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造函数的放缩法证数列型不等式问题的教学设计

基于构造函数的放缩法证数列型不等式问题的教学设计
基于构造函数的放缩法证数列型不等式问题的教学设计

基于构造函数的放缩法证数列型不等式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内在的函数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 一、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列求解问题的技巧,对于构造函数这方法,知道大致思路,但是不明确如何有效合理的构造能帮助解题,计算能力不是太过硬. 二、

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联系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以上理论,本节课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课前准备、引入实例)→授新设疑→质疑问难、论争辩难(进一步加深理解→突破难点)→沟通发展(反馈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目标

理解构造函数的功能,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构造函数达到放缩的目的,以此来解决问题,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构造函数的放缩法解决数列型不等式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构造函数的目的,厘清构造函数与问题所需放缩的方向,最终完成合理构造 难点:如何构造出符合题情的函数,如何放缩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问题引入

求证:)(6

6533

3ln 4

4ln 3

3ln 2

2ln *N n n n n

n

∈+-<++++Λ.

【师生互动】:师生一起观察本例,试图确定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数列、不等式、函数等),所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所考查的具体解题方法(放缩法等);还有引导学生能不能把问题简化,或者换一种方式方法来表

达,我以为理解题目不应只局限于“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而应体现在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目,或者能用一幅图、一条线段图、一些符号来表示对题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高三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数列和函数知识,因此选择这个中档问题为例,以期能唤起学生解答题目的欲望,应该有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以期揭示此类问题的解法本质.

第二部分——回顾放缩法

【师生互动】:根据此前师生一起探讨出来的此题可能要用到的放缩法,教师让学生按分组自行探讨回忆,竟可能的梳理出平时有涉及到的放缩的一些结论,或者方法技巧,或者相关的典型例题等,经过师生努力后得到如下常用结论或者是已证过的例子: (1)

2221441

124412121n n n n n ??=<=- ?--+??

; (2)

<

<; (3

2)n <≥;

(4) 1

2122

22(31)233(21)2213213

n n

n n

n

n

n

n

n +=?=-?>?->?->?<-;

(5)1

1115(1)112132(1)2

n

n n n +<+++++

=-n

k k 121

42的值; (2)求证:3

511

2

<∑=n

k k

.

附:解:(1)因为

22211

41

(21)(21)2121n n n n n =

=---+-+,

所以

2

1

2

12141

2121

n

k n

k

n n ==-

=-++∑ (2)因为

22

211411214121214

n n n n n ??<==- ?--+??-, 所以

2

1

1

11

112512135

212133n

k k

n n =??<+-++-<+= ?

-+??∑L

【设计意图】:通过对放缩法的回顾与整理,让学生尽量找到解题的“题感”,数学题的“数

感”,尽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解题思路跟现在所需求解的问题挂钩,由已知想未知,由未知想需知,为突破本节教学重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回顾如何建模——构造函数

【师生互动】:根据上述回顾,观察到不等式左侧结构齐整,联想到某个函数的模型,因此,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如何构造函数,如何构造跟不等式有关的函数模型,经过师生努力后得到如下常用结论: (1)1x e x ≥+;

(2)ln(1)x x ≥+或其变形ln 1x x ≥+ ; (3)当02

x π

<<

时,sin tan x x x <<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放缩法进一步整理,让学生找到跟函数有关的放缩方向,尽量引导学生努力地把握此题的方向,向最后的解题方案拟定而努力.

第四部分——拟定方案 【师生互动】:

(1)由需证不等式左侧有

ln x

x

得结构,再结合第三部分所回顾的常用结论,故可先构造函数有ln 1

ln 111x x x x x x x

≥+?≤-?≤-,

(2)根据以上构造的函数以及所证问题的左边,可得:

ln 2ln 3ln 4ln 3111

31()2343233

n n n n ++++<--+++L L (3)寻找11131()233n n --+

++L 与右边式子56

36

n n +-

的关系,故只需证出 11152336

n n

+++>

L 即可. (4)结合第二部分所回顾的常见结论及例子联想可知需将左侧式子分解,然后求和,然后

继续放缩:

111111111111

1123323456789221

3n n n n ??????+++=++++++++++++ ? ? ?+??????L L L 1115339933566918272336n n n n n ---??????>+++++++= ? ? ????????

L 【设计意图】:方案的核心就是构造了函数模型ln 1x x ≥+,突破了本节的重难点,从理解题目到构思解题方案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为对于本题,学生即使做到了理解,但仍

会感到无从下手.波利亚启发我们说“好的思路大多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和以前获得的知识.”因此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一道与它有关的题目吗?”我想,这个有关,并不一定就是一个曾经求解过的与当前题目紧密相关的题,而更可能是通过变化、转换或修改叙述方式,找到与某个题目的联系点,从而“重新叙述这道题目”拟定一个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五部分——执行方案

【师生互动】:教师根据第四部分的分析,按照所你定的方案边讲解边板书呈现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解:先构造函数有ln 1

ln 111x x x x x x x

≥+?≤-?

