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对流换热原理

第五章对流换热原理5.1对流换热概述

5.2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

5.3 边界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5.4相似原理

5.1.1 定义

5

.1 对流换热概述

对流换热是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情况下所发生的热量交换现象。

对流换热与热对流不同,既有热对流,也有导热,它已不是基本传热方式。

5.1.2 特点

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动,

也必须有温差;

由于流体的粘性和受壁面摩擦阻力的影响,紧

贴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边界层;

5.1.3 应用举例

5.1.4 基本计算公式

(牛顿冷却公式)

hA t

φ=?式中:h 称为对流换热系数,单位()2

/.W m K 对流换热系数是一个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变量,事实上,我们研究对流换热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各因素对对流换热的影响有多大,进而整理出对流换热系数的表达式。

5.1.5 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因素

流动的起因不同,流体中的速度场、温度场会有差别,所以传热规律就不一样了,从而对流换热系数也不同。

一般来说,同一种流体的强迫对流换热系数要比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大的多。

3.

4. 壁面的几何形状、大小和位置

内部流动对流换热:管内或槽内

外部流动对流换热:外掠平板、圆管、管束

书上还提到传热面大小、管束排列方式、管间距、冲刷角度也会影响到传热系数。

5.

由上述讨论可知,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确

5.1.6 分类

第五章对流传热分析..

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熟练掌握对流换热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以及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针对具体换热过程的强化传热措施。 5.1内容提要及要求 5.1.1 对流换热概述 1.定义及特性 对流换热指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在对流换热过程中,流体内部的导热与对流同时起作用。牛顿冷却公式w f ()q h t t =-是计算对流换热量的基本公式,但它仅仅是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 的定义式。研究对流换热的目的是揭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对流换热过程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定量计算不同形式对流换热问题的表面传热系数及对流换热量。 2.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1)流动的起因:流体因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而流体因外力作用所产生的流动称为受迫对流,通常其表面传热系数较高。 (2)流动的状态:流体在壁面上流动存在着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3)流体的热物理性质:流态的热物性主要指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粘度等,它们因种类、温度、压力而变化。 (4)流体的相变:冷凝和沸腾是两种最常见的相变换热。 (5)换热表面几何因素: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及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着流体和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 综上所述,可知表面传热系数是如下参数的函数 ()w f p ,,,,,,,,h f u t t c l λραμ= 这说明表征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量,不同的换热过程可能千差万别。 3.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 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是获得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尤其是近壁处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因为在对流换热问题中“流动与换热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分析求解的前提是给出正确地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已知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后,可按如下的对流换热微分方程获得壁面局部的表面传热系数 2x x w,x W/(m K)t h t y λ??? ?=- ? ? ??? 由上式可有 2x x w,x W/(m K)h y λθ?θ?? ?=- ? ? ??? 其中θ为过余温度,t t θ=-。

对流换热计算式

关系式 返回到上一层以下汇总了工程中最常见的几类对流换热问题的对流换热计算关系式,适用边界条件,已定准则的适用范围,特征尺寸与定性温度的选取方法。 一、掠过平板的强迫对流换热 应注意区分层流和湍流两种流态 ( 一般忽略过渡流段 ) ,恒壁温与恒热流两种典型的边界条件,以及局部 Nu 数和平均 Nu 数。 沿平板强迫对流换热准则数关联式汇总 注意:定性温度为边界层的平均温度,即。 二、管内强迫对流换热 (1) 流动状况不同于外部流动的情形,无论层流或者湍流都存在流动入口段和充分发展段,两者的长度差别很大。计算管内流动和换热时,速度必须取为截面平均速度。 (2) 换热状况管内热边界层也同样存在入口段和充分发展段,只有在流体的 Pr 数大致等于 1 的时候,两个边界层的入口段才重合。理解并准确把握两种典型边界条件 ( 恒壁温与恒热流 ) 下流体截面平均温

度的沿程变化规律,对管内对流换热计算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准则数方程式要注意区分不同关联式所针对的边界条件,因为层流对边界条件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湍流时。还需要特别指出,绝大多数管内对流换热计算式 5f 对工程上的光滑管,如果遇到粗糙管,使用类比率关系式效果可能更好。下表汇总了不同流态和边界条件下管内强迫对流换热计算最常用的一些准则数关联式。 (4) 非圆截面管道仅湍流可以用当量直径的概念处理非圆截面管道的对流换热问题。层流时即使用当量直径的概念也无法将不同截面形状管道换热的计算式全部统一。 常热流 层流,充分发展段, 常壁温 层流,充分发展段, 充 - 充分发展段,气体, - 充分发展段,液体, ; 紊流,充分发展段,

