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构建完善与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滁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从专业调整、改造入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快转型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开放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成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一)主要成就

1.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破师范单一学科专业格局,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加强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滁州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注重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类、

化学化工类、生物与食品类、机械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等学科专业群,大力推进师资、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等资源共享,专业建设群体效应逐步显现。坚持一般和重点相结合,不断充实专业内涵,逐步培育专业优势和特色,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得到彰显。

“十二五”期间,新增本科专业17个,学校本科专业达50个,其中工科专业21个、管理类专业6个,涵盖文、理、工、经、管、教、农、艺等八个学科门类,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工管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格局基本形成,专业体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日益提升。“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转型调整路径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表1:滁州学院“十二五”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表

学科

门类

年份专业合计

文学2010年

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设计、音乐学、美术学、新闻学、广告学、工

业设计

8 2015年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广告学、商务英语 5

理学2010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

学、地理科学

6 2015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

5

工学2010年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网络工程、电子科学

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10

工学2015年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

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业设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物联网工程、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

安全、汽车服务工程、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车辆工

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21

- 2 -

201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 1 经济学

2015年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 2

2010年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财务管理 4 管理学

2015年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酒店管理 6

2010年人文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 3 教育学

2015年人文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学前教育 4

2010年园林 1 农学

2015年园林 1

2010年0 艺术学

2015年音乐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6

2010年33 合计

2015年50 2.专业内涵建设得到加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应用性品质不断提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积极探索“校地互动、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共建“嘉吉生物”、“技鼎软件”、“国图地信”、“迪蒙德机械”、“金禾化工”、“百家筝鸣”等校企合作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相继开设“GIS综合改革试验班”、“卓越食品工程师班”、“卓越自动化工程师班”、“卓越教师培养班”等。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三模块、五类别”的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动公共类课程改革;积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加强课

程标准建设,将共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多元考核和形成性评价。建立“以国家级项目为引领、以省级项目为重点、以校级项目为基础”的三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大力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十二五”期间,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振兴计划专业建设项目8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6门、省级示范慕课课程10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2个、获批省级各类别教研教改项目6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

3.“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外引内培、刚柔并济等办法,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数量较为充足、结构较为合理、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活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师实践技能大赛、“名师论坛”、“教学沙龙”以及教学咨询、教学观摩和教学帮扶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深入实施“双百计划”、“双证计划”和“青蓝计划”,开展“双能型”- 4 -

教师评选、“科技工作推进年”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研究、实践应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至2015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770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187人,博士124人,硕士563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教坛新秀10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90余人,认定“双能型”教师306人,取得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资格教师237人,赴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教师353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丰硕

“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构建了“三层次、四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与项目的开发;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依托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合作共享平台,大力开展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参与面和质量逐年提高。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条件资源建设。打造实践育人的三个课堂和三个平台,推进“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学校实践育人特色初步显现。

“十二五”期间,新增校园建设面积8.1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9亿元,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值达3.1亿元,建有校级综合实验室和实验实训中心1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6个。其中,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

实验实训中心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5个。

5.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向应用型深度转变,通过深化开放合作办学,加强资源条件建设,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4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38个;学生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35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89个、省级奖项858个;5800余人次获得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毕业生在滁州就业的占21.2%,在安徽省内就业的占55.4%,在长三角就业的占85.9%,毕业生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特征进一步显现。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为79.7%,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满意度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落实或深造情况较好,自主创业比例、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相对较高。

- 6 -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用性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工科类专业内涵建设效果不够明显,优势特色专业(群)较少,理科、人文、艺术和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有待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校企校地合作育人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多样性培养有待加强,社会责任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实验室等资源条件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及保障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是学校建设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美好安徽;滁州市也在全面落实创新引领、工业强市、开放提升等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健康养老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改造提升汽车与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化工、硅基材料等产业。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