≤-,从而将2,3,4…3n 代入、相加可得:ln 2ln 3ln 4ln 3111

31()2343233

n n n n ++++<--+++L L 由于

111111111111

1123323456789221

3n n n n ??????+++=++++++++++++ ? ? ?+??????L L L 11153399335669182723

36n n n n n ---??????>+++++++= ? ? ????????L 所以ln 2ln 3ln 4ln 3556

313234366

n n n n n n +++++<--=-L . 【设计意图】:?假如这个方案是学生主动获得的,则不容易遗忘,反之,学生则很容易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因此,教师必须坚持让学生检查每一个步骤,以使学生真正确信每一步的正确性,而且通过教师的板书示范,使学生能更好的模仿训练,以至巩固.

第六部分——回顾、反思

【师生互动】:教师根据第五部分的解答,提醒学生再次回顾之前所拟定的方案,检查是否都按既定的方案彻底的执行了,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做合理调整的,或者有没需要验证的;最后反思整理,一起努力总结出本题的解题思路、策略:理解题意——回顾相关知识点或者方法——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反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反思的好习惯,达到对问题的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部分——巩固、整理

【师生互动】:教师给出以下例子,让学生分组限时练习(考虑到时间关系,一组一题),答案在学生解题过程用投影仪呈现出来后板书出,或者时间不够,就借用PPT 呈现,然后点评

学生的作业的优缺点. 练习1.证明:

ln 2ln 3ln 4ln (1)

(*,1)34514

n n n n N n n -++++<∈>+L 证明:构造函数()ln(1)(1)1(1)f x x x x =---+>,求导,可以得到: '12()111

x f x x x -=

-=

--,令'()0f x >有12x <<,令'

()0f x <有2x >, 所以()(2)0f x f ≤=,所以ln(1)2x x -≤-,令21x n =+有, 22ln 1n n ≤-

所以ln 112n n n -≤+,所以ln 2ln 3ln 4ln (1)

(*,1)34514

n n n n N n n -++++<∈>+L

练习2.已知11211

1,(1).2

n n n a a a n n +==+++证明2n a e <.

证明: 11111(1)(1)(1)2(1)2

n n n n n a a a n n n n +=+

+<++++,

然后两边取自然对数,可以得到111

ln ln(1)ln (1)2

n n n a a n n +<++++

然后运用ln(1)x x +<和裂项可以得到答案: 放缩思路:1211(1)2n n n a a n n +≤+

+?+ 1211

ln ln(1)ln 2n n n

a a n n +≤+++?+ 1211ln ln 2n n n a a n n +≤+++于是1211

ln ln 2

n n n a a n n +-≤++,

111

11211

11()111112(ln ln )()ln ln 12 2.12212

n n n i i n i

n i i a a a a i i n n ---+==--≤+?-≤-+=--<+-∑∑ 即2

1ln ln 2.n n a a a e -

练习3.求证:

11111ln(1)12312n n n

+++<+<++++L L 证明:提示: 121ln(1)ln ln ln ln 2111

n n n n

n n n n n +++=???=+++--L L

函数构造形式: 1

ln ,ln 1x x x x

<>-

当然本题的证明还可以运用积分放缩

如图,取函数1()f x x

=

, 首先: 1n

ABCF

n i S x -

ln |ln ln()n

n n i n i

i x n n i n x --?<==--?

取1i =有,

1

ln ln(1)n n n <--, 所以有1ln 22<, 1ln 3ln 23<-,…, 1ln ln(1)n n n <--, 1

ln(1)ln 1n n n <+-+,相加

后可以得到: 111

ln(1)231

n n +++<++L

另一方面1n ABDE n i S x ->?,从而有11

ln |ln ln()n

n n i n i

i x n n i n i x --?>==---?

取1i =有,

1

ln ln(1)1n n n >---, 所以有11ln(1)12n n +<+++L ,所以综上有11111

ln(1)12312n n n

+++<+<++++L L

练习4.已知函数()ln .f x x x =若0,0,:()()ln 2()().a b f a a b f a b f b >>++≥+-证明 证明:设函数()()(),(0)g x f x f k x k =+->

()ln ,()ln ()ln(),

0.()ln 1ln()1ln

,2()0,10.2

f x x x

g x x x k x k x x

x k g x x k x k x

x x k k g x x k k x k x =∴=+--'∴<<=+---=--'>>?>?<<--Q Q 令则有

∴函数()[,2

k g x k 在)上单调递增,在(0,]2

k

上单调递减.∴()g x 的最小值为()2

k g ,即总有()().2k g x g ≥而()()()ln (ln ln 2)()ln 2,2222

k k k k

g f f k k k k f k k =+-==-=-

()()ln 2,g x f k k ∴≥-即()()()ln 2.f x f k x f k k +-≥-

令,,x a k x b =-=则.k a b =+ ()()()()ln 2.

