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

剖析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
剖析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

剖析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

迈克尔·波特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出生于1947年,196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航空机械工程学士,1971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1973年获哈佛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75年开始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经营政策”(Business?Policy)课程,至1990年完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竞争优势:创造与保持优异业绩》、《国家竞争优势》,先后花了15年时间,其中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已58次重印,被译成17种文字,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也已35次重印。

三部曲的出版奠定了波特教授在世界战略研究领域的大师地位。由2002年哈佛商学院的网站资料可见,波特共出版着作1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但据我所知,国内理论及实业界对于波特的了解,主要还是从其《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开始的,因为对于这两本书,在华夏出版社于1996年获得中文简体版权正式出版前,早在1988年国内就已有多家出版社的译本在读者中流行。至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尽管国内的战略学者们通过原版文献以及波特自己的论文早有所闻,但由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的中文版,那也已经是2002年的事了。

对于波特的“三部曲”,尽管国内购买者人数并不少,但能真正静心通读全书的人实际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较快,更为喜欢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波特三部曲实在太过厚重与琐细;二是由于波特三部曲延袭了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有点太重经济理性而轻管理人性,不太容易阅读;三是由于前些年我国许多管理实践者客观上正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尚未真正遭遇企

业发展的战略瓶颈制约,所以缺乏认真精读的心境与压力。就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经济改革开放已有几十年,许多企业在做大后正逐渐面临做强、做长的战略困惑,从这个角度看,华夏出版社这次重印波特的三部曲可谓正逢其时。但即使如此,为了真正读懂西方语境下写就的波特三部曲,也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波特成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三部曲理论基础——经济学家眼中的竞争战略

波特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战略的研究,致力于在经济理论与企业实践间架设桥梁,其所完成的竞争三部曲既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各自包含有独立的主题,但在本质上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基于经济学比较静态研究的假设与思路。首先,隐含假设了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相对强调了战略的竞争特性而忽视了合作可能。对于这一点,从宏观整体的资源配置看,做短期静态考察,一种资源用于甲企业就不能用于乙企业,似乎竞争是占主导的;但从微观局部的企业运作看,做长期动态考察,一方面就单个企业所需而言,可以认为资源供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资源总量也是可变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合作求发展的可能。

第二,隐含假设了信息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战略的全面事先规划而相对忽略了战略的动态调整学习。对于这一点,从波特三部曲所提供的细节俱全的分析框架,如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驱动因素、价值创造活动、产业环境细分、完整钻石体系、国家分类研究等,可以略见端倪。在实践中,若要按此思路进行分析,一方面信息收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操作时间太长,结果有可能造成由于战略思考分析太多,反而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考虑如何行动。更不要说,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一旦分析完成,可能现实状况又已变化。正是由于波特试图提供无

所不包的理论框架,而将战略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简化应用工作留给了实践者,结果却使得许多人读了波特三部曲,总觉得理论上找不出毛病,但实践上还是找不到战略出路。

第三,隐含假设了经济人目标,从而强调了战略的个体竞争逐利性而忽视了战略的群体合作互惠性。这一点在《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两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作用,看到了众多企业之间存在的互惠、互赖、互动关系,但这只是他在考虑国家、州(省)等地域层次竞争对抗时,提出的基于更广泛范围的竞争优势构建框架。由此可见,波特三部曲研究重心在于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而不管这里提及的“自身”到底是个别企业、还是国家或区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不太倾向于人们将波特的三部曲称为“战略三部曲”,而更赞成将其称为“竞争三部曲”。

三部曲内在逻辑——体现哈佛传统的匹配战略

阅读波特的“竞争三部曲”,有必要了解他所在的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研究特色。哈佛商学院早在1911年就设立了“经营政策”课程,1965年出版教程《经营政策:内容与案例》,至1982年出版该书的第5版(波特作为五人合着的第5位作者首次参与了该书的写作),[1]从中可以看出哈佛战略教授们的研究风格。根据该书的观点,战略以整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需要全过程管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来看待。企业的使命目标可以独立于战略形成及实施而存在,战略制定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弱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即S 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工具,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匹配寻求战略出路。在战略方案形成后,再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方案优劣

评价选择,从中确定最终付诸实施的战略。所以,战略形成与实施作为战略管理整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可以相互独立运作,经过有序分解后交由不同的部门去完成。

按照以上观点,似乎战略管理可以简化为一个正式的规划过程,能够分解为多个明确的步骤,使用类似核查表的形式界定研究范围,由计划人员运用各种开发出来的战略管理工具与技巧,按照一定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是确定企业战略目标与方向,二是了解外部环境态势,三是分析内部实力状况,四是提出、评价与选择战略方案,五是组织战略实施。这种对于战略管理过程的结构化处理,也体现在许多哈佛式的见物不见人、重理不重情的冷酷竞争案例讨论上,它在提升战略研究与咨询工作专业化水平的同时,无形之中割裂了战略管理过程各环节之间所存在的有机整体联系。波特“竞争三部曲”秉承了哈佛战略研究的这种传统,体现的是SWOT分析的内外匹配思想,只是在思路上强调了企业定位问题,在分析工具与研究深度上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如《竞争战略》涉及的有关企业外部的产业与竞争者分析,《竞争优势》讨论的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与成本驱动因素,《国家竞争优势》探讨的以国家、州(省)等地域为对象的“产业集群”与整体竞争力构建问题。

“竞争三部曲”之间一脉相承的思路,集中体现在波特1991年发表的论文“战略动态理论”中。[2]按照波特《竞争战略》的观点,关于战略研究的重心,即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或者说不同企业业绩差异成因,可以分为行业结构与企业定位两方面,其中行业结构说明跨行业的业绩差异,企业定位说明行业内企业的业绩差异。企业定位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而定位本身又由企业战略所决定,如

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等。那么影响与决定行业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将其归结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认为这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并进一步认为价值创造活动受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的影响,而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又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明确指出,竞争优势最终受制于企业内外环境。他以学习调适能力解释内部原因,以“钻石理论体系”说明外部原因。这样,最终似乎又回到了初始条件与企业定位的解释上。所以,波特认为从动态的角度看,进行战略的时序过程研究,追溯竞争优势的成因,很难回避循环解释问题,不太可能建立严格数量化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模型,只能给出以解释、判断为基础的描述性框架。?三部曲应用局限——重解构轻综合的工具战略

