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3-4 12.6 惠更斯原理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3-4 12.6 惠更斯原理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3-4 12.6 惠更斯原理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中人教版物理

课时12.6惠更斯原理

1.知道什么是波面和波线,了解惠更斯原理。

2.认识波的反射现象,并能用惠更斯原理进行解释。

3.认识波的折射现象,并能用惠更斯原理进行解释。

重点难点:波面、波线的概念和惠更斯原理。以及用惠更斯原理对波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进行解释。

教学建议:本节在已学过的光的反射、折射及回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波的特性的理解。要理解波面、波线等概念及惠更斯原理,并能用惠更斯原理对波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进行解释。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应通过实验演示和日常生活经验来辅助教学。波的反射和折射是常见的现象,从对现象的研究中概括出规律,再用来解释现象和指导实践,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感受知识的力量。

导入新课: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为圆形,直径为61.5米,周长为193.2米,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面极其光滑整齐。两个人分东、西方向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另一人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

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为什么声音能够传播这么远呢?

1.波面和波线

任何振动状态①相同的点都组成一个个圆,这些圆叫作②波面,与波面垂直

的线代表了波的③传播方向,叫作④波线。

2.惠更斯原理

(1)内容: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可以发射⑤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⑥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⑦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这就是惠更斯原理。

(2)应用:如果知道某时刻一列波的某个⑧波面的位置,还知道⑨波速,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得到下一时刻这个⑩波面的位置,从而确定波的传播方向。还可以利用惠更斯原理说明平面波的传播,解释波的衍射。

(3)局限性:惠更斯原理只能解释波的传播方向,不能解释波的强度,所以无法说明衍射现象与狭缝或障碍物的大小的关系。

3.波的反射和折射

(1)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确定反射波的传播方向。

(2)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作波的折射。

1.波面一定都是平面吗?

解答:波面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球面。

2.波线与波面是什么关系?

解答:波线与波面垂直。

3.惠更斯原理能解释什么现象?

解答:能解释波的反射和折射。

主题1:波面和波线

问题:阅读课本中有关“波面和波线”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水面上的一个点波源,其形成的水波的波面我们如何来描述?其水波的波线我们又如何来描述?

(2)射向空中的焰火在高空中爆炸,发出一个巨大的声响,我们如何来描述这个声波的波面和波线呢?

(3)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波面是不是都是曲面或曲线?波线是不是都是直线?

解答:(1)水波的波面是一个个以点波源为圆心的同心水平圆;水波的波线是以点波源为出发点的水平射线,如图所示。

(2)这个声波的波面是以高空中爆炸点为球心的球面,这个球面不断扩大。这个声波的波线是以爆炸点为出发点的射向四面八方的射线。

(3)波面不一定是曲线或曲面,也有平面波,但波线一定是直线。

知识链接: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波线与波面垂直,一定条件下由波面可确定波线,由波线可确定波面。

主题2:波的反射

问题:(1)结合初中学过的光的反射定律,跟同学讨论波的反射满足怎样的规律?

(2)利用波的反射规律解释以下现象:①夏日的雷声轰鸣不绝。②在空房子里讲话,声音较响。

解答:(1)入射波的波线、反射波的波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都跟入射波的相同。

(2)①夏日的雷声有时轰鸣不绝,原因是声波在云层里多次反射形成的。②在空房间里讲话,会感到声音更响,是因为声波在空房间里遇到墙壁、地面、天花板等障碍物发生反射,由于空间小,回声和原声几乎同时到达人耳,而人耳只能区分开相差0.1 s以上的两个声音。所以在房间里听不到回声,只会感到声音比在户外大些。

知识链接:波的反射与光的反射可以类比,即波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且波速、频率、波长都不改变。

1.(考查波面和波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平面波的波面才与波线垂直

B.任何波的波线与波面都相互垂直

C.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D.有些波的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解析】不管是平面波,还是球面波,其波面与波线均垂直,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选项C正确,D错误。

【答案】BC

【点评】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波线与波面垂直。

2.(考查声波的反射和折射)对于波长为100 m的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一介质中, 比波长为20 m的声波传播快

B.在空气中的频率比在水中大

C.声波能发生折射,但折射后频率发生变化

D.声波能发生反射,但反射后波速不变

【解析】机械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所以折射后,波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反射后回到原来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变,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点评】波速由介质决定。

3.(考查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如图所示,1、2、3分别代表入射波、反射波、折射波的波线,则()。

A.2与1的波长、频率相等,波速不等

B.2与1的波速、频率相等,波长不等

C.3与1的波速、频率、波长均相等

D.3与1的频率相等,波速、波长均不等

【解析】反射波的波长、频率、波速与入射波都应该相等,故A、B错。折射波的波长、波速与入射波都不等,但频率相等,故C错,D正确。

【答案】D

【点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说明波进入另一介质后波速减小。

4.(考查波的反射)某人想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的回声,若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那么他至少要离障碍物多远?(能够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最短时间为0.1 s)

【解析】在波的反射现象中,反射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都跟入射波的相同。只有声波从人所站立的地方到障碍物再返回来全部经历的时间在0.1 s以上,才能辨别出回声。设障碍物至少和人相距为s,则应有2s=vt ,可得:s==

m=17 m。

【答案】17 m

【点评】需要利用到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最小时间。

拓展一:波的折射

1.如图甲所示,一列平面波在界面发生折射,折射前的波线称为入射波线,折射后的波线称为折射波线;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图中虚线)的夹角θ

1

叫作

入射角,折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θ

2叫作折射角。实验表明入射角θ

1

于折射角θ

2

,请你判断波发生折射后的传播速度如何变化?

