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64页——67页

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

2、掌握司马迁写有《史记》一书《史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3、通过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艰辛,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4、通过活动,了解我国历史上除孔子,司马迁外还有许多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教学重点:史马迁和《史记》,难点《史记》的体例.

教学准备教具:司马迁人物图像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情景导入

1、前一课学习了孔子,孔子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思想观点很多,主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他是中国历史中的文化名人,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又一文化名人——司马迁.

2、出示司马迁图,司马迁有哪些成就呢我们一块来看看他的成就是什么

二、认定出示目标(略)

三、导学达标

1、司马迁写《史记》

齐读64页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1]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2]为了写《史记》司马迁做哪些准备工作

[3]正当他要写《史记》时,发生了什么事

[4]他用了多少年时间,写成了《史记》

[5]司马迁写《史记》的经历,说明了司马迁具有哪些良好的品质

教师总结:司马迁写《史记》不但要四处考察,搜集材料,而且要与厄运做斗争,这说明司马迁具有坚韧不拨的品质.

看书上司马迁的名言:人因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生讨论这句名言的意思,教师给予订正.

他的这句话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充分理解认识,决心所毕生精力用在史学创作中的思想.

2、《史记》价值,内容

[1]齐读65页小资料,读后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是纪传本什么是通史为什么《史记》不仅有很多的史学价值,而且有高水平的文学价值教师给通谷易懂的讲解,力求使小学生理解.

什么是纪传体就是以记载各类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什么是通史通史区别于断优史,记述一个朝代的历史是断代史,记述多个朝代演变的历史叫通史,《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年间的历史,所以《史记》是通史.

为什么《史记》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还有高水平的文学价值很高的史学价值指《史记》是人们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高水平的文学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概括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概括 胶西群臣中有人知道了胶西王反叛的计划,就规劝说:“侍奉一个皇帝,是最快乐的事。现在大王和吴王向西进兵,假使事情成功了,两主定会有分歧争端,那时候战祸还是 不会消停,您也就没有安稳的日子过了,说不定会因为吴王造反而家破人亡。诸侯的土地 不足朝廷的十分之二,力量悬殊太大了,而背叛朝廷也会使太后担忧,您又但上了不孝的 罪名。从上面的分析看,您起兵造反的计划实在是不明智的,这不是长远之计啊。”胶西 王不听,又派使者联合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他们都应允了,并说:“城阳景王曾为正义攻打吕氏宗族,不要让他参与起兵,事成之后分些土地给他就行了。”各诸侯由于听说有人受到削地的惩罚,都震惊恐惧,大多怨恨晁错,因此都愿意发兵。 景帝终于下令削减吴国的豫章、会稽二郡,可好时机已经过去了,等到诏令发到吴国,吴王早就准备好起兵作乱的一切条件,征召了他全部的士兵,通令全国说:“我年纪六十 二岁,亲自统率军队。小儿子年龄十四岁,也身先士卒。所以凡是年长和我相同的,年轻 和我的小儿子相同的人,都要出征。”他又派人联系南边的闽越、东越,东越也跟随吴王 发兵。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也杀死了朝廷派来的官员,向西进兵。齐王后来后悔,服毒自杀,违背盟约。济北王因城墙损坏没有竣工,他的郎中令将他 劫持控制,他也无法发兵。胶西王和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一起率兵围攻临淄。赵王刘 遂则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议联合作战之事。一时间真是天下大乱,西汉政府面临着建立以 来最大的危机。大概刘邦也没有想到,自己为了保住刘家天下铲除了异姓王,扶持自家人 称王,以为可以江山稳固、千秋百代了,到头来却自家的窝里斗更狠,遗害子孙更厉害。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嫔妃。汉高祖曾临幸赵国,赵王就把淮南王的母亲献给了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怀有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 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一年后,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 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关在河内郡官府。淮南 王的母亲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请您告知皇上,照顾一下我 腹中的孩儿。”狱吏如实禀报,皇上的女人多得是,怎么会记得这个只一晚的女人,而且 他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根本没有理会淮南王母亲的申诉。淮南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 侯审食其告知吕后,吕后出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淮南 王母亲生下淮南王后,怨恨而死。狱吏抱着淮南王送到高祖面前,高祖这才后悔莫及,下 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淮南王的母亲。 等淮南王黥布谋反后,汉高祖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让淮南王即位。 河东人李文曾同张汤结下嫌隙,他当了御史中丞之后,心中怨恨张汤,屡次暗中搜寻 陷害张汤的材料。张汤有个喜爱的下属叫鲁谒居,知道张汤怨恨李文,就让人向皇上密告 李文的坏事,而这事正好交给张汤处理,张汤就将李文判处死罪,把他杀了。他心知肚明 这事是鲁谒居干的,但等皇上怀疑,询问是谁告发李文的时候,张汤却假装惊讶地说: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 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

