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弹性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弹性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由于这一方法侧重于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故称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导致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作用于国际收支。其着重考虑的是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评价

弹性分析的理论贡献在于:

1)它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从而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会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尤其是这一理论揭示出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大部分是低弹性的商品。

2)它表明,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根本途径。

弹性分析论的局限在于:

1)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收支和资本的国际移动。

2)忽略了收入效应、生产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对

国际收支的影响。

3)未考虑贬值对国内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影响。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改善贸易收支,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4)供给并不是有完全弹性

5)忽略了预期的作用

6)实际上弹性值很难计算

二、吸收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调节必须通过改变总收入或总吸收来进行,改善国际收支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二者兼用。

(二)评价

吸收分析法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出发,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的。与弹性分析法相

比,吸收分析法的贡献在于:

1)它将国际收支的变动与宏观经济状况相联系,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国际收支均衡的性质和失衡的原因,使人们得以摆脱弹性论机械地就进出口论进出口的分析局限,是调节国际收支的国内经济的理论基础。

2)它所采用的宏观均衡的分析方法更具有全面性且更符合实际,比弹性分析法进步。

3)吸收分析法把国际收支调节的重点放在国内供求水平上,而不是相对价格水平上,这是它与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区别。

吸收分析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1)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作用

2)实际上收入和吸收固然会影响贸易收支,但是贸易收支也会反过来影响收入和吸收。

3)在贬值分析中,吸收论完全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在调整过程中的作用。

4)吸收论认为,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贬值不能提高收入,这里忽略了资源运用效率问题。

三、货币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与货币供求相联系。国际收支不平衡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反映了货币市场的存量不均

衡,但最终会自我纠正。由于货币供给完全是在各国金融当局的控制之下,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控制货币在国际间的流动是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唯一办法。在浮动汇率制下,通过汇率的波动也能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二)评价

1)货币分析法突出货币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但并不否定其他国际收支理论的分析方法,也并不否定其他经济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相反,而是将这些传统的分析方法与自己融为一体。

2)货币分析法比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具有说明力,是最具影响的国际收支理论之一。

3)忽视利率的作用:货币分析法的最致命弱点。

论主要国际收支理论及其优缺点

论主要国际收支理论及其优缺点 主要国际收支理论及其优缺点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的早期研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研究;20 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成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结构论,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 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大卫?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休谟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意味着本国黄金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物价水平下跌,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而外国商品在本国的竞争能力则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同样,国际收支顺差也是不能长久维持的,因为顺差会造成黄金的净流入,这又会趋于扩大国内货币供给量,造成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顺差减少乃至消失。这就是所谓“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基本思想。 大卫?休谟的国际收支理论其后对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该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表现在:(1)其建立的前提是贸易自由化和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输出入,超出此前提,则理论只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16章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 16.1 复习笔记 一、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ies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是指在收入不变动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整机制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所以被称为弹性分析法。这一理论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后来经过罗宾逊、马克卢普和勒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1.假定条件 弹性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也就是说,以本币计值的出口和以外币计值的进口均以不变价格提供商品。这样,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 2.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马歇尔-勒纳条件 假定: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为X d ,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M d ,两种需求弹性的组合有以下三种可能性: (1)1X M d d +>,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2)1X M d d +=,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 (3)1X M d d +<,货币贬值将使贸易收支恶化。 上述第一种可能情况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马歇尔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勒纳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前提下,如果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发挥其扭转贸易状况、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只适用于货币贬值前经常项目处于平衡或近似于平衡状态这一特殊情形。另外,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假定货币贬值时其他条件不变,而且所有有关商品的供给弹性极大为前提而推导出来的。 3.货币贬值的时滞及“J曲线”效应 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相关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不会同步进行,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从而在本国汇率变动的瞬间到实际部门进出口数量的调整与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之间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延滞。 (1)J曲线的含义 J曲线是指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因其曲线形状类似英文大写字母“J”得名,如图16-1所示。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贸易收支的变动。 图16-1 J曲线 (2)J曲线效应的解释 J曲线效应表明即使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也不能立即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

