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格案件——点燃美国新闻自由的火炬

曾格案件——点燃美国新闻自由的火炬
曾格案件——点燃美国新闻自由的火炬

曾格案件

——点燃美国新闻自由的火炬

·曾格案件简介曾格1733年11月5日于纽约创刊了《新闻周刊》,它激烈地批评殖民当局,殖民总督考斯比极为不满,于1734年11月17日将曾格予以逮捕,著名律师汉密尔顿为其辩护并胜诉。

·曾格案件的重要意义曾格案是北美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著名案例,通过曾格被捕入狱和汉密尔顿为曾格所做的辩护等一系列事件,从中体现出新闻自由与殖民地早期政治党派斗争的关系,对于北美殖民地新闻自由以及自由主义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由曾格案引发的关于新闻自由的思考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既是对事实的报道,就应该允许记者报道事实的自由。

1733年,报人约翰·彼得·曾格(John P·Zenger)在纽约创办了《纽约新闻周报》(New Y ork Weekly Journal)。报道大部分内容为平民派领袖所写,多是批评当地殖民政府总督威廉·科斯比和地方议会的,受到了纽约公众的欢迎,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年后,科斯比令首席法官以“对政府进行无耻的中伤、恶毒谩骂和煽动性责难”的罪名,对曾格提起诉讼,1734年11月将他逮捕。1735年8月法庭开审,这场官司的审理轰动了整个北美殖民地。当时最有名气的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以80岁高龄出庭为曾格进行了成功辩护。

按照当时英国和北美的惯例,凡是对政府进行批评,不管内容是否真实,一律视为诽谤,若言论属实,其煽动作用更为明显,所以事实是比谎言更大的诽谤。汉密尔顿从两个方面对指控进行了反驳:首先,他指出诽谤罪只有在言论不实时才成立,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政府所谓诽谤的实质,正是那些人伤害和压迫在他们统治下的人民,激起人民的呐喊和控诉,然后再将人民的控诉作为新的压迫和起诉的根据。其次,汉密尔顿坚持陪审团不仅有权进行事实判断,还有权进行法律判断,裁决应由法庭和陪审团共同做出。最后陪审团不顾法官的阻挠,判曾格无罪。

汉密尔顿在法庭上抗辩道:“总而言之,法庭,还有你们,陪审团的先生们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无关紧要或是仅仅关系到个人的私事。你们再次审理的并不是这位可怜的印刷上的事业,也不仅仅是纽约的事业。不是的!它的后果会影响到美洲大陆上生活在英国政府统治下

的每个自由人!这是最重要的事业,是自由的事业。我毫不怀疑,你们今天的行为将不仅赢得你们同胞们的爱戴和尊敬,而且将为每一个宁要自由而不要奴役生活的人们所赞美和钦佩。因为你们挫败了暴政的企图,你们的公正、廉洁的裁决将奠定一个崇高的基础,保证我们自己、我们的后代、我们的朋友所应享有的那样东西,即大自然和我们国家的法律赋予我们所应有的权利:自由——这就是把事实真相讲出来、写出来,以揭露和反抗专断权里的自由和真理。”

汉密尔顿最后结束到:“我虽已老朽,然而一旦有必要,哪怕是天涯海角,我当在所不辞,只要我的服务在哪里能为扑灭依据检察官的控告而提出起诉的火焰起一点微薄的作用。这种做法是由政府实行的,旨在剥夺人民对那些当权者独断专行的企图提出抗议的权利。正是那些人伤害和压迫在他们统治下的人们,才能激起人们的呐喊和控诉,但他们又将人民的控诉作为新的压迫和起诉的理由!”

汉密尔顿的抗辩引发了美国争取新闻出版的斗争,曾格案件虽然没有确立法律例判,但确立了一项原则——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的权利是新闻自由的支柱之一,这一原则对我们今天的严格限权自由主义论者关于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学说是至关重要的。

汉密尔顿辩护中提及的两项原则,半个世纪后被美国政府制定的诽谤法案采纳。而曾格案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大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果。一位学者在《美国的新闻事业》中说:曾格案件的广大意义到后来变得明显了,因为它是这种感觉的开端:人们觉得英国所制定的法律,除非得到殖民地人民的同意是不能适用于

美洲英国殖民地的,这种革命性的观念后来在美洲各人民领袖的言论和写作中都有所表现。

曾格案,建立美国新闻自由传统的基石,从此以后,人们有自由发表言论的自由的文字写进了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更为重要的是,曾格案确立一条重要新闻原则: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是新闻自由的支柱之一,这一原则延存至今。曾格案是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对指认的诽谤是否真伪要提出证据,以及陪审团有权判定出版物是否诽谤中伤或煽动人心这一重大先例,并初步确立了“证明事实的免责原则”。

杰弗逊在《书信:论出版自由》一文中说:“如果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在当今中国社会,不得不说,更多的纸媒被私下里称为政府的喉舌,《南方周末》在大众传媒中的与众不同,为之赢来全中国的喝彩,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新闻现状,难道不是一种病态吗?新闻自由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东西,人们需要在真想中不断思考,反思这个社会,如果一个社会长时间没有新闻自由,也就是说人们都活在政府精心编织的谎言里,那这个民族将会渐渐的失去思考的能力,没有反思,何来进步?如孔斯坦所说:“有了报纸,就有所发现;失去报纸,便只有奴隶。”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自由比追求真理更重要,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理性自由选择的可能。

