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展示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与他艰辛的生活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本文仅就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杜甫的诗歌折射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杜甫的诗歌是时代风云和诗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多角度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着及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胡应麟在《唐音癸签》中评论其诗

歌的思想性为“地员海涵,包罗万江”其诗歌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一下五个方面。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一个特征。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羌村》第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在《赴奉先咏杯》中,他更指出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城阙。”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到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当然,杜甫对人民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二个特征。杜甫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渗透着昂的血城。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是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得流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薊北,初闻涕泪漫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始终关怀着国家命运,象“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类诗句是很多的。随着国家局势的转变,他的爱国诗篇也有了不同的内容。比如,在安史之乱期间,他梦想和渴望的就已经不是周公、孔子,而是吕尚、诸葛亮那样的军事人物:“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晚凳上堂》)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比在腰!”(《寄董卿嘉荣》)而“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也决不只是写的一匹“老骕驦”,而是蕴含着一种急欲杀敌致果的报国心情在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

行也必然是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三个特征。杜甫的讽刺面非常广,也不论对象是谁。早在困守长安时期,他就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在这方面,《兵车行》是有其代表性的:车辚辚,马潇潇,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杨国忠兄妹,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但对方却在《丽人行》中揭露了他们的奢侈荒淫的面目诗人还把杨国忠兄妹们这种生活禾

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寄贺兰》)同时,他又警告统治者要节俭,认为:“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唐肃宗、代宗父子信用鱼朝恩、李辅国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权,杜甫却大骂:“关中小儿坏纪纲!”认为只有把他们杀掉,国家才能有转机:“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在《冬狩行》中他讽刺地方军阀只知

打猎取乐:“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伴随着叛

乱而来的是官军的屠杀奸淫《三绝句》之一对此作了如下的无情揭露: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描述客观自然现象的写景咏物诗,也都渗透着他关注人民的主观思想感情。比如说,同是一个雨,杜甫有时则表示喜悦,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大雨,那怕自己的茅屋漏了,只要对人民有利,他照样是喜悦:“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当久雨成灾时,他却遏止不住他的恼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可见他的喜怒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

转移的。

杜甫的诗歌饱含着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自然的思想情感。他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如《月夜》、《月夜忆弟》、《梦李白》等,也无不浸透着挚爱和无私精神。“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对李白的友谊是如此深厚。中国有五岳,杜甫用同一诗题《望岳》写了其中的三个:泰山、华山、横山。此外象陇山、剑阁、三峡、洞庭等等也都作了出色的描绘。“秦城楼阁烟花李,汉主山河锦绣中”(《清明》),“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从这类句子,我们也就可以看

出这类诗同样包含着诗人的爱国激情。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杜甫有其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戌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就以《羌村》来说,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乱后回乡的经历,但是,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他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等,同样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纸背”的名句。卢世评“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二句说:“合字所以具有”峻夺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结果。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

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努!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学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作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新婚别》写的一位新娘子的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规,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叹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竟成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

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何精神面貌的。

第四、采用俗语。采用一些俗语,能增加诗的真实性何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何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第五、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何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便是这样一个细节。它不仅揭示了那个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暗示出老妇竟被拉走的惨剧,《丽人行》用“犀筋厌饫久未下”这一小动作来刻画那班贵妇人的骄气,都是很好的例证。

杜甫的抒情诗也有他自己其现实主义风格。他往往象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解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乍一看好像很抽象,其实仍很具体,他用“涕泪满衣裳”来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的大喜狂,虽然有幻想,但在幻想中仍有丰富的形象性,突现出诗人对祖国收复失地的热切企盼。

二、艰辛的人生旅途是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

杜甫出身于一个“丰儒守官”的官僚家庭。这一阶级出身预示着他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现实主义诗人必定要经历一个

艰苦的过程。他二十岁时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多年的“壮游”。壮游中杜甫接触到伟大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山河,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其早期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出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这一阶段是他逐步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酝酿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其三十五岁时的十载长安的困守开

始的。此时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他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在饥饿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使杜甫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从四十五岁起经历了唐代最为剧烈的“安史之乱”。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从这些诗句也就可以想见当时的艰险和困苦。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

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力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三、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最早从周代民歌就开始了的。到两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何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总结并发扬

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历史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多方面的。这突出地表现在那些反映现实的乐府古题的老一套办法,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由此可见,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正是由杜甫直接开导的。用不用古题,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形式问题,因为实质上无异于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高度的爱国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一大特色,这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爱国诗人陆游就深受杜甫影响,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一生酷

