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天津市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佳方式应该通过()

A.神话传说B.历史记载C.考古发掘D.学者推断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

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

3.“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访华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秦末和

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

5.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残缺部分的内容依次应是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

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

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

D.选举制禅让制公家

6.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史记》记载的“勤沟洫,手足肼胝……妻有日,过门不私”(经常治理水渠,辛勤劳动,手脚上都起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去)的人物是()A.炎帝B.黄帝C.尧D.禹

8.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方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甲骨ト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C.秦朝历史D.西周历史

9.它是目前世界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1世纪来临之际,它的仿制品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献给联合国,现已被联合国永久珍藏,它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尊

10.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A.楚汉之争B.战国称雄C.秦灭六国D.春秋争霸

1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下列孔子的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仁者爱人B.温故知新

C.诲人不倦D.有教无类

12.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A.北京人采集狩猎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制作陶器

D.相传黄帝造船只

13.《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文中“尝百草”的是()

A.黄帝B.尧C.炎帝D.舜

14.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没有关联的是

A.强征赋税

B.修骊山陵

C.严刑苛法

D.统一度量衡

15.言子,名偃,字子游,江苏常熟人,春秋时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言偃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言子能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主要得益于( )

A.政府推荐B.考试选拔C.太学创办D.私学兴起16.《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7.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莘莘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8.齐世荣在《中国通史》里面说到,中国“学术思想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先秦,封建专制

的最高峰莫过于明清”。先秦“学术思想最辉煌”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道家的《道德经》成书D.儒教、道教、佛教并立

19.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世袭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夏商时期D.西周时期

21.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他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他”是

A.禹B.启C.桀D.鲧

22.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23.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24.下列能展现长江流域居民制作末耜、种植水稻等原始农耕生活图景的文化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25.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C.蓝田人遗址D.马坝人遗址

二、综合题

26.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并进行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阅读材料。

材料一: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径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西周的哪一项地方制度?这一制度中天下的“共主”是谁?处于贵族阶层最底端的是谁?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创立的地方制度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是什么制度?

材料三: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于一些王公和战争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3)依据材料三指出,汉初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哪些权力?为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汉武帝颁布了哪一项法令?这一项措施的提出者是谁?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西周到秦朝再到汉朝地方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统治者实施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7.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材料三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班固《汉书?艺文志》材料四从政治权力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政治制度形态下,专制君主一人掌握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独揽一切行政、立法、司法、军事、财政大权,长期占有并以世袭的方式世代延续。

——王义保《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政治学分析》材料五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请回答:

⑴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⑵ 材料二所述现象,应归功于古代哪项工程的兴建?

⑶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其历史影响。

⑷ 材料四评述的是什么制度?请说出该制度的开创者。

⑸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类型。你认为新时代强调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哪种类型的文化?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谈谈你的认识与建议。

28.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影响。

(2)材料二中图A、图B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两图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材料三中“始皇”创立的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材料二、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0.中国古代制度不断改革。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二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他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铜方量……此外他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1)依据材料一,是哪次变法内容?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这项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本次变法的影响是?启示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考古发掘,C符合题意;神话传说、历史记载和学者推断都不属于研究元谋人、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ABD排除。故选择C。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民贵君轻,这组搭配是正确的。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故A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排除B项。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故排除CD项。故选A。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体现了我国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破釜沉舟”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成为霸主,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5.B

解析: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之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开始实行世袭制,取代了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使得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故选B。

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孔子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反映的是贵贱有序,不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禹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三过家门而不入”,专心治水,采用疏导方法,用13年时间成功治理黄河水泛滥。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D。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选项B 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体现了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达,故选A。

【点睛】

关于司母戊鼎,学生还要知道,它出土于殷墟,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重凝重的风格。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都出自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西进。项羽率大军至,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袭击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予调解,以作缓兵计,并亲至鸿门会见项羽。项羽与刘邦决战与垓下,刘邦军队唱起楚歌,四面楚歌使项羽军队军心涣散,项羽大败,最终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西汉,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成语无关,排除。故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体现了教育公平,故D符合题意。仁者爱人是强调以仁爱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与教育无关;温故知新是说学习方法,诲人不倦是说教学态度,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距今约七千年,生活于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村。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水稻的国家。B项符合题意;北京人采集狩猎时,我国还没有原始农业。A项不合题意;半坡人制作陶器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发展,C项不合题意;相传黄帝造船只反映的原始制造业的发展。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原始农业的出现”的出现是解题的关键,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文材料中关键信息“尝百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号神农氏,发明医药,尝遍百草,是中华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名轩辕,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尧和舜是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故选C。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与秦朝速亡没有关系,因此D项符合题意。秦朝迅速灭亡是由于秦的暴政。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有: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比如修建骊山陵墓)、严刑苛法等,因此强征赋税、修骊山陵、严刑苛法等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因此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故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夏朝。故A符合题意;商朝、周朝、秦朝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是解题的关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为促成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