应该说,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对企业战略相关的内外竞争环境,从企业内部活动成本、外部产业结构、地域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剖,这为人们了解竞争本质提供了广泛的视角。但问题在于,这种解构分析的做法并不能很好地提供解决战略实践问题的答案。解决战略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解构方法,特别注意平衡协调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波特所提供的许多方法实际上均属于工具战略,它只解决战略可能途径,而并不提供途径选择的准则。如波特《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作为行业竞争驱动力解剖的经典方法,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但并没有解决模型实际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怎样处理五力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如何应对行业战略运作的竞争趋同等。另外,波特从产业经济学研究入手提出的五力模型,实际上采用的有点类似政府视角,从中得到的有关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对该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

适用,似乎不可能提供企业特色构建思路。对于这些问题,波特在其1996年发表的论文“战略是什么”中给出了解决对策。[3]

当然,在将波特三部曲引介给国内广大读者时,受当时研究水平所限,理论界也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错误认识。首先,认为各类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就是竞争关系,并基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的图示做了表面化的理解,觉得企业处于五种竞争力量的作用中心,同行企业、替代品厂商、潜在进入者是企业的现实或潜在竞争对手,企业的供方与买方也是企业的讨价还价对象,企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量。那么现实中到底谁有可能作为企业的短期或长期的合作者而存在呢?显然,这不是五力模型所能回答的,也不是波特作为行业分析工具提出五力模型时所试图回答的。如果从跨期动态的角度考察行业内各种市场力量的关系,也许可以发现除了竞争以外,其中还可能存在着多种形态的相互依存、共生互应的关系。对于这一点,也正是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所重点关注的。第二,认为竞争战略就是企业战略,而实际上竞争战略与合作战略一样,只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手段,它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并不是追求的目标,需要在战略指导下运用。

不容否认,单个经济实体的一时竞争力增强,可以通过剥夺他人利益而实现,但是全球经济网络的长期生存力保存,却需要依赖互惠多赢来维系。因此,在进行企业、国家或地域竞争优势及内外环境分析时,如果过分关注“竞争”而不是“优势”,也许会造成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一是,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考虑对手做什么上,可能会在无意中使企业忽视自身特色的建设,甚至还有可能没有时间思考自己该做些什么。二是,就竞争者分析所依据的信息而言,要么得不到,要么不

准确,因为别人是不会主动将有用信息透露出来的。三是,即使能够得到信息,也许更多的只是关于过去而不是未来的,而未来是以企业与竞争者的互动为基础的,难以事先预料。四是,真正关于竞争者的信息可能会在顾客中反映出来,所以,与其费神进行竞争者分析,还不如注意做好顾客研究,随时了解企业自身顾客的需求动向。实际上,只要能将分析重心从“竞争”移到“优势”构建上,可见企业战略之目标既可以通过竞争,也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显然,全球化必须建立在互补合作、和谐发展基础上,其前提是地域特色、多元并存,对此波特在其1998年出版的《论竞争》一书有所体现。[4]

战略研究之我见——实践问题导向的思维框架

客观地说,波特为“理论导向型”的学院派战略研究走向实践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认真研读“竞争三部曲”,对于完成一个严格的战略学者训练非常必要。对于当前存在的关于“三部曲”的争议,事实上并不是由于波特的失误而引起的,这一点从其1990年完成三部曲以来发表的着作及论文可以清楚地看出。应该说,波特对战略领域有着极为深刻的把握,“三部曲”中所谓有争议的地方,基本上属于波特为了界定自身研究范围所做的一种人为取舍。例如,对于波特三部曲属于静态分析,缺乏动态思维的争议,波特就认为任何战略研究都涉及时间框架,也就是在多长的时间内考虑战略影响因素的问题,显然不同的时间跨度选择,必然可以导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对于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的分类,有人认为所有的战略都是特色战略,成本领先实际上只是一种以低价为基础的特色战略。但实际上,从操作的角度看,只要现实中存在竞争压力,即使追求顾客特色,为使企业自身更好生存,降低成本也仍然是一种可供考虑的战

略选择。?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看,波特在“竞争三部曲”中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价值创造活动、完整钻石体系等,其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对于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极具参考价值。战略问题的解决既需要解构也需要整合,正如对于人的研究,既需要现代生物学细胞分子层面的解构分析,也需要现代人类学社群行为层面的综合建构,否则将无法真正解释社会中人的现实表现。当然,就“三部曲”中所涉及的解构式的理性分析细节而言,对于中文语境下的战略行者来说,似乎仍显得太烦琐。若注意到管理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而行需权变、需创新、需特色。则可以认为,理论探索值得细读经典着作,但实践运用需走出书本,联系企业实际。显然,对于战略实践行动者来说,理论背囊太重是走不远的。为了有效处理战略知行关系,必须看到,过度理性是无法行动的,战略探索既要追求简洁,因为只有轻装才能减少路径依赖,提升响应速度,迎接不确定环境的挑战;同时也要质疑简洁,防止在简化中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关键因素,以最终提升思考维度,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应该看到,战略研究目前已进入丛林发展阶段,需要借鉴吸收哲学、宗教、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综合演化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融行业竞争、特异资源、核心能力、组织网络、内外匹配、交易费用、互动博弈、动态演化等现代西方战略理论学说与中国传统经世济民观点为一体,以便在平衡兼顾理论体系完备性与实践操作可行性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众多流派的理论整合、实践检验、不断改进完善,提出更能解决企业战略实践问题的思维及管理框架。显然,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无庸讳言,在新的框架最终形成并逐渐为广大战略理论与实践应用者所接受之前,对于亟需战略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人来说,在认清“三部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应用局限的基础上,阅读波特“竞争三部曲”仍不失为一种较

好的选择。至少就目前情况而言,波特三部曲仍是战略研究领域中最具自身思想特色与完整方法体系的“巨着”之一,其中所包含的分析视角与技巧有着广泛的适用性,能够较好地满足高校、实业、政府各界人士研究单个企业、产业、产业集群以及地域经济的战略环境、发展布局与措施对策的需要。?最后,关于战略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根据本人所做的长期探索,觉得应该遵循“实践导向型”研究思路。按照2003年我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第3版中提出的“实践导向型”战略管理框架,从企业战略实践所遇到的问题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战略的中心命题在于回答“做什么、如何做、由谁做”,其关键在于解决持续经营优势构建、业务演化路径选择、竞合互动关系处理三大实践主题,落实好与战略实施相关的决策、变革、激励三类支撑行动,协调兼顾方向正确、运作高效、心情舒畅这三者的跨期动态平衡关系。战略分析要关注由供方、买方、替代品厂商、同行业厂商、互补品厂商、潜在进入者构成的六力互动模型所揭示的人际互赖的竞合演化过程,而不只是波特五力竞争模型描述的见物不见人的产业竞争格局;战略定位需重视自我超越,改变与拓展选择范围,做到从虚无创实有、化腐朽为神奇,而不只是从机会、威胁、优势、弱点(SWOT)的简单匹配中找寻所谓的最佳组合;战略行动要依靠平凡员工创造非凡业绩,而不只是指望个别杰出人才带来奇迹。