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也称国际收支差额表,它是系统记录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国际经济活动收入与支出的统计报表。一国与别国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不论是否涉及外汇收支都必须记入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全面了解本国的涉外经济关系,并以此进行经济分析、制订合理的对外经济政策。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各国又大都根据各自不同需要和具体情况来编制,因此,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详简也有很大差异,但其主要项目还是基本一致的。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平衡项目。 (一)、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 约国际收支的其他项目。它包括货物项目、服务项目、收入项目和经常性转移项目四个子项目。 1、货物项目(Goods Account) 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及非货币黄金。一般商品是指居民向非居民出口或从非居民那里进口的可移动货物;用于加工的货物包括跨越边境运到国外加工的货物的出口以及随之而来的再进口;货物修理包括向非居民提供的或从非居民那里得到的船舶和飞机等上面的修理活动;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包括非居民在岸上采购的所有货物,如燃料、给养、储备、物资;非货币黄金包括不作为一国货币当局储备资产的所有黄金的进出口。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货物收支统计数据的来源及商品价格计算的方式在各国不尽相同。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货物进出口统计一律以海关统计为准,商品价格一律按离岸价格(F.O.B or Free On Board)计算。但实际上有许多国家对出口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而对进口商品则按到岸价格(C.I.F or Cost Insurance And

国际收支理论

第三章国际收支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弹性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理论缺陷;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吸收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货币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弹性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和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共有四个弹性。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其公式为:

E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 ),其公式为: E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 ),其公式为: S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进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X ),其公式为: S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出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 综上可见,弹性实质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的是供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本币贬值会引起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和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从而会引起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变化;二是由进出口单价变动引起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动。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呢?基于弹性论的几个前提假设(尤其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假设),马歇尔和勒纳指出,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 X E +M E >1 ( 该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会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本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这是因为: 1.在贬值之前签订的贸易合同仍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合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合成外币后的收入将减少。换言之,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之后执行的贸易合同,出口数量增加的影响不足以冲抵出口外币价格的下降的影响,进口数量减少的影响不足以冲抵进口价格上升的影

2020年(财务知识)第八章国际收支概述

(财务知识)第八章国际收支概述

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ofPaymentsStatement),也称国际收支差额表,它是系统记录壹国于壹定时期内所有国际经济活动收入和支出的统计报表。壹国和别国发生的壹切经济活动,不论是否涉及外汇收支均必须记入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全面了解本国的涉外经济关系,且以此进行经济分析、制订合理的对外经济政策。 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各国又大均根据各自不同需要和具体情况来编制,因此,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详简也有很大差异,但其主要项目仍是基本壹致的。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平衡项目。 (壹)、经常项目(CurrentAccount) 经常项目是本国和外国交往中经常发生的国际收支项目,它反映了壹国和他国之间真实资源的转移情况,于整个国际收支中占有主要地位,往往会影响和制约国际收支的其他项目。它包括货物项目、服务项目、收入项目和经常性转移项目四个子项目。 1、货物项目(GoodsAccount) 货物包括壹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于港口购买的货物及非货币黄金。壹般商品是指居民向非居民出口或从非居民那里进口的可移动货物;用于加工的货物包括跨越边境运到国外加工的货物的出口以及随之而来的再进口;货物修理包括向非居民提供的或从非居民那里得到的船舶和飞机等上面的修理活动;各种运输工具于港口购买的货物包括非居民于岸上采购的所有货

物,如燃料、给养、储备、物资;非货币黄金包括不作为壹国货币当局储备资产的所有黄金的进出口。 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货物收支统计数据的来源及商品价格计算的方式于各国不尽相同。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货物进出口统计壹律以海关统计为准,商品价格壹律按离岸价格(F.O.BorFreeOnBoard)计算。但实际上有许多国家对出口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而对进口商品则按到岸价格(C.I.ForCostInsuranceAndFreight)计算。这俩种不同的价格条件,于计算进出口总值时,会产生壹定的差额。例如,进口商品以CIF计价,其中运费和保险费属于劳务方面的支出,这样就会产生重复入帐的项目,结果影响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精确性。 2、服务项目(ServiceAccount) 服务项目是指壹个国家对外提供服务或接受服务所发生的收支。由于服务不像货物那样能够见得见、摸得着,所以服务项目又称为无形收支项目(InvisibleTradeAccount),它包括下列具体项目: (1)运输通讯收支。它包括海陆空运商品和旅客运费的收支。有些国家对于运输工具的修缮费、港湾费和码头的使用费、船舶注册费等均纳入运输收支的项目。通讯方面,属于国际电报、电话、电传、卫星通讯等服务项目引起的外汇收支均记入劳务帐户下。 (2)保险收支。凡本国人向外国保险X公司投保,则成为保险费的支出,如外国人向本国保险X公司投保,则成为保险费的收入。 (3)旅游收支。它指本国居民到国外旅游或外国居民到本国旅游而产生的膳费、交通等服务性费用的收支。

