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一.基础理论知识

需要的已知条件包括:

1.1)震源函数

2)地层速度(波速) 3)边界条件

2.弹性波方程:?????????+??=??+??+??=??)

()()(222222

22222

222z w x w v t w t S z u x u

v t u s p 声波方程的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

对于二维速度-深度模型,地下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可以近似地用声波方程描述:

)()(2222

222t S z

u x u v t u +??+??=?? (4-1) (,)v x z 是介质在点(x , z )处的纵波速度,u 为描述速度位或者压力的波场,)(t s 为震

源函数。

为求式(4-1)的数值解,必须将此式离散化,即用有限差分来逼近导数,用差商代替微商。为此,先把空间模型网格化(如图4-1所示)。

设x 、z 方向的网格间隔长度为h ?,t ?为时间采样步长,则有:

h i x ?= (i 为正整数)

h j z ?= (j 为正整数)t n t =? (n 为正整数)

k j i u , 表示在(i,j)点,k 时刻的波场值。

将1

,+k j i u 在(i,j)点k 时刻用Taylor 展式展开:

z

?,i j

1,i j

+2,i j

+1,i j

-2,i j

-,2

i j -,2

i j +,1i j +,1

i j -1,1i j -+1,2

i j -+2,1i j -+2,2

i j -+1,2

i j ++2,2

i j ++1,1

i j +-2,1i j +-1,1i j ++2,1i j ++1,1i j --1,2i j +-2,2i j +-2,

2i j --2,1

i j --1,2i j --x

?

)(*21*22*2

2*,1,t o t t u

t t

u u

u

t

k t t k t k j

i k j

i ?+???+

???+=?=?=+

(4-2)

将1

,-k j i u 在(i,j)点k 时刻用Taylor 展式展开:

)(*21*22*2

2*,1,t o t t u t t

u u

u

t

k t t

k t k j

i k j

i ?+???+

???-=?=?=-

(4-3)

将上两式相加,略去高阶小量,整理得(i,j)点k 时刻的二阶时间微商为:

2

1

,,1,222t

u u u t u k j

i k j i k j i ?+-=??-+ (4-4)

对于空间微分,采用四阶精度差分格式,(以X 方向为例)即将1

,2++k j i u 、1

,1++k j i u 、1

,1+-k j i u

1,1++k j i u 分别在(i,j)点k 时刻展开到四阶小量,消除四阶小量并解出二阶微分得:

}25][34][121{1,,1,1,2,22

22k j i k

j i k j i k j i k j i u u u u u x

x u -+++-?=??+-+- (4-5) 同理可得:

}25][34][12

1{1,1

,1,2,2,222k j i k

j i k j i k j i k j i u u u u u z z u -+++-?=??+-+- (4-6)

这就实现了用网个点波场值的差商代替了偏微分方程的微商,将上三个式子代入(4-1)式中得:

}25][34][121{2,,1,1,2,22

221,,1,k j i k j

i k j i k j i k j i k j

i k j

i k j

i u u u u u h t v u

u

u

-+++-??+-=+-+--+

k j i k

j i k j i k j i k j i u u u u u h

t v ,,1,1,2,22

2225][34][121{-+++-??++-+-}

)(**)(*)(00j j i i t s --+δδ

(4-7)

式中),(j i v 为介质速度的空间离散值,h ?是空间离散步长,t ?为时间离散步长,)(k s 为震源函数,关于)(k s 一般使用一个理论的雷克型子波代替,即:

ft t f t s e πγπ2cos )/2()(2

2-= (4-8)

上式中,t 为时间, f 为中心频率,一般取为20-40HZ ,γ为控制频带宽度的参数,

一般取3-5。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需把此震源函数离散,参与波场计算。)

(*)(00j j i i --δδ确定震源位置。

稳定性条件:8

3

/*max <

??h t v (4-8)

这里max v 表示的是地下介质的最大波速;若地下介质网格间隔、最小速度、及时间采样间隔不符合(4-8)式时,第推求解(4-7)式,波场值会出现误差(高阶小量)累积,出现不稳定现象。 频散关系式:

)/(min N Gf v h ≤? (4-9)

式中min v 为最小速度,N f 为Nyquist 频率。一般取震源子波中的主频f 的2倍值参与计算,G 为每个波长所占的网格点数,对于空间二阶差分、时间二阶差分G 取8,而对于空间为四阶差分的情况则G 取4方能有效减少频散。

二.实验步骤

1、 应用声波方程作为正演模拟的波动方程,忽略转换波的产生、传播;

2、 将所提供震源函数离散后绘图;

震源函数为雷克子波,离散绘图如下: fm=30; r=3; t=0.002; for n=1:200

w(n)=exp(-(2*pi*fm/r)^2*(t*n)^2)*cos(2*pi*fm*t*n); end

figure(1),plot(w);

3、对于小模型,整个区域的速度值可设为常数,即只有一种介质,将震源点放在模型中间,

分别记录两个时刻的波前快照(即区域内所有网格点的波场值)。第一时刻为地震波还未传播到边界上的某时刻。

由稳定条件,设v为2000,可以令DT=0.001,DH=5,此时精度较高,且满足频散关系

程序,图形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3

#define FM 30

#define R 3

#define KN 200

#define XN 101

#define ZN 101

#define DH 5

#define DT 0.001

void main()

{

FILE *fp;

int i,j,k,m,n;

float u1[XN][ZN],u2[XN][ZN],u3[XN][ZN],u4[XN][ZN],f[XN][ZN]; //不能直接初值为0

float u5[XN][ZN],v[XN][ZN],w[KN],uu0,uu1,uu2;

for(k=0;k

w[k]=exp(-(2*PI*FM/R)*(2*PI*FM/R)*(k*DT)*(k*DT))*cos(2*PI*FM*k*DT);

for(i=0;i

for(j=0;j

{if(i==50&&j==50)

f[i][j]=1;

else f[i][j]=0;

}

for(i=0;i

for(j=0;j

{ u1[i][j]=0.0;

u2[i][j]=0.0;

u3[i][j]=0.0;

u4[i][j]=0.0;

v[i][j]=2000; //速度相同表示同一介质

}

for(k=0;k

{for(i=2;i

for(j=2;j

{uu0=(v[i][j])*(v[i][j])*(DT/DH)*(DT/DH);

uu1=-1.0/12*(u2[i-2][j]+u2[i+2][j])+4.0/3*(u2[i-1][j]+u2[i+1][j])-5.0/2*u2[i][j];

uu2=-1.0/12*(u2[i][j-2]+u2[i][j+2])+4.0/3*(u2[i][j-1]+u2[i][j+1])-5.0/2*u2[i][j];

u3[i][j]=2*u2[i][j]-u1[i][j]+uu0*uu1+uu0*uu2+w[k]*f[i][j];