在新闻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比真实更重要,而真实的报道需要言论的自由。如果我们不想自己过于无知和充满偏见的话,那就必

须认清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真实的新闻才可能给我们以言论的自由,而不是思想禁锢。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够让一个民族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是全民迂腐。

参考资料

1. 参考资料:《美国新闻史(第八版)》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

2.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著中国人民大学版

3. 《外国新闻史教程(第二版)》李磊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第一章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新闻自由作为公民民主权利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项积极成果,列宁就曾称赞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按照人们对新闻自由的一般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们有获取各种新闻信息和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自由,媒体有根据受众的需要传播新闻信息和发表公众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任意限制和剥夺公民和媒体的这些新闻自由权利。 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是为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则是为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 从现今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为新闻自由作如下定义:新闻自由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体现。它是指“收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等。 1、这个定义切合着国际新闻自由协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 IPI)为新闻自由提出的四条标准。但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却是有着经300多年的漫长历史的,总

体上可以分为争取出版自由、争取言论自由、争取采访自由和争取公众新闻自由四个大阶段。 新闻自由是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新闻业的自主权开始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提出的“伟大口号”。新闻自由的口号最早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国会取代皇家掌握了政权,但原有的对出版的管制与特许出版制度仍未废除。1644年11月,英国诗人、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向议会发表了《出版自由请愿书》的长篇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限制人民的出版自由就等于压制真理,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他认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象;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 2、因此,对出版的查禁与特许,实际上就是伤害真理本身。弥尔顿的这些思想,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所首倡的出版自由观念,以及从中引导出的“观念