f a f b f a b a b ∴+≥+-+

()()ln 2()().f a a b f a b f b ∴++≥+-

【设计意图】: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研究”的主动学习,点评时的师生互动,增强了师生感情,一起构造了和谐、智慧的课堂. 七、教学反思

《怎样解题》是美国着名数学家波利亚所着的一本关于数学解题方法的书籍,虽然这本书编写的年代距今已很久远了,但书中所讲述的数学思维的新方法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看他对教师教学目的的解读.他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以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的经验.如今课改所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正暗合了这一思想吗?但是波利亚也提出了有关帮助的度的问题,即不能少,学生完全没有方向,就根本不会有提高;也不宜多,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同样不会有进步.最好的办法是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根据学生的情况,努力去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或指

出一个步骤.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课标对于数学活动的诠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其次,进一步理解了怎样解题的四个阶段(1、理解题目;2、拟定方案;、执行方案; 4、回顾. )波利亚所概括的这四个阶段,在以往的教学中本人虽或多或少的都有所体现,但相对于波利亚论述中所要达到的层次,还是有许多欠缺的.

2021年典型例题: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欧阳光明(2021.03.07) 所谓放缩法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对照证题目标进行合情合理的放大和缩小的过程,在使用放缩法证题时要注意放和缩的“度”,否则就不能同向传递了,此法既可以单独用来证明不等式,也可以是其他方法证题时的一个重要步骤。下面举例谈谈运用放缩法证题的常见题型。 一. “添舍”放缩 通过对不等式的一边进行添项或减项以达到解题目的,这是常规思路。 例1. 设a ,b 为不相等的两正数,且a 3-b 3=a 2-b 2,求证 143 <+<a b 。 证明:由题设得a 2+ab +b 2=a +b ,于是(a +b )2>a 2+ab + b 2=a +b ,又a +b >0,得a +b >1,又ab <14 (a +b )2,而(a +b )2=a +b +ab <a +b +14 (a +b )2,即34(a +b )2<a +b ,所以a +b <43,故有1<a +b <43 。 例2. 已知a 、b 、c 不全为零,求证: 证明:因为 a a b b a b b a b a b a b 22222 2342 22++= +++=++()>()≥,同理b bc c b c 222 +++>,c ac a c a 222+++>。

所以 a a b b b b c c c ac a a b c 22222232 ++++++++++>() 二. 分式放缩 一个分式若分子变大则分式值变大,若分母变大则分式值变小,一个真分式,分子、分母同时加上同一个正数则分式值变大,利用这些性质,可达到证题目的。 例3. 已知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求证: 12<++<a b c b a c c a b +++。 证明:由于a 、b 、c 为正数,所以a b c a a b c +++> ,b a c b a b c +++>,c a b c a b c +++>,所以 a b c b a c c a b a a b c b a b c c a b c +++++>++++++++=1,又a ,b ,c 为三角 形的边,故b +c >a ,则a b c +为真分数,则a b c a a b c +++<2,同理b a c b a b c +++<2,c a b c a b c +++<2, 故a b c b a c c a b a a b c b a b c c a b c +++++++++=++<++2222. 综合得12<++<a b c b a c c a b +++。 三. 裂项放缩 若欲证不等式含有与自然数n 有关的n 项和,可采用数列中裂项求和等方法来解题。 例4. 已知n ∈N*,求n 2n 131211<…+ +++。 证明:因为,则11213+ ++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欧阳勇 摘要: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卷,压轴题很多是数列型不等式,其中通常需要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它不但可以考查证明不等式和数列的各种方法,而且还可以综合考查其它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处理数列型不等式最重要要的方法为放缩法。放缩法的本质是基于最初等的四则运算,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其优点是能迅速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难点是变形灵活,技巧性强,放缩尺度很难把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在面对这类考题时,往往无从下笔.本文以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的证明为例,探究放缩法在其中的应用,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在黑暗是摸索的学生带来一盏明灯。 关键词:放缩法、不等式、数列、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主体: 一、常用的放缩法在数列型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1、裂项放缩法:放缩法与裂项求和的结合,用放缩法构造裂项求和,用于解决和式 问题。裂项放缩法主要有两种类型: (1)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某个数列的相邻两项的差,在求和时消去中间的项。 例1设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1412 2333n n n S a +=-?+,1,2,3, n =。设2n n n T S =, 1,2,3, n =,证明: 1 32 n i i T =< ∑。 证明:易得12(21)(21),3 n n n S +=--1132311()2(21)(21)22121n n n n n n T ++= =-----, 11223 111 31131111 11 ()()221212212121212121 n n i i i n n i i T ++===-=-+-++ ---------∑∑ = 113113()221212 n +-<-- 点评: 此题的关键是将12(21)(21)n n n +--裂项成1 11 2121 n n +---,然后再求和,即可达到目标。 (2)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3)n n ≥项之和,然后再结合其余条件进行二次放缩。 例2 已知数列{}n a 和{}n b 满足112,1(1)n n n a a a a +=-=-,1n n b a =-,数列{}n b 的

