文件---------------%

zhulou=xlsread('3-1主楼.xlsx');

%-------------转换成矩阵------------%

zhl=reshape(zhulou,1,90);

%-----------------画图-----------------%

%---画出直方图和正态曲线---%

figure(11)

histfit(zhl)

grid on;

axis([35,60,0,20]);

title('主楼前空地电平值统计直方图');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样本数量(个)');

legend('实际样本分布','理想概率分布线');

%------画累积概率分布图-----%

hold on

figure(12)

[h1,s1]=cdfplot(zhulou);

title('主楼前空地电平值累积概率分布曲线');

xlabel('电平值(-dBmw)');

ylabel('样本数量(个)');

text(45,0.23,['最小值=' num2str(s1.min)]);%引号内,等号后,不要有空格text(45,0.18,['最大值=' num2str(s1.max)]);

text(45,0.13,['均值=' num2str(s1.mean)]);

text(45,0.08,['中值=' num2str(s1.median)]);

text(45,0.03,['标准差=' num2str(s1.std)]);

hold on

x=35:0.1:60;

f=normcdf(x,s1.mean,s1.std);

plot(x,f,'m');

legend('概率累积分布曲线','标准正态分布累积曲线','Location','NW');

%------画衰落强度图-------%

hold on

zhlx=[zhl,zeros(1,90),(1:90)];%转换矩阵

zhlx=reshape(zhlx,90,3);

figure(13)

surf(zhlx');

title('主楼前空地电平信号电平分布图');

xlabel('东-------------->西');

axis([1,90,1,2]);

caxis([35,60]);

colorbar('horiz');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七无线信号场强特性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2011211204 执笔人: 学号:2011210986 组员:

实验目的 1. 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的测试方法; 2. 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 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量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 4. 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5. 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实验原理 1. 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受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的覆盖区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受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 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等。 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输方式主要有反射、绕射、散射三种模式。当电磁波传播遇到比波长大 很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无线路径被尖锐物体阻挡时发生绕射。当 电波传播空间中存在物理尺寸小于电波波长的物体、且这些物体的分布较密集时,产生散射。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如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树叶、街道、标志、灯柱。 2. 尺度路径损耗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路径损耗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 用于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受功率之间 的(dB)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受信号功 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的使用。对任意的传播距离,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 表示为: PL d dB PL dO 10nlog d/d0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Pr d dBm Pt dBm PL dO 10nlog d/dO Pr dO dBm 10nlog d /dO 其中,定义n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O为近地参考距离, d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公式中的横杠表示给定值d的所有可能路径损耗的综合平均。坐标为对数-对数时,平均路径损耗或平均接收功率可以表示为斜率1OndB /1O倍程的 直线。n依赖于特定的传播环境,例如在自由空间,n为2;当有阻挡物时,n比2大。 决定路径损耗大小的首要因素是距离,此外,它与接受点的电波传播条件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引进路径损耗中值的概念,中值是使实验数据中一半大于它而另一半小于它的一个数值 (对于正态分布中值就是均值)。 人们根据不同放入地形地貌条件,归纳总结出各种电波传播模型。下边介绍几种常用的 描述大尺度衰落的模型。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

北邮数字电路综合实验报告

数字电路综合实验报告 简易智能密码锁 一、实验课题及任务要求 设计并实现一个数字密码锁,密码锁有四位数字密码和一个确认开锁按键,密码输入正确,密码锁打开,密码输入错误进行警示。 基本要求: 1、密码设置:通过键盘进行4 位数字密码设定输入,在数码管上显示所输入数字。通过密码设置确定键(BTN 键)进行锁定。 2、开锁:在闭锁状态下,可以输入密码开锁,且每输入一位密码,在数码管上显示“-”,提示已输入密码的位数。输入四位核对密码后,按“开锁”键,若密码正确则系统开锁,若密码错误系统仍然处于闭锁状态,并用蜂鸣器或led 闪烁报警。 3、在开锁状态下,可以通过密码复位键(BTN 键)来清除密码,恢复初始密码“0000”。闭锁状态下不能清除密码。 4、用点阵显示开锁和闭锁状态。 提高要求: 1、输入密码数字由右向左依次显示,即:每输入一数字显示在最右边的数码管上,同时将先前输入的所有数字向左移动一位。 2、密码锁的密码位数(4~6 位)可调。

3、自拟其它功能。 二、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框图 2.2逻辑流程图

2.3MDS图 2.4分块说明 程序主要分为6个模块:键盘模块,数码管模块,点阵模块,报警模块,防抖模块,控制模块。以下进行详细介绍。 1.键盘模块 本模块主要完成是4×4键盘扫描,然后获取其键值,并对其进行编码,从而进行按键的识别,并将相应的按键值进行显示。 键盘扫描的实现过程如下:对于4×4键盘,通常连接为4行、4列,因此要识别按键,只需要知道是哪一行和哪一列即可,为了完成这一识别过程,我们的思想是,首先固定输出高电平,在读入输出的行值时,通常高电平会被低电平拉低,当当前位置为高电平“1”时,没有按键按下,否则,如果读入的4行有一位为低电平,那么对应的该行肯定有一个按键按下,这样便可以获取到按键的行值。同理,获取列值也是如此,先输出4列为高电平,然后在输出4行为低电平,再读入列值,如果其中有哪一位为低电平,那么肯定对应的那一列有按键按下。由此可确定按键位置。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整理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微波实验报告 班级:20112111xx 姓名:xxx 学号:20112103xx 指导老师:徐林娟 2014年6月

