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的自由派与保守派

当代美国的自由派与保守派
当代美国的自由派与保守派

当代美国的自由派与保守派

作者:袁传旭

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是支配当代美国政治的主要思想流派。虽然他们都拥护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政治和竞争性的自由企业制度,并且认为财产私有权对一个良好社会来说如同自由一样重要,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在有关社会问题上所表现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在解决具体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方式上出现了分歧。这种差异有时泾渭分明,有时又模糊不清,还有时在变换角色。

自由派是当今美国政治上的左派,与欧陆国家的自由派较为相近。其源于罗斯福的新政计划。自由派认为,在自由主义制度下,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人能够挣得大量财富,造成收入的不平等;而“权力跟随着财富”,经济优势能够转化为政治优势,当收入差别扩大的时候,政治资源方面的差距也随之拉大。美国政治学家达尔写到:“经济优势能够增加一些人获得更多教育、较高地位、拥有更多从政时间的机会。经济优势也有助于提供诸如信心和乐观之类心理上的应变能力,这既加强了参与政治的激情,又强化了获得政治技能的意愿。”自由派指出,没有人比囿禁在被漠视的贫穷、疾病、缺少自尊和其他痛楚中的人更多地失去所有的自由;个人或大公司同样对自由构成威胁;“贫困的人不是自由人,饥饿和失业是专制之源”(罗斯福语)。权力出自财富的结果导致只有少数人享有政治权力,这种政治权力的集中与寻求分权的民主政治是背道而驰的,必然造成社会的分裂,损害自由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自由派在坚持个人主义、保留个人权利和拥有私人财产权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把机会均等作为保障自由的基本条件。他们认为个人拥有某种最低限度的财产是必要的(某些自由派人士赞同缩小使得机会均等无法实现的巨大的财产不平等),只有向年轻人提供诸如住房、生活、医疗和就学之类他们藉以扩大其实际自由的条件,才能保证他们有一个机会均等的开端,保证每个人有认识和向他人展示自身潜力的机会,否则,机会均等便成了空洞的许诺。自由派主张修改甚至否定“政府管得越少,管得就越好”的观念,而相信和重视政府在维护正义和保证机会均等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将政府视为个人免受各种非政府力量(市场难以预测的变化、商业决定等)危害的保障。它主张较大政府和较强政府干预,通过征收累进税、增加政府开支和制定有限的政府计划等措施来医治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弊病,以补偿贫者和弱者在其自由方面蒙受的损失。自由派认为,如果公民依附并且必然屈从于有权势者,就不可能有平等和自由,因而寻求“减少经济生活中寡头统治的不良影响,在工业技术进程内部引进一定的民主措施或予以民主控制,保证在经济领域就像在政治领域一样摆脱专横的支配”;支持组织工会及拥护罢工的权利,致力于制定有助于保护一般工人健康和安全的规章制度。

在公民权利问题上,自由派相信一切人的权利。比较保守派,在诸如公民的出版自由、言论自由、隐私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自由派更加注意维护公民的上述自由权利,更能容忍不同政见和非正统意见的表达;更重视维护少数民族、可能是犯了错误的人以及站在非正统立场或不受欢迎的立场上的人们的权利。大多数自由派强烈反对犯罪和违法乱纪,但他们像关心惩罚罪犯一样关心犯罪的根源

或原因。因而,自由派较保守派更多地表现出对被告的同情,更愿意尊重法律的正当程序。自由派不能容忍反堕胎力量和具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三K党,主张更严厉地管制枪支。

当然,美国的自由派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自由派重视民权和女权,主张提高公共教育质量;有些自由派则强调政府需要采取进一步的累进税制度,更多地帮助无家可归者、残疾人和社会上的穷人;还有些自由派专注于环境和消费者问题。

综上所述,自由派在某种程度上蕴含了集体主义的意味,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政治,关注重心倾斜于普通民众和弱者,以实现经济上的平等,从而把“自由”落到实处。自由派表现为一种同情的政治,一种积极的政府政治;自由派追求更多的政治民主,在个人权利问题上,表现了更多的民主和宽容精神。

美国当代的保守派与英国的保守主义观点相近,但与欧陆国家的保守主义在不少方面是格格不入的。就是说,政治标签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从哈耶克在《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一文对保守主义的定义和看法也可以得到说明。美国的保守派把自由的价值观作为首要的目标,更多地体现了个人主义倾向。保守派坚持个人自由高于平等,私人部门高于公共部门。维护私有财产权和信仰自由企业制度是当代保守派的基本特征,他们反对任何(除最必须的反托拉斯商业和环境条例外)对公司的调控,支持激励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减少对高收入者所得税和大公司利润税的征收;支持由市场而非通过政府计划分配产品的要求。保守派把经济和社会平等看得远不如自由那样重要,认为不平等是一种积极的、不可缺少的社会价值,鼓励个人出人头地和取得成就,认为那些在生活中失败的人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自己不幸的制造者,因而对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保守派承认政府必须存在,但除了主张维持一个强大的国防外,他们提出维持一个小的、有限的政府,减少政府调控和对官僚机构的依赖,节省财政开支。一位赞成小政府的保守派人士写道:“小政府把我们当作不可冒犯的个人,不可能被他人作为手段、工具或资源而以某些方式加以利用。它把我们看做是拥有个人权利并因而具有尊严的人。”保守派认为,政府的功能应该是防止和惩罚犯罪,维护法律和秩序,强制实施各种私人合同,培育竞争的市场,鼓励自由和公平的贸易,使私有机构在其中有效运作。保守派认为社会正义基本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倾向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求助全国政府。因而,大多数保守派反对新政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向贫困开战的计划,很少支持激进的民权和行动纲领。〔1〕他们认为新政和大社会的自由主义方案会导致一个家长制国家。保守派人士巴里·戈德华特谴责“政府的福利主义”是二十世纪最大的邪恶之一。保守派认为,把解决自由主义制度下出现的社会问题的责任推给政府,势必造成一个过分强大、干预过多和代价昂贵的政府,过多的政府行动将导致税收增高、通货膨胀,是反生产的;刺激发明家、资本投资者和精明的工商企业领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冒险精神的创业动力因此会无可挽回地衰减。另一方面,过多依赖或依附于政府会腐蚀精神,特别当人民从政府那里获得太多的好处时,就意味着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减少,就会忘掉那些值得珍视的个人自由和财产权,直至最终丧失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自由派推动的福利国家和规章国家会破坏自立、自强、自助的道德