营销战略制定三步曲

营销战略制定三步曲 在中国的企业当中,制定营销战略似乎只是大企业的事情,中小企业甚少有清晰的战略,有的甚至没有。在这些企业的思维中,一方面认为与执行比起来,战略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制定一个合适的战略。事实上,许多知名商学院的专家学者绞尽脑汁,想研究出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企业如何制定战略,但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制定营销战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目标,更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常常把战略放在嘴边的大企业们也并非深谙此道。 一个合适的营销战略是企业的风向标,能更好地指引企业正确执行。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帆船,那么战略就是目标,战术则是达到目标所应采取的方法方式,而对于没有目标的帆船来说,汪洋中的任何风都会是逆风。制定营销战略,是让企业通过对市场环境、法律政策、行业走势、内外部资源、品牌竞争力等的系统研究、分析和整合、优化,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向和竞争方法。 首先,营销战略必须解决4W1H的问题,即What(什么产品或服务)、When(选择什么时机竞争)、Where(在什么地域竞争)、Who(由谁来执行竞争)、以及How(以何种方式竞争),所以,企业必须紧密地结合自身情况,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分层次、分步骤来制定营销战略。 步骤一:分析内部资源(微观) 1、产品(服务) 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服务)以实现盈利的目的,但没有一个企业能靠同一个产品(服务)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因为产品(服务)均有其生命周期,一般来说,他们会经历四个阶段:推广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如下图),一个产品(服务)的销售额和利润会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峰,之后便会走下坡路,根据产品同质化和价格趋同理论来分析,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迫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产品(服务)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否则基业长青只能是天方夜谭。企业必须认清自己的产品(服务)处于哪一阶段,以便更好地制定阶段性的营销战略。 在分析产品(服务)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因为只要竞争对手比你多想到一点,你的竞争优势就会稍逊一筹,条件允许的话,还必须做市场和顾客调查。基本上必须思考以下问题: 1)在同类产品中,我们的产品(服务)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核心价

提高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

提高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的竞“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古人云:争归根结底是团队的竞争,就是团队协作作战能力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其根源不在于某个员工个人能力的超群,而是在于员工整体“团队合力”的强大,其中起。所以说,精诚合作的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企业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团队合作 精神”是企业在商业战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企业走向辉煌的最有力保障。是企业核人力资源日趋成为一个重要元素,在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中,如何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心竞争力的基础动力之一。世纪理性营销时代的到来,使个人英雄无法势,成为企业倾情关注的课题。 21再在营销舞台上独唱主角,依靠个人力量叱咤风云、劲舞弄潮的日子一去不 返。团队,这个营销时尚名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讨钻研。团队管理,正被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治新领域。“我们一定要团队领导由于不知道如何建设高效团队,于是只好大声呼喊:。喊加强团队合作,要讲奉献,要上下凝成一 股绳,我们的工作则无往而不胜”团队领希望部属和员工工作时像年终聚餐把酒时那但效果却很不佳。口号可以,而企业最终但员工的实际表现却远非管理者所想。样士气高昂,充满工作热情!,因的关键是“让员工众志成城,调动员工的 积极性与潜能,为企业创造绩效”此,建设高效团队提高其凝聚力尤其显得重要。、互补的技能,即团队各成员至、规模比较小;一、高效团队的特征:12、共同的目的,共同的目的少具备科技专长、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技能;3、可行的目标以使成员采取行动产生的前提,并可以为成员提供指导和动力;4 6、相互之间的责任。、共同手段或方法来达成目标实现;和充满活力;5 二、高效 团队主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团队建设现代企业更加强调发挥团队精神,随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 过程中,难免会走入误区,首先对当今事业单位对团队存在有个认识。误区一?、“团队利益高于一切”团队首先是个集体。由“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个被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但在团队里过分推自然而然地可以衍生出“团队利益高于一切”这个“论断”一方面是极易滋生小可能会导致两方面的弊端。“团队利益高 于一切”崇和强调又是局部而对整个企业来说,团体主义。团队利益对其他成员而言是整体利益,处处从维护团队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常常会造成企业过分强调团队利益,利益。从而造成团队与团队,内部固有的利益均衡,侵害其他团队乃至企业整体的利益,团队与企业之间的价值目标错位,最终影响到企业战略目标