当代美国新闻事业

美国电视节目形态涵义 所谓形态,指的是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简单地说,电视节目形态就是电视节目的存在样式和运动状态。电视节目形态概念的大行其道是电视产业化、电视节目商品化、电视传播理念受众中心转移等的结果。美国最基本的商业电视节目形态可以被大致划分为电视剧、新闻节目、谈话节目、娱乐节目、游戏节目、体育节目、儿童节目七大类。 美国电视节目形态的转变及动因:美国电视节目形态分为两大类:1.电视技术创新使节目形态激增成为可能2.内容控制权转移使节目生产步入标准化轨道一、非虚构节目(Non—fictional Programme):传统的新闻资讯节目和不加虚构排演的纪实节目;二、虚构节目(Fictional Programme):主要是供消遣放松的娱乐节目主要节目形态介绍 (一)美国电视新闻节目 1.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起源 1940年,NBC试播了第一个新闻节目——《电视新闻记者》 1945年,NBC所在的新闻影片制作完成了一部新闻影片《电报—新闻影片》 1948年,NBC广播部门开播了一档自行制作的新闻节目——《NBC新闻室》 2.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初创期 1949年,NBC独家制作播出了一档真正意义上的晚间新闻节目《骆驼新闻大篷车》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也开创了一个类似的节目,名为《道格拉斯·爱德华兹新闻》 3.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成熟与繁荣 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代表是《60分钟》(60 Minutes 4.商业环境下的美国电视新闻节目走向 三大有线电视新闻频道(CNN、FNC与MSNBC)的新闻脱口秀节目 5.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形态 晚间新闻报道(Evening Newscast) 纪录片(Documentary) 新闻杂志(News Magazine) 访谈节目(Interview Shows)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2002年1月16日(北京时间)与时事脱口秀大腕主持人拉里·金续签4年合同,以年薪1400万美元的高价买断了这位名嘴。此举等于宣告,CNN在美国电视人才大战中又告一捷。 专与政要唇枪舌剑提起拉里·金,在美国恐怕无人不晓。他是CNN每晚9点至10点黄金节目“拉里·金现场”的主持,这个节目的收视率是全美最高的,平均每晚的观众人数都超过100万。一般来说,拉里·金在节目中每次只采访一人。接受访问者往往是在美国政界、经济界、娱乐界颇有名气的人物,或是媒体关注的敏感人物。在制作节目时,拉里·金显得十分理直气壮,从不因为采访对象是总统、要员而显得卑躬屈膝,一张“铁嘴”什么都敢问。他很少事先准备问题,经常现场发挥,使节目很有可看性。1992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副手奎尔来到“拉里·金现场”,讨论堕胎的问题。现场直播中,奎尔随口说到他很尊重自己女儿的选择,拉里·金抓住时机便问:“假如您的女儿和您说她要去堕胎,您会怎么回答呢?”奎尔不假思索地说:“不管她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都会支持她!”身为副总统,又是共和党保守势力“反对堕胎”的代言人,奎尔此言在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老布什竞选军团的形象因此大打折扣,并最终败给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拉里·金一举成为美国时事谈话类节目的金牌主持人,以至于很多媒体后来都说———“美国人可以不相信总统,但不能不相信拉里·金。” 飞黄腾达全靠铁嘴拉里·金1934年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今年68岁,至今还没有大学学位。高中时,他的学习成绩很差,能混张毕业证书全靠运气。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迈阿密一家小电台看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凭借着自己的伶牙俐齿当上该电台“晨谈”节目主持人,之后又干过足球评论员、报纸娱乐专栏作家。 1985年,规模尚小的CNN看上了拉里·金,聘请他担任时事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拉里·金以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一炮走红,成为CNN的名嘴。2002年以前,拉里·金每年的收入为750万美元,已经是CNN节目主持人中待遇最高的了。在今年1月16日续签的4年合同中,拉里·金身价翻番,每年总收入达到1400万美元,额外津贴还未计算在内。另外,拉里·金还享有使用一架私人飞机的权力。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 一、填空 1.《向导》的首任主编是蔡和森。 2.《中国青年》的首任主编是恽代英。 3.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叫红色中华通讯社。 4.巴黎和会中唯一的中国记者是胡政之。 5.“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6.外国人在我国本土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7.人类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是口头传播。 8.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是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的《新到新闻》。 9. 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社于1835 年创建于法国。10.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9月3日创办的《太阳报》。11.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2.《国闻报》是严复创办的报纸。 1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先驱》。14.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5.《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是陈独秀。 16.邓小平主编过的军队报纸是《红星》。 1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的是《新华日报》。18.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是《费加罗报》。 19.第一张便士报是《纽约太阳报》。 20.雇佣马克思为驻伦敦通讯员的美国报纸是《论坛报》。 二、判断 1.我国最早的民间报纸出现于宋朝。(√) 2.我国汉代就有了邸报。(X ) 3.姚公鹤的《上海新闻史》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史专著。( X ) 4.《大清报律》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新闻法。(√) 5.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一张日报是《新华日报》。(X )190 6. 清代的新闻法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成熟、最完善的。(√) 7. 明代的邸报从不允许出现批评皇帝的内容,也绝不可能出现。(√)? 8. 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是《上海新报》。(√) 9.在刚创办的时候,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报是同一家机构。(√) 10. 16世纪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创世纪”。(X ) 三、名词解释 1.唐进奏院状报 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历史及其价值(定稿)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理性主义视阈下的传媒业思考 彭海星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 所谓价值者,其内在已经假设主体对其目标有明确认识,客体价值的论述即是它与这一目标关系的展开。所以欲探讨西方新闻自由历史发展的价值,势必先要探求时代对于传媒业发展前景所达成的共识,历史发展的价值应当在与这一共识的比较中加以把握。此外,对于“西方新闻自由发展史”,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然而文化理论的形成和转型,常常作为历史发展其他方面的总结或起点,因而笔者欲将这一历史置于新闻自由理论范式的形成与转型中加以透视。 [关键词] 价值; 新闻自由; 理性; 群体认知原理 一、中国语境下的现代传媒 “理性”与“传媒发展”几乎勾勒了现代传媒业形成的全部历史。 在理性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知识首先被笛卡尔—康德的现代哲学定义为人类认知的先天结构形式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伴随科学取得的种种成就,它也被定义为坚信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信心。 正是此种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信心,加之同样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进化理论,构成了西方文明扩张的两块基石。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它具体在严复在《天演论》中表述为,一国文明中如不能结出理性的果实,则它将为世界诸民族的进步所淘汰。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寻求

现代化的合理性,现实地源于“帝国—中国”,“文明竞争”的叙事当中。 这种动机使得现代性的紧张,具体而言是理性主义内部的紧张,成为一个退居其次的问题。而现代传媒业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互构性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家理想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帝国—中国的叙事乃是把握现代传媒必要性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帝国—中国叙事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其理论已内在地含有国家—公民这一叙事,它同时成为传统文化本身寻求理性主义合理性的一种叙事。 综上,构建现代传媒,对于时下对抗和联系着的两种主流叙事,即帝国—中国、国家—公民均具有合理性。在此意义上,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业即是时代对于传媒发展的共识。 二、理性视域下的传媒图景 任何一种文化的向度都以其所欲塑造的个人为表征。 当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面临着“不理性即淘汰”的局面,理性主义事实上已经规定了诸文化的任务:以探求真理为前提,以改造自然为进步。循着这一任务,个人的使命被无可避免地规定为认识世界。 这便证明了,理性主义在将世界改造得更适于人的同时,也在界定人的内涵。当人的使命被理性主义规定为认识世界,人的内涵即被界定为现代哲学认识论主体的形象。 巴雷特对此评论道:在现代哲学(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中,人已

