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全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全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全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核心突破?考向预测

核心点一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口主干精讲

i.力作用

(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岀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C.300 米

D.325 米

命题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选择题]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

團1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4?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A.力作用

C.重力作用

B.外力作用

D.、外力共同作用

口读图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

分析

好挖遭破坏

命题点一力作用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

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2题

预测演练

读图回答3?4题。

I掘

(1) 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

关系来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 老;若为向斜,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 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

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岀断层构造。

(3) 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 若地层岀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 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剥蚀;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 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就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 )形成之后又发生

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核心点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主干精讲

1.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 最为普遍和常见。

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红色沙漠”

戈壁、裸岩荒漠

冲积扇 洪积扇:河流流出山口处 形成

流水沉积 ----- > 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

沉积

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 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流水侵蚀一

沟谷、瀑布、峡谷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侵蚀

风蚀沟谷、洼地

风力侵蚀—形成

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我国西北地区

风力沉积一

沙丘、沙垄

黄土高原的形成

(2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 流水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河流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下游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风的源地附近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离风源较远地区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

地区

在流域中的 空间位置

典型地貌

洪积一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岀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 水流速度

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 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 扩大,在枯

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 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 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和海滨地

河流入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 三角洲

口方法技巧

1.应用外力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OOO *

? ■ ■ ? A I- ■

O OO OOO

沙魄苗I ; 沉积物憾鞄丸小

2?应用外力地貌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 (人甜 口

I

上醤(岀山LI ) 下襦

1?地壳物质循环

由腹秆艸后金内力件用声生

的萬诅高压条悴下童麗片理

构雄) 而虎「I■麻氏板岩.大

地总备娄畀石邛外力作用特

优而成.特点忌具f「咗理恂

电疔的则育有化打;flKf;.

砂岩风卅为常见+石

变W<7b------ "抚秒岩

在内力作划下*岩浆岩若喷出地表拎龜?剧幣成嘖出

岩.氐玄武岩H为常见.岩浆岩杆宦人地

壳上部冷fit 岩.3花岗岩最为常见*耳

瞳址鴉密一坚砰.是窝甘的建筑创料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⑴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0预测演练

命题点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读下图,根据

环境特征对比分析黄河形成了三角洲,而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核心点三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黄河=也洌示息團

10s 20"

主干精讲

(3) 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板块构造理论

予一生忙辿样|制昭、幣定1 -渭门独*人掘凿、15山惜卜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1) 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部与边缘。

(2)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 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

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 S”形海岭上)一一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一一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 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地壳物质循环与岩石形成[预测题型:选择题]

有著名的“天狗望月”景观。“天狗”是由花岗岩组成的,独居峰顶,翘首望月。据此回答1?2题

A. c、①

B.a、②

C.e、③

D.d、④

2. 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

口读图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 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 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 避开重置陷阱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一一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

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

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

以重熔再生成岩浆。

命题点二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预测题型:选择题]

海洋大学科技中心自主研制万米级载人深渊器,计划2019年载人挑战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据此回答

3?4题。

3. 马里亚纳海沟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及该处的地壳运动方向是()

A. 生长边界垂直运动

B. 消亡边界水平运动

C. 生长边界水平运动

D. 消亡边界垂直运动

4. 下列地理现象与马里亚纳海沟形成原理相似的是()

A.青藏高原隆起

B.北美五大湖的形成

C.东非大裂谷的扩

D.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综合考点?多维探究

探究点地壳运动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3典题例析

例1 (2015文综)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

观测岀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完成⑴?⑵题。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核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主干精讲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煤、铁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A.270米 B.285米 C.300米 D.325米 命题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选择题]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重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读图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练习:第一部分+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四)P119]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广西桂林检测)下左图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 A.甲B.乙 C.丙D.丁 2.右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1.B 2.B[第1题,左图中的岩石呈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的特征。图中