目录 实验二分支线匹配器 (1) 实验目的 (1) 实验原理 (1) 实验内容 (1) 实验步骤 (1) 单支节 (2) 双支节 (7) 实验三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 (12)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 (12) 实验内容 (13) 实验步骤 (13) 纯电阻负载 (14) 复数负载 (19) 实验四功分器 (23) 实验目的 (23) 实验原理 (23) 实验内容 (24) 实验步骤 (24) 公分比为1.5 (25) 公分比为1(等功分器) (29) 心得体会 (32)

201121111x 班-xx 号-xx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二 分支线匹配器 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 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实验原理 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 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 ,使其在距离负载d 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 是Y0+jB 形式。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 ,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个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但是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微带线是有介质εr (εr >1)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εr ,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 εe ,介于1和εr 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εe 、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有关。 实验内容 已知:输入阻抗Z 75in ,负载阻抗Z (6435)l j ,特性阻抗0Z 75 ,介质基片 2.55r ,1H mm 。 假定负载在2GHz 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114d ,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21 8 d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 至2.2GHz 的变化。 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确定项目频率。 2.将归一化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Smith 圆上。 3.设计单枝节匹配网络,在图上确定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以及分支线的长度,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 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此处应该注意电长度和实际长度的联系。 4.画出原理图,在用微带线画出基本的原理图时,注意还要把衬底添加到图中,将各部分的参数填入。注意微带 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模型。 5.负载阻抗选择电阻和电感串联的形式,连接各端口,完成原理图,并且将项目的频率改为1.8—2.2GHz 。 6.添加矩形图,添加测量,点击分析,测量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幅值。 7.同理设计双枝节匹配网络,重复上面的步骤。

微波仿真实验报告(北邮)

北京邮电大学 微波仿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波仿真实验

姓名:刘梦颉 班级:2011211203 学号:2011210960 班内序号:11 日期:2012年12月20日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4、掌握ADS,通过SmithChart和Momentum设计电路并仿真出结果。 二、实验要求 1、使用软件:ADS 2、实验通用参数: FR4基片:介电常数为4.4,厚度为1.6mm,损耗角正切为0.02 特性阻抗:50欧姆 3、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仿真,每题截取1~3张截图。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二次实验 实验一: 1、实验内容 Linecal的使用(工作频率1GHz) a)计算FR4基片的50欧姆微带线的宽度 b)计算FR4基片的50欧姆共面波导(CPW)的横截面尺寸(中心信号线 宽度与接地板之间的距离) 2、相关截图 (a)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应参数

(b)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应参数 实验二 1、实验内容 了解ADS Schematic的使用和设置2、相关截图:

打开ADS软件,新建工程,新建Schematic窗口。 在Schematic中的tools中打开lineCalc,可以计算微带线的参数。 3、实验分析 通过在不同的库中可以找到想要的器件,比如理想传输线和微带线器件。在完成电路图后需要先保存电路图,然后仿真。在仿真弹出的图形窗口中,可以绘制Smith图和S参数曲线图。

实验三 1、实验内容 分别用理想传输线和微带传输线在FR4基片上,仿真一段特性阻抗为50欧姆四分之波长开路线的性能参数,工作频率为1GHz。观察Smith圆图变化。 2、相关截图 (1)理想传输线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班序号亚东2011211116 2011210466 22

实验二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实验原理 1.支节匹配器 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分支线的长度l。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Y0+YY形式,即Y=Y0+YY,其中Y0=1/Y0 。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作用是抵消Y的电纳部分,使总电纳为Y0 ,实现匹配,因此,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提供的电纳为?YY,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长度l,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注意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2.微带线 微带线是有介质Y Y(Y Y>1) 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Y Y,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Y Y,介于1和Y Y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Y Y、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有关。 实验容 已知:输入阻抗Zin=75Ω 负载阻抗Zl=(64+j35)Ω 特性阻抗Z0=75Ω 介质基片εr=2.55,H=1mm 假定负载在2GHz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1/4λ,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1/8λ。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至2.2GHz的变化。 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确定项目频率。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QuartusII原理图输入 法设计与实现 学院:北京邮电大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名称和实验任务要求 实验名称:QuartusII原理图输入法设计与实现 实验目的:⑴熟悉用QuartusII原理图输入法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 ⑵掌握QuartusII图形模块单元的生成与调用; ⑶熟悉实验板的使用。 实验任务要求:⑴掌握QuartusII的基础上,利用QuartusII用逻辑 门设计实现一个半加器,生成新的半加器图像模 块。 ⑵用实验内容(1)中生成的半加器模块以及逻辑门 实现一个全加器,仿真验证其功能,并能下载到实 验板上进行测试,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 发光二级管显示输出信号。 ⑶用3线—8线译码器(74L138)和逻辑门实现要求 的函数:CBA F+ C + =,仿真验证其 + B C B A A A B C 功能,,并能下载到实验板上进行测试,要求用拨 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级管显示输出信号。二.设计思路和过程 半加器的设计实现过程:⑴半加器的应有两个输入值,两个输出值。 a表示加数,b表示被加数,s表示半加和, co表示向高位的进位。