}

for(m=0;m

for(n=0;n

{u1[m][n]=u2[m][n];

u2[m][n]=u3[m][n];

}

if(k==100)

for(m=0;m

for(n=0;n

u4[m][n]=u3[m][n];//记录波前快照,中间点

}

if((fp=fopen("wavefront.dat","w"))!=NULL)

{fprintf(fp,"%d\n",XN);

fprintf(fp,"%d\n",ZN);

for(i=0;i

for(j=0;j

fprintf(fp,"%f\n",u4[i][j]);

fclose(fp);

}

}

第二时刻为地震波已经传播到边界上的某时刻,体会其人工边界反射;

程序图形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3

#define FM 30

#define R 3

#define KN 200

#define XN 101

#define ZN 101

#define DH 5

#define DT 0.001

void main()

{

FILE *fp;

int i,j,k,m,n;

float u1[XN][ZN],u2[XN][ZN],u3[XN][ZN],u4[XN][ZN],f[XN][ZN]; //不能直接初值为0 float u5[XN][ZN],v[XN][ZN],w[KN],uu0,uu1,uu2;

for(k=0;k

w[k]=exp(-(2*PI*FM/R)*(2*PI*FM/R)*(k*DT)*(k*DT))*cos(2*PI*FM*k*DT);

for(i=0;i

for(j=0;j

{if(i==50&&j==50)

f[i][j]=1;

else f[i][j]=0;

}

for(i=0;i

for(j=0;j

{ u1[i][j]=0.0;

u2[i][j]=0.0;

u3[i][j]=0.0;

u4[i][j]=0.0;

v[i][j]=2000; //速度相同表示同一介质

}

for(k=0;k

{for(i=2;i

for(j=2;j

{uu0=(v[i][j])*(v[i][j])*(DT/DH)*(DT/DH);

uu1=-1.0/12*(u2[i-2][j]+u2[i+2][j])+4.0/3*(u2[i-1][j]+u2[i+1][j])-5.0/2*u2[i][j];

uu2=-1.0/12*(u2[i][j-2]+u2[i][j+2])+4.0/3*(u2[i][j-1]+u2[i][j+1])-5.0/2*u2[i][j];

u3[i][j]=2*u2[i][j]-u1[i][j]+uu0*uu1+uu0*uu2+w[k]*f[i][j];

}

for(m=0;m

for(n=0;n

{u1[m][n]=u2[m][n];

u2[m][n]=u3[m][n];

}

if(k==160) //只需改动K值,即显示边界反射

for(m=0;m

for(n=0;n

u4[m][n]=u3[m][n];//记录波前快照,边界

}

if((fp=fopen("wavefront.dat","w"))!=NULL)

{fprintf(fp,"%d\n",XN);

fprintf(fp,"%d\n",ZN);

for(i=0;i

for(j=0;j

fprintf(fp,"%f\n",u4[i][j]);

fclose(fp);

}

}

4、对于大模型,定义为水平层状速度模型;做两个实验,一是将震源点放在区域表层任一

点,记录下某些时刻的波前快照,体会地震波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规律,指出哪是反射波,哪是透射波;

这时取小模型的常量,为减少频散,速度v至少为2400

程序图形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3

#define FM 30

#define R 3

#define KN 200

#define XN 200

#define ZN 100

#define DH 5

#define DT 0.001

void main()

{

FILE *fp;

int i,j,k,m,n;

float u1[XN][ZN],u2[XN][ZN],u3[XN][ZN],u4[XN][ZN],u5[XN][ZN]; //不能直接初值为0

float f[XN][ZN],v[XN][ZN],w[KN],uu0,uu1,uu2;

for(k=0;k

w[k]=exp(-(2*PI*FM/R)*(2*PI*FM/R)*(k*DT)*(k*DT))*cos(2*PI*FM*k*DT);

for(i=0;i

for(j=0;j

{ u1[i][j]=0.0;

u2[i][j]=0.0;

u3[i][j]=0.0;

u4[i][j]=0.0;

f[i][j]=0.0;

if (j<=30)

v[i][j]=2400; //第一层速度为2400

else

v[i][j]=3000; //第二层速度为3000

}

f[100][10]=1; //定义f函数,在100,10为1

for(k=0;k

{for(i=2;i

for(j=2;j

{uu0=(v[i][j])*(v[i][j])*(DT/DH)*(DT/DH);

uu1=-1.0/12*(u2[i-2][j]+u2[i+2][j])+4.0/3*(u2[i-1][j]+u2[i+1][j])-5.0/2*u2[i][j];

uu2=-1.0/12*(u2[i][j-2]+u2[i][j+2])+4.0/3*(u2[i][j-1]+u2[i][j+1])-5.0/2*u2[i][j];

u3[i][j]=2*u2[i][j]-u1[i][j]+uu0*uu1+uu0*uu2+w[k]*f[i][j];

u5[i][k]=u1[i][10]; //地震记录

}

for(m=0;m

for(n=0;n

{u1[m][n]=u2[m][n];

u2[m][n]=u3[m][n];

}

if(k==100)

for(m=0;m

for(n=0;n

u4[m][n]=u3[m][n];//记录波前快照

}

if((fp=fopen("wavefront.dat","w"))!=NULL)

{fprintf(fp,"%d\n",XN);

fprintf(fp,"%d\n",ZN);

for(i=0;i

for(j=0;j

fprintf(fp,"%f\n",u4[i][j]);

fclose(fp);

}

}

反射波

透射波

二是合成一个地震记录,即记录下与震源同一深度点的各点所有时刻的波场值,并指出记录上的同向轴分别对应哪些波?