【分析】本题要求判断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可以取一段时间,分析比较沿两条波线传播的波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距离。

【解析】由于波线与波面垂直,可过A点画入射波的波面AA',过B点画折射波的波面BB',且AB'=AB sin θ2,A'B=AB sin θ1,如图乙所示。由于θ1>θ2,所以AB'

【答案】见解析

【点拨】波的折射是由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造成的,这也说明了波速与介质有关。

拓展二:声波的反射的有关计算

2.有一辆汽车以1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其正前方有一陡峭山崖,汽车鸣笛2 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多远?(声速v=340 m/s)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波的反射,分析时可以借助示意图寻找波速、路程、时间三者间的关系。

【解析】从汽车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本身也往前行驶了一段路程,如图所示,设汽车由A到C的路程为s1,C点到山崖B的距离为s

声波由A到B再反射到C的路程为s2

则s2=s1+2s

因汽车与声波运动时间同为t,则v声t=v汽t+2s

所以s== m=325 m。

【答案】325 m

【点拨】这类问题中由于汽车本身也在运动,给解题带来了麻烦。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通过画示意图弄清楚相应的物理情景,具体的求解方法可以借鉴运动学中追及相遇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物理百科

重庆石琴

石琴俗称回音阶,重庆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位于涪江岸边,有三十六级石梯,似一把巨大的石琴,每个阶梯犹如一根琴弦,只要把脚踏上石磴,拾级而上,脚下便会响起美妙悦耳的琴声,故又称“石磴琴声”。

据《潼南县志》和大佛寺碑文记载,回音阶在唐代咸通年间建造,到宋代建炎元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石阶有42级,从江岸直排到山上,犹如一把巨大的石琴。

游人从大佛阁右侧拾级而登,步履触处“咚咚”作响,如古筝之悠扬,其音之清越,仿佛弹绿绮(琴名)而奏美妙之乐章,故名“石蹬琴声”。更为奇妙的是第7级石阶音响最为清亮,且七步音阶各不相同,余音袅袅、声久不绝,令人神往,俗称“七步弹琴”。历代文人墨客来游,莫不以诗词合其乐:“千古骚人会意远,朱弦不奏亦通神。上有高山下流水,知音倘作钟期伦。”回音阶的原理:当游人拾级而登时,石阶因外力撞击发声,再经过石阶下各种不同室形的若干反射面按一定的路线通过孔隙、缝隙释放出来,便形成了悠扬的琴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石工的匠心独运和高超的建筑艺术,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园林建筑瑰宝。

二、备用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B.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C.只有横波才有波面

D.波传播中某时刻任一波面上各子波波面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解析】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所有的波都具有波面,故C选项错误;由惠更斯原理可知,D选项正确。

【答案】AD

2.图示是一列机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的现象,已知波在介质Ⅰ中的波速为v1,波在介质Ⅱ中的波速为v2,则v1∶v2为()。

A.1∶

B.∶1

C.∶

D.∶

【解析】由折射定律知:==,C项正确。

【答案】C

3.甲、乙两人平行站在一堵墙前面,二人相距2a,距离墙均为a,当甲开了一枪后,乙在时间t后听到第一声枪响,则乙听到第二声枪响的时间为()。

A.听不到

B.甲开枪3t后

C.甲开枪2t后

D.甲开枪t后

【解析】乙听到第一声枪响必然是甲放枪的声音直接传到乙的耳中,故t=。甲、乙二人及墙的位置如图所示,乙听到第二声枪响必然是墙反射的枪声,由反射定律可知,波线如图中AC和CB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AC=CB=2a,故第二声枪响传到乙的耳中的时间t'===2t。

【答案】C

4.一木匠在房顶上用铁锤钉钉子,有一位过路者在观察,他看到锤子举到最高点时,也恰好听到敲打声,他抬手看了看手表,木匠敲了8下用4 s,他便很快估计出他到木匠的最小距离不小于85 m,设声速为340 m/s,木匠上举和向下放锤的时间相等,说说旁观者用的方法,写出他到木匠距离的表达式。

【解析】由题意知木匠举锤的时间t=s,最短距离x=vt=340×m=85 m。而由于敲打的周期性,听到敲击声的时间跟锤子举到最高点之间的时间关系为

t'=(2n+1) s,因而可能的距离x'=vt'=85(2n+1) m(n=0,1,2,…)。

【答案】x=85(2n+1) m(n=0,1,2,…)

2015-2016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 惠更斯原理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3-4