解读波特竞争三步曲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指出了三部曲所隐含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应用局限,探讨了未来我国企业战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出生于1947年,196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航空机械工程学士,1971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1973年获哈佛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75年开始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经营政策”(Business Policy)课程,至1990年完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竞争优势:创造与保持优异业绩》、《国家竞争优势》,先后花了15年时间,其中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已58次重印,被译成17种文字,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也已35次重印。 三部曲的出版奠定了波特教授在世界战略研究领域的大师地位。由2002年哈佛商学院的网站资料可见,波特共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但据我所知,国内理论及实业界对于波特的了解,主要还是从其《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开始的,因为对于这两本书,在华夏出版社于1996年获得中文简体版权正式出版前,早在1988年国内就已有多家出版社的译本在读者中流行。至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尽管国内的战略学者们通过原版文献以及波特自己的论文早有所闻,但由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的中文版,那也已经是2002年的事了。 对于波特的“三部曲”,尽管国内购买者人数并不少,但能真正静心通读全书的人实际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较快,更为喜欢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波特三部曲实在太过厚重与琐细;二是由于波特三部曲延袭了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有点太重经济理性而轻管理人性,不太容易阅读;三是由于前些年我国许多管理实践者客观上正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尚未真正遭遇企业发展的战略瓶颈制约,所以缺乏认真精读的心境与压力。就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经济改革开放已有几十年,许多企业在做大后正逐渐面临做强、做长的战略困惑,从这个角度看,华夏出版社这次重印波特的三部曲可谓正逢其时。但即使如此,为了真正读懂西方语境下写就的波特三部曲,也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波特成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三部曲理论基础——经济学家眼中的竞争战略 波特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战略的研究,致力于在经济理论与企业实践间架设桥梁,其所完成的竞争三部曲既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各自包含有独立的主题,但在本质上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基于经济学比较静态研究的假设与思路。首先,隐含假设了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相对强调了战略的竞争特性而忽视了合作可能。对于这一点,从宏观整体的资源配置看,做短期静态考察,一种资源用于甲企业就不能用于乙企业,似乎竞争是占主导的;但从微观局部的企业运作看,做长期动态考察,一方面就单个企业所需而言,可以认为资源供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资源总量也是可变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合作求发展的可能。 第二,隐含假设了信息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战略的全面事先规划而相对忽略了战略的动态调整学习。对于这一点,从波特三部曲所提供的细节俱全的分析框架,如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驱动因素、价值创造活动、产业环境细分、完整钻石体系、国家分类研究等,可以略见端倪。在实践中,若要按此思路进行分析,一方面信息收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操作时间太长,结果有可能造成由于战略思考分析太多,反而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考虑如何行动。更不要说,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一旦分析完成,可能现实状况又已变化。正是由于波特试图提供无所不包的理论框架,而将战略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简化应用工作留给了实践者,结果却使得许多人读了波特三部曲,总觉得理论上找不出毛病,但实践上还是找不到战略出路。 第三,隐含假设了经济人目标,从而强调了战略的个体竞争逐利性而忽视了战略的群体合作互惠性。这一点在《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两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作用,看到了众多企业之间存在的互惠、互赖、互动关系,但这只是他在考虑国家、州(省)等地域层次竞争对抗时,提出的基于更广泛范围的竞争优势构建框架。由此可见,波特三部曲研究重心在于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而不管这里提及的“自身”到底是个别企业、还是国家或区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不太倾向于人们将波特的三部曲称为“战略三部曲”,而更赞成将其称为“竞争三部曲”。 三部曲内在逻辑——体现哈佛传统的匹配战略 阅读波特的“竞争三部曲”,有必要了解他所在的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研究特色。哈佛商学院早在1911年就设立了“经营政策”课程,1965年出版教程《经营政策:内容与案例》,至1982年出版该书的第5版(波特作为五人合著的第5位作者首次参与了该书的写作),[1]从中可以看出哈佛战略教授们的研究风格。根据该书的观点,战略以整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需要全过程管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来看待。企业的使命目标可以独立于战略形成及实施而存在,战略制定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弱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即SWOT: 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工具,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匹配寻求战略出路。在战略方案形成后,再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方案优劣评价选择,从中确定最终付诸实施的战略。所以,战略形成与实施作为战略管理整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可以相互独立运作,经过有序分解后交由不同的部门去完成。

什么是战略-迈克尔·波特

什么是战略迈克尔·波特 一、运营效益并不是战略 人们混淆了运营效益和战略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为了追求生产率、质量和速度,企业开发出大量的管理工具和技巧,如全面质量管理、基准比较法、时基竞争(time-based competition)、外包、合作伙伴、流程再造以及变革管理等等。这些管理工具和技巧虽然使得企业的运用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许多企业往往会因为无法将所得转化为持久赢利而感到沮丧。不知不觉,管理工具逐渐取代了战略。于是,当管理者其实离自己原本具有竞争优势的定位越来越远了。 运营效益:必要但不充分 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不断提高运营效益是很有必要的。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因为几乎没有企业能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凭借运营效益方面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想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最佳实践会迅速传播开来。竞争对手可以迅速模仿管理技巧、新技术、增进投入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等方面的最佳实践。 提高运营效益之所以不够的第二个原因是竞争趋同。企业越是以他人为基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也就越多。竞争各方越是多地把运营活动外包给高效的第三方,这些运营活动的通用性也就越强。当竞争各方在质量、生产周期或供应商伙伴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改进上相互模仿时,战略就会趋同,竞争就成了在同一跑道上展开的追逐赛,无人能够胜出。 二、战略:建立在独特的运营活动之上 所谓的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换句话说,即有目的地选择一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 大多数管理者都从自己客户的角度来描述战略定位,但是,战略的实质存在于运营活动中——选择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或者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活动实施方式。 (举例:西南航空、宜家) 战略定位的原点 战略定位有三个不同的原点。 首先,定位可以以提供某行业的某类产品或服务为原点。波特把它称为“基于种类的定位”,即基于产品或服务种类的选择而不是基于客户细分市场进行战略定位。只有当公司通过其独特的运营活动提供最好的特定产品或服务时,基于种类的定位才具有经济意义。 (举例吉菲·罗伯国际公司——专营汽车润滑油的企业,不提供汽车维修与保养等其他服务。共同基金行业的领先者——先锋集团,提供预测业绩、费用极低的普通股、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客户之所以选择先锋集团或吉菲·罗伯国际公司,是因为看重它们在某一特定的服务领域拥有性能卓越的价值链。基于种类的定位面向的客户范围很广,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定位只能满足他们需求中的一小部分。 定位的第二个原点是满足某一特定客户群的大部分或所有需求。波特把它称为“基于需求的定位”,这更接近于传统的目标客户定位的观念。如果客户群各有需求,而某些特定的运营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这些需求时,企业就可以采用基于需求的定位。 基于需求的定位还有一个变体形式,当相同客户在不同情况下或针对不同的交易类型产生不同需求时,这种变体就应运而生了。 定位的第三个原点是根据不同的接触途径对客户进行细分。虽然不同客户的需求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为了接近这些客户而设计的运营活动应该有所区别。波特把这样的战略定位称为“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接触途径会因客户地理位置或客户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也可能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求企业设计出一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便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接触到客户。(举例:美国卡麦克院线) 通过不同接触途径导致不同运营活动的方式有:城乡客户之分、客户范围大小、人口疏密之分等等。尽管这些客户群体有着相似的需求,但是企业在设计市场营销、订单处理、物流和售后服务等运营活动的最佳组合时应该予以区别对待。

波特三大一般性战略

基本竞争战略 (重定向自波特三大一般性战略) 基本竞争战略(Generic Competitive Strategies) 目录 [隐藏] ? 1 基本竞争战略概述 ? 2 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 ? 3 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 ? 4 集中化战略(Focus) ? 5 夹在中间 ? 6 三种基本战略之间的区别 ?7 基本竞争战略案例分析 o7.1 案例一:泰康人寿基本竞争战略研究[1] o7.2 案例二:论电子商务企业的三大基本竞争战略 [2] o7.3 案例三:连锁零售商的基本竞争战略[3] ?8 参考文献 ?9 相关条目 [编辑] 基本竞争战略概述 基本竞争战略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 基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这三种战略架构上差异很大,成功地实施它们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由于企业文化混乱、组织安排缺失、激励机制冲突,夹在中间的企业还可能因此而遭受更大的损失。 [编辑] 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