爱杜诗,爱国诗人顾炎武也同样从杜诗得到鼓舞。现实是复杂的。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掌握了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树立了典范。诗,在他手中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凡是别人用散文来写的,他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写。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不少法门。如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就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诗歌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总之,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他个人的悲剧又是和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灾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个人的苦难越深,经历越丰富,对时代、人民的生活体验就越深切。由于有这样的生活基础,再加上他具有进步的思想、高尚的品质、伟大的人格和千锤百炼的艺术技巧,他就出色地完成了用诗歌反映那个时代的使命,获得了“诗圣”的崇高称号,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也就成为那一时代的“诗史”。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学院 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摘要: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杜甫诗歌创作的前期正是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所以杜甫诗歌的创作充满了歌颂盛唐的真情豪迈。杜甫诗歌创作的中期是安史之乱前期,杜甫的一段困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揭露唐王朝的腐朽,“忧国忧民”思想开始酝酿发展,但不够成熟,其对社会真实的抒怀也是感性不成熟的。杜甫创作的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的黑暗,这一段时期的杜甫漂泊流离,对社会真实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忧国忧民”思想也走向成熟。同时,杜甫诗歌后期创作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杜甫诗歌成因风格变化安史之乱 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一、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712—747) (一)经历与风格简介 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出身的年代,正值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有“盛唐气象”之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赴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而归。尽管杜甫落第而归,但年轻气盛的他仍饱含胸中之志,立志忠君报国,继承家族兴旺。 这一时期可以定为创作的前期,即盛唐时期,时间段为712年—747年,其风格为:真情豪迈地抒怀,抒发的情感以“爱”为主,真情豪迈为主流风格。 (二)真情豪迈的诗歌风格 在盛唐这样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以及杜甫这样年轻气盛的年纪,杜诗的整体气势得到体现,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诗歌主题具体也可以分为四类: 1. 抒发心胸与抱负 以《望岳》、《房兵曹胡马》、《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代表诗作。《望岳》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借泰山直抒胸中之意,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顶上,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体现了其傲视群雄,满腔热情的抱负。杜甫的心高气傲、自命不凡之气,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得到深刻地抒发。“此其自命不凡,揽辔而欲澄清天下之谓也。”[1] 2.记叙交游,抒发生活惬意 以《题张氏隐居二首》和《夜宴左氏庄》为其代表诗作。以《题张氏隐居二首》为例,写出了杜甫与友人在乡间田野饮酒取乐的喜悦惬意的情怀,诗中也不乏幽默之词。“归醉每无愁”,一醉方休,醉归忘险,充满了无限的兴致,笔调之间满是欢畅。 3. 盛唐的颂歌 以《饮中八仙歌》为其代表诗作。诗歌描绘了饮中八仙的饮酒情态,描绘生动豪爽,洒脱不拘,在淋漓尽致中彰显盛唐气象。

也论杜甫躲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王涛 [内容提要]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真实的再现了唐朝的社会生活的原貌。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手法上也为后人开创了不少新方法。从古到今,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他的现实主义诗作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也想从现实主义诗歌的典型塑造、寓情于事、于物、对话的运用和个性化语言、细节描写以及口语、俗语的运用等方面对其诗进行探讨。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正文: 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乐府等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传统。他的诗多方面反映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疾苦,描写各阶级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他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典X。 从创作方法来看,他的诗最大特色就是现实主义。他的诗取材于人民,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形象地反映现实社会,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是为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才形成了杜诗的现实主义特色。为了分析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我从叙事诗和抒情诗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叙事诗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在杜甫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选择和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例如《兵车行》一文中“行人”谈话:“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

头白还戍边。旁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XX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1]通过他的口述,我们便看出唐代千万个“行人”有同样遭遇的征夫,戍卒,也是通过这一典型,来反映战争之苦。“三吏”“三别”更是通过“几个”中的“一个”来反映现实,如《无家别》里,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里:“近行只一身,运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2];写士兵对死于沟壑中的母亲的回忆更是封建社会黑暗的真实写照。还有《羌村》一诗,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在乱后回乡的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怒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3]写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郗嘘”[4]的场面,决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再现。 杜甫的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读后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能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就在于它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一句“出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天下人大心。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它对当时社会矛盾的高度概括。类似这样的诗篇还有“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5]悲惨、凄凉、血淋淋的战乱社会跃然纸上,读后人脊骨发麻,涓然泪下。这些诗句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是现实的高度概括。 因此,杜诗能把社会现实高度躲浓缩,通过典型来反映大社会,这是诗人对现实生活高度概括的结果。 2、巧妙的运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感情。 高明的作家往往不是坦白的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万事的思想感情,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巧妙地融化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杜诗就是这样,他常常冷静的观察社会,表面看他是为记事而叙事,其实作品中无处不在透露他的爱憎。例如在《石豪吏》中“暮投石豪吏,有吏夜捉人,老翁越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杜甫的三吏三别诗