这时取小模型的常量,为减少频散,速度v至少为2400

程序图像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3

#define FM 30

#define R 3

#define KN 200

#define XN 200

#define ZN 200

#define DH 5

#define DT 0.001

void main()

{

FILE *fp;

int i,j,k,m,n;

float u1[XN][ZN],u2[XN][ZN],u3[XN][ZN],u4[XN][ZN],u5[XN][ZN]; //不能直接初值为0 float f[XN][ZN],v[XN][ZN],w[KN],uu0,uu1,uu2;

for(k=0;k

w[k]=exp(-(2*PI*FM/R)*(2*PI*FM/R)*(k*DT)*(k*DT))*cos(2*PI*FM*k*DT);

for(i=0;i

for(j=0;j

{ u1[i][j]=0.0;

u2[i][j]=0.0;

u3[i][j]=0.0;

u4[i][j]=0.0;

f[i][j]=0.0;

if (j<=30)

v[i][j]=2400; //第一层速度为2400

else

v[i][j]=3100; //第二层速度为3100

}

f[100][10]=1; //定义f函数,在100,10为1

for(k=0;k

{for(i=2;i

for(j=2;j

{uu0=(v[i][j])*(v[i][j])*(DT/DH)*(DT/DH);

uu1=-1.0/12*(u2[i-2][j]+u2[i+2][j])+4.0/3*(u2[i-1][j]+u2[i+1][j])-5.0/2*u2[i][j];

uu2=-1.0/12*(u2[i][j-2]+u2[i][j+2])+4.0/3*(u2[i][j-1]+u2[i][j+1])-5.0/2*u2[i][j];

u3[i][j]=2*u2[i][j]-u1[i][j]+uu0*uu1+uu0*uu2+w[k]*f[i][j];

u5[i][k]=u1[i][10]; //地震记录

}

for(m=0;m

for(n=0;n

{u1[m][n]=u2[m][n];

u2[m][n]=u3[m][n];

}

if(k==100)

for(m=0;m

for(n=0;n

u4[m][n]=u3[m][n];//记录波前快照

}

if((fp=fopen("sei_record.dat","w"))!=NULL)

{fprintf(fp,"%d\n",XN/2); fprintf(fp,"%d\n",KN); for(i=0;i

fprintf(fp,"%f\n",u5[i][j]); fclose(fp); } }

从上向下看的两条直线为与震源同深度点的各点所有时刻的波场值,在向下与两直线紧邻的双曲线为第二层界面反射的记录。

三. 通过实验所发现的问题和认识

(1) 在用C 语言写程序时,很多小问题不注意比如将i=i+2写成i+2,在m ,n 循环中出现i ,

j 等等,导致无限循环,数据过大,不能出现dat 文件等问题。经过这次试验对C 语言和matlab 的使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程序成图时,图形不合适,调试数据时出现The data file length error! 按照

8

3/*m a x <

??h t v ,)/(min N Gf v h ≤? 对数据进行多次修改,得到较合理的图形。 (3)通过这次试验对地下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声波方程有了深刻的认识。

计算机仿真与建模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 计算机仿真与建模 实验报告 题目:理发店的服务过程仿真 姓名:XXXX 班级:计科XXXX班 学号:0909XXXX 日期:2013XXXX

理发店的服务过程仿真 1 实验案例 (2) 1.1 案例:理发店系统研究 (2) 1.1.1 问题分析 (3) 1.1.2 模型假设 (3) 1.1.3 变量说明 (3) 1.1.4 模型建立 (3) 1.1.5 系统模拟 (4) 1.1.6 计算机模拟算法设计 (5) 1.1.7 计算机模拟程序 (6) 1实验案例 1.1 案例:理发店模拟 一个理发店有两位服务员A和B顾客随机地到达该理发店,每分钟有一个顾客到达和没有顾客到达的概率均是1/2 , 其中60%的顾客理发仅用5分钟,另外40%的顾客用8分钟. 试对前10分钟的情况进行仿真。 (“排队论”,“系统模拟”,“离散系统模拟”,“事件调度法”)

1.1.1 问题分析 理发店系统包含诸多随机因素,为了对其进行评判就是要研究其运行效率, 从理发店自身利益来说,要看服务员工作负荷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增加员工等考 虑。从顾客角度讲,还要看顾客的等待时间,顾客的等待队长,如等待时间过长 或者等待的人过多,则顾客会离开。理发店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排队系统,可以用 排队论有关知识来研究。 1.1.2 模型假设 1. 60%的顾客只需剪发,40%的顾客既要剪发,又要洗发; 2. 每个服务员剪发需要的时间均为5分钟,既剪发又洗发则花8分钟; 3. 顾客的到达间隔时间服从指数分布; 4. 服务中服务员不休息。 1.1.3 变量说明 u :剪发时间(单位:分钟),u=5m ; v: 既剪发又理发花的时间(单位:分钟),v=8m ; T : 顾客到达的间隔时间,是随机变量,服从参数为λ的指数分布,(单位: 分钟) T 0:顾客到达的平均间隔时间(单位:秒),T 0=λ 1; 1.1.4 模型建立 由于该系统包含诸多随机因素,很难给出解析的结果,因此可以借助计算机 模拟对该系统进行模拟。 考虑一般理发店的工作模式,一般是上午9:00开始营业,晚上10:00左 右结束,且一般是连续工作的,因此一般营业时间为13小时左右。 这里以每天运行12小时为例,进行模拟。 这里假定顾客到达的平均间隔时间T 0服从均值3分钟的指数分布, 则有 3小时到达人数约为603 603=?人, 6小时到达人数约为1203 606=?人, 10小时到达人数约为2003 6010=?人, 这里模拟顾客到达数为60人的情况。 (如何选择模拟的总人数或模拟总时间)

伯努利方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通过定性分析实验,提高动态水力学中许多水力现象的实验分析能力; 2.通过定量测量实验,可以进一步掌握增压管中流体力学的能量转换特性,验证流体总流量恒定的伯努利方程,掌握测压管头线的实验测量技巧和绘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定性分析实验 (1)确认相同静态液体的测压管的头线是水平线。 实验表明,在阀门完全关闭并稳定后,每个压力计管液位的连接线均为水平线。此时,滑动标尺的读数值为水在流动前的总能量头。 (2)观察不同流量下某段液压元件的变化规律。 (3)验证动态水压力是否根据均匀流段上的静水压力规则分布。 (4)遵守过程中总能量斜率线的变化规律。

