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研究进展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最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自从1966年Brescia——Cimino[1]發明了动静脉内瘘后,血液透析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急性透析”进入了“慢性透析”年代,动静脉内瘘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最重要和常见的血管通路,也是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由于反复穿刺,往往会有内瘘闭塞、血流量不足、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变硬变狭窄等并发症。如何减少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延长使用寿命一直是大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人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动静脉内瘘的穿刺的方法、方向、时机以及是否使用止血带方面做了综述如下:

1.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

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不断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方法,以提高透析患者的内瘘使用寿命。概括起来,内瘘穿刺的方法分为三类,分别是: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

1.1绳梯法: 绳梯穿刺法,顾名思义,穿刺时要求穿刺点呈绳梯状更换,绳梯法对穿刺血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可穿刺的血管长度比较长,一般鼻咽窝瘘和前臂动静脉内瘘多采用绳梯法穿刺[2]。穿刺时动脉针向下或者向上,甚至间隔3-4cm以上;静脉回路端更换穿刺部位,尽量更换到同一手臂的其他静脉,甚至更换到其他肢体的静脉。如果注射到上臂静脉要注意避开关节部位,便于患者活动手臂。但是穿刺新部位时应扎好止血带,仔细摸清血管的走向再进针,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倪洪娣[3]认为:穿刺部位应轮流更换,首选绳梯式,其次是钮扣式。目前,我国各大血液透析中心推广使用的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为“绳梯样穿刺法”。此种穿刺方法的推广大大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夏京华[4]认为:绳梯法对护士的内瘘穿刺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穿刺失败后对血管的损伤较大,患者主诉穿刺时疼痛明显。国人受身高影响,可利用的内瘘血管长度与欧美人有差别,因此,此穿刺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1.2扣眼穿刺法: 近年来,国外许多文章介绍到了另一种穿刺方法:钮扣孔穿刺法。此种方法30年前在欧洲和日本就开始使用,但在我国还刚刚开始推广。扣眼法开始建立时内瘘穿刺每次都是由同一位护士进行操作,要求此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穿刺技术好。穿刺时使用锐利的穿刺针,每次穿刺使用同一穿刺点,不更换位置。同一穿刺点持续2-3个月后,穿刺点就会建立起一个固定的通路。以后每次透析时即使用该通路,穿刺时使用钝针即可。扣眼穿刺法的操作要点:每次穿刺都是同样的进针穿刺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2]。扣眼穿刺法的优点是:固定血管通路建立后,使穿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特别是本身血管条件不好,可供穿刺的血管部分少的患者。降低了穿刺不成功时血管造成血肿的概率,减少了锐针穿刺血管时对血管的损伤。对穿刺技术要求不高,年轻、经验少的护士也可以成功穿刺,甚至有些患者可自行穿刺。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感明显降低。其缺点是:建立钮扣孔时要求每次都由同一护士穿刺,时间长达2-3个月,这在人力安排上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纽扣孔穿刺法为长期使用同一穿刺点并使用钝针穿刺,透析时发生穿刺处渗血的概率增高,会导致拔针后止血困难,止血时间延长。曾有报道[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丢失在穿刺部位棉球上的血,估计每年也有1000ml。蒋秀娣[6]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医用棉签的棉头部分(带木芯)按压进针点两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有些文献介绍了更为省时的建立钮扣孔的方法,即每次透析后,沿刚拔针的位置放入一个钝头的像大头钉形状的钉,牢固粘帖并保留。至下次透析时将钉取下,仍按原位置穿入穿刺针进行透析。此方法只需重复14天,即可建立一个成熟的钮扣孔穿刺通路。此种方法在患者的穿刺疼痛感方面优于传统方法,在透析时穿刺点的渗血、透析结束拔针后针孔的止血、穿刺点的感染方面与传统方法无明星差异,在日常生活及活动方面也未感到不便,只是在保留钝头钉的14天中,进行盆浴、游泳等活动有所不便。

1.3区域穿刺法:区域穿刺法选择的动、静脉穿刺区域作蜂窝状穿刺,穿刺后固定方法与扣眼穿刺法相同。血管条件比较差的病人选用区域穿刺法。区域穿刺时,血管壁因1周3次反复穿刺,局部很快呈现“筛眼”状薄弱,在动脉血的压力下凸出而形成血管瘤。有文献报道[7],当内瘘有血管瘤形成后,血流就会产生“漩涡”,“漩涡”会使血管瘤近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管狭窄反过来又使血管瘤进一步加重,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内瘘血栓形成。区域穿刺法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不仅影响内瘘使用寿命,血管瘤一旦破裂,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Kronung[7]比较了3种穿刺方法,唯有区域穿刺法组有血管瘤形成。而扣眼穿刺法组经B超、血管照影和尸检均未发现有血管瘤形成。也有人做过大样本对照研究证明:如果操作正确,扣眼法和绳梯法都几乎不会形成血管瘤。因此,在欧美国家,区域穿刺法现已被淘汰。但在我国,由于血管瘤形成后穿刺方便,也可能由于概念上的模糊,许多医院仍在沿用区域穿刺法。王文娟[8]等研究结果表明,扣眼法的内瘘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吴金凤[9]认为:穿刺部位应轮流更换,首选绳梯式,其次是钮扣式。

因此,K/DOQI明确推荐扣眼法或绳梯法作为内瘘的穿刺方法,认为它是目前防止内瘘血管瘤形成的最好方法。临床可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分别选择扣眼法穿刺和绳梯法穿刺,区域穿刺法应该淘汰。

