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导学案学生版

《庖丁解牛》导学案学生版
《庖丁解牛》导学案学生版

《庖丁解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大家心中的庄子及影响:庄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作品为( ),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庖丁解牛》文中涉及到()()()()四个成语。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文言知识梳理

1.识记注音

庖()丁踦()砉()然向()然騞()然大窾()莫不中()音肯綮()大軱()硎()大郤()

怵()然更()刀謋()然

2.参照译文,解释文中括号前词语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

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砉然向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盖至此乎

善刀而藏之

4.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依乎天理天理:

因其固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至于:

所见无非全牛者无非:

5.指出文中活用字的类型

良庖岁更刀

以无厚入有间

族庖月更刀

6.辨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视为止,行为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解释一词多义

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废先王之道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怀其壁,从径道亡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天下土崩瓦解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

视为止,行为迟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今为之虏已

我为鱼肉,何辞为

乎:技盖至此乎?

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于: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每至于族

然:砉然向然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二.感知文本

1.抄写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句子:

关键动词:

给人的感受(文中句子):

这说明什么(用两个词语概括):

2.技艺高超的原因

抄写过渡句:

庖丁的观点是(文中句子):。解牛的三个阶段(文中句子):。这说明什么道理:。

3.庖丁的人生追求是(文中句子)

4.解牛和养生的联系

“养生”的意思是:“ 主”的意思是:

文惠君的道:

庖丁的道:

他们的相似点:

5.小结:

牛体比喻:

刀比喻:

三.课堂练习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所踦( Yǐ ) 硎(xíng) 怵然(chù) B. 騞然(huā) 砉然(huò) 向(xiàng )然

C. 大郤(xì)大窾(kuǎn) 謋然(huù)

D.中音(zhòng) 肯綮(qìng)庖丁(páo)

2.从词类活用角度,解析不当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岁:名词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动用

C.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作名词

D.栗深林兮惊层巅栗:形容词用作名词

3.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是:

A.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B.技经肯綮之未尝(定语后置)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省略句)

4.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5.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

B、批大卻,导大窾(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6.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出)

B、虽然,每至于族(即使这样)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警惕)

D、视为止,行为迟(阻止)

7.下列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B.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C.依乎天理(天理)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未尝)

8.下列各组句子相同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矣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C.而刀刃者无厚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吾尝终日而思矣常以身翼蔽沛公

9.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D.视/为止,行/为迟

10.下列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B. 良庖岁更刀,割也

译: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C.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是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在磨刀石上磨刀刃,像新的一样。

D.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1.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庖丁解牛的动作:“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了他的动作优美。

B.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喻指人世虽然复杂凶险,只要顺乎其理行事,勿强行,勿妄为,自然触处皆通。

C.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

D.依理,谨行,藏锋,三足鼎立,可谓庖丁绝技给我们的有益启示,而且此策坐而可言,起而能行,很有实用价值。

12.翻译下列句子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臣之所好者,道也

(5)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学案 一、学习要点 古代戏曲的特点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 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 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 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 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 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

江河。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像话剧那样用“三一律” 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着。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

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结构图解】 【预习思考】

庖丁解牛学案及答案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把握庖丁的形象。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难点、重点? 1.重点:理解本文对庖丁解牛场面的描写及庖丁的经验之谈,把握庖丁的形象。 2、难点:理解本文所蕴含的哲理,生发对现实的启示。 教学过程设计? ?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一是把握庖丁的形象,二是理解本文所蕴含的哲理。下面我们就走近庄子笔下的庖丁,一起领略庖丁的魅力。 ? ①庖丁解牛生涯的三个境界 师:大家齐读第三段,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PPT3)庖丁解牛生涯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请在原文中划出) 大家读的很流畅,很有感觉啊!上面我留给大家的问题有答案了吗?请举手示意。 学生:三个阶段 A.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 (一般人) B.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高? 人) C.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 (神? 人) (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 ②师:老师还有一种更形象的说法,如果说刚开始时庖丁是一个“一般人”的话,第二个阶段就是“高人”,最后就可称得上“神人”了。 PPT:那同学们庖丁的技术这般出神入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可在文中找出依据作答。 学:A.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依据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依据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没有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头呢?) ? B.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 依据1: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最实用)窦娥冤导学案(带详细答案)