岩浆火山喷发形成的丁是喷出岩,D错。乙没有喷出地表,是侵入岩,即花岗岩,B对。甲是沉积物堆积形成的,是沉积岩,A错。丙是变质岩,C错。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的岩石类型,形成丙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数字②,B对。①是外力作用,③是固结成岩作用,④是冷却凝固作用,A、C、D错。] (2019·试题调研)“泥火山”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天山北麓分布着众多“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油气味,不时冒出几个气泡。图1为新疆天山北麓“泥火山”分布图,图2为“泥火山”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新疆天山北麓“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冰川侵蚀强烈 C.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 D.流水侵蚀强烈 4.“泥火山”喷出的气体源自() A.沉积岩层B.变质岩层 C.侵入岩层D.喷出岩层 5.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A.冰川侵蚀—岩层外露—岩层断裂—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B.地壳挤压—地层凹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C.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地层隆起—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规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地质构造1 侵蚀后,背斜成____ 向斜成____ 2.断层 (1)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的。 (2)断层的地表形态: 1.主要观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的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板块的边界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2.两类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相关习题 1、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2、读下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完成3~4题。 3.此处应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位于板块消亡交界 C.位于美洲板块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4.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 的年龄分布情形的图是 左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 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右图 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6题。 5.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④火山喷发 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讲义整理版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裁评和輯希碎迪曲哋.微知识■对点练. 见学生用书P005 知识梳理 _ __ 畫温教材夯实基础 微知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 基本公式 ⑴速度公式:v = v o + at 。 1 (2) 位移公式:x = v o t + qat 2 。 (3) 速度—位移关系式:v 2 - v 2 = 2ax o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 (1)平均速度: 即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或这段时间初、末 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 (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 X n — X n -1 = aT _2 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初、末速度的平方和的二半的算术平方根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 仃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 v 1 : v 2 : v 3 :…:v n = 1 : 2 : 3 :…:n 。 ②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 x 1 : x 2 : x 3 :…:x n = 1 : 22 : 32 :.??: n 2 。 ③ 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 x 1 : x 2 : x 3 :…:x n = 1 : 3 : 5 :…:(2n — 1)。 ④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3)位移中点速度: v 2 + v 2 2

: t?:七3 :…:t n= 1 : ( 2—1) : ( 3—\:2) :???:(“ 一n —1) o 微知识2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速度公式:v = gto 1 2 (2)位移公式:h = 。 (3)速度—位移关系式:v2= 2gh。 2.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速度公式:v = v o —gt。 (2)位移公式:h = v o t— (3)速度—位移关系式:v2—v2= —2gh。 2 ⑷上升的最大高度H=2g。 (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甞。 基础诊断思维辨析对■点微综 一、思维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X)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均匀增加的。(X) 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一定小于该段时间内位移中点的速度。 (V) 4.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等于9.8 m/s2。(X) 5.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处于静止状态。(X ) 6.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速度变化的方向都是向下的。(V) 二、对点微练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一旅客在站台8号车厢候车线处候车,若动车一节车厢长25 m,动车进站时可以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他发现第6节车厢经过他 时用了4 s,动车停下时旅客刚好在8号车厢门口(8号车厢最前端),则该动车的加速

专题一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高考题组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1.(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B.背斜山 C.向斜谷D.向斜山 (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2~3题。 2.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3.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 高考题组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2015·安徽文综)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堆积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 (2015·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5~6题。 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6.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7~8题。 7.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8.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B.变缓了 C.无变化D.无法判断 (2015·上海地理)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据此回答9~10题。 9.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A.地震和火山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D.火山和褶皱 10.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命题感悟 本讲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

精心整理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 2008-10-0223:31:54| 分类:动画进化| 标签:动作分解|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1、压缩与伸展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必然产生形体上的压缩和伸展。动画中运用压扁和拉长的手法,夸大这种形体改变的程度,以加强动作上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表达受力对象的质感、重量,以及角色情绪上的变化,例如:惊讶、喜悦、悲伤等。 “压缩与伸展”应注意的几点: 跟随和重迭是一种重要的动画表现技法,它使动画角色的各个动作彼此间产生影响,融混,重迭。移动中的物体或各个部分不会一直同步移动,有些部分先行移动,有些部分随后跟进,并和先行移动的部分重迭的夸张表演。 跟随和重迭往往和压缩和伸展结合在一起运用,能够生动地表现动画角色的情趣和真实感。 6、慢进与慢出 动作的平滑开始和结束是通过放慢开始和结束动作的速度,加快中间动作的速度来实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运动,多呈一个 抛物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

