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心律失常的体会

经方辨治心律失常的体会
经方辨治心律失常的体会

经方辨治心律失常的体会

作者:毛峥嵘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刊名:

四川中医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26(2)

被引用次数: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江超.彭炜丽.于泳芬.Jiang Chao.Peng Weili.Yu Yengfen龙胆泻肝汤新用举隅[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2)

2.杨海东.陈艳梅.刘淑芬.甄攀木防己多糖的组成及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期刊论文]-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2)

3.321 木防己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期刊论文]-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25(5)

4.220木防己汤治疗心功能不全的经验[期刊论文]-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26(4)

5.王会平防己应用举隅[期刊论文]-河北中医药学报2003,18(1)

6.蒋丽霞加减木防己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0例临床观察[会议论文]-2002

7.李颖.韩春生.刘振.晁恩祥经方在流行性出血热治疗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

8.张聪广肺心病右心衰瘀血论和支饮论之辨[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7,25(3)

9.潘海燕木防己汤加减临床应用一得[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

10.汪惠斯.张绪生.张满芝加减木防己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1)引证文献(2条)

1.胡瑞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 2010(1)

2.费园心律失常经方辨治概况[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72341238.html,/Periodical_sczy200802082.aspx

中医经方跟诊心得

中医经方跟诊心得 五月一日,我怀着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开了15小时的车来到老师的诊所.尽管两年前跟老师有一面之缘但是心中仍是忐忑不安.因为我本身不是学中医出身的,基础跟知识难免不足.老师会不会因此觉得我这种学生功底差资质低而放弃我.五月二日当我到诊所后一切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老师用热情的笑容迎接我们这些新来的学生.而且极有耐心一视同仁地教导所有的人.老师并不因为每个人背景资质的不同而有差别待遇. 老师的名声很大,病人来自四面八方.有近的从德州密执安州飞来的人,也有不远千里从台湾来的人.很多人都是西医宣布不治病人.然而到了老师的手上都有如一片蛋糕一样地容易.最近有一位病人得到乳癌.被西医整得死去活来.又是开刀又是化疗.最后被西医玩坏了才到老师手上.尽管老师说过不收这种病人.但是老师得知这位太太还有一个只有一岁两个月大的女儿时.他还是不顾原则地收下了这个病人.老师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我必须要救这个妈妈,因为如果这个妈妈死了,他的小女儿以后怎么办.这让我深深体会甚么是慈悲.因为在神方面老师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这个妈妈还有他的女儿.甚至还有他的家人.这句话真的是金玉良言,振聋发聩. 老师用药切中要点,往往一剂就击中要害.说他妙手回春并不为过.刚刚提到的乳癌病人第一次来的时候已经睡眠不好,每天晚上3-5点都会醒来.其实老师私下告诉我们,这个病人已经转移为肺癌了.病人脚冰身热.老师四两拨千金地下了XX甘草汤及麻黄XX汤.才吃三天,病人睡眠马上转好,一觉到天亮.脚也回暖了.真的做到一剂知二剂已.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细观老师医病之道,除了用药如神之外,老师还做到了身心同医.老师说过很多人都不是死在病上面而是被吓死的.老师常常用关怀及鼓励的口气来振奋病人.当病人有信心的时候病已经好一半了.这也就是俗话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医病的角度来看,这是完全正确的.当病人丧失求生的意志的时候身体的阳就不足.如何对抗病魔?有时老师对病人很凶,事实上也是为了要叫醒病人,让病人不要再受恶魔的摆布.为了要治好病人,苦口婆心.慈悲之心,不言而谕. 另外,老师的眼诊也是一绝.老师可以用一个人的眼睛看透他五脏六腑的毛病.一个人如果受过西药的破坏,就可以看到肝区有破洞.如果一个人心脏功能不足,就可以看到眼眦的部分扁平.如果一个人肺有痰就可以看到眼白处有黄斑.此类技巧不一而足,无法进千言万语于一篇.透过眼诊及望闻问及穴道诊察就可知病人的病根所在.根本不需要把脉.难怪老师说只用切脉看病是下工. 在还没来诊所前,早已知道西药之危害.然而真正到诊所接触到病人后,才知道西药的危害远比以前所知的严重千万倍.有一位小女孩,因为被西医判定有忧郁症开始吃抗忧郁药.才吃药三个月,眼诊上就发现肝脾全毁.有如一片树林被乱斧砍倒,树木被砍得七零八落散落在地上.老师非常痛心又生气,跟大家说西药厂实在可恶,给病人的药不但没效而且还把病人的肝给毁了.他严正地告诉这个小女孩立刻停止吃这种毒品,而且不厌其烦地跟他说这种药的副作用是最后很快乐地去自杀.老师不但做到医病更做到了预防医学.让病人不但现下的病治好了而且更进一步防止病人有更严重的病发生. 一个成功的功业不只是正面人员努力的成果,亦是需要依靠许多幕后人员辛劳的结晶. 1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刘磊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组成上相差不大,一般称为泻心汤类方。这个类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学习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对这方面的论述后体会如下。 《伤寒论》149条讲:“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从这里至少可以知道半夏泻心汤有痞满的症状表现,前提条件还有呕而发热。在《金匮要略》也有一条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记录:“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总结的很精练。就说这个半夏泻心汤,是病人在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的这样的症状下才应用它,这样一种病理状态是适合应用半夏泻心汤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只是我们对它认识的不够深入,不能熟练的掌握在何种病理状态下应用它,这个方子的适用症是什么,它所适应的疾病的指证是什么,如果我们熟练的掌握了这些那我们就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其实每一个方子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只要我们摸索出这个规律,那你就可以把方子发挥到它最佳效果。

