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诗歌这一体裁的发展情况。

2、了解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是颂歌。

3、讲解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以及文捷的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2、贺敬之,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师生探讨与具体的诗歌欣赏。

第一节诗歌创作概观

1、歌颂新中国、新生活,歌颂革命理想与人民英雄是此期诗歌的主旋律。老诗人的新作。

2、基本的表现手法与新诗形式之探讨。“大跃进”民歌之评价。

3、中青年诗人是诗歌界主力军。一些重要的诗人。青年诗人中的两大特点。

4、抒情诗、叙事诗之成就以及少数民族长篇叙事诗之发掘与整理。

第二节贺敬之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人。

诗作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另一类是描绘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二、作品分析

贺敬之是一位谨慎的诗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时间里,他只有一本薄薄的《放歌集》。谢冕称:“他总是迈着稳重的步子,扎扎实实地前进。贺敬之很少败笔。这是一个拿起笔来便有烈火惊雷的诗人,却也是一个轻易不拿起笔来的诗人。当别人在那里放怀歌唱的时候,贺敬之在冷静地审视着、思索着。他并不轻易歌唱,但总在酝酿着情感的电火雷鸣……贺敬之每写一首诗,大致上总是代表他实际水平的一首诗,而且往往地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首诗。贺敬之相当稳定地保持了他的创造水平线……我们可以向贺敬之提出更高写作的要求,但却无法对他严肃的艺术操守加以责难。”

1、创作目标明确。他歌颂的对象是“用真情实感去歌颂光明事物——我的党、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这一明确的创作目标,使他在创作心态和道路上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明显地具有稳健和自信的特点。

2、“代言人”角色。贺敬之从来不以“个人”的身份抒情,他始终站在群体的立场上表达公共的情感。他有强烈的“代言人”的角色认同,这一心态本身就具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政治保障。……他确实是极少“失手”,他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在一片赞美声中走过的诗人。

3、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是一个巨大的道德精神广场,是道德语词的狂欢节,它体现着时代追求的高尚而纯真的道德。……为了道德理想成为观念统治,诗人强调浪漫主义的创造精神。

第三节郭小川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省丰宁县人。“马铁丁”为笔名写作《思想杂谈》。1955-1956年,创作了以《致青年公民》为题的组诗,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1956-1965年,先后出版了九本诗集。

二、诗歌成就

与贺敬之一样,郭小川有着延安一代青年共有或特有的个人履历和精神向往,有着单一向度的理想主义情怀。P135孟繁华,P264-267教材。

三、“突围”的欲望与矛盾的文本

但郭小川也与贺敬之不同,贺敬之的政治观念与艺术观念是合二而一的,他的内心没有矛盾和冲突,诗人的创作完全是为了体现他对现实中心话语的理解,竭尽全力地去阐释并维护它。而在这一点上,郭小川似乎就不“那么坚定”,他一度表示出了自己的犹疑、矛盾、彷徨甚至是“写不下去”的苦恼。尽管他称:“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我自己,将永远不会把这一点遗忘,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如果我动起笔来,那就是由于这种信念催动了我的心血。”但郭小川的这一表述被事实证明是存有疑问的。就在他作了上述表达之后他接着指出: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就因为这个原故,在我写了一些那样的东西之后,这许许多多的念头常常苦恼着我,有时真理放弃这个工作,去作自己还能够作的事情。实在的,我是越来越感到不满足了,写不下去了,非得探寻新的出路不可了。(《向困难进军》)郭小川的这番倾诉并非姿态,就在他袒露对“新颖而独特的东西”情有独钟的时

候,他已经写出了诸如《致大海》、《山中》、《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等作品。这些作品与他自己的《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这样高唱时代主旋律的作品相比,在情感和倾向上多少显示出了诗人的“暧昧性”。他不仅偏离了公共性,诉说了他自己,而且在生活中充满了“诗意”的时代,他表露了他的“心将不免忧伤”等不合时宜的想法。

《致大海》P137;

《白雪的赞歌》分析见P138-141;

两年后,写出那首尽人皆知的《望星空》,P141-143孟。郭小川现象中的独特景观:一方面他惟恐落后于时代,有辱自己的历史和时代使命,因此他必须努力在主旋律的高音区捕捉并突现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他对“作者的创见”又有深刻的觉醒,对“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语言的翻版”有特别的警觉。

60、70年代,郭小川有意识地向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话语回归。《厦门风姿》、《林区小唱》、“新边塞诗”等。