(5)观察压力计头线的变化规律。 (6)沿管道的压力分布是通过使用压力计的头线来判断的。 2.定量分析实验-伯努利方程验证和测压管头线测量分析实验 实验方法和步骤:在恒定流量的情况下,改变流量两次,一次打开阀门很大,以至于1号测量管的液位接近可读范围内的最低点。流量稳定后,测量并记录每个压力测量管的液位读数,并同时测量并记录实验流量。 三,数据处理及结果要求 1.记录相关信息,实验常数,实验数据记录和结果计算: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实验报告书 2.结果要求 (1)定性分析实验中回答有关问题 (2)计算速度头和总头 (3)在上述结果的最大流量下绘制总压头线和压强计压头线

四,注意事项 1.应注意每次循环供水实验:必须将测得的水倒回到原始实验设备的水桶中,以保持自循环供水(在以下实验中不会提示此注意事项)。 2.稳压缸内的气腔越大,稳压效果越好。但是,稳压缸的水位必须淹没连接管的入口,以避免连接管的进气口,否则,有必要拧松稳压缸的排气螺钉以提高水位。圆筒;如果调压罐的水位高于排气螺钉的开口,则表明存在空气泄漏,需要进行检查和处理。 3.传感器与压力稳定缸之间的连接管应确保通气畅通,并且水不能进入连接管和进气口,否则应将其清除。 4.智能数显流量计启动后需要预热3?5分钟。

叠加地震记录的相移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数值模拟实验共22页

《地震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叠加地震记录的相移波动方程正演模拟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各向同性介质任意构造、水平层状速度结构地质模型的相移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基本理论 2.实现方法与程序编制 3.由正演记录初步分析地震信号的分辨率。 三、实验原理 1、地震波传播的波动方程 设(x,z)为空间坐标,t为时间,地震波传播速度为v(x,z),则二位介质中任意位置、任意时刻的地震波场为p(z,x,t):压缩波——纵波。则二维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遵循声波方程为 2、傅里叶变换的微分性质 p(t)与其傅里叶变换的P(w)的关系: 3、地震波传播的相移外推公式 令速度v不随x变化,只随z变化,则利用傅里叶变换微分性质把波动方程(变换到频率-波数域,得: 4、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按照爆炸界面理论,反射界面震源在t=0时刻同时起爆,此时刻的波场就是震源。根据不同情况,可直接使用反射系数脉冲或子波作震源。如果直接使用反射系数作震源脉冲,则初始条件可表示为: 5、边界处理

(1)边界反射问题 把实际无穷空间区域中求解波场的问题化为有穷区域求解时,左右两边使用零边界条件。物理上假设探区距Xmin与Xmax两个端点很远,在两个端点上收到的反射波很弱。但是,上述条件在实际中不能成立,造成零边界条件反而成为绝对阻止波通过的强反射面。在正演模拟的剖面上出现了边界假反射干涉正常界面的反射。 (2)边界强反射的处理 镶边法、削波法、吸收边界都能有效消除边界强反射。 削波法就是在波场延拓过程中,没延拓一次,在其两侧均匀衰减到零,从而消除边界强反射的影响。假设横向总长度为NX,以两边Lx道吸波为例,有以下吸波公式: 四、实验内容

伯努利方程实验

伯努利方程实验 一、目的和要求 1、 熟悉流体流动中各种能量和压头的概念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柏努利方程; 2、 观察流速变化的规律; 3、观察各项压头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 1、流体在流动中具有三种机械能:位能、动能、静压能。当管路条件如管道位置高低、管径大小等发生变化时,这三种机械能就会相应改变以及相互转换。 2、如图所示,不可压缩流体在导管中做稳态流动,由界面1-1’流入,经粗细不同或位置高低不同的管道,由截面2-2’流出:以单位质量流体为基准,机械能衡算式为: 式中:u l 、u 2一分别为液体管道上游的某截面和下游某截面处的流速,m /s ; P 1、P 2一分别为流体在管道上游截面和下游截面处的压强,Pa ; z l 、z 2一分别为流体在管道上游截面和下游截面中心至基准水平的垂直距离,m; ρ一流体密度,Kg /m 3 ; g 一重力加速度,m /s 2 ; ∑h f 一流体两截面之间消耗的能量,J /Kg 。 3、∑h f 是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对于实际流体,由于存在内摩擦,流体在流动中总有一部分机械能随摩擦和碰撞转化为热能损耗(不能恢复),因此各截面上的机械能总和不相等,两者之差就是流体在这两截面之间流动时损失的机械能。 4、对于理想流体(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理想流体,而是一种假设,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不存在因摩擦而产生的机械能损失,因此在管内稳定流动时,若无外加能量,得伯努利方程: 22112212 22u p u p z g z g ρρ ++=++式② 表示1kg 理想流体在各截面上所具有的总机械能相等,但各截面上每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并不一定相等,各种形式的机械能可以相互转换。式①时伯努利方程的引伸,习惯上也称为伯努利方程(工程伯努利方程)。 5、流体静止,此时得到静力学方程式: 1 2 1221 () p p z g z g P P gh ρρ ρ + =+ =+或式③ 所以流体静止状态仅为流动状态一种特殊形式。 6、将式①中每项除以g ,可得以单位重量流体为基准的机械能守恒方程: 22 112212 22f u p u p z g z g h ρρ ++=+++∑式① 22112212 f u p u p z z H ++=+++式④

计算机模拟手工实验报告

计算机模拟手工实验 学生实验报告 学院:商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模拟手工实验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学生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实验概况与内容 一、实验的目的及要求 1、实验目的 本实验以模拟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为基础,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训练,有目的地检验和复习所学的会计理论、方法、技能和技巧通过实际的操作,使我们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我们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把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具体的操作,使我们能够形象地掌握各种业务的处理及记账凭证的填写方法,掌握账簿的处理及登记方法,掌握成本核算方法,掌握各种报表的编制方法,掌握会计资料的整理归档方法,同时,我们可以体验在不同岗位进行不同操作,使之在实验中,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提高职业工作能力,为我们今后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实验要求 ①熟悉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规范等基础知识; ②能够熟练的进行对实验企业所发生各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 ③掌握实验企业建立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会计实务操作流程。 二、实验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 津阳市永安公司是批零兼营的以零售为主的商品流通企业,主要经营五金、百货、家电等商品,分设一部四柜组,其中一部为批发部,四柜组为小百货组、五金家电组、鞋帽组、针织服装组。