⑵由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理论知识可知 b a s ⊕=;b a co ?= 选择两个逻辑门:异或门和与门。a,b 为异 或门和与门的输入,S 为异或门的输出,C 为与门的输出。 (3)利用QuartusII 仿真实现其逻辑功能, 并生成新的半加器图形模块单元。 (4)下载到电路板,并检验是否正确。 全加器的设计实现过程:⑴全加器可以由两个半加器和一个或门构 成。全加器有三个输入值a,b,ci ,两个输 出值s,co :a 为被加数,b 为加数,ci 为低 位向高位的进位。 ⑵全加器的逻辑表达式为: c b a s ⊕⊕= b a ci b a co ?+?⊕=)( ⑶利用全加器的逻辑表达式和半加器的逻 辑功能,实现全加器。 用3线—8线译码器(74L138)和逻辑门设计实现函数 CBA A B C A B C A B C F +++= 设计实现过程:⑴利用QuartusII 选择译码器(74L138)的图形模块

微波仿真实验报告(北邮)

北京邮电大学 微波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微波仿真实验 姓名:刘梦颉 班级:2011211203 学号:2011210960 班内序号:11 日期:2012年12月20日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4、掌握ADS,通过SmithChart和Momentum设计电路并仿真出结果。 二、实验要求 1、使用软件:ADS 2、实验通用参数: FR4基片:介电常数为4.4,厚度为1.6mm,损耗角正切为0.02 特性阻抗:50欧姆 3、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仿真,每题截取1~3张截图。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二次实验 实验一: 1、实验内容 Linecal的使用(工作频率1GHz) a)计算FR4基片的50欧姆微带线的宽度 b)计算FR4基片的50欧姆共面波导(CPW)的横截面尺寸(中心信号线宽 度与接地板之间的距离) 2、相关截图 (a)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应参数 (b)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应参数

实验二 1、实验内容 了解ADS Schematic的使用和设置 2、相关截图: 打开ADS软件,新建工程,新建Schematic窗口。 在Schematic中的tools中打开lineCalc,可以计算微带线的参数。

3、实验分析 通过在不同的库中可以找到想要的器件,比如理想传输线和微带线器件。在完成电路图后需要先保存电路图,然后仿真。在仿真弹出的图形窗口中,可以绘制Smith图和S参数曲线图。 实验三 1、实验内容 分别用理想传输线和微带传输线在FR4基片上,仿真一段特性阻抗为50欧姆四分之波长开路线的性能参数,工作频率为1GHz。观察Smith圆图变化。 2、相关截图 (1)理想传输线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天线部分实验报告二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天线部分实验报告二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实验二网络分析仪测试八木天线方向图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网络分析仪辅助测试方法; 2.学习测量八木天线方向图方法; 3.研究在不同频率下的八木天线方向图特性。 注:重点观察不同频率下的方向图形状,如:主瓣、副瓣、后瓣、零点、前后比等; 二、实验步骤: (1) 调整分析仪到轨迹(方向图)模式; (2) 调整云台起点位置270°; (3) 寻找归一化点(最大值点); (4) 旋转云台一周并读取图形参数; (5) 坐标变换、变换频率(f600Mhz、900MHz、1200MHz),分析八木天线方向图特性; 三、实验测量图 不同频率下的测量图如下: 600MHz:

900MHz:

1200MHz:

四、结果分析 在实验中,分别对八木天线在600MHz、900MHz、1200MHz频率下的辐射圆图进行了测量,发现频率是900MHz的时候效果是最好的,圆图边沿的毛刺比较少,方向性比较好,主瓣的面积比较大。 当频率为600 MHz的时候,圆图四周的毛刺现象比较严重,当频率上升到1200MHz时,辐射圆图开始变得不规则,在某些角度时出现了很大的衰减,由对称转向了非对称,圆图边缘的毛刺现象就非常明显了,甚至在某些角度下衰减到了最小值。 从整体来看,八木天线由于测量的是无线信号,因此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测量的时候周围的人应该避免走动,以减小对天线电磁波的反射从而减小测量带来的误差使得圆图更接近真实情况。 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最大辐射方向基本在90°和270°这条直线上,图中旁瓣均较小,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主瓣。 八木天线由于测量的是无线信号,因此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测量的时候应当尽量保持周边环境参数一定,以减小对天线电磁波的反射从而减小测量带来的误差使得圆图更接近真实情况。 五、实验总结