数列不等式(放缩法)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与技巧 一.常用公式 1. )1(11)1(12-<<+k k k k k 2. 1 21 12-+<<++k k k k k 3.22 k k ≥()4≥k 4.1232k k ???????≥(2≥k ) 5. ?? ????--≤!!(!k k k 1)11211 6.b a b a +≤+ 二.放缩技巧 所谓放缩的技巧:即欲证A B ≤,欲寻找一个(或多个)中间变量C ,使A C B ≤≤, 由A 到C 叫做“放”,由B 到C 叫做“缩”. 常用的放缩技巧 (1)若0,,t a t a a t a >+>-< (2) < > 11> n >= (3)21111111 (1)1(1)(1)1n n n n n n n n n n - =<<=->++-- (4 )= <=<= (5)若,,a b m R + ∈,则,a a a a m b b m b b +>< + (6)21111111 112!3!!222 n n -+++???+<+++???+ (7)22211111111 11(1)()()232231n n n +++???+<+-+-+???+--(因为211(1)n n n < -) (7)1111111112321111 n n n n n n n n n +++???+≤++???+=<+++++++ 或11111111 123222222n n n n n n n n n +++???+≥++???+==+++ (8 )1???+>???+== 三.常见题型 (一).先求和再放缩: 1.设1111 2612 (1) n S n n = ++++ +,求证:1n S < 2.设1n b n = (n N *∈),数列2{}n n b b +的前n 项和为n T ,求证:34 n T <

高考数学数列不等式证明题放缩法十种方法技巧总结(供参考)

1. 均值不等式法 例1 设.)1(3221+++?+?=n n S n 求证.2 )1(2)1(2 +<<+n S n n n 例2 已知函数bx a x f 211 )(?+=,若54)1(=f ,且)(x f 在[0,1]上的最小值为21,求证:.2121 )()2()1(1-+ >++++n n n f f f 例3 求证),1(2 21321 N n n n C C C C n n n n n n ∈>?>++++- . 例4 已知222121n a a a +++=,222121n x x x +++=,求证:n n x a x a x a +++ 2211≤1. 2.利用有用结论 例5 求证.12)1 211()511)(311)(11(+>-++++n n 例6 已知函数 .2,,10,)1(321lg )(≥∈≤x x f x f 对任意*∈N n 且2≥n 恒成立。 例7 已知1 12111,(1).2n n n a a a n n +==+++ )(I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n a n ≥≥; )(II 对ln(1)x x +<对0x >都成立,证明2n a e <(无理数 2.71828 e ≈) 例8 已知不等式21111[log ],,2232 n n N n n *+++>∈>。2[log ]n 表示不超过n 2log 的最大整数。设正数数列}{n a 满足:.2,),0(111≥+≤ >=--n a n na a b b a n n n 求证.3,][log 222≥+

数列综合应用(放缩法)教案资料

数列综合应用(1) ————用放缩法证明与数列和有关的不等式 一、备考要点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常常出现在高考的压轴题中, 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 综合运用数列与不等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 这类问题常常用到放缩法,而求解途径一般有两条: 一是先求和再放缩,二是先放缩再求和. 二、典例讲解 1.先求和后放缩 例1.正数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n S ,满足 12+=n n a S ,试求: (1)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1 1+=n n n a a b ,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 为n B ,求证:21

③.放缩后为差比数列,再求和 例4.已知数列{}n a 满足:11=a , )3,2,1()21(1Λ=+=+n a n a n n n .求证: 112 13-++-≥>n n n n a a ④.放缩后为裂项相消,再求和 例5.在m (m ≥2)个不同数的排列P 1P 2…P n 中, 若1≤i <j ≤m 时P i >P j (即前面某数大于后面某数), 则称P i 与P j 构成一个逆序. 一个排列的全部逆序的 总数称为该排列的逆序数. 记排列321)1()1(Λ-+n n n 的逆序数为a n ,如排列21的逆序数11=a ,排列321的 逆序数63=a . (1)求a 4、a 5,并写出a n 的表达式; (2)令n n n n n a a a a b 11+++=,证明: 32221+<++