会发展蕴含着巨大的科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从学校自身来看,“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完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项任务,要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全面实现“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按照“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要求,深化“地方性、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深度转变,完善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以工管为主、以信息为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特色得以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具体目标如下:

——专业应用性品质更加突显。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应用性品质显著提升,特色优势专业群与地方- 8 -

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更加紧密。到2020年,本科专业数达到65个,工科专业30个以上,力争建设2-4个以上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10-15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比例不低于40%,争取2-3个专业成为安徽省同类院校品牌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社会责任教育改革等教育教学改革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20000人。签订校企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达到90%以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4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每年300项以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5%以上。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1.完善应用型专业体系

(1)增设新专业

建立并完善学校主导、二级学院协同的新专业增设工作机制。更加重视市场需求的调研和条件资源建设,为增设新专业奠定良好基础。围绕地方构建现代产业结构新体系的需求,优先设置与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重点围绕地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增设新专

业。“十三五”期间,增设专业10个左右,其中工科类专业5-7个,管理类专业2-4个,力争开办自创专业1-2个。围绕滁州智能家电省级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和智能家电设计制造的需求,整合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学科资源,筹建相关专业。围绕美好安徽、幸福滁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增设与工程建设、环境治理、城乡规划密切相关的专业。围绕滁州港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园区、服务外包产业园、高科技产业文化园等省级重点项目的建设需求,筹建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等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申报教育部目录外专业。

(2)加强专业群建设

深入推动信息技术类、生物与食品类、化学化工类、装备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等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实行分类发展,形成专业发展的群体优势。做强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围绕滁州市智能家电战略新兴产业、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等对信息类人才与技术的需求,重点建设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信息技术类专业,进一步提升该专业群的综合实力,在学校专业建设方面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同类院校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地方信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做大食品、化工、经管、装备制造等专业群。围绕滁州市健康营养、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主动适应滁州市新型化工、硅基材料等产业发- 10 -

展的变化,加快化学化工类专业改造。适应滁州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求,重点建设经济与管理类等专业。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千亿发展目标,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车辆工程等专业。做精文化艺术类专业群。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艺术类专业的集群优势,加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的内涵建设,加快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广告学、音乐学、体育教育等专业的转型与提升,实现文化艺术类专业群的特色发展,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主动适应地方文化、创意、旅游、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

(3)推进传统专业转型改造

落实学校“信息化”办学定位,按照“互联网+”模式,从培养目标(方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加快运用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步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按照“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模式,围绕市场需求,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优化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加强相关专业类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加快专业课程的慕课和微课改造,加快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使用。到2020年,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全部上网;全面推广以翻转课堂为主要形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入推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继续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比赛以及计算机类的考级、考证等工作;办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信息技术应用等全

校性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等。

(4)完善专业预警和调整机制

根据专业的招生与就业情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不断完善专业预警与调整机制,停招停办招生形势不好、就业渠道不畅、社会认可度低的专业。每年发布分专业招生情况分析报告、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对排名后5%的专业实施专业预警。停招停办人文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推动人文类、艺术设计类和教师教育类专业的融合。

2.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1)完善培养方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完善学校专业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等,全面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根据专业标准,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社会责任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三段式”培养模式改革等改革理念、措施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确保各项培养措施落到实处。

(2)加强课程建设

增强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按照“贴近核心技术,支撑能力培养,注重方法过程,吻合目标规格”的思路,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2 -

的支撑和达成作用。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深度转变。继续推进通识类课程改革,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提升课程的应用性品质。深化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有效运用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应用型课程考核评价与质量评估机制,着力深化课程考核的多元性和过程化,探索“以赛代考、以证代考、以成果代考”等课程考核新模式,提高课程教学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吻合度。“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慕课课程三类课程。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深入推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能力培养全覆盖。继续办好教学基本功大赛、微课比赛、实践技能大赛、“名师论坛”、“教学沙龙”、“教学研习营”、“教学工作坊”等活动。加强教师的“双能”素质提升工作,分层次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和创业能力,其中重点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培训,重点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和动力,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评选教学骨干、教学质量奖等,进一步加大教学类奖励力度,不断完善教师教学工作激励与考评机制。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以“满足需要、高效利用”为原则,加强实验室、实训中心