《厦门风姿》,四易其稿,反映了他创作上的谨慎态度。他的抒情才华在很大程度上掩饰了他的一些概念化的理性原则。这是一首60年代最出色的抒情作品,因此也更典型地反映出了郭小川“受挫”后重返起点的心态特征。

1、诗歌形式的学习和运用

50年代采用当时流行的“楼梯式”;稍后《白雪的赞歌》等叙事诗采用了当时常见的“半自由体”,后来《将军三部曲》等又出现较大的变化,更多借鉴了传统散曲小令节奏明快的特点;60年代初《林区三唱》等,在散曲小令基础上吸收了民歌中比兴手法,开始显示出诗人独特风格的雏形。

其标志是1962年3月至6月创作的《甘蔗林—青纱帐》,是诗人艺术成熟的代表性作品。

2、“新辞赋体”或“郭小川体”:

诗人选取“甘蔗林”与“青纱帐”这两种既具有南北特征又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感物言志,将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恣意铺陈,竭力渲染,大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形式,集短句为长句,强调段与段、行与行之间的对称,使作品形成了排列上的均齐和音韵上的严整。作品浩荡的气势与诗人热烈的诗情相适应,表现出郭小川诗歌雄浑壮美的艺术风格。这种在“半自由体”基础上融合古典辞赋特点的诗体,正适合郭小川诗歌既长于思辩,又总是充满浓烈感情的表现特点。

第四节闻捷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县人。短诗集《天山牧歌》,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二、作品分析

短诗集《天山牧歌》,初版于1956年,诗集中《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为人们最为称道的两组爱情诗。

1、作品以“牧歌”的形式来表现“颂歌”的主题。以一个汉族诗人的眼光来发现奇彩瑰丽的边疆风情,取得了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音乐方面如被誉为“西部歌王”王洛滨的歌曲,“大坂城的姑娘”译误,里面的歌词“带着你的妹妹”,其实是“带着你的嫁妆”。)

异族风情与政治观念的融合,产生了《天山牧歌》最大的特色是既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力扬在《谈闻捷的诗歌创作》(《人民文学》1956年2月号)里评说:“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爱情;是和劳动紧紧地相结合着的爱情;是服从于劳动的爱情;是以劳动为最高标准的爱情;是有着崇高道德原则的爱情。”

《舞会结束以后》,琴师和鼓手追求失败,而阿尔西到发电厂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种瓜姑娘》,枣尔汗姑娘拒绝求爱者的理由,是“要我嫁给你吗?你衣服上少着一颗奖章”。

《金色的麦田》,巴拉汗姑娘与情人相约的婚期,是“等我成了青年团员,等你成了生产队长”。

有人认为落入庸俗社会学的窠臼,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处理为“奖章加爱情”的简单公式。

2、从艺术上看,摄取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恋爱场景,描摹情人间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

《苹果树下》,那对恋人间的朦胧情愫和心理变化,就在一种象征性的劳动生活的情景中,获得了巧妙传神的表现:小伙子从春天追到夏天,又从夏天追到秋天;在春天,“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到了秋天,姑娘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她对小伙子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苹果的成熟与爱情的发展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翻开这部诗集,一幅幅明丽动人的民俗风情画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这里有维吾尔族的婚仪,有哈萨克青年恋爱游戏“姑娘追”,也有伊斯兰传统的“尔得节”等。

《复仇的火焰》,是“诗体小说”,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扛鼎之作。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 一、诗人情况 1、创作队伍 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 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 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 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 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 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由于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和风行,60年代的诗歌与50年代的诗歌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4、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讲十七年诗歌