开户行及账号:中国工商银行贵溪分理处 5189958。 地址:津阳市盛兴路160号。 经营规模: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 纳税人识别号:235678902283156。 所得税税率:25% 2、内部主要财务会计制度 (1)批发商品流转业务核算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①库存商品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按商品品名开设明细账进行数量进价金额核算。 ②“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账户按批发设置明细账,以便结转成本。 ③商品销售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为17%。 ④商品销售成本本月末采用先进先出法,在“库存商品——批发”账户中倒算并结转成本。平时只填制出库单。 (2)零售商品流转业务核算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①库存商品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库存商品”账户按零售分设小百货组、五金家电组、鞋帽组、针织服装组分户进行明细核算。 ②“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账户按批发设置明细账,以便结转成本。 ③商品销售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为17%。 ④商品销售实行“价税合一”、平时“商品销售收入”反映含税(增值税、下同)销售额,月末按下列公式调整为不含税销售额,以此计算冲销已销商品收入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增值税税率) ⑤商品销售成本按含税销售额随销随转办法,注销书屋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⑥“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反映含税售价与不含说进价之差的数额,并按前述四柜组分别核算。 ⑦月末,按分类(柜组)差价率计算法计算并分摊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3)本公司采用的是非定额的备用金制度 3.实验过程

波动方程的变步长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收稿日期:2007-03-23;修订日期:2007-04-27 作者简介:李胜军,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震波传播理论。联系电话:(0546)8392055,E-mail:hdpulis@126.com,通讯地址:(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信与信息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编号:S2006—06。 油气地球物理 2007年7月 PETROLEUMGEOPHYSICS 第5卷第3期 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中通常需要进行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假设已知地下的地质情况,应用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计算给定地质模型的地震响应。这种做法对正确认识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以及准确分析油气藏的反射波场特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声波在介质中的正演模拟研究为我们精确模拟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1]。 傅立叶变换法和高阶有限差分法(FD)已成为计算声波方程空间导数的标准技术[2,3]。虽然常网格步长差分算法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它们对大部分模型都增大了不必要的计算量。例如,对存在浅层低速带的沉积盆地模型地面地震记录进行模拟时,由于低速地层阻抗小,地震波传入其中会引起较大的振幅和较长的延续时间(这与深层的高速层完全不同)。由于这些浅层低速层中地震波的波长较短、地层厚度较小,模拟时需要用小网格进行。这样,常网格步长算法就必须用小网格离散整个模型,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代价,如内存、计算量的增大。 因而,采用变网格算法将能改进有上覆低速层情况模拟结果的有效性(对地层中间有超薄夹层的情形,必须用精细网格覆盖才能精确的对地层进行模拟)。应用这种变网格算法既能实现对夹层的模拟,又能保障计算量不增加。因此这种通过函数实现在任意深度上网格步长变化的有限差分方法被 推广[4]。为了计算空间导数,在X方向用傅立叶变换法或有限差分算法,在Z方向使用高阶有限差分方法。通过时间积分快速展开法(REM)来保障差分方法的计算精度[6]。这种差分技巧比二阶时间差分有较高的精确度且计算用时短。 1时间积分 均匀介质中的二维声波方程可用下式表示[2] 式中:P=P(x,z,t),代表压力项;c=c(x,z),代表速度;s=s(s,z),代表震源函数;L2为差分算子。在密度!=!(x,z)变化的情况下,常用的是Vidale给出的公式[5] 波动方程的变步长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李胜军1,2) 孙成禹1) 张玉华1) 倪长宽1) 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2)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摘要:有限差分算法是常用的正演模拟方法之一,其包含的地震信息丰富,且实现简单。传统的有限差分方法通常都采用均匀网格步长,在对含低速/高速介质、 薄层/厚层介质的模型进行波场模拟时往往缺乏稳定性。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变网格算法,对常规有限差分法与变网格差分算法在内存需求、计算速率等方面的差别进行了比较,对变网格差分算法中的边界条件、 时间积分的快速展开算法作了阐述,进而总结了变网格算法的优点。关键词:变步长;边界条件;计算时间;快速展开法;数值模拟 !2 P!t2=-L2P+s (1) (2) -L2 =c 2 !2!x2+!2 !z 2" # (3) (4) !2 P!t 2=-L2P!"$ -1!L2P+PL21!+s -L2 =!c 2 2 !2!x2+!2 !z 2% $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一.基础理论知识 需要的已知条件包括: 1.1)震源函数 2)地层速度(波速) 3)边界条件 2.弹性波方程:?????????+??=??+??+??=??) ()()(222222 22222 222z w x w v t w t S z u x u v t u s p 声波方程的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 对于二维速度-深度模型,地下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可以近似地用声波方程描述: )()(2222 222t S z u x u v t u +??+??=?? (4-1) (,)v x z 是介质在点(x , z )处的纵波速度,u 为描述速度位或者压力的波场,)(t s 为震 源函数。 为求式(4-1)的数值解,必须将此式离散化,即用有限差分来逼近导数,用差商代替微商。为此,先把空间模型网格化(如图4-1所示)。 设x 、z 方向的网格间隔长度为h ?,t ?为时间采样步长,则有: h i x ?= (i 为正整数) h j z ?= (j 为正整数)t n t =? (n 为正整数) k j i u , 表示在(i,j)点,k 时刻的波场值。 将1 ,+k j i u 在(i,j)点k 时刻用Taylor 展式展开: z ?,i j 1,i j +2,i j +1,i j -2,i j -,2 i j -,2 i j +,1i j +,1 i j -1,1i j -+1,2 i j -+2,1i j -+2,2 i j -+1,2 i j ++2,2 i j ++1,1 i j +-2,1i j +-1,1i j ++2,1i j ++1,1i j --1,2i j +-2,2i j +-2, 2i j --2,1 i j --1,2i j --x ?