北理工微波实验报告总结

实验一一般微波测试系统的调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一般微波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元、器件的作用,初步掌握它们的调整方法。 2.掌握频率、波导波长和驻波比的测量方法。 3.掌握晶体校正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实验装置与实验原理 常用的一般微波测试系统如1-1所示(示意图)。 微波 信号源 隔离 器 可变衰减器 频率计精密 衰减 器 测量线终端 负载 测量放大器图1-1 本实验是由矩形波导(3厘米波段, 10 TE模)组成的微波测试系统。其中,微波信号源(固态源或反射式速调管振荡器)产生一个受到(方波)调制的微波高频振荡,其可调频率范围约为7.5~12.4GHz。隔离器的构成是:在一小段波导内放有一个表面涂有吸收材料的铁氧体薄片,并外加一个恒定磁场使之磁化,从而对不同方向传输的微波信号产生了不同的磁导率,导致向正方向(终端负载方向)传播的波衰减很小,而反向(向信号源)传播的波则衰减很大,此即所谓的隔离作用,它使信号源能较稳定地工作。频率计实际上就是一个可调的圆柱形谐振腔,其底部有孔(或缝隙)与波导相通。在失谐状态下它从波导内吸收的能量很小,对系统影响不大;当调到与微波信号源地频率一致(谐振)时,腔中的场最强,从波导(主传输线)内吸收的能量也较多,从而使测量放大器的指示数从某一值突然降到某一最低值,如图1-2(a)所示。此时即可从频率计的刻度上读出信号源的频率。从图1-1可知,腔与波导(主传输线)只有一个耦合元件(孔),形成主传输线的分路,这种连接方式称为吸收式(或称反应式)连接方法。另一种是,腔与主传输线有两个耦合器件,并把腔串接于主传输线中,谐振时腔中的场最强,输出的能量也较多,因而测量放大器的指示也最大,如

北邮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实验报告(上)

北京邮电大学电路实验中心<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上)> 实 验 报 告 班级: xxx 学院: xxx 实验室: xxx 审阅教师:姓名(班内序号): xxx)学号: 2xxx 实验时间: xxxx 评定成绩:

目录 实验1 Quartus II 原理图输入法设计与实现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所用器材 (3) 三、实验任务要求 (3) 四、实验原理图 (3) 五、实验仿真波形图及分析 (4) 实验2 用VHDL 设计与实现组合逻辑电路 (5) 一、实验目的 (5) 二、实验所用器材 (5) 三、实验任务要求 (5) 四、VHDL代码 (5) 五、实验仿真波形图及分析 (7) 实验3 用VHDL 设计与实现时序逻辑电路 (8) 一、实验目的 (8) 二、实验所用器材 (8) 三、实验任务要求 (8) 四、模块端口说明及连接图 (8) 五、VHDL代码 (9) 六、实验仿真波形图及分析 (10) 实验4 用VHDL 设计与实现数码管动态扫描控制器 (10) 一、实验目的 (10) 二、实验所用器材 (11) 三、实验任务要求 (11) 四、模块端口说明及连接图 (11) 五、VHDL代码 (11) 六、实验仿真波形图及分析 (15) 故障及问题分析 (16) 总结和结论 (17)

实验1 Quartus II 原理图输入法设计与实现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用Quartus II原理图输入法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 (2)掌握Quartus II 图形模块单元的生成与调用; (3)熟悉实验板的使用。 二、实验所用器材 (1)计算机; (2)直流稳压电源; (3)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实验开发板。 三、实验任务要求 (1)用逻辑门设计实现一个半加器,仿真验证其功能,并生成新的半加器图形模块单元。 (2)用(1)中生成的半加器模块和逻辑门设计实现一个全加器,仿真验证其功能,并下载到实验板测试,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信号。 (3)用3线-8线译码器(74LS138)和逻辑门设计实现函数+CBA,仿真验证其功能,并下载到实验板测试。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信号。 四、实验原理图 (1)半加器原理图 (2)全加器原理图