(完整版)放缩法典型例题

放缩法典型例题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常常出现在高考的压轴题中,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列与不等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一类与数列和有关的不等式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常常用到放缩法,而求解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先求和再放缩,二是先放缩再求和. 一.先求和后放缩 例1.正数数列的前项的和,满足,试求: (1)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的前项的和为,求证: 解:(1)由已知得,时,,作差得: ,所以,又因为为正数数列,所以,即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由,得,所以 (2),所以 注:一般先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此数列的前项和能直接求和或者通过变形后求和,则采用先求和再放缩的方法来证明不等式.求和的方式一般要用到等差、等比、差比数列(这 里所谓的差比数列,即指数列满足条件)求和或者利用分组、裂项、倒序相加等方法来求和. 二.先放缩再求和 1.放缩后成等差数列,再求和 例2.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 求证:; (2)求证:

解:(1)在条件中,令,得,,又由条件有,上述两式相减,注意到得 ∴ 所以,, 所以 (2)因为,所以,所以 ; 2.放缩后成等比数列,再求和 例3.(1)设a,n∈N*,a≥2,证明:; (2)等比数列{a n}中,,前n项的和为A n,且A7,A9,A8成等差数列.设,数列{b n}前n项的和为B n,证明:B n<. 解:(1)当n为奇数时,a n≥a,于是,. 当n为偶数时,a-1≥1,且a n≥a2,于是 .(2)∵,,,∴公比. ∴..

∴.3.放缩后为差比数列,再求和 例4.已知数列满足:,.求证: 证明:因为,所以与同号,又因为,所以,即,即.所以数列为递增数列,所以,即,累加得:. 令,所以,两式相减得: ,所以,所以, 故得. 4.放缩后为裂项相消,再求和 例5.在m(m≥2)个不同数的排列P1P2…P n中,若1≤i<j≤m时P i>P(即前面某数大于后面某数),则称P i与P j构成一个逆序.一个排列的全部逆序的总数称为该排列的逆序数. 记排列的逆序数为a n,如排列21的逆序数,排列321的逆序数.j (1)求a4、a5,并写出a n的表达式; (2)令,证明,n=1,2,…. (2)因为,

典型例题: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所谓放缩法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 对照证题目标进行合情合理的放大和缩小的过程, 在使用 放缩法证题时要注意放和缩的 度”否则就不能同向传递了,此法既可以单独用来证明不等式,也可 以是其他方法证题时的一个重要步骤。下面举例谈谈运用放缩法证题的常见题型。 一. 添舍”放缩 通过对不等式的一边进行添项或减项以达到解题目的,这是常规思路。 例1.设a ,b 为不相等的两正数,且a 3— b 3 = a 4 5 — b 2,求证1a 2+ ab + b 2= a + b ,又 a + b >0,得 a + b > 1,又 ab < 4 (a + b ) 2,而(a + b ) 2 = a + b + ab 2 (a b C ) 一个分式若分子变大则分式值变大,若分母变大则分式值变小,一个真分式,分子、分母同时加 上同一个正数则分式值变大,禾U 用这些性质,可达到证题目的。 b 2 bc c 2 > b C , ?. c 2 ac a 2 > C a 。 5 2 所以 a 2 ab b 2 b 2 bc C 2 心 ac a 2 > 2 ( a b C ) 二. 分式放缩 例3.已知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求证:1< L + L + J < 2 o b C a C a b 证明:由于a b 、C 为正数,所以严> —,4 > J ,七 > —,所以 b C a b c a C a b c a b a b C

用用放缩法证明与数列和有关的不等式

用放缩法证明与数列和有关的不等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常常出现在高考的压轴题中,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列与不等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一类与数列和有关的不等式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常常用到放缩法,而求解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先求和再放缩,二是先放缩再求和. 一.先求和后放缩 例1.正数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n S ,满足12+=n n a S ,试求: (1)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11+= n n n a a b ,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为n B ,求证:2 1 a a ,又由条