2015-2016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 惠更斯原理同步练习 新人教 版选修3-4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波是球面波 B .声波是球面波 C .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 .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答案:B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 正确,C 、D 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 不正确。 2.在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室外空旷处讲话的声音要洪亮,是因为( ) A .室内空气不流动 B .室内声音多次反射 C .室内声音发生折射 D .室内物体会吸附声音 答案:B 解析:在室内听到的声音洪亮是因为声波在室内墙壁上经过多次反射而得到加强。 3.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后,经过0.5s 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 1.5s 后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340m/s ,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 A .170m B .340m C .425m D .680m 答案:B 解析:d =v ( t 1+t 2 2 )=340m 。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平面波的波面才与波线垂直 B .任何波的波线与波面都相互垂直 C .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D .有些波的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AD 解析:不管是平面波,还是球面波,其波面与波线均垂直,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选项C 正确,D 错误。 5.以下关于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伯努利方程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xx方程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67陈高威在我们传输原理学习当中有很多我们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的原理,其中伯努利方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广泛的作用,下面就伯努利方程的原理以及其运用进行讨论下。 xx方程 p+ρρv 2=c式中p、ρ、v分别为流体的压强,密度和速度;h为铅垂高度;g 为重力加速度;c为常量。它实际上流体运动中的功能关系式,即单位体积流体的机械能的增量等于压力差说做的功。伯努利方程的常量,对于不同的流管,其值不一定相同。 相关应用 (1)等高流管中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根据xx方程在水平流管中有 ρv 2=常量故流速v大的地方压强p就小,反之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在粗细不均匀的水平流管中,根据连续性方程,管细处流速大,所以管细处压强小,管粗处压强大,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当流体沿水平管道运动时,其从管粗处流向管细处将加速,使质元加速的作用力来源于压力差。下面就是一些实例 伯努利方程揭示流体在重力场中流动时的能量守恒。由伯努利方程可以看出,流速高处压力低,流速低处压力高。三、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1.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因为机翼受到向上的升力。飞机飞行时机翼周围空气的流线分布是指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的流线密,流速大,下方的流线疏,流速小。由伯努利方程可知,机翼上方的压强小,下方的压强大。这样就产生了作用在机翼上的方向的升力。 2.喷雾器是利用流速大、压强小的原理制成的。让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的压强小,容器里液面上的空气压强大,液体就沿小孔下边的细管升上来,从细管的上口流出后,空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3.汽油发动机的汽化器,与喷雾器的原理相同。汽化器是向汽缸里供给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物的装置,构造原理是指当汽缸里的活塞做吸气冲程时,空气被吸入管内,在流经管的狭窄部分时流速大,压强小,汽油就从安装在狭窄部分的喷嘴流出,被喷成雾状,形成油气混合物进入汽缸。 4.球类比赛中的“旋转球”具有很大的威力。旋转球和不转球的飞行轨迹不同,是因为球的周围空气流动情况不同造成的。不转球水平向左运动时周围空气的流线。球的上方和下方流线对称,流速相同,上下不产生压强差。现在考虑球的旋转,转动轴通过球心且垂直于纸面,球逆时针旋转。球旋转时会带动周围得空气跟着它一起旋转,至使球的下方空气的流速增大,上方的流速减小,球下方的流速大,压强小,上方的流速小,压强大。跟不转球相比,旋转球因为旋转而受到向下的力,飞行轨迹要向下弯曲。

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惠更斯原理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34(1)

【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惠更斯 原理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3-4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2题为单选题,3、4题为多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波是球面波 B .声波是球面波 C .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 .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答案:B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 正确,C 、D 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 不正确。 2.一列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已知水中声速较大,则( ) A .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小 B .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大 C .声波频率变小,波长变大 D .声波频率变大,波长不变 答案:B 解析: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由λ=v f 知水中波长大,故B 选项正确。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平面波的波面才与波线垂直 B .任何波的波线与波面都相互垂直 C .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D .有些波的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AD 解析:不管是平面波,还是球面波,其波面与波线均垂直,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选项C 正确,D 错误。 4.以下关于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 .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C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的反射 D .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

答案:ABCD 解析:A 、B 、C 选项中应用了波的反射现象;D 选项是波的折射现象, 深水区域和浅水区域视为不同介质,故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 5.人们听不清对方说话时,除了让一只耳朵转向对方,还习惯性地把同侧的手附在耳旁,这样做是利用声波的________提高耳的接收能力。 答案:反射 解析:在耳廓原有形状、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手的面积是为了增加波的反射来提高耳朵的接收能力。 6.某人想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的回声,若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那么他至少要离障碍物多远?(原声与回声区分的最短时间为0.1 s) 答案:17m 解析:在波的反射现象中,反射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都跟入射波的相同,只有声波从人所站立的地方到障碍物再返回来全部经历的时间在0.1 s 以上,人才能辨别出回声则应有 2s =vt ,可得他至少要离障碍物的距离为s =vt 2=340×0.12 m =17m 。 7.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经过长达13天,4000多海里航行,已安全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在考察途中“雪龙号”(如图所示)经历了各种考验,并进行了海冰观测、地磁观测、气象观测、极光及高空物理观测,在海面上航行时,它还不时地探测海洋的深度,在它上面配有一种十分先进的声呐探测系统,其原理是: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就会从海底反射回来,通过这种方式测海底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且知其速度为1400m/s ,船静止时测量,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反射所用的时间为7s ,试计算“雪龙号”所在位置的海水深度? 答案:4900m 解析:超声波的运行可认为匀速直线运动,则传播距离为x =vt =1400×7m=9800m , 又因为海水深度为声波距离的一半,所以h =x 2=98002 m =4900m 。