杜甫的三吏三别诗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杜甫三吏三别。“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杜甫三吏三别。” 2、<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潼关吏> 作者: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4、<新婚别> 作者:杜甫 莬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杜甫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杜甫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2011-2-12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杜甫的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 ,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 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一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有人认为像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就创作方法上说,恐怕不是某一流派所能够概括的。诚然,杜甫自己在论诗时就说过:“窃攀屈宋宜方驾”,又说过:“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在赞美陈子昂时也说自己“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陈拾遗故宅》)可见杜甫对于我国古典诗歌中代表现实主义传统的《风》、《雅》和代表浪漫主义传统的屈原、宋玉,都曾经给以很高的评价。同时,我们在杜甫少数的作品中,也看到他们具有浪漫主义的某些因素——或者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或者具有它的表现手法。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唐代强盛时期知识分子奋发向上、藐视一切的精神;如《房兵曹胡马》中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以及《高都护骢马行》中的“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等处,作者都以托物咏怀的手法,表现了驰驱沙场、建立功业的英雄壮志。这也就是他在《前出塞九首》中所明白地说了出来的“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的那种精神;在《饮中八仙歌》中,他通过对八个放纵不羁的酒徒的描写,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藐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要求个性解放和返于自然的精神;在《洗兵马》中,他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蚕谷行》中,他又说:“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在《昼梦》中,他更说:“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在这些地方,他是幻想着在没有消灭阶级之前能够消灭战争和剥削制度,出现“男谷女丝行复歌”的和平劳动的社会;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本着儒家“己饥己溺”的精神,激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理想。杜甫在上述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理想,虽然有一些是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它们无疑地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的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都是鼓舞人心的,都是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 杜甫也有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但为数更少:如在《凤凰台》和《朱凤行》中,利用神话传说的幻想因素来创造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梦李白二首》中,通过梦境的描写来表达自己与李白的真挚友谊和对于李白不幸命运的同情。他偶尔也运用夸张的手法,如在《古柏行》中,所描写的古柏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样高大的柏树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的,但在艺术世界里,却完全可以允许它存在。 尽管在杜甫的少数作品中,或者在精神上,或者在表现手法上,曾经出现过浪漫主义的因素,但是,在杜甫的绝大部分作品中,像屈原的《离骚》,或者像李白的那些浪漫主义的名作,在精神上和表现手法上都充分地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却断然是没有的。他像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人类艺术中两个主要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然而,我们如果从杜甫一生对于现实的态度来看,从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主导倾向来看,从他绝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方法来看,他却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现实主义流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对于现实主义的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都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他这种成就和贡献,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是无有比肩的。 二 我们考察杜甫对于现实主义的成就和贡献,是要从他诗歌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察的,也就是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造诣两方面来考察的。 为了探索杜甫对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继承了什么,并且发展了什么,需要把从《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作简略的叙述。 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最早结集的《诗经》中的作品,它们绝大多数的作者是无从考证的,概括

杜甫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杜甫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研究对象介绍 本组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对象是唐代的诗人杜甫。 二、研究对象的资料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杜甫的三吏三别原文

杜甫的三吏三别原文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新婚别》 莬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 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形成时期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反映国破___________ 个人经历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性格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 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________ 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 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 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很多表现_ 岀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 逸的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变幻莫测_______ 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 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其作品充满对现实的讽刺,对社会现实的残酷,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生平著作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一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的集体结晶,值得我国学习和继承发扬。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很多著名的诗歌创作人。当时唐朝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残酷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使得诗歌中蕴含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 、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 杜甫生在我国唐朝时期,他出生的时期正是我国盛世唐朝由盛变为衰的过程,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离乡,到处避难。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作者一生的阅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使得其一生所见所感十分丰富,而杜甫本人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感伤的诗人。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杜甫经过精神上的斗争,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这些诗歌在当时被人

们广为传诵,直至今日,人们在次翻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有一种感同深受 的感觉。这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因此,我们研究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 义,必须要全面学习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二)个人经历 杜甫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被世人们称为诗圣”,但是由于杜 甫出生的朝代和青年时期经历的社会变动情况,导致诗人一生都处于 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中,这导致诗人深切的感受到社会动荡不安的残酷和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和事情。因此,诗人才会从戎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并且结合自己游离在各国之间的人生经历,杜甫坚持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语言能警醒当朝为官的土豪绅士们,希望他们能将他们的力量用来帮助社会上的劳苦大众,进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但是由于杜甫生活的现实环境与他个人意识完全不相同,导致其人生生涯中所见到和所感受到都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人们的无情。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将生平的遭遇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用以警醒世人和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结,也正是他所生存时代环境,造就杜甫一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诗歌风格,诗歌中都是真实的社会现象,无不透露着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 (一)社会写实为主 现实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从社会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现实社会的黑暗,并且对自己满心的报复感到很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奈感。如

杜甫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越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仍在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裙泛指在这里衣物)。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赶紧应征河阳需要的劳役,兴许还赶得做明早的早炊。”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亮后我还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新安吏》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 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

杜甫的现实主义特色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2008-5-26 9:26:17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每天5分钟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2011年高考 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人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热情于国于民,形成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情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上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关键词: 现实主义关心人民疾苦沉郁顿挫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公认的五座历史丰碑,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明星。现实主义不仅渗透在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杜甫几乎和现实主义同列并举的原因也就如此。 一、杜甫的生活经历与现实主义 与李白不同,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出生在一个"奉儒 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服兵役,不拿租税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 一个热爱人民的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 0年左右。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脱身逃至风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被贬为华中司空参军。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后入四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也称杜工部。大历三年,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察人民的疾苦。其诗结合时事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500字》都是揭露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诗篇。还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别"等,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晚年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就 在于其诗在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 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体现 1、对统治阶级进行了广泛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10年长安的困守生活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曾经想到退隐,做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持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这是一 个重要的契机。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严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