那么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征是什么?仲景先师明确指出,就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上呕、中痞、下利,上中下三个重要症状。但是,这些我们在最早学习这个方子的教材当中都提到了,为什么还是不会用呢?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理解的应用指征了,但是还是不会用,原因是我们还是不理解,这到底是在治疗一种什么样的病理状态。我们看一条关于甘草泻心汤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泻心汤类方非常关键。《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从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从症状来看,从上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这几个症状,也就是说在甘草泻心汤的方证中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肠鸣甚者,就可以表现为下利,干呕也是呕之轻者,可见也是上呕、中痞、下利俱全的; 第二:从发病过程来讲,这样一种病理状态(痞满,干呕,腹中雷鸣)是怎样得来的呢,从原文可知:这是伤寒中风误用了下法之后,导致胃虚,本来不虚,误下后虚了。另外,我们常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因为胃虚了,所以导致下法引外邪入里化热,也正是因为胃虚了,所以下面的寒也往胃这里凑,这样就形成了虚寒热并存的状态,这就是疾病演变的一个过程,这

经方治疗心血管病体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经方治疗心血管病体会 作者:许勇, 舒惠荃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2 刊名: 中国中医急症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MERGEN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17(6) 参考文献(4条) 1.赵凯当归芍药散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1995(05) 2.刘正才中医药治疗38例低血压症的临床报告 1975(02) 3.刘力红思考中医 2004 4.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 198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淑英浅论麻黄[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 2.张永忠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4) 3.朱化林.潘建华经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62例[期刊论文]-国医论坛2003,18(6) 4.罗化云.薛玉萍男性病临治四则[期刊论文]-陕西中医2009,30(11) 5.戴一娜.郑晓军经方治疗疑难病经验拾萃[会议论文]-2000 6.刘兴奎.朴勇珠.孙婷.庞厚远化瘀益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期刊论文]-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4) 7.郑秀英临证处方时应重视药物的脚注[会议论文]-2005 8.梁晓海.陈文利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诊疗体会[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6,24(9) 9.张洪俊.Zhang Hongjun心肾不交病变从脾胃论治[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4) 10.彭万年心血管病经方临证探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6) 引证文献(1条) 1.马春亚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72341238.html,/Periodical_zgzyjz200806081.aspx

各科经方应用解析解析

八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8.0 干山药4.0 山萸肉4.0 白茯苓3.0 牡丹皮3.0 泽泻3.0 肉桂1.0 炮附子1.0 [功能] 温养下焦,补益肾阳。 [主治] 治相火不足而肾虚,或小便秘涩,转胞(尿闭),溺阻(膀胱痉挛,小便闭塞),夜多漩溺,或脚气入腹,少腹不仁(知觉麻痹),虚羸少气,上气喘急,呕吐自汗,耳瞶虚鸣。 治命门火衰而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说明] 本方具有收敛、补血、滋润之作用,可应用于知觉麻痹,脚气上升,胃内停水,糖尿病以及妇人杂病。能增强肝肾机能,改善精力减退,又能止渴,是治肾、副肾、性器等机能衰退的良方,多用于治中年以后,也可以说是老人病的药方。患者大抵有强度疲劳和倦怠感,胃肠机能尚强,没有下利或呕吐,却时常便秘,小便有的不通畅,