7、圆弧动作 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轨迹,往往表现为圆滑的曲线形式。因此在绘制中间画时,要以圆滑的曲线设定连接主要画面的动作,避免以锐角的曲线设定动作,否则会出现生硬、不自然的感觉。不同的运动轨迹,表达不同的角色特征。例如机械类物体的运动轨迹,往往以直线的形式进行,而生命物体的运动轨迹,则呈现圆滑曲线的运动形式。 8、第二动作 第二动作可理解为主要动作的辅助动作,它能丰富角色人物的情感表达。但第二动作只能以配合性的动作出现,不能过于独 立或剧烈,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主要动作的清晰度。 生弹力,形变消失时,弹力也随之消失。动画片中处理变形不明显的运动物体时,要运用夸张变形的动漫手法,表现出独特的弹性运动。在表现物体弹性运动时,也要处理好动画速度和节奏间的关系,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动画效果。 3、曲线运动 当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的力的作用时,便形成了曲线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弧形运动、波形运动、s形运动。曲线运动能表现各种细长、轻薄、柔软及富有韧性和弹性的物体的质感。是动画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运动规律,它能使人物或动物的动作以及自然形态的运动产生柔和、圆滑、优美的韵律感和协调感。 1)弧形运动 当物体的运动路线呈弧线、抛物线的行进轨迹时,称为弧形曲线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竞赛学生版)

2014航班讲义牛顿运动定律(一) 1、如图所示,C为一放在固定的粗糙水平桌面上的斜面,其质量m C=6.5kg,顶端有一定滑轮,滑轮的质量及轴处的摩擦皆可不计。A和B是两个滑块,质量分别为m A=3.0kg,m B= 0,5kg,由跨过定滑轮的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开始时设法抓住A,B和C,使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且滑轮两边的轻绳恰好伸直,今用一大小等于26.5N的水平推力F作用于C,并同时释放A,B和C.若C沿桌面向左滑行,其加速度 a=3.0m/s2,B相对桌面无水平方向位移(绳子是一直绷紧的).试求与桌面的摩擦系数μ (图中α = 37°,β = 53°,重力加速度 g = 10m/s2) 2.如图所示,一个长为2l的竖硬滑槽AB,沿竖直面滑下,在滑槽的中点安放 一个相对滑槽固定不动的小球C,其质量为m,B端向右以速度v匀速运动. 试求当α = 45°角时,小球对滑动槽的作用力. 3.如图所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楔子,互相触及地沿着两个与地面成 相等夹角α的固定斜面作无摩擦的移动.圆柱体质量为m1,楔子的质 量为m2 .试求楔子对圆柱体的压力.

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劈和质量为m的杆,在施加于劈上的水平力 F作用下,分别以加速度a1和a2做无摩擦运动,劈的倾角为α.求加 速度a1和a2以及劈与杆的作用力N. 5.如图, 一三角形楔ABC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两斜边与平面夹角分别为 300,600,在斜边上有两物体m1,m2,用不可伸长的细绳联接并跨在楔顶点A上的一定滑轮上,m1,m2可在斜面上无摩擦地滑动.令楔的质量为M,已知三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m1:m2:M= 4:1: 1 6.滑轮光滑且质量可忽略.求(1)楔的加速度a及m1对于M的加速度a'. (2)若m1从静止开始沿斜面移动20cm,楔沿水平面移动的距离. 6. 在火车车厢内有一长l,倾角为θ的斜面,当车厢以恒定加速度 a0从静止幵始运动时,物体自倾角为θ的斜面顶部A点由静止开始下 滑,已知斜面的静摩擦因数为μ。求物体滑至斜面底部B点时,物体 相对于车厢的速度,并讨论当a0与μ一定时,倾角θ为多少时,物体 可静止于A点?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练习:破译地壳运动规律含答案