1.成本领先战略的类型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根据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不同,我们把成本领先战略概括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1)简化产品型成本领先战略;就是使产品简单化,即将产品或服务中添加的花样全部取消。 (2)改进设计型成本领先战略; (3)材料节约型成本领先战略; (4)人工费用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 (5)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成本领先战略; 2.成本领先战略的适用条件与组织要求 (1)现有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2)企业所处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或者同质化的; (3)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 (4)多数顾客使用产品的方式相同; (5)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很低; (6)消费者具有较大的降价谈判能力。 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除具备上述外部条件之外,企业本身还必须具备如下技能和资源: (1)持续的资本投资和获得资本的途径; (2)生产加工工艺技能; (3)认真的劳动监督; (4)设计容易制造的产品; (5)低成本的分销系统。 3.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与风险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在于:

【竞争对手分析三部曲 1】谁是你的竞争对手

二、从【货】的方面发现竞争对手 l 销售同品类商品或服务的为直接竞争对手,这是最大众化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大家常说的同业竞争就是这个意思,也是狭义的竞争对手。耐克和阿迪达斯,肯德基和麦当劳,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无不是经典的竞争对手。 l 销售扩大品类的商品或服务,也就是非同品类但是属于可替代,这也构成竞争关系。休闲服的同品类竞争对手是休闲服,它的可替代竞争对手是体育运动服饰,甚至正装等。再比如柯达的同品类竞争对手是富士,扩大品类的竞争对手是数码相机公司。 l 销售互补品类的商品或服务,互补商品指两种产品之间互相依赖,形成互利关系。例如牙刷和牙膏,照相机和胶卷,汽车行业和中石油、中石化都形成互补关系。一般意义的互补商品间不形成竞争关系,但是如果你是生产电动汽车的公司,加油站就是你的隐形竞争对手。如果你是生产数码相机的公司,那么胶卷行业就是你的竞争对手。 三、从【场】的方面发现竞争对手 主要指卖场商业资源的竞争,如果想开一个服装专卖店,在拓展寻找店铺位置的时候,其他服装品牌、电器手机专卖、餐饮企业、银行等都是你的竞争对手,因为你看重的地方对方也很可能中意,形成了对资源占有的竞争关系。如果想在百货商场的共享空间搞一场大型特价促销活动,那商场内所有品牌可能都是你的竞争对手,因为大家都有促销的需求,对需要利用共享空间做促销。 四、从【财】的方面发现竞争对手 1. 营销资源的竞争,如果想做广告,在同时段、同一媒介准备打广告的其他企业就是你的竞 争对手。 2. 生产资源的竞争,争夺同一类生产资源的企业间形成竞争关系,如星巴克和所有以咖啡为 生产原料的厂家都是竞争关系。 3. 物流资源的竞争,这一点在每年的春节和这两年的双十一尤其明显,为了顺利发货,各大 厂商使出了浑身解数。 对一个企业来说,找到竞争对手不难,找准竞争对手不容易。竞争对手的界定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 竞争对手形式呈现多样性,包括直接竞争、间接竞争、替代竞争等。 2. 竞争对手具有地域性,同一个公司在不同的地区竞争对手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竞争对 手管理需要差异化。包括全球性竞争、全国性竞争、区域性竞争、渠道通路内竞争等。渠道通路的竞争,例如在超市里面方便面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其它方便面,在学校方便面的竞争对

提高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

提高团队协作核心竞争 力

提高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团队的竞争,就是团队协作作战能力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其根源不在于某个员工个人能力的超群,而是在于员工整体“团队合力”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企业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所以说,精诚合作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企业在商业战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企业走向辉煌的最有力保障。 在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中,人力资源日趋成为一个重要元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动力之一。如何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成为企业倾情关注的课题。21世纪理性营销时代的到来,使个人英雄无法再在营销舞台上独唱主角,依靠个人力量叱咤风云、劲舞弄潮的日子一去不返。团队,这个营销时尚名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讨钻研。团队管理,正被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治新领域。 团队领导由于不知道如何建设高效团队,于是只好大声呼喊:“我们一定要加强团队合作,要讲奉献,要上下凝成一股绳,我们的工作则无往而不胜”。喊口号可以,但效果却很不佳。团队领希望部属和员工工作时像年终聚餐把酒时那样士气高昂,充满工作热情!但员工的实际表现却远非管理者所想。而企业最终的关键是“让员工众志成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潜能,为企业创造绩效”,因此,建设高效团队提高其凝聚力尤其显得重要。

一、高效团队的特征: 1、规模比较小;2、互补的技能,即团队各成员至少具备科技专长、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技能;3、共同的目的,共同的目的产生的前提,并可以为成员提供指导和动力;4、可行的目标以使成员采取行动和充满活力;5、共同手段或方法来达成目标实现;6、相互之间的责任。 二、高效团队主要解决的问题 随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更加强调发挥团队精神,但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难免会走入误区,首先对当今事业单位对团队存在有个认识。 误区一?、“团队利益高于一切” 团队首先是个集体。由“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个被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地可以衍生出“团队利益高于一切”这个“论断”。但在团队里过分推崇和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一切”可能会导致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是极易滋生小团体主义。团队利益对其他成员而言是整体利益,而对整个企业来说,又是局部利益。过分强调团队利益,处处从维护团队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常常会造成企业内部固有的利益均衡,侵害其他团队乃至企业整体的利益,从而造成团队与团队,团队与企业之间的价值目标错位,最终影响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团队利益容易导致个体的应得利益被忽视和践踏。如果一味只强调团队利益,就会出现“假维护团队利益之名,行损害个体利益之实”的情况。作为团队的组成部分,如果个体的应得利益长期被漠视甚至侵害,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疑会遭受重创,从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竞争力和战斗力的发挥,团队的总体利益也会因此受损。 误区二?、团队内部不能有竞争