国际收支理论43203

第三章国际收支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弹性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理论缺陷;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吸收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货币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就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与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影响。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3、1、1假设前提 弹性论就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与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与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3、1、2弹性的基本概念 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与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 的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共有四个弹性。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其公式为: E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3、1、 1)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其公式为: E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3、1、 2)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其公式为: S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进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3、1、 3)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X),其公式为: S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出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3、1、4) 综上可见,弹性实质就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的就是供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3、1、3马歇尔——勒纳条件 本币贬值会引起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与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从而会引起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就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变化;二就是由进出口单价变动引起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动。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呢?基于弹性论的几个前提假设(尤其就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假设),马歇尔与勒纳指出,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与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概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的早期研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研究(以下称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内外均衡理论? [编辑] 国际收支理论的产生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产生于金本位制度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在汇率不变、汇率有限变动及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调节机制有相当大的差异,各种国际收支理论从不同的经济环境、前提出发,提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整方法,至今在多样化的国际社会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1] 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对国际收支进行论述的最初依据体现在重商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尽管重商主义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学派的观点也很不一致,但他们的理论研究却都涉及到了国际收支。代表人物有托马斯·格雷欣、约翰·海尔斯、奥雷姆斯、博丹、马莱斯特罗特、马林斯等人,他们对国际收支的认识主要隐含在对货币的论述中;米塞尔顿在对贸易收支进行论述时,首次采 用了“贸易平衡”一词;晚期重商主义的杰出代表托马斯·孟在其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不仅仅是贸易收支,还有非贸易收支和转移支付,并对资本项目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进行了论述。晚期重商主义者甚至开始尝试编制对外贸易平衡表,该平衡表的结构和记账方式与现代国际收支平衡表大体一致。 大卫·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但休谟的国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一、名词解释 货币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利率机制需求调节政策供给调节政策资金融通政策米德冲突丁伯根原则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弹性马歇尔—勒纳条件 J曲线效应贸易条件闲置资源的作用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乘数论结构论 二、填空题 1.“货币—价格机制”与“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主要区别是。 2.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包括和。 3.是国际收支成功调节的核心。 4.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 5.按对需求的不同影响,国际收支的各种调节政策可分为政策和政策两大类。 6.试根据蒙代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原理填空: 7.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 8.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对的调整过程。其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从开放经济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分为和。 三、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国际收支政策调节主要包括: A.需求调节政策B.供给调节政策 C.融资政策D.政策搭配 2.支出转换型政策主要包括: A.汇率政策B.政府补贴 C.关税政策D.直接管制 3.从供给角度讲,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有: A.财政政策B.产业政策

C.科技政策D.货币政策 E.融资政策 4.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矛盾及政策搭配,是由哪位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A.James Meade B.Robert Mundell C.Johnson D.Swan 5.()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可解决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 A.James Meade B.Robert Mundell C.Johnson D.Swan 6.当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的经济状况时,应采用下列什么政策搭配: A.紧缩国内支出,本币升值B.扩张国内支出,本币贬值 C.扩张国内支出,本币升值D.紧缩国内支出,本币贬值 7.引起国际收支长期逆差的结构问题有以下表现形式: A.经济结构单一B.经济结构落后 C.经济结构老化D.经济结构雷同 四、判断题 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可存在于任何经济条件下。 2.补贴和关税政策属于支出增减型政策,而汇率政策属于支出转换型政策。 3.“融资还是调整”表明融资政策与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支出政策之间仅存在替代关系。 4.直接管制属于单独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5.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 6.汇率贬值一定会恶化贸易条件。 7.弹性论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8.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 9.国际收支调节的结构分析法的着眼点是国内的供给结构。 五、简答题 1.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有几种?自动调节机制在什么环境下才能产生效用?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分类和政策搭配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3.试沦述内外均衡目标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会产生内外均衡目标之间的冲突? 5.请简述开放条件下政策搭配的基本原理和目标。 6.请简单说明本章中介绍的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政策搭配方案。

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 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 政策选择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 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 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其中 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A?勒纳(A.Lerner)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L.Metzler)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 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 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6.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 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 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 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 (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 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 (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 (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二)进出口商品弹性的基本表达式及弹性分析法的初始结论 根据商品弹性的定义,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弹性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弹性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由于这一方法侧重于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故称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导致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作用于国际收支。其着重考虑的是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评价 弹性分析的理论贡献在于: 1)它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从而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会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尤其是这一理论揭示出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大部分是低弹性的商品。 2)它表明,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根本途径。

弹性分析论的局限在于: 1)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收支和资本的国际移动。 2)忽略了收入效应、生产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对 国际收支的影响。 3)未考虑贬值对国内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影响。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改善贸易收支,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4)供给并不是有完全弹性 5)忽略了预期的作用 6)实际上弹性值很难计算 二、吸收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调节必须通过改变总收入或总吸收来进行,改善国际收支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二者兼用。 (二)评价 吸收分析法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出发,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的。与弹性分析法相

