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植物拟南芥遗传应用综述

模式植物拟南芥遗传应用综述
模式植物拟南芥遗传应用综述

模式植物拟南芥遗传应用综述

摘要:拟南芥作为一种比较经典的“模式植物”,在研究相关的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中,因其结构简单,相似性高,而表现出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了科学家们最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分别从问题的提出、历史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前景的预测四个方面对拟南芥在科学界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综合性的总结和叙述。

关键词:拟南芥;模式植物;遗传;应用

一、前言

纵观过去和现在,科学界对拟南芥的重视程度以及拟南芥在生物遗传学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近几年来,科学界对拟南芥的热衷程度日渐加深,完全不同于90年代以前的冷淡。而且现在的科学家们对于拟南芥的研究方向是各种各样的,越来越广泛。本文就是对拟南芥在不同研究课题下所起的作用、在遗传应用上所表现的优越性进行一个总结性的综述,探讨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此种作物在生物学上的大致研究方向,并作出相应的前景预测,让我们对它的研究潜力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让它的贡献更大化。此外,也希望通过本文,让大家对拟南芥在过去和现在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把握住大致的脉络,并对今后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二、历史的发展:

虽然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开创了现代遗传学, 后来麦克林托克又研究了玉米, 发现了惊人的“跳跃基因”, 但总的来说, 这些植物都不是研究分子遗传学的良好材料。高等植物通常需要较大的种植面积, 特殊的条件, 而且繁殖周期长。更糟的是, 植物的基因组通常都很大(例如, 玉米的基因组比果蝇的大两个数量级), 使人们难以分离到特定的基因[1]。因此, 虽然K’Roberts早就认为植物是研究发育的良好系统,但迄今为止, 在研究植物的细胞分化和形态发生等方面一直进展迟缓。长期以来, 分子生物学家们一直希望能在植物中找到象动物中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那样繁殖快, 易于在实验室中培养,并能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进行广泛研究的实验材料,以便从根本上改变植物遗传学研究的长期落后状况。1985年4月13-19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召开的植物遗传学UCLA上, 科学家们宣布, 他们终于确定了植物王国中的“果蝇”—拟南芥,而这也奠定了拟南芥在将来时期的地位。

2.1拟南芥的研究进度以及介绍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是一种极普通的草本植物,常用俗名鼠耳芥,是一种十字花科植物,广泛用于植物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模式”植物。近年来,植物科学中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几乎都是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取得的,因此它被誉为植物界的“果蝇”。拟南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形态个体小,高度只有30 cm左右;(2)生长周期快,从播种到收获种子一般只需6周左右;(3)种子多,每株每代可产生数千粒种子;(4)形态特征简单;(5)基因组小,只有5对染色体。早在1907年,Strasburger就利用拟南芥研究了染色体的连续性。他的学生Laibach于同年发现拟南芥间期核中的异染色质体的数目与其中期染色体数相同,这种现象在植物界中是比较少见的。拟南芥的染色体数目为2n=10,其

基因组的遗传连锁图总长度为430 cm(分摩)。由于REdei, McKelvie等的工作,至今为止已有75个拟南芥基因座位被定位在5个连锁群中(与,对染色体相符合,其中第1号染色体上有23个基因标记,第2号上有10个,第3号上有6个,第4号上有14个,第5号上有22个)。在拟南芥中,未发现有与功能相关联的基因连锁群。此外,拟南芥形体小,易于在实验室种植(可在简单的合成培养基上生长,也可在培养液中生长,且世代周期短(仅:4-5星期),其生活史的长短可通过光照周期的化来调节。根据DNA复性动力学分析,拟南芥的基因组仅为7万kb,与果蝇、线虫的基因组大小相仿(作为比较,人的基因组约为20万kb,黑麦的基因组约为790万kb)。还有,拟南芥的基因组中重复顺序很少,这对于染色体分析、基因分离和基因克隆化均很有利。即使从单个基因的水平看,拟南芥基因组仍有明显的优越性。例如,大多数植物的种子蛋白基因是多拷贝的,而Meyerowitz小组发现,拟南芥的种子蛋白基因是单拷贝的。他们以克隆化的拟南芥种子蛋白基因为探针,首次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植物基因的表达。他们发现,仅在胚细抱中才有种子蛋白的mRNA。虽然该结果本身是意料之中的,但重要的是,能够将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应用于拟南芥。要知道,适用于该技术的植物种是不多的。

2.2拟南芥早期在细菌能产生有利变异、分子遗传学、探究新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应用[2]

A、农杆菌转化

用Ti质粒转化植物叶或茎组织的方法日益广泛地用于植物的DNA转化工作.在烟草已建立了较好的转化系统,并已将这一体系应用于拟南芥。但叶的转化率还较低,近年来发展了转化其根组织的体系。经转化可以将某种功能的基因转人整个植物中,以研究调节基因等,而且可能引人单基因到突变休中使之互补突变位点。如“基因失活引起乙醇脱氢酶缺陷型的突变株,当引人野生型编码乙醉脱氢酶的基因到这个突变基因所在染色体上时,可恢复突变的Adh基因的活性。拟南芥的Ti质粒转化是研究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B、植物—植物病原菌相互关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植物的致病与不致病是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Flor曾提出gene-for-gene

的理论,此学说在许多的植物病原菌—植物致病休系中得到初步证实。要从本质上了解植物的抗病、病原菌的致病过程,还有赖于进行两个方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年来植物病原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分离到许多有用的突变体川。也分离到一些与致病有关的基因,以及与寄主专一性有关的基因等。对致病过程有了一些了解,但致病过程的分子遗传机理是十分复杂的,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若只做病原菌分子遗传学单方面的研究,必然不能最终了解致病的遗传机理,因此,开展植物方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农业的实际意义也十分巨大。由于拟南芥是黄单胞杆菌X.c.Pv·camPeotris的寄主植物,具有许多适于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特点。以拟南芥为寄主植物的植物—植物病原菌分子遗传学研究正在迅速开展。somor,ille研究了黄单胞杆菌在拟南芥上的致病性,对其一般病症进行了描述,同时测定了接种黄单胞杆菌后,叶组织中叶绿素的变化情况。Dav认用拟南芥的细胞培养液做为研究材料,研究了植物保护性反应的诱导特征,测定了培养液中酶学的变化,对了解植物保护反应的诱导产生等方面具有意义。本文作者建立了拟南芥—黄单胞杆菌的植物致病体系,并由此体系出发,克隆了以拟南芥columbia为寄主的无毒基因,并筛选

到columbia的相关突变体,这都证实了所建体系的正确性,并且植物杂交结果也初步证实了这一体系中的gene-for-gene理论式植物—植物病原菌的分子遗传学关系的存在。staskawicz用p·syringae与拟南芥建立Ti相似的体系,也找到了相关菌的无毒基因。对拟南芥的抗性基因定位、克隆的工作正在继续。随着对拟南芥的抗性基因研究的深人,对进一步认识植物抗病、病原菌致病的遗传机理有重要意义。

C、拟南芥基因转移新方法一真空渗入法的研究

以拟南芥(ArabidoPSisth)生态型Landsbet’gerecta为试材,在含有所构建的CaMVBari一1株系基因巩的质粒(pJO530::Bari-1GVI)的根癌农杆菌(Agrobaeteriumtum)菌种Gv3101的介导下,研究了基因转移的新方法一真空渗入法.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可靠且无需经过组织培养阶段即可获得大量转化植株.适宜的转化条件是将生长健壮,除去主苔后4天的成株连同营养钵倒置浸入被渗入培养基稀释的农杆菌抱子悬浮液,其光密度为0.8,在吸力为1.7m/h 的真空泵下断续处理2min/30s,置于24h连续光照下的气候室培养,待种子收获后在含有潮霉素的选择培养基选择转化植株。PCR分析及EUSA检测,该方法的转化效果高达0.71%.