伦理和丧失个人的责任意识,摧毁个人主动性、创造精神和可以导致经济机会真正均等的经济成长的发动机。

对于自由主义制度下的贫困问题,保守派指出,允许穷人从富人那里取得好处最终将伤害两个集团。戈德华特认为:“要让福利成为私人关心的事情。让个人、家庭、教会、私人医院、宗教组织、社区慈善单位和为了这个目的成立起来的其他机构来促进这件事……每一个并非由联邦政府福利拨款而来的美分都有可能供私人使用,而且可以节省因这笔钱经过联邦官僚机构之手时所需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保守派也鼓励公民更多地予以忍受。

保守派认为,权力趋于腐败,政府行为必须受到限制,禁止政府超越它的界限去破坏社会应起的作用。为了把政治权力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必须保持最大限度的警惕和谨慎。传统保守派支持整个政治和社会体系内分权,倾向于主张扩大州和地方政府的作用,降低全国政府的作用,把地方自治作为“保护个人自由的手段”,以避免权力在国家一级过分集中。

保守派反对堕胎,支持反对对枪支加强管理的全国步枪协会。他们在容忍上一般较自由派要差,激烈批评同性恋、嬉皮士、吸毒、色情和卖淫,担心他们所指出的这些东西是一种道德的衰落,并且主张政府干预这些现象。显然,这与他们弱化政府作用、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倾向是相背离的。就是说,保守派尊奉的是古典或传统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对新鲜事物则持怀疑和保守态度,表现了更多的消极被动性。

这里要提及的是美国一种自称新保守派的兴起,新保守派愿意为压倒一切的社会目的而干预市场,但宁愿通过“操纵”市场或甚至用创造新的市场来这样做,而不是通过增加官僚机构或中央政府的控制。他们支持死刑惩罚犯罪。比起关心无家可归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犯罪问题,通常采取较为强硬的路线,更多地关心犯罪的牺牲品而不是被告的权利;认为法庭在保护罪犯权益方面走得太远,而对受害者的安全几乎漠不关心。

新保守派较自由派更多地支持增加军费开支。被称为新保守派导师的施特劳斯确信,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之争不是多元文化之争,而是高尚与卑鄙、美好与丑恶、文明与野蛮之争,敌我问题是正当与不正当的问题;民主价值观必须通过斗争来争取,道德上的相对主义使人堕落并将渐渐使其被法西斯主义所控制。在对外政策方面,新保守派轻视把联合国、“国际法”甚至北约作为解决美国对外政策问题的可行手段;在是通过创造一个作为人类卓越的美国方式来推动其他国家效仿美国,还是通过使用武力积极塑造未来世界秩序达到其目的的问题上,新保守派更倾向于采取后一方式;在不得不使用武力来处理某一事件时,新保守派反对退回到孤立主义立场上。美国十几年前入侵格林纳达、巴拿马,最近攻打阿富汗、伊拉克都体现了新保守主义的主张,共和党的前总统里根、现总统布什更具有新保守主义的倾向。由此可以看出,新保守派表现了一种扩张政府作用,积极主动实现其目标的激进倾向,显现出自由派的某些特征。

自由派与保守派的上述差异性,如果从哲学层面上分析,在于自由派相信进步的可能性,相信事情能够解决,未来会变得更好。因此,自由派是一种希望社

会能有所改进、对社会事务主张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干预政策的派别。他们一般接受作为自由不可避免的副产品的反常行为和意见。“当代自由派倾向于把不同观点的自由交流与社会实验的企图看做是社会改善和进步的潜在先兆,认为非正统信仰和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与它们潜在的好处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是为社会进步付出的很小代价”(麦克洛斯基语)。而保守主义基于对人性缺陷和局限,以及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认识,将人类的失败、过失、犯罪看做是人性使然,因而表现了对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恐惧和对传统、习俗、稳定、法律和秩序的尊重。他们主张节约和自身自治,害怕变化,重视传统和老派作风,更愿意容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消极现象的存在。麦克洛斯基和布里尔论述到:“可以追溯到对每一种意识形态体现的希望、恐惧和价值观,保守派反复表明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感到恐惧。除了很少的例外,保守派是一个传统、稳定、尽职尽责和对权威——首先是凌驾于一切互相竞争的价值之上的‘法律和秩序’表示尊敬的党。”保守派坚持认为大多数人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体制、严格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以使人的欲望受到控制。