波特教授的战略思想

波特教授的战略思想 本学期接受了“人力资源战略”这门课,经老师推荐阅读了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这本书。波特教授有著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这三部都是是管理领域中经典性的著作。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不仅理论工作者而且实际经济工作者,包括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以及政府的或非政府的机构的工作人员已逐步认识到,波特的著述为理解企业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供了基本方法与结构性的知识框架。波特的许多光彩夺目的思想,例如关于竞争的五种作用力、三种基本战略、以及价值链的分析框架是如此强有力,以至于财务分析、市场营销策略等等非常专门的领域也都全面地融入并吸收了这些思想。作为我这样的门外汉要精读这三部曲有点不太可能。但是最近,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终于下决心把三部曲中的一部《竞争优势》借回来读完了。 这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竞争优势的类型和企业如何能够获取它们。第二部分讨论了产业内的竞争景框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相关产业的竞争景框,或者说公司战略如何对业务单元的竞争优势做出贡献。第四部分拓展了竞争战略全面的含义,包括处理不确定性和改善或保护竞争地位的方法。第一章对竞争战略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前一本名著进行总结,并引出《竞争优势》这篇主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章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并旦表示出它如何被作为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该章阐述了如何将企业分解为构成竟争优势的基础活动,并确定对竟争优势起核心作用的活动之间的联系它也表明竟争景框在影响价值链方面的作用,以及与其它企业的联合如何替代价值链内部的活动。该章也简要叙述了价值链在设汁组织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章阐述了企业如何获得持久的成本优势。它表明如何运用价值链来认识成本行为及其对战略的意义。对成本行为的认识不仅对于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是必要的,而且对干揭示建立经营歧异性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必要的。 第四章闸述了一个企业如何使它自己有别干竟争对手而标歧立异。价值链提供了确认企业歧异性根源的一种方法以及推动它的决定因素。客户的价值链是认识经营歧异性根本基础的关键——通过降低客户费用或改善客户效用来为客户创造价值。经营歧异性来源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实际独特性和将这种价值传达给客户使之接受的能力。 第五章探讨了技术和竟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技术遍布整个价值链,并对决定成本和歧异的竟争优势发挥有力的作用。该章展示了技术变革如何影响竟争优势以及产业结构。阐述了形成产业内技术变革途径的各种变量。然后,该章阐述了企业如何选取一种枝术战略以增强其竟争优势,包含是否应成为技术领先音和技术许可证的战略用途。该章发展了率先行动的优势与劣势的思想,以突出在企业竟争方式方面首先进行变革的潜在风险和报酬。 第六章讨论了竟争对手的选择,竟争者在增强竟争优势、改善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该章表明为什么适当的竟争对手存在有益于企业的竟争地位。闹述了如何确认-好的’竞争对羊,如问影响从竞争战略开始入手,讲到竞争优势原则、产业内竞争、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最后讲述进攻性和防御性竞争优势,实际上是结构-行为-绩效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遵循产业结构—产业对比—进入/推出壁垒—壁垒后的行为这样的结构来阐述整个理论。波特始终认为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整本书也围绕着这两个重点来进行展开叙述的。所面临的竞争对手阵容。阐述了企业如何决定它应该持有多大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间题,因为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很少是最优的。 第七章是本书第二篇的开始,考察了产业如何细分。它吸取了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因为市场细分以客户需要和成本行为的产业内差异为基础。市场细分对于目标集聚战略的选

基本竞争战略(波特三大一般性战略)

基本竞争战略 波特三大一般性战略 简介 基本竞争战略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 基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这三种战略架构上差异很大,成功地实施它们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由于企业文化混乱、组织安排缺失、激励机制冲突,夹在中间的企业还可能因此而遭受更大的损失。 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 1.成本领先战略的类型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根据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不同,我们把成本领先战略概括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1)简化产品型成本领先战略;就是使产品简单化,即将产品或服务中添加的花样全部取消。 (2)改进设计型成本领先战略;

(3)材料节约型成本领先战略; (4)人工费用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 (5)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成本领先战略; 2.成本领先战略的适用条件与组织要求 (1)现有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2)企业所处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或者同质化的; (3)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 (4)多数顾客使用产品的方式相同; (5)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很低; (6)消费者具有较大的降价谈判能力。 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除具备上述外部条件之外,企业本身还必须具备如下技能和资源: (1)持续的资本投资和获得资本的途径; (2)生产加工工艺技能; (3)认真的劳动监督; (4)设计容易制造的产品;

企业战略三部曲之一-重塑战略

企业战略三部曲之一 一:重塑战略

近20 年来,管理者已经学会了在公司运企业必须非常灵活,以快速适应竞争和市 以达到业内最佳;必须将业务大量外包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领先于竞争对最新的管理理念认为:任何市场定位都可因此,战略优势最多不过是暂时的 — 迈克尔.波特《营中采用一套新的规则:市场变化;必须不断对标,,以提升生产效率;必须培手。 可以被竞争对手快速抄袭。重塑战略》(什么是战略)

么是战略? 战略就是以一系列与其它公司不 值的定位。如果市场中只有一种理想的定位,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 择如此来也就没有要制定战略择;如此一来,也就没有必要制定战略了。 谓战略,就是在企业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仅仅完成几件事,而是要完成许多事情,并对活动之间缺乏配称,战略也将失去独特性和可 ——迈同的运营活动,创造出独特而极有 那战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做什么。如果没有取舍,就无须做 一种配称。战略的成功,依靠的不 对各项活动进行统筹兼顾。如果这 可持续性。 克尔.波特《重塑战略》(什么是战略)

无论定位是基于产品种类 客无论定位是基于产品种类、客径,还是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 计一整套特定的运营活动与之总是会随着供应方的变化,也变化而变化。 —— 迈克尔.波特《重塑战客户需求接触途 客户需求、接触途合,公司都需要设都需 之配套,因为定位 也就是运营活动的 战略》(什么是战略)

得卓越绩效的二大要素:运企业战略 绩 经营绩效运营效益运营效益和战略 企业只有建立持久的差异性,才能超越竞争 对手 对手。企业不能用管理工具取代发展战略。 提高运营效率,以降低平均竞争成本。 给顾客创造更高价值,以提高比较效益。 企业生产率的边界可以随着企业技术、管理 和投资的发展而变化。