小结:通过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在早期,科学界对于拟南芥的研究由于技术的限制并没有多大的发展,但是却有很多的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植物的潜在价值,对于一些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拟南芥作为一种媒介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基因遗传的有关方面。总的来说,此时有关拟南芥的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大规模应用还没有形成。

三、现状的分析:

经过了科学家们长期的研究,以及现在科技的高速发展,拟南芥在各方面的应用已经去的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在基因的调控方面、基因表达的转导研究、在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等方面的研究。

3.1拟南芥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参与合成甘油脂类

甘油脂类包括甘油三酯或称之为脂酰甘油(triacylglycerol)和甘油磷脂(phospholipids)。甘油三酯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贮存能量和供给能量。甘油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构成疏水性的“屏障”,分隔细胞水溶性成分及将细胞划分为细胞器、核等小的区,保证细胞内同时进行多种代谢活动而互不干扰,维持细胞正常结构与功能[3]。拟南芥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1(ATGPAT1)证明参与拟南芥花粉发育过程中的甘油三酯和甘油磷脂的合成。A TGPAT1是一个定位在线粒体膜上的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通过研究ATGPAT1的基因敲除突变体(atgpat1-1和atgpat1-2),发现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花序中的甘油脂类下降10%,说明ATGPAT1参与到甘油脂类的合成。同时突变体的育性严重下降,而导致突变体的不育原因是花粉产量的严重下降。进一步研究表明,导致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花药绒毡层的发育异常。在花粉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细胞分泌营养物质支持花粉发育。而绒毡层的分泌功能与其中的内质网结构密切相关。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比突变体与野生型的绒毡层细胞发现,突变体的内质网结构异常并且伴随着绒毡层细胞分泌量降低。说明ATG-PAT1的功能缺失导致绒毡层中的磷脂合成异常并进一步导致内质网结构的异常。而花粉在花药中的正常发育,既依赖于花药尤其是绒毡层细胞的供给支持,也取决于花粉自身的分子与细胞功能。研究表明,ATGPAT1同样影响花粉自身的甘油脂类的合成。突变体花粉中的储存类的甘油三酯以及组成内膜系统的甘油磷脂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花粉的脂类内容物被认为在花粉萌发及其后的花粉管生长中提供能量以及生物膜的组成成分,所以突变体花粉的脂类内容物的降低进一步影响了花粉的有效授粉及萌发过程。由此可展望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家族在植物生理研究及农作物遗传育种上发挥的作用:

1、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家族可能参与植物花粉外壁单体的组合;

2、在相关农作物中过表达GPA Ts可能提高脂类产量及抗逆表现。

3.2拟南芥LOF1基因在赤霉素调控开花过程中的功能

拟南芥侧生器官融合基因LOF1的T-DNA插入突变体lof1-2和p35S:LOF1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为研究材料,通过观察突变体和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及其对赤霉素的响应,探讨了该基因在赤霉素调控开花过程中的功能[4]。结果表明,LOF1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过表达导致转基因植物提前开花。突变体lof1-2对施加的外源赤霉素更加敏感,植物提前开花,植株高度明显增加,而p35S:LOF1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在赤霉素的处理下比野生型抽薹晚,植株高度明显低于相同处理下的野生型。推测LOF1可能在赤霉素调控的开花诱导作用中具有负调控作用。

拟南芥开花途径受到光周期、春化和赤霉素的调控。光周期的改变(短日照)和春化处理没有使突变体lof1-2和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在开花时间上有所不同,只有施加外源GA3处理后种基因型之间才表现出明显差异。突变体lof1-2对施加的外源赤霉素更加敏感,而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则在赤霉素的处理下比野生型植株抽薹晚。这些都说明LOF1可能参与赤霉素调控的开花诱导过程在赤霉素调控的开花诱导过程中,有2类相互作用决定茎端分生组织的维持、分化和侧生器官(叶花)的建成。所以,对拟南芥的基因组展开充分的了解,

是科学家们为了对其潜力更进一步地挖掘而必须做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拟南芥在基因研究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多年生黑麦草P5CS基因的定点突变及其在拟南芥中的转化

在前期克隆获得LPP5C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基础上,采用PCR扩增技术对多年生黑麦草脯氨酸合成酶基因P5CS的定点突变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运用农杆菌转化技术对突变后的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5]。根据突变位点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使用Pfu高保真DNA聚合酶和超级感受态细胞DMT,通过PCR扩增,获得含有所要突变位点的LPP5CSF128A,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1300中,转化拟南芥验证基因功能。结果表明,预期位点上发生了突变,LPP5CS编码的第128位密码子已由苯丙氨酸残基(Phenylalanine,简称Phe)变为丙氨酸残基(Alanine),证明用PCR技术已成功地使LPP5CS基因发生定点突变。转基因拟南芥T1代植株进行PCR和RT-PCR检测,获得4个转基因阳性株系。拟南芥T2代植株经100mmol/LNaCl处理7d后,转基因株系脯氨酸含量分别为

4262和5623μg/gFW,显著高于野生型株系的2581μg/gFW。说明转基因株系能积累更多的脯氨酸。大量研究表明,脯氨酸积累与植物对干旱和盐胁迫适应性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将LPP5CSF128A基因插入表达载体的35S启动子下游,成功地将LPP5CSF128A转入拟南芥中,实现了基因的高效表达,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和盐处理条件下,Tp1和Tp3转基因株系脯氨酸含量的平均值是野生型的2.72和2.83倍,由于LPP5CSF128A基因的转入,明显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脯氨酸的积累速度。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预示着转目的基因LPP5CSF128A后,可提高转基因植物抗逆性.目前转基因株系正进行连续自交筛选,将进行抗逆性功能验证。总之,LPP5CS的定点突变为进一步研究多年生黑麦草在渗透胁迫过程中脯氨酸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小结:

通过现阶段的创新,以及科技的大力支持,拟南芥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举世瞩目的,

也再一次奠定了它在植物遗传方面的地位。

四、前景的预测

分析了拟南芥的研究路程,不难发现是科技推动了它的发展进程,但这主要还是归功于它的与众不同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生长过程中的适应性。作为近几年来,研究较快的比较经典的“模式植物”,拟南芥因为和其他植物的较大的相似性,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工具或者媒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科学界对拟南芥的研究也许还会进一步的发展,但也都

只会集中在遗传等方面。所以,我们可以继续期待它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殷世申(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等,植物中的“果蝇”—拟南芥【J】,CNKI:SUN:SWXT.0.1986-03-007;

【2】樊妙姬,拟南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概况【J】,CNKI:SUN:YCZZ.0.1992-03-014;【3】李晓川(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拟南芥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家族研究进展【J】,0517-6611-2011)08-04443-02;

【4】孙虹,韩月婷,龚建,沈颂东,张春义,姜凌等,拟南芥LOF1基因在赤霉素调控开花过程中的功能【J】,CNKI:SUN:JSNB.0.2011-01-009

【5】曹丽,义鸣放,孙振元,韩蕾,巨关升,马欣荣等,多年生黑麦草P5CS基因的定点突变及其在拟南芥中的转化【J】,CNKI:SUN:CYXB.0.2011-01-034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专套本详细整理)