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参考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文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古文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导读:重点: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 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7、“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

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8、《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9、《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高中寒假告示以及新的工作也在筹备,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关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经过李陵事件,司马迁因为触犯了皇上,下了监狱,交给朝廷审问。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 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 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很多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 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 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 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 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 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 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 《国语》。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 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于是,他把从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 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是西汉时的太史令。他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熟读各类典籍和史书,如《左传》、《国语》、《春秋》等。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几次游历,广泛接触人民和现实生活,熟悉地理环境,搜集大量史料实证。他雄心勃勃,立志要写一部空前的大书。 时间匆匆过去,一转眼已是42岁,司马迁的心里越发不平静了,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向他袭来。一个晴朗的早晨,司马迁像往常一样来到了书房。书房里到处都堆着高高齐齐的竹简和木简——这就是他要用做参考的各种历史典籍。司马迁用深沉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典籍,然后在靠窗的矮几后面坐了下来。他左手摸着下巴上的短须,右手握笔,眼睛却望着窗外挺拔的古柏和青翠的修竹,脑子里迅速地构思。经过一番字斟句酌,司马迁才在竹简上写下了第一行字。从这时起,司马迁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个意外的事件使他被迫中断了写作。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陵带五千人马随大将李广去征服匈奴。李陵作战勇敢,连打胜仗。后来匈奴以八万骑兵包围他们,经过一番激烈地战斗,李陵终因寡不敌众而惨败。李陵被俘后竞投降了匈奴,汉武帝闻讯大怒。司马迁颇同情李陵的遭遇,就上朝为李陵辩护,说李陵是假投降,希望武帝念他过去有功,不要再加责备。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狡辩,想替李陵开脱罪责,就把他投进了监狱。司马迁在狱中被打得皮开肉绽,但他忍受着痛苦,盼望武帝能早日放他出去,继续完成他的《史记》。哪知道一年以后,汉武帝又听说李陵在为匈奴练兵,更加震怒,就加重了对司马迁的处罚,施以宫刑。 司马迁没有想到自己会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几次想撞墙了此一生。但他转念又想,我死了,谁来完成《史记》?这时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历史上忍辱负重完成大事的先人形象:周文王坐牢写了《易经》,左丘明双目失明写了《国语》,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仍写完了兵书……他觉得只有活下去,完成《史记》,才能实现父亲的遗愿,才能对得起后代子孙。想到这些,司马迁才稍稍平静下来。 后来,司马迁遇赦出狱了。他一回到家里,就走进了熟悉的书房。他凝望着窗外正经受着暴风雨肆虐而依然屹立的古柏,感到有一股力量正暗暗地在心底升起。他又习惯地用左手去摸下巴,但下巴已没有了短须。他痛苦地闭上眼睛,黑暗中出现了嫉妒他、嘲笑他的面庞,出现了身受宫刑的惨状,一股怨气直冲脑门, 白发根根竖起,汗水湿透了内衣,脑子里翻江倒海起来:“我一定要写下去!忍受一生的奇耻大辱写下去!我要像那暴风雨中的古柏巍然不动,坚持写到底,完成这一伟大事业!”想到这里,他睁开眼,感到眼前霎时明亮多了,精力慢慢聚拢来,杂念渐渐远离,竹简上留下了更加有力的隶书。 就这样,司马迁经过13年的奋斗,直到暮年他完成了这部辉煌的巨著——《史记》。《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讫武帝太初元年间(前104—前101年),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首先令我们感到惊奇而为之赞叹的是它的包罗之广泛,体大而思精:它不仅写有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异域;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广大下层的各色人等。这样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是这次被摧残的记忆,时常使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