一、创作历程P41 1、1949-1953 分化调整复苏 2、1957年上半年艺术创新 流沙河《草木篇》P43 郭小川《望星空》 3、1958 新民歌运动 4、1961-1962 长篇叙事诗 5、1963-1966 政治抒情诗 二、创作类型 1、政治抒情诗P42 ?多以政治激情来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信念,直接抒发诗人战斗豪情。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多是对时代和新政权的歌颂。 1、政治抒情诗P42 ?胡风《时间开始了》 ?郭小川《甘蔗林一青纱帐》《林区三唱》 ?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窗口》 颂歌体的不足 ?呈现程式化,无节制的主观情感宣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倾向。 ?贺敬之《雷锋之歌》P51作 2、长篇叙事诗P44 写实性强 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3、1958年新民歌P44 ?这种诗歌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配合,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群众创作,失去了民间创作的基本特征,这种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与生活现状产生脱节,记录了那个时期人们畸形精神状态。 新民歌 ?玉米稻子密又浓, ?铺天盖地不透风。 ?就是卫星掉下来, ?也要弹回半空中。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提议收集民歌,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960年7 月22日至8月13日,第三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周扬作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报告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 三、十七年的诗歌的不足 十七年的诗歌发展道路,由于文艺与政治关系处理不当,严重束缚诗人创作。诗成为政治传声筒,诗风不正,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单一,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艺术方法比较单一。 四、闻捷的诗歌创作 ?闻捷(1923—1971) ?原名赵方节,江苏丹徒人,创作了一些表现新疆各民族生活和爱情的诗,从1955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誉满诗坛,以后又陆续发表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河西走廊行》和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等。 ?1971年1月惨遭迫害,自杀。 创作特征: ?1、具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婚礼》 创作特征: 2、以美好爱情为主旋律,热情歌唱生活的赞歌。 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强烈的,在十七年并不多见。这些爱情诗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系。它们歌唱的是以政治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 《苹果树下》 创作特征: 3、善于描绘人物心理,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 《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 《葡萄成熟了》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 坠在碧绿的枝叶间, 小伙子们从田间回来了,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葡萄成熟了》 小伙子伤心又生气,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 “悭吝的姑娘啊!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7甘肃省白银】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ù)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017甘肃省兰州】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 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2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 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2)从人物塑造上看,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3)大胆地试验和开拓,从多方面探索文学表现的新领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4、十七年时期小说发展的教训 ○1十七年时期,文学受政治的干扰比较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批判了一批不该批判的作家、作品。文学在主题、人物塑造、艺术手段等方面制定了一些不应有的公式。○2十七年时期,文学界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上还不强,作家和理论界对于中篇小说艺术技巧、文体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充分。这些都影响了中篇小说艺术上的发展,也限制了本时期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3就题材而言,范围狭窄,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得到特别的发展,其他题材则极度萧条。○4在表现方法上,本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单一狭隘的特点。这自然严重影响了本时期小说创作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也限制了作家们对于生活的深层思考。○5普遍充斥着廉价的乐观主义气息。 5、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特点 ○1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而是全心全意地赞美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 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 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 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1.祖国颂: 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 2.英雄颂 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3.建设新生活之歌 ●“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 ●“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 ●“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 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

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 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新中国建设提 供了借鉴。 ●不足 ●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 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C、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是五十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 志。如《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质量。《小篷船》 3.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尤其情歌,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具有诗情 画意。 但是大跃进民歌在艺术上更追求革命浪漫主义,注重诗歌的夸张和想象,使大量作品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极度的夸张,进而作品显得滑稽可笑。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本章概述: 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 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 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 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 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 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 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 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 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 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 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

十七年文学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 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 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有与国 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 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十七年文学”的作家 与40 年代相比,五六十年代作家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出现作家的大规模更替, 和他们在文学界地位的转移。40 年代许多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或基本停止创作。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或者其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文学“新方向”的现存规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和矛盾;或者在50 年代几次文学(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有的作家虽然努力呼应“时代”,企望在创作上跨上新的台阶。但大多数并没有成功。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 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文学界充满复杂矛盾,并演化为若干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如1950-1951 年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1955 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 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7 年的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文革”前夕在文学理论、创作上展开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等等。其间,最重要的有发生于1955年的反对“胡风集团”的运动,和出现于1956-1957 年的文学“百花时代”。仅从文学主张方面来看,尖锐冲突涉及到“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力量、派别(特别是左翼文学内部存在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 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 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 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 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 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 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 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 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 31、《宋老大进城》西戎 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 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 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 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 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 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 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共12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11分)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三、【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四、【新课标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2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诗歌这一体裁的发展情况。 2、了解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是颂歌。 3、讲解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以及文捷的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2、贺敬之,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师生探讨与具体的诗歌欣赏。 第一节诗歌创作概观 1、歌颂新中国、新生活,歌颂革命理想与人民英雄是此期诗歌的主旋律。老诗人的新作。 2、基本的表现手法与新诗形式之探讨。“大跃进”民歌之评价。 3、中青年诗人是诗歌界主力军。一些重要的诗人。青年诗人中的两大特点。 4、抒情诗、叙事诗之成就以及少数民族长篇叙事诗之发掘与整理。 第二节贺敬之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人。 诗作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另一类是描绘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二、作品分析 贺敬之是一位谨慎的诗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时间里,他只有一本薄薄的《放歌集》。谢冕称:“他总是迈着稳重的步子,扎扎实实地前进。贺敬之很少败笔。这是一个拿起笔来便有烈火惊雷的诗人,却也是一个轻易不拿起笔来的诗人。当别人在那里放怀歌唱的时候,贺敬之在冷静地审视着、思索着。他并不轻易歌唱,但总在酝酿着情感的电火雷鸣……贺敬之每写一首诗,大致上总是代表他实际水平的一首诗,而且往往地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首诗。贺敬之相当稳定地保持了他的创造水平线……我们可以向贺敬之提出更高写作的要求,但却无法对他严肃的艺术操守加以责难。”