提升团队竞争力所有团队成员为了整个群体的利益需要

提升团队竞争力 原始人类想要对抗猎物一定要相互配合才行。在狩猎的过程中,所有团队成员为了整个群体的利益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有些人具有无与伦比的追踪能力,他们能从地上的脚印推测猎物离去的方向;有些人具有出类拔萃的领导能力,他们负责将群体中的某些成员安排在有利的地理位置,这样就能够在发动进攻的时候让猎物措手不及;有些人投掷的时候命中率比较高,他们的任务就是用手中的长矛刺伤猎物;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则负责追击,他们可能会追着猎物跑上几个小时,直到它因为体力不支、倒地不起为止。原始人类的狩猎过程耗费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更长,同时也让狩猎团队成员之间的通力协作进一步加强。同时,因为每个人的特长不一,他们才能紧密地团结起来,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在团队中让自己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无限地放大。 自从原始人类人就是群居动物,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还经常遇到这么多糟糕透顶的团队呢?为什么在有些企业中,很多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实在无法让人恭维呢?为什么我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想要获得如何通力协作的秘诀呢?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非团队行为也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总是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理由,无法和自己的同事做到亲密无间地并肩作战。 管理者所带领的团队要取得更好的绩效就需要管理者更好地发挥团队的效用,让自己的团队像前面所提及的原始人类狩猎一样,紧密地将团队团结在一起,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经过对卓越管理者的研究发现,能够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稳步前进的管理者,在以下5个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突出: 1、设定目标:知道团队前进的方向。 2、沟通交流:注意表达、注意倾听。 3、信任:信任对方,同时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依赖的人。 4、承担责任:言出必行,绝不出尔反尔,言而无信。 5、认可:抱着欣赏的态度看待其他成员的优点。 一、设定目标: 如果团队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并为企业带来绩效,同时自己也能够在这个贡献的过程中乐此不疲,那么工作不就变成了人生一大乐事了。研究发现,周如善——实战型领导力培训专家,实战型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营销培训专家,管理咨询师,中华培训讲师网高级讲师,现任天下伐谋公司高级合伙人、签约讲师。优秀的团队经常会抽出时间设定具体的目标,从而提升个人能力,满足团队、企业的发展要求和顾客的客观需要。通过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他们能够保证自己在工作中做出的努力不仅对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为了设定目标,他们会提出一些问题,以确定自己在什么角色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迈克波特的竞争力量读后感

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程大作业题目: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读后感 班级: 学号: 1 姓名: 完成日期2013年6月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47—),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第一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他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他先后获得过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五次获得麦肯锡奖,拥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在2005年世界管理思想家50强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位。 二、著作与影响: 到现在为止,迈克尔·波特已有十四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1976)、《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力》(1990)等。 管理学领域堪称经典的“竞争”三部曲 《竞争策略》,(1980年) 《竞争优势》,(1985年) 《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 美国东海岸,一个又一个的研究中心标志着波特在学术上的扩张,全职的研究人员在这些中心里经手着应接不暇的项目,从竞争力研究,到内地城市的发展,这一切满足着他那颗学者的心灵。 三、主要理论 迈克尔·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 四、读后心得: 选择这本读物,是因为上学期学过《战略管理》这门课程而起的。不过上学期学的是双语的,而且学得不很透彻,很多基本的理论与知识都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这次把译本拿过来又看了一下,确实很有收益。 谈到迈克尔波特,他的许多光彩夺目的思想,值得我们留恋。例如关于竞争

团队打造:配合力就是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优秀员工的创造力。那么怎样的员工才是优秀的员工?对此,曽经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优秀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并且在工作中都紧密配合,他们充满创造力,彼此信任,达成共识,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一顶有计划的任务。 打造高效的企业团队离不开“5P”要素,即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计划(Plan)、目标 (Purpose)。在这“5P”要素中,人员、计划、目标显得尤为童要。而如何选择合适的人才,才是打造有竞争力团队的关键所在。 任何公司都应该以最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应聘者,从中挑选出最具有潜力的人才。对于人才的选择,首先要看重的是有一定逻辑分析能力、对企业的充分热情、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个人性格的开朗与相互配合的合作性,也是考查的重点。 根据人才发展理论,工作的经验可以慢慢积累,工作的技巧可以慢慢培养,但是人的性格是最不容易被改变的。即使你具有出色的工作技能,如果缺乏责任心与团队配合精神,公司也很难选择你。因为,有你在的团队很难成为一支真正具有战斗力的竞争团队。这充分说明了配合精神在团队合作中的童要性。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其实就是良好的配合力。只有企业之间有了零摩擦的良好配合,公司才能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现任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的康武平认为:“配合,不仅成为了自己的工作方式,而且铸就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由三家公司合并而来,它的产品系统设计在欧洲,硬件设计在中国上海,软件设计在中国和印度。正是这种全球资源的集合,使得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形成了非常强的竞争力。跨国的团队合作,使得公司在完成合并之后不但没有出现业绩下滑,而且取得持续的增长。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的成功,就是因为公司上下的和谐氛围,因为团队的配合精神和文化理念的作用,因为团队和谐相处的包容心。 康武平回顾自己在这个跨国团队的工作经历时说:“个人发展以业缋作基石,团队合作是实现个人和公司业绩的前提,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我们不仅提倡团队合作意识,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将团队合作优势打造成我们的竞争力。” 康武平也是在配合公司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本身的能力,形成自身的竞争力,而具有强烈竞争力的康武平也成了公司的主要竞争力。这就是优秀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互相配合发展,结果两者形成了一个双赢局面。 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有一个宪章,那就是鼓励所有的管理人员到不同的环境中去工作,尤其是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地区。这样的人员调配,首先使员工的竞争力得以提高。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的管理人员被派出国之后,不仅是做顶目,还要去实实在在地担任职务,目的是培养他们领导跨文化团队的经验。等到这些管理人员竞争力优化的时候,就可以领导跨国的团队开发产品、管理产品和进行业务合作,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全球化的管理技能。 康武平自己也经过了这样的提高过程。 2001-2002年,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正式合并之前的准备阶段。根据各个职能的分布,要合并的三家公司设立了相应的三方联合工作小组,康武平主要参与人力资源小组的工作。一年多的合作,使康武平全面了解了三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架构,并针对新公司提出了新的人力资源构想。 第二阶段是在公司的整合时期,公司和集团欧洲总部的联系增多,内容涵盖了技术、产品、人员,而康武平则在人员的培养、管理和发展上与总部频繁联系,初步积累了与欧洲方面的合作经验,对跨国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个过程同样经过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 第三个阶段,是康武平被派到德国,进行实地练就跨国管理技能的训练。从最初的适应环境,到与国外同事的合作,都是在整个团队所有成员的配合下,才顺利实现的。 公司首先帮助康武平了解当地的气候、饮食习惯,帮他安排住房,让他有一段适应的时间。然后由久在德国的老师告诉他,德国的文化特点是什么,中国的文化是怎样的,两者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和德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回想这个过程,康武平说:“两国人的思维差别非常