有的频繁而量多;四肢虽易冰冷,有时却又有赤感;口渴舌干,腰痛,脐下软弱无力,腹直筋在耻骨附近,坚硬紧张等症状。 [现代应用] 糖尿病,高血压症,脑出血,性神经衰弱症,脚气,腰膝麻痹,阴萎,肾脏炎及肾病,瘙痒性皮肤病,白内障,绿内障,膀胱炎,更年期障碍,膀胱无力起之夜间频尿或小儿遗尿。 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无汗,肢体疼痛及因感冒引起之风湿神经痛,偏头痛,呕吐,口苦而渴。中年以后性神经衰弱,尿意频繁,尿炎,肾硬变,肾结石,肾结核,肾盂炎,蛋白尿,闭尿,尿失禁,夜尿症,膀胱结石,膀胱结核,前列腺肥大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症,低血压症,脑出血后遗症,糖尿病,尿毒症,坐骨神经痛,椎间盘软骨疝气,脚气,腰脚麻痹,神经衰弱,健忘症,梦遗,早泄,阴萎,阴茎强直症,产褥热,带下,阴门搔痒,慢性淋疾,痔瘘,脱肛,衂血,搔痒症,湿疹,干癣,齿槽脓漏,及眼疾,耳疾等。[比较] 本方主治肾阳虚,相火不足,虚弱少气。若肾阴虚有火,骨痿髓枯者使用知柏八味丸。若肾阴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者使用济生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经方应用体会 《伤寒论》经方只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蜚声一时。 经方之一乌梅丸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主方是乌梅丸。药方组成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学习经方心得体会伤寒医案学习心得

学习经方心得体会伤寒 医案学习心得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学习经方心得体会伤寒医案学习心得 学习经方心得体会 学习经方心得体会 2011年度用经方学经方心得体会 精彩分享:杨志一前辈关于《金匮要略》虚劳证治体会与心得 0430QQ群王彪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一些心得体会 伤寒医案学习心得 更多内容我自学过程中牢记主证,用药主要根据患者症状下药,效果一直很好,但凡有这样感觉,当一个病摆在眼前,我们开出的方是否能直中此病有一定的感觉,似乎就是第六感在起作用,我往往分成两部分来分析:比如小柴胡汤证:口苦、咽干、目眩、两肋胀痛胸肋苦满,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当这些症状只具备一部份时候,我们还敢下这个药吗关键下了药以后患者会有感觉吗这个时候我们自己会疑惑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问问患者,咽喉平时有什么感觉如果常疼痛,似有痰,我们再进一步看看咽喉是否红肿,如果有红肿疼痛任何一点出现,说明肺经有火,那么小柴胡汤里有黄芩这味药对证了一点,那半夏在这个时候更可以使用,如果患者