和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和条件建设,优化教学仪器设备的资源配置,加大实践教学场所的开放力度,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积极申报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力争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全面推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增强小学期活动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加强毕业实习组织领导,强化过程管理,重点推进毕业实习与就业创业的有机融合。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真题真做”基本实现全覆盖。继续推动毕业设计在形式、内容、指导、答辩、考核等环节的改革,加强质量监控,开展优秀毕业设计评选。

(5)开展专业认证试点

从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中,选择若干个专业,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行业认证以及有关国家标准,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试点专业要不断完善专业标准和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加强质量评估,为接受专业认证夯实基础。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构建“专业学习、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的“四位一体、融会贯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 14 -

分类别、个性化”的目标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师队伍、平台基地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有关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校、省、国三级学科竞赛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进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进实践环节,不断提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质量和水平。将创新创业指导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中,明确职责,加强督导。建设学校创新创业网络资源和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体系。

(2)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以职业与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入实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对接地方行业企业,搭建校内外合作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班协同育人的示范作用,引导专业与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做到专业全覆盖。继续深化与苏滁产业园区、滁州科创园区、滁州市众创空间等合作,加强与科大讯飞、中兴通讯、博西华电器、康佳电子、猎豹汽车、长电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产业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继续做好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力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取得突破。推进校企合作班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融合。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推行“双导师制”、“工作坊制”、“双

师同堂”教学等。继续探索人文社科类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3)深化实践育人模式改革

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主线,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打造“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三个实践育人课堂,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虚拟实践平台”三个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并完善三个课堂融合机制,推动教师指导、实践内容、实践场所等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努力做到三个课堂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三个课堂一体化;建立“学校统筹、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三个平台联动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4)深化“三段式”模式改革

将本科人才培养划分成三个阶段,实施“筑牢基础—强化专业—多样发展”的“三段式”培养模式改革。“筑牢基础”阶段(1-1.5学年),重点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夯实学生发展基础;继续深入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加强在线课程和资源建设。“强化专业”阶段(1.5-2学年),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多样发展”(1-1.5学年),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志趣,设置诸如创业、就业、留学、学业深造等不同发展方向供学生选择,允许并鼓励学生跨学院跨- 16 -

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加强指导和服务,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继续实施弹性学制、主辅修(双学位)制,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去实习实训、开展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拥有国际游学经历和第二校园游学经历。

(5)深化社会责任教育改革

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有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的社区服务、挂职锻炼、专业服务、义务劳动、文艺体育、慈善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着力将社会责任教育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列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立单独的社会责任学分,明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责任学分要求。

4.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1)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质量立校、质量立教”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质量意识。不断充实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队伍,加强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建立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重点加强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以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为核心,完善院(部)、

教师教学工作考评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质量监控和评估

继续深入开展三期检查、日常检查和专业评估等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活动,加强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落实质量主体的责任,促使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定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跟踪调查,加强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3)顺利通过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提高对审核评估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动员,深入学习。坚持教学评估“二十字”方针,按照安徽省教育厅教学评估“五个度”的要求,系统梳理学校培养人才取得的成效,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对策,进一步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推进管理,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审核评估。

三、保障措施

《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是“十三五”期间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远景、目标和行动指南,各院(部)、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及各院(部)、各部门应切实提高认识,加强对学校“十- 18 -

三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各院(部)成立相关领导小组,统筹所属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二)强化资源保障

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条件并合理配置资源;深化开放合作,争取更多外部资源支持和共享,为规划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和有效保障。

(三)注重规划落实

各院(部)要以学校规划为依据,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所属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工作方案,编排工作时间表,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与协调。加强规划落实的检查与评估,确保规划执行。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 参考资料