一、名词 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和表达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和了解基因本质的科学。 2?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3?变异: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 4.表型模写: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变异与某些基因引起的变化相似的现象,有时亦称为饰变。 5?个体发育:生物体的性状是从受精卵开始逐步形成的,这就是个体发育过程。 6. 细胞分化:在一个生命周期中,性状逐渐发生变化,这是细胞分化过程。分化的细胞通过遗传控制的形态建成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美协调个体。所以,细胞分化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7?系统发育:种群从原有的一种共同形态向另一种共有形态功能过渡的过程。是生物界共同的进化历程。 8?园林植物:园林植物是观赏植物的泛称,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使用于室内外布置以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 主要包括:园林树木、花卉、草坪草和地被植物。 9. 花卉:①狭义花卉:卉,草本植物总称,花卉--开花的草本植物--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②广义花卉:除草本花卉外,包括木本观花植物。 10?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植物育种是通过引种、选种、杂交或良种繁育等途径改良观赏植物固有类型而创造新品种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11品种:(1)经人工选择培育,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中国农业百科全书)。DUS :品种的三个基本特征: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 ⑵根据特异性(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可以和其它品种相区别的栽培植物群体,不因繁殖(有性或无性)而失去重要特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种子法指南》)。 (3)具有在特定条件下表现为不妨碍利用的优良、适应、整齐、稳定和特异性的家养动植物群体(景士西)。 12.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代谢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全能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发育成新的个体。 13.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在细胞分裂期形成特定的形态。细胞分裂间期称为染色质。(常染色质、异染色质),染色单体:复制时产生的染色体拷贝。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由两个染色单体组成的,两个染色单体在对应的空间位置上以着丝粒结合在一起。 14. A染色体:通常把正常恒定数目的染色体称为A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B染色体:把细胞中除正常染色体以外,额外出现的染色体称为B染色体,也成为超数染色体或副染色体。 15?染色体组:生物为完成其生活机能所必需的包含了最小基因群的一组染色体,又称染色体基数(X)。 16?着丝点:着丝粒两侧的具有三层盘状或球状结构的蛋白 17.同源染色体:形态与结构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18?非同源染色体:形态与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非同源染色体。 19?组型:又称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20. 组型分析: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分组排列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又称核型分析。核型模式图: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条按其特征画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称为核型模式图。 21. 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分向两极,从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和遗传性相同的子细胞核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22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时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其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减数分裂。 23?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24. 四合体:一个二价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也称为四合体。 25.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内或同株花朵间的授粉。 26?异花授粉:不同株的花朵问授粉。 27. 联会:减数分裂前期I偶线期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侧向靠紧,像拉链似的并排配对现象。 28. 受精: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1个合子过程。 29?双受精:一个精核与卵细胞结合成合子,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结合,将来发育成胚乳,这一过程被称为双受精。双受精现象是被子植物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特有的现象。 30.转录:以DNA双链之一为模版,将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碱基互补的方式记载到mRNAb的过程。 31 .翻译:以mRNA为模版,tRNA为运载工具,将tRNA转运来的氨基酸,按照mRNAk的密码顺序相互连接起来形成多肽,并进一步折叠起来成为蛋白质的过程。 32. 三联体密码:mRNAt,三个相连的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这样相连的三个碱基成为一个密码子,又称三联体密码。 4 种碱基可以组合成64种密码子,生物体内只有20种氨基酸,因此,多个密码子代表一个氨基酸。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由DNA到DNA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由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就是生物学上的中心法则。 33.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4. 经典遗传学:基因是突变、交换、功能的三位一体的最小

园林植物遗传学大纲(修改后的)

园林植物遗传学 绪论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遗传学发展简史,观赏植物遗传学研究现状。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将生物分为: (1)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具有前细胞形态的构成单位; (2)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 ⅰ真核生物(eukaryote):(真核细胞)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真菌、高等植物、动物、人类 ⅱ原核生物(prokaryote):(原核细胞)细菌、蓝藻(蓝细菌) 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植物)细胞壁 与动物细胞不同,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及穿壁胞间连丝(plasmodesma)。 2.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采用碱性染料对未进行分裂的细胞核(间期核)染色,会发现其中具有染色较深的、纤细的网状物,称为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核内的染色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3.细胞的物质成分 4.细胞分裂及其生物学意义 有丝分裂包括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细胞质分裂。通常有丝分裂主要是指核分裂,特别是在遗传学中更主要讨论细胞核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即: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①核内染色体准确复制、分裂,为两个子细胞的遗传组成与母细胞完全一样打下基础;②染色体复制产生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子细胞与母细胞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通过有丝分裂能够维持了生物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组织及细胞间遗传组成的一致性);并且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单细胞生物及无性繁殖生物个体间及世代间的遗传组成的一致性)。 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又称成熟分裂。其结果是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性细胞,所以称为减数分裂。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

第一章绪论 1.药用植物育种学:研究选育与繁殖药用植物新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育种学的任务:改变植物的遗传模式,即基因型,而不是改变其表现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反之亦然。 3.药用植物育种学的容: 育种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植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人工创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和选育方法;药用植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4.获得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的常规途径 从野生或者栽培品种中人工选择;通过有性或者无性杂交育种培育 5.新的育种技术 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培养技术;体细胞杂交技术;转基因工程(基因添加、基因剔除、代途径转向、DNA标记辅助选择) 6.品种: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状况及农业生物学特征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相对性状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能保持其重要特征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7.品种的特性: 特异性(品种间)、一致性(个体间)、稳定性(特征特性)、地区性(生态环境)、时间性(使用日期) 8.遗传改良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快速性、丰富性 9.良种的作用:提高单产;改进品质;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增强适应性及抗逆性;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适应集约化管理 第二章药用植物的繁殖方式和育种 1.有性繁殖:植物繁殖的基本方式,由雌配子(卵细胞)和雄配子(精细胞)相互结合(即受精)产生后代。 2.自花授粉植物:又名自交植物,即主要以自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植物。异交率为0~4% 。 3.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4.自花受精:同株或同花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受精过程。 5.花器构造特点:①雌雄蕊同花、同熟,二者长度接近或雄蕊较长;②开花时间较短,甚至闭花授粉;③花器保护严密,其他花粉不易飞入。 6.异花授粉植物又名异交药用植物,主要以异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药用植物。异交率大于50%。 7.异花授粉( cross-pollination ):雌蕊的柱头接受异株花粉授粉。 8.异花受精:由异株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受精过程。 9花器构造特点:①雌雄异株(dioecious),雌花和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上,如大麻、菠菜等;②雌雄同株异花(monoecious),雌花和雄花分别着生在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如玉米、黄瓜;③雌雄同花但自交不亲和,如甘薯、白菜、向日葵等。 10. 风媒花的特征是:多为单性花,单被或无被,花粉量多,柱头面积大并有粘液等 11. 虫媒花的特征是:多为两性花,雌蕊和雄蕊不同时成熟,有蜜腺、香气,花被颜色鲜艳,花粉量少,花粉粒表面多具突起,花的形态构造比较适宜昆虫传播。 12. 常异花授粉药用植物:同时依靠自花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药用植物

模式植物拟南芥

模式植物拟南芥 个体特征 拟南芥英文名Thale Cress拉丁名Arabidopsis thaliaba,又名鼠耳芥,阿拉伯芥,阿拉伯草。是一种细长而直立的植物,羽状多叶,茎高度达40厘米。二年生草本,基生叶有柄呈莲座状,叶片倒卵形或匙形;茎生叶无柄,披针形或线形。总状花序顶生,花瓣4片,直径约3毫米,白色,匙形,雄蕊6枚,花药黄色,雌蕊圆柱状,花柱短,柱头凹陷;花期3~5月。 拟南芥是在植物科学,包括遗传学和植物发育研究中的模式生物之一。其在植物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正仿佛小白鼠在医学和果蝇在遗传学中的一样,其原因主要基于该植物具有以下特点: ●植株形态个体小,高度只有30cm左右,1个茶杯可种植好几棵; ●生长周期快,每代时间短,从播种到收获种子一般只需6周左右; ●种子多,每株每代可产生数千粒种子; ●形态特征简单,生命力强,用普通培养基就可作人工培养; ●基因与大多数植物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能代表大多数的特点。 ●拟南芥的基因组是目前已知植物基因组中最小的。每个单倍染色体组(n=5) 的总长只有7000万个碱基对,即只有小麦染色体组长的1/80,这就使克隆 它的有关基因相对说来比较容易。 ●拟南芥是自花受粉植物,基因高度纯合,用理化因素处理突变率很高,容易 获得各种代谢功能的缺陷型。例如用含杀草剂的培养基来筛选,一般获得 抗杀草剂的突变率是1/100000。 由于有上述这些优点,所以阿拉伯芥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被科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果蝇”。[ 在植物形态建成研究中,经典的例子是花发育的ABC模型。在结构上,拟南芥的花与大多数开花植物相似,由四轮基本的花器官组成:从外向里分别为花萼、花瓣、雄蕊及雌蕊。ABC模型中的A、B、C分别指的是控制不同花器官发育的三大类基因,其中A类基因决定了花萼的特征;A类+B类基因共同作用决定了花瓣特征;B类+C类基因共同作用决定了雄蕊特征;C类基因单独作用决定了雌蕊心皮的特征,同时也终止花器官在第四轮形成之后继续分化(A)。在野生型花器官中,这三类基因的表达产物大体按照它们所各自决定的花器官位置,分布于相应的区域。当其中某个基因发生突变之后,它所控制的区域则会发育出其他类型的花器官。A、B、C三大类基因都编码转录因子,在花原基的发育过程中会由外到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教案 适用园林、药用植物高职班 学校:楚雄农校 任课教师:罗春梅 二OO六年八月二十日

