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一、城市群发展历程

繁荣时期——洋务运动:中国1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南部的上海和北部的天津。洋务运动时期天津是北方的工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铁路枢纽中心以及金融中心。唐山的重工业也是在这一时期兴起。京津唐老工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

下坡路时期——建国前后:1949年前,帝国主义经济、军事掠夺以及全国内战的影响对京津地区的工业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滞影响。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爆发更是使整座城市夷为平地,不仅毁灭了本城市的工业格局,同时对京津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再繁荣时期——新的规划编制: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起初的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石家庄8地市。

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因此该都市圈的区域规划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区域规划。

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正式出台于七年之后,即2011年。由于河北一共11地市,为了更好的衔接河北规划,新的京津冀规划将涵盖河北省全部。即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石家庄11地市(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二、区域基础

1.两个核心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

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城市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天津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2.能源和重工业

唐山:我国北方重化工产业基地,京津冀城市群主要重工业产品和能源供应基地,石油、铁矿石运输枢纽城市。

沧州:京津冀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带南部节点城市,以石油化工、盐化工为主的重工、化工产业基地,连接冀中南、鲁西北、西北地区的能源输出港。

邢台: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以装备制造、煤盐化工、新能源、汽车工业、新型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

3.现代制造业

石家庄:华北连接中原、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现代制造业基地,华北南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

廊坊:京津高科技产业生产基地,服务业发达,疏解京津城市功能的卫星城市。

保定:京津冀城市群现代制造业产业、华北腹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疏解北京城市功能的次中心城市。

4.生态基地

秦皇岛:国家级能源输出港和北方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岸,京津冀滨海临港产业带北端节点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和未来高新技术和高档居住扩散地之一。

邯郸:冀中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冀晋鲁豫四省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衡水: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京津生态屏障保护基。

承德:旅游休闲城市,京津冀区域水源涵养地,京津冀绿色生态农业和清洁能源基地。

张家口:京津冀城市群连续东北、西北区域的交通枢纽,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5.四个新兴区

滨海新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国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城区。

通州新城:面向区域的综合性服务新城,北京市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服务设施完美,文化产业发达,承接商务、会展、行政及城区人口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和综合服务中心。

顺义新城:连接国际国内枢纽空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

唐山港新城:北方的大型能源原材料进口港口,北方重化工业基地和临港新城

整体: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核心,石家庄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唐山建成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冀东两翼发展。充分发挥张家口、承德的生态优势和秦皇岛的滨海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极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提升沧州沿海港城作用,增强邢台、衡水规模实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节点城市。

三、地理位置分析

自然地理位置: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山脉,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西北和北面地形较高,南面和东面地形较为平坦,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从地貌上看,该区域囊括有多种地貌特征,但仍然以平原地貌为主,沿渤海岸多滩涂、湿地。海河流域以扇状水系的形式铺展在京津冀地区。土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6000万人。

交通位置:属于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环抱我国的两大直辖市北京、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京津唐地区为我国四大工业区之一,也是东北地区与中原

地区进行交通联络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政治位置: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天津逐渐恢复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加之城市群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重要区域,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因而成为亚洲的核心位置之一。

经济区位(重点):京津冀城市群位于太平洋西岸东北亚、亚太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我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地,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具有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枢纽地位,京津冀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中地位显赫,而且在协调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经济秩序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天津为龙头的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北方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重工业基地与高精尖人才聚集地。

四、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1.模式:

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结构采用“点——轴”发展模式,“点”即以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以及新兴城市等为主要“节点”,统筹发展;“轴”的发展就是各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线以及沿交通线分布的产业带和城市密集带。以中关村科技园和滨海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快速综合交通走廊为纽带,促进通州、廊坊、滨海新区城市群主轴的发展;以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发展带和渤海西岸五大港口为发展核心,促进秦皇岛市、唐山市、天津市、沧州市沿海地区城市发展带的快速发展。

2.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构成角度来看,北京的产业结构呈现的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形成了“三二一”的结构,传统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退让, 正在形成高新产业为主的新兴工业结构;天津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态势,但是二、三产业比重相差较小;河北省的第二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占GDP 的比重一直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说明河北省仍然处于重工业即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时期。

3.生产总值现状

从GDP总量角度来看,近年,京津冀地区的GDP首次突破了6 万亿元,占全国总GDP的10.9%。从人均GDP角度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区域的人均GDP 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百分比以上。虽然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在加快,但与长

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从经济总量看,京津冀仅相当于长三角的52.7%;人均GDP是长三角的77.5%,珠三角的63.6%;地均GDP(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是长三角的51.4%,珠三角的31.1%。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京津冀三地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京津两市造成的。