2.穿刺的方向

2.1逆血流方向:传统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动脉针的穿刺要求动脉穿刺点距离瘘口至少在3cm以上,针尖朝向吻合口方向穿刺。静脉穿刺点距离动脉穿刺点至少间隔8cm以上,针尖朝向心方向穿刺。动脉与静脉切勿穿刺于同一血管上,以减少血液再循环,提高透析质量。有研究证明[10],采用离心穿刺时,透析过程中由于血泵流速作用,致使血流向斜面方向形成冲击力,容易对近斜面(皮肤侧)血管壁形成损伤,由于血管壁表浅,穿刺处皮下组织浅薄,皮肤松弛,所以创面不易愈合。目前,血液透析病人传统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向为逆血流方向。然而,在临床中发现,此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穿刺点在内瘘血管壁处产生一个与血流方向相反的小活瓣膜,在每次透析结束拔针时压迫止血困难,易造成局部血肿。②透析过程中由于血泵流速作用,致使在血管内血流向穿刺针斜面方向形成冲击力,同时形成涡流,可加重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和吸引力,长期的冲击和吸引,易造成血管壁受损,血管壁受损易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③另一方面受损的血管壁逐渐扩张,形成膨出的血管瘤,血管瘤内亦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逆血流方向穿刺是值得探讨的课题。2.2顺血流方向:顺血流方向穿刺且旋转针尖使斜面向下,不仅对近斜面(皮肤侧)血管壁是一种顺应且与血管下壁有一定距离,对血管壁损伤小,而血管下壁又有丰富肌肉、组织、骨骼等托垫,血管不易扩张,狭窄、阻塞也相应减少。李莉[11]认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

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高旭红、张利国[12]对急需透析治疗的患者,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离心方向两种穿刺方法,就内瘘的早期启用进行了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内瘘早期启用应选择动静脉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使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后,内瘘早期启用过程中未发生撕裂、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等并发症,使用寿命没有缩短。骆俊秀汪吉平[13]等认为:顺穿法其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逆穿法,而且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降低,内瘘早期启用应选择动静脉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向心穿刺作为动脉出路,既能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又能有效地降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回路选择在对侧上肢或下肢,可以减少对内瘘的损伤。黄云辉、曾洁[14]也认为动脉端顺血流方向穿刺能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3.穿刺的时机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一般认为动静脉内瘘要等待内瘘“成熟”后才能使用。内瘘的成熟早晚取决于患者自身血管的条件、手术情况及术后患者的配合情况[15]。一般当静脉呈动脉化(血管壁增厚,显露清晰,突出于皮肤表面,有明显动脉震颤或搏动),内瘘直径增粗,能保证成功的穿刺、提供足够的血流量时才算成熟。成熟时间一般至少1个月,最好能在成形术后3-4个月后使用。启用过早易损伤血管壁,引起出血、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等并发症。但有部分患者在内瘘成熟前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现临床上一般多采用静脉插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作为内瘘成熟前的过度。但静脉插管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感染、出血、脱管等并发症。鉴于此,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可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提前启用可变被动等待为主动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使动静脉内瘘在被动充盈刺激下,代偿性扩张,管壁增厚,提前成熟达到充分透析的要求。同时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可使手术引起的水肿迅速消退,从而达到理想的血流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正确的穿刺方法和熟练的穿刺技术是动静脉内瘘提前启用的关键。根据报道[13],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最早为内瘘术后7d,穿刺时采用大角度(35-400),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感;穿刺后将动脉穿刺针旋转成斜面向下,可有效预防由于负压的抽吸作用而出现的针头吸壁现象,保证足够的血流量;透析开始时应逐步增加血流量,禁止强行提高血流量,以免在血流量不足时引起动静脉内瘘血管痉挛;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成功率明显提高。