41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41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 选择题 1,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给定波阵面S上,每一面元dS发出的子波在观察点引起的光振动的振幅与以下哪些物理量相关: (A) 面元的面积dS。(B) 面元到观察点的距离。 (C) 面元dS对观察点的倾角。(D) 以上皆是。 [ ] 2,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给定波阵面S上,每一面元dS发出的子波在观察点引起的光振动的相位与以下哪些物理量相关: (A) 面元的面积dS。(B) 面元到观察点的距离。 (C) 面元dS对观察点的倾角。(D) 以上皆是。 [ ] 3,在研究衍射时,可按光源和所研究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将衍射分为菲涅耳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两类,其中夫琅和费衍射为: (A)光源到障碍物有限远,所考查点到障碍物无限远。(B) 光源到障碍物无限远,所考查点到障碍物有限远。 (C) 光源和所考察点的到障碍物的距离为无限远。(D) 光源和所考察的点到障碍物为有限远。 [ ] 4,在研究衍射时,可按光源和所研究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将衍射分为菲涅耳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两类,其中不是菲涅耳衍射为: (A) 光源和所考察的点到障碍物为有限远。(B) 光源和所考察点的到障碍物的距离为无限远。 (C)光源到障碍物有限远,所考查点到障碍物无限远。(D) 光源到障碍物无限远,所考查点到障碍物有限远。 [ ] 2. 判断题 1,在研究衍射时,是惠更斯首先引入子波的概念提出了惠更斯原理。 2,菲涅耳用子波相干叠加的思想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发展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3,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衍射现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干涉现象。 4,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波阵面上各面积元所发出的子波在观察点P的相干叠加,决定了P点的合振动及光强.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整理

选 修3—4 一、知识网络 周期:g L T π2= 机械振动 简谐运动 物理量:振幅、周期、频率 运动规律 简谐运动图象 阻尼振动 受力特点 回复力:F= - kx 弹簧振子:F= - kx 单摆:x L mg F -= 受迫振动 共振 波的叠加 干涉 衍射 多普勒效应 特性 实例 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机械波 形成和传播特点 类型 横波 纵波 描述方法 波的图象 波的公式:vT =λ x=vt 电磁波 电磁波的发现: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电磁振荡:周期性变化的电场能与磁场能周期性变化,周期和频率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电视、雷达等 电磁波谱: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ν射线

二、考点解析 考点80 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 要求:I 1)如果质点所受的力与它偏离平衡位置位移的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质点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即F = – kx 注意:其中x 都是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区分:某一位置的位移(相对平衡位置)和某一过程的位移(相对起点) ⑴回复力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始终与位移方向相反 ⑵―k ‖对一般的简谐运动,k 只是一个比例系数,而不能理解为劲度系数 ⑶F 回=-kx 是证明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的依据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x = A sin (ωt +φ)‖ 3)简谐运动的图象:描述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遵从正弦(余弦)函数的规律变化的,要求能将图象与恰当的模型对应分析。可根据简谐运动的图象的斜率判别速度的方向,注意在振幅处速度无方向。 A 、简谐运动(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相等 ①同一位置: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可同可不同,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②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可同可不同,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相对论简介 相对论的诞生: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狭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同时”的相对性 长度的相对性: 20)(1c v l l -= 时间间隔的相对性:2 )(1c v t -?=?τ 相对论的时空观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21c v u v u u '+'= 相对论质量: 2 )(1c v m m -= 质能方程2mc E = 广义相对论简介: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 广义相对论的几个结论:物质的引力使光线弯曲 引力场的存在使得空间不同位置的时间进程出现差别

6 惠更斯原理

12.6惠更斯原理 [探新知·基础练] 1.波面和波线 (1)波面:从波源出发的波,经过同一时间到达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如图所示。 (2)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线,波线与各个波面总是垂直的。 说明:波面是球面的波为球面波,如空气中的声波。波面是平面的波为平面波。 2.惠更斯原理 (1)内容: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2)包络面:某时刻与子波波面相切的曲面。 (3)应用:如果知道某时刻一列波的某个波面的位置,还知道波速,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得到下一时刻波面的位置,从而可确定波的前进方向。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波的传播方向问题。(√) 2.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用惠更斯原理不可以解释波的衍射现象。(×) [释疑难·对点练] 1.对惠更斯原理的理解 (1)惠更斯原理中,同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子波的波源。波源的频率与子波波源的频率相等。 (2)波线的指向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3)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波线恒与波面垂直。

