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重点笔记整理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整理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本章内容框架】

NO.1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NO.2会计的基本特征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的计量有三种方式:实物计量、劳动计量、货币计量)

2.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这是会计管理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3.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或者称反映与监督)。

利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数量上的记录、计算来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资料,这是核算职能(反映职能)。

利用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这是监督职能。

4.本质就是管理活动。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管理工作,它属于管理范畴。它要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全面的计算和记录,进行微观管理。

(1)连续是指按照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记录和核算每一项经济业务。

(2)系统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加工处理,以生成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3)综合是指借助统一的货币计量,将大量、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的反映。

(4)全面是指将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全部记录下来。

会计只有连续、系统、综合、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才能为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

5.会计的对象是特定的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是多个单位的经济活动;

NO.3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从数量上综合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

成的经济活动,以达到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提供财务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的目的。

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其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情况。

核算三个阶段:记账、算账、报账

会计的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2.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及事后监督。

3.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社会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属于社会监督。

国家监督:包括国家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有关部门对各单位的监督。

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的核算职能与会计的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没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就失去了存在

的客观基础;没有会计监督,就不能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NO.4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注】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其资金运动也不相同。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按六要素的顺序记忆)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NO.5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前提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前提和全部会计准则的基础。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都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如企业的事业部;也可以是单一企业,或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说明:如果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所有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就不再适用。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我国会计年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即1月1日至12月31日。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可以分为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会计分期假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配比等原则。只有正确的划分会计期间,才能准确地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资料,才能进行会计信息的对比。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会计计量单位的货币,其币值是稳定不变的.会计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凡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都不是会计所反映的内容。

记账本位币:人民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送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总结】会计主体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空间范围,是持续经营前提和会计分期前提的基础;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前提确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NO.6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的概念: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

权责发生制

区分要点:以权利、责任是否发生转移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不能将预收或预付的款项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付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预收销货款、预付购货款等情况,虽然款项已收到或支付,但实际的经济业务在本期并未实现,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将预收或预付的款项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

区分要点: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

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款项和付出款项,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NO.7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

(2)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3)可靠性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

三、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纵向可比)

(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横向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例如:销售商品售后回购,不应确认为收入。企业销售商品时,如果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即使已经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要求。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如果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企业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需要依赖职业判断——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下列情况体现谨慎性

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企业定期或至少于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企业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八、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及时传递。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本章内容框架】

NO.1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

(一)资产

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特征(1)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2)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实质重于形式.

分类:资产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是指企业能够在1年内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不是预收)、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和存货等。

(2)非流动资产:是指超过一年或者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二)负债

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特征:(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分类:负债按其流动性,一般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补充)预计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

负债按偿还方式,分为货币性负债和非货币性负债

货币性负债指未来需要以货币资金偿还的债务,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交税费、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

非货币性负债指将来需要以提供劳务或商品的方式偿还的债务,如预收账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分类: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分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利得的概念:非日常活动形成的,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的概念:非日常活动产生的,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

(四)收入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收入的本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征:(1)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3)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分类:日常活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收入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划分原则:重要性原则。广义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狭义收入:即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五)费用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特征(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3)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分类:配比原则:费用与收入相对应,没有收入就没有费用。一定期间的费用与收入应当相互配比。(1)按照日常活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费用可以分为主要经营费用和其他业务费用。(2)按照费用与收入的关系,费用可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狭义的费用:仅指与商品或劳务的提供相联系的耗费。

广义的费用:还包括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提示】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区别与联系:

(六)利润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企业发生了亏损,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

分类:一般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经常用到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者的关系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NO.2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它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一)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提示】1.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续计量,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取得资产时也是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量。2.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NO.3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在账户中分门别类地核算各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化,能够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有关各方面提供一系列具体的分类指标。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分类的标志,在每一个会计科目名称的项目下,都要有明确的含义、核算范围。

NO.4会计科目的分类(注意分类标准)

(一)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

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大。

1.资产类科目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的会计科目。

2.负债类科目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的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的会计科目。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有权的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的科目。按所有者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

4.成本类科目是用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会计科目。按成本的不同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反映制造成本的科目和反映劳务成本的科目。