第一篇园林植物遗传学 第1章园林植物遗传学基础 计划学时:2学时属累计学时:1-2学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和关系,分离规律的实质。 教学重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分离规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分离规律的实质。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 教学过程:[A]组织教学 [B]讲授新课 第一节遗传、变异和环境 一、遗传学的概念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即是一门研究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和继承的科学。 如:为什么出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现象,这些都属于遗传学解决的问题。 二、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关系 (一)遗传 1、概念:指亲代的性状又在子代出现的现象。 2、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从亲代传递给了子代,使得子代按照遗传物质的规定,发育成了与亲代相似的各种性状。 3、遗传物质:指生物体的细胞内部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能自我复制。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其中DNA(脱氧核糖核酸)就是遗传物质。少数病毒不含DNA,其遗传物质是RNA(核糖核酸)。 4、基因:是遗传物质(DNA)的基本单位。它是DNA分子链中各个微小的区段。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某个或某些性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变异 1、概念: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或同一亲本的子代个体之间,有些性状彼此不同的现象。 2、变异的类型

生物的变异是很复杂的,在农业生产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在田间选择穗大粒多的变异植株为亲本,把它们的种子种下去后,在子代中有的保持了亲代穗大粒多的性状,有的却不能。这就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能遗传。我们把能遗传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的称为不遗传的变异。 (1)不遗传的变异 指生物性状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子代。 原因主要是由于外界的环境条件而引起,即环境条件仅能使生物的某些外部性状发生变异,而遗传物质并未变化。 (2)可遗传的变异 指能够遗传的变异。 原因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故所产生的变异可遗传给后代。 (3)两种变异的区分及其重要性 两种变异主要根据其变异性状能否遗传来进行区分,这两种变异有时容易分清楚,而有时不易分清。例如:象植物的花冠颜色、形状及籽粒颜色、穗色、芒的长短、茸毛的有无等这些性状,往往受环境影响较小,若发生变异,一般是可以遗传的。如:长芒小麦后代中产生无芒的变异,红粒高粱后代中出现白粒变异单株等。类似这样的性状变异,一般是能够遗传的。 而有些性状如穗子大小、植株高矮、叶色的深浅等,往往受环境条件影响大,类似这里边些性状发生就异,可能是由于遗传物质变化造成,也可能是由于地力肥瘦不同造成,或者是由于两种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育种工作来讲,能够遗传的就异是遗传育种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只有从可遗传的变异中才能选育出新品种。 三、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两个特征,两者是生命运动中的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正是由于这对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生物界生生不息、世代留传和更新发展,不断进化。 遗传使生物性状得到相对稳定,但这种不变是相对的,通过变异使得这种稳定性遭到破坏,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差异,产生新的性状,使生物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试题及答案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考试试题 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个 5 分,共 40 分) 1. 品种: 2. 有性繁殖 3. 春化作用 4. 诱变育种 5. 种质资源 6人工种子 7.原生质体 8.细胞全能性 二、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 1. 简述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 2. 引种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3. 简述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4. 简述选择育种的程序? 5. 与其他常规育种方法相比,单倍体育种有哪些优势?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 分) 1. 论述植物基因表达调控过程。 2.论述诱变育种的意义 3. 以一种一二年生花卉为例,论述杂交优势育种的一般程序。

《园林植物育种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品种:指遗传上相对一致,具有相似或一致的外部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某一种栽培植物个体的总称。 2.有性繁殖:通过亲本的雌雄配子受精而形成合子,近一半分裂、分化和发育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3. 春化作用:一些植物必须经历一定的低温处理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官发育的现象。量。 4. 诱变育种:人为的利用理化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遗传物质的突变,经分离、选择、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5. 种质资源: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改良植物的基因来源 6.人工种子: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体细胞诱导成形态和生理上均与合子胚相似的体细胞胚,然后将其包埋于一定营养成分和保护功能介质中,组成类似种子的单位。 7.原生质体:去细胞壁厚的裸露细胞团。 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 简述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 ①就地保存: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存费用较低;但易受自然灾害。( 1.5 分)

植物遗传学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2.同源染色体:指体细胞中一条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同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其大小、形态、结构及来源完全相同 4.染色体组(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携带的全部基因。 5.核型分析: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核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进行分析的过程称为核型分析。 6.染色体:是细胞分裂中期出现的结构,极易被碱性染料染色,故称染色体。染色体主要由DNA、蛋白质及RNA这三类化学物质组成。染色体与染色质二者为同一物质,是在细胞周期不同时相的不同形态结构。是由最基本的单位核小体成串排列而成。 6.单倍体染色体组中的DNA含量来表示基因组的大小,称为生物体的C值。同一物种的C 值是恒定的,不同物种不同。 7. 染色体的基本结构 典型的染色体通常由长臂、短臂、着丝点、着丝粒、次缢痕、随体及端粒组成。 着丝点:指两个染色单体保持连在一起的初缢痕区。及主缢痕。 着丝粒:只限于染色体上纺锤体微管附着的精细结构。 随体是指次缢痕区至染色体末端的部分 端粒是指染色体的自然末端。端粒的作用是对染色体DNA分子末端起封闭、保护作用。防止DNA酶酶切;防止发生DNA分子间融合;保持DNA复制过程中的完整性。 8. 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可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V型)、近中着丝粒染色体(L型)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棒型)、粒状染色体。 9.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10.高等植物雄雌性配子的形成 第三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1.性状: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显性性状: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合状态中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花色有红花和白花等。 基因:孟德尔在遗传分析中所提出的遗传因子 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 拟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的控制同一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通过正常的交换重组不能将其分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一般以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不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一般以小写字母表示 基因型:个体或细胞特定的基因组成 表型: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纯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 杂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真实遗传: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2.基因互作