伯努利方程-实验报告

伯努利方程仪实验报告 实验人 XXX 合作者 XXX 合作者 XXX XX年X月XX日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流体流经能量方程试验管的能量转化情况,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加深对能量方程的理解; 2.掌握一种测量流体流速的原理; 3.验证静压原理。 二、实验设备 本实验台由压差板、实验管道、水泵、实验桌和计量水箱等组成。 图- 1伯努利方程实验台 1.水箱及潜水泵 2.上水管 3.电源 4.溢流管 5.整流栅 6.溢流板 7.定压水箱 8.实验细管 9. 实验粗管10.测压管11.调节阀12.接水箱14回水管15.实验桌 1

三、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全开溢流水阀门 2.稍开给水阀门 3.将回水管放于计量水箱的回水侧 4.接好各导压胶管 5.检验压差板是否与水平线垂直 6. 启动电泵,使水作冲出性循环,检查各处是否有漏水的现象。 四、 几种实验方法和要求: 1. 验证静压原理: 启动电泵,关闭给水阀,此时能量方程试验管上各个测压管的液柱高度相同,因管内的水不流动没有流动损失,因此静水头的连线为一平行基准线的水平线,即在静止不可压缩均匀重力流体中,任意点单位重量的位势能和压力势能之和(总势能)保持不变,测点的高度和测点位置的前后无关,记下四组数据于表-2的最下方格中。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水没有流动时,测得的的静水压头基本上都是35.5cm ,验证了同一水平面上静压相等。 2. 测速: 能量方程试验管上的四组测压管的任一组都相当于一个毕托管,可测得管内任一点的流体点速度,本试验已将测压管开口位置在能量方程试验管的轴心,故所测得的动压为轴心处的,即最大速度。 毕托管求点速度公式: gh V B 2= 利用这一公式和求平均流速公式(F Q V /=)计算某一工况(如表中工况2平均速度栏)各测点处的轴心速度和平均流速得到表-1 表- 1 注:该表中数据由表-2中第一行数据计算得到 从表-1中我可以看到在细管测得的速度大,在粗管测得的速度小;在细管中测得的点速度比平均速度小,这可能是比托管的管嘴没有放在玻璃管管中心,或者比托管管嘴没有正对液体流向,使得总压与静压的差值小于实际值;在粗管测得的点速度比平均速度大,可能是因为在粗管,比托管更容易放在玻璃管中心,测得的点速度比平均速度大是正常的,因为如果是层流的话,流速沿半径方向呈抛物线分布。

波动方程正演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波动方程正演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郑鸿明* 娄 兵 蒋 立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物所) 摘要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是经过大地滤波后的畸变信号,处理的地震剖面只是间接地反映了地下构造和地质体的特征,虽然目前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可以分析并提取相关的地质信息,但由于处理对波场的改造和噪声的存在以及方法本身的多解性问题降低了识别地质信息的可靠性。处理中每一步对有效信息的影响有多大,对地震属性解释的影响有多大,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只能凭经验和认识来定性地判断。正演模型在弹性波理论指导下,遵循严格的数学公式,可以最佳模拟地下各种情况。各种处理方法和不同的处理流程所得到的结果能否符合或最佳逼近波动方程建立的数学模型,正演模型是判断处理工作合理性的良好准则。 主题词地质模型波动方程正演模型地震响应模块测试 1 引 言 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地震勘探也由构造型油气藏勘探进入精细的岩性勘探阶段,要求地震勘探能够反映地下地质体岩性变化,以及识别含油、气、水的地震响应特征,分辨薄互层、低幅度构造的能力。地球物理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研究开发了很多相关的技术,虽然理论上这些方法都能够成立,这些技术应用成功的实例也很多,但也不乏有失败的教训,往往产生多解性,或与钻探的结论不符。这里除了复杂地表和复杂地下构造形成的复杂地震波场而不满足建立在简单地质模型处理理论的因素外,与处理过程对地震波场的改造也有很大关系。从地震数据的采集到最终处理的地震剖面,整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地下地质结构、地质体的岩性变化以及含流体的性质,对处理人员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黑匣子”,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经过大地滤波后产生畸变的地震波场,如何从这个畸变的地震波场中去伪存真、恢复真实的构造形态、提取储层的相关地震属性信息,这是岩性处理的最终目标。处理中的每一步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我们对处理中的每一步产生的中间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只是凭经验、感觉进行定性判定,加入了很多人为因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们对解释成果的正确认识。另外,处理技术发展很快,相应的地震处理软件越来越多,应用这些模块之前对各模块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所产生的结果都需要有一个定量的认识,以及验证处理流程的合理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结果满足岩性解释的要求、什么样的结果反映的是真正地下地质体的响应、什么样的处理方法满足保振幅处理和地震属性分析的应用等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当前岩性处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直接关联着处理成果的真伪及后续解释的可靠性,关联着勘探的投资风险。 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发展迅猛,特别是微机群的出现,为波动方程算法提供了硬件环境,开展此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可能。此次模型的设计全面考虑了地表和地下的典型地质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容入到模型中,真实模拟了实际地质结构。应用该地质模型正演叠前炮集的地震响应。 2 模型的建立 模型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种,目前的物理模型只能做非常简单的模拟,只有用数学模型才能模拟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郭宗汾

deform3D实验报告

学生学号0120801080128 实验课成绩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材料成型数值模拟设计实验 开课学院材料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朱春东、钱东升 学生姓名王丹丹 学生专业班级成型0801 2011-- 2012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 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 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 照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 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 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 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附表:实验考核参考内容及标准 观测点考核目标成绩组成 实验预习1.预习报告 2.提问 3.对于设计型实验,着重考查设计方案的 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对实验目的和基本原理 的认识程度,对实验方 案的设计能力 20% 实验过程1.是否按时参加实验 2.对实验过程的熟悉程度 3.对基本操作的规范程度 4.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实验原始记录的完整程度 6.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态 度、基本操作技能;严 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 作精神 30% 结果分析1.所分析结果是否用原始记录数据 2.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 4.对于综合实验,各项内容之间是否有分 析、比较与判断等 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处 理和现象分析的能力; 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能力;事实求实的精神 50%