机械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针对“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以及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6+1”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构建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 二、现有基础 (一) 产业背景分析 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培养机械制造、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维修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的产业背景如下: 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智能制造机器人列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将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新能源汽车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国家将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 (二)人才需求分析 装备制造专业领域和汽车技术专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通过对渝东北机械企业的调研发现:机械制造方面的技能人才每年将需求1万人,工厂电气维修技能人才每年需求量为5000人。对渝东北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调研发现:汽车领域的技能人才每年需求量约为8000人。 (三) 专业建设基础 1、课程条件基础 机械工程系目前开设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和机械装备制造技术三个高职专业。形成了机械基础课程群、电工电子课程群、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和汽车维修课程群,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团队,为拟新增设专业的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2、师资队伍基础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2016~2020年) 学院 一、专业建设基础 至“十二五”建设期末,本学院开设专业个数,在校生人数(第一稿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年7月10日,第二稿编写时增加2015级新生数)。专业名称等。 简述“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与多媒体课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以及本学院各专业建设的特色等方面)。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结合“五个对接”企业调研成果、研读《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后的体会、以及通过其他调研(如发改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得的有关数据,形成未来五年本学院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 1. 检查“十二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全部实现,若有未能实现的,查找原因,结合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该目标是否需要延续或调整。 2. 以“五个对接”的前四个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接契合度,

找出差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深入思考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院哪些专业能够实现升本,目前的现状与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之间有多大差距,要缩短这些距离,需要突破哪些主要问题。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的战略目标,针对“十三五”南通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论证学院内、跨学院的专业整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形成本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由此凝练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确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的目标,以专业升本、提升本学层次作为发展动力,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作为参考目标。 规划目标的可考虑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建设规模、新办专业、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对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精品开放课程、教学

市场营销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目录 一、社会人才需求调研与预测 (2) 二、市场营销专业基本情况 (5)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6) (一)目标、思路与原则 (6) (二)专业建设内容 (7)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举措与保障条件 (9)

XXX 市场营销专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社会人才需求调研与预测 (一)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调研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搞好内部和外部市场营销活动。显而易见,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市场营销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目前全国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达到1180所,在校生的规模超过45 万人。有数据表示,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3%以上,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高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调查显示,我国人才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状况,总体表现为:一方面,深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高素质的适用型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一般销售人员无人问津,大量积压。 1.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一是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不仅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都在讲市场营销。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将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 二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给增加。近20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市场营销专业,导致几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专业,导致连年供给不断增加,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低层营销人员的薪资水平被拉低,人才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 三是社会需求的结构变化。市场营销社会需求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需复合型的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报告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本规划分为二章,第一章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第二章为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第一章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 1 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为指导,坚持“加强建设、规范管理、质量为本、深入改革、立足创新”,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使我系成为区域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2 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规划总目标:按照“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土建施工类专业群。使我系在校生人数稳定在500人-600人规模,并建设二个至三个院级乃至省级精品专业及专业方向。具体规划

目标如下: 2.1 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国家示范性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2 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2.3 贯穿基本素质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探讨项目教学、模块化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并建立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4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稳定5-10家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习及技能实训室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验实训两大保障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2.5 加强开发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企业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6 建立一专多能的多证书培养体系,创造并加强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量使学生获得专科层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1~2个本专业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2.7 加强高职教育规律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获得突破。 3 专业建设规划思路

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一、学校“十二五”建设的成绩、做法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与做法。 学校始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教育事业各个时期规划为统领,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坚持走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了初显地方师范性大学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63个普通本科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中,初步形成文理交融、理工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行的专业结构。 1.专业建设层次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校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市场应用广泛的专业,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压缩无市场前景的专业”原则,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步