是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是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IIP)编写的介绍民主制度基本原则的一个新的短文集。文集共含12篇文章。 1.概述:何谓民主?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 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 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 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 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 民主国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权力分散到地区和地方,并且地方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 民主国家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民主国家的选举不会成为独裁者或单一政党的门面装饰,而是争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 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 民主体制多种多样,反映着每个国家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决定民主体制的是其基本原则,而不是某种特定形式。 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 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民主国家认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2.多数决定和少数权利 从表面看,多数决定与保护个人和少数派权利的原则似乎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它们是一对支撑我们所说的民主政体的基础支柱。 多数决定的原则是组织政府和决定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不是导致压制的另一途径。正如没有任何一个自我任命的群体有权压迫其他人一样,多数派,即便是在民主制度下,也不应剥夺少数群体或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少数派——无论是以族裔背景、宗教信仰、地理位置或收入水平而论,还是仅因在选举或政治论坛上失利而致——都享有基本人权的保障,这些权利不得被任何政府或任何多数派剥夺,无论它们由选举产生与否。 少数派要相信政府会保护他们的权利和特徵。一旦有了这种信任,这些群体就能够参与本国的民主机制运作,并为之贡献力量。

自由贸易区

一、什么是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指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自由贸易区是由自由港发展而来,通常以自由港为依托,将范围扩大到自由港的邻近地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义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二、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自由贸易区的核心是通过放松管制,加快货物进出、人员往来、资金流动、信息传递,因此,自由贸易区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货物进出自由,不存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凡合乎国际惯例的货物进出均畅通无阻,没有任何国界限制。 二是投资自由,投资没有因国别差异带来的行业限制和经营方式限制,包括投资自由、雇工自由、经营自由、经营人员出入境自由等。 三是金融自由,外汇自由兑换,资金出入和转移自由,资金经营自由,没有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之分。 四是自由贸易区成员经济体之间无共同对外关税。自由贸易区相关的协议都明确指出,各成员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并不影响各成员经济体针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采取其他的贸易政策。 三、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

(一)自由贸易区功能趋向综合化。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以转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为主的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始转化或相互融合,功能逐渐趋向综合化,区域功能范围较宽,加工、物流一般是主业,同时金融、保险、商贸、中介等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上成效显著。如德国的汉堡自由贸易区、爱尔兰的香农自由贸易区、韩国的马山出口加工区等,均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 (二)自由贸易区的法制日益完备。先立法、后设区已经成为国际上设置并运行自由贸易区的惯例做法,以严密的法律法规保障自由贸易区健康发展。世界上大多数自由贸易区,一般都采取将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且立法级别通常为中央层面。如美国对外贸易区、巴西马瑙斯自由贸易区、马来西亚自由工业区等。除国家立法外,所在地方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条例规章,规范自由贸易区的各种活动,使管理者和投资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自由贸易区管理独立高效。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多数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宏观管理,有权对所设区域内的一切机构和事务进行监管、有权自行制定法规和条例、有权独立行政而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干预等。如美国的对外贸易区委员会、欧盟的欧盟理事会、墨西哥的部际委员会、巴拿马的自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等。自由贸易区区内实行统一管理,一般都根据法律授权实行机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一条龙,坚持层次少和权力集中的原则,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四、自由贸易区的分类 就性质而言自由贸易区可分为:商业自由区和工业自由区。前者不允许货物的拆包零售和加工制造;后者允许免税进口原料、元件和辅料,并指定加工作业区加工制造。就自由贸易区的设定功能而言,又可分为自由港、自由贸易港区、贸易型的自由贸易区、工贸结合型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型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区。 (一)自由港。自由港型自由贸易区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开发目标和功能同港口本身的货物集散中心作用紧密相联,一般来讲自由港应处于外贸货物吞吐量大、国际航线多、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腹地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港口。从环境条件来看,自由港不仅

美国新闻中英文翻译(阅读理解可以用到

Today, we tell the story of the 9-11 attacks through some of the words spoken that morning ten years ago. A newly released document includes recordings of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military pilots and others reacting to the fast-moving events. 今天,我们将通过9.11袭击事件发生时的一些对话回顾10年前的那一幕。一份最新公布的文件包括空中管制员(简称空管)、军方飞行员和其他人士对这次突发事件反应的录音。 On September eleventh, two thousand one, nineteen al-Qaida members hijacked four passenger planes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They crashed two of them into the World Trade Center in New York City, destroying the Twin Towers. 2001年9月11日,19名基地组织成员在美国东部劫持了4架客机,并将其中两架撞向纽约世贸中心,撞毁了这栋双塔楼。 A third plane hit the Pentagon,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eadquarters outside Washington. The fourth plane crashed in a field in Pennsylvania. 第三架飞机撞到了华盛顿郊外的国防部总部五角大楼。第四架飞机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某地。 The document is known as an "audio monograph." It begins with normal radio calls shortly after eight o'clock. American Airlines Flight 11 had just left Boston for Los Angeles with ninety-two people. 这份新公布的文件被称为“音频专辑”,它从八点后不久的正常电台呼叫开始。美国航空公司11号航班刚从波士顿起飞前往洛杉矶,机上载有92名乘客。 AA11: "Boston Center, good morning, American 11 with you passing through one nine zero for two three zero." 美航11航班:“波士顿空管中心,早上好,美航11航班正从190爬至230。” CONTROLLER: "American 11, Boston Center, roger, climb, maintain level two eight zero." 波士顿空管:“美航11航班,波士顿空管中心,收到!继续爬升,保持高度280。” 注:这两段对话涉及空管术语,可能翻译有误。 Soon radio contact is lost. A flight attendant on the plane, Betty Ong, called a company office to report the hijacking. 随后无线电联络丢失。飞机上一位名为Betty Ong的空中乘务员给公司办公室打去电话报告飞机被劫持。 A woman at that office then calls the airline's emergency line. 该办公室一位女职员随即拨通了航空公司的紧急电话。 NIDIA GONZALEZ: "So far, what I've gotten, the number five flight attendant's been stabbed, but she seems to be breathing. The number one seems to be stabbed pretty badly and she's lying down on the floor, they don't know whether she is conscious or not. The other flight attendants are in the back, um, and that's as far as I know. It seems like the passengers in coach might not be aware of what's going on right