2007射线追踪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对比研究

47 科技资讯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 NO.12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工 业 技 术 地震正演模拟作为反演解释的反过程,是验证解释成果的有效手段,进行必要可靠的正演模拟可以有效的监控反演解释。地震学一般可以分为几何地震学和物理地震学,在几何地震学中进行的正演模拟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射线追踪法,射线追踪法是在合成记录时用地震子波和界面或地质体的反射系数进行反褶积运算,即。运算的最大特点是说明了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特征。而在物理地震学中应用波动方程法合成的地震记录是通过求解波动方程的数值解来模拟地震波场的。在波动方程合成的地震记录中不单保持了地震波传播运动学特征,还说明了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征。本文将分别用射线追踪和波动方程的方法合成地震记录。 1 基于射线追踪的合成地震响应 射线追踪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在高频近 射线追踪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对比研究 王志美 畅永刚 (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荆州 434023) 摘 要:地震学一般可以分为几何地震学和物理地震学,几何地震学中进行正演模拟方法就是射线追踪法,射追踪法是在合成记录时用地震子波和界面或地质体的反射系数进行反褶积运算,即。运算的最大特点就是说明了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特征。而在物理地震学中的波动方程法合成的地震记录是通过求解波动方程的数值解来模拟地震波场。在波动方程合成的地震记录中不单保持了地震波传播 运动学特征外,还说明了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征。本文将分别用射线追踪和波动方程的方法合成地震记录。关键词:射线追踪 波动方程 正演模拟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7)04(c)-0047-00 图1 射线追踪正演模拟(1) 图 2 逐段迭长示意图 图 3 射线追踪正演模拟(2) 图4 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结果 似条件下,地震波的主能量沿射线轨迹传播。基于这种认识,运用惠更斯原理和费马原理来重建射线路径,并利用程函方程来计算射线的旅行时。在旅行时计算中应用有限差分等方法,以获得快速的解。射线法的主要优点是概念明确,显示直观,运算方便,适应性强;其缺陷是应用有一定限制条件,计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似的,对于复杂构造进行两点三维射线追踪往往比较麻烦。为了计算波沿射线的旅行时和波的传播路径,叙述如下。 如图1所示,首先给出连接S(激发点)和R(接收点)之间的初始射线路径射线的振幅变化,首先必须知道地震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的射线路径。 由于地震波在整条路径上满足同一个射线参数,因此射线路径上任意连续三点也将满足同一个参数,而三点间的射线表现形式为Snell定律。按照Snell 定律,可导出一个求 取中间点的一阶近似公式。当前后两点位于界面两边时,中间点为透射点,所求路径为透射路径;当前后两点位于界面的同一边时,中间点为反射点,所求路径为反射路径。为此,可以从任一端点出发,连续地选取三点,通过一阶近似公式进行逐段迭代取中间点,利用新求出的点代替原来的点,然后以一点的跨跃作为步长,顺序地逐段迭代下去,直到另一端点。这样,新计算出的中间点和两个端点就构成了一次迭代射线路径,如图2中所示。如果整条射线路径上校正量的范数之和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则认为射线追踪过程结束,否则从追踪出的射线路径开始,继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足精度要求为止。最后一次追踪到的中间点和两个端点,构成整条射线路径。图3基于多层倾斜界面模型通过射线追踪正演模拟地震响应。从模拟结果可以直观的看出基于几何地震学的原理正演模拟结果只能反映地震波的几何传播路径。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通过正演模拟可以在地表确定地下观测范围,节约设备提高工程效率,但不能反映 物理地震学中的地震属性,例如振幅,频率和相位等。更不能反映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 2 波动方程的合成地震响应 2.1 波动方程的建立 非均匀介质的声波方程:  (1) (2) 可由对连续介质方程(1)式的两端对时间求导,并利用欧拉方程推得:  (3) 其中:P是波数,V是质点振动的速度向量,ρ是密度,c是波速,ρ和c是随着空间参数χ和z变化的,这里ρ给定为常数,只有c 是地质模型的控制参数。χ和Z分别是在地面水平距离和深度。这样(3)式就可以变为:  (4) 其中:c=ν (χ,z);(4)式即是所求的弹性波动方程。 2.2 数值计算及稳定性 求解弹性波动方程的方法有多种,付立叶变换法是对弹性波动方程的波场进行付立叶变换,优点是运算速度快。克希霍夫积分法是基于均匀模型,利用格林函数公式计算曲面积分,求出空间波场值,但这种方法不能适应

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综述.

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综述 在地学领域,对于许多地球物理问题,人们已经得到了它应遵循的基本方程(常微分方程或偏微分方程)和相应的定解条件,但能用解析方法求得精确解的只是少数方程性质比较简单,且几何形状相当规则的问题。对于大多数问题,由于方程的非线性性质,或由于求解区域的几何形状比较复杂,则不能得到解析解。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引入简化假设,将方程和几何边界简化为能够处理的情况,从而得到问题在简化状态下的解答。但这种方法只是在有限的情况下是可行的,过多的简化可能导致很大的误差甚至错误的解答。因此人们多年来寻找和发展了另一种求解方法——数值模拟方法。 地震数值模拟(SeismicNumericalModeling)是地震勘探和地震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地震反演的基础。所谓地震数值模拟,就是在假定地下介质结构模型和相应的物理参数已知的情况下,模拟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并计算在地面或地下各观测点所观测到的数值地震记录的一种地震模拟方法。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是研究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有效辅助手段,这种地震数值模拟方法已经在地震勘探和天然地震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数值模拟的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地震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勘探和地震学中得到广泛而有效

的应用。这些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几何射线法、积分方程法和波动方程法。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实质上是求解地震波动方程,因此模拟的地震波场包含了地震波传播的所有信息,但其计算速度相对于几何射线法要慢。几何射线法也就是射线追踪法,属于几何地震学方法,由于它将地震波波动理论简化为射线理论,主要考虑的是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特征,缺少地震波的动力学信息,因此该方法计算速度快。因为波动方程模拟包含了丰富的波动信息,为研究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和复杂地层的解释提供了更多的佐证,所以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一直在地震模拟中占有重要地位。 1地震波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地震波数值模拟是在已知地下介质结构的情况下,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各种介质中传播规律的一种地震模拟方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表征地震波在地下各种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上述三类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相应的地震波传播理论的数学物理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射线追踪法是建立在以射线理论为基础的波动方程高频近似理论基础上的,其数学表形式为程函方程和传输方程。积分方程法是建立在以惠更斯原理为基础的波叠加原理基础上的,其数学表达形式为波动方程的格林函数域积分方程表达式和边界积分方程表达式。波

伯努利方程实验报告

不可压缩流体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流速、流量、压强等动水力学水力要素的实验量测技术; 2、验证流体定常流的能量方程; 3、通过对动水力学诸多水力现象的实验分析研究,进一步掌握有压管流中动水力学的能量转换特性。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图中: 1.自循环供水器; 2.实验台; 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4.溢流板; 5.稳水孔板; 6.恒压水箱; 7.测压计; 8.滑动测量尺; 9.测压管;10.实验管道;11.测压点;12.毕托管;13.实验流量调节阀 三、实验原理: 在实验管路中沿水流方向取n个过水截面。可以列出进口截面(1)至截面(i)的能量方程式 1