LYH综述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初步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初步研究 姓名刘云慧学号062101033 专业生物工程 指导教师陈春丽职称副教授 中国·武汉 二○一○年五月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初步研究 摘要: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属于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由于其具有其他植物无法替代的特点,拟南芥是一种著名的研究有花植物的遗传、细胞、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另外,拟南芥基因组是第一个经过完全测序的高等植物基因组,这就奠定了拟南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过去的20年中,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广泛用于植物生命科学研究。 关键词:拟南芥;模式植物;基因组;研究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属十字花科,与白菜、油菜、甘蓝等经济作物同属一科。拟南芥本身并无明显的经济价值,但拟南芥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于2000年完成,是个其成为植物界第一个被完整测序的物种[1],使得它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加以研究。 拟南芥的研究历史 在自然界中,拟南芥主要分布于温带,一般生长在野外干燥的土壤中。历史上对拟南芥科学研究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由德国学者Thal在德国北部的哈茨山区中首次发现并记录了这个物种。19世纪分类学家Heynhold将其命名为Arabidopsis thaliana。现在人们在世界各地共收集到750多个拟南芥生态型,这些生态型在形态发育、生理反应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拟南芥的众多生态型中最常用的三种是Landsberg erecta(Ler)、Columbia(Col)、Wassilewskija(Ws)。在1873年,Braun报道了他在柏林郊外发现的一种拟南芥突变体,这可能是拟南芥研究历史中所发表的最早一项在分类学之外的研究工作。Laibach在1907年首次报道的对拟南芥染色体的研究并最终确定了拟南芥具有5条染色体。Laibach于1943年详细阐述了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的优点,并在他之后的工作中大力推动了对拟南芥的研究。1986年,Meyerowitz实验室首次报道了对拟南芥中一个基因的克隆。同年,Horsch实验室报道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T-DNA对拟南芥进行的遗传转化[2]。在之后的几年中,相继报道了T-DNA插入突变基因的克隆、基于基因组图谱的基因克隆。这些突破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对植物生命进行探索的价值。 1.拟南芥的特点 拟南芥作为一种模式植物,具有其它植物无法替代的优点:(1)生长周期短, 整个生长周期,从发芽、莲座叶的长成,到主花序的形成、第一粒种子的成熟可在6周内完成;(2)基因组小,125Mbp(水稻基因组430Mb,玉米基因组4500Mb),约25900个基因;(3)基因组仅有5条染色体,113亿个碱基对,其染色体数量是玉米的1/20;(4)具有双子叶植物的所有特性,整个生命周期同样经过细胞的分裂、生长发育、分化、衰老、死亡等一系列生物学现象;(5)有效的农杆菌介导转化途径,易获得大量的突变体和基因组资源;(6)在有限的空间内可大量种植,体形小,占地少,成熟植株一般15cm~20cm高,莲座叶长度不超过5cm;(7)收获大量的种子每株拟南芥可产生多达5000粒种子;(8)生活力强,用普通培养基就可作人工培养[3]。由于有上述这些优点,所以拟南芥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期末考试复习题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基因型: 2、相对性状: 3、杂种优势: 4、芽变选种: 5、选择育种: 6、表现型: 7、单位性状: 8、自交不亲和性:9细胞质遗传:10母性影响填空、选择、判断改错题涉及的知识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二章第十二条指出:“国家实行植物新品种保护 制度,对经过人工培育的或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的植物品种,具备新颖性、_______、一致性、__________的,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2、“临界剂量”是指照射植物某一器官成活率占____%的剂量。 3、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称为_________;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发 育的现象称之为_________。 4、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 5、连锁遗传中,若亲本的两个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两个隐性性状联系在 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_________;若一亲本的显性性状和另一亲本的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_________。 6、正常的2n个体称为双体,缺体可表示为_________,单体可表示为________, 三体表示为_________。 7、秋水仙碱能抑制细胞分裂时____________的形成,使已正常分离的染色体不 能拉向两极。 8、A、B、C、D四个亲本参加多系杂交,如进行添加杂交,可用简式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如进行合成杂交,可用简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9、植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是______;栽培作物的基本单位是______。 10、通常以引种植物在新地区能_______________作为引种驯化的基本要求。1、 选择按人类是否参与可分为: 11、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有两种基本的选择法,即: 12、杂交的遗传学基础是什么,根据杂交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有性杂交可分为: 13、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从大的角度而言可分为 14、某两对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和重组型配子所占的百分数的关系计算 15、选择的实质 16、种质资源按来源分类可分为 17、杂种优势按其表现可分为: 18、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包括 19、基因突变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20、概率计算 21、发生点突变时,根据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生的蛋白质可把点突变分为哪三种类 型 22、基因定位所采用的两种主要方法是 23、核不育/细胞核不育/核质不育型雄性不育材料的育性特点是 24、秋水仙碱的使用一般采用的浓度范围在0.01%~1.0%,以_____%最为常用。 25、电离辐射作用的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物理阶段、化学阶段和______阶段;________的形成标志着辐射的直接物理作用的结束和化学作用的开始。 26、在园艺植物遗传育种领域中有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园林植物遗传学期末考试复习

植物遗传学第一章、绪论 1. 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传:有性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变异:同种生物亲代与子代间以及不同个体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基因型: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表型: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 个体发育:生物的性状是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形成的,这就是个体发育的过程。 细胞分化:在一个生物体的生命周期中,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细胞分化的过程。 形态建成:指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美协调的个体的过程 阶段发育的基本规律:顺序性、不可逆性、局部性 2. 简述基因型和表现型与环境和个体发育的关系。 3. 简述生物发育遗传变异的途径。 (1)基因的重组和互作:生物体变异的重要来源 (2)基因分子结构或化学组成上的改变(基因突变) (3)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4)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 4. 简述观赏植物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作用。 1)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2)园林植物变异的多样性(多方向、易检测、可保留); 3)园林植物栽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4)保护地栽培; 5)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个体发育 外界环境条件作用 (外因)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1 细胞 1 组成: ? 1)结构单位——形态构成,细胞的全能性 2)功能单位——新陈代谢,生命最基本的单位 3)繁殖单位——产生变异的基本单位 2 类型 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将生物分为 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 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 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原核生物(无丝分裂,转录,翻译在同一地点) 如:细菌、蓝藻(蓝细菌) 真核生物(有丝分裂,转录,翻译不在同一地点) 如: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真菌、高等植物、动物、人类

2012河南专升本动植物遗传学练习题

河南专升本动植物遗传学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绿子叶×黄子叶→F1全部黄子叶→F2 3 黄子叶∶1 绿子叶, 那么F2中能真实遗传个体的比率是 A.3/4 B.1/4 C.1/3 D.1/2 2.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细胞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是A.神经细胞B.精原细胞C.淋巴细胞D.精细胞 3.一对夫妇生了 4 个孩子,基因型为iiRRLMLN、IAiRrLNLN、iiRRLNLN、IBirrLMLM, 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A.IAiRrLMLN与IBiRrLMLN B.IAiRrLMLN与IBiRRLMLN C.IAiRrLMLM与IBiRrLMLN D.IAirrLMLN与IBiRrLNLN 4.某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7,XXY。该人发生了下列哪种染色体畸变A.双三体B.缺体C.三体D.重复 5.着丝点的位置决定染色体的形态,端着丝点染色体的臂比指数应为A.a≥7.0 B.a=3.0~7.0 C.a=1.7~3.0 D.a=1.0~1.7 6.密码子UCG 到UAG 的突变,应称为 A.错义突变B.无义突变C.中性突变D.移码突变

7.某生物的全部核酸中碱基组成为:嘌呤占58%,嘧啶占42%,则该生物不可能是 A.烟草花叶病毒(RNA)B.噬菌体(双链DNA) C.酵母菌(DNA、RNA)D.家兔(DNA、RNA) 8.下列群体中处于遗传平衡的是 A.49AA∶14Aa∶9aa B.50AA∶50aa C.100AA∶0aa D.49AA∶42Aa∶9aa 9.相互易位杂合体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配子是 A.可育的B.不育的C.50%可育的D.80%不育的 10.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哪 种成分不同 A.DNA 碱基序列B.rRNA C.tRNA D.mRNA 11.小鼠在下述几种情况中分别能产生多少个配子 ①5 个初级精母细胞;②5 个次级精母细胞;③5 个初级卵母细胞A.20,10,20 B.20,10,5 C.5,5,20 D.20,5,5 12.A—a 和B—b 为两对独立遗传基因,但只有在A、B 同时存在时,才能共同决 定一种性状的表现,其它情况下只能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则AaBb 植株自交后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复习试题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诱变育种 2.交换 3.种质资源 4.分子育种 5.品种保护 6.雄性不育 7.远缘杂交8.芽变 9.单倍体育种 10.杂交育种 11.多亲杂交 12.回交1 3.体细胞杂交1 4.实生选种1 5.选择育种 二、单项选择题 1.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一般过程是:() A. 1N---减数分裂---2N----受精---1N B. 2N---减数分裂---1N----受精--2N C. 1N---有丝分裂---2N----受精---1N D. 2N---有丝分裂---1N----受精---2N 2.对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后,选育的群体应该是:() A. M0 B. M1 C. M2 D. M1和M2 3.通过着丝粒连结的染色单体叫:() A. 姐妹染色单体 B. 同源染色体 C. 等位基因 D. 双价染色体 4.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了几次:() A.1 B.2 C.3 D.4 5. 对于南树北移,一下做法正确的是:() A. 适当提早播种 B. 适当延期播种 C. 适当疏植 D. 补光延长日照 6. 对于优势育种的表述,以下错误的是:() A. 需要选择亲本,进行有性杂交 B. 先使亲本自交纯化,用纯化的自交系杂交获得F1 C. F1用于生产 D. F1用于留种 7. 凡是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栽培植物或由本地、外地或外国引入野生植物,使他们在本地栽培,这项工作叫做()。 A. 引种 B. 育种 C. 选种 D.留种 8. 所有育种途径和良种繁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是:() A. 引种 B. 诱变 C. 选择 D.杂交 9. 下列属于近缘杂交的是:() A. 种间 B. 属间 C. 品种间 D.地理上相隔很远的不同生态类型间 10. 下列哪一种不是我国特有植物:() A. 银杏 B. 水杉 C. 珙桐 D.鸡蛋花 11. 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不包括下列哪一个:() A. 梅花 B. 牡丹 C. 芍药 D.水仙 12. 选择在育种中的作用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独立的育种手段 B. 育种工作的中心环节 C. 选择具有创造性作用 D.物种进化 13.辐射育种时,照射花粉与照射种子相比,其优点是() A.很少产生嵌合体 B.便于运输和贮藏 C.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 D.可诱发孤雌生殖 14.属于杂种优势的一年生草花品种,每年播种都需保持其优势,利用时() A.可让其自交 B.可让该品种与其它品种杂交 C.年年用其亲本进行制种 D.不利用