极化波实验报告

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名称:反射实验和极化波的产生 与检测实验类型: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实 验室班级:电子10-1班学号:201010203008 姓名:苏宝组别: 同组人:成绩:实验日期: 2013年5月21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 实验一: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 熟悉dh926ad型数据采集仪、dh926b型微波分光仪的使用方法掌握分光仪验证电磁波 反射定律的方法 实验设备与仪器 dh926ad型数据采集仪 dh926b型微波分光仪 dh1121b型三厘米固态信号源金属板 实验原理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必定要发生反射,本处以一块大的金属板作为障碍 物来研究当电磁波以某一入射角投射到此金属板上所遵循的反射定律,即反射线在入射线和 通过入射点的法线所决定的平面上,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如图所示,平行极化的均匀平面波以角度? 入射到良介质表面时,入射波、反射波和折 射波可用下列式子表示为 平行极化波的斜入射示意图 实验内容与步骤 系统构建时,如图1,开启dh1121b型三厘米固态信号源。dh926b型微波分光仪的两喇 叭口面应互相正对,它们各自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指示两喇叭位置的指针分别指于工作 平台的0-180刻度处。将支座放在工作平台上,并利用平台上的定位销和刻线对正支座,拉 起平台上四个压紧螺钉旋转一个角度后放下,即可压紧支座。反射全属板放到支座上时,应 使金属板平面与支座下面的小圆盘上的90-90这对刻线一致,这时小平台上的0刻度就与金属板的法线方向一致。 将dh926ad型数据采集仪提供的usb电缆线的两端根据具体尺寸分别连接 图1 反射实验 到数据采集仪的usb口和计算机的usb口,此时,dh926ad型数据采集仪的usb指示灯 亮(蓝色),表示已连接好。然后打开dh926ad型数据采集仪的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红 色),将数据采集仪的通道电缆线两端分别连接到dh926b型微波分光仪分度转台底部的光栅 通道插座和数据采集仪的相应通道口上(本实验应用软件默认为通道1)。最后,察看dh1121b 型三厘米固态信号源的“等幅”和“方波”档的设置,将dh926ad型数据采集仪的“等幅/ 方波”设置按钮等同于dh1121b型三厘米固态信号源的设置。 转动微波分光仪的小平台,使固定臂指针指在某一刻度处,这刻度数就是入射角度数, 然后转动活动臂在dh926ad型数据采集仪的表头上找到一最大指示,此时微波分光仪的活动 臂上的指针所指的刻度就是反射角度数。如果此时表头指示太大或太小,应调整微波分光仪 微波系统中的可变衰减器或晶体检波器,使表头指示接近满量程做此项实验。入射角最好取 30°至65°之间,因为入射角太大或太小接收喇叭有可能直接接收入射波。做这项实验时应 注意系统的调整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采集过程中,dh926ad型数据采集仪的usb指示灯连续闪动(蓝色),表示采集过程正在 继续。应用软件屏幕上的信号灯颜色也随着实验的继续进行红色、绿色切换。您需要顺时针

微波实验报告

之前网上下的学长学姐的报告有很多不靠谱,但是调谐都要调到中心频率上,否则都不对, 还有老师验收的时候如果自己心情很不好,只要她发现一点错误就会坚定的认为不是自己 做的,所以一定要确保没有错误,原理一定要弄清楚.愿后来人好运~~~ 实验2 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二.实验原理: 1.支节匹配器 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及相应波长的减小,分立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小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立元件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频率高达GHz以上时,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并联或串联分支短截线,代替分立的电抗元件,实现阻抗匹配网络。常用的匹配电路有:支节匹配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指数线匹配器等。 支节匹配器分单支节、双支节和三支节匹配。这类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并联适当的电纳(或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此电纳或电抗元件常用一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 本次实验主要是研究了微带分支线匹配器中的单支节匹配器和双支节匹配器,我都采用了短路模型,这类匹配器主要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上适当的电纳,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 单支节调谐时,其中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 ,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Y0+JB形式。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然后利用Smith圆图和Txline,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比单支节匹配器增加了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双支节匹配器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所以不能在匹配禁区内。 2.微带线 从微波制造的观点看,这种调谐电路是方便的,因为不需要集总元件,而且并联调谐短截线特别容易制成微带线或带状线形式。微带线由于其结构小巧,可用印刷的方法做成平面电路,易于与其它无源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微波电路中。 W为微带线导体带条的宽度;εr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T为导体带条厚度;H 为介质层厚度,通常H远大于T。L为微带线的长度。微带线的严格场解是由混合TM-TE 波组成,然而,在绝大多数实际应用中,介质基片非常薄(H<<λ),其场是准TEM波,因此可以用传输线理论分析微带线。 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电常数εr、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有关,计算公式较为复杂,故利用txline来计算。 3.微带线的模型

北邮数字电路综合实验报告——交通灯控制器的VHDL实现

数字电路综合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班内序号: 学号: 日期:

目录 一、实验摘要 (3) 二、实验任务 (3) 1.任务要求 (3) 2.任务解析 (3) 三、实验设计思路 (4) 1.状态转移图 (4) 2.流程图 (5) 3.模块确定 (5) 4.系统框图 (7) 四、程序代码 (7) ⒈主程序 (7) ⒉分频模块 (9) ⒊防抖模块 (10) ⒋交通灯控制模块 (11) ⒌数字译码模块 (14) 五、实验结果 (15) 1.仿真结果 (15) 2.实物结果 (17) 六、所遇问题分析 (17) 七、实验总结 (18)