胃寒,那么干姜与红枣,炙甘草、党参又对证了,反之我感觉中如果从现代药理一点不符合,说明我们判断可能有误,需要重新思考了,我发现任何一个中医都有自己的用药习惯,不如张锡纯善用山药、山萸肉、熟地等等、张仲景善用的方剂大多有桂枝、柴胡、半夏、等等,现代朱良春善用虫类药,如乌梢蛇、蝉蜕、地龙等,这种人为模式到底是否无形中限制了中医的发展还是有益于中医的发展,我暂时不得而知,我喜欢死记经典名方,并且得到现代临床证实的效果才会去应用,比如张景岳的镇阴煎、傅青主的益经汤、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现代黄煌博士的除烦汤,吴鞠通的银翘散,其功效在实战中屡见不鲜,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模式,把大家的东西拿过来只用,有时候尽量连改编都不需要了,方便、快捷、真正实现了中医的简便验廉,其不美哉以上文字属于个人建议,望前辈们多多赐教~谢谢!共1条评分,经方币+20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摘要】本文选用三则水气病的典型案例,分析水气病的辩证要点及经方应用规律, 进一步验证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治疗原则。 【关键词】水气病;经方;临证体会 本文水气病是指因水气所致的病证,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诊并治》中作以区分。“水气”一词首见于《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 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 青龙汤中的诸多“或”证,皆是“水气”所致,可见其致病广泛,饮水流行,可及全身,不拘于一脏一腑。上可犯心肺,中可留肝脾,下可停水道。《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对饮邪致病的广泛性及具体证候的描述,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代表方剂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大、小青龙汤,五苓散等。以下为三则案例。 一、小便不利 患者李某,女,60岁,主诉“小便点滴2个月”。患者 2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 小便点滴而出,小便意频、量少且无力,夜间尿频,影响睡眠,双下肢水肿,按 之凹陷。平素怕冷,大便质黏腻,舌质淡红,有齿痕,苔白厚,脉沉细。综合脉 证属“肾气虚,膀胱气化不利证”,给予温肾助阳化气治法。处方以黑附子9g先煎,茯苓25g、炒白术15 g、桂枝9 g、泽泻15 g、猪苓15 g、干姜12 g、麻黄6 g、 肉桂10 g、远志15 g、白芍15g。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10日后二诊,患者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尿量明显增加,排尿较前顺畅,食后腹胀。舌苔变薄。大便成形质软。 二诊:上方基础上加炒扁豆15g、炒神曲10g、木香6g。 10剂后再复诊。患者上述诸证全消。 二、心悸 患者牛某某,男52岁,主诉“心中悸动2周”。 2周以来,患者在活动以及进食后出现心悸、胸闷,面色少华,经常晨起后眼睑及颜面部肿胀感,活动后可自行缓解。平素乏力,精神弱,精力不集中,易烦躁,食欲差,恶心,大便少,小便频,舌质淡红色,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对药物等过敏。综合脉证属“心阳不振,水气凌心证”。给予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治法。处方:茯 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薤白15g、炙甘草6g、干姜9g、炒半夏曲9g。 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7剂后二诊,心悸减轻,食欲较强增加,进食后心悸时间缩短,程度减轻,可安 心看书。 续服7付后诸证得解。 三、筋惕肉瞤 吕某某,女,77岁,主诉“右侧胁肋部皮肉跳动约2个月”。患者在2月前无明显 诱因出现右侧胁肋部沿肋缘处皮肉跳动[1],肉眼可见,无皮肤颜色改变,无疱疹等,以手按之跳动可暂时停止,患者心烦,睡眠受到影响,面容憔悴,身体消瘦。小便不利,先后就诊于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神经科,诊断为“周围神经病”, 并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但患者症状并无缓解,余无不适症状,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既往有糖尿病史,右肾切除术。综合脉证,属“阳虚气逆,筋脉失养证”,予温阳降逆,柔筋缓急治法。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炒 车前子15g、佛手10g、黑附子6g先煎、白芍15g、木香6g、炒青皮9g、甘草9g。

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指南

心律失常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预防 一、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二、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阿-斯综合征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与体位变化无关,常由于心率突然严重过速或过缓引起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诸位网友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 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1、温州龚金钗血液病案 女,63岁,体重80斤,身高155c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68 g/L,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毫摩尔/升)。 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 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体会: (1)西医的存在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有利于中医经验记录和总结。 (2)中医具有西医不同的形态一门学科,借用西医的疾病概念时,不要生吞活剥。 (3)这个病例如果不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可能要绕更多的弯路。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 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腹证:心下痞硬。投以黄连温胆汤合甘草泻心汤10剂。 处方:黄连、黄芩、党参、竹茹10、半夏12、茯苓15、枳壳10、胆南星10、陈皮10、炙甘草3、生甘草5、大枣、全虫5 停药观察二年,一切均好。2010年6月随访时,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心得: (1)西医对疾病疗效一般具有清晰的界分能力,在它认为疗效不佳的区域内,中医要有所作为。 (2)以上两个病例,在初诊时给予的方药,开始阶段是方证相当的,对后来随着一些症状的减退和消失实际上已经方证不相当了。但我基本上一直守方不变而取效,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3、温州陈长青右腿外伤后康复案 男,65岁,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