5.损益类科目是指其在一定时期的发生额合计要在当期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用以计算确定一定时期内损益的会计科目。按损益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反映收入的科目和反映费用的科目。

(二)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也叫做级次分类)

(1)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总分类科目反映各种经济业务的概括情况,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和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3)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是:总分类科目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和控制的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其所归属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提示】:并不是所有的总分类科目都有明细科目。

NO.5会计科目的设置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科学、合理、适用三大原则:

1.合法性原则:企业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相关性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应当提供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要满足有关各方对报告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

常用会计科目

要点:1.能够区分常见的科目属于哪一类

2.科目名称必须准确无误。

一般来说,含“应收”“预付”等字样的科目为资产类,含“应付”“应交”或“预收”等字样的科目为负债类。

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本章内容框架】

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等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表达式。

NO.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基本会计等式)

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权益

负债总额=流动负债合计+非流动负债合计

会计等式的意义:

1.该等式反映了企业任何一个时点资产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来源,无论在什么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都应该保持上述恒等关系。

2.该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相对静止状态,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

3.该等式表明在同一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注意】等式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针对的是同一时点,否则等式不成立。

经济业务对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是指发生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引起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事项,又称会计事项。经济业务按其是否与企业外部有关,可分为外部经济业务和内部经济业务。

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1.对“资产=权益”等式的影响四种情况:等式左右同增,等式左方一增一减,等式左右同减,等式右方一增一减

2.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的影响

四类九种情况:(1)某个要素内部一增一减;3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等式左右同增;2种(资产与负债、资产与所有者权益)

(3)等式左右同减;2种(资产与负债、资产与所有者权益)

(4)等式右边一增一减。2种(负债要素增加或者减少)

向银行借入款项;赊购固定资产一台(不考虑相关税费)企业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

分配现金股利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动

NO.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三项会计要素均是企业资金运动在同一会计期间的动态表现,所以其构成的会计等式通常称为动态会计等式。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如果收入大于费用,经营成果表现为盈利;反之,如果收入小于费用,经营成果表现为亏损。

扩展会计等式:如果将静态会计等式与动态会计等式相结合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一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1.每一会计期间期初: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期间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资产【说明了企业经营成果对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影响,体现了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3.会计期末:恢复为基本等式的形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扩展会计等式动态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关系。

NO.3账户

概念: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会计科目的名称就是账户的名称。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已经不再严格区分

账户的基本结构应同时具备以下内容:(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2)日期,即记载经济业务的日期

(3)摘要,即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4)凭证号数,即说明记载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

(5)反映增加方和减少方的金额及余额。

会计学习和审计工作中的账户结构形式——T型账户式。

实际工作中最基本的账户格式——三栏式账户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即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均为本期间的发生额合计数。本期发生额是一个动态指标,它说明的是某一时期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余额是一个静态指标,它说明的是资产或权益在某一时点增减变动的结果。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是记在账户左方还是右方、账户的余额反映在左方还是右方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和类型。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期初余额=上期期末余额

NO.4复式记账法

概念: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相互联系的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意义:1.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2.对于防止和检查会计数据的错漏有重要意义。由于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进行登记,因此,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可以保持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

3.对现代会计核算方法的发展也起到催化作用。

基本原则:1.以会计等式为基础

2.对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等额记录

3.必须按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类型进行记录

4.定期汇总的全部账户记录必须平衡

通过复式记账对每笔经济业务进行双重等额记录后,定期汇总的全部账户的数据必然会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发生额试算平衡法:用来检查本期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是否相等的方法

余额试算平衡法:用来检查所有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和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是否相等的方法。

复式记账法的种类:主要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

NO.5借贷记账法

起源:13—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概念: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作为记账原理,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会计主体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记账符号: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分别作为账户的左方和右方。左借右贷,这一规律适用于所有账户。“借”、“贷”二字是纯粹的记账符号.