国学经典:司马迁与史记

课程模块三:国学经典 3- 4司马迁与史记 韩兆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兆琦教授是著名的《史记》与传记文学研究专家,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被誉为“中国《史记》研究大家”。 几十年来,曾先后出版《史记通论》、《史记题评》、《史记选注集说》、《史记选注汇评》、《史记评议赏析》、《史记博议》、《中国传记艺术》、《中国传记文学史》、《汉代散文史》、《史记题评》等二十余部专著。其中2005年出版的9卷本《史记笺证》,是韩教授受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嘱托,穷十余年之功完成的《史记》研究巨著。全书500余万字,是《史记》原文的10倍多,该书一经出版即轰动国内外《史记》研究界,为《史记》研究开创了新局面,同时也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韩教授同时还主编过《史国文学史》、《唐诗选注汇评》等著作,在台湾出版的还有《史记新译读本》、《史记博议》等。 主要内容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基本情况 1.司马迁的时代、家世 司马迁的时代:司马迁出生生活于汉武帝时代,在世五十余年。 司马迁的家世:祖辈出国文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管理家。司马错帮秦灭巴蜀,司马靳帮助秦国名将白起氏打败赵国的赵括,活埋赵国军队降兵四十万。 其父司马坛是著名的史学家,在学术方面尤其是对黄老思想的研究方面特突出。 家世对司马迁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对司马迁写成百科全书式的《史记》形成奠基氏作用。 2.《史记》其书的学术定位 (1)《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历史著作 是纪传体的史书,自秦始皇开始至汉武帝结束的以人为中心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的传记式史书。 (2)《史记》是古代最杰出的文学著作之一 司马迁是我国写人文学的开创者。《史记》被两千年来公认为古代散文的典范,而且其写人成就具有超前的成熟,对我国后代小说、戏剧、传记文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一位评论家称:“我国古代的写人艺术优良的高峰,一个是史记,一个是《红楼梦》。” (3)《史记》具有古代百科全书的意义 司马迁是对先秦的各行各业、各门学问都进行了研究、进行了总结、进行了归纳。史记是集先秦与西汉文化之大成,是我国研究古代任何一门学术的门径、是一个台阶,因而我们研究学问由此入手则可事半功倍。 3.《史记》在今天的进步意义 (1)《史记》进步的民族观: 《史记》认为中国境内各民族都归为黄帝的子孙,是兄弟,包含北方的匈奴和南越,这一思想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在《史记》中全面表述出来。司马迁既是倡导这种认识,也是实践这种立场的。他鲜明的站在各民族一边,维护民族平等友好,谴责汉武帝对外战争。这一立场、思想为今天人民欢迎接受。 (2)《史记》进步的经济思想: 第一,司马迁认为追求财富、改善生活是人的本性。 第二,司马迁认为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决定一国强大的是经济,不想儒家所说能够实行

司马迁《史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司马迁《史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 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

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阅读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参考答案】D