传热学第五章答案

复习题 1、试用简明的语言说明热边界层的概念。 答:在壁面附近的一个薄层内,流体温度在壁面的法线方向上发生剧烈变化,而在此 薄层之外,流体的温度梯度几乎为零, 固体表面附近流体温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这一薄层称为 温度边界层或热边界层。 2、与完全的能量方程相比,边界层能量方程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答:与完全的能量方程相比,它忽略了主流方向温度的次变化率 适用于边界层内,不适用整个流体。 3、式(5—4)与导热问题的第三类边界条件式( 2 —17)有什么区另 一个包括h 的无量纲数,只是局部表面传热系数,而整个换热表面的表面系数应该把 牛顿冷却公式应用到整个表面而得出。 4、式(5—4)表面,在边界上垂直壁面的热量传递完全依靠导热,那么在对流换热中,流 体的流动起什么作用? 答:固体表面所形成的边界层的厚度除了与流体的粘性有关外还与主流区的速度有关, 流动速度越大,边界层越薄,因此导热的热阻也就越小,因此起到影响传热大小 5、对流换热问题完整的数字描述应包括什么内容?既然对大多数实际对流传热问题尚无法 求得其精确解,那么建立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字描述有什么意义? 答:对流换热问题完整的数字描述应包括: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及定解条件,定解条件 包括,(1)初始条件 (2 )边界条件 (速度、压力及温度)建立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字描述 目的在于找出影响对流换热中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每一种关系都必须满足动量, 能量和质量守恒关系,避免在研究遗漏某种物理因素。 基本概念与定性分析 5-1、对于流体外标平板的流动, 试用数量级分析的方法, 从动量方程引出边界层厚度 解:对于流体外标平板的流动,其动量方程为: 第五章 2 / 2 A / X ,因此仅 h 答: (5— 4) (丄)h(t w t f ) h (2—11) 式(5—4)中的 h 是未知量,而式(2 —17)中的h 是作为已知的边界条件给出, 此外(2 —17)中的 为固体导热系数而此式为流体导热系数,式( 5— 4)将用来导出 的如下变化关系式: x

对流换热与准则数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部分 返回一、基本概念 主要包括对流换热影响因素;边界层理论及分析;理论分析法(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动量与热量的类比;相似理论;外掠平板强制对流换热基本特点。 1、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知,该式中没有出现流速,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表面传热系数h与流体速度场无关。试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性?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在描述流动的能量微分方程中,对流项含有流体速度,即要获得流体的温度场,必须先获得其速度场,“流动与换热密不可分”。因此表面传热系数必与流体速度场有关。 2、在流体温度边界层中,何处温度梯度的绝对值最大?为什么?有人说对一定表面传热温差的同种流体,可以用贴壁处温度梯度绝对值的大小来判断表面传热系数h的大小,你认为对吗? 答:在温度边界层中,贴壁处流体温度梯度的绝对值最大,因为壁面与流体间的热量交换都要通过贴壁处不动的薄流体层,因而这里换热最剧烈。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对一定表面传热温差的同种流体λ与△t均保持为常数,因而可用绝对值的大小来判断表面传热系数h的大小。3、简述边界层理论的基本论点。 答:边界层厚度δ、δt与壁的尺寸l相比是极小值; 边界层内壁面速度梯度及温度梯度最大; 边界层流动状态分为层流与紊流,而紊流边界层内,紧贴壁面处仍将是层流,称为层流底层; 流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粘滞力起作用)和主流区,温度同样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存在温差)和主流区(等温区域); 对流换热热阻主要集中在热边界层区域的导热热阻。层流边界层的热阻为整个边界层的导热热阻。紊流边界层的热阻为层流底层的导热热阻。 4、试引用边界层概念来分析并说明流体的导热系数、粘度对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

对流换热公式汇总与分析..

