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教案2

变化的量教案2
变化的量教案2

《变化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同学们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使同学们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课程教案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新会陈经纶中学黄天平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7章第6节。 本节教材目的在于为下一节动能定理做准备的,精心探讨实验原理,教师指导演示,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理解实验原理后,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对作功与速度平方成正比的物理规律有明确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下节动能与动能定理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在实验室进行。 2.学生分析 学生们日常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对物体作功,会改变物体的速度,但是,怎样把力做功和做功引起的速度的变化定量联系起来是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在橡皮筋的弹力做功的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上会感到迷茫。通过课前讨论,学生们会得出以下共识:作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W∝V,W∝V2,W∝V3 或W∝ (提出假说);如何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有哪些实验方法可行呢(迎接挑战,确定通过橡皮筋弹射小车实验验证)?操作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能成功吗?产生这样的疑问可以催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3.设计思想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进行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同时获得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探究的质量,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互动。 教学方法:试验观察法+合理推理+试验验证+归纳总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掌握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对实验器材和方法实施控制的技能。 (3)掌握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的技能。 (4)使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艰辛历程。 (2)通过解决变力做功问题,体会科学方法的精妙。 (3)通过excel软件的使用,体会计算机技术在辅助实验方面的巨大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验严谨认真

六年级数学下册 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

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预设栏)师生活动 (删改栏)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 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6、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 ,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 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 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变化》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变化》 word教案 【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阻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阻碍因素,大伙儿看“问题探讨”,摸索讨论预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可不能永久按那个公式增长,能够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摸索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摸索题1:生摸索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形是如何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假如以时刻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摸索题2:生摸索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 t=N0λt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连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摸索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操纵,能够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摸索,能够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 ③养殖或开释它们的天敌,等等。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变化的天气教案

变化的天气教案 大班主题活动变化的天气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由来,活动目标, 幼儿的问题,主要活动等内容,感受天气的变化,能够知道雨雪的形 成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理解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灾害性天气给人们 带来的危害,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主题活动课,快来看看变化的 天气教案吧。 活动由来:有一天,阳光明媚,我带着我们班的小朋友到户外去玩,玩了一会儿,天气就突然变阴了,一阵乌云过来了,马上快要下 雨了,小朋友看到这样的自然现象非常兴奋,都问我:“老师,怎么天一下子就变黑了?老师,是不是太阳在眨眼睛呢?为什么会有云呢?”等等好多关于天气的问题,看到幼儿对天气的变化如此感兴趣,在加 上孩子们的生活常常直接地受天气的影响,他们都有玩雪、淋雨等经 历和体验,因此为了更加丰富幼儿对生活中的自然经历有科学的认识,于是我和小朋友一同设计了“天气”这一主题活动,来引导幼儿关注天气,了解天气常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天气的变化,能够知道雨雪的形成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理解自然现象。

2、了解自然灾害性天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3、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雨量、温度、风向的变化,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记录。 4、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云呢? 为什么下过雨之后天空会出现彩虹呢? 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刮台风? 风在哪里? 为什么自然界中会存在大气压呢? 为什么会有雾、雪、雨呢,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1、天气预报早知道,幼儿通过生活中了解每日的天气情况,并在主墙上由自己支配。

2、在科学区域中提供一些有关光照以及雾、雨形成的小实验,区域的墙面设置成表格,供幼儿做实验记录。 3、另一面墙作为一些科学实验的步骤与实验过程,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老师有一份范例,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进行绘画,表现在墙面上。根据主题我们设置了相应科学区,在科学区中投放了吸管、胶水、各类纸、笔、尺子、胶带等等工具让幼儿通过做小实验来了解自然界天气的现象,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把实验结果写在记录表上。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带有关天气的百科全书。 主要活动 1、神奇的温度计 风在哪里 2、雨,消失了 3、瓶子中的云 4、制造雾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报告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与的关系,希望由此找到表达式的线索。二、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橡皮筋)、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三、实验原理 1.分析与猜测 (1)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 2.探究的思路 (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 (2)实验方案:①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重物的牵引力下运动;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很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牵引力,小车的运动距离和速度可以由纸带测出。分析牵引力的功W与速度v的关系. ②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然后分析功W与速度v的关系. 甲乙 四、实验步骤: 方案① 1.安装置: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相连接. 2.接电源,打纸带:把纸带的一端在重物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重复几次,打下3~5条纸带。 3。选纸带:选取的,挑选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上0,1,2,3…. 4.数据处理:测出0到点1、点2、点3…的距离,即为对应的下落高度h1、h2、h3…;利用公式v n=错误!,计算出点2、点3、点4…的瞬时速度v1、v2、v3….和相应的功. 5、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作个W 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如果认为是2 W v ∝ 或其他。然后以W为纵坐标,v2(或其它)为横坐标作图。从而判定结论。 方案② 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 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 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3W、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2、v3、v4……。 5.分析数据,研究W与v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各计数点1234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m) 重力做的功(J) 小车速度v(m/s) v2(m2/s2) 方案② Wv/m·s—1v2/m2·s-2 1 2 3 4 5 6 2、W-v、W-v2图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