4.穿刺时止血带的运用

动静脉内瘘穿刺造成的出血是临床最常见且难以完全避免的并发症之一。接受长期规律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穿刺局部皮肤增厚、皮肤组织韧性增加,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由于肝素的应用和病情需要,动静脉内瘘部位每周要接受3次反复穿刺,加之选用的16号穿刺针头直径较大,这些因素都可導致内瘘穿刺点容易出血,这样既浪费患者的血液又增加了患者的恐惧感。因此,通过提高穿刺技巧,减少出血,成为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研究进展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最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自从1966年Brescia——Cimino[1]發明了动静脉内瘘后,血液透析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急性透析”进入了“慢性透析”年代,动静脉内瘘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最重要和常见的血管通路,也是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由于反复穿刺,往往会有内瘘闭塞、血流量不足、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变硬变狭窄等并发症。如何减少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延长使用寿命一直是大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人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动静脉内瘘的穿刺的方法、方向、时机以及是否使用止血带方面做了综述如下: 1.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 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不断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方法,以提高透析患者的内瘘使用寿命。概括起来,内瘘穿刺的方法分为三类,分别是: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 1.1绳梯法: 绳梯穿刺法,顾名思义,穿刺时要求穿刺点呈绳梯状更换,绳梯法对穿刺血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可穿刺的血管长度比较长,一般鼻咽窝瘘和前臂动静脉内瘘多采用绳梯法穿刺[2]。穿刺时动脉针向下或者向上,甚至间隔3-4cm以上;静脉回路端更换穿刺部位,尽量更换到同一手臂的其他静脉,甚至更换到其他肢体的静脉。如果注射到上臂静脉要注意避开关节部位,便于患者活动手臂。但是穿刺新部位时应扎好止血带,仔细摸清血管的走向再进针,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倪洪娣[3]认为:穿刺部位应轮流更换,首选绳梯式,其次是钮扣式。目前,我国各大血液透析中心推广使用的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为“绳梯样穿刺法”。此种穿刺方法的推广大大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夏京华[4]认为:绳梯法对护士的内瘘穿刺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穿刺失败后对血管的损伤较大,患者主诉穿刺时疼痛明显。国人受身高影响,可利用的内瘘血管长度与欧美人有差别,因此,此穿刺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1.2扣眼穿刺法: 近年来,国外许多文章介绍到了另一种穿刺方法:钮扣孔穿刺法。此种方法30年前在欧洲和日本就开始使用,但在我国还刚刚开始推广。扣眼法开始建立时内瘘穿刺每次都是由同一位护士进行操作,要求此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穿刺技术好。穿刺时使用锐利的穿刺针,每次穿刺使用同一穿刺点,不更换位置。同一穿刺点持续2-3个月后,穿刺点就会建立起一个固定的通路。以后每次透析时即使用该通路,穿刺时使用钝针即可。扣眼穿刺法的操作要点:每次穿刺都是同样的进针穿刺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2]。扣眼穿刺法的优点是:固定血管通路建立后,使穿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特别是本身血管条件不好,可供穿刺的血管部分少的患者。降低了穿刺不成功时血管造成血肿的概率,减少了锐针穿刺血管时对血管的损伤。对穿刺技术要求不高,年轻、经验少的护士也可以成功穿刺,甚至有些患者可自行穿刺。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感明显降低。其缺点是:建立钮扣孔时要求每次都由同一护士穿刺,时间长达2-3个月,这在人力安排上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纽扣孔穿刺法为长期使用同一穿刺点并使用钝针穿刺,透析时发生穿刺处渗血的概率增高,会导致拔针后止血困难,止血时间延长。曾有报道[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丢失在穿刺部位棉球上的血,估计每年也有1000ml。蒋秀娣[6]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医用棉签的棉头部分(带木芯)按压进针点两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与护理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与护理 受各种原因影响,近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不断增加。血液透析是肾功能 衰竭病人三大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这一治疗方法需要通过血管通路进行,动、静脉内瘘就是血管通路之一,因此动、静脉内瘘也被认为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 命线。确保动、静脉内瘘的寿命是提高血液透析质量以及病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掌握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加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极其重要。 肾功能衰竭病人病人每周需要进行3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治疗过程中加强动、静脉内瘘护理,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建立的异同 能够长期使用的血管通路,其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以及移植血管内瘘。动、静 脉内瘘的优点在于血流量充分、感染机会少,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常用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穿刺。动静脉内瘘需要成熟后才能进行穿刺,过早穿刺容易造成 血管纤维化、动静脉内瘘狭窄,缩短使用寿命,动静脉内瘘至少需要4周成熟, 保险起见建议在手术后等待8周以上。当患者静脉扩张明显且动脉化血管壁增厚 表示动静脉内瘘成熟,可进行穿刺。穿刺前护理首先需要评估动静脉内瘘状态, 即通过视诊了解血管情况,局部皮肤情况,通过触诊感受内瘘震颤、血管走向, 血管弹性以及深浅,通过听诊评价内瘘血管杂音强弱。评估后选择穿刺部位、穿 刺点。动脉端通常选择肢体远心端,距吻合口3至5cm或5cm以上处;静脉端通 常选择肢体近心端,如AVF血液透析穿刺点与动脉穿刺点相距至少10cm。穿刺点 需定期更换,避免穿刺部位因频繁穿刺而受损。针斜面向上穿刺法穿刺准确率高,但针眼创面大,愈合慢,创面修复期长,频繁穿刺容易导致局部皮肤和血管粘连,护理人员应当合理选择穿刺点,避免定点穿刺。针斜面向下穿刺法针眼创面小, 愈合快,创面修复期短,对动静脉内瘘伤害最小,但这一穿刺方法难度更高,因 此护理人员要掌握穿刺的力度以及角度。纽扣通道穿刺的优点在于穿刺简单,能 够避免动脉瘤的形成且感染风险低。这一技术的缺点在于容易渗血,止血压迫时 间长,因此适用于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无论是哪种穿刺方法,护理人员在穿刺 时都应当做到“一针见血”

钝针与锐针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中的比较

钝针与锐针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中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钝针穿刺与锐针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时的影响。方法透析的患者43例,将其按内瘘穿刺方法分为两组,钝针组(19例)患者采用钝针扣眼穿刺,锐针组(24例)患者采用锐针穿刺,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穿刺失败,血肿形成及渗血的不同。结果钝针组患者血肿发生率低,穿刺成功率高,无渗血,均优于锐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穿刺使疼痛控制在最小范围,保护内瘘,提高透析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钝针;锐针;内瘘穿刺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所建立的血管通道,是患者的“生命线”。临床上常见的血液透析方式主要有自体动静脉内瘘、外瘘、深静脉留置导管、直接穿刺等[1]。患者接受长期的血液透析治疗需要反复穿刺动静脉内瘘。因此,如何減轻透析前穿刺的疼痛及减少穿刺对动静脉内瘘的损伤,一直以来是临床护理人员努力的目标。钝针穿刺是国际上新近推出的内瘘穿刺法。钝针扣眼穿刺技术是指每次穿刺均由同一人按照同样的进针点、进针角度、进针深度进行穿刺,形成皮下隧道即“扣眼”,隧道形成后改用特殊的钝针穿刺。本实验通过观察患者钝针穿刺及锐针穿刺引起患者疼痛的程度,穿刺血肿的发生及穿刺失败,比较两者的不同,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神志意识清楚,均为前臂腕关节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内瘘,内瘘均已成熟,功能良好,使用时间为1~4年,透析2~3次/周。将其按内瘘穿刺方法分为钝针组(19例)和锐针组(24例),其中钝针组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40.2岁;锐针组男18例,女6例,平均年龄4 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透析年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实验材料钝针组采用广州爱贝尔16 G钝针;锐针组采用传统16 G锐针。 1. 3 研究方法钝针组患者采用钝针扣眼穿刺,锐针组患者采用锐针穿刺,观察12周。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分别观察穿刺疼痛情况,内瘘血肿形成情况,患者疼痛情况。根据国际疼痛分级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即在白纸上画一10 cm的直线,在两端分别打上“无痛”和“最高级疼痛”,中间点上1~9阿拉伯数字,给患者讲解疼痛分级,0为无痛,10为剧痛,0~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级以上为重度疼痛。患者根据的感觉程度在直线上标证疼痛程度。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对比研究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对比研究绪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方法,而内瘘的建立对于进行血液透析患 者是非常重要的。内瘘的穿刺过程通常伴随着疼痛,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 影响。寻找一种能够减轻穿刺疼痛的方法对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 义。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是一种新型的穿刺方法,据称可以减轻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感,目前关于该穿刺方法对于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本研究旨在比较零 压力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的影响,为临床实践 提供更多的参考。 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次进行内瘘穿刺的患者为新内 瘘组,已有内瘘经验并且需要更换穿刺方法的患者为老内瘘组。共计纳入200名患者,其 中新内瘘组100名,老内瘘组100名。 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新内瘘组和老内瘘组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 验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进行内瘘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进行内瘘穿刺。在进行 穿刺操作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疼痛感受,并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还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 3.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在进行内瘘穿刺前,记录患者的疼 痛评分、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在进行内瘘穿刺后,再次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心率、 血压等生理指标。 4.数据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内瘘穿刺前后的疼痛评分以及生理指标的差异情况。 结果