园林植物遗传学复习资料

遗传学:是研究植物生理和变异的科学,又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传递及表达规律的科学。 变异性: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个体之间表现出具有一定差异的现象。 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遗传和变异作为作为生物的两个基本属性,是生命运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遗传可以使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种的稳定性,而变异,可以使生物进化和产生新的物种,这使二者相互对抗,变异所出现的新特征,只有通过遗传才能保持,这又使二者相互依存。 基因型: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体具有使物体发育成形状的潜在能力。 表现型;:生物体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形状。 饰变(表型模写):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变异与某些原因引起的变化相似的现象。性状:是指生物体所变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一形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其中一个亲本性状的现象。 超显性:杂种的表现型并不是介于两个亲本之间,而是超过任何一个亲本,这种现象叫做杂种优势。 基因互作:两对以上的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控制同一个单位形状的现象称为基因间的互作。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 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称为“多因一效”。 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相引相;两个显性性状集中在一个亲本中,两个隐性性状集中在另一个亲本中,这种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组 相斥相:每个亲本中都是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这种组合称为相斥组。 完全连锁:在形成配子时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发生交换的遗传现象。 交换: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部分片段,连锁基因中的一个位于互换的片段上,因而和它相对基因互换位置,这个过程称为交换。 不完全连锁: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使位于同一对染色体的连锁基因发生部分重新组合,重组型远远小于亲本型,这种现象称为不完全连锁现象。 DNA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以亲代DNA 两条链为模板指导合成与其互补的DNA链,这样在子代DNA中,一条链来与亲代DNA,两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胁迫:环境中任何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 抗性:植物对不适因素的存活能力。 植物的适应性:1避逆性:植物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与逆环境相遇,或者是植物在逆境胁迫到来之前就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2御逆性:植物具有一定的防御环境胁迫的能力,植物在 环境胁迫下各种生理过程仍保持正常状态。3 耐逆性:逆境环境下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都随 逆境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包括御胁变性、胁 变可逆性和胁变修复性。 御胁变性:植物在逆境作用下能降低单位胁迫 所引起的胁变,起着分散胁迫的作用 胁变可逆性:逆境作用于植物体后产生一系列 生里变化,当环境胁迫解除后,各种生理工能 迅速恢复正常。 胁变修复性:植物在逆境下通过代谢过程迅速 修复被破坏的结构和功能。 同源异性器官:由同一来源属性相同的分生组 织形成的不同器官。 同源异性突变:同源分生组织发生可遗传的变 异产生异位器官或组织就是同源异性突变。 同源异性基因:控制同源型突变的基因。 遗传力:由基因型差异所引起的变异在总变异 中所占的百分率,指亲代遗传某一遗传特性给 后代的能力。 广义遗传力:遗传方差|表型方差 狭义遗传力:加性效应|表行方差 主基因:控制质量形状的基因。 微效多基因: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由于基 因数量多,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微,不 能把它们个别区别开来这类基因成为微效多 基因 修饰基因:由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也常可见 有微效基因共同参与作用。这类基因能增强或 消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这类微效基因称 为修饰基因。 彩斑可分为规则彩斑和不规则彩斑,规则彩斑 是指彩色斑纹变化呈相对比较规则的几何形 状。不规则彩斑:是指无固定几何图案或比例 的异色散点或条纹。区分彩斑:是指相异颜色 间的相对组织面积较大,可以明显进行颜色区 分。混杂彩斑:是指相异颜色间难以进行区域 划分,形成所谓的“洒金”“跳枝”等类型 模式生物:a、遗传组成很清楚b、花结构很简 单,很有代表性c、很容易形成突变体,把突 变体基因分离出来 简答 花色素的三大类群:1、类胡萝卜素2类黄酮3 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分为胡萝卜素(α胡萝卜 素β萝卜素γ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胡萝卜醇 (隐黄质和叶黄素)。类黄酮根据氧化程度不 同又可分为不同类的类黄酮如:黄酮、黄酮醇、 黄烷酮,橙酮、楂尔酮、乐精。花青素是2苯 基。 天然花青素的7大类群:天竺葵色素、花青素、 花翠素、甲基花青素、3’甲花翠素、锦葵色素、 报春花色素。 DNA双螺旋结构要点:1)两条DNA互补链 以反向平行的方式围绕统一中心轴相互缠绕, 组成双螺旋,两条链均为右手螺旋;2)由脱氧 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 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的 内侧,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3)DNA双螺旋 表面存在大沟和小沟;4)两条DNA链依靠彼 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A与 T,C与G);5) DNA双链结构比较稳定。 DNA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首先两条链 之间的氢键断裂使两条链分开,然后以每一条 链分别作为模板,从细胞核内吸收与自己碱基 互补的游离核苷酸,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杂 的酶系统作用下,逐步连接,合成其互补链, 各自形成新的子代双链DNA分子,每个子代 分子都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另一条 是新合成的。 DNA半保留复制过程中需要哪些酶,各起什 么作用:1)DNA聚合酶:复制中去除引物填 补缺口,参与损伤修复DNA复制的主要酶2) 引物酶;可以从无到有地以DNA为模板,催 化合成一小段与DNA互补的RNA及引物(10 个核苷酸左右)引物酶本身无活性,只有与另 外6中蛋白质结合为引发体,才可催化引物的 合成。3)DNA连接酶,将复制过程中形成的 DNA片段用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4) 解旋酶,利用ATP供应能量,水解碱基间氢键, 从而打开DNA双螺旋的双链5)拓扑异构酶, 通过催化DNA拓扑结构的变化,减少由于解 链形成的张力和合成的子代DNA形成双螺旋 6)单链结合蛋白,防止单链再次形成双链,防 止核酸酶水解多核苷酸链,保护DNA。 交换值与遗传距离的关系:1、非姊妹染色单 体间交换数目及位置是随机的,2、两个连锁 基因间交换值的变化范围是0.50%,其变化反 映基因间的连锁强度,基因间的相对距离。遗 传距离越大,交换值越大。 株型遗传的一般规律:植物株型是一个复杂的 性状,既有激素平衡的生理因素,也有单基因 控制的显隐性性状及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花变色的机理:1)色素含量的变化所致;2) 色素形成的速度所致;3)色素形成过程中间 产物所致 花色遗传机理:与花色有关的基因;1)花色 素基因(控制花色素合成的启动和终止);2) 花色素量基因(控制花色素含量的多少);3) 花色素分布基因(在花瓣中分布由基因决定) 4)助色素基因(与控制色素种类的基因或决 定色素含量的基因密切相关);5)易变基因(能 频繁来回突变的基因即回复突变频率高的基 因)6)控制花瓣内部酸碱度基因;7)不同花 色杂交显隐性 重瓣花的起源:主要有6种方式;花瓣积累起 源、苞片及萼片起源、雄蕊及雌蕊起源、台阁 起源、重复起源、花瓣起源。 怎样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间接原因: 1)每个物种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其大小和功 能如何,他们的DNA含量是恒定的;;2) DNA在代谢上是稳定的;3)DNA是所有生 物染色体的共有物。直接原因:1)细菌的转 化已使几十种细菌和放线菌成功的获得了遗 传性状的定向转化,证明起转化作用的是 DNA;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主要由DNA 进入细胞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以DNA是 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 感染和繁殖说明在不含DNA的TMV中RNA 是遗传物质。史前遗传学的缺陷:1)没有充 足的现实依据2)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3)没 有有效的实验手段;4)没有明确数量关系 孟德尔对遗传学的贡献:统计关系、杂交试验、 因子假设。 