2017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详解答案)

2017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详解答案)一、【2017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1).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二、【2017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

2015-2017年高考课标卷诗歌真题详解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 1、【2017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参考答案 1).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2017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BD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苏试是在告诫苏辙不可追求盛名。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

2017年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古诗(全)

2017年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古诗 《咏鹅》 【作者】骆宾王 【朝代】唐 鹅?鹅?鹅? , 曲q ǔ项xi àn ɡ向xi àn ɡ天ti ān 歌ɡē 。 白b ái 毛m áo 浮f ú绿l ǜ水shu ǐ , 红h ?n ɡ掌zh ǎn ɡ拨b ō清q īn ɡ波b ō。 【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悯农》 【作者】李绅 【朝代】唐 锄ch ú禾h ?日r ì当d ān ɡ午w ǔ,汗h àn 滴d ī禾h ?下xi à土t ǔ 。 谁shu í知zh ī盘p án 中zh ōn ɡ餐c ān ,粒l ì粒l ì皆ji ē辛x īn 苦k ǔ 。 【译文】: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淼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古郎月行》(节选)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小xi ǎo 时sh í不b ù识sh í月yu a,呼h ū作zu ?白b ái 玉y ù盘p án 。 又y ?u 疑y í瑶y áo 台t ái 镜j ìn ɡ,飞f ēi 在z ài 白b ái 云y ún 端du ān 。 【译文】: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 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风》 【作者】李峤 【朝代】唐 解ji ě落lu ?三s ān 秋qi ū叶y a,能n ?n ɡ开k āi 二ar 月yu a花hu ā 。 过ɡu ?江ji ān ɡ千qi ān 尺ch ǐ浪l àn ɡ,入r ù竹zh ú万w àn 竿ɡān 斜xi ? 。 【译文】: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十七年资料

第一章新中国文学的奠基和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新体制的建立 2.新体制的思想建设 主要报告: A、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明确提出写“新的主题”,塑造“新的人物”,采用“新的语言、形式”的“新文艺”要求。 B、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总结成绩,清理和批判旧文艺的不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 ?(1)机构建设:文学社团转变为官僚机构 ?建立了: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作协” 确保了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和有效控制,这是将“五四”以来分散的作家个人自由写作纳入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举措。 ?(2)机关刊物:民间性的同人刊物转变为官方的机关刊物 ?中国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报》 作协机关刊物《人民文学》 ?(3)作家身份:自由职业者转变为机关干部 二、文艺批判运动和文化领导权的巩固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第一场声势浩大的文艺批判运动。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乃至批判,涉及到如何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问题。对文艺创作中有争议的作品进行讨论或论争,是必要的,但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当作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批判理由:掩盖作者对书中人物的强烈爱憎、褒贬、取舍,没有阶级性 ?与“表现封建社会必定走向灭亡”之说矛盾,缺乏阶级斗争观念。 ?实质: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观点。 ?经过这两场批判,新中国文艺 走上了更加激进的发展道路。 ?3.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胡风(1902-1985),湖北蕲春县人,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左联”骨干,创办并主编了《七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和《希望》杂志。在抗战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批判理由:否认了革命实践和思想改造的意义 ?文艺批判运动的结果: 保证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队伍的纯洁性,建立了新的文学规范,新中国文学进入了体制化阶段。 三、“双百”方针和反右派斗争 ?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涵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7年诗歌发展概述