经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内瘘穿刺前后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传统穿刺法)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变化也较对照组更为平稳。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相对于传统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中具有更好的疼痛缓解效果,同时对患者的生理指标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表明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临床实践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帮助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穿刺体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具有显著的缓解效果,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量相对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影响以及安全性。希望未来通过更多的研究,可以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液透析用留置针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新进展

血液透析用留置针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中 的应用新进展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 治疗时的生存质量、舒适度、安全度等均得到相应的提升。而保障透析效果的关 键在于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与维护,其中选择适合的穿刺工具对保护自体动静脉 内瘘血管、保障透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便对血液透析用留置针的内容展开 综述,分析了其操作方法及相关影响,以了解透析用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血液透析;留置针;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进展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首选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应用优良的穿刺工具在提 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成功率,减少透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透析效率,延长内瘘的使用手柄具有重要意义。血液透析用留置针作为新型的软管穿刺针, 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能够有效实现上述目标,因此需要对现阶段的各类研究成 果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确血液透析用留置针的效果与优势。 1透析用留置针与传统钢针的区别 在对血压透析患者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需要对患者会承受的痛苦进 行优先考虑,因此需要谨慎选择穿刺工具。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穿刺针包 括一次性钢针和血液透析用留置针。其中,钢针包括钝针和锐针。锐针虽然应用 较广,但是较粗且质地坚硬,血管壁被切割得创面较大,加之在血液透析治疗过 程中有较大的动脉血流量,容易剥离新鲜创面内膜,从而增加止血困难、血管瘤 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还会对内瘘血管内膜造成金属刺激,损伤内瘘,会导致血 管狭窄、内膜增生、管腔闭塞等并发症[1]。钝针虽然对血管内膜的损伤较小,但 是其在具体应用时具有局限性,更加适用已形成隧道且可以应用扣眼穿刺法的患者。

综述:动静脉内瘘护理进展

动静脉内瘘护理新进展 金梅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安徽安庆246003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SRD)病人最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最重要的必要条件,而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出血量少、穿刺部位多、感染发生率低、可长久使用的特点,常被誉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动静脉内瘘即经由外科手术将表浅毗邻的动静脉做直接吻合使静脉血管血流量增加管壁动脉化形成皮下动静脉内瘘,常用血管有桡动脉与头静脉、肘静脉与肱动脉等。据估算,在我国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达85%-90%[2]。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感染、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等使内瘘陷入失用状态,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严重影响透析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动静脉内瘘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发展。本文就动静脉内瘘护理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保护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预防并发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 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护理 近年来,在新建动静脉内瘘患者手术前后护理中使用明示性安全标识,增强了护士安全防范意识,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上升,通过文字宣教及行为干预并举的方法加强了患者对内瘘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了内瘘的成熟[3]。护理重点为术前进行血管评估,重视血管保护及造瘘侧手臂皮肤护理;术后做好术侧肢体护理,加强观察,重视新内瘘穿刺的正确操作,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开通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4]。 2 动静脉内瘘穿刺改良 2.1 穿刺针斜面向下的穿刺法 王雪梅等[5]研究了穿刺针斜面向下的穿刺方法,对于减轻穿刺疼痛有一定的效果。沈娴等[6]使用改良穿刺法(针尖斜面向右旋转45°,进针角度为35°~45°)穿刺。它的主要特点是进针角度大(45°),容易穿透皮肤及血管;同时它的有效穿刺力比常规法(15-30°)大1.06倍;由于进针速度加快,缩短了穿刺针在皮下的机械性潜行过程,对皮肤及血管损伤减轻,致痛物质释放减少