伐。共成功申报新专业8 个,(教育部2012年进行专业调整)专业总数由2009年的43个增长到63个。采取调整、新增、压缩等办法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学校加强了对新专业的监控,增强了新办专业的办学实力,规范了新专业的教学管理。着力巩固优势专业,铸就品牌专业。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校级品牌专业3个,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深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按照“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培育特色、分类指导、持续推进”的原则,系统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了大量改革探索与实践。我校共有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4项。 3.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扎实推进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与我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骨干和行业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学名师进入我校担任特聘教师,为学生定期开设专业学术讲座和实用课程。鼓励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学科专业调整建设、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方案的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坚持将工程教育理念贯

数计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数计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规划 学校办学定位为:建设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新型地方大学。 在专业建设方面,要从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学术性向突出专业内涵建设的应用性、实践性转型,要改变专业服务面向不清、特色不明的问题。数计学院将整合全院力量“做大工科,做强理科”,在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特色专业的支撑下,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特色的“大数据管理新技术”、“智能制造”教学与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上取得突破,所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实现转型、提升内涵 建设一支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师教育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30%,教授达到10位,改善教师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培育一批团结务实,优质高效的教学团队,培育2—3名学术带头人,培育1—2名教学名师。 2. 形成特色、构建优势 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交叉、注重实践和应用、高度整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成效显著,启发式教学广泛开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大幅度提升。各专业均建设3—6个优质稳定的教育实习和专业实践基地,打造品牌实践基地。 开发若干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 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二.现有专业基本情况(包括数量、结构、特色等)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专业4个,其结构如下表所示:

数计学院现有专业情况一览表 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其他三个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隶属于数学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计算机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理学为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工科专业,引领学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的方向转变。 三. 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及预测情况;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发展,必须迈向中高端,必须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为确保“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及寻求区域性实践范例,中国工程院经过广泛深入全国各地调研比较,认为泉州作为制造业大市,产业门类多、规模总量大,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又鉴于泉州在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显著进展,决定将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在此

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东诚铭建设机械有限公司2015-2017年发展规划 2015年3月

第一章规划概要 山东诚铭建设机械有限公司2015-2017发展规划是在对公司未来三年即将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后制定的纲领性文件,重点对公司未来五年的使命和任务、战略业务的定位及所采取的战略进行框定。 规划期末主要指标为: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资产收益率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本规划分五章,其中: 第一章:规划概要。 第二章:战略规划目标,明确了公司三年规划的任务与使命,成为中国破碎机械的标志性企业。 第三章:战略规划的依据,主要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进行了总结和剖析。 第四章:总体战略及战略定位,概括性地提出了公司今后五年的总体战略。 第五章:战略业务定位及发展目标。

第二章战略规划目标 企业使命 山东诚铭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的使命:成为一家现代化、国际化的矿山技术和矿山机械开发商、制造商、服务商。 指导方针 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从小型化单台产品向大型成套设备的转变,从传统产品向清洁环保产品的转变,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的转变,从而实现低端向高端产业链的延伸。 重点工作及目标 公司的总体目标是成为中国破碎行业的标志性企业。 1.规划末期,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其中国内市场占60%,国外市场占40%,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2.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和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提高我们的营销能力,使公司的品牌成为破碎机械行业的国内前十品牌。 3.确保员工收入处于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领先水平,保持竞争优势,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4.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引进一批标志性人才,优化公司员工结构,加强员工在职培训,使公司员工整体素质居于同行领先水平。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企业所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用共同价值观,把全体职工凝集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团队,用制度管理人,用文化塑造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国内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建立省级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使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科研队伍,并积极开发拥有自有知识产权项目,规划期开发的新品增加收入2亿元。 6.企业内部建立以模拟市场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管理体系,降

医学检验专业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

齐鲁理工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 一、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护理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建于2015年,我院建立并健全了专业课教研室。开设了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检验、临床检验仪器学、免疫学及检验、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输血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在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咼学历咼职称的师资队伍,能完成本专业全部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在未来发展及建设中,依据本专业现有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提出本专业十三五发展目标规划。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在近20年内形成和发展迅速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随着应用物理和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仪器分析等学科的发展,分析系统的微量化、自动化、多项目的有机组合,使医学检验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医学检验已由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的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使医学检验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基本职责出现新的飞跃,也对现有检验学科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及规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建设目标