【注意】借贷记账法中的借和贷与具体的账户相结合,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1.代表账户中两个固定的部位。

2.与不同类型的账户相结合,分别表示增加或减少。借和贷本身不等于增或减,只有当其与具体类型的账户相结合后,才可以表示增加或减少。例如,对资产类账户来说,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对于负债类账户而言,正好相反,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

3.表示余额的方向。通常,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都会有余额,其中,资产类账户的正常余额在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正常余额在贷方。

借贷记账法的会计科目结构(重点)

资产类会计科目的结构

科目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额,如果有余额在借方。资产类科目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资产类科目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的结构

科目借方记录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贷方记录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如果有余额在贷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成本类会计科目的结构借方登记成本费用的增加(发生),贷方登记成本费用的减少(结转、转销)。如果该类科目期末有余额,则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完工的产品(在产品)应负担的成本,即期末在产品成本。在产品属于企业的资产。

损益类会计科目的结构

(1)收入类科目的结构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结构基本相同。收入的增加额记入账户的贷方,收入减少(结转)记入账户的借方,期末收入结转后,该类科目没有余额。

(2)费用科目的结构与成本类和资产类科目基本相同。科目借方记录费用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费用的减少(结转)数额,期末结转期间费用后该类科目没有余额。

【记忆方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变型: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等式左方借增贷减,等式右方借减贷增,如果有余额一般在增加方。

借贷记账法下各类科目的结构表

借方:资产的增加,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成本费用的增加,收入的减少(或转销)

贷方:资产的减少,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成本费用的减少(或转销),收入的增加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是指对某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

编制会计分录应注意的问题:借方在上,贷方在下,借贷分行错开写。

要求:记账符号、账户、金额都要错开

会计分录的分类: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科目增减方向金额

ERP听课笔记

“工艺管理子系统” 1.目标:1.工艺管理子系统架构、功能特色、主要流程以及其它系统的关联。 2.工艺管理与工单管理的区别 2.系统架构与功能 1)【录入工单工艺】:完整记录生产加工过程中每道工艺的开完工日期、投入完成数量等信息。 【从产品工艺自动生成工单工艺】:允许多个产品对应同样的产品工艺路线,减少建立基础资料的时间。 2)可手工录入工单工艺信息,也可从产品工艺自动生成工艺路线 3)【录入投产单】【录入转移单】【录入入库单】协助企业管控生产加工的每个过程。 【录入投产单】:记录投产工艺、投产数量。 【录入转移单】:记录工艺完工数量、报废、破坏数量。 【录入入库单】:记录产品从工作中心或委外供应商入库信息。审核后更新录入工单工艺作业。 ●支持厂内工作中心之间的转移以及工作中心与委外供应商之间的互转。 ●可根据需求设定是否要严格按照工单工艺加工顺序进行转移。 ●可在录入转移单作业中维护小工艺相关信息,减少转移单据的输入量。 ●扫描条码直接产生投产单、转移单以及入库单,提升单据输入的效率。 ●通过录入报工单或者转移单搜集每道工艺使用的工时,为后续财务部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通过录入报工单记录计件数量、单件等信息,为后续核算工资提供数据来源。 ●通过管理报表了解工单生产状况,了解工作中心及机台的工作效率,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3.工艺管理与工单管理的区别 a)管理重点不同:工单管理是管理用料和生产入库;工艺管理是管理工艺路线加工及管理用料和产成 品入库。 b)在制管理深度不同:工单管理对已领料未入库就算在制材料;工艺管理深入了解每道工艺的进度和 在制状况。 c)产品进度管理的对象:工单管理只有品号;工艺管理对品号和工艺加工顺序两者相结合对产品进度 管理的。 4.系统主要流程 基本资料设定:录入工艺路线、录入产能信息、录入工作中心、录入产品工艺路线、设置工艺参数、设置工艺单据性质。 工艺制造管理:录入投产单(从投产单自动生产领料单) 录入转移单、录入入库单、录入报工单、转移单 可通过工单生产分析表、工单生产状况表、工作中心效率分析表了解车间生产状况、掌控工单生产进度5.与其它系统的关联 基本信息子系统:录入工作中心、录入工艺信息、录入产能信息 采购管理子系统:录入供应商信息及委外价格 产品结构子系统:录入产品工艺路线 工单委外子系统:录入工单、录入领料单、录入委外进\退货单、录入生产入库单 存货管理子系统:录入品号信息>人事薪资子系统:汇总计件工资信息