【经方一得】顽痹克星——桂枝芍药知母汤讲解学习

【经方一得】顽痹克星——桂枝芍药知母 汤

【经方一得】顽痹克星——桂枝芍药知母汤 按语:对慢病、久病不要一味追求“一剂知,二剂已”,辨治方向认准,恒久用功,方可滴水穿石,我们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火候,才能拿得住疗效!在跟诊团成员邵晗畅医生分享的两则跟师抄方案例中,我们要体会和借鉴这一点。在此感谢邵医生的无私分享!正文: 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诸肢节痛疼,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药: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方为桂枝汤化裁而来,加桂枝及生姜用量以祛水气、降逆,去大枣之壅满,加麻黄、防风之发散表风邪水气,加知母以利水消肢肿,用白术、附子之除湿解痹,附子有强壮温经、散寒止痛之用。全方治疗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案例一:杨女士,女,67岁,初诊2013年11月30日。 类风湿20余年,手足指关节变形、疼痛、色暗瘀,足底前掌痛,晨僵不甚,(服激素甲波尼龙日每日两粒已数月)。饮水则汗出,口干,纳呆,恶心,腹胀欲吐,乏

力,精神差,大便不成形量少2日一行,饮多溲多,夜尿4-5行,既往1996年行胆囊切除术,长期无舌苔。舌淡无苔脉细。 方药:小柴胡合五苓散去泽泻加陈皮(因为激素干扰人体抗病机制,故嘱患者逐渐停用激素)。 二诊2013年12月7日,患者停激素药后病情无缓解。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防己黄芪汤。 中间数诊略。 近诊2014年6月14日,类风湿,头及上臂处结节消减好多,稍有点红,手足关节痛减,时口干,稍恶风寒,大便少2日一行,夜尿2,苔薄白脉细弦。 证解:关节痛久恶风寒为表阴证,即少阴,风湿结节红及口干为里阳证,即阳明,大便少及夜尿2次为里虚寒有饮,为太阴。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黄芪茯苓生石膏大枣(冯老多改白术为苍术,改防风为防己)。用药: 麻黄6克,桂枝12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防己10克,知母20克,苍术30克,川附子60克(先煎),生黄芪15克,生石膏45克,茯苓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七剂 此患者停激素期间病情多有反复,尚有发展趋势,患者在头上及上臂尺侧有风湿结节出现,头上结节有红肿痛,且

经方黄连汤妙用辨治心悸

《伤寒论》173条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由黄连3两,炙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组成。有清上温下,调和寒热,升降阴阳之功。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辛温下去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平调寒热,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而为君。半夏和胃降逆,桂枝温阳升清兼以解表,二药共用,可使升降复司,胃肠安和而为臣。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共奏扶正驱邪之功而为佐,诸药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该方临证大多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辨治,而笔者抓住其病位的“胸”,其病机的阴阳升降失调,其症的心中烦闷等,将该方应用于心悸辨治,收效良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作用;干姜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桂枝有镇静、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党参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炙甘草、半夏提取物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笔者体会,凡心悸等心系病症见阴阳不交,升降失调,上热下寒者,皆可圆通应用该方,现举验案二则。 案一、心悸(心血管神经症,频发室性早搏) 赵某,男,34岁。阵发性心慌、胸闷20余天,2010年2月23日初诊。因心情郁闷,常熬夜,疲惫过度感心慌、胸闷20天,逐渐加重,发作频繁,动辄尤甚,严重时伴恶心、上腹部满闷不舒,医院诊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服用西药和中成药治疗,效不明显而来求治。诊见:阵发性心慌、心跳有频发停顿感、胸闷,不时恶心伴上腹部满闷不舒,心烦,焦虑,口干,自汗,无口苦,纳差,眠差,二便调,舌质暗,苔白厚中间黄腻,脉滑、促。心率88次/min,早搏20余次/min。四诊合参,辨证为厥阴病,寒热不调,阴阳失和,心神不宁。治宜清上温下,通阳益气,安神定悸,方予黄连汤加味:黄连、炙甘草、干姜各20g,桂枝、炒枣仁、茯神、生龙骨、生牡蛎、清半夏各30g,党参15g,灵磁石60g,红枣12枚(掰开),5剂。日1剂,水煎,昼3服,睡前1服。二诊:药后,心慌、胸闷、心烦、焦虑明显缓解,上腹部满闷不舒减轻,恶心消失,仍不时自汗,动辄有气短之感,上方加黄芪30g,五味子 15g,继服10剂,诸症悉除。 按:该案患者心身过劳而致阳气耗损,气机郁滞,痰浊郁阻,阴阳不交,阳不得降而痰热扰于上,热留胸中,耗伤心气,上扰心神则发心悸胸闷气短,心烦焦虑不安;阴不得升而寒邪滞于中, 则恶心、上腹部满闷不舒,总为上热下寒,阴阳升降失常之证。故治以黄连汤重在升降阴阳之气,方中黄连主清胸中之热,该药有良好的除烦热、消痞满功效,既治心中烦悸,又治心下痞满。干姜通心助阳,“主胸满……温中”(《本经》)。桂枝既可交通阴阳以助升降,又能温寒邪。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化痰降逆,和胃消痞。炙甘草、党参、红枣益心气,和中焦,复常气机畅达,以助阴升阳降。加茯神、炒枣仁在于宁心安神,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祝味菊谓其为强心治悸的对药,取其温阳和营,潜镇浮阳,养心安神之功。加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以潜阳纳气、镇心安神。二诊仍不时自汗,动辄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 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 《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