外国新闻史自己整理外国新闻史

何谓新闻史: 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和思考 新闻史三大命题: 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思想史近代史 如何学习外国新闻史:以史为经以地为纬,经纬交织力求把年代部门媒介三个因素搞清楚学习外国新闻史意义何在: 1、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新闻事业发展普遍规律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2、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外国新闻新闻事业发展的性质特点,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经 验 3、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外国新闻事业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语言产生的意义: 1、语言的产生使得人类不再单纯的依靠嚎叫、音节、简单姿势和身体动作来应付大自然带 来的威胁和共同劳动 2、语言的产生使得人类的抽象、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增强,使得人类音效传播在深度、 长度、广度和精细度上有所进步,使得人类同大自然斗争的经验得以相传 3、语言的产生提高了人类信息接受速率,减少了人们的解码时间 文字产生的意义: 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原始传播时代的结束,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 2、文字的产生使得信息能在不同的时空中得以传递,保存永久 3、文字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社会化的进程,出现了信息的专职传播者或职业 印刷术的意义:印刷术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技术的原理,有了对信息批量生产的概念,提升了人类信息传输效率 人类传播阶段:口语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国际互联网传播 口语传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是人类历史上运用最广的传播形式 非语言传播弥补了口语传播传播距离短,信息记载性差等不足之处 古登堡: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一名工匠发明了铸金盒冲字压膜铅活字油墨木质印刷机等工艺在内的金属活字印刷法,还发明了依靠螺旋在印板上压力的印刷机,取代了纯手工操作,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时代背景: 1、文艺复兴各种创造朝气蓬勃,对书籍的浓厚兴趣使得印刷术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2、宗教改革使得人们对教会的权威由罗马教皇转向《圣经》早期印刷的3/4都是圣经 最早新闻传单1482年《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最早的新闻记者:皮特罗阿伦提诺最早的期刊《法比信使》 新闻事业:各种新闻传播机构各项信息传播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总称 特点: 1、有法制化的新闻传播机构 2、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3、有专门从事新闻传播为职业的专业人员 4、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新闻传播 产生条件: 1、经济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各地之间的交往不断,人们不但要了解本地情 况也要了解外地大事,新闻需求不断增加 2、政治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促进了社会变动,各阶层

国家安全问题对新闻自由的限制研究以美国新闻法判例为例

国家安全问题对新闻自由的限制研究以美国新闻法 判例为例 对新闻自由最为基础的限制原则是国家安全,即新闻自由的权利范围应被限制在不威胁国家正常安全运转的基础上。在战争等特殊时期,因国家安全问题对新闻自由做出的限制格外严格。美国的《反煽动法》、《外国人法》、《反间谍法》等法律均对战时的新闻自由做出了明确限制。宪法学者们对这几部法律的合宪性一直存在争议,在具体判例中也有体现。尽管如此,它们从确立到失效的整个过程仍能体现出新闻自由问题上法律观念的变迁,即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对新闻自由的限制性法律已经由消极的否定性限制逐步发展为积极的肯定性保护,其中以“明显而现存危险”原则具体适用的变化最为典型。 “明显而现存危险”原则是联邦最高法院确定言论自由界线的首次尝试,于1919年由联邦最高法院的霍尔姆斯大法官首次提出,并在以后50年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培育和发展。法学家法官们越来越认识到比起对言论进行严格的限制,把言论放在思想的自由市场上进行讨论更能促进真理的尽早获得,从而体现“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权利的真正内涵。下面通过四个标志性判例进行阐述。 “明显而即刻的(或作“现存的”)危险”原则肇始于1919年的申克诉合众国一案。申克是社会党总书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因散发抨击美国征兵违宪的传单并煽动应召男子抵制征召以维护权利,被联邦区法院判决违反1917年的《反间谍法》。本案的争议点在于《反间谍法》是否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首席法官霍尔姆斯在判决意见中写道:“我们承认,被告传单所说的一切,若在平时的许多场合,都属宪法所保障的权利。但一切行为的性质应由行为时的环境来确定。对言论自由作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容忍一个人在戏院中妄呼起火,引起恐慌。禁令所禁止的一切可造成暴力后果的言论也不受保护。一切有关言论的案件,其问题在于所发表的言论在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其性质下,是否能造成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产生实际祸害。如果有这种危险,国会就有权阻止。这是一个是否迫近和程度的问题。当国家处于战争状态下,许多和平时可容许的言论,因其妨碍战事而变得不能容许了,法院也不认为它们是宪法所保障的权利。”霍尔姆斯法官“反间谍法不违宪,维持下级法院判决”的意见引起了学界的争议,“明显而即刻的危险” 原则也激起了空前辩论。在这一阶段“,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主要作用于对言论自由的消极性限制,强调在特殊背景下,政府限制言论的权力。 最高法院裁定申克案一周后,又裁定了德布斯诉合众国案,本案是第一次适用“明显而现存危险”原则的案例。美国工人运动领袖德布斯在俄亥俄州康顿城发表反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演讲,随后因触犯1917年《反间谍法》被逮捕。本案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如何确定“明显而现存危险”标准的界限。尽管霍尔姆斯法官以战时不同于平