国际金融第五章 国际收支理论与学说教案

第五章国际收支理论与学说

注:一个教学单元是指一次课(2-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五章国际收支理论与学说 第一节弹性论 一、弹性论的基本观点 货币贬值通过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来影响本国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在一定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下,可以改善贸易收支,进而起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二、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研究内容: 在什么条件下,货币贬值才能引起贸易收支的改善。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研究思路: (1)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 (2)由进出口商品单位价格变化引起的商品数量的变化。 贸易差额 =出口值-进口值 出口值=出口商品单价×出口商品数量 进口值=进口商品单价×进口商品数量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 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是:

马歇尔—勒纳条件隐含的假设 (1)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值的影响,假设收入、商品价格等其它条件不变。 (2)假设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 (3)贸易收支最初是平衡的,汇率变化很小。 三、J曲线效应(贬值的时滞效应)内容 当汇率变动后,进出口额的实际变动情况还要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既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货币贬值也不会立即改善贸易收支,而会有一段时滞。在货币贬值后初期,贸易收支的逆差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有所扩大。 ?产生J曲线效应的原因 (1)货币贬值以前签订的贸易合同较少受货币贬值的影响。 (2)货币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合同要受到时滞的影响。 四、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贸易条件的含义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是指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与指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之间的比率。 即: T = Px/Pm 上式中:T代表贸易条件 Px代表指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 Pm代表指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 ?贸易条件的实质 贸易条件表示的是一国货币贬值后对其实际资源的影响。 ?贸易条件改善的前提条件 SXSM >EX EM ,贸易条件恶化; SXSM <EX EM ,贸易条件改善; SXSM = EX EM ,贸易条件不变; ▲在实际中贬值改善一国贸易条件的案例极为罕见。 五、对弹性论的评价 ?弹性论的理论贡献 ◆不仅指出了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来调节国际收支。而且提出了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前提条件。 ?弹性论的缺陷 (1)只分析了货币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忽略了对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的影响。 (2)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几个假设之间存在着矛盾。 (3)没有分析货物币贬值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国际收支理论完整版

国际收支理论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选择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其中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A勒纳()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 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一、弹性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弹性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 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 际收支发生作用。由于这一方法侧重于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 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故称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导致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 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作用于国际收支。其着 重考虑的是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 影响。 (二)评价 弹性分析的理论贡献在于: 1)它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 作用,从而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会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尤其是这一理论揭示出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大部分是低弹性的商品。 2)它表明,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 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发展中国家改善 贸易收支状况的根本途径。.

弹性分析论的局限在于: 1)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收支和资本的国际移动。 2)忽略了收入效应、生产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3)未考虑贬值对国内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影响。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改善贸易收支,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4)供给并不是有完全弹性 5)忽略了预期的作用 6)实际上弹性值很难计算 二、吸收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调节必须通过改变总收入或总吸收来进行,改善国际收支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二者兼用。 (二)评价 吸收分析法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出发,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的。与弹性分析法相.

国际收支理论精品

【关键字】情况、方法、条件、前提、增长、认识、问题、矛盾、机制、自主、充分、整体、均衡、平衡、执行、保持、发展、建立、提出、研究、稳定、思想、要素、基础、需要、政策、项目、途径、倾向、资源、需求、作用、规模、水平、反映、关系、分析、主张、调节、纠正、管理、解决、调整、改善、取决于、扩大、提高、实施 第三章国际收支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弹性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理论缺陷;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吸收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货币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弹性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和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 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 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

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

第三讲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 第一节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一、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会计学中的复式记账法来编制的,因而借方与贷方总是可以达到平衡。这种平衡是会计学上的平衡而非国际收支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关注的是一国经济长期、中期、短期的健康发展与外部经济之间稳健的联系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周期性失衡 2.收入性失衡 一国经济经过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以后,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导致进口需求的膨胀,从而可能导致收入性失衡。一般地,经常项目余额等于国内总供给减国内总需求。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会带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抑制,意味着国内总供给增长趋于下降。 3.货币性失衡 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高于其它国家,必然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减小或逆差增加。反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低于其它国家,必然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 这种由货币政策导致的相对价值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一般地,一国通货膨胀将导致经常项目的顺差减少或逆差扩大,一国通货紧缩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货币性失衡主要是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