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 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在仲景方影响下,方剂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以原方结构基本思路为基础,衍化出较多类新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有一方而衍化为几十方者。从原方中裁出部分药物,别为新方者,如从芍归胶艾汤中别出之四物汤,从肾气丸中别出之六味地黄丸等,独具经法。在药物配伍方面,受仲景方用“对药”的影响,后世医家对“对药”的使用,创立了许多新的经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药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金匮要略》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核心

经方辨治冠心病探讨仲景方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运用张仲景辨治胸痹探讨严世芸冠心病证治经验

经方辨治冠心病探讨+仲景方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运用+张仲景辨治胸痹探讨+严世芸冠心病证治经验 冠心病可划入中医的“心痹”或“胸痹”的范畴。痹者,不通之义。分析病机不外虚实两端,有因实而胸阳心脉痹阻,有因虚而血滞胸阳不振。具体而言,实者又有气滞、血瘀。痰浊之分,虚者也有阴虚、阳虚,气阴两虚之别,且多兼夹而病。治疗也当据证灵活加减,未可执一方而通治其病。 辨虚实兼夹,不执一方 实证 胸痹实证大要有五,曰痰,曰瘀,曰寒,曰食积,曰气滞。上揣仲景之意,下度临床之证,实证当以痰、瘀、气滞为常见。凡胸痹之属于实证者,多见于身体壮实或病起不久的患者,治疗以祛实通脉,舒展胸阳为主。 ①气滞:气滞上焦,胸阳失展。临床表现以胸闷为主,或伴有得嗳气、矢气则舒,时欲叹息,脘胀等症,气滞重者可有胸隐痛而不固定,苔薄白,脉细弦。治疗:瓜蒌、薤白、郁金、丹参。胸闷重者可另加枳壳,兼有一些寒象者加桂枝,此外沉香粉也可酌情选用。 ②痰饮:痰浊闭阻心脉,胸阳失展。临床又有痰饮、痰浊、痰 火、风痰之别。 痰饮:胸闷重,胸痛轻,咳唾痰涎,苔白腻,脉滑;兼湿者,

可见口粘,纳呆,倦怠,便或软。治疗:枳实、瓜蒌、 薙白头、半夏、茯苓,或可合用苓桂术甘汤之类。 痰浊:胸闷为主,或兼胸痛,痰粘,白腻带干,或淡黄腻;若痰稠,色或黄,大便偏干,苔腻而干,或黄腻,是为痰热。治疗:竹茹、枳实、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瓜蒌,痰热者加黄连。 痰火:胸闷为主,或兼胸痛,痰黄稠厚,心烦,口干,大便干,苔薄黄腻或黄腻或白腻而干,脉滑数。治疗:枳实、 瓜蒌、郁金、茯苓、海浮石、海蛤壳、黄连。 风痰:舌红或兼有中风后遗症,苔腻。治疗:可据病情选用 南星、菖蒲、天竺黄、竹沥、生姜汁、川贝母、枳实、 瓜蒌、半夏、茯苓、濛石滚痰丸等。 此外,若痰与寒合,痹阻胸阳,闷痛明显者,可予瓜蒌薙 白桂枝汤:必要时可参入细辛、乌头之类;若痰气交阻,又当增入郁金、厚朴、枳实之类。 ③血瘀:瘀血痹阻,心脉不通。临床表现,胸痛为主,疼如刺,甚或彻背,面色灰黄,舌有瘀斑或舌质黯,舌下青筋,重者舌质青紫,面色灰黑,脉细弦或涩,即《证治准绳》中所谓的死血心痛。治疗:丹参、当归、川芎、郁金,血瘀较重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瘀较久者,加虫类搜剔,如地鳖虫、全蝎等:胸痛剧者,乳香、没药、失笑散、细辛等选择而用。