(精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006/3/1 1 〈鴻門宴〉補充講義 一、關於司馬遷 1. 字:子長 2. 籍貫:西漢夏陽人(今陝西韓城縣) 3. 生卒年:BC145 ~ BC86 4. 學習: (1) 家學淵源:司馬談是飽學之士,為太史令一職,因父親職務之便飽覽圖籍檔案。 (2) 從孔安國學習章句訓詁 (3) 從董仲舒請教義理 5. 遊歷: (1) 南:至長沙,觀屈原沈江之處;登廬山,考察禹疏導洪水之遺跡。 (2) 北:齊魯之都,觀孔子廟堂、車服、禮器,及儒生學習古禮之情形。 (3) 隨武帝多次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大川的封禪大典。 (4) 奉使西南夷,隨李息將軍襲擊西羌。 6. 政治: (1) 漢武帝元封二年(BC109)繼承父親司馬談之職為太史令。 (2) 漢武帝天漢三年(BC98),因李陵事件入獄,隔年受宮刑。 7. 著作:《史記》----藏諸名山,傳之後人 8. 後人評論: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司馬遷祠楹聯) 9. 附:李陵事件 (1) 李陵字少卿,「飛將軍」李廣之孫。 (2) 漢武帝曾命李陵在酒泉、張掖訓練勇士五千人,以防範匈奴。 (3) 天漢二年(BC99),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兵馬由酒泉攻打匈奴,命李陵運送糧食物資。 (4) 李陵以五千虎賁之士,自成一隊,分散匈奴兵力。 (5) 李陵以寡敵眾,因無後援,兵敗投降。 (6) 武帝大怒,群臣皆責備李陵,唯司馬遷獨排眾議,認為李陵的戰功大於李廣利。 (7)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欲詆毀貳將軍而為李陵脫罪,故定司馬遷之罪。 (8) 隔年,李緒替匈奴練兵,消息傳來,武帝誤以為是李陵,誅殺李陵一門,司馬遷因而受宮刑。 (9) 蘇武出使匈奴被迫留在匈奴,李陵曾召降蘇武。 (10) 蘇武欲南歸時,李陵因家人被殺,房屋沒收而永遠留在匈奴。 〈鴻門宴〉補充講義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1.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为咏怀之作。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数次随武帝出游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2.《史记》的成书: 1、客观条件:时代背景: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历史与时代的要求: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帝王的重视: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2、主观条件:家庭的影响:“读万卷书”,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次漫游的经历:“行万里路”,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础。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3.关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事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2、司马迁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特殊的写作立场:特定的时代、广泛的游历、残酷的命运、对古老史官传统和先秦诸子理性态度的继承,作者确立了相对独立和批判的写作立场。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史记》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绝非歌颂性的著作。 3、《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的戏曲、小说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和文学上肯定了他的文学性质和伟大成就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概括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概括 《史记》除了作为历史著作之外,还兼具学术史专著的性质,对后世的学案、学述、学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概括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概括,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概括:秦戎之战秦仲是非子的曾孙。他在位第三年,周厉王暴虐无道,丧失民心,诸侯们开始反叛王室。周朝西部边境的西戎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它先后灭亡了犬丘和大骆家族。给周王室构成了严重威胁。周宣王即位以后,秦仲被任命为大夫,受命攻打西戎,不幸在他执政的第二十三年被西戎杀死。 秦仲一共生有五个儿子,其中最年长的一个名叫庄公。周宣王召来了庄公和他的弟弟们,打算让他们继承他们父亲的事业,效忠周王室。便分给他们七千名士兵,命令他们再去攻打西戎,为他们的父亲报仇。经过多次激战,庄公等人终于打败了西戎。西戎的威胁解除以后,周宣王十分高兴。于是,周宣王效仿先王,再次赏赐非子的后代,将他们的先人大骆受封的犬丘之地也一同划归庄公一族所有,并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 庄公及其族人居住在犬丘故地,他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害了我的祖父仲,我如果不杀死西戎王替祖父报仇,就绝不再回来。”于是,世父率领士兵去攻打西戎,把族主的继承权