“17年”诗歌概述 一、建国时: 歌唱祖国的新生,抒发自己对党和领袖的无比热爱的心情,是这一阶段诗歌反映社会,比较集中所表现的主题。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是建国后的第一篇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新华颂》 王老九:《想起毛主席》 王莘:《歌唱祖国》 臧克家:《有的人》 胡风:《时间开始了》 《时间开始了》包括《欢乐颂》(1949年11月11日)、《光荣赞》(1949年11月26日)、《青春曲》(1949年12月一1951年4月)、《英雄谱》(1949年12月31日)、《胜利颂》(1950年1月13日)五个乐章,计4000余行。) 二、五十年代初 诗人歌颂了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英雄行为和崇高品质,及时地反映了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1、反映部队生活和抗美援朝的诗作。 公刘:《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 (“一条小路在山间蜿蜒,每天我沿着它爬上山巅,而我的刺刀则是真正的山尖”。) 严辰:《战斗的旗》 2、反映工业战线发展和建设的诗 李季:《玉门诗抄》(石油诗人) 梁上泉:《高原牧笛》 力扬:《人造长虹》 3、反映农村生活的 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 严辰:《我的马呀,快跑,快跑》 蔡其矫:《大海·长虹》 4、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及新边赛军旅诗: 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 田间:《马头琴歌集》 5、歌颂世界和平与人民斗争: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礁石》 《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石方禹:《和平最强音》 三、双百方针影响下的诗歌 流沙河:《草木篇》 邵燕祥:《贾桂香》 蔡其矫:《雾中汉水》《川江号子》 郭小川:《望星空》四、“新民歌”运动 第一阶段:57年下半年,群众自发创作 第二阶段:58年上半年,自上而下倡导 第三阶段:58年下半年,行政强制命令创作 诗歌主要保留在《红旗歌谣》中。“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劳动情况与群众的心理。 五、文艺政策调整后的诗歌创作 阮章竞:《新塞外行》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李瑛:《月夜潜听》 张志民:《社里的人物》《擂台》 严辰:《红霞赋》 沙白:《大江东去》 陆棨:《重返杨柳村》 忆明珠:《跪石人辞》

一年级2017年秋国学经典诵读——古诗三十首

一年级2017——2018年学年度上学期国学经典诵读 古诗三十首 (一)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三)秋夜寄丘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四)秋日湖上 [唐] 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五)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七)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八)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九)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十)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十一)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十二)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十三)秋雨中赠元九 [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jiào)近二毛年。 (十四)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五)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十六)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第八章十七年诗歌主要代表作

第八章十七年诗歌主要代表作 本章概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1949-1978年间诗歌的发展概貌,创作成就和存在的缺失,从中认识当代诗歌发展的规律。掌握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诗人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能结合文学史实际做出客观评价。 教学内容: 郭小川:生平与主要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分期,主要创作与贡献,叙事长诗与“新辞赋体”;贺敬之:主要创作,诗歌特色,长诗与抒情短诗,对民歌体的借用;闻捷《天山牧歌》,“石油诗人”李季,以及其他诗人。 一、郭小川; 1、生平与主要经历;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赴延安,曾王震将军的秘书、丰宁县长,1949年随军到中南地区工作,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秘书长、《诗刊》编委等职,长期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工作,1955年转到诗歌创作上来。先后发表《致青年公民》、《致大海》、《望星空》、《厦门风姿》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文革中受到迫害,后期在“五七干校”劳改,写有《团泊洼的秋天》等名作。最后在“四人帮”被粉碎的欢庆中,不幸因旅社失火而离世。 2、主要作品; 以“战士”自许的郭小川是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其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总体上始终没有超出时代共名的范畴,他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与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齐名,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典型体现。但与贺敬之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满足于传达时代的声音,完全取消自己的个人声音。虽然在理智上他并不怀疑个体对于历史潮流的服从和投入,但居于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他开始了对个人意识与历史潮流的复杂的离合现象的考察。 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和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与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即都是通过短暂的个人感情与历史洪流的矛盾、游离现象,表现个人与时代关系的复杂性。不过,面对个人与外在时空的复杂对立和矛盾,作者主要表现的还是个人思想、性格和感情上的弱点,对个人的谴责或自我反省是诗人解决矛盾和对立的通常办法,这种内在矛盾几乎贯穿了郭小川的整个创作。这是诗学与政治、时代共名理念与个人人生感受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典型体现。 3、创作分期; 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郭小川先后写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以及抒情诗《望星空》。 其中《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60年代,他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文革期间,他创作有《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 4、主要创作与贡献:叙事长诗与“新辞赋体”; 郭小川的叙事长诗有七部,《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叙事中夹带浓郁的抒情,用四句或八句一节的吟咏调,如潺潺流水般向读者叙说;《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以王震将军为原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