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2019秋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2019秋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2019秋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质: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认识事物的质有重要意义: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

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毛泽东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领导力量和同盟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形态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们必须从这一阶段出发,不能超越这一阶段。前一个层次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次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的社会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科学的概念,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5、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要回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原理的内容。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是相互区别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反映。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阶段,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形象性、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

判断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理性认识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但是,它们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首先,理性认识依靠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认识的任务就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便来指导实践。因此,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且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3)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要正确实现这次飞跃,首先要勇于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基础。其次,要遵循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也就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和升华,从中得到理性认识。

2、简要回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具体要通过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作用表现出来。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处于矛盾统一体中,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矛盾斗争性对推动事物的发展有重大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矛盾的转化即质变作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结合中实现的。因此,只有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才构成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答:“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在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后,揭示出得反映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经验,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方面。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4、如何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的阶段性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认识到其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正在培育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仍然比较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人民群众在政治、文化活动中差异性明显,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仍然严峻。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成就显著,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较大,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5、概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答: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那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变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做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而准确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

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会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1982年十二大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做了一定的分析。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做了系统的阐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

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1997年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十七大、十八大都既肯定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正是由于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的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要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论述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答: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的概念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看,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居民的大多数;从质的方面看,人民群众是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力量。其中,劳动群众(包括劳动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肯定地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上具有决定作用,首先的和主要的是指劳动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进步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又是一个政治概念。在阶级社会中,通常情况下的人民群众,是相对于统治阶级而言的;在外敌入侵的特殊情况下,统治阶级的部分成员也可能转入人民群众的行列。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是相对于敌视和蓄意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而言的;人民与无产阶级领袖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内部关系。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人们从事一切其它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人民群众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即生产力的体现者,从而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质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创造了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物质前提。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再次,人民群众也直接参与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首先,人民群众为社会变革创造了经济前提。其次,人民群众是直接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毕竟是在一定条件下,在既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而这种创造活动也势必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诸方面条件的制约。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提出了树立群众观点的根本要求,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的根本原则,

1)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2)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应用于实际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传家法宝,是党的生命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党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归根到底都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群众路线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路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组织和领导的,而民主集中制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群众路线又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并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2、请阐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答: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农村的阶级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伴随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我国逐步掀起了大规模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建设经验。

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就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以前,以发展互助组为主,试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国后,党十分重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走合作化道路的要求,大量发展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并有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由于互助组

比单干优越,因此农民也乐于接受和广泛参与。从1953年开始,部分地方开始尝试开展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拥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和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全国形成了农业合作化高潮,从大办初级社迅速转向大办高级社。1955年7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总结了农业合作社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了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方针和原则。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加速了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已经达到1.17亿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基本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使5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一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二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这样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三是依靠贫农、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经历了大体的三个阶段,1953年以前为手工业合作社试办阶段,1954年至1955年底为手工业合作社发展阶段,到1955年底,合作组织发展到6.8万余个,社员达到220万人。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从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逐步过渡形式。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毛泽东多次讲到:“搞手工业合作化比农业合作化还要难”,“对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农业不能采用剥夺的办法,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的劳动者,既不是资本家,下面又没有工人,对于他们,只有经过劝说,启发自愿。”国家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提升手工业合作社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到1956年底,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渔业、盐业、民间运输业、小商小贩等个体劳动者也基本实现了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并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更新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使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B)A《辛丑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 2.把我国领土割让给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A) A《马关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3.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B) A完全的殖民地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 D 完全的封建社会 4.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是………………………(A) A三元里人们的武装抗英斗争 B 香港工人大罢工 C 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D 台湾黑旗军的斗争 5.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是………………………………………………(B) A安庆失陷 B 天京变乱 C 洪秀全病逝 D 天京陷落 6.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C)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④《资政新编》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标志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愿望破产的是……………………………(B)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D.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 8.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C)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华兴会 8.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指……………………………………………………………(A)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没有打击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9.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D) A、萍浏醴起义 B 、七女湖起义 C 、镇南关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10.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2.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功绩有:…………………………………………………(B) A结束了中国一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结束了中国三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1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B) A康有为的第一次上书 B 公车上书 C“南学会”的创立D《孔子改制考》的发表 14.19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一个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改革纲领是……….(C) A《中国土地法大纲》B《兴国土地法》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满分100分 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排挤和压迫,因此,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一面。(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同程度地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具有妥协性的一面。(3)这种两面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特性,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2、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此命题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 3、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和冲击这个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第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第二,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第三,对资方人员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量才使用,适当照顾”,把企业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使哲学在内容、对象和作用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它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而在人类认识史上把哲学变成了一门严密而完备的科学。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绝不意味着贬低或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终结性考试一