交通灯控制器的VHDL实现 一、实验摘要 随着交通情况的日益复杂,交通灯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也越来越高。本实验就是基于VHDL语言编程实现了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控制器。对于交通等控制器的设计是分模块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软硬件结合来实现本设计。 关键字:交通灯、VHDL、控制器 二、实验任务 1.任务要求 1)南北和东西方向各有一组绿、黄、红灯用于指挥交通,绿灯、黄灯和红灯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0秒、5 秒和25秒; 2)当有特殊情况(如消防车、救护车等)时,两个方向均为红灯亮,计时停止,当特殊情况结束后,控制 器恢复原来状态,继续正常运行; 3)用两组数码管,以倒计时方式显示两个方向允许通行或禁止通行的时间; 2.任务解析 东西(A车道)和南北(B车道)方向各有一组绿、黄、红灯用于指挥交通(如图1),绿灯、黄灯和红灯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0 秒、5 秒和25 秒。 图1 十字路口交通灯模型

因此,可以设计如下四个状态,其关系为: 状态 亮灯情况 车辆行驶状况 持续时 间(秒)下一状态A车道B车道 S0 红亮红亮紧急状况,A/B车道均禁止通行~ S1 S1 绿亮红亮A车道通行,B车道禁止通行20 S2 S2 黄亮红亮A车道缓行,B车道禁止通行 5 S3 S3 红亮绿亮A车道禁止通行,B车道通行20 S4 S4 红亮黄亮A车道禁止通行,B车道缓行 5 S1 三、实验设计思路 1.状态转移图 图2 状态转移图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实验五极化实验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五极化实验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号:2011211204 组员: 执笔人: 学号:2011210986

一、实验目的 1.培养综合性设计电磁波实验方案的能力 2.验证电磁波的马吕斯定理 二、实验设备 S426型分光仪 三、实验原理 平面电磁波是横波,它的电场强度矢量E 和波长的传播方向垂直。如果E 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沿着一条固定的直线变化,这样的横电磁波叫线极化波。在光学中也叫偏振波。偏振波电磁场沿某一方向的能量有一定关系。这就是光学中的马吕斯定律: 2 0cos I I θ = 式中I 为偏振波的强度,θ为I 与I0间的夹角。 DH926B 型分光仪两喇叭口面互相平行,并与地面垂直,其轴线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接收喇叭是和一段旋转短波导连在一起的;在该轴承环的90度围,每隔5度有一刻度,所以接收喇叭的转角可以从此处读到。 四、实验步骤 1.设计利用S426型分光仪验证电磁波马吕斯定律的方案; 根据实验原理,可得设计方案:将S426型分光仪两喇叭口面互相平行,并与地面垂直,其轴线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接收喇叭是和一段旋转短波导连在一起的;在该轴承环的90度围,每隔5度有一刻度,接收喇叭课程从此处读取θ(以10度为步长),继而进行验证。 2.根据设计的方案,布置仪器,验证电磁波的马吕斯定律。 实验仪器布置 通过调节,使A1取一较大值,方便实验进行。 然后,再利用前面推导出的θ,将仪器按下图布置。

五、实验数据 I(uA) θ°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理论值90 87. 3 79. 5 67. 5 52. 8 37. 2 22. 5 10. 5 2.7 0 实验值90 88 82 69 54 37 20 8 2 0.2 相对误差% 0 0.8 0.6 2.2 2.3 0.5 11. 1 14. 3 25. 9 - 1、数据分析: 由数据可看出,实验值跟理论值是接近的,相对误差基本都很小,在误差允许围,所以可以认为马吕斯定律得到了验证。 2、误差分析: 实验中可能存在仪器仪表误差,人为误差以及各组互相影响造成的误差等。但是角度比较大的时候,相对误差都比较小,也比较精准。角度比较小的时候,由于理论值较小,相对误差会大一点,但是从整体趋势来看,结果也是合理的。所以不影响我们对马吕斯定律进行验证。 六、思考题 1、垂直极化波是否能够发生折射?为什么?给出推导过程。 答:不能。 A1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天线部分实验一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天线部分实验一最新

————————————————————————————————作者:————————————————————————————————日期: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 班级:2011211106 姓名:吴淳 学号:2011210180 日期:2014年3月

实验一网络分析仪测量阵子天线 输入阻抗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网络分析仪校正方法; 2. 学习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的方法; 3. 研究振子天线输入阻抗随阵子电径变化的情况。 注:重点观察谐振点与天线电径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当双振子天线的一端变为一个无穷大导电平面后,就形成了单振子天线。实际上当导电平面的径向距离大到0.2~0.3λ,就可以近似认为是无穷大导电平面。这时可以采用镜像法来分析。天线臂与其镜像构成一对称振子,则它在上半平面辐射场与自由空间对称振子的辐射场射相同。 图1 实验原理图