为了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我们将按照检验医学学科建设标准来建设医学检验专业教研室,医学检验实验中心,计划在2016-2020年内新建临床检验自动化实验室、临床检验网络教学实验室,改变专业教学与检验临床脱节的现状,充分利用各教学医院先进的仪器设备资源及充足的临床标本,通过宽带互联网络,将实验室中基本技能的训练与临床实践凝聚为一体,使各个学科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为临床检验专业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的综合分析实验技术操作平台,建立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医学检验教学基地。 (三)基本任务 医学检验专业确定培养具有坚定的医学理论和生物医学基础,熟悉有关临床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等知识技能的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可在各级医院、血站、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根据检验医学发展速度快,教材知识点老化过快的特点,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弥补现有教材及教学方法的不足。包括新知识点的补充、仪器的介绍、新实验方法的展示及操作过程的规范化等等。并且在检验专业中尝试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根据专业特点,注重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验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独立的完整的实验考核方法。 按照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建立临床脱落细胞学、输血技术、实验室管理、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专业,办一些更能办出我们学

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 发展规划

各学院: 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为了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将于近期修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为做好修订工作,充分吸收各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调整情况,请各学院根据新产业变革、新经济发展、新工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参考如下要求提供专业建设规划修订计划。 一、修订内容 1.申报新专业的需求 各学院根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师资队伍等办学条件的保障情况,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提出新专业申报的需求,要简单说明申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专业更替或退出的计划 各学院要以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对招生就业困难的老旧专业,通过退出或合并等方式,进行存量调整,加快专业更新改造。

3.专业方向调整的方案 各专业根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工科、新经济、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对传统专业方向进行调整,提出调整的初步方案。鼓励增设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新专业方向,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培养体现学校办学优势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4.增亮招生魅力工程 按照各学院前期申报的黄牌专业以及近5年第一志愿录取率低于30%的专业,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改造计划,包括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条件建设等。 5.专业群建设的计划 结合专业群中期总结情况,认真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链、创新链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课程群的教学团队、课程重构、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等方面提出建设方案的修订计划。 6.其他方面 基于上述1-5点的计划变化而产生的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计划修订。特别是在线课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校企联合开发教材的建设计划。 二、修订要求 1.各学院要根据学校及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同时充分考虑2021年福建省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严峻考验,本着对学校、对教师负责的高度做好本次专业建设规划修订工作。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某某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我院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综合实力,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发展市场急需专业;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的总体思路,遵循“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建设原则,根据学院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学科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石油主干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的学科格局,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和文学。专业由“十二五”初的XX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XX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XX个专业中,理工类专业XX个,占XX%;文管类专业XX个,占XX%。 2.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积极推进特色办学的各项改革和探索,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实用人才。“十二五”期间,学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2个某某省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学学科成为我院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终审稿)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本规划分为二章,第一章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第二章为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第一章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 1? 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为指导,坚持“加强建设、规范管理、质量为本、深入改革、立足创新”,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使我系成为区域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2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规划总目标:按照“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土建施工类专业群。使我系在校生人数稳定在500人-600人规模,并建设二个至三个院级乃至省级精品专业及专业方向。具体规划目标如下:

2.1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国家示范性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2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2.3?贯穿基本素质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探讨项目教学、模块化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并建立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4?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稳定5-10家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习及技能实训室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验实训两大保障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2.5?加强开发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企业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6?建立一专多能的多证书培养体系,创造并加强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量使学生获得专科层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1~2个本专业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2.7?加强高职教育规律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获得突破。