保守派价值观可归纳为:政治上信奉自由、传统、秩序,以及对人和政府的不信任感;经济上信奉竞争、自立自助和自由放任,它反映的是对原则的坚守,体现了一种历史厚重感,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对保守派而言,传统是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对传统的维护可能会延缓进步,但至关重要的社会秩序却可以维续;而新生事物则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一些神圣的东西,发展下去会摧毁他们所珍视的自由。保守派主张勇于冒险和努力工作的人应得到更多的经济报偿,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保守派的基本价值观和主张代表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倾向,表现在大多数联邦法律、规章(如累退税制)和政治决策机构(如立法机构或法庭)都有利于富人。保守派价值观也反映了“美国梦”所追求的价值内涵——自我为中心、实利主义、个人主义,这些是美国人心目中的牛仔英雄形象——放任不羁和自力更生,而反面人物则常常是官僚——政府管理人员、收税人员或任何一位把各种限制强加于社会的人。比较而言,在美国,温和派公众居多,保守派公众则较自由派占多数。这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社会现象,因为保守派在政治上的保守态度,导致其很难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主张,反而给人以维持现状、僵化刻板和维护少数富人利益的感觉——虽然它可能是一种表象,这一般在其他国家里不易得到民众的认可。

保守派根本上认为他们坚持的保守态度是为了保守自由,但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到,美国的保守派源于对传统和道德的执着所表现的对新生事物的害怕和抗拒,并主张政府阻止这些新生事物的存在,这实际上违背了“选择的自由”的原则,走到了自由的反面。世界是永远发展变化的,社会进步是在不断试错中完成的,如果我们对陌生的、不曾出现的事物持抵触态度,那么社会进步就不再有可能。而且,我们对新生事物的态度,应考察其是否危害到公共利益,否则,我们就不应对其压制,我们之所以信奉自由,就在于它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在于人类经常无法判断一种事物的是非,而只能让时间来检验。

从上述可以看到,保守派和自由派在维护个人自由权利的同时,均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自由,如此看来,没有百分之百的不对个

人自由构成损害的制度。但也可以看到,自由派和保守派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和互补的关系。因此,保持这两种价值之间的平衡对维系自由制度就显得非常必要,而美国的现实政治正反映了这一特征。一段时间,自由派价值观处于上风,最明显的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对平等的诉求被社会优先考虑;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如在七十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发生滞涨以后,保守派价值观处于上风,自由(摆脱政府控制的自由)被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一段时期里,这个国家为没有落实向穷人、失业者和其他处在不利状态的群体许下的有关美国生活民主的诺言而感到震惊,于是便可能加倍努力来改正这种失败。然而,在下一个时期,许多人可能抱怨说这个国家在追逐这些目标方面走得过远,于是又可能转为较为保守、自由放任和偏资本主义的路线上来”(麦克洛斯基与札勒语)。从长期来看,这一政治平衡状态避免和缓解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这种转变并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客观环境变化的要求。另外,即使一种价值观念在一段时期内处于主导地位,另一种价值观念及其所代表的利益也会得到兼顾。他们“缺乏广泛的、坚定的意识形态。制定政策的特点与其说是依靠以一套斗争的意识形态反对另一套意识形态从而形成固定的联盟,不如说更多地通过权宜的‘联合’,主要是一种中庸和调和的政治,而非两种、三种或更多种有关政府的竞争性哲学之间长期而紧张的斗争”。所以他们称自己的政治传统体现了“实用主义”。这种政治特征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原则:作为一种激进的思想流派有其自由存在的空间,但如果作为一种政党主张和政策在美国是要被人唾弃的。如前面提到的极右的共和党先驱巴里·戈德华特和极左的乔治·麦戈文分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总统竞选中都遭到了惨败。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派和保守派只是在政治和社会平等的分寸和尺度把握上存在分歧,即是优先促进个人主义还是优先推动政治和社会平等上的分歧,以及在分寸上和手段上的区别。他们实行的并不是放任不管的自由企业制度,而是半调控或混合型的自由企业制度,把资本主义与修正了的福利国家结合在一起。它赋予每个人几乎公平的机会,这对于自由政府的生存是必需的。尽管他们有一系列范围广泛的政府规章条例,诸如反托拉斯法、职业安全条例、环境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但他们知道,可以向往政治平等,但那是一种不可能彻底实现的理想,这类矛盾将长期伴随着他们的政治生活。他们的现实政治始终以民主和妥协的方式达成某种谅解,解决冲突,而这是必要的妥协。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美国之所以能实现一种妥协的政治,在于他们拥有完善的限权、分权和制衡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民情。

可以这样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保守派以个人主义和竞争为特征的价值观念,更适合管理社会、保障个人自由;而自由派主张实际上是对保守派主张的一种修正或调节,是探索进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所不可缺少的。但我们绝不能忽视保守派的基本顾虑,虽然自由派主张发挥政府作用,追求的政治与社会的平等价值观,从保障个人自由这个目的上讲,与保守派的目标是相一致的。保守派与自由派的对立源于保守派对人性的顾虑,或者说源于保守派对由人控制的政府可能摧毁自由主义制度的顾虑。如阿克顿所警告的,“就因这个微小的漏洞,每个人的自由都迟早会消失”。

注释:

〔1〕旨在克服过去对少数民族和妇女歧视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补助行动。最早涉及就业问

题,现已扩大到上大学、签订合同和其他领域。书屋2003年第11期

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第一章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新闻自由作为公民民主权利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项积极成果,列宁就曾称赞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按照人们对新闻自由的一般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们有获取各种新闻信息和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自由,媒体有根据受众的需要传播新闻信息和发表公众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任意限制和剥夺公民和媒体的这些新闻自由权利。 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是为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则是为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 从现今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为新闻自由作如下定义:新闻自由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体现。它是指“收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等。 1、这个定义切合着国际新闻自由协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 IPI)为新闻自由提出的四条标准。但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却是有着经300多年的漫长历史的,总