经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经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7-09-04T16:09:59.3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1期作者:曹秀珍 [导读]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内蒙古赤峰市宝山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76)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可以分成三组药物:一组是半夏、干姜,属于辛温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解决脾中的寒,又能散结消痞,称为“辛开组”;一组是黄芩、黄连,属于苦寒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清除胃中的热,称为“苦降组”;一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属于甘温之品,在这里是补益脾胃的,称为“甘补组”。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胃脘不适,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等,效果显著。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治疗;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074-02 1.方义体会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149条,原书是这样记载:“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1],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称为“辛开组”,黄芩、黄连之苦寒清除胃中积热以开痞属“苦降组”[2]。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属于甘温之品,是“甘补组”。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2.临床应用 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3],均可应用,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等 2.1 慢性浅表性胃炎张X,男,47岁。,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近三年,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舌苔薄白,脉细弦。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10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党参12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一诊后腹胀除,余症轻,二诊三剂后诸症消然。 2.2 治疗消化性溃疡,王×,男,67岁。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余年,曾多方求袷,终未痊愈。见痛苦病容,形体消瘦。自述:心口隐隐作痛,或嘈杂烦乱,满闷不适,每饥饿时发作,常噫气吞酸、恶心欲吐,饮食不下,大便溏薄,诊其脉象细紧,舌尖略红。余先与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党参15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乌贼骨20克浙贝母10克,水煎饭前服三剂。 二诊:诸症见轻,精神亦好转,唯胃脘隐痛尤在。又予上方减芩连用量令服二剂。三诊,药毕后,症状大见好转,胃脘虽偶有隐痛,但亦无嘈杂之苦。后配以香砂养胃丸调理二月而愈。 2.3 治疗急性肠胃炎赵×之女,7岁。因食不洁之物而腹痛,吐泻不止,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体温38。5℃,腹胀拒按。此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尚健,故饮食不适则脾胃运化受限。今食物不洁之,当损伤脾胃之气,且邪热结于胃肠,致升降失调,运化失职,而见腹胀痛,吐泻不止等证。急当投予半夏泻心汤以调和肠胃,降逆止泻。处方:半夏6克,党参6克,川黄连3克。黄芩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大枣2枚,葛根15克木香5克水煎饭前服,一剂后热退,二剂后吐泻止。 2.4 治疗慢性肝炎白××,男,37岁。曾患慢性肝炎,每遇肝区疼痛时见: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胃脘憋胀不适,哎腐吞酸,烦满失眠,溲黄便溏、脉弦,舌苔黄.予半夏泻心汤加枳壳6克、香附9克,服后疗效甚佳.后与半夏泻心汤、膈下逐淤汤二方交替不间断地服用半月,症状消失。 3.加减应用 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厚朴,玫瑰花,乌梅,佛手主治、消化性溃疡多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控制和消除幽门螺旋菌是治疗的关键,据有关实验[4],幽门螺旋杆菌对黄连重度敏感,对黄芩、党参亦敏感。 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有几点要说下。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5],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主要是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卒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所载的方剂。后世谓之“经方”,因其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故自古有“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之说。多年来,笔者临床应用经方治疗 一些疑难病疗效甚好,今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效果较好的医案,使经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医案1,自汗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2011年7月來诊。平素体质健壮,去年夏天午饭后,汗 渍未干,随后潜入湖中捕鱼,回到家中时,汗出甚多。自此以后,冬 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求诊多处,皆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 及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效果不显,后来也用桂枝汤加黄 芪等,均稍有好转而后又复发。在市医院经X光片,排除肺结核。一年来,体力疲乏,皮肤灰白,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少,上午不出汗,中午晚间汗出多。脉浮缓重按无力,证为营卫失和,治以微发其汗,调和营卫,处方:桂枝10g,白芍10g,