基础会计学重点

1.会计的两大职能:核算职能、监督职能。 2、会计的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3、会计的四大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环境做出的基本规定,它既是组织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指导思想。因此,我国也将其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4、记账本位币:是指记录企业全部经济业务所采用的货币。 5、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有四条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权责发生制原则:指企业在确认各期收入和费用时,应当以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为标准。 历史成本原则: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如有物资变动,除有特殊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6、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7、会计科目:按照经济内容分: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 按照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又称总帐科目或一级科目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细目或三级科目 8、借贷记账法:也叫借贷复式记帐法,是以“借贷”二字为记账符号,采取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借贷规则,在两个以上的账户中,

以相等的金额、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记录经济业务的复式记账法。 9、预提费用:用来核算企业按照规定预提计入成本费用,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 11、固定资产折旧费: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影响发生损耗而转移的价值。 贷摊、预提费用的区别:先支付、后受益的费用作待摊费用处理,先受益、后支付得费用作预提费用处理。 12、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帐簿的重要依据。 13、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填制或取得的,用以证明经济业务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并作为记帐原始依据的会计凭证,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 原始凭证分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 自制原始凭证是指由本单位内部经办经济业务的部门或人员在办理经济业务时填制的凭证。 外来原始凭证是指企业与其他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从外单位取得的凭证 记帐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进行归类和整理,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登记帐簿的直接依据。

会计基础课堂笔记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学习目标熟悉会计要素的含义与特征 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与构成 掌握常用的会计计量属性 掌握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掌握基本经济业务的类型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第一节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与分类(熟悉) 含义: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报表的基本组件。 分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蒋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类。前三类属于反应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属于静态要素;后三类属于反应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利润表中体现,属于动态要素。 资产 反应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静态要素负债资产负债表要素 所有者权益 会计要素 收入 反应特定时段经营成果的动态要素费用利润表要素 利润 二、会计要素的确认(掌握) (一)资产 1.含义与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特征:(1)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 (2)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如:融资租赁的是、经营租入的不是); (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最重要 ...的特征)(企业以前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未来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就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如毁损、变质等,应作为费用或损失处理。) 2.确认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3.资产的分类 按流动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了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者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 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情况仍应作为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通常包括: (1)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 (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百年东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3)存货(原材料、周转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委托加工物资等);(4)应收及预付款项(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 非流动资产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

《财务管理最新学》的听课记录

20101105王化成《财务管理学》听课记录 一、企业价值实现来源 1、业务管理 2、资本管理【很重要】 二、授课内容 第1讲财务管理目标 第2讲财务报表分析 第3讲企业业绩评价 第4讲全面预算管理 第5讲企业筹资管理

第6讲企业投资管理 第7讲企业分配管理 第8讲企业资本运营 三、课程特点 1、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如时间价值等简单的公式讲的少,因为学生基础好】 2、战略与战术相结合 注重战略:讲授内容不重视具体细节问题、而重视宏观战略问题 3、系统与专题相结合 注重专题:系统复习与专题讲授相结合 4、刻苦与快乐相结合 注重快乐:幽默故事、经典案例和问题讨论 四、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1)王化成《财务管理》第三版,人大出版社 (2)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第五版,人大出版社 (3)王化成《公司财务管理》高教出版社2007版本 2.参考书 (1)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第2版,人大出版社 (2)王化成《财务管理案例点评》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王化成《财务报表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本 (4)爱莫瑞等著;荆新、王化成、李焰等译《公司财务管理》,人大出版社

五、具体内容讲解技巧 3.财务管理目标 (1)主要观点【书上有,不深入讲】; 有人写论文说有18种观点 ①利润最大化 重点讲短期行为,如何能长期化;忽视风险导致冒险行为(炒股短期盈利,随后可能会巨亏);虚假利润(虚-上市公司委托南方证券理财,而南方证券被接管:9家上市公司委托其理财资产公司,减值的计提大小从长虹0% -上汽100 %不等;) ②股东财务最大化【英国和美国】 股价或投资报酬率计量。 引出资本市场上有效、弱势有效,举例康佳开发出手机导致某个股价的变化,应该到6.5,则如果开盘价格为6.5,则强势有效、低于6.5则半强势。如果在信息公开之前能够购买股票,则是利用半强势下用内幕消息。如果是强势效率,则利用内幕消息也不能够赚钱。 如果是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康佳则不会搞研发开发手机,因为开发手机只能够将来获利,眼前会导致利润下降 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冒险和短期行为 ③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日本和德国】 不需要特别细化,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就可以了。 (2)国际比较【重点】 ①各个利益相关人都能够从企业中拿到好处,企业经营不好,大家都会受到影响。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第一章 1、概述: 是什么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⑴定义:做什么核算和监督(基本职能) 怎么做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工具) ⑵特征: 1)以货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信息有专门方法 会计分析方法(财务管理) a、分类:会计检查方法(审计) 会计核算方法 b、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 设置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7成本计算 登记账薄 财产清查 编制会计报表 核算 c、基本职能 监督