(4)球面波的波线是沿半径方向的直线,平面波的波线是垂直于波面的平行直线。 (5)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平面波和球面波的传播、波的衍射、干涉和折射现象,但无法说明衍射现象与狭缝或障碍物的大小关系。 2.惠更斯原理的应用 (1)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衍射: - 1 - 如图甲所示,平面波到达挡板上的狭缝AB,按照惠更斯原理,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做子波的波源,位于狭缝的点也就是子波源。因此波可以到达挡板后的位置。这就是波的衍射现象。 (2)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反射: 惠更斯原理对波的反射的解释,如图乙中a、c、b是入射波的波线,a′、c′、b′是反射波的波线。过a的入射点A作与波线垂直的波面AB,在波面AB上找三点A、C、B作为子波BB′源,设波速为v,取时间间隔Δt=;作Δt时间后子波源A、C发出的子波波面如图中小v 圆弧所示;画出子波波面的包络面A′B′,根据波线与波面的方位关系画出反射波线a′、c′、b′,代表了反射波的波线。 (3)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折射现象: 当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用惠更斯原理解释如 下:1由介质a首先于时刻t如图丙所示,一束平面波中的波线也到bt,波线a进入介质2后,又经过时间Δ到达界面。波线两点发出的子波的波面如图中两小段圆弧所C′A达界面。这时、之后的新的波面。由于是两种不同的介,这是波进入介质2A′B′示,它们的包络面为图中的前进的距离b这段时间内,两条波线a和、质,其中波的传播速度vv不一定相同,在Δt21也不一定相同。因此波进入第二种介质后传播方向常常发生偏折。这是波的折射′和BBAA′现象。]

12.6 惠更斯原理 习题

12. 6 惠更斯原理习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有平面波的波面才与波线垂直 B.任何波的波线与波面都相互垂直 C.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D.有些波的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AD 解析:不管是平面波,还是球面波,其波面与波线均垂直,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选项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波是球面波 B.声波是球面波 C.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答案:B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正确,C、D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不正确。 3.(2012·聊城模拟)以下关于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A.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C.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的反射 D.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 答案:ABCD 解析:A、B、C选项中应用了波的反射现象;D选项是波的折射现象,深水区域和浅水区域视为不同介质,故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4.一列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已知水中声速较大,则() A.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小 B.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大 C.声波频率变小,波长变大 D.声波频率变大,波长不变 答案:B 解析: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由λ=v f知水中波长大,故B 选项正确。 5.人们听不清对方说话时,除了让一只耳朵转向对方,还习惯性地把同侧的手附在耳旁,这样做是利用声波的________提高耳的接收能力。 答案:反射 6.为什么在空房间里讲话感觉到声音特别响? 解析:声波在空房间里遇到墙壁、地面、天花板发生反射时,由

伯努利方程的原理及其应用

伯努利方程的原理及其应用 摘要:伯努利方程是瑞士物理学家伯努利提出来的,是理想流体做稳定流动时的基本方程,是流体定常流动的动力学方程,意为流体在忽略粘性损失的流动中,流线上任意两点的压力势能、动能与位势能之和保持不变。伯努利方程对于确定流体内部各处的压力和流速有很大意义,在水利、造船、航空等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伯努利方程发展和原理应用 1.伯努利方程的发展及其原理: 伯努利方程是瑞士物理学家伯努利提出来的,是理想流体做稳定流动时的基本方程,流体定常流动的动力学方程,意为流体在忽略粘性损失的流动中,流线上任意两点的压力势能、动能与位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对于确定流体内部各处的压力和流速有很大意义,在水利、造船、航空等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伯努利方程的原理,要用到无黏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无黏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无黏性元流的伯努利方程: 实际恒定总流的伯努利方程: z1++=z2+++h w

总流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 Z----总流过流断面上某点(所取计算点)单位重量流体的位能,位置高度或高度水头; ----总流过流断面上某点(所取计算点)单位重量流体的压能,测压管高度或压强水头; ----总流过流断面上单位重量流体的平均动能,平均流速高度或速度水头; hw----总流两端面间单位重量流体平均的机械能损失。 总流伯努利方程的应用条件:(1)恒定流;(2)不可压缩流体;(3)质量力只有重力;(4)所选取的两过水断面必须是渐变流断面,但两过水断面间可以是急变流。(5)总流的流量沿程不变。(6)两过水断面间除了水头损失以外,总流没有能量的输入或输出。(7)式中各项均为单位重流体的平均能(比能),对流体总重的能量方程应各项乘以ρgQ。 2.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伯努利方程在工程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例子:

高中物理 第12章 机械波 第6节 惠更斯原理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4

惠更斯原理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4题为单选题,5、6题为多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水波是球面波 B .声波是球面波 C .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 .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 正确,C 、D 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 不正确。 2.(2019·江西省新余一中高二下学期检测)在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室外空旷处讲话的声音要洪亮,是因为( B ) A .室内空气不流动 B .室内声音多次反射 C .室内声音发生折射 D .室内物体会吸附声音 解析:在室内听到的声音洪亮是因为声波在室内墙壁上经过多次反射而得到加强。 3.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后,经过0.5 s 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1.5 s 后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340 m/s ,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B ) A .170 m B .340 m C .425 m D .680 m 解析:d =v (t 1+t 2 2)=340 m 。 4.同一音叉发出的声波同时在水和空气中传播,某时刻的波形曲线见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b 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B .声波在空气中波长较大,b 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C .水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 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D .空气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 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解析:波的频率取决于波源的振动频率,与介质无关,故相同音叉发出的声波在水中与在空气中传播时频率相同。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只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由v =λf 知,声波在水中的波长较大,对应于题图中波