破译地壳运动规律 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地壳运动 D.流水堆积 2.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 ) A.雨水和地下水 B.地下水和河流水 C.冰川融水和河流水 D.冰川融水和雨水 3.玛珥湖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 ) A.生物残体 B.河流携带的泥沙 C.早期喷发的火山灰 D.风力沉积物 【解析】1选B,2选A,3选C。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因此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火山喷发即岩浆活动。第2题,根据材料,玛珥湖中多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地势低凹可以收集雨水,地下水丰富,因此,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雨水和地下水。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玛珥湖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火口沉积物、爆发角砾岩,火山筒位居中间,因此火山喷发物如火山灰将会是最早的沉积物。

冰洞一般指全年都有冰的洞穴。我国山西“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北坡。下图是吕梁山北坡某段地质剖面示意图、“万年冰洞”剖面示意图以及冰洞内冰挂景观图。完成4、5题。 4.与欧洲峡湾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 A.冰碛丘陵 B.角峰 C.冰川漂砾 D.冰碛湖群 5.关于“万年冰洞”“冰挂”成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壳断裂抬升→冰川侵蚀→冰川消融→形成空洞 B.石灰岩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流水溶蚀→形成空洞 C.吕梁山北坡→常年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形成冰挂 D.地表冷空气常年下沉入洞→洞中水汽冷凝→形成冰挂 【解析】4选B,5选B。第4题,在高海拔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多冰川发育,并且地势落差大,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峡湾和角峰都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第5题,“万年冰洞”发育在石灰岩地区,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洞穴,洞内的冰应该来自第四纪冰期,再加上洞的特殊结构,使这些冰得以保存。 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地壳抬升前,该地( )

运动解剖学讲义

绪论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 运动解别学(sports anatomy)是正常人体解剖学的—个分文,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并探索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和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与任务 运动解剖学在体育学院(系)作为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而开设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与任务主要有下列几点, (一)在学习运动解剖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获得理论和实际知识,从今培养唯物主义世界观,了解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注意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注意人体的结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对体育工作者有实用意义。体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生活的人,工作任务是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工作能力。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必须具有人体结构、机能和运动特征的运动解刻学知识,用于研究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对人体的作用,用于研究分析简单和复杂动作以提高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三)运动解剖学主要任务之一,是为体育学院(系)其它课程奠定基础。很难说体育学院(系)所开设的课程哪一门不与解剖学有某种程度的联系的。如运动解别学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创伤、人体测量、运动按摩关系尤为密切。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为主的,机能与解剖结构是分不开的,运动生物力学在从力学角度分析运动动作,人体测量和运动按摩都要求有明确的人体骨性标志和肌肉位置三、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 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首要的问题是研究体育、运动训练和劳动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少研究证明适宜的体力活劝,可以影响人体结构,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但过去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骨和肌肉,在神经、内脏、心血管等方面还很少涉及到。另一个研究领域是对各个项目优秀运动员形态特征的研究,儿童少年运动员选材的形态学基础(包括骨龄、齿龄、整体指标等)的研究,这对发展体育运办提高运动成绩有实际意义。 骨骼肌机能的研究是运动解剖学中要重点解决的课题之一,在关节活动时单个肌肉和成群肌内在不同条件下发挥的不同作用的研究,不同辅助练习中发挥作用肌肉群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运动训练也有实际意义。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机能研究比较〕,对人体各部分骨筋肌纤维的情况还是不清理的。中国人身体环节参数的研究也是一项基础研究,在训练相选材方面是有意义的。 运动解剖学对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的研究目前还局限于骨、关节和肌肉其它器官如心血管的弹性结构、肠胃的蠕动、气管上皮的纤毛运动、不同体质时内脏位置变化等机械运动规律也应是运动解别学研究的内容。 四、学习和研究运动解剖学的方法,.