证明数列不等式之放缩技巧及缩放在数列中的应用大全

证明数列不等式之放缩技巧以及不等式缩放在数列中应用 大全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 一、利用数列的单调性 例1.证明:当Z n n ∈≥,6时, (2) 12 n n n +<. 证法一:令)6(2) 2(≥+=n n n c n n ,则0232)2(2)3)(1(1211<-=+-++= -+++n n n n n n n n n n c c , 所以当6n ≥时,1n n c c +<.因此当6n ≥时,6683 1.644 n c c ?≤==< 于是当6n ≥时, 2 (2) 1.2n n +< 证法二:可用数学归纳法证.(1)当n = 6时, 66(62)483 12644 ?+==<成立. (2)假设当(6)n k k =≥时不等式成立,即(2) 1.2 k k k +< 则当n =k +1时, 1(1)(3)(2)(1)(3)(1)(3) 1.222(2)(2)2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由(1)、(2)所述,当n≥6时,2 (1) 12 n n +<. 二、借助数列递推关系 例2.已知12-=n n a .证明: ()23 11112 3 n n N a a a *++++ <∈. 证明:n n n n n a a 121121************?=-?=-<-=+++ , ∴3 2])21(1[321)21(...12111112122132<-?=?++?+<+++= -+n n n a a a a a a S . 例3. 已知函数f(x)=52168x x +-,设正项数列{}n a 满足1a =l,()1n n a f a +=. (1) 试比较n a 与 5 4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 设数列{}n b 满足n b =54-n a ,记S n=1 n i i b =∑.证明:当n≥2时,Sn <14(2n -1). 分析:比较大小常用的办法是作差法,而求和式的不等式常用的办法是放缩法。 解:(1) 因为10,0,n n a a +>>所以1680,0 2.n n a a -><<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问题的方法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问题的两条途径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常常出现在高考的压轴题中,是历年命题的热点,解决这类问题常常用到放缩法。用放缩法解决“数列+不等式”问题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先放缩再求和,二是先求和再放缩。 1、 先放缩再求和 例1 (05年湖北理)已知不等式],[log 2 1131212n n >+++Λ其中n 为不大于2的整数,][log 2n 表示不超过n 2log 的最大整数。设数列{}n a 的各项为正且满足111),0(--+≤>=n n n a n na a b b a )4,3,2(Λ=n ,证明:] [log 222n b b a n +<,Λ5,4,3=n 分析:由条件11--+≤ n n n a n na a 得:n a a n n 1111+≥- n a a n n 1111≥-∴- )2(≥n 1111 21-≥---n a a n n (2) 11112≥-a a 以上各式两边分别相加得: 2 1111111++-+≥-Λn n a a n 2 111111++-++≥∴Λn n b a n ][log 2 112n b +> )3(≥n =b n b 2][log 22+ ∴ ][log 222n b b a n +< )3(≥n 本题由题设条件直接进行放缩,然后求和,命题即得以证明。 例2 (04全国三)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满足:n n n a S )1(2-+=, 1≥n

(1)写出数列}{n a 的前三项1a ,2a ,3a ; (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3)证明:对任意的整数4>m ,有8 711154<+++m a a a Λ 分析:⑴由递推公式易求:a 1=1,a 2=0,a 3=2; ⑵由已知得:1112(1)2(1)n n n n n n n a S S a a ---=-=+----(n>1) 化简得:1122(1)n n n a a --=+- 2)1(2)1(11---=---n n n n a a ,]32) 1([232)1(11+--=+---n n n n a a 故数列{32)1(+-n n a }是以3 21+-a 为首项,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故1)2)(31(32)1(---=+-n n n a ∴22[2(1)]3 n n n a -=-- ∴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2[2(1)]3 n n n a -=--. ⑶观察要证的不等式,左边很复杂,先要设法对左边的项进行适当的放缩,使之能够求和。而左边=232451113111[]221212(1) m m m a a a -+++=+++-+--L L ,如果我们把上式中的分母中的1±去掉,就可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公式求和,由于-1与1交错出现,容易想到将式中两项两项地合并起来一起进行放缩,尝试知:32322121121121+>++-, 43432121121121+<-++,因此,可将1 212-保留,再将后面的项两两组合后放缩,即可求和。这里需要对m 进行分类讨论,(1)当m 为偶数)4(>m 时, m a a a 11154+++Λ)11()11(11654m m a a a a a +++++=-Λ )2 12121(2321243-++++< m Λ )2 11(4123214--?+=m 8321+<87=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经典例题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 主要放缩技能: 1.211111111(1)(n 1)1n n n n n n n n -=<<=-++-- 2221144112()141(21)(21)21214 n n n n n n n <===--+--+- ==>= ==<= =<= == =< = = 5. 121122211(21)(21)(22)(21)(21)2121 n n n n n n n n n n ---<==-------- 6. 111 22(1)11(1)2(1)22(1)2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

例1.设函数2*2()1x x n y n N x -+=∈+的最小值为n a ,最大值为n b , 且n c =(1)求n c ;(2)证明: 4444123111174n c c c c ++++ < 例2.证明:1611780<+ ++< 例3.已知正项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为n s ,且12n n n a s a + =,*n N ∈; (1)求证:数列{} 2n s 是等差数列; (2)解关于数列n 的不等式:11()48n n n a s s n ++?+>- (3)记312311112,n n n n b s T b b b b = = ++++,证明:312n T <<