一带一路和国际自由贸易区的联络

区域经济| District economy 结合“一带一路”自贸区的战略发展论析 匡乃晓胶州市商务局山东胶州266300 摘要:在中国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结构和资源需求等因素,选择能够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贸易伙伴国,从而建立起宽领域、纵深化、以中国为中心的自贸区网络。此外,要协调好自贸区与WTO的发展,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实现共赢与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自贸区;战略发展 2013年以来,为扩大中国对外开放和海外投资,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青岛的经济实力雄厚,构建起了现代国际都市的雏形,特别是中韩两国于2015年6月正式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将会为“一带一路”沿线构建自贸区起到一个示范的样本。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相对来讲起步较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利用好“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实现共赢与发展。 一、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重要性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016年,将重点推进与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自贸区的建设对于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培育全球大市场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潜力巨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迫切需要稳定外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自贸区的发展具有深层次一体化的趋势,协定范围涉及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等领域。自贸区的发展趋势恰恰与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相吻合。通过建设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可获得更便利的条件、更广阔的市场、更完善的制度保障,进一步促进贸易增长,优化贸易结构,扩大规模效应;在服务领域,成员国间通过相互作出涵盖众多行业、高质量的开放承诺,促进区内竞争水平的提升;在投资领域,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的完善性和准入机会,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采取投资便利化措施促进双向投资,加速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此外,自贸区有利于缓解战略性资源匾乏问题。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业较多,对资源的消耗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加,且在可见的未来继续维持较大的资源缺口趋势。通过与资源富裕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加强经济联系,稳定战略资源国际供应渠道,保障国家发展能源安全。 二、“一带一路”自贸区的战略发展的影响因素 经济规模、地理、社会文化、APEC、WTO等是我国“一带一路”自贸区的战略发展的影响因素,因而,如何结合中国发展自贸区的动因去选择成员国、如何在考虑地理与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组织平台发展周边自贸区网络、如何协调自贸区与WTO的关系、如何充分利用当前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所提供的机遇,是我国发展自贸区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一)成员国选择的影响因素 自贸区的建立是以成员国“双赢”为基础的,在积极尝试建立自贸区的过程中,要注意成员国的选择。国家的选择需要考虑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需求等因素 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产业部门越齐全,一般而言,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与之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于扩大本国出口的潜力也越大,产生的贸易创造、规模经济等效应

美国新闻标题话语特色

MEDIA 传媒 60 海外传媒 这则标题的精炼在于使用了一些语法元素:现在分词、省略号和连接词。Working这个现在分词的话语符号给人的解读含义是“人们正在 拼命努力地劳动着、工作着”,比它的动词形态work更具动感。Working后面的省略符号的含义是“人们还要再这样怀着希望和期盼一直干下去,干下去”。而连接词and则起到了强调“结果”的作用,使最后一个字poor 的分量变得格外重:“干了半天落得一 个穷s的下场”。 3.TRIUMPH!胜!——美国 《商业周刊》(04/11/15)封面标题 这是布什赢得大选后《商业周刊》的封面标题,真是一字道破天机!TRIUMPH中的每一个字母都用红色 美国新闻标题话语特色 文/陈卞知 美国报刊文章中的新闻标题话语常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尤以新闻期刊的封面标题话语为甚。正像美国整个国家每天都在为全世界制造新闻、吸引全球注意力一样,它的语言,也借着新闻文化的传播,扮演着标新立异的角色。 在对《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几种主流新闻刊物的封面标题话语做了一些研究之后,发现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在此,仅以2004年出版的新闻杂志为例,总结出标题话语六个方面的特色,分述如下。 “一语中的”的醒目印象 1.Arafat’s Shadow: 阿拉法特的阴影 ——美国《新闻周刊》(04/11/22)封面标题 整版封面刊登着世人熟悉的阿拉法特头部肖像,脸的右下部份被阴影复盖着。文章仅以两个字Arafat’sShadow为题,点出了中东地区未来的政治局面——在阿拉法特死后的很长时间里,他的阴影仍会继续存在。 2.Working…And Poor: 工作然后……变穷 ——美国《商业周刊》(04/5/31)封面标题 在美国,近几年来因为有大量的工作岗位外流,引起经济市场疲软,在白领阶层感到惴惴不安的同时,蓝领阶层更感到收入窘迫。 大写,后面还带着感叹号。这里的一字一叹,让人重温不久前方见分晓的坚苦卓绝的竞选激战。最后布什胜出,一切定格,再说什么也是多余了。因此一锤定音,一“字”以蔽之。话语简洁到极限,传播力达到无限! 另外三家同一天出刊的杂志也是惜墨如金:《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封面标题用了2个字(其中一个还是数字):Round 2(第二幕);《时代》杂志用了3个字:Four MoreYears(又是4年);美国《新闻周刊》用了4 个字:How He DidIT (他怎么成功的)。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插曲:2004年6月一期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封面标题也使用了Four More Years这3 个字,但是后面带着一个问号:还要4年吗?《时代》杂志现在像是来回答它,肯定地说:又是 4年。 通过这些主流刊物的封面标题,一再使我们印证到:用语简洁精炼确实是当今美国新闻话语的一种总体风格。 堂而皇之的大白话 1.Our Con Man In Iraq: 我们在伊拉克的“骗子”  ——美国《新闻周刊》(04/5/31)封面标题 Con是地地道道美国俚语,是骗 局、伪造、骗子 的意思,在这里指伊 拉克国民大会主席沙拉比,把他说成伊朗间谍。既然沙拉比是间谍,是政

