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

所粤2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3,大盗移国4,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5,有去无归。中兴道销6,穷于甲戌7。三日哭于都亭8,三年囚于别馆9。天道周星,物极不反10。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11;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2。昔桓君山之志事13,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14。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15;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16。信17年始二毛18,即逢丧乱,藐19是流离,至于暮齿20。《燕歌》21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22,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23。下亭漂泊24,高桥羁旅25。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26;壮士27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28;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29。

钟仪30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31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32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33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34;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35!

孫策36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37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38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39,合纵缔交40;锄耨棘矜者41,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42;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43。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44;风飙道阻,蓬莱45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46;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47!

(选自《庾子山集》)

注释:

1.庾信为其《哀江南赋》作的序。

2.粤,句首语助词。

3.戊辰之年,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建亥之月,阴历十月。

4.大盗移国,指侯景篡夺国家政权。

5.华阳奔命,梁元帝萧绎平定侯景之乱之后定都江陵,于承圣三年(公元554年)派遣庾信出使西魏。

6.中兴道销,梁元帝一度开创了中兴之业,但旋即被西魏攻破。

7.甲戌,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

8.三日哭于都亭,三国时蜀将罗宪听说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率领部下在都亭痛哭三日。这里是描写自己听到梁亡消息后的悲痛。

9.别馆,使馆之外的旅社。庾信由南至北被囚居,拘于别馆。

10.天道周星,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道总是周而复始,物极必反,可是梁亡之后却不能复兴,所以有此感慨。

11.傅燮,东汉时汉阳太守,被困,不降而死。

12.袁安,东汉时任司徒,忧心国事,时常落泪。

13.桓君山,东汉桓谭,著有《新论》,曾在序中述志,其自序文已佚。

14.杜元凯,晋杜预,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书,其《自述》尚存。

15.潘岳,名安,字安仁,西晋文学家,即“宋玉才潘安貌”的潘安,著有《家风诗》。

16.陆机,西晋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著有《文赋》,并有《祖德》《述先》二赋。

17.信,即庾信,作者自称。

18.二毛,头发有黑白二色,指人初老。

19.藐,通“邈”,远。

20.暮齿,暮年、晚年。

21.《燕歌》,《燕歌行》,其歌多述离别之意。

22.楚老,故国父老。

23.此二句指当初自己原想像南山玄豹畏雨那样藏而远害,却忽然被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以后又想像伯夷、叔齐那样逃至海滨躲避做官,结果却不得不失节仕北周,终于食了周粟。

24.下亭漂泊,东汉孔嵩至京城,于下亭被盗贼窃走马匹。

25.高桥,即皋桥,东汉皋伯通所居之处,梁鸿曾寄居其门下。

26.将军,此处指东汉冯异,人称“大树将军”。

27.壮士,指荆轲。

28.“荆璧睨柱”二句,赵蔺相如持和氏璧入秦,以璧交换秦城池,发现秦王并无诚意后完璧归赵。这里反用其典,指自己出使西魏而被欺骗,淹留北国。

29.“载书横阶”二句,赵平原君与楚王商议合纵抗秦,楚王迟疑不决,毛遂说服楚王,又捧铜盘跪进,与之定约。这里反用其典,指自己出使西魏,未完成使命。

30.钟仪,春秋时楚国人,被囚于晋,却不忘故国。

31.季孙,春秋时鲁国大夫,随鲁昭公参加平丘之盟,被晋侯扣

留于西河。

32.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吴伐楚,申包胥至秦国日夜哭泣,乞求救兵。

33.蔡威公,春秋时蔡威公知国家将亡而痛哭,泪尽而继之以血。

34.“钓台移柳”二句,晋武昌太守陶侃(陶渊明的祖父)曾令诸营种柳。这里指自己身处北地,再也无法看到故乡的柳树。

35.“华亭鹤唳”二句,晋陆机兵败河桥,被杀,临刑前慨叹,想听听故乡华亭的鹤鸣。这里指自己羁留北方,再也无法听到故乡的鸟鸣。

36.孙策,三国东吴孙策,先以数百人依靠袁术,后平定江东,建立吴国。

37.项籍,即项羽,秦末率领江东子弟八千,起兵灭秦。

38.芟(shān),删除。夷,削平。

39.头会,按人头征税。箕敛,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头会箕敛者”,指起事者。

40.合从缔交,原为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一种谋略,此指起事者们彼此串联,相互勾结。