动画运动规律

1.在动画运动规律技巧方面美国与日本动画的区别 在技巧方面,非常充分的运用了传统的动画表现手法,展现各类物体的物理现象,我们常常称其为运动规律。弹性运动,曲线运动,预备和缓冲运动。美国动画片被当做艺术品和经典作品来完成,多为电影大片,制作周期长,品质优良。在运动规律方面,日本动画制作张数仅为美国动画的五分之一。常常“停格”。因此,日本动画大量运用大量摄影技巧来弥补运动方面的不足,日本动画多为电视动画,周期短,产量大。 2.什么是动画设计稿 设计师根据分镜头台本的构图人物造型比例以及场景样稿画设计稿,设计稿最主要的任务是统一背景和人物的透视。 3.什么是动漫 动漫是由“cartoon”包括两方面内容,动画和漫画,静止不动的称为漫画,像电影一样会动的称之为动画 4.视觉残留(名词解释) 物体在移动前其影像在人眼的视网膜上会有八分之一秒左右的停留,如果这个物体形象的动作每三格动一下,观者看到的就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运动的画面。 4.画运动规律的专用设备叫“透台”又叫“拷贝台” 5.动画专用纸有三个定位孔,叫做“动画纸”用“定位尺”来固定 6.动画线条绘制标准“准,挺,匀,活” 7.日文的“中割”也称之为“动画”,即运动物体关键动态之间呈渐变过程的,已构成一个形体的画,对一个单一的动作而言,两头极限的两张叫做原画,中间的画面就叫做中间画8.动画中有哪几种变形 主要有四类变形(1)荒诞变形(2)弹性运动变形(3)预备和缓冲变形(4)阻力变形 9.什么是弹性运动变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物理学上称之为弹性,当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时就成生了变形,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想,当形变消失时,弹力也随之消失10.预备和缓冲变形 预备动作是指动画角色在同某一方向运动前呈现的一个反方向动作,加了物体的夸张,缓冲室物体受到惯性的影响,一时止不住而产生的物理现象,也会引起物体的变形,预备和缓冲引起的变形和夸张是动画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技巧,目的是使动画片更具有戏剧性。 11.阻力变形 物体受到阻力和离心力时也会变形,阻力变形会使动作充满力度 12.什么是转面 转面就是绘制角色或物体的朝向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运动规律中最基本的技法 13.头部转面要点 用十字线(眼线和中线)表示头部的朝向,用一个圆球概括头部形状来绘制转面,首先要注意角色自身的结构,在转面过程中基本保持角色结构不变。同时要注意两种透视关系:即切割的距离和造型的透视。 14.自然转面法 绘制转面时,还有一些技巧需要注意,才能使转面过程自然生动,称为自然转面法,如果眼神与头部同步运动,那么画出的效果就很机械,绘制转面时,可以让眼神先与头部运动,或者滞后,同时配合抬头——低头的过程,使转面呈现出弧线效果,都是自然转面常用的技巧。 15.表情绘制 表情主要通过口型和五官运动来表示

5+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规律 一、地壳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循环图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避开重置陷阱。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二、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三、常见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仔细观察图例很重要)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 (1)判断地质构造 ①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 ②水平方向上不同岩层的新老关系变化如果表现出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构造,反之则为向斜构造。 ③不同岩层的位置出现错动则为断层,或者直接由断层图例判断。 (2)分析地质过程 ①如果上覆岩层遭到了侵蚀,说明地壳运动以上升为主。 ②如果断层部位的岩块下沉,说明地壳运动以下沉为主。 ③如果水平分布的几个岩层中出现侵入型的岩浆岩层,说明发生了岩浆活动。 ④如果某个岩层在某位置出现缺失现象,一般考虑外力的侵蚀作用。 3.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侵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原有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原有岩层形成时代。 四、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 流水 侵蚀 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 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 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 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