3)核算:确认、记量、记录、报告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a、特点核算发生事中、事后 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 4)会计的本质: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对象(资金运动) a、定义: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b、工业企业会计对象 银行存款 资金的调整与退出 库存现金机器设备库存现金 工业企业:供产销 商品流通业:供销 二、会计要素: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6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资产: 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a、定义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 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流动资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b、按资金运动分: 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形态基本保持不变的(注:商誉不是无形资产) 2、负债:

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a、定义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a、分类 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1年以内) 按流动性分 非流动负债(如:长期借款 1年以上) 3、所有者权益 a、定义:资产扣出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b、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c、内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又称留存收益)备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反映企业在某特定日期或某一时间点财务状况的报表 4、收入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 a、定义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都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a、范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度资产的使用权 主营业务收入 b、分类 其他业务收入 备注:为客户或第三方代收的款项不作为收入处理. 5、费用

《会计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基础会计学 第一章总论 我国最早记载会计活动得典籍就是《周礼》。 宋代“四柱清册”: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1494年,卢卡·巴其阿勒,《算数、几何、比及比例概要》,阐述复式薄记得基本原理。 最初,会计就是一门艺术。1966年,美国会计界提出,会计就是一个“信息系统”。 我国会计界认为: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 西方会计界认为:艺术论、信息系统论。 会计定义:旨在提高企业与各单位活动得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得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得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对企业得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得核算与监督。 会计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会计基本假设: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依存得客观环境中与会计相关得因素进行抽象与概括。就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与发展得基本前提与制约条件。 会计基本假设分四种: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目标:(一)谁就是会计得使用者(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得会计信息(三)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我国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充分披露与重要性、谨慎(稳健)性、及时性原则。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 会计对象就是价值增值运动,就是在市场经济下,在每一个会计主体范围内能够反映与控制得经济事务与经济行为、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利得、损失。 资产:企业过去得交易或事项形成得、已拥有或控制得、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得资源。 资产确认:(一)与其有关得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其成本与价值能可靠计量 负债:企业过去得交易或事项中形成得、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得现时义务。 负债确认:(一)与其有关得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出企业(二)流出金额能可靠计量、 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得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入资本+利得或损失+留存收益 收入: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得,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得,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得经济利益总流入。 费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得,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得,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得经济利益总流出。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得经营成果。

基础会计学课程笔记整理

《基础会计学》课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概念解释 A、会计的定义:一种管理活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 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提供经济信息为目的。 会计的职能:反映和监督 B、反映职能:通过专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从数量上反映会计主体也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 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反映职能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是监督职能存在的依据和基础。 监督职能:利用反映职能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提供经营决策。主要表现在货币监督。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C、会计发展的两个标志 1、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 2、成本会计的出现,管理会计的形成并单独成科是现代会计形成的标志。 3、管理会计,主要偏重于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决策,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它的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和 一种经济评估,数据不需要完全真实,可以是估计。 4、财务会计,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核算,所有数据来源必须真实和客观,同时也是主管部门 进行经济审核的依据。 D、会计对象: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也可以称作会计客体。实质上是企业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 计对象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六大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F、会计任务 1、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支出,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 2、反映和监督各单位对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3、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形成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具有一定 数量的经济资源;?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2、持续经营: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为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奠定了基础。 3、会计分期:对时间范围的具体细分化,会计法将会计分期划分为,会计年,季度,月,为收付实现制和 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提供了比较基础。 4、货币计量: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三、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2、重要性原则: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反映。 3、有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 4、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方便在不同企业间进行横向 比较。 5、一贯性原则:同一企业间,在不同会计分期,财务处理方法要一直,方便不同会计分期间的纵向比较。 如有变更需单独备注。 6、及时性原则 7、清晰性原则 8、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只与本会计年度相关。 资本性支出:为形成经营能力,在几个会计年度形成收益。 9、配比性原则: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进行比较。 10、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确定本期收入与费用的确定时间。 11、历史成本原则:主要针对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基础会计学必背知识点