动静脉内瘘护理新进展

动静脉内瘘护理新进展 摘要:在治疗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通常采用血液透析方法,可以维持患者身 体内的血液通路流畅。动静脉内瘘作为外科小手术,主要应用于血液透析的治疗中。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年限与血管质量、使用方法、手术质量以及护理方法有紧 密联系。因此,为了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年限、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积极做 好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护理新进展;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脏病 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感染率低、可以反复穿刺、血管形成率低等多种优势与 特点,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是指将人体的浅表静脉和它邻 近的动脉做直接吻合,增加静脉血管血流量,管壁动脉化,形成皮下动静脉内瘘[1]。桡动脉与头静脉等作为临床常用血管,具有穿刺部位多、出血量较少、长期 使用、感染发生率较低等多种优势和特点。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因血管消耗 增加护理穿刺的难度,容易出现感染、内瘘闭塞等现象,导致内瘘陷入使用状态,血液透析无法顺利进行,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综述主要阐述动静 脉内瘘的护理新进展。 1.动静脉术后初期护理干预 患者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首先应该认真做好造瘘侧肢体皮肤 的清洁工作,保护好瘘侧肢体皮肤,禁止在其肢体上进行静脉穿刺。在手术完成 之后,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吻合口远端的循环情况,手术部位是否出现血肿、出血现象,保持血管通畅。告知患者穿宽松的衣服,禁止在术肢上测量血压、戴 手表、抽血、静脉注射、输液等。嘱咐患者在术后保持术肢清洁干燥,防止发生 伤口感染现象。在病情平稳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如:握橡皮圈、握拳等运动,有助于内瘘管成熟。指导患者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非手术侧手触摸术侧 的静脉处,若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通畅[2]。在术后禁止提重物, 保护内瘘。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绳梯穿刺落实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绳梯穿刺落实率中的 应用 引言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但是透析患者常常会面临内瘘穿刺相关的 并发症,例如血栓形成、感染等问题。动静脉内瘘的维护和穿刺技术对于透析患者来说至 关重要。近年来,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绳梯穿刺落实率中发挥重要 作用,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动静脉内瘘绳梯穿刺的重要性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它对于透析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一旦内瘘形成后,穿刺技术的落实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动静脉内瘘绳梯穿刺技术是一种 较为先进的穿刺手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内瘘通路的并发症,同时保障患者的安全 和舒适度。提高动静脉内瘘绳梯穿刺的落实率对于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 要的意义。 二、品管圈活动的介绍 品管圈活动是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它通过集中讨论和改进工作流程的方式,帮助组织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医疗领域中,品管圈活动常常用于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包括手术技术、药物使用、医疗设备维护等方面。品管圈活动通常由相关专业人士和管理 人员共同参与,通过讨论和改进工作流程,实现质量管理和效率提升的目标。 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动静脉内瘘绳梯穿刺落实率中的应用 1. 讨论内瘘穿刺技术的规范化 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邀请相关的透析医生、护士以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和制 定动静脉内瘘绳梯穿刺技术的规范化标准,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穿刺技术。在讨论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技术,共同制定出适合当前医疗机构的穿刺 技术规范,从而提高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制定内瘘穿刺操作流程 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对内瘘穿刺操作流程进行全面的审查和改进。参与者可以就每 个环节进行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从而优化穿刺的流程。医院管理人员 也可以在品管圈活动中提出对于内瘘穿刺操作流程的要求,确保穿刺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 鼓励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标准的研究进展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标准的研究进展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肾内科郑开元高小玲 研究目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 stula,AVF)由于其众所周知的优点,一直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然而,怎样认定内瘘成熟可以使用,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本文作一综述。 方法:查阅近3年来关于自体动静脉内瘘方面的研究、论著、指南等论文,进展分析、总结,并结合国内目前大多医院的临床工作情况进展归纳。 结果:1、自体内瘘成熟的判断标准虽目前尚不统一,但可总结为:①内瘘瘘体静脉血流量增加,可满足透析时血流量要求,透析时无静脉塌陷以及再循环等表现;②内瘘瘘体静脉壁增生肥厚,拔出穿刺针后可收缩止血,穿刺点周围无血肿;③瘘体静脉直径扩张,可供穿刺的血管长度增加,最好能到达lOcm以上,允许2根穿刺针反复穿刺;④内瘘边界明晰可见,内瘘处杂音及震颤明显,可以平安穿刺无渗漏;⑤至少可完成1次透析,或者1个月可以使用内瘘透析6次以上,每次血液透析K /v> 1.2。 2、内瘘成熟的影响因素:与性别、年龄及伴随疾病因素有关,女性患者的内瘘成熟率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内瘘初期失功率增高。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均影响内瘘的成熟,高血压、贫血、心肌堵塞、冠状动脉搭桥术、脑血管事件、血栓性静脉炎以及肺栓塞等增加了内瘘成熟不良的风险。外周血管疾病容易引起内瘘功能不良。临时颈内静脉置管可伴发中心静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感染的时机,影

响内瘘成熟。动、静脉血管管径大小对于内瘘的成熟是至关重要的。上臂内瘘较前臂内瘘容易成熟。术中的操作粗暴,严重牵拉血管,损伤血管内膜,以及连接血管时静脉扭曲等均增加内瘘成熟不良的风险。首次穿刺时假设发生渗出或者血肿,可以造成对内瘘的局部损伤,甚至是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 结论:总之,内瘘成熟是指透析时有足够的透析血流量、穿刺后无渗漏,但目前临床仅能通过穿刺后血流量情况,判断内瘘是否发育良好,缺乏临床可操作性强,成熟标准及预测、判断成熟的方法,无法摆脱实验性穿刺的评价方法。适宜于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成熟判断标准仍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实验论证。