对流换热公式汇总与分析 【摘要】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对流换热,它已不是基本传热方式。本文尝试对对流换热进行简单分类并对无相变对流换热公式简单汇总与分析。 【关键词】对流换热 类型 公式 适用范围 对流换热的基本计算形式——牛顿冷却公式: )(f w t t h q -= )/(2m W 或2Am 上热流量 )(f w t t h -=Φ )(W 上式中表面传热系数h 最为关键,表面传热系数是众多因素的函数,即 ),,,,,,,,(l c t t u f h p f w μαρλ= 综上所述,由于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很多,因此对流换热的分析与计算将分类进行,本文所涉及的典型换热类型如表1所示。 表1典型换热类型 1. 受迫对流换热 1.1 内部流动 对流换热 无相变换热 受迫对流换热 内部流动换热 圆管内受迫流动 非圆形管内受迫流动 外部流动 外掠平板 外掠单管 外掠管束(光管;翅片管) 自然对流换热 无限空间 竖壁;竖管 横管 水平壁(上表面与下表面) 有限空间 夹层空间 混合对流换热 — — — — 受迫对流与自然对流并存 相变换热 凝结换热 垂直壁凝结换热 水平单圆管及管束外凝结换热 管内凝结换热 沸腾换热 大空间沸腾换热 管内沸腾换热(横管、竖管等)

1.1.1 圆管内受迫对流换热 (1)层流换热公式 西德和塔特提出的常壁温层流换热关联式为 14 .03/13/13/1)()(Pr Re 86.1w f f f f l d Nu μμ= 或写成 14 .03/1)()(86.1w f f f l d Pe Nu μμ= 式中引用了几何参数准则 l d ,以考虑进口段的影响。 适用范围:16700Pr 48.0<<,75.9)(0044.0<

第五章对流换热分析

wton’s law of cooling: ?=W/m 2 dx dt q λ?=

Contents 第一节对流换热概述 Analysis on Convection 第二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The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Equations 第三节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 Convection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Boundary Layer 第四节边界层换热积分方程(自学) 第五节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自学) 第六节相似理论基础 Basis of similarity theory

Convection is the mode of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a solid surface and the adjacent liquid or gas that is in motion, and it involve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onduction and fluid motion. (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对流换热) The faster the fluid motion, the greater the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We will study how to calculate the convection heat-transfer coefficient h in Chapter 5 and Chapter 6.

5-1 Analysis on Convection(对流换热概述) Convection transfer problem

对流受热面的换热计算

锅炉对流受热面的换热计算 大型电站锅炉的对流受热面是指对流换热为主的对流过热器和再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直流锅炉的过渡区等,也包括辐射份额较大的屏式受热面。尽管这些受热面的结构布置、工质和烟气的参数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辐射传热所占的份额不同,但为了简化计算,均采用对流传热计算的规律,将辐射传热部分折算到对流传热,各个不同受热面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 对流受热面的换热计算,不论是设计计算还是校核计算,都是利用对流传热方程和烟气侧与工质侧的热平衡方程,分别从对流传热和热平衡的角度来表达对流受热面的对流换热量。 对流受热面换热计算的基本方程 1.受热面的对流传热方程 d j , kJ/kg K tH Q B ?= 式中d Q ——以对流方式由烟气传递给受热面内工质的热量,以1kg 燃料(固体、液体)或31m ;燃料(气体)为基准;K ——传热系数,W/(m 2·℃);t ?——传热温压,℃;H ——参与对流换热的受热面面积,m 2;j B ——锅炉计算燃料量,kg/s 。 2.烟气侧热平衡方程 对各段受热面,烟气侧热平衡方程是基本相同的,为 ()0d y y lk ,kJ/kg Q h h h ?α'''=-+? 式中 ?——保热系数,考虑散热损失的影响;y h '、y "h ——烟气在该受热面入口及出口截面上的平均焓值,kJ/kg ;0lk h ——对应于过量空气系数1α=时,漏入该段受热面烟气侧 的冷空气焓值,kJ/kg ;α?——该段受热面的漏风系数。 3.工质侧热平衡方程 对于布置在不同位置、不同工质状态的受热面,工质吸热量的计算方法不同。 (1)布置在炉膛出口处的屏式过热器或对流过热器。 这一类受热面的工质总吸热量由两部分组成:屏间(或对流受热面)烟气的对流换热量和炉膛烟气的辐射换热量,所以,在计算屏(或对流受热面)的对流换热量时,应从工质吸收的热量中扣除该受热面接受的炉膛辐射热量,即 ()d f j "Q ,kJ/kg D h h Q B '-=- 式中 f Q ——受热面吸收来自炉膛的辐射热量,kJ/kg ;D ——工质流量,kg/s ;"h 、h '——受热面出口及入口的工质焓值,kJ/kg 。