工程造价专业十三五建设规划

工程造价专业“十三五”规划 一、综述 1、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为指导,坚持“加强建设、规范管理、质量为本、深入改革、立足创新”,深刻理解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教育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 2、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规划总目标:按照“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土建设计、施工、造价、管理类专业群。使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稳定在300-400人规模,并建设一个至二个教研室乃至省级精品专业及专业方向。具体规划目标如下: 2.1、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2、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2.3、贯穿基本素质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探讨项目教学、模块化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并建立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4、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稳定8-15家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习及技能实训室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验实训两大保障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2.5、加强开发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企业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6、建立一专多能的多证书培养体系,创造并加强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量使学生获得本科层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1~2个本专业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二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1、规划总目标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打造学校2 -3个院级、省级及以上品牌专业,突出特色专业,使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在200-300左右,专业教师在35人(其

职业技术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职业技术学校“十三五”发 展规划 “十三五”是全面完成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与办学水平的关键时期。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体制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校改革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学编制与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建设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与依据 1.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的

日新月异,人力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都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凸显了加快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职教工作意义,明确了“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职教发展方向。表明国家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将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大力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为高职教育的当前改革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加快我校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未来五年,XX乃至全省将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智力等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综合创新力和服务水平。在经济与产

(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十三五”建设规划(定稿)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学校定位,以培养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的应用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为基本任务,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持。以学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为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本专业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作用和专业应用领域宽、专业适应性强等特点,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和国家新兴工业领域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专业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及专业科研能力保障建设等工作,促使专业建设协调发展,加强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突出专业特色为立足之本推进本专业“十三五”期间建设发展工作。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毕节市区域经济特征,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验室建设,努力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 2016-2017年,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达到校级特色专业水平;2018-2020年,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达到省级特色专业水平,1个专业方向在省内同层次高校中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到2020年,建设省级科研平台1个。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办学规模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专业在校生规模发展指标: 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适度控制本专业招生规模。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面向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学生毕业前应获得至少一种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2、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1)自2016年起,建设期内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立项1项,校级教改项目2-3项,力争获得国家级教改立项。 (2)建设期内,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省级教学团队1个,建设其他质量工程项目校级1-2个。 (3)建设期内,力争获得省级教学质量奖或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质量奖和成果奖1-3项。 (4)每年学生签约率保持95%以上。 3、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期内引进博士1-2名、硕士4-5名,至建设期末,使本专业在岗教师总数达到7-1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达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总人数的20%以上。 (2)建设期内1-2名教师提升学历学位,4-5名教师参与在职培训。 (3)建设期末,力争培养1名在省内有较高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力争建设1个省级科研团队,1-2个校级团队。 4、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与发展 (1)在2016年内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2)力争在建设期内出版专业教材1-2部。 5、教学条件建设工作 (1)专业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其中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占40%以上。 (2)力争建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至2020年,本专业各类实验室设备总值达到500万元以上,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000m2以上。 (4)建成校外学生实习基地7-9个。 6、科研水平建设 (1)建设期内,每年立项校级基金项目1-2项、建设期内立项省厅级项目

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XX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2016-2020)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对于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与龙头,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学院专业建设快速发展,适应学院总体战略发展需要,特制定学院专业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1、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在保持原有优势和特色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状况,不断调整专业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在原有16个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发展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较大的连锁经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旅游管理、汽车整形技术、航空服务、金融保险等14个新专业,使学院开设专业达到30个。同时,积极改造传统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为更好地适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5年学院又组织申报了电子商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和电梯工程技术等五个新专业。“十二五”末,我院专业设置数将达到33个,对于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将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学院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需求,力求突出高职特色,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积极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已招生的17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作为院级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研究,而且每个专业给予1万元的经费支持。坚持遵循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一方面缩减课堂理论教学时数,加大实训内容,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断缩小在校学习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的差距,突出能力本位。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传授知识与培