1.了解元杂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 3.注意戏曲曲词的抒情美与音韵美的和谐统一,以及想象夸的浪漫主义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当时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知识。 教学难点: 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元代人说他:“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飞、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是乐律之本。 ○5曲牌名: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就象一首很长的歌里的部分小节的名字),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长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例如本篇文章里面的赏花时、点绛唇、滚绣球等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罪愆.(qiān)看觑.(qù)提.防(dī)蓦.过隅头(mò)无捱.无靠(ái)孛.老(bó)秀闼.(tà)田畴.(chóu)鳏.寡孤独(guān)燕侣 莺俦.(chóu)浣.纱(huàn)红鸾.天喜(luán)前合后偃.(yǎn)恓.惶(xī) 讼庭 ..(sòng)错勘.(kān)杳.无音信(yǎo)苌.弘化碧(cháng)盗 跖.(zhí)勒.死(lēi)邹衍 ..(zōu yǎn)古陌荒阡.(qiān)亢.旱三年(kàng)缥.缃(piǎo xiāng)亲.家(qìng)当垆.卖酒(lú)刽.子手(guì) 2.词语解释 (1)惫赖:泼赖,凶狠泼辣。 (2)嗟怨:叹息埋怨_ (3)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4)燕侣莺俦: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 (5)浪荡乾坤:本义指天下太平,文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包身工》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11课包身工 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从20世纪的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成就: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把茅盾的文学名著《林家铺子》和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识记字音 2.近义词辨析 (1)抱怨·报怨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参考 0119 1104 《包身工》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预习指导】 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对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报告文学有所了解。 2、阅读《包身工》,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 文体速览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 了解 夏衍(1900-1995)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

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著作甚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nòng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 B.shuō说服说教游说说客 C.qì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 D.pì开辟譬如睥睨僻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迟钝谄媚咳漱做噩梦 B.褴褛惺松荤腥轧票处 C.蠕动曹杂执拗揩地板 D.骷髅嗑睡难堪木栅子 3.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庖丁解牛》导学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过程与方法:质疑探究合作,探讨作品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学会翻译文言文语句。(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知识补充】 1、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2、解题: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预习检测】 (一)成语训练题 1、下列几组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有那些?请分别在该句子前打上“√”,并查字典解说该成语的含义。 (1)A、老师揭穿了他的谎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 B、他曾在英国专修英国文学,要他用英文写作自然游刃有余。 C、警方布下天罗地网,那几个歹徒一定游刃有余。 成语含义: (2)A、他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毫无集体观念,真是目无全牛。 B、小王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没有能做到“走一步看三招”。 C、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 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 成语含义: (3)A、你做事老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真是踌躇满志。 B、他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又被提升为处长,难怪他最近总是踌躇满志。成语含义: (二)字词正音,识记并朗读。 踦( ) 砉( ) 騞( ) 向()中()郤()窾()綮()軱()硎()怵()謋() (三)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落实常见字词的含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乃中.《经首》之会.:(2)官知 ..行: ..止而神欲 (3)依乎天理: ...(4)批.大卻,导.大窾:

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

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等。《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 ,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 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 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4、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5、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内容概述: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要点整理: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教学园地 10-08 2236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设计 【设计思想】 《庖丁解牛》是《庄子》书中一则着名的寓言故事,短小隽永,写法灵活,充满生活气息,且深蕴哲学理趣。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参与对话,由言及文,因文及道,运用品读涵泳、研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场面描写、人物的刻画,领悟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背后的理趣和简洁议论之深藏的意蕴,采集文言之美质,陶冶情操,培养情怀,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教案目标】 ⒈积累本课常见文言字词,掌握重要文言句式和脱胎于本篇的成语;赏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⒉通过细读庖丁对文惠君所言之“解牛经”,梳理其“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进而理解“养生之道”的含意,从而领会庄子散文说理的艺术魅力。 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拓展探究,认识“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案重点】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教案难点】 理解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由此而探究“庄子之道”的内涵与启示意义。【预习布置】 1.通读《庖丁解牛》部分,自行疏通字词句。 2.思考:《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案时数】1课时 【教案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趣引入 ㈠导入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弃圣绝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㈡解题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一则怎样的故事,庄子讲这个故事的主要用意是什么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诵读积累,理解翻译 ⒈师生问答,简介庄子及其主要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着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