由于使用坡印亭矢量法积分求其辐射功率只需对球面上半部分积分,故其辐射功率为等臂长等电流分布的对称振子的一半,其辐射电阻也为对称振子的一 半。当h<<λ时,可认为R≈40 。由于天线到地面的单位长度电容比到对称振子另一个臂的单位长度电容大一倍,则天线的平均特征阻抗也为等臂长对称振子天线的一半,为=60[ln(2h/a)-1]。 三、实验步骤: 1. 设置仪表为频域模式的回损连接模式后,校正网络分析仪; 2. 设置参数并加载被测天线,开始测量输入阻抗; 3. 调整测试频率寻找天线的两个谐振点并记录相应阻抗数据; 4. 更换不同的电径(对应1mm, 3mm, 9mm)的天线,分析两个谐振点的阻抗 变化情况; 5. 设置参数如下: BF=600MHz,△F=25MHz,EF=2600MHz,n=81. 6. 记录数据:在smith圆图上的输入阻抗曲线上,曲线的左端输入阻抗虚部 为0的点为二分之一波长谐振点,曲线的右端输入阻抗虚部为0的点为四分之一波长谐振点。记录1mm,3mm,9mm天线的半波长和四分之一波长的谐振点。 四、实验数据: 1. 直径=1mm时: 第一谐振点处频率约为(取最接近点)F=1250MHz,电阻R=41.88ohm, SWR=1.193, RL=-20.0dB。 第二谐振点处频率约为(取最接近点)F=2450MHz,电阻R=626.8ohm, SWR=12.54,

北邮-数电实验报告

北邮-数电实验报告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信息工程 班级:2013211125 学号:2013210681 姓名:袁普

②:仿真波形图以及分析 波形图: 波形分析:通过分析ab ci三个输入在8中不同组合下的输出,发现与全加器的真值表吻合,说明实现了全加器的逻辑功能。同时看见波形中出现了毛刺(冒险),这也与事实一致。 ③:故障及问题分析 第一次在做全加器的时候发现找不到已经生成的半加器模块,后来发现是因为在建立工程时这两个项目没有建在同一个文件夹里,在调用的时候就找不到。后来我将全加器工程建在同一个文件夹里解决了此问题。

实验二:用VHDL设计和实现组合逻辑电路 一:实验要求 ①:用VHDL设计一个8421码转换为格雷码的代码转换器,仿真验证其功能。 ②:用VHDL设计一个4位二进制奇校验器,要求在为奇数个1时输出为1,偶数个1时输出为0,仿真验证其功能。 ③:用VHDL设计一个数码管译码器,仿真验证其功能,下载到实验板测试,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数码管显示输出信号,并且只使一个数码管有显示,其余为熄灭状态。 二:故障及问题分析 在刚开始实现让一个数码管显示的时候,我本来准备再设置6个输入和输出,通过实验板上的拨码来输入信息分别控制不同的数码管的的开闭状态,但是后来发现这样效率很低而且实验板上的拨码开关数量根本不够。在老师的提醒下,我最终在VHDL里直接增加了一个向量输出”011111”来直接控制cat0~5六个管脚,从而达到了实验的要求。

实验三:用VHDL设计和实现时序逻辑电路 一:实验要求 ①:用VHDL语言设计实现一个8421十进制计数器,要求有高电平复位功能,仿真验证其功能。 ②:用VHDL语言设计实现一个分频系数为12,输出为占空比50%方波的分频器,有高电平复位功能,仿真验证其功能。 ③:将(1),(2)和数码管译码器三个电路进行连接,仿真验证其功能,并下载到实验板进行测试,要求第三个数码管显示数字。二:报告内容 ①实验三(3)模块端口说明及模块代码 模块一:div12为一个有高电平复位功能的分频系数为12的分屏器,其输出是一个占空比50%的方波。此模块输入连接一个时钟输入,即可在输出端得到一个周期更大的方波输出。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 div12 is port( clear,clk:in std_logic; clk_out:out std_logic ); end div12; architecture struct of div12 is signal temp:integer range 0 to 5; signal clktmp:std_logic; begin process(clk,clear) begin if(clear='1') then

北邮-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班级:xxx 姓名:xxxx 学号:201221xxxx

《微波测量》课程实验 实验一熟悉微波同轴测量系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组成,熟悉其操作和特性。 2、熟悉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认识,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 微波同轴测量系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矢量网络分析仪、同轴线和校准元 件或测量元件。各部分功能如下: 1)矢量网络分析仪:对RF领域的放大器、衰减器、天线、同轴电缆、滤波器、分支分配器、功分器、耦合器、隔离器、环形器等RF器件进行幅频特性、反 射特性和相频特性测量。 2)同轴线:连接矢量网络分析仪和校准元件或测量元件。 3)校准元件:对微波同轴侧量系统进行使用前校准,以尽量减小系统误 差。测量元件:待测量的原件(如天线、滤波器等),可方便地通过同轴线和矢量网络分析仪连起来。 2、掌握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注意在实验报告中给出仪器使用报告包括下列内容:a)矢量网络分析仪的面板组成以及各部分功能