伯努利方程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伯努利方程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67陈高威在我们传输原理学习当中有很多我们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的原理,其中伯努利方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广泛的作用,下面就伯努利方程的原理以及其运用进行讨论下。 伯努利方程 p+ρgh+(1/2)*ρv2=c式中p、ρ、v分别为流体的压强,密度和速度;h为铅垂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c为常量。它实际上流体运动中的功能关系式,即单位体积流体的机械能的增量等于压力差说做的功。伯努利方程的常量,对于不同的流管,其值不一定相同。 相关应用 (1)等高流管中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根据伯努利方程在水平流管中有 p+(1/2)*ρv2=常量故流速v大的地方压强p就小,反之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在粗细不均匀的水平流管中,根据连续性方程,管细处流速大,所以管细处压强小,管粗处压强大,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当流体沿水平管道运动时,其从管粗处流向管细处将加速,使质元加速的作用力来源于压力差。下面就是一些实例 伯努利方程揭示流体在重力场中流动时的能量守恒。由伯努利方程可以看出,流速高处压力低,流速低处压力高。三、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1.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因为机翼受到向上的升力。飞机飞行时机翼周围空气的流线分布是指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的流线密,流速大,下方的流线疏,流速小。由伯努利方程可知,机翼上方的压强小,下方的压强大。这样就产生了作用在机翼上的方向的升力。 2.喷雾器是利用流速大、压强小的原理制成的。让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的压强小,容器里液面上的空气压强大,液体就沿小孔下边的细管升上来,从细管的上口流出后,空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 惠更斯原理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3-4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 惠更斯原理同步练习 新人 教版选修3-4 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波是球面波 B .声波是球面波 C .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 .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答案:B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 正确,C 、D 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 不正确。 2.在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室外空旷处讲话的声音要洪亮,是因为( ) A .室内空气不流动 B .室内声音多次反射 C .室内声音发生折射 D .室内物体会吸附声音 答案:B 解析:在室内听到的声音洪亮是因为声波在室内墙壁上经过多次反射而得到加强。 3.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后,经过0.5s 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 1.5s 后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340m/s ,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 A .170m B .340m C .425m D .680m 答案:B 解析:d =v ( t 1+t 2 2 )=340m 。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平面波的波面才与波线垂直 B .任何波的波线与波面都相互垂直 C .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D .有些波的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AD 解析:不管是平面波,还是球面波,其波面与波线均垂直,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选项C 正确,D 错误。 5.以下关于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 .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目录 The One---The Origin of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The Two ---The Essence of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The Three---The Conclusion of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一、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起源 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本质 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结论 The One---The Origin of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一、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起源 The penetration of light waves into the region of a geometrical shadow can be explained with the aid of Huygens'principle.This principle,however,gives no information on the amplitude and ,consequently,on the intensity of waves propagat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French physicist Augustin Fresnel (1788~1827) supplemented Huygens'principle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interference of secondary waves.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mplitudes and phases of the secondary waves makes it possible to find the amplitude of the resultant wave for any point of space .Huygens'principle developed in this way was named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光波进入几何阴影区的渗透可以用惠更斯原理.这个原理虽然没有给出振幅信息.因此,对在不同方向上传播的波的强度。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丁-菲涅耳(1788 ~ 1827)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的次波的干涉的概念。考虑到振幅和二次波的相位使得有可能找到任何点的空间所得到的波的振幅。惠更斯原理以这种方式发展被命名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The Two ---The Essence of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本质 According to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Every element of wave surface S (Fig.1.1) is the source of a secondary spherical wave whose amplitud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of element dS.The amplitude of a spherical wave diminishes with the distance r from its source according to the law 1/r.Consequently,the oscillation rives from each section dS of a wave surface at point in front of this surface . Is the the phase of the oscillation where wave surface S is ,k is the wave number ,r isthe distance from surface element dS topoint Parrives from each section dS of a wave surface at point P in front of this surface . The factor is determined by theamplitude on the light oscillation at the location of dS .The coeffcient ()00cos a kr wt r d a K dE s +-=0a ?

§3—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3—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一、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的表述:在波动传播过程中的任一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 看作是一个新的波源,各自发射球面子波。所有子波的 包络面,形成下一时刻的新波面。两个波面的空间间隔 等于波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时间间隔的乘积。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的解释:
平面波的直线传播
球面波的直线传播
惠更斯原理与波动的直线传播

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
光波的衍射

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 惠更斯原理的局限性
没有涉及波动的时空周期特性,即波长、振幅、相位等。虽然可以用 于确定光的传播方向,但无助于确定沿不同方向传播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 大小。
(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菲涅耳对惠更斯原理的贡献:将不同子波的干涉叠加引入惠更斯原
理,并赋予其以相应的相位和振幅表达式。
ev
ΔS θ r P
*
S:t时刻波阵面 ΔS:波阵面上面元
S
(子波波源)