4发展特征:(该城市群目前的发展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增长极,三层次发展战略。)

一个中心: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两个增长极:将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双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金字塔趋势较弱,顶部城市的“正拉动”效应不强;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够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的“双核”特征十分明显。

三层次发展战略:1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首先由中心城市产生集聚效应,然后由集聚效应发挥扩散效应,积聚带来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一方面加强政策、资源、信息、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避免大都市问题的出现,提倡住宅郊区化,合理控制流动人口,加强节能减排力度。2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由塔尖到基座依次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等级体系是实现都市圈内资源配置和城市间功能互补合作的重要条件。3立足京津冀,发展环渤海,放眼东北亚第三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都市圈的整体扩散效应。提出“泛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将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延伸到整个“三北”地区,将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延伸到整个东北亚,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融入全球发展战略。

5当前现状及特征下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优势:

(1)京津双核心的形成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基础

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北京的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国前列。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独特的政治资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天津作为另一核心,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才、科技竞争力也较强。

(2)地缘优势凸显

京津冀城市群所在的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国内区位优势),此外,这一地区西与俄罗斯蒙古联系便利,东通日韩两国(国外区位优势),具有城市群发展的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

(3)外商投资将呈现“北上”格局

国内相对发达地区如上海的商务成本已呈逐步上升之势,中国现有资金呈现逐步向北部推进的趋势。尤其是外商在中国投资变动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正呈现“北上西进”格局,而北上是主要的。京津冀城市群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腹地市场正吸引各类著名企业的目光。

劣势:

(1)京津冀城市群没能够很好的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

从城市群的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中心的转移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而京津冀城市群在与辽中南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竞争中,没能够很好的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这有两方面主要的原因:第一,没能够做好充分的承接准备,例如在引进大企业的同时没能够做好相应的配套建设;第二,没能够充分发挥北京和天津的联合优势以及京津冀城市群巨大的腹地优势。

(2)没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港口及滨海地区的优势

世界有些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空间已从陆地向海洋扩展,解决本区存城市群发展研究在的矛盾,尤其是水资源、原材料的不足向海洋进军,已有成功经验。“京津冀”东部广大沿海的滨海地区,是实现本区经济再度腾飞的重要出路和关键所在,但目前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3)没有形成结构优化与城镇体系合理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由于京津冀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京津冀各自独立地搞自

己的发展战略,使京、津、冀三方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无序发展大于有序发展,各自为战大于协调合作,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受到其他两方的强烈制约。

五、动力机制分析:

1.内生动力: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推动其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工业化:现阶段推动环京津周边区域经济重心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是以京津唐老工业基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大型城市群,京津唐工业基地主要的有利条件有:<1>.有丰富的铁、石油、海盐等资源;<2>.有统一的华北电网;<3>.有便利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近海运输;<4>.临近山西能源基地;<5>.有输油管道接连东北、华北和油田;<6>.有科技和人才优势。这些有利因素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第三产业:京津地区的第三产业相当发达,生产运作中金融、通信、科研机构的协同作用以及产品流通中的零售、广告业的配合都十分密切,该地区生产性、消费性的服务产业均十分发达且汇集了大量新兴科技人才。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因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带动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就业情况,引起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大量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一大动力因子。

产业的优化:城市群的分布存在圈层结构,即核心城市主要为都市型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专业服务业、出版印刷、文化产业等;内圈则主要为与核心城市协作配合的制造业,及为本圈层军民所需的服务业;外圈基本为农林牧副渔等产业或生态涵养型产业,及少量的服务业。京津冀城市群也应按照此种圈层分布继续实施产业优化。基本可将京津冀城市群按照圈层结构划分为四大产业区:北京一天津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优化区;唐山一秦皇岛重化工业集聚优化区;石家庄一沧州现代制造业集聚优化区;张家口一承德生态产业集聚优化区。

2.外部动力:区域投资和国际贸易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外部动力

区域投资:目前,京津冀已经形成了梯队产业发展模式,北京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着力发展文化、旅游、行政管理、商业服务业等;天津作为港口城市,主要发展对外贸易、物资交流、制造业、工业产品加工产业等;河北地区则以农业、

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这些均引进了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的投资与建设。

国际贸易:京津冀城市群凭借其自身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雄厚的工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优秀人才后备资源以及综合配套改革各项政策支持,大大降低了区域贸易交易成本,加强了区域城市之间的协调作用,从而进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此外,在全国范围内,和其他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具有众多利于发展的唯一性优势,如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京津冀城市群是唯一囊括了两大直辖市的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智力最为密集的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高度国际化的城市群。