《动画运动规律》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 第一章人的运动规律 一、本部分课堂教学参考学时:20学时 在动画片中,人物的表演是非常关键的,掌握人物动作的基本运动规律是设计与表演的基础。人物的动作复杂多变,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在本部分中,我们以人物常见的走跑跳等为主,展开教学。 二、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走路 第二节跑步 第三节跳动 第四节表情 第五节口型 三、学习顺序与方法: 请先浏览各部分文本框中的教学内容。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人物正常行走、跑步、跳动的关键动作、加中间画的要领,掌握表情线的特点,掌握口型与脸型的关系。 2、难点:人在各种运动过程中不同风格的造型与时间、节奏的关系。 五、作业与练习: 本部分各小节均有作业练习,点击界面左下方的“作业练习”键,即可进入本小节的作业练习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列有当前小节的相应练习,点击文中出现的彩色热字,即出现相应的示范画面,供学员学习、临摹。 作业要求:临摹并熟记示范画面中的造型与顺序,并能熟练地画出来。 工具:笔:B—2B的铅笔纸:铅画纸、打印纸、复印纸均可。橡皮:软质橡皮 第一节人的运动规律--走路 人走路时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双臂同时前后摆动,但双臂的方向与脚正相反(图001)。脚步迈出时,身体的高度就降低,当一只脚着地而另一只脚向前移至两腿相交时,身体的高度就升高,整个身体呈波浪型运动(图002)。 脚的局部变化(图003)在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处理好脚跟、脚掌、脚趾及脚踝的关系会使走路更加生动。 除了正常的走姿,不同年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走路姿态。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走姿: 正常的走姿(图004) 昂首阔步的走(图005) 蹑手蹑脚的走(图006) 垂头丧气的走(图007) 踮着脚走的走(图008) 跃步(图009) 在动画镜头中,走的过程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向前走,一种是原地循环走。直接向前走(图010)时,背景不动,角色按照既定的方向直接走下去,甚至可以走出画面。原地循环走(图011)时,角色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变,背景向后拉动,从而产生向前走的效果。 画一套循环走(图012)的原动画可以反复使用,用来表现角色长时间的走动(图013)。本节作业与练习:( 本节作业范图从网络课程下载,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666174709.html,/ )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全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核心点一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主干精讲 1.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煤、铁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力作用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 A.270米 B.285米 C.300米 D.325米 命题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选择题]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 A.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重力作用 D.、外力共同作用 读图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

动画运动规律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①在《埃及王子》、《人缘泰山》、《小马王》等几部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动画片影片问世之后,人们加强了运动规律是动画影片的技术支撑的认识,不再把它作为二维动画独有的技术知识。尤其是《小马王》这不影片,它是在三维技术环境中完成的,在制作中吸收了大量的二维动画运动规律的经验。动作表演的完成基本上是在原画设计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当影片最终以二维动画的画面形式出现的时候,人们几乎感觉不到三维制作的痕迹,这时,影片中角色动作表演的感染力就更强大了,可见,运动规律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修养。就像演员的表演素质一样,它不是机械的数据理论。它可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而调整工作方式或研究方法,哪怕就是在动作捕捉技术发明、推广之后,人们依然需要根据运动规律的知识来提高动作表演的质量。 ②原动画运动规律的经验包括:基本的运动规律和个性化的动作设计。在运动规律这门课程中,我们要讲解的就是常见动作的基本规律,以及围绕这些基本规律展开的常见的个性化表演,同时学会研究和总结运动规律的方式方法。因为运动规律是一门经验性较强的学科,它除了要求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通过不断地实验操作来加强基础知识的运用,在练习和创作中不断积累新的运动状态的规律和表现经验。通过对运动规律基础知识的分析,让学习者掌握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我们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样才能具备真正的原动画制作和原动画动作设计的能力。 第二章运动规律的基本知识 动画的概念: ①在这门课程中,必须准备以下工具: ⑴动画用纸张打孔机 ⑵动画用定位尺 ⑶拷贝箱 ⑷黑色铅笔和彩色铅笔 ⑸一面镜子和一支秒表 ②动画的工作流程: ⑴前期工作 ⑵中期制作 ⑶后期制作 ⑴前期工作包括:企划、剧本编写、形象设计、场景画面风格设计和分镜头剧本的绘制。 ⑵中期制作包括:镜头规格设计、原动画制作、背景制作和色处理。 ⑶后期制作包括:镜头合成、音效、特技处理和后期编辑。 ③工作进度表,是一部动画片进入实际制作后的时间进程安排与计划。 ④动画作品在制作的时候缺乏一般绘画创作的随意性,而是要求极其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动画制作中的时间概念: ①所谓“动画时间”:是指影片中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完成某一动作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时作业[含答案]