Σ

θ0 n
θ
S
RQ
r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S:光源
Σ :光源S发出的光波的任一波面
dΣ :波面Σ上位于Q点的面元
P
n:面元d Σ 的法线方向单位矢量
θ0:光源S到点Q连线与面元法线夹角
θ:Q点到场点P的连线与面元法线夹角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表述:
波面Σ 上的每个面元dΣ 都可以看作是新的波源,它们均发射球面子
波,在与波面相距为r处的P点的光振动ê0(P),等于所有球面子波在该点的 光振动ê0(P)的相干叠加:
E~(P) = ∫∫ d E~(P) Σ

光的衍射及其应用

光的衍射及其应用 摘要:光在传播的过程中能绕过障碍物边缘,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出现光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光波的波长比声波的波长短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最先意识到声波的衍射而往往把光波的衍射当成直线的传播,直到1814年,法国物理学家费涅尔注意到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并且障碍物的线度和光的波长可以比拟时,就会出现偏离原来直线传播的路径,在障碍物背后本该出现阴影的地方出现亮纹,而在本该亮的地方出现暗纹的现象,才有了今天的光的衍射并加以研究。 关键词:费涅尔,惠更斯原理,惠更斯—费涅尔原理,柏松亮点,夫琅和费单缝衍射。 一、常见衍射实验的分析。 最常见的光的衍射实验就是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两种。 单缝衍射即是用一束平行光射到单缝上,在紧贴单缝后放一面凸透镜,注意单缝要很窄,因为要保证光波的波长与狭缝的宽度可比拟,然后在透镜的焦点出放一白板,则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的条纹。这就是光的衍射。 圆孔衍射就是将单缝换成圆孔,当然一样要保证圆孔的直径大小与光的波长可比拟,则可以在物板上看到中间是亮斑而周围是亮环的图形。 上面两个实验我们在高中的就接触过,但没有在单缝或是圆孔后面加一个透镜,而现在,将圆孔后的透镜移走,则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同心圆。 而如果把圆孔换成圆板,当圆板的大小远远大于光的波长时,只能看见物屏上的圆形阴影,而渐渐减小圆环的大小,则可以在圆板大小与光波波长可比拟时看到“柏松亮点”,即在圆形阴影中心的亮点,而圆形的阴影周围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 总结以上实验可知:光波在哪个方向受限制,就往哪个方向衍射;当障碍物的大小与光波的波长可比拟时,光的衍射现象最明显;光具有波动性(类比声波)。 如果说上述的实验是光的衍射实验的入门,那么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则是光的衍射实验中最常见的仪器。它与之前用的仪器最大的不同就是光源和衍射场到物屏的距离都是无限远,听起来向无法实现似的,但这实质上只是想把入射的光线看成是平行光且在无限远处相干叠加兵形成衍射。其实验装置是一束平行光射在小圆孔s上,再经凸透镜变成,垂直于单缝的光线,光线射到单缝上,根据惠更斯—费涅尔原理,单缝上每一个点都是子波波源,发出衍射波,它们相干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衍射图样,也

伯努利原理的应用

应用举例⒈ 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因为机翼受到向上的升力。飞机飞行时机翼周围空气的流线分布是指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的流线密,流速大,下方的流线疏,流速小。由伯努利方程可知,机翼上方的压强小,下方的压强大。这样就产生了作用在机翼上的方向的升力。 应用举例⒉ 喷雾器是利用流速大、压强小的原理制成的。让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的压强小,容器里液面上的空气压强大,液体就沿小孔下边的细管升上来,从细管的上口流出后,空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应用举例⒊ 汽油发动机的汽化器,与喷雾器的原理相同。汽化器是向汽缸里供给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物的装置,构造原理是指当汽缸里的活塞做吸气冲程时,空气被吸入管内,在流经管的狭窄部分时流速大,压强小,汽油就从安装在狭窄部分的喷嘴流出,被喷成雾状,形成油气混合物进入汽缸。 应用举例⒋ 球类比赛中的"旋转球"具有很大的威力。旋转球和不转球的飞行轨迹不同,是因为球的周围空气流动情况不同造成的。不转球水平向左运动时周围空气的流线。球的上方和下方流线对称,流速相同,上下不产生压强差。现在考虑球的旋转,转动轴通过球心且垂直于纸面,球逆时针旋转。球旋转时会带动周围得空气跟着它一起旋转,至使球的下方空气的流速增大,上方的流速减小,球下方的流速大,压强小,上方的流速小,压强大。跟不转球相比,旋转球因为旋转而受到向下的力,飞行轨迹要向下弯曲。 应用举例⒌ 表示乒乓球的上旋球,转动轴垂直于球飞行的方向且与台面平行,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相同的条件下,上旋球比不转球的飞行弧度要低下旋球正好相反,球要向反方向旋转,受到向上的力,比不转球的飞行弧度要高。 应用举例6. 环保空调就是这个原理,一面进风,一面进水,来保持室内的温度的,环保空调又叫“水帘空调”. 应用举例7. 列车候车为啥要设定等候限距线? 列车进站的时候速度很快,车厢附近的空气被带着也会快起来,越靠近车厢的空气流速越快,越远的地方空气流速越慢。还是根据伯努利原理,靠近车厢的地方压力小,远离车厢的地方压力大,二者之间有压力差,因此,在站台上候车,如果你靠轨道太近,就会感觉后面好像有人推你往前,很可能造成事故,其实是因