(11)电源开关打开或关闭整机电源。 (12)U盘接口Usb盘接口 (13)RF OUT 射频信号输出口,N型K头。 (射频输出) (14)RF IN 射频信号输入口,N型K头。 (射频输入) b)S参数测量步骤 1、将一个待测的二端口网络通过同轴线接入矢量网络分析仪,组成一个微波同轴测量系统,如下图所示: 2、在矢量网络分析仪上【measure】键选择测量参数, 按下后显示屏的软键菜单会显示[S11]、[S12]、[S21]、 被测 [S22]四个待选测试参数,通过按下相应软键来选择要测量的S参数。

北邮天线实验报告

北邮天线实验报告 篇一: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天线部分》《电磁场与微波实验》 ——天线部分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序号:学号: 实验一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网络分析仪校正方法; 2. 学习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的方法; 3. 研究振子天线输入阻抗随振子电径变化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当双振子天线的一端变为一个无穷大导电平面后,就形成了单振子天线。实际上当导电平面的径向距离大到0.2~0.3λ,就可以近似认为是无穷大导电平面。这时可以采用镜像法来分析。天线臂与其镜像构成一对称振子,则它在上半平面辐射场与自由空间对称振子的辐射场射相同。 由于使用坡印亭矢量法积分求其辐射功率只需对球面上半部分积分,故其辐射功率为等臂长等电流分布的对称振子的一半,其辐射电阻也为对称振子的一半。当h ?2。由于天 线到地面的单位长度电容比到对称振子另一个臂的单位长度电容大一倍,则天线的平均特征阻抗也为等臂长对称

振子天线的一半,为 ?2h??60?ln()?1?。 a?? 三、实验步骤 1. 设置仪表为频域模式的回损连接模式后,校正网络分析仪; 2. 设置参数并加载被测天线,开始测量输入阻抗; 3. 调整测试频率寻找天线的两个谐振点并记录相应阻抗数据; 4. 更换不同电径(φ1,φ3,φ9)的天线,分析两个谐振点的阻抗变化情况; 设置参数:BF=600,?F=25,EF=2600,n=81。 校正图: 测量图 1mm天线的smith圆图: 3mm天线的smith圆图: 9mm天线的smith圆图: 篇二:北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天线部分实验报告一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实验一网络分析仪测量阵子天线 输入阻抗 一、实验目的:

北邮数电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数电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班内序号: 日期:

一. 实验一:Quartus II 原理图输入法设计 1. 实验名称和实验任务要求 (1)用逻辑门设计实现一个半加器,仿真验证其功能,并生成新的半加器图形模块 元。 (2)用(1)中生成的半加器模块和逻辑门设计实现一个全加器,仿真验证其功能,并下载到实验板测试,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信号入信号。 (3)用3线-8线译码器(74LS138)和逻辑门设计实现函数 F=A B C +A B C +A B C + A B C 。 2. 实验原理图及波形图 (1)半加器 (2)全加器

(3)74LS38 3.仿真波形图分析 (1)半加器: 输入为a,b,输出S,CO(进位)。 当ab都为0时,半加和s=0,进位端co=0。 当ab都为1时,半加和s=0,进位端co=1。 当a=1,b=0 或a=0,b=1时,半加和s=1,进位端co=0。 (2)全加器:

输入a,b,输出S,CO(进位),ci(低进位)。 当a=0,b=0,ci=0,输出s=0,co=0。 当a=0,b=1或a=1,b=0又 ci=0,输出s=1,co=0。 当a=0,b=0,ci=1,输出s=1,co=0。 (3)74LS138 输入A,B,C,输出为3。 四个输出对应F中的四个最小项,Y0、Y2、Y4、Y7,以实现函数功能。 二.实验二:用 VHDL 设计与实现组合逻辑电路 1.实验名称和实验任务要求 (1)用VHDL语言设计实现一个共阴极7段数码管译码器,仿真验证其功能。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7段数码管显示输出信号。 (2) 用VHDL语言设计实现一个8421码转换为余3码的代码转换器,仿真验证其功能。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信号。 (3) 用VHDL语言设计实现一个4位二进制奇校验器,输入奇数个’1’时,输出为’1’,否则输出’0’,仿真验证其功能。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信号。 2.实验代码及波形图 (1)共阴极7段数码管译码器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 GUAN IS PORT(A:IN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B:OUT STD_LOGIC_VECTOR(6 DOWNTO 0); C:OUT STD_LOGIC_VECTOR(5 DOWNTO 0)); END GUAN; ARCHITECTURE encoder_arch OF GUAN IS BEGIN PROCESS(A) BEGIN C<="011111"; CASE A IS WHEN"0000"=> B<="1111110";--0 WHEN"0001"=> B<="0110000";--1 WHEN"0010"=> B<="1101101";--2 WHEN"0011"=> B<="1111001";--3 WHEN"0100"=> B<="0110011";--4 WHEN"0101"=> B<="1011011";--5 WHEN"0110"=> B<="1011111";--6 WHEN"0111"=> B<="1110000";--7 WHEN"1000"=> B<="1111111";--8 WHEN"1001"=> B<="11110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