专题练(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河北衡水中学五调)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图a示意某地地形剖面,图b示意该地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据此完成1~3题。 1.若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 A.背斜山B.背斜谷 C.向斜山D.向斜谷 2.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 3.丙处岩层与周围明显不同,其最可能是 ( ) A.花岗岩B.石灰岩 C.砂岩D.黏土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从图b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可知,甲处中部岩层埋藏较深,两侧埋藏浅,说明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A、B错误;若仅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第2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层的影响。从图b可以看出,乙处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为0,说明乙处岩层出露地表,最可能的原因是乙处为背斜构造(从岩层埋藏深度中可判断出来),顶部岩层受到张力,被侵蚀,A正确;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则乙处不会缺失岩层,与题意不符,B错;图中无断层相关信息,D错;从图a来看,乙处海拔较高,流水沉积作用较小,C错误。第3题,本题考查岩石类型的判读。石灰岩、砂岩、黏土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花岗岩是岩浆作用形成的。丙处地势相对较高,且与周围岩层明显不同,说明丙处岩石抗侵蚀能力较强,而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凝结形成的,硬度高,抗侵蚀能力强。

答案:1.C 2.A 3.A (2019·山东青岛一模)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 m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下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天坑发育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岩层断裂发育②石灰岩层厚度小 ③岩层走向平缓④地下河水位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 ) A.溶蚀、冲蚀增强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 C.溶蚀、冲蚀减弱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 6.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沉积物的( ) A.冲蚀作用B.溶蚀作用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天坑发育的基础为裂隙发育,然后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发生侵蚀作用,而天坑的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说明当地石灰岩层厚度大,①正确,②错误;从图中岩层层序界面看,该地比较平缓,容易被侵蚀,地下河水的深浅与天坑发育无关,③正确,④错误。第5题,巨量崩塌物的堵塞,造成地下河河道相对变窄,故流水流速相对增大,溶蚀和冲蚀作用增强。第6题,从天坑的形成过程看,在断裂的岩层中,受流水溶蚀作用,大量崩塌物沉积在地下河内,最终由流水将崩塌物搬运到其他地区,使得该地形成天坑,

专题三牛顿运动定律讲义

专题三: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三大定律的内容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这个定律有两层含义: (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理解:①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②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③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对于惯性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 (3)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得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B.同一物体,放在地球上比放在月球上的惯性大 C.马能够把车拉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D.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跳起时,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全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核心突破?考向预测 核心点一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口主干精讲 i.力作用 (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岀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 C.300 米 D.325 米 命题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选择题]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 團1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 4?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A.力作用 C.重力作用 ) B.外力作用 D.、外力共同作用 口读图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 分析 好挖遭破坏 命题点一力作用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 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2题 预测演练 读图回答3?4题。 I掘

(1) 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 关系来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 老;若为向斜,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 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 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岀断层构造。 (3) 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 若地层岀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 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剥蚀;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 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就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 )形成之后又发生 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核心点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主干精讲 1.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 最为普遍和常见。 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红色沙漠” 戈壁、裸岩荒漠 冲积扇 洪积扇:河流流出山口处 形成 流水沉积 ----- > 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 沉积 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 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流水侵蚀一 沟谷、瀑布、峡谷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侵蚀 风蚀沟谷、洼地 风力侵蚀—形成 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我国西北地区 风力沉积一 沙丘、沙垄 黄土高原的形成

-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规律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地质构造 1 侵蚀后,背斜成____ 向斜成____ 背斜顶部受 ,常被侵蚀成 向斜槽部受 ,不易被侵蚀,反而形 2.断层 (1)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的 。 (2)断层的地表形态: 1.主要观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的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板块的边界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2.两类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相关习题 1、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2、读下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完成3~4题。 3.此处应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位于板块消亡交界 C.位于美洲板块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4.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 的年龄分布情形的图是

左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6题。 5.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④火山喷发 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 7.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8.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 A.生长边界 B.陆地边界 C.消亡边界 D.海洋边界 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9~11题。 9.图中①处的岩浆侵入活动发生 A.在褶皱运动之前 B.在断层运动之后 C.在断层运动之前 D.在图中④处岩层形成之前 10.图中②处的山地成因是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 成山 D.断层上升成山 11.造成③处易成谷地的内因是 A.岩石破碎 B.挤压力大 C.张力影响 D.侵蚀作用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 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 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B.风能 C.水能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