体上可以分为争取出版自由、争取言论自由、争取采访自由和争取公众新闻自由四个大阶段。 新闻自由是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新闻业的自主权开始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提出的“伟大口号”。新闻自由的口号最早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国会取代皇家掌握了政权,但原有的对出版的管制与特许出版制度仍未废除。1644年11月,英国诗人、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向议会发表了《出版自由请愿书》的长篇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限制人民的出版自由就等于压制真理,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他认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象;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 2、因此,对出版的查禁与特许,实际上就是伤害真理本身。弥尔顿的这些思想,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所首倡的出版自由观念,以及从中引导出的“观念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 五、中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美国文化的多极性

美国俚语全集

提高班教案:美国俚语 其实学英语,能说出一口复杂,高深的英语并不是口语交流的最高境界,相反,如果能用最短小,最精悍的句子或词来表达才是成为高手的关键!英文其实并不会很复杂,在英语的形成中,他们习惯于用很形象的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已现在的感情!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外国动画片中,一个人生气的时侯往往就是脸变得越来越红,就像一块大烙铁一样,所以在表示愤怒的时侯,人们就会用到“Red”这个单词 Why the long face 一个人不开心,生气,郁闷的时侯,总是拉长着老脸。虽然我们用why are you upset,或者why you are looking so angry都一样能表达这时侯的感情,但是why the long face看起来更地道一些。而且很形象方便以记忆,下回你看见有朋友借酒消愁的时侯,你不妨将这句话派上用场! Pull yourself together 光看这一句话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字面上来看,是把自已拉回来!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又先说一些动画片当例子吧! 动画片里边小动物如果遇到比自已大的猛兽或敌人,通常都吓得瑟瑟发抖,或者有甚者直接晕倒,然后可以看到它们身上的灵魂轻飘飘地飞了起来。这句话的意思就应该在这儿出现了,表面意思是为把你的魂儿抓回来,别把魂儿丢了!引申义则为:镇静,不要慌张挺住,振作的意思!所以有些东西没有对英文生

活环境的理解,则是很难明白的! Face the music 面对音乐,似乎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如果你这么理解的话,就错了,在英语中face the music和“享受音乐的那种美妙感觉”相差十万八千里,它表达的恰恰是和“享受音乐”相反的一种感觉“不得不接受惩罚、承担后果”。为什么用face the music来表达这个意思呢?这个短语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有一些词源学方面的权威认为,这个短语来源于剧场。去过大型剧场的朋友一定知道,在舞台前方往往有一个乐池,乐队就坐在乐池中为台上表演的演员们伴奏。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时,就直接面对着乐池中的乐队,face the music可能就是由此而来的。在舞台上,演员经常会由于紧张或怯场而造成忘词等尴尬的局面,只要音乐一响,演员就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去face the music (必须承受出现的局面)。所以对于演员来说,音乐响起时,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所以也就是“不得不承担、不得不面对”。 两个例句: He knew he would never get away with it so he decided to face the music and give himself up to the police.(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逃脱,所以他决定承担后果并向警方自首。) Everybody has to face the music for what he has done. (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 Couch Potato

美国新闻传媒类专业大学排名及介绍.doc

美国新闻传媒类专业大学排名及介绍 1.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哥大是唯一拥有新闻学院的常春藤大学,其新闻研究生院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新闻学院。该研究生院主要开设的专业包括:新闻学硕士和传播学博士学位课程,另外该研究生院还开设新闻与商业或新闻与法律等双学位课程。入学要求:GPA 3.7 以上、托福114和一篇文书。 2.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美国第一个开设新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的美国大学,其专业涉及到了新闻的各个领域,该校毕业生在美国乃至世界各主流媒体十分活跃,成绩突出,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方面都在美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院提供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本科课程为5年制的本硕连读,硕士课程为两年制。入学要求:GPA 3.5、托福110和提供一篇文书。 3.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新闻与传播学院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新闻与大众传媒学院是美国最古老和最优秀的新闻学院之一,该学院是第一所开设电子编辑和制作专业的美国的大学。其开设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包括印刷、广播报道、编辑、广告、出版、国际关系、多媒体动画等。入学要求:GPA 3.4、托福100。 4.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西北大学(全美一级14)的麦迪尔新闻学院是由美国著