41.锄耰(yōu),简陋的农具。棘矜:低劣的兵器。

42.轵(zhǐ)道,古亭名。刘邦入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降于轵道旁。

43.混一车书,指统一天下。平阳,晋怀帝、愍帝相继被刘曜谋害于平阳。

44.星汉,传说星河与大海相通,海畔有人乘槎(chá)而上,直至天河。

45.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航船要靠近时,总会被风引至别处。

46.陆士衡,陆机。此处指陆机拟作《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便抚掌大笑,写信给弟弟陆云,加以嘲讽。

47.张平子,张衡。此处指张衡不满意班固所作《两都赋》,另作《二京赋》。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含图)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含图)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

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

雁塔圣教序译文教学教材

雁塔圣教序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

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哀江南赋序

读《哀江南赋并序》 《哀江南赋并序》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的代表作,是南北朝大赋中的杰作,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抒发了作者亡国之痛,思归之情。 《哀江南赋并序》在内容上国事家事无所不包,纵跨梁,魏,周,有史诗气魄。《哀江南赋》在序中写了作者写此赋的原因,且表达了自己对梁亡的深切悲痛,对自己颠沛流离的无奈以及无限的思归之情。 赋的正文开篇即叙述自己的家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追溯自己庾氏家族的历史。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庾信在此有效仿之意。 写完家事庾信进而转写国事,江南五十年,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百姓殷实,生活美满。赋末则写自己在北朝的境遇,虽有锦衣玉食高官俸禄,却不能遣散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哀江南赋并序》的语言优美,从这方面而言亦足显庾信的文学造诣和大家风度,如:“于是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荆艳楚舞。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便可以体现 《哀江南赋并序》的全文句式用四六句骈文写成,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不可阻挡。但风格上又一别作者早期在梁宫廷时所写的作品,显得遒劲有力,这与作者入北后受北朝文风的影响有关。如《木兰辞》中所体现的尚武精神,《刺勒歌》所体现的豪放民风等,同时这也与作者坎坷的遭遇和作者在北朝的孤寂的心境有关,这时作者的心境已不同以前,他此时的人生阅历也使这位南梁的宫体诗人一改以往的奢华文风而变得沉郁伤感,他遭遇的坎坷也成就了这位天才的文学家,使其晚年的作品富有内容,感情真挚。正如杜甫诗所言:“庾信文章老更成,健笔凌云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哀江南赋并序》沉浸在极为沉重的悲情之中,悲自己之身世,亦悲故国之覆亡,文风沉郁伤感。 全篇用典故来叙事,表达作者的复杂的感情,但绝不是一个个典故的堆砌,而是用典故以暗喻今事,引用恰当得体,表达委婉曲折。 “让东海之滨”用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氏篡位自立来暗喻北周代替西魏。“钟仪君子,如就南冠之囚”之句用楚国的钟仪被囚晋国仍戴南冠的典故来暗喻自己被困于北周而不能南归。如“白虹贯日,苍鹰击殿。”一句借春秋战国时期的例子来暗示梁朝将要有不幸发生。而“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一句则借陶侃,顾荣平定叛乱的典故来暗示梁朝的臣子们只是观望,而没能像陶侃,顾荣那样平定战乱,为国分忧,反而是各怀鬼胎。用春秋时期鲁国和卫国为同姓国,但两国却不和来暗喻梁宗室自相残杀,结果只能是西魏和陈霸先坐收渔翁之利。 《哀江南赋并序》思想上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梁君臣的指责和惋惜,对自己屈节在北朝为官的无可奈何和对人生遭遇的哀惋。 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也是承上启下的一位作家,对后世文坛尤其是唐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的李白,杜甫都曾深受庾信的影响。庾信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不可忽视。他的文学创作包括了诗赋等多个方面,虽然他早期为梁宫体诗人的重要作家,在后期也写了一些浮华之风的作品,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则大多内容充实,哀婉动人,代表了庾信的最高成就。而其《哀江南赋并序》更是庾信用血呕成的一篇千古绝唱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形潜莫睹,在智犹迷(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

哀江南赋第三段典故是什么

哀江南赋第三段典故是什么 《哀江南赋》是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的一首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下面由给大家介绍哀江南赋第三段典故吧,仅供大家参考。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