三种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三种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摘要:目的比较传统离心穿刺法与改良向心穿刺法、离心向心交替穿刺法对维 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新内 瘘透析患者48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每组16例患者。实验组1采用离心向心交替穿刺法,实验组2采用向心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 离心穿刺法,以透析12个月内肌酐、KT/V值检测结果评估透析充分性,比较三 组患者血管瘤、内瘘狭窄、闭塞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种穿刺法对透析 充分性无明显差异,但内瘘并发症比较,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结论通过 三种穿刺方法比较,改良离心向心穿刺法并不影响透析充分性,但却能最大限度 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提高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血液透析;穿刺方法;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延长生命的一种方法,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动静脉内瘘是绝大多数血透患者进行有效透析采用的通路,内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透 析质量,因此有效的利用内瘘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要。为了更好的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我科对三种穿刺方法进行研究。在三种方法中,采用离心向心交替穿刺的方法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新瘘做为血 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4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6例。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 年龄28—75岁。透前肌酐为786--1506μmol/L,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12例、肾性高血压1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慢性肾盂肾炎7例。血管通路为桡动脉-头静脉、桡动脉一贵要 静脉,透析机为费森尤斯4008S、透析器为费森尤斯Fx60、16号穿刺针,透析时间3次/周,4h/次,血流量为200—27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治疗模式均采用血液透析。上 机前抗凝剂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三组患者治疗模式、治疗时间、透析器、血流量、原发病、抗凝剂的使用无差异,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三组患者均使用阶梯式穿刺。由各责任护士使用16号穿刺针,实验组1采 用离心向心交替穿刺动脉的方式,即:第一次透析进行穿刺点距内瘘口5 cm以上的动脉离心 穿刺,针尖朝向动静脉吻合口;第二次透析进行穿刺点距内瘘口3~4cm的动脉向心穿刺, 穿刺针方向与静脉穿刺针方向一致;第三次透析又行离心穿刺,如此反复交替。实验组2采 用向心穿刺动脉的方式,即:每次透析都进行穿刺点距内瘘口3~4cm的动脉向心穿刺,穿 刺针方向与静脉穿刺针方向一致。对照组动脉不改变穿刺方向,固定使用常规离心穿刺。三 组静脉均使用向心穿刺,间距大于1cm。 1.3观察指标: 1.3.1透析充分性分别于透析前后抽取患者血标本各1次,测定肌酐(Scr),计算肌酐 清除率和KT/V值。 1.3.2 内瘘并发症记录三组患者在12个月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血管瘤形成、 内瘘狭窄、闭塞。假性血管瘤形成表现为内瘘及穿刺部位血管异常扩张、膨出,直径>1.5cm;内瘘狭窄表现为血流量较原来明显减少;内瘘闭塞表现为内瘘侧疼痛,听诊血管杂音消失;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组 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透析充分性比较三组的肌酐和KT/V值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三种穿刺 方法对透析的充分性无影响,见表1。 2.2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1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实验组2和对照组,三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研究进展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研究进 展

摘要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1]。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透析护士的基本技术,其与内瘘寿命直接相关,穿刺不当甚至对内瘘造成医源性损伤[2]。近年来护理同仁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动静脉内瘘穿刺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 ; 穿刺 1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机把握 AVF成熟至少需要4周,最好等待8-12周再开始穿刺[3]。过早使用可导致血管壁损伤,血管纤维化,管腔狭窄等并发症[4],影响内瘘使用寿命。随着对内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大多学者认为适当延长术后内瘘首次穿刺的时间,可减少内瘘失功的概率[5]。临床上新瘘的穿刺需经过血管评估并结合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行。 2 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 2.1 内瘘穿刺针选择在动静脉内瘘使用的最初阶段,应使用小号( 17-18G) 穿刺针,并采用较低的血流量( 160-200ml/min) ,以降低对内瘘的刺激与损伤[6],使用3次后,再选用较粗的穿刺针(16G)[7],这样既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内瘘。 2.2 穿刺点选择动脉穿刺点选择在距离内瘘吻合口5cm 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相距5cm,在内瘘血管近心端旁开静脉穿刺点[8]。静脉回路选择: 优先选择内瘘以外的血管作为回路,若必须在一条血管上穿刺时,两针间距尽可能大于4cm[9]。新瘘使用的头两个月,动脉针穿刺部位尽量远离瘘口(﹥10cm)以上最好。单针穿刺法是动脉端穿刺在动静脉内瘘上,选择其他肢体或留置的导管作为静脉回路。可以避免动静脉2个穿刺点按压,使2个穿刺点之间的血管内压剧增,导致新瘘血管裂伤,皮下血肿和内瘘早期失功。 2.3 穿刺方法选择 AVF的穿刺方法有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3种, AVF穿刺方法的正确选择是延长内瘘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关键[10]。①绳梯法:对于穿刺方法,陈万美[11]总结认为,穿刺时首选绳梯法,切忌定点法;穿刺时要求穿刺点呈绳梯状更换,每个穿刺点之间距离1-2cm,穿刺点均匀分布在血管上,使整条血管均匀、轻度扩张。优点:长期穿刺无血管瘤形成之虞,缺点:对供穿刺的内瘘血管需要足够的长度才能采用这种方法。②区域穿刺法区域穿刺法选择的动、静脉穿刺区域作蜂窝状穿刺,血管壁因每周2-3次反复穿刺,局部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及护理进展 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可以长期安全使用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主要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常见部位有前 臂和股部[1]。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长期良好的 血管通路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动静脉内瘘被称作是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了动静脉内瘘 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原因并阐述相应的护理措施,旨在提高对动静脉内瘘的 维护,进而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愈后。 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及原因 1. 血栓和狭窄 血栓和狭窄是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丧 失的首要原因[2]。血栓和狭窄最初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震颤减弱及静脉端搏动减弱,医护人员听诊可发现血管杂音减弱或消失,透析时血流量不足。通常在动静 脉瘘建立1月以内发生的血栓称为早期血栓,1月以上出现的称为晚期血栓[3]。 血栓和狭窄的原因主要包括:(1)全身因素:终末期肾病患者常伴有贫血、低 蛋白血症,而血容量不足导致的低血压以及术后止血药的使用等引起全身高凝状 态是早期血栓的常见因素;(2)血管因素:血管硬化、血栓性静脉炎以及糖尿 病引起的周围血管病变等常引起血管解剖结构异常;(3)医护因素:外科手术 技术不当、吻合血管扭曲或成角、穿刺针及穿刺位置的选择不当、穿刺处的血肿、拔针后压迫止血力量过大、时间过长等。 1. 感染