名的传媒巨人芝加哥先驱论坛的创始人约瑟夫麦迪尔捐助而于1921年成立的,学院提供新闻专业的本科(四年制)和研究生教育(一年制硕士),硕士课程每年三个开学日期。入学要求:GPA 3.4、托福114和提供一篇文书。 5.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其他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不同,佛大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仅有不到50年的历史,但其已发展成为了一所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学院提供新闻专业的本科(四年制)和研究生教育(一年制硕士),优势专业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大众传播等。入学要求:GPA 3.2、托福105和提供一篇文书。 6.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媒学院北卡的新闻与大众传媒学院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提供的专业包括广告学、电子传播、公共关系、视觉沟通、医学新闻、媒体法等等。入学要求:GPA 3.4、托福105(写作4.5)和提供一篇文书。7.俄亥俄大学新闻学院俄亥俄大学新闻学院的特色是提供小班教学和世界各地的实习机会(在过去的35年中有超过200多名学生被学校安排到了包括欧洲、中东和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实习)。学院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开设的专业包括:广告管理、广播新闻、杂志新闻、新闻写作与编辑、网络新闻、大众传播、公共关系等。入学要求:GPA 3.2、托福100(写作4.5)。8.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校区新闻学院印地安娜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于1932年开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梁子毓英语学院英语137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从美国建国伊始至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道德方面,在政体的确立、民主制度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同样深远的作用。如今,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了,宗教在美国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宗教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宗教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美国社会影响 引言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宗教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使美国成为多宗教的国家。各种不同的宗教必然会对美国的社会产生影响,同样也融入了美国的文化。在众多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教众多教派中的清教,清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超越了宗教领域,渐渐渗透到了美国宗教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清教主义特征。清教主义因而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文明都刻有明显的清教主义印记,清教主义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 一、基督教新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从一个英属殖民地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总统,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这些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都与基督新教及其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早期殖民北美的新教1徒的新教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社会思想风潮的主调,也构成了以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教徒的缘故。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美洲大陆的宗教主流为清教徒,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是新教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教义在新大陆被强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的进一步振兴,从而在思想上与英国国教彻底脱离了关系。宗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上的宗教对立,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近代发展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美国清教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的传统。在新教中这被理解为上帝爱世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既然上帝爱每一个人,个 1新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是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是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IIP)编写的介绍民主制度基本原则的一个新的短文集。文集共含12篇文章。 1.概述:何谓民主?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 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 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 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 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 民主国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权力分散到地区和地方,并且地方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 民主国家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民主国家的选举不会成为独裁者或单一政党的门面装饰,而是争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 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 民主体制多种多样,反映着每个国家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决定民主体制的是其基本原则,而不是某种特定形式。 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 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民主国家认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2.多数决定和少数权利 从表面看,多数决定与保护个人和少数派权利的原则似乎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它们是一对支撑我们所说的民主政体的基础支柱。 多数决定的原则是组织政府和决定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不是导致压制的另一途径。正如没有任何一个自我任命的群体有权压迫其他人一样,多数派,即便是在民主制度下,也不应剥夺少数群体或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少数派——无论是以族裔背景、宗教信仰、地理位置或收入水平而论,还是仅因在选举或政治论坛上失利而致——都享有基本人权的保障,这些权利不得被任何政府或任何多数派剥夺,无论它们由选举产生与否。 少数派要相信政府会保护他们的权利和特徵。一旦有了这种信任,这些群体就能够参与本国的民主机制运作,并为之贡献力量。

美国文化特色

以下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恩铭教授写的关于美国文化的一篇文章。 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人口构成,以及她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又与欧洲不同,因为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驱赶走印第安人后,在一片荒芜旷野之地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灿烂文明。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化习俗与社交礼义时,既要顾及欧美文化的相同性,又要注意两者的相异性。 文化习俗是个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的题目,涉及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笔者拟定以杂谈的形式,就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作一粗浅概述。宽容性。 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tolerance),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 从政治上讲,这种宽容性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权利的维护。从宗教上说,它体现在不同信仰的和谐共存。从生活范围上看,它显现在不同种族、不同族裔社区的平安相处。一言以蔽之,在美国,每个人基本上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自己的习俗和仪。譬如,犹太人可以庆祝他们的宗教节日,而基督教徒则能够过他们的圣诞节和复活节。再譬如,美国华人可以在唐人街用华语生活和工作;同样的道理,越南移民能够在他们的“小西贡”按越南的方式经营业务,从事各种活动。 美国人的容忍性,除了上面的美国是个移民国这个因素以外,还与美国人的频繁迁徙有关。众所周知,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她的西部开发史。那时,美国拓荒者或徒步跋涉,或骑马坐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里有机遇,就往那里移居。频繁的迁移和不断地更换居处使人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对暂面临的种种不同现象更易于宽容和接受。此外,经常迁移还能够帮助人们扩大眼界,知多识广,对不同的习俗持同情、理解的,并逐渐形成多样性胜于单一性的开放性观念。 由于美国人的宽容性较强,所以美国人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身上,它与中国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十分酷似。譬如说,丈夫可能是个共和党人,但他决不能逼迫他那拥护民主党的妻子改变政治立场。同理,母亲也许是个天主教徒,但她决不能强迫她那已皈依成穆斯林教徒的儿子改变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习惯和平时事务处理中,这种宽容精神更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 不拘礼节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在写字楼里,人们常常能看到“白领”不穿外套、不系领带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有电话交谈时,他们会朝椅背一靠,把双足往桌子上搁,悠哉悠哉地在电话里“侃”上个半天。在大学校园里,美国教授身穿牛仔裤、足蹬耐克鞋进教室上课。更有甚者,美国教授讲到劲头,会一屁股往讲台上一坐,神采飞扬地滔滔不绝一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更常见的情形,是美国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随和、轻松关系。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以常看见美国长辈与幼辈互拍肩膀、无拘无束的镜头。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美国人不拘礼节(informality)的习性。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姓名:李旭 学号:1070400074 专业:教育学 班级:07级2班

摘要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而重视教育的思想也始终在民众中处于主导地位,民主、共和的观念在教育领域中深入人心。在美国,作为两种调控社会秩序的手段,受教育的程度定义着人们的行为,而宗教规制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本文探讨宗教对美国教育领域的协调作用、共同影响,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宗教;教育;影响 宗教作为调控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教育在人类文明以来一直没有消失,反而是更加深刻的定义了人类的行为,规范了人类的制度,使人们生活有了秩序,因此有人群的地方就必须有教育;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因此有苦难的地方就需要有宗教,以表达人们对尘世的超脱与对来世的向往。宗教与教育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并共同维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具有宗教内涵的美国社会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宗教在维系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帮助贫困民众、稳定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更是美国民族的精神源泉。 (一)美国宗教教派众多,呈多元化特点 美国宗教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是众多学者们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却观点各异。王恩铭教授认为,美国宗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宗教派别多;二是政治与宗教分离。刘澎教授认为,美国宗教有四个特点。美国宗教最主要、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基督教新教为主导;美国宗教是多元的;美国宗教具有层层向下的“草根性”,也就是说,各宗教团体把眼睛瞄准基层;美国宗教以各种方式发生变化。本文则重点谈一下美国宗教的多元化特点。 1. 宗教种类众多