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襄公,襄公便成了太子。 庄公在位四十四年,他去世以后,太子襄公即位。襄公元年,为了巩固、加强秦人的地位,襄公决定与周王室联姻,他把自己的妹妹穆嬴嫁给了周丰王做妻子。一年以后,西戎突然发兵包围了犬丘。世父率兵进行反击,结果不幸被俘。一年多以后,经过秦戎双方的谈判,世父被释放。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概括:千里奔袭穆公三十年,秦国协助晋国围困郑国。郑国派使者向穆公阐明了秦晋两国灭亡郑国的利害关系,语重心长地说:“灭亡郑国只会使晋国的实力增强,这对秦国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晋国的强大会使秦国产生更大的忧患。”秦穆公听了之后感到很有道理,于是罢兵回国了,晋国也随即撤兵。 后来,郑国的内奸向秦国献计说:“我把守着郑国城门,秦国可以派兵来袭击郑国。到时候,我们双方里应外合,此事必成。”对于此事,穆公询问蹇叔和百里奚的意见。而他们却都回答说:“我军途径好几个国家、行程千里去袭击他国,很难取得成功。既然有人出卖郑国,谁又能知道我国会不会也有内奸队动向告诉给郑国呢?所以,此次奔袭不能进行。这一次,一向英明、仁义的穆公却没有听从贤臣的建议。他任命白乙丙、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和蹇叔之子西乞术为,率军袭击郑国。军队出征那天,蹇叔和百里奚前来送行,却痛哭不止。穆公听说此事,不高兴地问他们说:“军队出发作战,你们却在此痛哭,这是什么意思啊?”二位老人回答说:“臣下不敢打击军队的士气,只是我们的儿子从军出征,而臣下已经年老,恐怕他们回来晚了就无

司马迁《史记》简介

《史记》一开始称为《太史公书》,由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本纪12 卷、世家30 卷、列传70 卷、表10 卷、书8 卷,共130 篇(卷),52 万6500 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北京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版史记及日本藏南宋版史记。 《太史公书》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书》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江苏试点人事改革国内首位“公推公选” 县长产生 华夏经纬网2003年12月8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0月中旬,江苏省在徐州沛县和常州金坛两地,“公推公选”县(市)长推荐人。这种“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月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番公开角逐,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候任县长于11月下旬在徐州沛县产生。 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1日上午9点多,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孟铁林就拿着准备好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2寸彩照赶往徐州市中山饭店报名,这是徐州市开展“公推公选沛县县长”的第一天。从这天起,这位39岁的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公开角逐沛县县长。 在规定的两天时限内,来中山饭店报名的徐州市干部共有70人。一位报名者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徐州市委为

报名者设定了门槛,“要不然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70名干部具有这样的共同点: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年纪轻———45岁以下;经验足———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副职一般都任职2年以上,部分还有一定的县、乡工作经历。 据了解,过了第一道门槛的70位干部,在报名后的一周内,又面对了两次考验——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4日上午,徐州市辖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正、副县处职领导,即754名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被召集起来,每人在一张民主推荐表上,划上6个人的名字。经过计票,得票最多的前12位得以过关。 3天后,这12位胜出者,又被刷下去一半。这次的评判者为,徐州市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人。至此,被认为是“公推公选”工作的上半场“公推”宣告结束。 “‘公推’就是‘层层缩小包围圈’!”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教 案