感染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感染细菌以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为主[4]。轻者主要表现为动静脉瘘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严重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危及患者生命。早期感染多与内瘘手术污染有关,而后期感染除患者自身因素,主要是由于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无菌操作不规范以及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和穿刺点防护有关。 1. 出血 出血是引起患者动静脉瘘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穿刺点的渗血、局部的淤血及血肿。出血包括吻合口出血、穿刺点出血和假性动脉瘤出血。出血的原因除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以及透析过程中自主活动导致穿刺针滑脱外,主要与医护人员不恰当的医疗行为有关。 1. 动脉瘤 动脉瘤按瘤壁结构主要分为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5]。真性动脉瘤的瘤壁含有血管全层,而假性动脉瘤的瘤壁则是血肿机化后形成的纤维壁。动脉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动静脉瘘穿刺点。穿刺部位的动脉瘤主要与长期同一部位或同一区域反复穿刺引起血管重塑有关;吻合口动脉瘤主要与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 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1. 血栓和狭窄 血栓和狭窄的护理主要以预防为主,早期发现,及时处理。(1)避免术前对手术静脉穿刺输液、防止术后局部加压包扎过紧及术侧肢体长期受压;严禁术后对术侧肢体进行抽血、输液及血压监测。(2)避免过早使用内瘘。动静脉内瘘的成熟取决于皮下静脉血管的充盈度、深度和血流量,过早使用内瘘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栓及狭窄风险。我国专家共识建议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最好在术后8-12周开始[6]。手部阻力锻炼及内瘘锻炼器可提高内瘘的成熟率,缩短成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护的研究进展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护的研究进展 李晓星;张仲华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6(030)005 【总页数】3页(P455-457) 【关键词】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进展 【作者】李晓星;张仲华 【作者单位】通山县人民医院血透室,湖北通山4376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目前我国90%以上ESRD患者选择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长期生存[1]。而建立长期、稳定、通畅的血管通路则是HD 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2]。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因其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迄今为止最理想的长期血管通路[3-4],被视为HD患者的生命线。正确使用并做好AVF的长期维护,可延长AVF的使用寿命,亦即意味着延长了ESRD患者的生命。因此,重视自体AVF的维护保养对HD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现就自体AVF的维护进行综述,

旨在为减少自体AVF并发症,延长AVF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1.1 AVF术前护理 AVF术前做好造瘘侧肢体血管的保护工作。禁止在拟行AVF术侧肢体测量血压、穿刺输液、抽血、静脉内置管及行PICC等,以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继发血栓形成、血管内膜增殖或管壁瘢痕性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穿刺处真性或假性动脉瘤形成,造成日后建立AVF手术困难或内瘘成熟障碍[5]。另外,切勿在造瘘侧锁骨下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以防出现中心静脉狭窄。并告知患者保持造瘘侧手臂皮肤的清洁和完整,及时修剪指甲和更换内衣。术前可暂时停用降压药,以保证足够的血容量。术前透析可暂时停用肝素等抗凝剂,以防术中或术后出血。 1.2 AVF术后护理 AVF吻合术后12~24h嘱患者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取伸直抬高位,使其高于心脏15°以上,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及吻合口张力[5]。保持术侧肢体清洁干燥,避免术侧肢体暴露于过热或过冷环境。注意观察术侧肢体有无渗血、肿胀,手指末端有无苍白、发凉、麻木等缺血症状,及时加强术侧肢体保暖,防止血流不畅。严禁在AVF侧肢体血管上进行输液、输血、注射、抽血等操作;严禁AVF侧肢体受压、负重,如测血压、长时间屈肘、穿袖口过紧过窄衣服、将AVF肢体枕于头下、侧睡压迫AVF肢体、提重物、戴手表首饰或过紧护腕等。指导患者每日进行2~3次内瘘功能检查,用听诊器听诊血管杂音,每日沿静脉方向多次用手触摸血管震颤,若血管震颤杂音减弱或范围缩小,提示有狭窄或血栓形成,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2.1 穿刺时机把握理想的AVF成熟标准是:AVF在体血流量超过500mL/min,能够满足>200mL/min的血流量及透析的需要,AVF血管扩张,边界清楚,易于穿刺,在1个月内能完成8次成功的透析治疗[6]。当过早使用AVF时,因未成熟的AVF血流量不足,易造成AVF阻塞和狭窄。目前AVF术后使用时间尚无统一

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研究进展

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研究 进展

[摘要]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中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血液透析治疗的血管通路通常首选动静脉内瘘,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动静脉内瘘常易发生诸多相关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动静脉内瘘护理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治疗意义。同时,实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可提高患者对于动静脉内瘘护理的重视程度及自我护理能力,动静脉瘘管路的寿命也得以延长,具有诸多显著的优势。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研究进展 临床中的血液透析治疗主要依靠血管通路进行,目前血液透析治疗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包括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和移植物血管内瘘等[1]。近年来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逐渐增高,主要由于其具有多种显著的优势,比如相关并发症较小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较小,操作便捷并且使用过程中稳定性高等,目前已成为临床中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首选的血管通路[2]。虽然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治疗中起着十分积极的治疗作用,但临床中对于其并发症的治疗花费正逐年增加,在增加患者机体所受痛苦的同时,还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3]。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对于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减少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对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行为研究进展展开综述,现进行如下报告。 1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现状 血管通路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而言十分重要,血管通路功能的优良与否影响着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但在实际的血液透析中又十分缺乏对于血管通路的护理工作,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普遍较低[4]。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大多为对慢性病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而缺乏有关血液透析患者对于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行为研究[5]。高金枝等人的研究中,选取187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调查,运用自拟的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患者的自我管理所得评价分为57.82分,由高至低的平均得分维度条目为解决问题、自我照顾、伙伴关系和处理情绪[6]。陈丽的研究中选取19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入选患者的自我管理评价的评价得分为55.93分,得分最高的评价维度条目为自我护理维度。虽然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