美国节日的基本情况及图片汇总

1、感恩节(Thanksgiving) 日大餐,人们从下午三点就开始享受这顿大餐,然后在用餐结束后的昏昏欲睡中一边看着底特律雄狮队的比赛一边度过整个下午。在感恩节这天,人们会敞开家门欢迎那些几乎不认识的人们来家中做客吃饭,展示出即使人们过度劳累,工作压力大,一年只有六天休假,他们也感恩自己生活在美国,而不是有36天年 假的墨西哥。

2、圣诞节(Christmas) 尽管有人会抱怨说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到处参加圣诞派对,吃圣诞大餐,听圣诞音乐,当然,还少不了收到圣诞礼物。而除了超级碗橄榄球比赛外,圣诞节可能是整个冬季中最出彩的活动了,前提是你可以从十二月份的商场火拼中幸存下来。 3、万圣节(Halloween) 当你还是小孩子时,万圣节就是一个充满了糖果的节日。长大之后,当然,还是一个充满了糖果的节日,不过是需要你分发糖果。 4、美国独立纪念日(Independence Day) 在世界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国家在这天建立,这绝对可以使美国独立纪念日在众多节日排名中名列前茅。唯一的缺憾是你收不到什么礼物,而且也没有节日特别菜单。但是7月4日,我们可以享受夏季假日烧烤的美味以及各种派对和烟花表演。没有了新年时期寒冷的天气和餐馆的普遍涨价,这个美国独立纪念日看起来要可爱得多。 5、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 你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节日的起源了,因为当你每次喝着啤酒听某个家伙讲这个节日的起源故事的时候,总会被这样那样的情况打断,因为这一天的游行嘉年华实在是太精彩了,全天的酒水供应也早就

让人头脑发蒙了,物美价廉的生啤任何人都不想错过。即使这一天不是法定定假日,大部分人都会提前从工作中溜掉,来享受这一天的狂欢。 6、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 阵亡将士纪念日与劳动节一样,都会举办各种烧烤活动和戏水游戏。然而与劳动节不同的是,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到来标志着夏季的来临而不是结束。这一天就仿佛是所有人假期的第一天,是可以令每个人都欢欣鼓舞的假期开端。除非你生活在佛罗里达州,那么这一天就意味着令人窒息的潮湿暴风雨季节来临了。 7、劳动节(Labor Day) 你还记得小时候每到9月临近,你就会超级紧张难受吗?因为学校要开学了。但是,你还拥有额外的一周劳动节假期来睡懒觉和看动画片,之后还能参加一些超赞的户外烧烤和戏水游戏。然而现在,学校会选在8月份开学,所有的孩子都早早的回到了学校,再也享受不到夏季末尾那些单纯的快乐趣事了。 8、复活节(Easter) 在那些正统派教徒众多的圣经地带(Bible Belt),复活节对那里的人们也许有着更深的含义和更高的地位,然而在其他地区,这一天就意味着你需要早起去教堂做礼拜。而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一天十分有趣,一只巨大的兔子会给你复活节的彩蛋,不要太奇怪哦。但是当你长大成人之后,不再奇怪兔子和蛋的组合,你就会开始感谢家庭聚会上的香槟酒可以帮助你度过漫长的一天。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美国华语媒体综述