例4. 已知数列{}n a 满足:n a n ?????? 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且121n n n a a n ++=+; (1) 求n a ;(2 12n na +++< 例5.在数列{}n a 中,已知1112,2n n n n a a a a a ++==-; (1)求n a ;(2)证明:112233(1)(1)(1)(1)3n n a a a a a a a a -+-+-++-< 例6. 数列{}n a 满足:11122,1()22 n n n n n a a a n a ++==++; (1)设2n n n b a =,求n b ;(2)记11(1)n n c n n a +=+,求证:12351162 n c c c c ≤++++<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word版本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 一、常用的放缩法在数列型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1、裂项放缩法:放缩法与裂项求和的结合,用放缩法构造裂项求和,用于解决和式问题。裂项放缩法 主要有两种类型: (1)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某个数列的相邻两项的差,在求和时消去中间的项。 例1设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1412 2333n n n S a +=-?+,1,2,3,n =L 。设2n n n T S =,1,2,3,n =L ,证明: 1 3 2 n i i T =< ∑。 证明:易得12(21)(21),3 n n n S +=--11 32311()2(21)(21)22121n n n n n n T ++==-----, 112231 11 3113111111 ()()221212212121212121n n i i i n n i i T ++===-=-+-++---------∑∑L = 113113()221212 n +-<-- 点评: 此题的关键是将12(21)(21)n n n +--裂项成1 11 2121 n n +---,然后再求和,即可达到目标。 (2)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3)n n ≥项之和,然后再结合其余条件进行二次放缩。 例 2 已知数列{}n a 和{}n b 满足112,1(1)n n n a a a a +=-=-,1n n b a =-,数列{}n b 的前n 和为n S , 2n n n T S S =-; (I )求证:1n n T T +>; (II )求证:当2n ≥时,2n S 711 12 n +≥ 。 证明:(I )1111111 ()2322122n n T T n n n n n n +-=+++-++++++++L L 11121221n n n = +- +++10(21)(22) n n =>++ ∴1n n T T +>. (II )112211222222,n n n n n n S S S S S S S S ---≥∴=-+-++-+Q L 1221122n n T T T T S --=+++++L 由(I )可知n T 递增,从而12222n n T T T --≥≥≥L ,又11217,1,212T S T = ==, 12211222n n n S T T T T S --∴=+++++L 21171711 (1)(1)112212 n n T T S n +≥-++=-++= 即当2n ≥时,2n S 711 12 n +≥。 点评:此题(II )充分利用(I )的结论,n T 递增,将2n S 裂成1122112222n n n n S S S S S S S ----+-++-+L 的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裂项求和,等比数列求和,二项式定理结合放缩法证明常规数列型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利用放缩法证明常规数列型不等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探究放缩法解决数列型不等式的过程,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观点,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证明数列型不等式的四种放缩技巧。 2.体会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时放大或缩小的“度”。 教学过程: 一、高考背景: 压轴题很多是数列型不等式,其中通常需要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它不但可以考查证明不等式和数列的各种方法,而且还可以综合考查其它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而处理数列型不等式最重要要的方法为放缩法。但近几年的广东高考对数列的考查难度有所降低,对放缩法的要求上回归到常规题型中。 二、常见放缩方法: 1.裂项放缩 {}{}. 1:n ,)1(1.1<+= n n n n n S S a n n a a 求证,项和为的前且的通项公式为已知数列例 小结:可求和先求和,先裂项后放缩。

{}{}. 2:n ,1.12<=n n n n n S S a n a a 求证,项和为的前且的通项公式为已知数列变式 小结:不能求和先放缩,后裂项求和,再放缩。 4 7)2013(2< n S 上,同广东变式? 小结:放大不宜过大,缩小不宜过小,把握放缩的“度”。 2.等比放缩 例2【2012广东】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 n n n a a 231n -=的通项公式为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 ,有2 3< n S 小结:先放缩构造成等比数列,再求和,最后二次放缩实现目标转化。

证明数列不等式的常用放缩方法技巧(含答案)

证明数列不等式的常用放缩方法技巧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a a >+12; n n n >+)1(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如:4lg 16lg 15lg )2 5lg 3lg ( 5lg 3lg 2 =<=+n n n n (5)利用常用结论: Ⅰ. 的放缩 Ⅱ. 2 1k 的放缩(1) : 2111(1)(1) k k k k k <<+-(程度大) Ⅲ. 21k 的放缩(2):2 2 111111()1(1)(1)211 k k k k k k < ==+-+--+(程度小) Ⅳ. 2 1k 的放缩(3):2214112()412121k k k k <=+--+(程度更小) Ⅴ. 分式放缩还可利用真(假)分数的性质:)0,0(>>>++>m a b m a m b a b 和)0,0(>>>++