试卷代号:1394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开卷) 试题:1949年10月1日,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年迎来了她的70岁生日。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请试述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00分) 答: (1)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首先,中国共产党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它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他们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首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由于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因此,必须坚决依靠第一联盟,争取和扩大第二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还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其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最后,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人口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正是遵循毛泽东的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自

2020年(金融保险)中国人民银行内部试题

(金融保险)中国人民银行 内部试题

银行招聘考试内部资料试题 1.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所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职能转交至:(C) A中国银行B交通银行C工商银行D建设银行 2.下面哪些是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范围:(ABCDE) A.发布和履行其职责相关的命令和规章 B.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C.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D.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E.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3.下列属于银监会的监管理念的是:(ABDE) A.管风险 B.提高透明度 C.管机构 D.管法人E、管内控 4.银监会的监管目标是监管者追求的基本目标(B) A(对)B(错) 银监会的监管目标是监管者追求的最终效果或最终状态:1、审慎有效监管,保护存款人和消费者利益;2、增进市场信心;3、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批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了解;4、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5.下列属于市场准入的有:(ABD) A.机构准入 B.业务准入 C.法人准入 D.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E.技术准入 6.下列属于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的有:(ABCEF) A.政策性银行 B.商业银行 C.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D.农村资金互助社 E.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X公司 F.资产管理X公司 G、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合社(不包括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准单位包括各省银行业协会 7.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执行机构是会员大会(B)

A(对)B(错)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大会,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对会员大会负责 8、下列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是:(ABEF)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金融资产管理X公司、信托X公司、企业集团财务X公司、金融租赁X公司、汽车金融X公司、货币经纪X公司 A、中国进出口银行 B、村镇银行 C、资产管理X公司 D、汽车金融X公司 E、交通银行 F、农村信用联合社H、金融租赁X公司 9、国家开发银行所承担的任务是:(B) A、农业政策性贷款 B、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 C、支持进出口贸易 D、支持国家开发项目融资 10、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能够办理保险代理等中间业务(A)A(对)B(错) 11、按照“壹行壹策”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首先应该先推进(A)改革 A、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D、中国银行 12、下面哪家大型商业银行仍未在交易所上市(B) A、工商银行 B、农业银行 C、中国银行 D、建设银行 E、交通银行 13、下面哪家大型商业银行既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A、工商银行 B、农业银行 C、中国银行 D、建设银行(只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E、交通银行 14、新中国第壹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是:(A) A、交通银行 B、招商银行 C、恒丰银行 D、中信银行 15、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且发展的(A)A(对)B(错) 16、1979年,我国第壹家城市信用社在(D)成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满分100分 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已经被改造或者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答:对;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科学论断。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其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的性质,同样具有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存形式。它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高度复杂的物质技能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必然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就可以发现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