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哀江南赋的作品赏析据《北史》记载,庾信留在北方,“虽位望显通,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这篇文章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作者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哀江南赋的作者简介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少年时聪敏好学,有才名。早年在梁朝做官,为昭明太子伴读,曾任尚书度支郎中、东宫领直等官。后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却正值西魏灭梁,因而被留在西魏。先后在西魏、北周做官,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又称“庾开府”。在梁朝时出入宫禁,为文绮艳,与徐陵并为宫廷文学代表,当时人称他们的文风为“徐庾体”。《北史》记载,庾信“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他留在北方后虽然身居高位,但却常常怀念故国,作品风格亦由早期的轻靡华丽变为苍劲沉郁。他的《哀江南赋》和《拟咏怀》诗可为代表。虽然作品中有堆砌典故、用意曲深的弊端,但总的成就集六朝诗、赋、文创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

医古文总结

扁鹊传 常谨遇之:接待间与语曰:私下 不出三日必间:病愈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甚,很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高明的人能预先知道隐微的病症,能让高明的医生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痊愈,身体可以存活了。人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 太尉黄琬辟:征召病亦应除:立即 当引某许:处所,此指部位所患寻瘥:随即 人命所悬,宣含宥之:宽恕何患无疾去药,以待不祥:藏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要得到运用,只是不应当让身体疲惫。运动那么食物能够消化,血脉能够流通,疾病不能产生,譬如门轴(门的枢纽)不腐烂就是这个道理。” 丹溪翁传 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少;能又当消息而用之:斟酌 遂辐凑于道:聚集翁教之亹亹(伟伟)志疲:勤奋不倦貌 若将浼焉:玷污其利溥哉:广大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兴,改秦之败:弊病朕甚闵焉:忧虑 今删其要:选取今其技术晻昧:湮没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 经方这类书,依据药物的寒温特性,估计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作用,依据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分辨五脏六腑所适用各种性味的药物,得到各种特性的方剂,用它们疏通闭病解除结症,恢复到正常状态。

《伤寒论》序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此指名利荣势;身体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出众企踵权豪:踮起脚跟,形容急切仰望 赍(肌)百年之寿命:持志躯徇物:追求身外之物 危若冰谷:(履)薄冰,(临)深谷,比喻险境 以演其所知:推衍,扩大,扩充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验之事不忒:差误冰弱龄慕道: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幸遇真经,式为龟镜:用;借鉴岁月既淹:久 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嘱):德音,美音;连续承接。属,接续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解除疾病的缠绕,拜托疾病的痛苦,保全真元通导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长寿,救助体弱多病的人使他们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了。 《本草纲目》原序 亦仅仅晨星耳:比喻稀少,此指人才稀少解其装,无长物:多余的东西 兹岂仅以医书觏(够)哉:看见,此谓看待 盍锲之:何不 《类经》序 沿街持缽:比喻乞讨。此谓一味依赖他人。缽,“钵”的异体字,僧尼的食器。 靡不缕指而胪列焉:罗列业已辟之:驳斥 岂殺(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减少 三才位矣:指天、地、人四大安矣:此指身体 知必有阚(看)余之谬而隨议其后者:看到 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孤)只手:执简,谓写作 《温病条辨》叙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无奈;“闻一以知十”的略语,意为触类旁通 而生民之祸亟矣:频繁咸知向方:遵循正确方向 摅(书)生平之心得:抒发

王羲之兰亭序译文教学文案

王羲之兰亭序译文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全文单字高清放大行书字帖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

高清《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摘自百度百科)

目录 碑帖高清图片及释文.......................................................................................................................3—32《圣教序》原文 (33) 《大唐三藏圣教序》 (33) (唐高宗李治圣教序记) (3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5) 般若多心經 (36) 《圣教序》译文(摘自网络) (36) 《大唐三藏圣教序》 (36) (唐高宗李治圣教序记) (3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0) 般若多心經 (42)

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仪有像 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