增加花径的途径:1)栽培措施的途径;2)增 加花朵直径的遗传学途径(诱发多倍体、诱发 突变、增加重瓣性、发觉多基因系统的潜力) 不规则彩斑造成原因:1)质体的分离和缺失2) 易变基因的体细胞突变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区别: 质量性状数量性状 变异类型:种类上变化数量上的变 化 表现型分 布: 不连续连续 基因数目:一个或少数微效多基因 对环境敏 感性: 不敏 感 敏感 研究方向:系谱和概率 分析 统计分析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同时收 多对基因控制:每个基因对性状的影响是微小 的、等效的,其作用是积累的;等位基因间的 显隐性关系通常不存在,他们的传递方法也遵 循孟德尔的基本遗传规律。 DNA和RNA的区别:DNA1、DNA含有的核 酸分子是脱氧核糖核酸,碱基是ACGT;2、DNA 通常是双链,一般较长;3、绝大部分DNA存 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还有少量的DNA 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 内。RNA:1、RNA含有的核酸分子是核糖核 酸,含有的碱基是ACGU;2RNA主要为单链, 分子链较短;3、RNA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 有,核内则更多的集中在核仁上,少量在染色 体上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园林植物的概念:园林植物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使用于室内外布置以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是观赏植物的泛称,并简称或统称为花卉。 2、园林植物遗传学:研究观赏植物遗传变异的基本规律。 3、遗传: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 4、品种: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生活要求的,相对整齐一致而能稳定遗传的植物群体。 5、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配对的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形态大小相似,其上所载的基因序列基本相同。 6、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7、测交法:杂种过杂种后代与纯和隐性亲本进行杂交,以测定杂种或杂种后代的基因型。 8、不完全显性:纯合双亲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所产生的F1,其性状介于双亲之间,出现中间类型。 9、复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种等位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复等位基因。 10、连锁遗传:同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连系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11、不完全连锁:杂种个体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连锁遗传。、 12、质量性状:具有明显的界限,没有中间类型,表现为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13、数量性状:在性状的表现程度上有一系列的中间过渡类型,不易明确区分的连续变异的性状。 14、杂种优势:杂交产生的后代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15、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内的基因即细胞质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叫做细胞质遗传。 16、基因突变:基因内部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称为基因突变。 17、彩斑:植物的花、叶、果实、枝干等部位的异色斑点、条纹统称为彩斑 18、选择育种:从植物群体中挑选符合人们需要的类型,经过比较,鉴定,从而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就是选择育种。 19、嵌合体:两个或两个以上遗传型不同(突变型或原始型)的细胞在同一组织或器官中并存的现象。 20、良种繁育: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与技术,在保持并不断提高良种种性,良种纯度与生活力的前提下,迅速扩大园林植物良种数量的一套完整的种子(苗、球)生产技术。 21、杂种优势:两个不同基因型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植株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能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22、显性假说:显性基因有利于个体生长和发育,相对的隐性基因不利于生长和发育。 23、超显性假说:等位基因间无显隐关系,等位基因的杂合状态优于任何一种纯合状态。 24、多倍体育种:通过人工的方法将植物染色体组进行加倍,或是直接从自然界中选育染色体组加倍的突变体,从而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5、品种退化:园林植物栽培品种原有的优良种姓削弱的过程和表现。狭义指原优良品种基因和基因型发生改变。广义优良性状劣变。 26、有性杂交: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将分散于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再经选择、鉴定,从而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并具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园林植物新材料的育种途径。 27回交:两亲本杂交后子一代所选单株与原两亲本之一进行杂交。 28复合杂交:即在两个以上亲本之间进行杂交,一般先配成单交,然后根据单交的缺点再选配,另一单交组合或亲本,以使多个亲本的优缺点能互相弥补。 二、填空 1、西方人士称誉中国为园林之母,即指中国野生和栽培的园林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曾对世界园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品种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地区性;时间性一个经济学和栽培学上的概念。 3、一般染色体的形态:着丝粒,染色体臂,次缢痕,随体,端粒。 4、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结构:(1)核小体(2)螺线体(3)超螺线体(4)染色体 5、染色体的化学组成:DNA、RNA 、组蛋白、非组蛋白 6、细胞质遗传的特点:1.)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所以又称母性遗传。 2.)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自交或与亲本回交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3).细胞质基因不能在某一特定染色体上定位。 7、染色体变异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8、主要遗传效应:有害于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缺失纯合体通常是很难存活的,缺失杂合体的生活力也很差。如果缺失的区段较小,不严重损害个体的生活力时,则存活下来的含缺失染色体的个体,不免表现各种形式的遗传上的反常。最常见的是假显性现象 9、决定花色的物质成份主要有三大类群: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其它色素。 10、花色变异的机理一)花色和色素的种类1.奶油色、象牙色、白色无色,淡黄色的黄酮或黄酮醇2.黄色类胡萝卜素;类黄酮;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3.橙色、绯红色、褐色胡萝卜素;花青素苷;花青素苷和橙酮及其它黄色的类黄酮;花青素苷和类胡萝卜素。4.深红色、粉红色、紫色、蓝色和黑色等基本上都产生于花青素苷。5.花朵开放所引起的花色变化(二)色素的理化性质与花色花青素苷类,花黄色素,类胡萝卜素(三)花瓣组织对花色的影响 11、花瓣的彩斑分类: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的两大类。 12、规则的彩斑有花环、花心(花眼)、花斑、花肋和花边等多种形式。 13、叶部彩斑分类:覆轮斑,条带斑,虎皮斑,扫迹斑,切块斑。 14、不规则彩斑出现的原因:1.质体(叶绿体)的分离和缺失2.易变基因的体细 胞突变3.位置效应4.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5.嵌合体6.病毒感染。15、增加花朵的直径的途径:(1)栽培措施的作用(2)增加花朵直径的遗传学途径:诱发多倍体、诱发突变、增加重瓣性、发掘多基因的潜力 16、从形态发生的角度划分成花过程四个阶段:花序分生组织的形成(花序 发育)、花分生组织的形成(花芽发育)、花器官原基的形成(花器官发育)、 花器官发育成熟(花型发育) 17、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1.按照栽培状况划分::野生种质资源,品系,品种。 (2.按照发生来源划分:野生种质资源,人工种质资源。 (3.按照地域划分:本地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 18、花卉种质资源特点:种类繁多,变异丰富;分布集中;品质优良 19、种质资源保存方式 ①离体保存:种子保存;无性繁殖体的保存;组织培养。优点:保存数量 大,节约土地劳力。 缺点:费用较高注意适时继代 ②就地保存优点: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存费用较低缺点: 易受自然灾害 ③迁地保存:优点:基因型集中、比较安全、管理研究方便缺点:费用较 高、基因易发生混杂。 评价:形态特征、生长发育规律、观赏特性、抗逆性、抗病及抗虫性 调查内容:考察、收集、保存、评价、创新、利用 我国种质资源特点:种类繁多,变异丰富;分布集中;品质优良(特点突 出,遗传性好) 20、远缘杂交的特点:(一)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二)远缘杂种的不 育性;(三)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广泛性和不规则性 ;(四)远缘杂种的杂 种优势。 21、远缘杂种的分离特点:性状分离复杂没有规律、性状分离剧烈,类型丰 富,并且中间类型有向双亲分化的方向、分离的世代长,稳定的慢。 