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的主旋律。因而,在实验探究中我尽量联系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条件和氛围,让每个学生通过自主努力,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而突出“面向全体,促进发展”的理念。 同时为了让学生全程参与该实验,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布置探究实验“培养温度对酵母菌数量有没有影响?”学生可分组探究,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过多进行解释,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开展分析,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 二,教材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中的一个探究活动,在学习“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前安排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得具体的数据,并尝试根据数据建构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多项实验操作技能,如利用移液管准确移取一定量的溶液,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细胞进行计数,利用比浊计测定溶液的浑浊程度,推导细胞总数的计算公式,显微镜的使用等等,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曲线)的概念并不陌生,学生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DNA的复制等内容的学习。本活动是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到数据并绘制曲线、验证假设、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科学探究的过程解决学生遇到的科学问题。在之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探究的一般过程有所体验,但如何设计严谨的实验方案,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从而了解在封闭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续7天的观察后所收集的数据的分析总结,探究变化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并尝试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探究实验计划的制定,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和计数方法。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直观演示法:采用播放教材视频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3,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材简解] 天气,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提出了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而了解天气的变化,正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阴晴雨雪、沙尘、雾霾……,幼儿每天都能体验到天气的变化,对天气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却缺少进一步的经验提升,如何引导他们对熟悉的自然现象产生关注,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获得经验的提升、总结和初步的系统化,是设计这一活动的出发点。 进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观察、探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尝试用语言、图画等表现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简单的记录经验。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活动从认识形象的天气符号入手,引导幼儿发现天气的多变,从而引发关注,并通过合作配图、交流讨论,真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引发后续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纲要》和《指南》精神的科学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它不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的获得,还更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兴趣的培养。“多变的天气”这一教学活动,以“多变”为主题,通过三个环节的不同设计,使幼儿主动发现天气的多变,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对天气的关注。环节一,利用天气与符号间的多次转换,形象地了解天气的变化,并与环节三链接,体现“多变”的主题;环节二设置了有意义的情境,以配图形式,将天气与幼儿生活相联系,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知道在不同的天气下需要做合适的事情。同时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间不同的思考;环节三既是对前面经验的链接,又为后续关注提供铺垫。 [目标预设]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叶榭学校张水忠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三个方面内容。在进行什么是种群的教学中,学生能从文字上理解概念,但对同种生物的理解存在困难,会认为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的一个类群的生物是种群,为此需要通过对一系列例子的判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关于第二部分《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教材以对比分析的形式,揭示了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如先从“J”型个体增长曲线的解释再推导到“S”型个体增长曲线的分析与解释,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种曲线变动中的关系和内在联系。由于这部分知识是以数学模型方法的形式展现的,学生比较陌生。解释时,要将曲线分段描述,并要体现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摘自初中生命科学教学参考书P87)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了解了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使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式则较易于理解。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农业生产中合理密的实际意义,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计】《变化的量》(北师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认识变化的量,能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如何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2.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调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激趣。 谁能借助手势形象地说明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变化情况?(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2.导入新课。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年龄、身高、体重这些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亲身经历的身高的变化引入,通过语言描述和手势,让学生在初步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变化的量的同时,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感知变量。 (1)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 教师提问: ①观察上面的表格和图,想一想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②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学生互相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妙想6岁前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③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吗? 教师小结:体重和年龄是一组互相依存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由人的生长规律决定的,现在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2)观察图象,感知变量。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图中25时表示次日凌晨1时) ①图中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折线表示什么? ②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③一天中,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④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⑤骆驼的体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个体汇报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变化的周期是一天。 (3)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你还能找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与同伴交流。 2.进一步体会、理解本节课学习的变量的特点。 师:观察上面两道题,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每道题中都有两个变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变量,体会用表格、图象等多种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三、巩固提升 1.你能举出含有变化的量的生活实例吗? (汽车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杯中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2.说一说下面各题中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1)一种故事书每本5元,买书的总钱数与买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完成教材40页“练一练”3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40页“练一练”2题。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1.年龄变化,儿童的体重也发生变化。