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 虽愚不惑 形潜莫睹 在智犹迷 况乎佛

哀江南赋

论《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是北朝诗人庾信后期的代表作。这篇大赋以作者的一生遭遇为线索,展现了南朝萧梁王朝兴亡盛衰的历史画卷。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这篇文章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作者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庾信的一生与梁朝这段兴亡史密切相关。他早年与父亲庾肩吾并仕于梁朝,颇受恩宠。侯景之乱中,他受简文帝之命率宫中文武驻营朱雀航,兵败后潜踪西奔,逃到江陵辅佐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正值魏军南侵,江陵失陷,他被拘留在长安。后西魏为北周所代,他虽受到皇帝和宗室的优宠,但含垢忍耻、屈仕敌国的行为使他面热心寒,悔恨终生。在乡关之思和羞辱之心的激发下,他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赋,为那个黑暗动乱的时代留下了真实的面影《哀江南赋》将诗人亡国的沉痛熔铸为史家公正的直笔,深刻地批判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大胆揭露魏军屠杀掳掠的暴行,并饱蘸血泪描绘出入民在战乱中生离死别的悲惨景象,倾诉了对故国的无穷怀念和感伤身世的绵绵长恨,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很高的历史价值。

这篇大赋前面有一段用骈体写作的序文,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尽情抒发了追忆江南旧事的悲苦心情。由于序侧重在抒情,而赋侧重在记史,因此二者互相生发,组成了有机的整体。序文可分三层来看,首先简明交代侯景之乱和江陵失陷的确切年月,以及作者在这两次大乱中的遭遇,便将全篇纲领提出。接着叹息天道循环,时光推移,但梁朝却并没有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而复兴。自己的心情正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无力匡扶王室,只能念国事而涕下。因此想效仿桓谭、杜预、潘岳、陆机等古人,著书自序以述家世。庾信初遇丧乱时才三十七岁,而历经流离,作此赋时已是暮年。回想当初在梁朝曾作《燕歌行》描写从征西北的苦况,而今竟成现实。又想到自己好象《列子》寓言中那个自幼生长于楚、老来还乡的燕国人,谁知会因亡国而返回祖先居住的中原,所以更加悲不自胜。“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四句,用典工巧而言简意赅。南山玄豹因雾雨七日不下食的故事向来用以指避祸远害之意,庾信本是为梁朝避免秦兵之祸,而出使西魏、踏上秦庭(西魏、北周均建都于秦地)的,不想梁为魏灭,魏为周代,自己却不能象伯夷那样不食周粟而死。“让东海之滨”既包含伯夷滨于东海的故实,又用战国时田大公和迁齐康公于海上的故事,借指魏周禅让。“周”粟既指姬周,又与北周巧合。二典合用,妙语双关,一言道尽出使被羁的复杂原委和违反初衷的深深内疚。 《哀江南赋并序》的语言优美,从这方面而言亦足显庾信的文学造诣和大家风度,如:“于是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

王羲之与《兰亭序》

王羲之与《兰亭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3]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 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3]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文 太宗文皇帝制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

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译文]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

医古文心得体会

扁鹊传 常谨遇之:接待间与语曰:私下不出三日必间:病愈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甚,很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高明的人能预先知道隐微的病症,能让高明的医生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痊愈,身体可以存活了。人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 太尉黄琬辟:征召当引某许:处所,此指部位 病亦应除:立即所患寻瘥:随即 人命所悬,宣含宥之:宽恕何患无疾去药,以待不祥:藏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要得到运用,只是不应当让身体疲惫。运动那么食物能够消化,血脉能够流通,疾病不能产生,譬如门轴(门的枢纽)不腐烂就是这个道理。” 丹溪翁传 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少;能遂辐凑于道:聚集若将浼焉:玷污 又当消息而用之:斟酌 翁教之亹亹(伟伟)志疲:勤奋不倦貌其利溥哉:广大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兴,改秦之败:弊病今删其要:选取 朕甚闵焉:忧虑 今其技术晻昧:湮没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 经方这类书,依据药物的寒温特性,估计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作用,依据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分辨五脏六腑所适用各种性味的药物,得到各种特性的方剂,用它们疏通闭病解除结症,恢复到正常状态。 《伤寒论》序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此指名利荣势;身体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出众企踵权豪:踮起脚跟,形容急切仰望赍(肌)百年之寿命:持志躯徇物:追求身外之物危若冰谷:(履)薄冰,(临)深谷,比喻险境以演其所知:推衍,扩大,扩充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验之事不忒:差误 冰弱龄慕道: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幸遇真经,式为龟镜:用;借鉴岁月既淹:久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嘱):德音,美音;连续承接。属,接续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解除疾病的缠绕,拜托疾病的痛苦,保全真元通导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长寿,救助体弱多病的人使他们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了。 《本草纲目》原序 亦仅仅晨星耳:比喻稀少,此指人才稀少解其装,无长物:多余的东西兹岂仅以医书觏(够)哉:看见,此谓看待 盍锲之:何不