波特竞争战略三部曲心得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三部曲概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波特的相关理论的学习,总结了波特竞争三部曲的逻辑关系和主要内容,并对实践中如何应用波特的相关理论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战略竞争 一、竞争三部曲的逻辑关系 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即《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以及《国家竞争优势》,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诠释了他的战略竞争思想。《竞争战略》是竞争三部曲的第一部著作,主要从行业和企业层面分析了制定竞争战略所要考虑的五种因素,这就是著名的五力模型,在书中,波特进一步总结出三种一般性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竞争优势》一书是三部曲的第二部,波特在该书中,弥补了第一本书的不足,或者说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了《竞争战略》,他从更微观的层面指出如何去创造竞争优势,也就是如何寻求竞争优势的来源,这就是他的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法,如果说《竞争战略》给管理者们指出了一个战略方向的话,那么《竞争优势》就是给管理者们提供去往那个方向的道路;《国家竞争优势》则从更高更广泛的层面不仅讨论了企业行业以及国家的竞争优势,在该书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波特提出的“钻石理论”,为国家或地区或企业的全球竞争提供了全方位的思路和方法。 二、竞争三部曲的主要内容 (一)《竞争战略》的主要内容 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总结出了行业存在的五种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五力模型,如下图,五种竞争力分别是行业中现有竞争对手,潜在的新生力量的威胁,替代商品或服务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和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指有灵活运用战略才能胜出,波特总结出了三种具有卓越成效的通用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业务聚焦战略,并指出了三大战略与五种竞争力量的关系,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了线路。 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与一般战略的关系 1、成本领先战略:①进入障碍:具备杀价能力以阻止潜在对手的进入②买方侃价能力:具备向大买家出更低价格的能力③供方侃价能力:更好地抑制大卖家的侃价能力④替代品的威胁:能够利用低价抵御替代品⑤行业内对手的竞争:

顾客关系管理三步曲

顾客关系管理三步曲 企业都试图开发、拥有稳定的顾客群体,因为这些顾客会向企业购买更多的产品,即使产品的价格略高于竞争对手产品的价格;他们会变成公司的忠实信徒,并且会向同事、家人和朋友推荐本企业及本企业的产品;他们会使本企业变成组织或家庭采购的标准;他们会试用本企业推出的新产品或服务,并有助于企业完善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为了能接触并维系这些顾客群体,许多企业正在从产品管理迈向顾客管理,并且把重心放到了与个别顾客进行互动的层面上。在工业化时代,企业与个别顾客维持密切的关系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这种成本壁垒阻碍了企业与顾客建立关系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今天,企业则能够以非常低廉的成本来建立和维系个性化的顾客关系。 美国顾客关系管理专家亚瑟·休斯(Arthur M. Hughes)为成功的顾客关系管理提出了以 下五个指标:公司的营销流程很完善;公司能够很容易掌握到顾客的姓名、地址和购买行为;公司能掌握顾客在销售地点的重复性购买资料;公司具有建立和利用顾客资料库的技能;公司能本着双赢的原则为顾客提供相应的奖励计划。这个指标体系得到了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企业的广泛推崇,国内的海尔、海信、联想、TCL等企业也正积极向这个指标体系接近。在实践中,企业要执行“顾客关系管理计划”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寻找目标顾客;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与目标顾客维系持久的关系。本文将围绕上述“顾客关系管理三步曲”来对顾客关系管理进行描述。 一、寻找目标顾客 寻找目标顾客包括“界定目标市场”和“争取目标顾客”两个方面。 1、界定目标市场 所有的营销活动(包括顾客关系管理)都源自于对目标市场的界定。随着竞争日益加剧,市场被划分得越来越细。幸运的是,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有助于企业将顾客进一步进行细分为各个“微观细分市场”(Microsegment),戴尔电脑和《体育书刊》是两个善于营造“微观细分市场”的典型案例: ·戴尔电脑 戴尔电脑以在不同国家建立不同门户网站的方式来对顾客群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不仅如此,它还为各种顾客类型提供量身订做的“商店”:家庭用户、小企业、一般企业、医疗业、高等教育机构、K-12教育机构(此为美国的教育体系,泛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课程,约相当于大陆的高中毕业)及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戴尔电脑可以通过客户所购买的产品(笔记型电脑、桌上型电脑、伺服器和储存设备、工作站、软体以及相关配备)对客户进行记录追踪。此外,戴尔电脑还通过拍卖网站“戴尔工厂直营中心”(Dell Factory Outlet)来吸引那些想买卖、整修二手戴尔电脑的顾客,从而形成了更多的“微观细分市场”。对于那些会员顾客,戴尔电脑则为他们提供量身订做的界面和额外的服务。 ·《体育书刊》(Sport Illustrated)

优秀团队精神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优秀团队精神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团队精神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那将成为一团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无所作为,必将落后,甚至消亡。 一个好的团队,它应有强大的凝聚力,而这一切的来源就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忠诚、敬业、肯付出、勤奋而努力。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无价的。勤奋、忠诚、敬业、主动正是我们要提倡的精神,我们每位员工都应该争做勤奋、忠诚、敬业、主动精神的实践者。 一、好的团队源于勤奋与团结协作 我们所倡导的勤奋,首先指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也是员工成才的必经之路,是公司和企业生机与活力的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里,总有员工对工作没有热情,缺乏主动性,拖拖拉拉,而且整天抱怨领导和企业。其实这种作法非常损害团队精神。通常一个公司或企业里业绩好的员工从不抱怨、从不消极,而业绩差的员工总是抱怨、消极和懒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对谁都没有好处。这样的员工最终将会被淘汰。因此,不要去埋怨别人、埋怨企业、埋怨社会,要去多想想自已身上的问题:你去勤奋工作了吗?你积极付出了吗?你为企业带来效益了吗?我们每个人都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变化,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勤奋工作,要有与其他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勤奋不是三分钟热情,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坚韧不拨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请记住:你想收获多少,你就得付出多少。 二、敬业塑造团队精神 敬业,就是全心全意地对待工作。对大多数人而言,事业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敬业是一种人生态度,是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表现。一个企业,需要员工的敬业精神。如果每个人都兢兢业业,那这个企业将是一个战无不胜的联合体。 敬业表面看起来有益于企业,但最终受益者将是你自己。当员工将敬业当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习到更多知识,积累到更多经验,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态度去工作,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每个员工都应该为公司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让公司始终朝气蓬勃,精神焕发,让企业成为你的依靠。每个企业也都需要脚踏实地工作的人。敬业是当今企业衡量员工的首要标准。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敬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三、忠诚是团队持续的动力 忠诚并不是从一而终,也不是唯唯诺诺地顺从,而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忠诚是一种职业的忠诚,是承担一种责任或者从事某一种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在生活中,我们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