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穿刺处渗血的原因和护理对策研究

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穿刺处 渗血的原因和护理对策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处渗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8年1月-2018年6月某市某三甲血液净化中心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渗血次数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归类,以及结合临床实践和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护理对策。结果: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渗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和胶布固定是居前两位的因素。结论:加强透析护士穿刺的规范化培训及透析过程中的巡视,以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及动静脉内瘘针的有效固定,减少渗血概率,切实提高透析效果。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眼渗血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好的血管通路应当保障此次透析血量充足,可长时间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避免在透析过程中引发并发症。与其他血管通路相比,动静脉内瘘的安全系数更高,且能够为患者长久使用,适用于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频率约为2~3次/周,每1次动静脉内瘘穿刺需要2针,长期反复穿刺导致相应穿刺的孔径较大,以及使用抗凝剂、穿刺技术不正确等多种因素导致穿刺处出现渗血的问题。一旦在穿刺中出现渗血的问题,不仅仅会导致患者面临更大的痛苦,还有可能会感染其他并发症,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因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试验,探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在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渗血的

原因,并从原因出发提出了预防和护理的对策,希望能够减少穿刺渗血的现象,减轻为血液透析患者带来的痛苦,以供实践参考。 临床资料 2018年1月~2018年6月某市某三甲血液净化中心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58.1±2.6)岁;慢性肾小球肾炎69例,慢性肾盂肾炎5例,高血压肾病15例,糖尿病肾病10例,其他1例。共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7 800次,发生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眼渗血59例,其中区域穿刺法10例,扣眼穿刺法5例,凝血功能及抗凝药物使用3例,护理人员穿刺技术20例,动静脉内瘘静脉回路压力高4例,胶布固定原因17例,总渗血发生率0.75%。 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眼渗血原因分析 区域穿刺法的应用:区域穿刺法因穿刺时患者疼痛较轻,穿刺难度低,粗大的穿刺针在局部长期反复穿刺,造成局部血管壁的损伤,增生的结缔组织取代了穿刺处的皮肤,因此皮肤处的针孔缺乏愈合能力和弹性,导致穿刺过程中针眼极易出现渗血问题。 扣眼穿刺法的应用:研究显示[2]与传统的绳梯穿刺法比较,使用扣眼穿刺法,渗血发生率明显降低。扣眼穿刺针眼发生渗血的原因,一般是隧道口过大,或者进针时损伤隧道周围组织引起出血,或是扣眼去除结痂时损伤。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分析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治愈患者疾病的新技术孕育而生,其中就包括血液透析技术。血液透析术是肾衰竭及中毒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因其能较好的维持患者的生命而备受关注。良好的血管通路条件是血液透析术成功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血管通路方式有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法、直接动静脉穿刺法以及动静脉內瘘三种形式。这三种方式适用于不同患者的不同血液透析情况,本文主要分析这三种血管通路的特点,并对对应的方式的护理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护理措施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衰竭或中毒患者的代替治疗方法之一,即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到体外,在体外经过空心纤维透析器,将血液与透析液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分,并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将净化后的血液运送回体内的过程。该过程最关键的技术是血液从体内输出又运回的血管通路,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首先是能够承载有效透析所需要的血流量;其次确保该通道不影响或较少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时操作简便,可循环使用,长期保持通畅、洁净卫生;③最后保证绝对安全,减少如感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1]。但是实际的医疗护理过程中较少会保证完全满足以上三点,因此血液透析术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血管通路的类型及特点 血管通路包括暂时性血管通路和长期性的血管通路,其中暂时性的血管通路包括直接动脉穿刺法、股静脉置管法、锁骨下静脉置管法、动静脉置管法、颈内静脉置管法等;长期性血管通路有动静脉外瘘、内瘘法,钛轮钉内瘘法,移植血管内瘘法。本文主要研究直接动

静脉穿刺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静脉穿刺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静脉输液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治疗抢救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静脉输液的途径,静脉中微粒污染,成功的静脉穿刺与正确的拔针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满足了人们对静脉输液技术更高层次的需求。 标签:静脉输液;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以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等优势,在抢救患者生命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现将近年来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进展,综述如下: 1 静脉输液途径增加 1.1 输液针的更新1923 年Florence Seibert 发现致热源,因此,制成了无热源液体,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1940 年,Alftedshohl 等用结晶氨基酸溶液作静脉输液。1945 年Bcrnard,Zimmerman 应用下肢静脉输营养物质,输高渗葡萄糖,为从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开辟了途径。1952 年Robere Aabenic 报告了用锁骨下静脉插管中心静脉输液十年的经验[1]。1967 年,Stanley Dudrick 成功地使用此方法输入完全胃肠外营养液,也因此带动了中心静脉输液治疗的快速发展[2]。1957 年使用头皮静脉针,为输液后固定针头,方便患者起到积极作用。1964 年B- D 公司用生物原材料制成套管针,在静脉内留置。我国在1971 年也开始应用静脉内高价营养。1972 年国内制成硅橡胶导管,采用静脉导管置管法,解决了危重患者穿刺难,反复穿刺的痛苦。因此,静脉切开的方法也基本被取代。1999 年我国又引进了美国BD公司的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该技术使用新型聚氨基甲酸乙酯导管穿刺插管,静脉留置时间可长达2 年之久[3],从而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比普通材质低50%[4]。随着新型静脉导管的出现,头皮针穿刺不再是周围浅表静脉穿刺唯一的方法,为减少长期输液患者的反复穿刺、预防严重的穿刺并发症,多部位的静脉穿刺置管是静脉输液穿刺技术研究的方向,并日趋成熟[5]。 1.2 导管材料的进展 1.2.1 针内管是指经穿刺针内腔插入导管,直至管端达到预计的部位,然后拔出穿刺针,导管留在体内,外端接平头针固定,再连接输液装置。使用针内管应注意的是当插入导管已出针尖,继续插入有困难时,决不能后退导管以免锐利的针头割断导管,造成碎片栓子。 1.2.2 管内针通常称为外套管穿刺针,套管由四聚氟乙烯制成,牢固性强,弹性好,加工后导管尖端裹紧的穿刺针与外套管外径一致,穿刺部位漏血机会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