内外动力机制的共同作用以及自身的特殊性促进了京津冀城市群的资本流动,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变迁以及先进技术的传播,带动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是其发展的动力。

六、未来发展趋势:

1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已经比较大,但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2)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京津冀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并存,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中等城市偏少。其中北京市的城市功能、技术和产业已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天津由于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极化作用正在增强。河北八市等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强,与京津两市的发展水平差距显著,接受核心经济辐射能力有限,使城市群边缘地区很难分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

(3)区域一体化进程总体上滞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长三角城市群在信息一体化、人力资源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等方面发展较好,珠三角在市场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方面走在了三大城市群的前列。京津冀城市群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除了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发展较快、程度较高外,在信息、市场、人力资源、金融等产业一体化方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一定差距。区域整体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河北省8市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显著,

京津两市内部的郊区县与中心城区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落差。

2未来发展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已经完成,将于今年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产业转移、交通、生态环保将成为突破点。

(1)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单边”竞争转为“双核”互动

对照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产业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进行区域间合理分工,使北京逐步退出“经济中心”,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北京的人地资源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其周边被河北的固安、三河等14个县市,以及天津的武清等7县环绕,因而河北、天津是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天然最佳选择。天津分散北京的中心作用,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北京市产业转移,解决北京市和天津市间出现的产业趋同和“京津冀都市圈”内产业链断裂等问题,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政府应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都市圈”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中间产品外包、整体搬迁、直接投资、并购等方式,在“京津冀都市圈”内进行转移,进一步优化都市圈已形成的产业梯度,并通过产业转移和聚集,修补并延长区域内断裂的产业链。

(2)交通一体化,基本形成区域交通网络

京津冀城市群现在己初步形成以北京枢纽,天津副枢纽的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此连接世界、沟通东西、承接南北,以京津为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发散。由于运输量日益饱和,成本日益增高,交通发展在各城市之间并不均衡(图),因此未来需发展其他区域性质的次中心运输网络,进一步加快天津的国际枢纽、北方航运中心地位的形成,积极促进石家庄的陆路运输中心建设,逐步形成以三者为运输网络中心节点,其他城市参与的交通运输网络,所以交通一体化将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2014年出台的《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计划》涵盖“一环”、“二航”、“五港”和“六放射”。“一环”即首都经济圈环京高速走廊;“二航”是指首都国际机场和新建的北京新机场;“五港”是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六放射”是指以北京为中心向六个方向放射的运输通道,分别是西北的京张方向、正东的京唐秦方向、东北的京承方向、东南的京津方向、正南的京开和新机场方向、西南的京石方向的高速路。

(3)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说,河北省将突出科学治霾,突出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具体措施包括:联合其他机构研究制订“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三年(2015-2017)行动方案”;集中力量打好控煤攻坚战,联防联控,实施八大控煤工程;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进度加大力度;组织全省环境保护大检查和利剑斩污行动;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查处环境监管不作为和乱作为。

4.其他发展建设构想

①构建“京廊津塘”高科技产业带

借鉴美国硅谷的经验,距离北京60公里的廊坊可以为北京高科技产业研发中心的发展提供大有作为的空间。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大手笔便是构建“京廊津塘”高科技产业带。通过吸收华北和其他地区电子、化工、机械等类科研院所、工科院校进入,将廊坊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京廊津塘高科技产业带是京津冀经济合作的重点之一。

②北京牵头建“联合区委会”

尽快牵头组建区域协调机构,成立首都圈地区(京津冀区域)合作委员会,并赋予其实权地位,整合包括财政、科技、人才、信息、自然资源等区域资源。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陈孟平提议,组建的京津冀区域协调机构,其地位将界于中央政府与京、津、冀省级政府之间,它将拥有实际的权力,能够真正立足于京津冀区域的发展,作好京津冀三方财政分配,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协调工作。河北省省长也表示希望国家成立一个城市协调的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因此,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区域城市群发展趋势。不过,这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③建立区域间经济补偿机制

京津冀都市圈总体自然生态条件较差,尤其是水资源相对缺乏。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要从头抓起,从上游、基本措施入手。这就要求上游治理工业污染和限制排放,以涵养水源;风沙源区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草工程的建设,以防风固沙改善大气环境。上下游区域、风沙源治理和受益区之间的经济利益补偿机制将成为规划方案实施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有力保障。可以申请国家环境补助,与上游地区和风沙源治理区进行协商,为上游地区和风沙源治理区提供技术帮助

和资金支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小组分工:

资料和数据的查找:戚康、段启明、段晓然资料的整合和讲述:阚欣玥

文字、图片的整理和PPT制作:李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