西方新闻自由的发展历史及其价值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研究路径概述 所谓价值者,其内在已经假设主体对其目标有明确认识,客体价值的论述即是它与这一目标关系的展开。故而欲探讨西方新闻自由历史发展的价值,势必先要探求时代对于传媒业发展前景所达成的共识,历史发展之价值则应当在与这一共识的比较中加以把握。此外,对于“西方新闻自由发展史”,应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然而文化理论的形成和转型,常常作为历史发展其他方面的总结或起点,故而笔者欲将这一历史置于新闻自由理论范式的形成与转型中加以透视。 现代传媒的必要性 “理性”与“传媒发展”几乎勾勒了现代传媒业形成的全部历史。 在理性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知识首先被笛卡尔—康德的现代哲学定义为人类认知的先天结构形式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伴随科学取得的种种成就,它也被定义为坚信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信心。 正是此种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信心,加之同样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进化理论,构成了西方文明扩张的两块基石。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它具体在严复在《天演论》中表述为,一国文明中如不能结出理性的果实,则它将为世界诸民族的进步所淘汰。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寻求现代化的合理性,现实地源于“帝国—中国”,“文明竞争”的叙事当中。 这种动机使得现代性的紧张,具体而言是理性主义内部的紧张,成为一个退居其次的问题。而现代传媒业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互构性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家理想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帝国—中国的叙事乃是把握现代传媒必要性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帝国—中国叙事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其理论已内在地含有国家—公民这一叙事,它同时成为传统文化本身寻求理性主义合理性的一种叙事。 综上,构建现代传媒,对于时下对抗和联系着的两种主流叙事,即帝国—中国、国家—公民均具有合理性。在此意义上,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业即是时代对于传媒发展的共识。 理性主义视域下的现代传媒图景 任何一种文化都以它所将塑造的个人形象作为表征。 当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面临着“不理性即淘汰”的局面,理性主义事实上已经规定了诸文化的任务:以探求真理为前提,以改造自然为进步。循着这一任务,个人的使命被无可避免地规定为认识世界。 这便证明了,理性主义在将世界改造得更适于人的同时,也在界定人的内涵。当人的使命被理性主义规定为认识世界,人的内涵即被界定为现代哲学认识论主体的形象。 对此,巴雷特评论道:“在现代哲学(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中,人已经完全扮演了一个认识论主体——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记录感觉材料,提出命题,进行推理,确定知识,而不是当作一个在这一切现象低下,出生、受苦、死亡的人。” 以此为背景,经过“思想自由市场”这一命题的转化,个体的认知使命得以与传媒的认知使命接轨,传媒的认知使命又与文化的认知使命接轨。因此,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文化是作为群体认知的实践而存在的,它被具体反映为真实性和客观性等报道原则。于事实层面,现代传媒人秉持着与科学类似的工作原理,后者以物作为客体,前者则与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一同构成“事实”的认知链条。 因此,现代传媒文化与理性主义本身相同,都以求真为己任,以塑造认识论主体式的个人作为表征。这便解释了李普曼描绘下现代传媒人呈现的形象:“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