炙甘草5g,大枣7枚,生姜10g。1剂,水煎服。清晨醒后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宜静卧,避风寒,忌油腻。服药后全 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出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g、防风10g。服药如前,连进二剂。汗止而病愈。随访半年未发。按:病起于腠理疏松 之时,水湿直侵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故“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 洞开不合,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症变,幸“汗虽多但 口不渴”,“脉仍浮缓”,知“脏气未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故治仍宜桂枝汤微发其汗,令营卫调和则愈。 2医案2,胃脘剧痛(胃扭转) 患者,男,40岁。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剧痛7天,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11年4月7日延余诊治。问其病史,素体虚弱,有 胃病史10年,近日外感发热,体温39℃,口服解热镇痛药后,致使大汗淋漓,疲乏无力,时而烦躁,并出现腹痛腹胀,恶心,食入即吐。给服解痉止痛西药,反见病情加重,伴有嗳气,泛酸腹胀,于4月3日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胃扭转。因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 药治疗。刻诊: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弱无力,上腹 胀满,平卧较坐位舒服,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濡细略数。辨证为 寒热痞,治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方药用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甘草6g,大枣3枚。水煎二次,早晚分服。服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能进少量饮食,效不更方,续服五剂。1周后来诊,诸证消失,精神大振,饮食如常。于本月17日上消化道钡透复查,提示: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

心律失常器械治疗

心律失常器械治疗认知度仍待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曾有不少商界精英、演艺界名人、年轻学者在其生命的黄金时期因心脏猝死而突然离世。这一次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据统计,约88%的心脏猝死是由心律失常导致的。临床专家介绍说,在人的一生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心律失常。但是,心律失常更多见于心脏有病变的人。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突然,且救治成功率低。心脏病学专家再次强调,“人们应该多关注心律失常,合理应用医疗科技手段,加强检测和预防,以减少心脏猝死的悲剧”。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美敦力公司等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健康心跳·健康心”心律失常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在厦门启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澍教授在活动中告诉记者:2009年,我国共植入心脏起搏器及体内除颤器(ICD)5万台,比2008年增加了近30%。不仅如此,北京、江苏等地大幅提高了对起搏器、ICD治疗的医保报销水平。江苏对ICD的医保报销额度达到5万元;北京医保对普通起搏器基本都能报销——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对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视程度和人们对治疗器械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很多患者对复杂器械治疗仍然顾虑重重。这是医疗观念、治疗价格、医生经验、植入后管理等诸多原因所造成的。防治心律失常有多种选择“心脏猝死是可防可治的。”张澍教授肯定地说,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根据症状或通过心电图等予以明确诊断;同时,可通过筛查高危人群,提高患者及其亲属、同事,以及全社会的救治意识和水平。一旦确诊,心律失常患者可以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

或植入心脏起搏器、ICD和心律同步装置(CRT)等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张澍说,这些科学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社会和医疗经济学意义,如可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工作时间,避免心脏骤停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甚至挽救生命。美国平均每年发生30万例心脏猝死,其每年ICD植入量近20万台;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每年发生心脏猝死54万例,然而ICD植入量与美国相比差距很显著。因此,我国无论是对这些治疗器械的认知度,还是医保覆盖程度,都需不断提高。重视器械植入后管理张澍教授说,目前,患者在植入起搏器、ICD后通常有两个极端:或是过度小心翼翼,或是以为万事大吉。其实,不光是患者,很多医生也有“重术前、轻术后;重植入、轻随访;重技术、轻互动”的问题。然而,心律失常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诊断、治疗、康复都需要患者、医生乃至家属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医生在选择了先进的科技方法后,应建立和利用科学的疾病管理手段,让患者长期受益,增强人们对心律失常疾病治疗的信心,以发挥医疗科技产品的最大价值。ICD新技术改善治疗房颤是危害较大的一类心律失常。我国房颤患者较多, 现有600万~800万患者,这些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健康人的5倍。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米罗斯基医生研制出首款ICD,为房颤的治疗开辟了新篇章。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该系统能自动识别心律失常,并释放电击除颤,在关键时刻起到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很多病人的心跳在大多数时间内是正常的,在抢救和治疗心脏骤停过程中,过度的心室起搏会破坏心脏正常的电传导,从而导致一些病人出现房颤甚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