2 (i=2,3,.....,,n) W i h g g p Z g g p Z i i i -+++=++1222 2111νρν ρ 选好基准面,从已设置的各截面的测压管中读出 g p Z ρ+ 值,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 算出截面平均流速ν及动压g 22 ν,从而可得到各截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熟悉实验设备,分清各测压管与各测压点,毕托管测点的对应关系。 2、打开开关供水,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后,检查泄水阀关闭时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进行排气调平(开关几次)。 3、打开阀13,观察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及位置水头、压强水头之间的 相互关系,观察当流量增加或减少时测压管水头的变化情况。 4、调节阀13开度,待流量稳定后,测记各测压管液面读数,同时测记实验流量(与毕托管相连通的是演示用,不必测记读数)。 5、再调节阀13开度1~2次,其中一次阀门开度大到使液面降到标尺最低点为限,按第4步重复测量。 五、实验结果及要求: 1、把有关常数记入表2.1。 2、量测( g p Z ρ+ )并记入表2.2。 3、计算流速水头和总水头。 表2.1 有关常数计录表水箱液面高程0?___cm ,上管道轴线高程z ?_____cm .

材料成型数值模拟设计实验

学生学号实验课成绩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材料成型数值模拟设计实验 开课学院材料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学生专业班级成型1001班 2012-- 2013学年第二学期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 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 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 照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 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 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 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附表:实验考核参考内容及标准 观测点考核目标成绩组成 实验预习1.预习报告 2.提问 3.对于设计型实验,着重考查设计方案的 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对实验目的和基本原理 的认识程度,对实验方 案的设计能力 20% 实验过程1.是否按时参加实验 2.对实验过程的熟悉程度 3.对基本操作的规范程度 4.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实验原始记录的完整程度 6.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态 度、基本操作技能;严 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 作精神 30% 结果分析1.所分析结果是否用原始记录数据 2.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 4.对于综合实验,各项内容之间是否有分 析、比较与判断等 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处 理和现象分析的能力; 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能力;事实求实的精神 50%

基于GPU的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实现

基于GPU的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实现 袁崇鑫;邓飞 【期刊名称】《电脑知识与技术》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波动方程正演由理论研究应用到实际地震勘探中成为了可能。而有限差分技术作为地震波场模拟的一种有效数值方法,它具有实现简单,速度快,从而被广泛应用正演计算密集的波形正反演中。地震波正演的计算量大,通过CPU来计算地震波正演模拟严重影响整体运算效率,GPU通用计算技术的产生及其在内的数据并行性有望改变这一状况。该文主要研究波动方程正演在GPU上的模拟实现。%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wave equation forwar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to real seismic exploration as possible. The finite-difference seismic wave field simulation technology as an effective numerical methods, it has a simple, fast, and thus is widely used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forward modeling and inversion of the waveform.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of seismic waves through the CPU to calculate the forward modeling seriously affect the over-all operational efficiency, GPU general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cluding the generation and data parallelism is expected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ave equation forward simulation on the GPU. 【总页数】6页(4333-4337,4340)

油藏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目录 1. 前言 (1) 上机实践的目的及要求 (1) 主要完成的实践内容 (2) 2. 油藏特征分析 (2) 储层物性特征 (2) 流体物性特征 (2) 储层岩石物性特征 (2) 气藏数值模型建立 (2) 模型网格的划分 (2) 模型物性 (3) 模型流体性质及相渗曲线 (3) XX气藏地质储量 (3) 4. XX气藏方案优选 (3) 开发方案的优选 (3) 采速与稳产时间的关系 (4) 5. 结论认识 (4) 结论 (4) 对本实践课程的建议 (4) 1. 前言 上机实践的目的及要求 1. 掌握油藏数值模拟的上机操作流程; 2. 掌握ECLIPSE软件的数据录入、编辑和修改方法; 3. 掌握ECLIPSE软件结果输出及三维可视化方法;

4. 掌握机理模型研究方案设计的思路及方法 主要完成的实践内容 1. 油藏数值模拟数值整理; 2. 依据现有数据,应用块中心网络系统建立一个三维油藏数值模拟模型; 3. 预测单口气藏天然能量开发的最终采收率(20年)(不考虑水体能量); 4. 预测多口气井采收率(20年); 5. 预测不同稳产年限下,气井的合理产量(稳产5年); 6. 水平井开发和直井开发效果对比; 2. 油藏特征分析 储层物性特征 表2-1 储层物性特征 流体物性特征 气藏数值模型建立 模型网格的划分

模型流体性质及相渗曲线 XX气藏地质储量 4. XX气藏方案优选开发方案的优选 水平井方案

水平井方案 采速与稳产时间的关系 采油速度越快,稳产时间越短。采油速度越慢,稳产时间越长。由此可见采油速度与稳产时间成反比。 5. 结论认识 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eclipse软件的基本操作,并且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均质油藏的模型,并且成功计算了产量。这个实验然我们获益匪浅。 对本实践课程的建议 建议增加实验课的课时,其余的方面都很好。老师讲的不错,需要学习的内容都学会了。

毕设论文--粘声波正演模拟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粘声波正演模拟方法研究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班级:xxx 指导教师:xxx 2015年 6月20日

粘声波正演模拟方法研究 摘要 地球上介质的黏滞性会引起大地的吸收效应,它会影响波场所有的频率成分,尤其对于高频的影响最大,导致地震分辨率降低。黏滞吸收作用会影响地震波波形、频带、振幅等因素。一个高效的粘声波正演模拟方法,可以考虑到由于实际介质造成的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可以更加准确模拟地震波在非完全弹性实际地层中的传播,在这里,本文通过编程建立不同的粘声波方程数值模拟模型跟正常的声波方程数值模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粘声波正演模拟方法的优越性。 关键词:粘声波;正演模拟;有限差分;

Study on the forward modeling of viscoelastic acoustic waves Abstract The absorption effect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viscosity of the earth media itself.The viscous stagnation can affect all the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the wave field.And the effect of the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is bigger,which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seismic resolution.The absorption of the absorp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ave,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of the seismic wave.. A highly effective viscoelastic forward modeling method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absorption and attenuation of seismic waves by real media.. Accurate simulation of the propagation of seismic waves in the actual strata of the imperfect elasticity. Here. In this paper, the program, establish different visco acoustic wave equ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with normal acoustic wave equ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visco acoustic forward modeling method of superiority. Keywords:Viscoelastic acoustic wave;Viscoelastic acoustic wave;Finite differ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