《美国华语媒体综述》 中国经济发展,有60%的外资来自于海外的华人,这支投资中国的海外华人群体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北美地区的华人。据统计,北美地区的华裔人口接近600万,这600万华人的财富总和超过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财富总和。华人投资中国,当地华语媒体起到重要的传播纽带作用。近年来,国内政府海外招商引资、房地产、旅游等企业海外拓展的发展,更多的需要了解和研究这些海外的媒体。本文简要对美国的华语媒体进行概述,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顺风:美国和北美地区华语媒体作为在美华裔的重要话语和信息管道,对于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凝聚华人文化、维护合法权益、宣传大陆政策、加强与各族群沟通互动、介绍祖国进步和繁荣、促进国内外华人商业活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美国和北美地区华语媒体作出系统客观的介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广播 谈及美国的华语广播媒体,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中文广播电台几乎都隶属于一家叫做多元文化广播集团(https://www.360docs.net/doc/6411743569.html, )的媒体集团。在华人聚集的纽约、洛杉矶等地,这家媒体集团旗下华语广播媒体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洛杉矶为核心的南加州地区有5个中文广播频率,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家为多元文化广播集团所有。这三家电台分别是:洛杉矶KAZN AM1300广播电台(号称北美最大的中文广播电台)、洛杉矶KMRB AM1430粤语广播电台(是南加州唯一也是北美最大的中文粤语广播电台)、另外一家KAHZ AM1600中文广播电台也影响巨大。在纽约和新泽西地区,四家全频率华语广播电台有两家隶属于这家集团。另外纽约还有一家部分时间讲中文的AM930频率也属于这家集团。其中多元文化广播集团旗下的纽约华语广播AM1480,影响巨大,同时在线收听率曾经一度超过美国最大的广播网CNN。作为人口不到80万的纽约华埠,偌大的收听率,创造了美国广播史上的奇迹。另外在华盛顿、旧金山、蒙特利尔、达拉斯、圣地亚哥等华人聚集的地方,多元文化广播集团还有数家电台全部或部分时间用华语广播节目。多元文化广播集团,堪称海外最大的中文广播媒体集团。 顺风:多元文化广播集团在美国作为一个面向少数族群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传播集团,在美国极端激烈的传播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是一个历经数十年艰苦打拼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争取华人等少数族群在美话语权的过程,更是一个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过程。仅以其旗下的纽约华语广播AM1480同时在线收听率曾经一度超过美国最大的广播网CNN 而言,即可看出多元文化广播集团在美国传播界的巨大影响。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 姜守明 提要: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关键词: 宗教情结 政教分离 信仰自由 美国人 作者姜守明,男,1959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 210097) 基督教产生于古代东方,可是自从西方人接受以后,他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始终忠贞不二。作为欧洲人后代的美国人,他们对基督教的信念也坚定不移。在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国度里,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美国人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宗教民族,今天的美国是一个无国教的宗教国家。 一、美国人的基督教情结 2002年6月26日,加州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要求美国公立中小学生面对国旗唱诵“忠诚宣言”———向一个“在上帝治理下的”国家宣誓效忠的做法违反了美国宪法(修正案)所确定的信仰自由精神和政教分离原则。“9?11”事件之后,纽约市教委也曾下令,要求纽约学生必须每天朗读一次“忠诚宣言”,以示对美国的效忠,但这一形式主义的教条立即遭到抵制。纽约市第三学区的学校委员会认为,根据联邦最高法院1943年在西弗吉尼亚州教委对伯纳特一案中作出的判决,宣布学生有权拒绝在课堂上起立作效忠宣誓,告诫人们不应把爱国主义和对美国的忠诚与信仰变成一种宗教信条。1962年联邦高等法院曾经裁定,教会在公立学校举行祈祷的做法是违宪行为。现在,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又推翻了1954年经艾森豪威尔总统提议、由美国国会批准的一项法案,该法案决定在“忠诚宣言”誓词中添加了“在上帝治理下的”几个字。 既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信仰自由是美国人拥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为什么关于中小学生的“忠诚宣言”誓词问题会引起轩然大波?为什么美国人偏爱上帝、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情结呢?透过美国人与宗教的关系,或许可以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一,对国家表示效忠的“忠诚宣言”誓词涉及到政教分离的基本立国原则。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本杰明?富兰克林都不是基督教徒,他们不仅与教会不睦,藐视《圣经》和基督教权威,而且为新生的合众国确定了三权分立、联邦—

国家安全问题对新闻自由的限制研究以美国新闻法判例为例

国家安全问题对新闻自由的限制研究以美国新闻法 判例为例 对新闻自由最为基础的限制原则是国家安全,即新闻自由的权利范围应被限制在不威胁国家正常安全运转的基础上。在战争等特殊时期,因国家安全问题对新闻自由做出的限制格外严格。美国的《反煽动法》、《外国人法》、《反间谍法》等法律均对战时的新闻自由做出了明确限制。宪法学者们对这几部法律的合宪性一直存在争议,在具体判例中也有体现。尽管如此,它们从确立到失效的整个过程仍能体现出新闻自由问题上法律观念的变迁,即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对新闻自由的限制性法律已经由消极的否定性限制逐步发展为积极的肯定性保护,其中以“明显而现存危险”原则具体适用的变化最为典型。 “明显而现存危险”原则是联邦最高法院确定言论自由界线的首次尝试,于1919年由联邦最高法院的霍尔姆斯大法官首次提出,并在以后50年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培育和发展。法学家法官们越来越认识到比起对言论进行严格的限制,把言论放在思想的自由市场上进行讨论更能促进真理的尽早获得,从而体现“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权利的真正内涵。下面通过四个标志性判例进行阐述。 “明显而即刻的(或作“现存的”)危险”原则肇始于1919年的申克诉合众国一案。申克是社会党总书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因散发抨击美国征兵违宪的传单并煽动应召男子抵制征召以维护权利,被联邦区法院判决违反1917年的《反间谍法》。本案的争议点在于《反间谍法》是否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首席法官霍尔姆斯在判决意见中写道:“我们承认,被告传单所说的一切,若在平时的许多场合,都属宪法所保障的权利。但一切行为的性质应由行为时的环境来确定。对言论自由作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容忍一个人在戏院中妄呼起火,引起恐慌。禁令所禁止的一切可造成暴力后果的言论也不受保护。一切有关言论的案件,其问题在于所发表的言论在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其性质下,是否能造成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产生实际祸害。如果有这种危险,国会就有权阻止。这是一个是否迫近和程度的问题。当国家处于战争状态下,许多和平时可容许的言论,因其妨碍战事而变得不能容许了,法院也不认为它们是宪法所保障的权利。”霍尔姆斯法官“反间谍法不违宪,维持下级法院判决”的意见引起了学界的争议,“明显而即刻的危险” 原则也激起了空前辩论。在这一阶段“,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主要作用于对言论自由的消极性限制,强调在特殊背景下,政府限制言论的权力。 最高法院裁定申克案一周后,又裁定了德布斯诉合众国案,本案是第一次适用“明显而现存危险”原则的案例。美国工人运动领袖德布斯在俄亥俄州康顿城发表反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演讲,随后因触犯1917年《反间谍法》被逮捕。本案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如何确定“明显而现存危险”标准的界限。尽管霍尔姆斯法官以战时不同于平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 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