《会计基础》复习资料 一、学习目的 切勿依靠押题!从业考试秉求全面考核的原则,考点覆盖全面,另外这是一门新的语言,需 要通篇理解,融会贯通,否则会支离破碎,反倒不易通过。 二、重点提示全书 一级重点章节: 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第四章会计凭证; 第五章会计账簿; 第十章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 第一章总论第 一节会计概述 考点一会计的概念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 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2.会计核算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考点二会计的职能1.基本职能:会计核算(首要职能) 和会计监督。 2.会计核算 1)定义:四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记账、 算账、报账; 2)特点:货币量度为主;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3.会计监督 1)定义:依据:真实、合法性和合理性、效益性 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2)特点:价值指标;全过程监督 考点三会计对象1.会计的对象是特定主体的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为 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2.过程: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 金退出 (1)资金的投入: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 (2)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3)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费(如所得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提取盈余公积不是资金退出企业。

考点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区分款项和有价证券)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区分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各属于债权还 是债务)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区分理解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概念)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 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考点一会计主体1.会计主体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的空间范围。 2.凡是法人单位必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考点二持续经营 1、持续经营是假定企业将按目前状 态持续经营下去; 2、对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分期计提折旧费用是持续经营的体现; 考点三会计分期1、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持续的、 长短相同的 期间;(会计分期的前提是持续经营、时间范围)2、具体内 容: 1)会计期间:年度、中期(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2)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 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 3)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考点三货币计量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 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三节会计基础 考点一会计基础的种类1.类型: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 制 (1)企业:权责发生制 (2)行政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 (3)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2.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和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

会计学原理重点整理

会计学原理重点整理 会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号:02603 制定单位:会计学院 制定时间:2011年2月20日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1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总述 本课程大纲是以2010年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2 二、教学时数分配 3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史,理解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包括会计的含义、会计与会计环境 一、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影响并决定会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客观条件和特殊情况,包括会计思想、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以及审计等。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思想、会计法制、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它是应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加强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现代会计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古代会计发展阶段 (二) 近代会计发展阶段 (三) 现代会计发展阶段 三、会计环境因素 会计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主要包括: (一) 社会经济水平 (二) 科学技术水平 (三) 文化与教育水平 (四) 政治与经济制度状况 第二节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含义 1. 含义 ,.特点 二、会计的对象 (一) 会计对象的一般涵义 (二) 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三、会计的职能 (一) 会计的基本职能 1. 反映职能 4 2. 控制职能

(二) 会计的其他职能 1. 评价职能; 2. 预测职能; 3. 参与决策职能等。 四、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也称为会计目的,是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标准。包括: (一) 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提供会计信息 (二) 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会计信息 (三) 为企业会计的基础 权责发生制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一) 会计确认 (二) 会计计量 (三) 会计记录 (四) 会计报告 二、会计核算方法 主要包括: (一) 设置账户 (二) 复式记账 (三) 填制和审核凭证 (四) 登记账簿 (五) 成本计算 (六) 财产清查

会计学基础读书笔记

会计学基础读书笔记 【篇一:会计基础学习笔记整理】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1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11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第一节会计要素????????????????????????????15 第二节会计科目????????????????????????????21 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第一节会计等式????????????????????????????26 第二节复式记账????????????????????????????30 第四章会计凭证 第一节会计凭证的概述?????????????????????????44 第二节原始凭证????????????????????????????46 第三节记账凭证????????????????????????????56 第四节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67 第五章会计账簿 第一节会计账簿概述????????????????????????? (70) 第二节会计账簿的内容、启用与登记规则?????????????????(76) 第三节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79)第四节对账 ?????????????????????????????(92) 第五节错账更正方法????????????????????????? (95) 第六节结账????????????????????????????? (99) 第六章账务处理程序 第一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104第二节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106第三节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110第七章财产清查 第一节财产清查的概述?????????????????????????114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方法?????????????????????????117 第三节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124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课堂笔记