[实用参考]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doc

“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青江小学韩宁 随着“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是一个积极的挑战。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为保证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计划。 一、个人现状分析 了解并认清自我是教师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认识自己很难,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 1.优势 (1)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工作之余不忘充实自己,喜欢阅读与研究,包括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进心。 (2)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并能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3)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保持频繁、有意义的支持性交流。

(4)考虑问题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周到细致且能集中注意力深入某个问题或观点,创新意识强。 5)作为班主任,有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对于班级管理有自己的思路与做法,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形成良好班风。 2、劣势 (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对我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好的。 (2)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外延度的把握不够,因而在课堂教学上不能那么得心应手,借鉴他人和外地教学经验不够。 (3)缺乏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对于科研还是停留于表面,没有能够深入的实施,还走在科研型教师的起点上。 (4)常规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至今为之,我班主任工作经历较少,因此对学生和班级的常规管理缺乏相关经验。 二.职业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05-经济管理系专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经济管理系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系部建设的重头工作,是教学工作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专业建设的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成立的2004年,便设立了经济管理系。初期我系只有汽车营销与服务(原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一个专业,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已经拥有横跨营销、管理、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共六个专业。随着我国以及陕西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将总结过去、分析现状、瞄准未来,把汽车学院经济管理系建设成为以汽车服务行业为核心的横跨经济、管理、物流、营销等多领域多专业多学科特色系部。 一、现有各专业发展现状 1、现状概述 经济管理系是学院依托汽车行业的独特优势,为满足汽车相关行业经营管理及营销商务类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系部。下设综合管理办公室、学生管理办公室以及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教研室。现有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模特方向)、保险(汽车保险方向)、会计、道路运输与路政管理、物流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其中,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于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省级重点专业。

2、现状问题总结 (1)对于未来专业建设我系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结构偏年轻化。 (2)部分新兴专业如保险、汽模等缺乏成熟办学经验参考,也是我系专业建设中的外部环境问题之一。 (3)教师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企业一线相关岗位经验是我系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人才素质短板。 (4)实训、实验室硬件条件已初步具备,但由于专业系统设备投入相对较晚,因此实训体系的建立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现有各专业社会需求分析 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传统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各行各业的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正在快速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既懂基层业务操作又懂基础业务管理的综合技术服务性人才受到市场欢迎。特别是我系所有专业均围绕汽车相关产业展开,而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之一,也必然会为我系各专业的发展带来行业支持。 具体来说,我国汽车保有量距离发达国家水平差距仍然是巨大的,这个差距在缩小的过程中,可以预计的是我国汽车行业对汽车营销、销售、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行业一线人才的未来需求量一定会呈现上升趋势的。 三、我系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及可行性分析 (一)总体规划

计算机专业建设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建设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1.制订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多次组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教师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在遵循IT教育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发展规律,领会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同时兼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结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工程教育,参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发布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及计算机类专业补充标准》,建立既有国际化特色,又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考虑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性的先进培养体系。 经多次商讨,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6级,2017级培养方案,并用于2016级、2017级学生的培养中,实现本科第一、第二学期按照计算机科学大类培养,专业特色从第三学期开始体现,同时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点班(优班)的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强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根据专业定位和市场需要,合理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加强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要求,为学生在校内、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设置特别学分。 2.整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围绕知识体系展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解为三个阶段,即通识教学阶段、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 通识教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包括数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人文素养基础,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奠定基础。另外,专业基础与核心教学阶段的某些基础课程也在此阶段进行,此类课程的设置综合考虑专业阶段和基础阶段的特点,以便较好地实现两个阶段的衔接。 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教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学生工程性、系统性、应用性、创新性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实现“掌握 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能力、基本工程与人文素养、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的目标。在这阶段中,综合考虑主干专 业课程和特色课程的设置,基于办学特色设置若干动态可扩充的课程模块,全面考虑课程之间的关联,强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组织了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课程群、计算机系统能力课程群和专业方向基础课程群,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机系统能力,并初步建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教学阶段通过具体实验、实训、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训练,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设计与论文培养总结概括能力,实现最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