规律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依次更替的 基本秩序。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或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违背了社会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挫折和失败。第四: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依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答:从两个方面回答。 第一,革命的发起者。民族资产阶级为主导,由于缺少群众基础,革命号召力不强,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 二,革命目的性。民族资产阶级的目的是推翻帝制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施行多党制。国家权力依然掌握在少数大资本家大财阀的手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没有任何参政议政的权力,依然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对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题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D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3.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 模反攻的文章是( D )A、《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7.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D ) A、1948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0年10月 D、1951年10月 8.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C、反受贿、反贪污、反自由主义 D、反浪费、反行贿、反形式主义 9.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立的条约是 ( B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1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B ) A、俄国 B、美国 C、英国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9秋在线作业1-3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9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 1、D 2、D 3、C 4、A 5、C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V 1. 事物的质变是指 A.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 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 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 事物性质的变化 正确答案:D 2. 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A.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正确答案:D 3.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道德 B. 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 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 马克思主义理论 正确答案:C 4. 矛盾是 A.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 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 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 D.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确答案:A 5.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折中主义观点 D. 辩证法观点 正确答案:C 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 A. 民主集中制 B. 保障个人自由 C. 权力平等 D. 少数服从多数 正确答案:A 7.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 A. 民主集中制 B. 保障个人自由 C. 权力平等

D. 少数服从多数 正确答案:A 8. 度是 A. 质和量的统一 B. 质和属性的统一 C. 量和属性的统一 D. 质和量的分离 正确答案:A 9. 实践是 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B. 人们能动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C. 人们能动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 人们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正确答案:B 10.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折中主义观点 D. 辩证法观点 正确答案:C 三、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V 1. 对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应民主和专政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2.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3.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讲话中,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4. 人的意志可以改变客观规律。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5.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概括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全国2019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9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2、资本-帝国主义列前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3、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4、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南 B、四川 C、广东 D、湖北 5、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 A、北洋军阀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北洋军阀与日本签订“西原借款”合同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受挫 6、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和森 D、杨匏安 7、国民到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 A、从农业方面开始的 B、从重工业方面开始的 C、从商业方面开始的 D、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8、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9、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策划建立的傀儡政权是() A、伪“华北自治政府” B、伪“满洲国” C、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D、伪“中华民国过民政府” 10、1933年5月,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冯玉祥领导成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东北抗日联军 C、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D、冀中回民支队 11、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率领“八百壮士”孤守上海四行仓库的爱国将领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质 质: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形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因而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相混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反反映,但不可穷尽。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西。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对物质的属性、结构、形态等的新认识不断证实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真理 真理,最纯真,最符合实际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也是哲学名词,它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5、生态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2019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

2019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火烧圆明园发生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中法战争 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全面调整的原则是( ) A.“消灭资本主义” B.“经销代销” C.“统购统销” D.“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3.“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 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 B.“五一六通知”的通过 C.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D.《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 4.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义和团运动

6.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 A.奕訢 B.张之洞 C.刘坤一 D.冯桂芬 7.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封建经济 8.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 A.《海瑞罢官》的发表 B.《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C.《五一六通知》的发表 D.《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 9.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 A.广州、厦门、福州、南京、上海 B.广州、汉口、福州、南京、上海 C.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D.广州、汉口、福州、宁波、上海 10.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 A.要不要实现“耕者有其田”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D.要不要进行社会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1917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人民阔步推进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学说,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因而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 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然而在建党初期,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这种态度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

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中国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后不得不进行长征便是由这种 态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因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最终中华民族取得了独立,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医治战争创伤、实行“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此后,在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从理论上提出并初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成果;经验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理论。若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一点就是要通过文化背景的移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带有模糊、猜测、玄想的非科学成分,又与封建宗法的、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因素混杂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相融合之处,因此,一方面能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能够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相结合的、互动的融合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切合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

2019年0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科目代码:03708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A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答案:B 解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英国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引发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 3、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C 解析: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黄花岗起义,也叫广州起义。 4、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南 B.四川

C.广东 D.湖北 答案:B 解析:保路运动:1911年夏,湖北、湖南、广东和四川爆发了反对铁路干线收归国的民众斗争运动,四川省斗争最为激烈。 5、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 A.北洋军阀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北洋军阀与日本签订“西原借款”合同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受挫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6、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和森 D.杨匏安 答案:B 解析: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7、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 A.从农业方面开始的 B.从重工业方面开始的 C.从商业方面开始的 D.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答案:D 解析: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8、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答案:A 解析: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9、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策划建立的傀儡政权是() A.伪“华北自治政府” B.伪“满洲国” C.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D.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