世界新闻史复习资料

手抄新闻> 新闻书> 周刊、日报的兴起 第一章手抄新闻传播 1.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罗马时期《每日纪闻》,又称《罗马公报》。 《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罗马帝国执政官恺撒下令颁布《每日纪事》,是一种手抄布告,公布于罗马和各省公共场所,内容为公民投票、官吏任命、政府命令、条约、战争和宗教新闻等。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随之终刊。 2.新闻信: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手段。 3.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 《威尼斯公报》1563年威尼斯与土耳其交战期间,威尼斯政府定期发布的一种新闻公报。加西打:原意硬币,获取这种新闻需要一个硬币(加西打),后来演变成报纸、公报的意思。常用于报刊的名字。 第二章17世纪近代报刊的萌芽 一、报纸产生条件:①纸张的普及,唐造纸术西传。②约翰·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二、新闻事业原始形态萌芽: ①15世纪原有的新闻传单流行 ②16世纪出现的印刷小册子和新闻书 三、定期刊物在17世纪出现欧洲各地。(现代邮政系统于17世纪在欧洲大陆建立。) 1.荷兰:《新闻报》,半月刊。1605年在安特卫普出版。 2.德国:《观察周刊》,创办于1590,不定期发行;1609年改为周刊。 《法兰克福新闻》,创办于1615年,周刊;创办人:艾莫尔,德国报业之父。 《莱比锡新闻》,1663年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世界最早日报。 3.英国:《采自于荷兰的新闻》1619年,英国早期的新闻书。(不允许刊登国内新闻) 《每周新闻》,1622年,英国最早的周报。 4.法国:《法国公报》,1631年,巴黎,周刊。创办人雷诺多特,被誉为法国报业之父 法国最早的报纸,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纸 四、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 1、都铎王朝时期,厉行封建专制主义,对印刷出版实行严格的监管。 常见三种措施:许可制、检查制、惩罚制。 2、革命时期报刊的变化: ①1641废星法院,报刊获得出版自由。 ②报刊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国会新闻》。 ③报刊形态逐渐由初始形态向现代形态过度,现代报刊中许多要件如社论、特稿、标题、广告纷纷问世。 ④成为不同利益团体的宣传工具。 3、弥尔顿和出版自由 弥尔顿1644出版《论出版自由》 ①提出了自由主义报业理论;②形成了近代自由报业理论的基础 4、《牛津公报》:第一张新闻纸 1665年创刊,后迁往伦敦,改为《伦敦公报》。 里程碑意义:单张散页形式,头版上方有报头,每版分为两栏,标志报纸开始脱离书刊家族。第三章革命和新闻传播 一、英国 1、《每日新闻》,英国第一张日报,1702年在伦敦创刊。以咖啡馆顾客为读者对象。 2、杂志

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及其经济

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 及其经济 专业:非织材料与工程 班级:093班 姓名:徐云劼 学号:

目录: 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包括哪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经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简介(包括形成、发展、成员 国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过去经济发展状 况、现状、前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欧洲经济区及其经济 ?欧洲经济区的简介(包括形成、发展、成员国等) ?欧洲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过去经济发展状况、现状、 前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及其经济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简介(包括形成、发展、成员国等)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过去经济发展状况、现 状、前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三大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体制等的对比及其发展前景或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或者在世界经济体制中所处的位置

摘要 一、世贸组织的理论基础 1.开放贸易的理论依据:“比较优势”原则 2.世贸组织允许适当贸易保护原则 二、世贸组织中自由贸易原则与贸易保护原则并存 三、WTO规则中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的相互博弈、制衡与兼容 一个互利共赢的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也就是说,双方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 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与东盟将实质性地彼此开放市场。在投资领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将使双方相互投资更加自由、便利、透明和公平。 一个共同营造的自贸区 中国和东盟走过了近10年的共建自贸区之路。2000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于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此后,双方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不断把双边合作推向新高度。 一个迎接考验的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贸区这艘巨轮即将扬帆启航。陈企业说,10年后中国-东盟贸易量至少应翻一番。素林也认为,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带动下,东亚将巩固作为全球经济复苏火车头的地位。

外国新闻史试题A卷试题答案

1.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凯撒下令公布议事纪录,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采用的传播形式是( C ) A.口头传播 B.新闻信 C.公告牌 D.印刷新闻 2.英国最早的定期报刊是1621年出版的( B ) A.《各地见闻》 B.《每周新闻》 C.《报纸》 D.《新闻报道》 3.通常认为,世界上第一张日报是1650年在莱比锡创办的( A ) A.《新到新闻》 B.《每日新闻》 C.《法兰克福邮报》 D.《莱比锡新闻》 4. 依据形式上的演进,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依次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A ) A.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B.手写传播、口头传播、印刷传播 C.印刷传播、口头传播、手写传播D.口头传播、印刷传播、手写传播5.1450年前后进行印刷技术的革新从而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的德国人是( B ) A.富格尔B.谷登堡C.里兹赫D.福斯 6.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太阳报》创办于( A ) A.1833年B.1834年C.1835年D.1836年 7.法国大革命中,马拉创办的报纸是(B ) A.《杜歇老爹报》B.《人民之友报》C.《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D.《箴言报》8.被人称为“黄色新闻鼻祖”的美国报人是(A) A.普利策B.默多克C.北岩D.赫斯特 9.目前,《泰晤士报》的拥有者是(D)A.镜报报业公司 B.快报报业公司C.汤姆森集团公司D.默多克的新闻国际公司10.1954年,世界上最早播出彩色电视的机构是(A)A.美国全国广播公司B.英国广播公司C.德国公共广播联盟D.苏联中央电视台 1、简述“三社四边协定” 背景:“联环同盟”的缔结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他们的业务日益超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4分) 经过: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得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5分) 影响: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3分) 2、杰弗逊在新闻思想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杰弗逊1775年起草《独立宣言》,1789年他为首的民主力量经过斗争国会制定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就是:国会不得制定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的法律。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