最新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汇编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说出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 ②解释种群数量增长(“J”型曲线、“S”型曲线)的一般规律。 2 能力目标: 通过细菌的种群数量的推导公式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说明: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学生情况 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五、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用2课时教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先对课时内容进行调整,将探究实验放在第1 课时,并组织实验小组开展进一步的实验,将实验结果用于第2课时。 设计的线索是:按“观察、提问→作出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整体教学思路是: 1、在建构细菌种群增长“J”型曲线模型后,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将两种数学表达方式(方程式和曲线)整合在步骤三中,提高课堂效率。 2、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后,做巩固练习。并运用此方法尝试构建“S”型曲线模型的方程式。 3、将两种曲线进行对比。提高生物的理科思维。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七、具体实施流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 40 (2) :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 :5=2 4 :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 :和7. 5 :3也有怎样的关 系?为什么?板书:: =7.5 :3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 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 :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 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 习目标核心素养 1.掌握建构增长模型 的方法 2.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 3.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1.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学习,掌握实验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评价能力 4.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及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形成关注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形成原因 3.K值 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 (1)有害动物的防治。 (2)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步骤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讨论、归纳、分类关于天气的信息。 2、根据已得信息,自己做一次天气预报员。 3、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天气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2、意识到天气对人类每天的生活有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认识天气预报图中各种符号的意思,能比较全面的观察和描述天气情况。 三、教学难点 对所得天气信息进行分类;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变的天气》PPT课件、天气符号表格。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播放一段音乐,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目好不好?(播放音乐)学生猜出:天气预报节目2.师:大家平时看天气预报吗? 从天气预报中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多样的天气 1、师:首先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看看大家能从中找出哪些例外天气类型。 2、师:从刚才的天气预报中我们看到了哪些例外的天气? 3、除了天气预报里的天气以外,大家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其他例外的天气吗? 4、展示例外的天气图片,学生观察、总结出例外天气的特点。 师:这是什么天气?为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5、师:例外的天气都有其例外的特点,大家能不能根据例外天气的特点,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一种天气? 6、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让学生做简单的介绍 7、肯定学生的设计,教师展示天气预报中所用的天气符号。 师:大家设计的都可以,那我们来看看在天气预报中。 8、教师通过天气符号引导学生给各种天气现象尝试分类天气现象的主要特征有云量、降水量、风向风速和气温。师:在这么多的天气符号中哪种图标出现的最多呢?(云。 云量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天气现象的特征) 师:那除了xx还有什么呢?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原理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的能量一定改变,是什么能改变了?物体由静到动,速度υ越大,动能E K也越大,动能与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力对物体功,会改变物体的动能,从而改变物体的速度,动能与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验器材平板,小车,细线,滑轮,重物(或橡皮筋),打点计时器,纸带; 实验步骤①平衡阻力:连接仪器与设备,使木板略为倾斜,补偿阻力; ②称量沙与桶质量, 计算细线拉力大 小; ③接通电源,释放小 车,拖动纸带打下 一系列点;标注记 数点,并测量各点间的距离;并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计算初始 点到各点拉力所做的功; ④如果用橡皮筋牵引,设一条做功为 w,两条三条分别做功2w和3w ⑤建立坐标系:以功W为纵坐标,以 速度υ2为横坐标(或以υ、υ3、 为横坐标),如果作出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则说明功与速度的平方成 正比:W∝υ2; 数据处理①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当M车>>m物时,F=G,则W=FL=GL; ②试证明:当M车>>m物时,F=G,为什么? ③由纸带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小车运动的速度 ④也可以用电子表格等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第一列输入速度大小,第 二列输入对应的功,选中所有数据,点击“插入-图表-图表类型-xy 散点图……”,在“添加趋抛线,类型标签,逐次尝试二阶多项式,三阶 多项式等类型……”——根据图象分析:功与速度的关系 误差分析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作业与测试 1.试由纸带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小车运动的速度 其中:A点到F点有距离为,A点到H点有距离为; 打F点时小车的速度为,打H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2.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再用2条、3条……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实验. 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出的纸带算出. (1)为了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木板应(填“水平”或“倾斜”)放置; (2)判断摩擦阻力已被平衡的方法是() A.轻推一下小车,小车能够匀速运动B.释放小车后,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运动C.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够运动D.轻推一下小车,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运动(3)实验中(填“需要”或“不需要”)测出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W的数值. 3.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当M车>>m物时,F=G,则W=FL=GL; 试证明:当M车>>m物时,F=G,为什么? 4.质量为1 kg的重锤自由下落,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运动过程,打点计时器接6 V、50 Hz的交流电源,如图所示,纸带上O点为重锤自由下落时纸带打点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A、B、C、D、E、F、G依次间隔一个点(图中未画出),各计数点与O点距离依次为31.4、70.6、125.4、195.9、282.1、383.8、501.2,单位为mm,重力加速度为9.8 m/s2, (1)求出B、C、D、E、F各点的速度并填入下表。 计数点 B C D E F 速度/m·s-1 (2)求出物体下落时从O点到图中各点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并填入下表。 计数点 B C D E F 功/J (3) 以功W为纵坐标,以速度υ2为横坐标,由图可得重力所做的功与________成_____关系。