管理会计课堂笔记 第一章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 基本内容: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企业会计是会计的主体。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又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定期的财务报表,为企业外不同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集团服务。以提供定期的财务报表为主要手段,以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为主要服务对象,是财务会计的主要特点。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采用灵活而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的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 第二节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基本内容: 一、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阶段 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分离出来,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领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大致上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1)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本世纪初到50年代) 执行性管理会计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方面。但它还只是管理会计的雏形,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方针、决策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在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问题。但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界关系的有关问题没有在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应。因而总的说来,这还只是一种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仍处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中的初级阶段。 (2)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本世纪50年代以后) 本世纪50年代起,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同时,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外部的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竞争更加激烈。这些新的条件和环境,一方面强烈要求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具有灵活反应和高度适应的能力,否则,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显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形式和要求。必然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就迅速发展起来。它是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它与执行性管理会计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差别。决策性管理会计的创立及其发展,标着者这门科学日趋成熟,而进入其发展历程中的高级阶段。 二、现代管理科学对现代管理会计的作用

会计基础必背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

会计基础必背知识点 整理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 (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会计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会计的定义:会计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一个对经济业务以货币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分析的信息系统;会计又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内容:也称会计对象,从广义来说包括会计核算(记账、算账、报账)、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 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对属于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得遗漏其中的任何一项。 连续:对各项经济活动应按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进行记录和核算。 系统:对各种经济活动,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并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 3、会计核算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利用货币计量,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利用各种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假设是对那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确的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一种合理判断。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特定单位。这个特定单位,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这些单位在经济上是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不同。(意义:明确了会计反映和监督的空间范围,解决了核算谁的经济业务的问题。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和所有会计核算原则建立的基础。) 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是假设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按照现在的形式和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不会进行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规定了会计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要求将会计建立在一个正常状态下。(意义: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解决了会计上资产的分类、计价,收入、费用的确认等问题。如果企业破产,持续经营假设便不存在。) 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一定的时间段落,以便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常以一年称为一个会计期间,即会计年度。会计年度可以是以十二个月份为终止的历年制,也可以以一个月份为终止的营业年。我国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意义: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长度。可以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有了会计分期假定,产生了本期和非本期的概念;有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的会计基础;产生了收入和费用相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会计原则。) 4、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结果。在货币计量假设中,以币值不变作为前提。(意义: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能用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也便于综合。使实际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会计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 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客观性——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真实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2、相关性——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可理解性——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4、可比性——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强调不同空间范围的企业所采用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5、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过程中,某一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其法律形式。注意“实质重于形式”的具体应用 6、重要性——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2018初级会计考试《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笔记整理版.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得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是一回事,无需特别区分。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律事实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分类标准: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类别: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一)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注意】法律事件的出现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二)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注意2】请大家重点掌握“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分,并看清题目问法。 【注意3】法律行为的反向问法,例:订立遗嘱是合法行为、积极行为、意思表示行为、单方行为、要式行为、自主行为。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仲裁裁决 1.仲裁管辖权 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 2.仲裁庭的组成 仲裁庭由3名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 (1)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2)当事人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公平合理原则) 3.回避制度(公平合理原则)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4.仲裁应开庭但不公开(自愿原则)

00041基础会计学重点复习资料

基础会计学重点复习资料(2014年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 一、会计的含义 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工作。 会计的特点: 主要利用货币度量对经济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财产物资、劳动耗费、劳动成果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检查,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其中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都是手段。 二、会计的职能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作。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特点: (1)会计核算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会计核算采用的三种量度: (2)会计核算要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 (3)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的要求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职能的基本特点: (1)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会计核算提供的价值指标进行,是一种货币监督。 (2 (3)会计监督的依据是合法性及合理性。 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

(1)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 (2)监督职能是核算职能的保证 三、会计的目标 (一)会计基本目标 (1)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会计信息 (1)企业部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2)外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使用者 (1)企业的投资者 (2)企业的债权人 (3)供应商及客户 (4)企业部员工及管理者 (5)政府部门 第二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一、会计对象 物质基础(资产)的特点: (1)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2)能够用货币表现 (3)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债权人投资形式(负债)的特点: (1)能够用货币计量。 (2)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3)企业承担偿债义务。 所有者对企业投资(所有者权益)的特点: (1)不要求偿还,企业可在存续期间长期使用 (2)要求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按投资比例承担风险