对流换热与准则数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部分 一、基本概念 主要包括对流换热影响因素;边界层理论及分析;理论分析法(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动量与热量的类比;相似理论;外掠平板强制对流换热基本特点。 1、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知,该式中没有出现流速,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表面传热系数h与流体速度场无关。试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性?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在描述流动的能量微分方程中,对流项含有流体速度,即要获得流体的温度场,必须先获得其速度场,“流动与换热密不可分”。因此表面传热系数必与流体速度场有关。 2、在流体温度边界层中,何处温度梯度的绝对值最大?为什么?有人说对一定表面传热温差的同种流体,可以用贴壁处温度梯度绝对值的大小来判断表面传热系数h的大小,你认为对吗? 答:在温度边界层中,贴壁处流体温度梯度的绝对值最大,因为壁面与流体间的热量交换都要通过贴壁处不动的薄流体层,因而这里换热最剧烈。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对一定表面传热温差的同种流体λ与△t均保持为常数,因而可用绝对值的大小来判断表面传热系数h的大小。 3、简述边界层理论的基本论点。 答:边界层厚度δ、δt与壁的尺寸l相比是极小值; 边界层内壁面速度梯度及温度梯度最大; 边界层流动状态分为层流与紊流,而紊流边界层内,紧贴壁面处仍将是层流,称为层流底层; 流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粘滞力起作用)和主流区,温度同样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存在温差)和主流区(等温区域); 对流换热热阻主要集中在热边界层区域的导热热阻。层流边界层的热阻为整个边界层的导热热阻。紊流边界层的热阻为层流底层的导热热阻。

4、试引用边界层概念来分析并说明流体的导热系数、粘度对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 答:依据对流换热热阻主要集中在热边界层区域的导热热阻。层流边界层的热阻为整个边界层的导热热阻。紊流边界层的热阻为层流底层的导热热阻。导热系数越大,将使边界层导热热阻越小,对流换热强度越大;粘度越大,边界层(层流边界层或紊流边界层的层流底层)厚度越大,将使边界层导热热阻越大,对流换热强度越小。 5、确定对流换热系数h有哪些方法?试简述之。 答:求解对流换热系数的途径有以下四种:(1)建立微分方程组并分析求解___应用边界层理论,采用数量级分析方法简化方程组,从而求得精确解,得到了Re,Pr及Nu等准则及其准则关系,表达了对流换热规律的基本形式。(2)建立积分方程组并分析求解___先假定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然后解边界层的动量和能量积分方程式求得流动、热边界层厚度,从而求得对流换热系数及其准则方程式。以上两法目前使用于层流问题。(3)根据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可以类比,建立类比律,借助于流动摩擦阻力的实验数据,求得对流换热系数。此法较多用于紊流问题。(4)由相似理论指导实验,确定换热准则方程式的具体形式,提供工程上常用准则方程式,求解准则关联式得到对流换热系数。 6、为什么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过程具有类比性? 答:如果用形式相同的无量纲方程和边界条件能够描述两种不同性质的物理现象,就称这两种现象是可类比的,或者可比拟的。把它们的有关变量定量地联系起来的关系式就是类比律。 可以证明,沿平壁湍流时的动量和能量微分方程就能够表示成如下形式: 其中: 7、有若干个同类物理现象,怎样才能说明其单值性条件相似。试设想用什么方法对以实现物体表面温度恒定、表面热流量恒定的边界条件? 答:所谓单值条件是指包含在准则中的各已知物理量,即影响过程特点的那些条件──时间条件、物理条件、边界条件。所谓单值性条件相似,首先是时间条件相似(稳态过程不存在此条件)。然后,几何条件、边界条件及物理条件要分别成比例。采用饱和蒸汽(或饱和液体)加热(或冷却)可实现物体表面温度恒定的边界条件,而采用电加热可实现表面热流量恒定的边界条件。 8、管内紊流受迫对流换热时,Nu数与Re数和Pr数有关。试以电加热方式加热管内水的受迫对流为例,说明如何应用相似理论设计实验,并简略绘制出其实验系统图。 答:⑴模型的选取 依据判断相似的条件,首先应保证是同类现象,包括单值性条件相似;其次是保证同名已定准则数相等。 选取无限长圆管;圆管外套设有电加热器。属于管内水的纯受迫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