《变化的量》教案 高效课堂 获奖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39~4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 (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总结,谈谈收获。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数量的变化二》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最后文中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特别指出了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尝试建立“S”型增长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形成“S”型曲线的原因,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比较“S”和“J”型增长的异同四、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3.为了保护鱼类资 源不受破坏,并能 持续地获得最大 捕鱼量,应使被捕 鱼群的种群数量 保持在什么水平? 为什么? 提高学生保 护环境的意 识 比较种 群增长 两种曲 线的联 系与区 别 以表格的形式比较J 型和S型增长曲线 的,发生条件,增长 速率,有无K值的情 况。 并将J和S型曲线放 在同一坐标系中分析 学生自主思考回 答,并完成学案 的当堂达标 1,2,3三个题目 巩固复习, 同时培养学 生比较分析 的能力 种群数 量的波 动和下 降 提出问题:在现实的 生态系统中,种群数 量除增长外,还有没 有其他变化? 根据教材由学生 自主得出相关变 化,分析变化的 原因 培养学生分 析归纳的能 力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天气变化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天气变化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天气的变化,对每天的天气感兴趣。 2、知道晴天、雨天、阴天等天气,学习使用相对应的图像来表示。 3、初步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 述天气状况。 【活动重点】让幼儿知道晴天、雨天、阴天等天气,学习使用相 对应的图像来表示。 【活动难点】让幼儿学习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天气状况。 【活动准备】电视机、天气图像标志(阴、晴、雨),一张阴天 的图片、油画棒、作画纸 【活动过程】 一、了解天气的变化,知道晴天,雨天,阴天,并会选用合适的 图像表示。 1、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有太阳的是什么天气?”“老 师这里有四个表示天气的标志,你觉得用哪个表示晴天比较合适?请 你来帮我找一找晴天的标志。 “噢,原来晴天能够用太阳来表示。” “那你还知道有什么天气?”(雨天,下雨。。。)那(雨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来帮我找一找表示雨天的标志。 “噢,原来雨天能够用雨点来表示。”

(出示阴天的图片),小朋友们看,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天气既没有太阳,又没有下雨,天气阴阴的,那你觉得这样的天气是什么天气? “噢,原来阴天能够用乌云来表示。” 教师小结:原来,当我们看到太阳就知道是××,看到雨点就知道是××,看到乌云就知道是××。(教师手拿标志,实行小结) 2、游戏:学说“今天的天气是×天。”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吧,老师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图像标志都藏起来了,当我拿出一个天气的图像标志时,请你们用一句好听的话“今天的天气是×天”来表示”。 教师先后出示天气图像标志,先请个别幼儿回答,然后再集体回答。当孩子没有说完整时,教师实行补充,要求孩子说完整。 二、当小小气象预报员,制作天气图像标志。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天气变化,有晴天,雨天,阴天,还有刮风、下雪等等,那你们是通过什么来了解每天的天气变化的?” “对了,我们能够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等很多方法来知道每天的天气变化。” 2、“看,这是什么?(出示电视机)今天,我请小朋友自己来记录天气,当一回气象预报员,预报天气。”“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提示幼儿能够看看外面的天气)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出示太阳的标志),对,晴天能够用太阳来表示。那就请小朋友在纸上把今天的天气记录下来吧!” 3、幼儿制作当天的天气图像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