会计基础读书笔记

会计基础读书笔记 第五章账户和复式记账的运用 一、核算内容与账户设置 (一)核算内容资金筹集:权益筹资(权益资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 债务筹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般需支付利息) (二)权益筹资账户设置 投入资本是指投资人即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 出资方式:可以是货币资金、实物,也可以是无形资产等。 来源:投入资本按其来源可分为国家投入资本、法人单位投入成本、个人投入资本、外商投入资本。 应设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固定资产”等账户。 实收资本(股本) 借方 1 贷方 期初余额 实收资本减少数实收资本增加数 余额:期末实收资本的实有数 资本公积P67 借方 1 贷方 期初余额 资本公积减少数资本公积增加数 余额:期末资本公积的实有数 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经投资者审议决定后,资本公积用于转增资本。 库存现金(资产类账户) 借方 1 贷方 期初余额 库存现金增加数库存现金减少数 余额:期末库存现金实有数 银行存款(资产类账户) 借方 1 贷方 期初余额 银行存款增加数银行存款减少数 余额:期末银行存款实有数 固定资产(资产类账户) 借方 1 贷方 期初余额 固定资产增加数固定资产减少数 余额:期末固定资产实有数

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像商品 一样为了对外出售。这一特征是固定资产区别于商品等流动资产的重要标志。 第二,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期限较长,使用寿命一般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固定资产的取得应按其取得成本入账,这是“历史成本”原则的要求。固定资产取得时的成本(固定资 产的入账金额为)包括买价、各种税金、运输和保险等相关费用,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 状态前所必要的支出。它一般包括购置价格与附带支出两部分。 【例3】(单)M公司由甲、乙两方共出资100万元组建而成。经营一年后,经协议约定,接受丙投 资120万元加入M公司且持股比例占三分之一。如果甲和乙的投资额均未发生变动,则由于丙的加 入,M公司实收资本应增加()万元。 A.50 B.100 C.150 D.120 [答案]A 三、银行借款的核算:短期借款(流动负债。一个营业周期以内):取得借款、支付利息和偿还借款(利息按季、 月算,季末结清)利息属财务费用P71 长期借款(长期负债。一个营业周期以上): 短期借款(负债类账户) 借方 1 贷方 期初余额 偿还短期借款取得短期借款 余额:期末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负债类账户) 借方 1 贷方 期初余额 偿还长期借款取得长期借款 余额:期末尚未偿还的长期借款 财务费用(损益类账户) 借方 1 贷方 本期发生的利息支出、 1.利息收入、汇兑收益等费用 借款手续费、 2.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财务费用 汇兑损失等费用 应付利息(负债类账户) 借方 1 贷方 期初余额 实际支付的应付利息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末付利息 余额:企业应付未付的利息 明细:应付利息――××银行P74

中级财务会计听课笔记12

第^一章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一节收入 一、收入的概念和特点 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收入有以下特点: 1、收入来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如工商企业销售商品、提供 劳务的收入等。有些交易或事项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其流 入的经济利益是利得,而不是收入,例如出售固定资产。 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 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或劳务抵偿债务;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3、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这里仅指收入本身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 不是指收入扣除相关成本费用后的毛利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因为,收入扣除相关成本费用 后的净额,可能会增加所有者权益,也可能会减少所有者权益。这也是我们将收入定义为经 济利益的总流入”的一个原因。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值税、代收利息等。代收的款项,不属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作为本企业的收入。 二、收入核算使用的主要科目 收入核算使用的主要科目有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发出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的期末余额应并入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反映。 三、销售商品收入的核算 (一)销售商品的范围 这里的销售商品仅包括取得货币资产方式的商品销售及正常情况下的以商品抵偿债务的_ 交易,不包括非货币交易、期货、债务重组中的销售商品交易。企业以商品进行投资、捐赠及自用等,会计上均不作为销售商品处理,应按成本结转。 (二)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 企业销售商品时,如同时符合以下4个条件,即确认收入: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