古诗赏析

一古诗赏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 ——南朝梁·柳恽《捣衣》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附落;陇山头上的秋云,飘飞空中。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二古诗意象 《堤上柳》 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1 柳。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集序 【魏晋】王羲之 永yǒng 和hé 九jiǔ 年nián , 岁suì 在zài 癸guǐ 丑chǒu , 暮mù 春chūn 之zhī 初chū , 会huì 于y ú 会kuài 稽j ī 山shān 阴yīn 之zhī 兰lán 亭tíng , 修xiū 禊x ì 事shì 也y ě 。 群qún 贤xián 毕b ì 至zhì , 少shǎo 长cháng 咸xián 集j í 。 此c ǐ 地d ì 有yǒu 崇chóng 山shān 峻jùn 岭lǐng , 茂mào 林lín 修xiū 竹zhú , 又yòu 有yǒu 清qīng 流liú 激j ī 湍tuān , 映yìng 带dài 左zuǒ 右yòu , 引yǐn 以y ǐ 为wéi 流liú 觞shāng 曲qǔ 水shuǐ , 列liè 坐zuò 其q í 次c ì 。 虽suī 无wú 丝s ī 竹zhú 管guǎn 弦xián 之zhī 盛shèng , 一y ī 觞shāng 一y ī 咏yǒng , 亦y ì 足z ú 以y ǐ 畅chàng 叙x ù 幽yōu 情qíng 。 是shì 日r ì 也y ě , 天tiān 朗lǎng 气q ì 清qīng , 惠huì 风fēng 和hé 畅chàng 。 仰yǎng 观guān 宇y ǔ 宙zhòu 之zhī 大dà , 俯f ǔ 察chá 品pǐn 类lèi 之zhī 盛shèng , 所suǒ 以y ǐ 游you 目mù 骋chěng 怀huái , 足z ú 以y ǐ 极j í 视shì 听tīng 之zhī 娱y ú , 信xìn 可k ě 乐l è 也y ě 。 夫f ū 人rén 之zhī 相xiāng 与y ǔ , 俯f ǔ 仰yǎng 一y ī 世shì 。 或huò 取qǔ 诸zhū 怀huái 抱bào , 悟wù言yán 一y ī 室shì 之zhī 内nèi ; 或huò 因yīn 寄j ì 所suǒ 托tuō , 放fàng 浪làng 形xíng 骸hái 之zhī 外wài 。 虽suī 趣qù 舍shě 万wàn 殊shū , 静jìng 躁zào 不bù 同tóng , 当dāng 其q í 欣xīn 于y ú 所suǒ 遇y ù , 暂zàn 得dé 于y ú 己j ǐ , 快kuài 然rán 自z ì 足z ú , 不bù 知zhī 老lǎo 之zhī 将jiāng 至zhì ;

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原文(1):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徽,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释文(1):大家都知道天地是有形状的,包含而传承着生命;交替四季是无形的,隐藏着寒暑来往而使万物生长。所以对于天地的认识,即使平凡而愚笨的人也都知晓;但对于阴阳的认识,就是贤能而智慧的人也少知其规律。天地包容阴阳容易被人认识,是因天地有形;阴阳存于天地难辨是因其无形。由此可知:亲眼目睹事物的形状,即使愚笨的人也不疑惑;看不到事物的形状,聪慧的人有时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2):旷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不疑惑者哉. 释文(2):况且佛法推崇的内容都是虚幻的,但却深邃隐秘,让人们进入不生不灭之门,广泛救助众多生灵,犹如法典统治治理者天下。更无法比拟的是具有产生和遏制事物的神奇力量。大到宇宙,小到极其细微的事物。无生无死,历经千年万载而不感到古旧;时有时无,承载着无数福祉而直到今日。佛法深藏着庄重和神奇,遵从佛法才知道其深不可测,法力无边;佛法孕育着深邃和宁静,推崇佛道才知其源头难测,源源流长。因此那些平庸无知、无才无能、浅俗不堪的人,面对佛法,能不感到疑惑吗。