数列型不等式放缩技巧九法

数列型不等式的放缩技巧九法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九种: 一 利用重要不等式放缩 1. 均值不等式法 例1 设.)1(3221+++?+?=n n S n 求证.2 )1(2)1(2 +<<+n S n n n 解析 此数列的通项为.,,2,1,)1(n k k k a k =+= 2121)1(+=++<+++=+<∑=n n n k S n k n ,就放过“度”了! ②根据所证不等式的结构特征来选取所需要的重要不等式,这里 n a a n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2 21111++≤ ++≤ ≤++ 其中,3,2=n 等的各式及其变式公式均可供选用。 例2 已知函数bx a x f 2 11)(?+= ,若54 )1(=f ,且)(x f 在[0,1]上的最小值为21,求证:.21 2 1)()2()1(1-+>++++n n n f f f (02年全国联赛山东预赛题) 简析 )221 1()()1()0(2 2114111414)(?->++?≠?->+-=+=n f f x x f x x x x .21 2 1)21211(41)2211()2211(1 12-+=+++-=?-++?-++-n n n n n 例3 求证),1(2 2 1321N n n n C C C C n n n n n n ∈>?>++++- . 简析 不等式左边=++++n n n n n C C C C 32112222112-++++=-n n n n n 122221-?????> =2 1 2 -?n n ,故原结论成立. 2.利用有用结论 例4 求证.12)1 211()511)(311)(11(+>-++++n n 简析 本题可以利用的有用结论主要有: 法1 利用假分数的一个性质)0,0(>>>++>m a b m a m b a b 可得 >-??122563412n n =+??n n 212674523 )12(212654321+?-??n n n ?12)1 22563412(2+>-??n n n 即.12)1211()511)(311)(11(+> -++++n n 法2 利用贝努利不等式)0,1,2,(1)1(≠->≥∈+>+*x x n N n nx x n 的一个特例

基于构造函数的放缩法证数列型不等式问题的教学设计

基于构造函数的放缩法证数列型不等式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内在的函数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 一、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列求解问题的技巧,对于构造函数这方法,知道大致思路,但是不明确如何有效合理的构造能帮助解题,计算能力不是太过硬. 二、 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联系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以上理论,本节课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课前准备、引入实例)→授新设疑→质疑问难、论争辩难(进一步加深理解→突破难点)→沟通发展(反馈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目标 理解构造函数的功能,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构造函数达到放缩的目的,以此来解决问题,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构造函数的放缩法解决数列型不等式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构造函数的目的,厘清构造函数与问题所需放缩的方向,最终完成合理构造 难点:如何构造出符合题情的函数,如何放缩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问题引入 求证:)(6 6533 3ln 4 4ln 3 3ln 2 2ln *N n n n n n ∈+-<++++Λ. 【师生互动】:师生一起观察本例,试图确定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数列、不等式、函数等),所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所考查的具体解题方法(放缩法等);还有引导学生能不能把问题简化,或者换一种方式方法来表

放缩法在不等式的应用

放缩法在不等式的应用 所谓放缩法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对照证题目标进行合情合理的放大和缩小的过程,在使用放缩法证题时要注意放和缩的“度”,否则就不能同向传递了,此法既可以单独用来证明不等式,也可以是其他方法证题时的一个重要步骤。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添舍”放缩 通过对不等式的一边进行添项或减项以达到解题目的,这是常规思路。 例1. 设a ,b 为不相等的两正数,且a 3-b 3=a 2-b 2,求证143 <+<a b 。 例2. 已知a 、b 、c 不全为零,求证: a a b b b b c c c ac a a b c 22222232 ++++++++++>() 二. 分式放缩 一个分式若分子变大则分式值变大,若分母变大则分式值变小,一个真分式,分子、分母同时加上同一个正数则分式值变大,利用这些性质,可达到证题目的。 例3. 已知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求证:12< ++<a b c b a c c a b +++。 三. 裂项放缩 若欲证不等式含有与自然数n 有关的n 项和,可采用数列中裂项求和等方法来解题。 例4. 已知n ∈N*,求n 2n 13 12 11<…+ ++ + 。 例5. 已知* N n ∈且)1n (n 3221a n +++?+ ?=Λ,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

数列微专题——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 一、常见的放缩变形: (1) ()()211111n n n n n <<+-, ()()22111111111211n n n n n n ?? <==- ?--+-+?? , ()()22 211411111412121221214 n n n n n n n ??<==- ?--+-+??- (2 =, 从而有: 22 -= < << (3)分子分母同加常数:()()0,0,0,0b b m b b m b a m a b m a a m a a m ++>>>>>>>>++ (4) () ()()()()()() 1 2 1 22222121212221212 1n n n n n n n n n n n --=<=------- ()1112,21 21 n n n n N * -=- ≥∈-- 可推广为: () ()()()()()() 1 2 1 111111n n n n n n n n n n n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1112,2,,1 1 n n n k k n N k k * -=- ≥≥∈--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4211n n S n a +=-+,且11a = (1)求证: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并求出{}n a 的通项公式 (2 )设n b =,数列{}n b 的前n 项和为n T ,求证:32 n T <

例2:设数列{}n a 满足:111,3,n n a a a n N * +==∈,设n S 为数列{}n b 的前n 项和,已知10b ≠, 112,n n b b S S n N *-=?∈ (1)求数列{}{},n n a b 的通项公式 (2)求证:对任意的n N *∈且2n ≥,有2233 11 13 2 n n a b a b a b ++ + <--- 例3:已知正项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1 2,n n n a S n N a *+ =∈ (1)求证:数列{} 2 n S 是等差数列 (2)记数列3 12 111 2,n n n n b S T b b b == +++ ,证明:312n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