司马迁与《史记》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64页——67页 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 2、掌握司马迁写有《史记》一书《史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3、通过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艰辛,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4、通过活动,了解我国历史上除孔子,司马迁外还有许多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教学重点:史马迁和《史记》,难点《史记》的体例. 教学准备教具:司马迁人物图像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情景导入 1、前一课学习了孔子,孔子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思想观点很多,主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他是中国历史中的文化名人,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又一文化名人——司马迁. 2、出示司马迁图,司马迁有哪些成就呢我们一块来看看他的成就是什么 二、认定出示目标(略) 三、导学达标 1、司马迁写《史记》 齐读64页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1]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2]为了写《史记》司马迁做哪些准备工作 [3]正当他要写《史记》时,发生了什么事 [4]他用了多少年时间,写成了《史记》 [5]司马迁写《史记》的经历,说明了司马迁具有哪些良好的品质 教师总结:司马迁写《史记》不但要四处考察,搜集材料,而且要与厄运做斗争,这说明司马迁具有坚韧不拨的品质. 看书上司马迁的名言:人因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生讨论这句名言的意思,教师给予订正. 他的这句话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充分理解认识,决心所毕生精力用在史学创作中的思想. 2、《史记》价值,内容 [1]齐读65页小资料,读后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是纪传本什么是通史为什么《史记》不仅有很多的史学价值,而且有高水平的文学价值教师给通谷易懂的讲解,力求使小学生理解. 什么是纪传体就是以记载各类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什么是通史通史区别于断优史,记述一个朝代的历史是断代史,记述多个朝代演变的历史叫通史,《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年间的历史,所以《史记》是通史. 为什么《史记》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还有高水平的文学价值很高的史学价值指《史记》是人们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高水平的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2、掌握司马迁写有《史记》一书《史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能力目标:1、通过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艰辛,学习司马迁“坚忍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并用以指导自己在学习生活当中秉承这一思想,充满意志力,向着目标前进。2、学会思考、搜集、分析和整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选择了体现中国人自古以来所提倡和传承的人文精神的先人,通过活动、了解我国历史上除孔子、司马迁外还有许多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以弘扬和传承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及其叙事艺术 知识点: 1、司马迁的生平; 2、《史记》的成书及其体例; 3、《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是今陕西韩城人,这个地方在当时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司马迁在这个地方长大,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是可以想见的,他的很多灵气当然有着这种熏陶作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是西汉的太史令,而且是个很勤奋的学者,《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了他的求学过程,他的《论六家要旨》可以看出他有很深的学术功底,他的兼蓄并包的学术思想以及以道家为主的学术取向,对司马迁的影响一定很大。 司马迁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长大,读书很多,转益多师,在孔安国那里学习古文《尚书》,在董仲舒那里学习公羊派《春秋》,后来他世袭父职,做了太史令,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国家所藏的很多书,他不仅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到各地去实证书上的记载,并在民间寻访过去的传说,在写古代圣贤的时候,司马迁读其书,论其世,知其人,比如在写孔子与孟子的时候,司马迁就反复读了他们的著作,在《史记》中,“余曾读……书,未尝不废书而叹也。”这种句式是很常见的。在《史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司马迁出外探访的线索。正是因为在广阔的地域流下了他的足迹,才大大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览过程中的真切体验和亲身感受后来都写进了他的书中。由于是太史令出身,司马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这种神圣的使命感既有史官的职责,也有父亲临终前的遗言促使,父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流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在《史记》中,司马迁一再以圣人自居,他写《史记》就是要继孔子序《春秋》和《易传》的,这种立言传名的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更重要的是,由于司马迁因李陵案遭宫刑,这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司马迁承受住了常人不能忍受的思想心理压力,正是他的史官使命感在支撑着他,也有儒家不朽思想的支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是一种史官职责,也是他的人生理念,但由于他自身的人生悲剧,使得《史记》一书感情激越,渗透着司马迁很多的主观色彩,而悲剧美也成为《史记》最明显的审美特征之一。可以说《史记》是司马迁的心灵史。 二、《史记》的成书及其体例 《史记》的编撰,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就已经开始了。李陵案受刑之后,司马迁入狱,出狱后,司马迁忍辱含垢,又开始继续写《史记》。前后经过了14年,《史记》的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相关知识-司马迁和《史记》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相关知识: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人,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随父到长安,曾就学于经学大师董促舒、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现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到长安后做郎中;又奉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他观瞻了历史的遗迹,了解了社会风土人情,搜集了传闻轶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他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又博览了朝廷藏书,为《史记》的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遂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了这部不朽巨著创作,大约成书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内分《本纪》十二篇,记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十篇,把错综复杂的 1 / 2

史实用简明表格谱列出来;《书》八篇,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贵族王侯的史事;《列传》七十篇,是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还记载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 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有极深的造诣,对后世作家与文学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