22如何克服远缘杂交后代分离的控制,加快它的进程:F1染色体加倍、进 行回交、诱导杂种产生多倍体植株、诱导染色体易位. 23、单倍体植物在育种上的意义:可加速遗传育种材料的纯合,缩短育种年 限;提高选择效果; 24、克服远缘杂种不结实的问题;快速培育异花授粉植物的自交系;培育植 物新类型。 25、秋水仙素诱发加倍的原理:不影响染色体复制,阻断纺锤体形成,使加 倍后的染色体不能分向两极,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26、多倍体的鉴定:形态鉴定、气孔鉴定、花粉粒鉴定、染色体记数法、分 子水平鉴定 27、多倍体的特点:巨大性可孕性低;生理特性改变;品质产量提高 28、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分为3个类型:综合性状类型、亲本性状类型、新 物种类型 29、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突变的重复性、突变的可逆性、突变的多方向性、 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30、非整倍体染色体组:单体 2n-1 缺体 2n-2 双单体 2n-1-1 31、重瓣花起源积累起源、雌雄蕊起源、花序起源、重复起源、突变起源、 台阁起源 32、“两系三区”制种法: 一个区是繁殖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隔离区: 雄性不育系X保持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另一个区是杂种种质隔离区: 雄性不育系X恢复系―杂交种、恢复系 33、杂种优势特点:1杂种优势不是某一两个性状单独地表现突出,而是许 多性状综合的表现优 良。2杂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双亲的遗传差异和互补程度。3亲本基因型 的纯合程度不同, 杂种优势的强弱也不同。4杂种优势的F1代表现最明显,F2代以后逐渐减 弱。 34、杂种种子的生产:天然杂交;人工去雄制种法;利用理化因素去雄制种 法;利用雄性不育的 制种法;利用自交不亲和制种法 35、优势育种和重组育种/组合育种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需要选配亲本,进行有性杂交。 不同点:1重组育种是“先杂后纯”,优势育种是“先纯后杂”2优势育种 供生产上播种的每年都是一代杂种,不能用F1留种。 36、多倍体的特点:巨大性;品质和产量提高;生理特性改变;遗传变异性; 不孕性和可孕性 37、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处理的方法:浸渍法;涂抹法;滴液法;滤纸培养 法 38、多倍体的鉴定:直接鉴定:检查染色体 间接鉴定:形态(花、果实变大)、气孔(变大、密度変稀)、花粉粒(体积 变大,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染色体记数法、分子水平 39、造成园林植物品种退化的原因:发生混杂(机械混杂、生物学混杂); 基因突变;病虫害侵袭;繁殖方法不当;栽培环境不适。 40、防治品种退化的技术措施: 1防止混杂:防止机械混杂;防止生物学混杂(机械隔离、时间隔离、空间 隔离) 2 创造适合优良品种种性的栽培条件:选择适宜良种的繁育土壤;加强田间 管理;合理轮作避免砧木不良遗传性的影响。 3加强选择 4用种性较纯的优质种苗定期更新生产用种苗。 41、亲本选配的类型:单交、复交、回交、多系杂交 42、亲本选配的原则: 1亲本性状互补;2不同类型或不同地理起源的亲本组配;3已具有组多优良 性状的亲本作 母本;4根据性状的遗传规律选配亲本;5用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6注 意品种繁殖器 官的能育性和杂交亲和性。 三、简答与论述 1、有丝分裂 1、)过程 3、)意义:既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稳定性。 2、减数分裂 1、)过程 3、)意义:(1)在世代间,保证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 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又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2)在后期I,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产生2n种方式;粗线期非姊妹染色 单体发生交换产生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 基础。 3、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区别 减数分裂是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两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特点。两者的 相同点主要体现在:都发生染色体复制,都出现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减数分 裂的特殊性表现在发生部位、时间、染色体行为、子细胞性质等方面。染色 体都复制一次,且有无纺缍丝的出现。 不同点在于:1)形成细胞类型:有丝分裂为体细胞,而减数分裂是生殖细 胞 2)细胞分裂次数:有丝分裂分裂一次,但减数分裂分裂二次 3)染色体复制时期:有丝分裂在间期,而减数分裂在第一次分裂间期 4)联会四分体阶段:有丝分裂没有,减数分裂有 5)同源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没有,减数分裂有 6)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变化:有丝分裂不变,减数分裂减半 7)分裂后子细胞名称和数目:有丝分裂为体细胞二个,减数分裂为精子(四 个)或卵细胞一个(极体三个) 4、几个规律的实质 分离:成对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因而配子中只具 有成对基因的一个。 讲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规律,控制杂种的等位基因互不混杂,形成配子时, 彼此分离,形成两种类型不同,数目相等的配子,从而导致子二代基因型比 1:2:1,表现型比3:1。 自由组合实质: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而非同源染色 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以均等的机会在配子中自由组合,就形成了F2的表现 型比9:3:3:1 连锁交换规律的实质:由于两个或多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它 们在遗传传递种共同行动而表现出完全连锁;又由于在形成配子时的减数分 裂中,部分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换,所以产生了少量的重组类型, 因而表现出不完全连锁。 5、驯化引种 程序驯化引种目标确定(针对本地区自然条件;园林植物现状;市场的需求、 植物的经济效益。)引种材料的选择和收集(选择的依据:①据生态环境条 件②据指示植物③据前人引种经验收集的对象:①种子②无性繁殖材料③完 整植株收集的方法:考察收集;交换,购买、赠送。)引种材料的检疫(危 险病虫害;疫区植物的消毒处理;隔离种植。)引种材料的登记编号(编号、 名称、来源、材料种类和数量、性状特性、收到日期及收到后来取的处理措 施等。)引种试验(①种源试验:栽培对比不同地理来源的植物材料;尽量 引入若干个种源的植物材料;少量试种每种材料;在多个代表性地段上栽培 对比;符合要求的要留足够的种苗。 ②品种比较试验:对比初选材料和当地标准品种;按一定要求进行田间设计 和布置;试验时间;全面评价引进植物,选优。③区域试验:在不同环境的 多个区域内试验;进一步鉴定,确定其是否有推广价值;划定新品种最适宜 的推广地区;确定各地区最适宜推广的主要优良品种和搭配品种;同时研究 新品种的适宜栽培技术。)扩大繁殖和推广 内容 成功标准①在与原产地时比较,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能够露地越冬或越夏而生 长良好; ②没有降低原来的经济或观赏品质;③能够用原来的繁殖方式(有性或营养) 进行正常的繁殖。 入侵植物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由原生地侵入到新环境,造成危害。2.危害破: 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物种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 性 混合选择法:从原始的混杂群体,选出类似的优良植株,种子混合播种, 次年再与标准品种比较。 混合选择的优点:简便易行;获得材料较多;保持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混合选择的缺点:无法鉴别单株基因型;对于群体上已基本趋于一致的,在 环境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再进行混合选择,效果就会越来越不显著。 单株选择:从原始群体中选出优良单株的种子或植物材料分别收获,分别保 存,分别繁殖为不淘汰。同家系,然后根据各家系的表现鉴定上年当选个体 的优劣,并以家系为单位进行选留和淘汰的方法 单株选择法的优点:能选出遗传上真正优良的类型。 缺点:比较费工、费时,工作程序也比较复杂。株系增多后所占土地增大 6、多基因假说的要点:①数量性状是受多对微效基因的共同作用(联合效 应)。②微效基因中的每一对基因对性状所产生的效应是微小的,且大致相 等,不能辨认单个基因的效应,只能按性状表现一起研究。③微效基因是相 互独立的,效应是累加的。 7、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①. 质量性状的变异是呈间断性,杂交后代 可明确分组;数量性状的变异则呈连续性,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 ②. 质量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而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③. 质量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 下的表现较为稳定;而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则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表达,不同 环境条件下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数量性状普遍存在着基因型与环 境互作。 8、南树北移,北树南移措施 南种北移措施 (1)播种期:适当延期播种 (2)栽植密度:适当密植可使植物具有相互保护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植物由南向北引种后的越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