原文(3):然则大教初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弛而成化;当常现常,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释文(3):然而佛教产生兴起在古印度。却像明亮的梦一样在大唐流传,照耀着东方而传布仁爱。很久以前天地初开时,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世界,人们仰慕品德,懂得遵循礼仪。等到昏暗模糊的意识到正本清源时,法度跨越时空发生了变化。早先佛祖光辉容颜被另外的色彩遮盖,佛光照不到三千大千世界;今朝她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他身上的三十二个特征都清晰可见。于是精妙的语言广泛流传,在生离死别的路上拯救所有的生灵。先辈们说的有道理的话久远传播引导众生走上修行度过苦难的十个阶位。然而真教一般都难以流传,不能按照统一的意旨归属到一起,而邪僻的学问却容易让人遵从,于是邪正教派之间产生纷争,交错杂乱。空宗派和有宗派产生各自观点,有时沿袭旧俗而产生纷争。于是大成佛教和小成佛教学说就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兴衰中交替流传。 原文(4):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孔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精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文;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静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扙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

赠贾思诚序译文

赠贾思诚序译文 同乡张君写信来对我说:“壬辰年的秋天,农民起义军向中原进兵,大江以南,到处骚动不安。当时只有伯嘉纳公拿着部使者的节符来到浙东,谨慎地选拔各种人才用来保障一带的安定。我虽然不聪明,但伯嘉纳公不认为我无才学,让我担任代理录事判官这一职务。 录事判官的职责在于安抚治理全城的人口繁殖和聚积物 资等生产生活秩序的事,凡是那些有关城市防御社会安定和睦的措施,我都不惧昼夜劳苦而勤奋努力地实行它。用来作为对伯嘉纳公赏识重用之恩的一点微小的酬谢报答。 而没有施用调节宣散的养生之道,日积月累,一天天加重,因劳累而得病。疾病初发作时,全身发高烧,接着就昏倒在地,等到我醒来时,两眼昏花,耳中发出如秋蝉鸣叫的声音;精神恍惚,像孤孤单单地离开人群而独自站立,像驾御着风暴飘游在太空,又像乘着没有拴缚的船颠簸飘荡在峡湾海流之中,完全不能自我控制。 听说丹溪翁朱彦修先生医名传四方,就急忙请他来给我治病。朱先生来到,诊完我的脉后说:“体内的真气被摇动了,外表的形体过于劳累,因而使阴精亏损,就耗损生命。你应该到清静无为的环境里闭目塞听地休养,不能够专门凭借药物来治愈疾病。”于是嘱咐他的优秀弟子贾思诚留下来,给我护理治疗。贾思诚先生看待我如同兄弟一样亲密,没有什

么地方不得他的关心:考虑到我过怒,就用悲来给我治疗;悲太过,就用喜来给我治疗;喜太过,就用恐给我治疗;恐太过,就用思来给我治疗;思虑太过,就又用发怒的方法来给我治疗。他帮助我,扶持我,另外又更进一步调理我,安抚我。还不止是这些,如果我突然昏迷跌倒,他就用针刺或艾灸来使我苏醒;如果我自觉心跳剧烈,他就给我按摩心俞穴来使我安定。 像这样精心给我调治好几年,我一朝一夕也不能离开他了。宁可不吃新鲜的佳肴,不穿漂亮完好的皮衣,怎么能够一天没有贾君呢宁可读书不能成为孔子、孟子一类的儒生,做官没有做到公侯,怎么能够一天没有贾君呢我的病于是就被贾君治好了,因而贾君对我的功劳真是太大了。请您惠赐我一篇文章,赞扬贾君的善德善行,从而表明我对于贾君的恩德不敢忘怀。不知可不可以呢” 我拆看张君的信,对于信中所写的事颇有感慨。世上那些给百姓当官的人,常常饱食终日吃喝玩乐,他们看待百姓的艰难困苦,非常冷漠的样子就像古代的越国与秦国距离很远,就像不相关联的样子。不只是不关心,还要吸饮他们的骨髓、刮尽他们的膏脂却还不知道停止。 哪里有像张君为百姓勤苦操劳而劳累成疾的呢今世上的医生,酬应接待频繁,忙于社会交际,没有空闲来从容不迫地医护病人,不到两宿就辞谢离去,竟至有看病却没有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