4.结构性失衡 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源于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水准、产业竞争力等方面。 世界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定的时期,一国在某些领域的优势会丧失,必须随之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否则将会带来国际收支的失衡。 5.偶发性失衡 一些偶发性的因素也会导致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政局动荡、战争、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等。政局动荡与战争是最大的国际投资风险,如2003年的美伊战争使俄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伊的利益损失巨大。因此,一国政局动荡的时期往往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唯恐避之不及,随着资本的大量流出,该国的国际收支必然面临着失衡。 三、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持有本币的信心将会极大地削弱,随着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大量抛出本币或本币表示的资产,本币汇率会面临着较大的下跌压力。 如果该国货币当局不愿接受本币贬值的后果,就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动用外汇储备抛出外币收回本币。后果:耗竭储备,引发危机 四、国际收支逆差的三种情况 一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第一种情形说明国内需求旺盛,但本国企业的盈利前景与竞争力不足以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这将逐步导致国内经济走向通货紧缩,经济增长难以维持,失业率的逐步增加,国内收入的逐步下降,本国货币趋向贬值。 二是经常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第二种情形说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竞争力,但国内资本市场缺乏吸引力,国内资本外流严重,这将导致本国企业遭受通货紧缩,生产能力无法提升,影响经济长期增长,并导致失业率的增加与本国货币的贬值。 三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逆差;第三种情况说明本国需求旺盛,但本国企业盈利前景与竞争力不足,需求旺盛只不过是一种历史累积需求的释放。本国处在一个经济高泡沫时期,在需求与资本市场双重泡沫下,国内资金将大规模出逃,非常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后果是本国经济大幅下滑,本国资本市场面临崩盘的危险,本国货币有可能大幅贬值。 五、国际收支顺差的三种情况 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弥补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逆差而有余;第一种情况表明了一国国内需求不足而外国需求旺盛,本国公司发展前景黯淡,本国经济长期增长乏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综述

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  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何国华 徐正林 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不仅综合 地反映一定时期内该国与外国贸易和非贸易往来及 资本流动情况,而且还制约着其对外开放的程度与 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因而,如何对国际收支进行 调节,历来为西方经济学家们所重视,在国际收支调 节问题上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自动调节 论和政策调节论。至于哪一种理论观点占统治地 位,则取决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1115—16世纪,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重商主义占据了当时经济学的主流地位。重商主义者把货 币看作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国家要致富,就必须增 加货币,而获得货币财富的唯一源泉是发展对外贸 易,因而,在对外贸易中必须遵守多卖少买,多收入 少支出的原则,以求得贸易顺差。然而,当时任何一 个国家都难以完全凭借商品的竞争力保证贸易顺 差,所以,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从 武力上更好地进行海外扩张,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加 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重商主义者坚决主张建立 统一的封建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对 外贸易上,则主张诉诸保护贸易政策以确保贸易顺 差,从而显示出强烈的政策调节论的倾向。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随着资本原始积 累阶段的逐渐结束,资本主义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已 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资产阶级开始不再需要那种带 有封建残余色彩的国家干预主义,而是需要自由竞 争和自由贸易,所以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 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与此相适 应,在国际收支理论领域,大卫?休谟主张自动调节 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风靡一时。 休谟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 差,就意味着本国黄金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物价水平下跌,本国商 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而外国商品在本 国的竞争能力则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 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同样,国际收支顺差也是不能 长久维持的,因为顺差会造成黄金的净流入,这又会 趋于扩大国内货币供给量,造成物价上涨。物价上 涨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顺差减少乃至 消失。这就是所谓“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基本 思想。按照这一理论,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完全用 不着人为的政策干预,在价格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国 际收支会自动趋于均衡。 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以比 休谟严谨得多的经济学术语,阐述了与休谟观点相 似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的思想。李嘉图之后,西 方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穆勒和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在用“相互需求说”或“相互供求说”论证国际 价值的过程中,重申了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观点。 特别是马歇尔首创的“需求弹性”概念,为“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锻造了新的重要一环。因为在休谟 那里,进出口需求对于价格是被暗含地假定为有充 分弹性的,而在现实世界中,各类商品的需求弹性是 不同的,从而相同幅度的价格变动对进出口流量会 产生不同的效应,以致即使在古典金本位制下,贸易 平衡问题也比休谟所设想的复杂和困难得多。21休谟的理论是以金本位制的存在和工资、物价的充分伸缩性为前提的。但是,进入本世纪以 后,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各种固有矛盾的不 断激化,金本位制的存在基础日益削弱。随着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金本位制不能适应战 争增加通货的需要,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国际金 本位制中断运行。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处于 43

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就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 金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就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就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选择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她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其中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与A?勒纳(A、Lerner)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与梅茨勒(L、Metzler)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 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6、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 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就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 (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她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 (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 (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二)进出口商品弹性的基本表达式及弹性分析法的初始结论 根据商品弹性的定义,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