世界新闻史复习资料

手抄新闻> 新闻书> 周刊、日报的兴起 第一章手抄新闻传播 1.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罗马时期《每日纪闻》,又称《罗马公报》。 《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罗马帝国执政官恺撒下令颁布《每日纪事》,是一种手抄布告,公布于罗马和各省公共场所,内容为公民投票、官吏任命、政府命令、条约、战争和宗教新闻等。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随之终刊。 2.新闻信: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手段。 3.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 《威尼斯公报》1563年威尼斯与土耳其交战期间,威尼斯政府定期发布的一种新闻公报。加西打:原意硬币,获取这种新闻需要一个硬币(加西打),后来演变成报纸、公报的意思。常用于报刊的名字。 第二章17世纪近代报刊的萌芽 一、报纸产生条件:①纸张的普及,唐造纸术西传。②约翰·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二、新闻事业原始形态萌芽: ①15世纪原有的新闻传单流行 ②16世纪出现的印刷小册子和新闻书 三、定期刊物在17世纪出现欧洲各地。(现代邮政系统于17世纪在欧洲大陆建立。) 1.荷兰:《新闻报》,半月刊。1605年在安特卫普出版。 2.德国:《观察周刊》,创办于1590,不定期发行;1609年改为周刊。 《法兰克福新闻》,创办于1615年,周刊;创办人:艾莫尔,德国报业之父。 《莱比锡新闻》,1663年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世界最早日报。 3.英国:《采自于荷兰的新闻》1619年,英国早期的新闻书。(不允许刊登国内新闻) 《每周新闻》,1622年,英国最早的周报。 4.法国:《法国公报》,1631年,巴黎,周刊。创办人雷诺多特,被誉为法国报业之父 法国最早的报纸,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纸 四、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 1、都铎王朝时期,厉行封建专制主义,对印刷出版实行严格的监管。 常见三种措施:许可制、检查制、惩罚制。 2、革命时期报刊的变化: ①1641废星法院,报刊获得出版自由。 ②报刊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国会新闻》。 ③报刊形态逐渐由初始形态向现代形态过度,现代报刊中许多要件如社论、特稿、标题、广告纷纷问世。 ④成为不同利益团体的宣传工具。 3、弥尔顿和出版自由 弥尔顿1644出版《论出版自由》 ①提出了自由主义报业理论;②形成了近代自由报业理论的基础 4、《牛津公报》:第一张新闻纸 1665年创刊,后迁往伦敦,改为《伦敦公报》。 里程碑意义:单张散页形式,头版上方有报头,每版分为两栏,标志报纸开始脱离书刊家族。第三章革命和新闻传播 一、英国 1、《每日新闻》,英国第一张日报,1702年在伦敦创刊。以咖啡馆顾客为读者对象。 2、杂志

从美国节日看美国文化

从美国节日看美国文化 专业秘书学及实务姓名蒋玲玲学号20100533024 美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它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融合组成的国度。他们形成了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礼节;城乡居民的差别也不像其它国家那样明显。美国社会虽然竞争性强,且存在着种族歧视,但它在同化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方面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弹性和包容性。因而,形成了全新的整体文化与共同的民族意识,使美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他们的人生观是基于个人奋斗、自我管束与竞争精神之上的。 短暂然而独特丰富的历史把它造就为一个民族的熔炉和世界文化的汇聚之地。想了解美国的学生和家长们若想对这座庞大的社会有一番最基础的认识,不妨取一条捷径,先对它的节日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节日是文化的缩影。透过复活节和圣诞节,我们不难看到美国人宗教信仰的影子;透过圣帕特里克节和愚人节,我们可以找到美国民族构成的渊源;透过感恩节、国旗日和一个个历史名人的诞辰,我们又会感受到美国历史的积淀.不经一番了解探寻,又怎会有所收获呢? 一、复活节与圣诞节——宗教信仰的缩影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日期年年不同,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复活节的传统习惯,最典型的要数复活节彩蛋,而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兔子繁殖力很强,所以人们把它视为新生命的表现者。大人常绘声绘色地告诉孩子复活节彩蛋是兔子下的,并把彩蛋放在花园里,让孩子们玩找蛋游戏。 现在每逢复活节,美国大小糖果店总要出售用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小兔和彩蛋。这些彩蛋小的和鸡蛋差不多,大的竟有甜瓜那么大,孩子们自然喜欢,送给亲戚朋友,也不失为上佳礼品。 12月25日圣诞节是美国最大最热闹的节日,庆祝活动从12月24日夜间开始,午夜时分达到高潮,这一夜就被称为圣诞夜。美国人通常通宵达旦地举行庆祝活动。 二、圣帕特里克节与愚人节——民族渊源 圣帕特里克节为3月17日,以纪念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美国从1737年3月17日开始庆祝。在圣帕特里克节这一天,人们通常要举行游行、教堂礼拜和聚餐等活动。美国的爱尔兰人喜欢佩带三叶苜蓿,用爱尔兰的国旗颜色——绿黄两色装饰房间,身穿绿色衣服,并向宾客赠送三叶苜蓿饰物等。 4月1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愚人节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传统做法是布置假环境,令人感到别致有趣。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相互开玩笑,捉弄对方。如今的愚人节在美国已主要是淘气的男孩子们的节日。 三、感恩节、国旗日与名人诞辰——历史的沉淀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国旗日是纪念美国大陆会议1777年6月14日通过了美国第一面正式国旗。目前,每逢这日,到处可见美国国旗迎风飘扬,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以示对国旗的敬意。 哥伦布日为10月12日或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以纪念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陆;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是退伍军人节,这是美国全国性节日,以向历次战争的退伍军人表示敬意;总统节是美国联邦法定节假日,在2月的第三个周一纪念华盛顿等总统的假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