窦娥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3)梳理课文结构 (4)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折 一、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 【预习提纲】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新闻链接】 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当时共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多名智障人员。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震惊全国,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等亲自作出批示严查。 6月,河南、山西的公安机关展开“打击拐骗强制他人劳动专项行动”,共从各地的黑砖窑中解救被强制劳动的群众超过500人。 6月16日,洪洞“黑砖窑”一案中的主犯、工头衡庭汉被抓获,在随后的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砖窑场主王兵兵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而打死一名工人的打手赵延兵则被判处死刑。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学习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大家心中的庄子及影响:庄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主要作品为( ),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庖丁解牛》文中涉及到()()()()四个成语。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三)文言知识梳理 1.识记注音 庖()丁踦()砉()然向()然騞()然导大窾() 莫不中()音肯綮()大軱()硎()批大郤()怵()然更()刀謋()然 2.参照译文,解释文中括号前词语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

窦娥冤实用导学案学生版

《窦娥冤》导学案学生版 高二语文备课组:李显清 第一课时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3.初步感受作者和文章情节。 一、预习内容 1、请阅读关于元杂剧的知识,用笔划出元杂剧的概念、常见结构形式、角色类型、剧本的具体构成等内容: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调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如第一折中的【赏花时】、第二折的【点绛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4)题目正名: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2、阅读本色派元杂剧作家关汉卿介绍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谓本色派:指关汉卿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保持生活与性格的真实,作品与生活性格的一致。 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3、通读文章,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或用笔勾画在书上。 二、自我检测 1、根据预习填空 《窦娥冤》的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_,是_________末_________初大都人, ________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除《窦娥冤》外,其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音 楔子()盗跖()嗟怨()前合后偃()亲眷( ) 斟酌()罪愆()衔冤()湛湛青天()杳( )无音信 浣纱()错勘()亢旱()鳏寡孤独()甘霖( ) 田畴()埋怨()尸骸()哥哥行()古陌( )荒阡( ) 3 、解释加粗字词语: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 ③错勘()贤愚枉()作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⑧官吏每()无心正法 ⑨断送()出古陌荒阡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自主学习】 1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3、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横七竖八蠕动儒子牛蜂涌而至 B.生死由天嘈杂执拗不假思索 C.血肉之驱见机反射生杀予夺 D.步履蹒跚声吟欧打草煎人命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看着这种________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②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________:“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③火箭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穿出大气层,在人们的________中消失。 ④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占满两页纸的________表,这可真令人深思。 A.喂养黯然视觉勘误 B.饲养黯然视野勘误 C.饲养暗然视野刊误 D.喂养暗然视觉刊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读完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 B.周星驰独立执导电影后,天马行空 ....地开始了自己的独角戏,从《少林足球》到《功夫》再到《长江七号》,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摆布电影中所有的元素。 C.魔兽霍华德对大鲨鱼奥尼尔视若兄长,他也上行下效 ....地接过了奥尼尔联盟搞笑大师的重担。抵达新奥尔良后,他还自愿担任新奥尔良当地一家爵士乐电台全明星主题歌的领唱。 D.一段时间里,只有群众出版社不绝如缕 ....地继续做着类似的工作,也难以给读者带来惊喜。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些出版社重新开始投身此领域,于是2008年推理小说出版的新高潮如期而至。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学习过程】 知识突破 .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 .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弓I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理清本文的线索。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

握课文主题。 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 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直接去找有关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的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用等。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有关的好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思路突破案例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题目即 “包身工”三个字入手去总体分析课文。教师可以将熟悉课 文的程序放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包身工作题目?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跟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反

庖丁解牛导学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起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为人处世“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了的语言。通过把握庖丁解牛的形象把握全文要阐述的事理。 3、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 2、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发掘新内涵。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2、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以养全年,并对死生、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这种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然而庄子尚能对当时的现实作较为深刻的批判。 3、自我检测 4、梳理文章结构。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合作探究 齐读课文。 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意。 一、联系第一段,思考讨论 1、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时,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描写庖丁的技术高超的? 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作者是以动作、声音描写为主,庖丁的技术高超。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2、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致生动,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3、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哪两个拟声词和哪两个两个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