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A。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B符合题意。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道家的《道德经》成书与题干“学术思想最辉煌”不符,C不符合题意。佛教在先秦时期还没有传入中国,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③说法错误。秦朝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①②④在图片中能体现出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在春秋时期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A符合题意;秦汉时期的牛耕已经普遍使用,牛耕的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B不符合题意;牛耕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夏商时期,C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主要工具是木制和石制的工具,牛耕当时没有出现,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禹治理黄河水患,曾三个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A符合题意;启是禹的儿子,禹死后继承了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不符合题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B不符合题意;鲧是禹的父亲,曾主持治理黄河水

患,用了9年时间没有成功,后被处死,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D

解析: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即使出现“盛世”、“中兴”时期,也不能改变农民受压迫剥削的事实,D项不确切,所以答案选D。

23.B

解析: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题干三幅图片和甲骨文无关,故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的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司母戊鼎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的高超技术。“汉并天下”瓦当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能印证西汉的建立和统一。“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故题干三幅图片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司母戊鼎出现在商朝,那时还未创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司母戊鼎上的字是金文,不是隶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信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首先因汉字演变顺序的不完整排除A,然后根据司母戊鼎的所处朝代排除C,根据司母戊鼎的文字排除D。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于距今70--20万年前,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比较完整的人类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丰富、材料齐全的直立人遗址。A符合题意。元谋人遗址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有力地挑战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中心这一学说;B不符合题意。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因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故命名为“蓝田人”。通常称作蓝田猿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C不符合题意。马坝人遗址是广东至今为止唯一的一处古人类化石遗址。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综合题

26.(1)分封制;周王;士

(2)秦始皇;郡县制

(3)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推恩令;主父偃。

(4)维护统治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

解析:(1)分封制;周王;士

(2)秦始皇;郡县制

(3)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推恩令;主父偃。

(4)维护统治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证据,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供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郡县制的推行进一步废除了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

(3)根据材料三“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于一些王公和战争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可知,汉初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候国越来越多,诸候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秦朝再到汉朝地方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统治者实施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27.(1)甲骨文。

(2)都江堰。

(3)现象:百家争鸣。影响: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

深远的影响。

(4)专制主义

解析:(1)甲骨文。

(2)都江堰。

(3)现象:百家争鸣。影响: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

(5)核心:观念文化。认识与建议: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结合时代传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交流互鉴其他优秀文化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商朝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现在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甲骨文。

(2)根据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年,都江堰由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良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造福于人民。

(3)根据材料三“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从政治权力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政治制度形态下,专制君主一人掌握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独揽一切行政、立法、司法、军事、财政大权,长期占有并以世袭的方式世代延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时期的秦始皇建立的。

(5)根据材料五“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强调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第二小问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结合时代传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交流互鉴其他优秀文化等。

28.(1)制度:分封制;影响:巩固了西周统治(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战国: 图B: 现实: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井)战争不断。 (任一点)

(3)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趋势:由分裂到统一

解析:(1)制度:分封制;影响:巩固了西周统治(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战国: 图B: 现实: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井)战争不断。 (任一点)

(3)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趋势:由分裂到统一。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该制度实行,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2)材料二中图A是春秋五霸形势图、图B是战国七雄形势图。两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井)战争不断。

(3)材料三中“始皇”创立的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材料二、三反映了从战国七雄到秦朝统一过程中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29.(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都江堰;李冰。

(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3)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都江堰;李冰。

(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3)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秦的暴政;西安

(4)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按顺序任写两个才得分)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经学会建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学会建造干栏式建筑。根据图三可知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根据材料“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可知,材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3)根据图片可知,图片反映了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

(4)材料一反映的是原始社会,之后夏商周处于奴隶社会,材料二三反映的是封建社会。30.(1)商鞅变法。公元前365年。秦孝公

(2)统一度量衡

(3)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影响: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

解析:(1)商鞅变法。公元前365年。秦孝公

(2)统一度量衡

(3)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影响: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启示:要改革,要创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依据材料二“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他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铜方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措施是指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

(3)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4)依据材料一“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是改革是强国之路,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应与时俱进,要改革,要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