《光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之双折射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及其应用

双折射原理及应用 双折射(birefringence)是光束入射到各向异性的晶体,分解为两束光而沿不同方向折射的现象。它们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线偏振光。当光射入各向异性晶体(如方解石晶体)后,可以观察到有两束折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双折射现象。两束折射线中的一束始终遵守折射定律这一束折射光称为寻常光,通常用o表示,简称o光;另一束折射光不遵守普通的折射定律这束光通常称为非常光,用e表示,简称e光。晶体内存在着一个特殊方向,光沿这个方向传播时不产生双折射,即o光和e光重合,在该方向o光和e光的折射率相等,光的传播速度相等。这个特殊的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光轴”不是指一条直线,而是强调其“方向”。晶体中某条光线与晶体的光轴所组成的平面称为该光线的主平面。o光的主平面,e光的光振动在e光的主平面内。 如何解释双折射呢?惠更斯有这样的解释。1.寻常光(o光)和非常光(e光)一束光线进入方解石晶体(碳酸钙的天然晶体)后,分裂成两束光能,它们沿不同方向折射,这现象称为双折射,这是由晶体的各向异性造成的。除立方系晶体(例如岩盐)外,光线进入一般晶体时,都将产生双折射现象。显然,晶体愈厚,射出的光束分得愈开。当改变入射角i时,o光恒遵守通常的折射定律,e光不符合折射定律。2.光轴及主平面。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时,我们将发现,在方解石这类晶体内部有一确定的方向,光沿这个方向传播时,寻常光和非常光不再分开,不产生双折现象,这一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

天然的方解石晶体,是六面棱体,有八个顶点,其中有两个特殊的顶点A和D,相交于A、D两点的棱边之间的夹角,各为102°的钝角.它的光轴方向可以这样来确定,从三个钝角相会合的任一顶点(A或D)引出一条直线,使它和晶体各邻边成等角,这一直线便是光轴方向。当然,在晶体内任何一条与上述光轴方向平行的直线都是光轴。晶体中仅具有一个光轴方向的,称为单轴晶体(例如方解石、石英等)。有些晶体具有两个光轴方向,称为双轴晶体(例如云母、硫磺等)。在晶体中,我们把包含光轴和任一已知光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体中该光线的主平面,就是o光的主平面;由e光和光轴所组成的平面,就是e光的主平面。 下面通过离子来说明。取一块冰洲石(方解石的一种,化学成分是CaCO3),放在一张有字的纸上,我们将看到双重的像。平常我们把一块厚玻璃砖在字纸上,我们只看到一个像,这个像好象比实际的物体浮起了一点,这是因为光的折射引起的,折射率越大,像浮起来的高度越大,我们可以看到,在冰洲石内的两个像浮起的高度是不同的,这表明,光在这种晶体内成了两束,它们的折射程度不同。这种现象叫做双折射。 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说明双折射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1、o光和e光: 如下图,让一束平等的自然光束正入射在冰洲石晶体的一个表面上,我们就会发现光束分解成两束。按照光的折射定律,正入射时光线不应偏折。而上述两束折射光中的一束确实在晶体中沿原方向传

5 第5节 多普勒效应 第6节 惠更斯原理

第5节多普勒效应 第6节惠更斯原理 1.了解多普勒效应,并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知道什么是波面和波线,了解惠更斯原理. 3.知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现象,并能用惠更斯原理进行解释. 一、多普勒效应 1.多普勒效应:波源与观察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1 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是一定的,观察者观察到的频率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1 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增加,观察到的频率增加;反之,当波源与观察者互相远离时,观察到的频率变小. 二、惠更斯原理 1.波面和波线: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任何振动状态都相同的介质质点所组成的面叫波面,而与波面垂直的那些线代表了波的传播方向,叫做波线. 2.波的分类 (1)球面波:波面是球面的波,如空气中的声波. (2)平面波:波面是平面的波,如水波. 3.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三、波的反射和折射 1.反射现象:波遇到介质界面会返回来继续传播的现象. 2.折射现象: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判一判(1)当波源和观察者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一定发生多普勒效应.() (2)只有横波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3)只有声波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4)波面一定与波线垂直.() (5)波面一定是平面.() (6)波的传播方向与波面平行.() (7)用惠更斯原理能够解释波的衍射现象与障碍物大小的关系.()

光的介绍

光的介绍 狭义来说,光学是关于光和视见的科学,optics(光学)这个词,早期只用于跟眼睛和视见相联系的事物。而今天,常说的光学是广义的,是研究从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直到X 射线的宽广波段范围内的,关于电磁辐射的发生、传播、接收和显示,以及跟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 光学的发展简史 光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人类对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自《墨经)开始,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透镜;公元1590年到17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地发明显微镜;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儿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观察结果,归结为今天大家所惯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它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它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各单色光在空间上的分离是由光的本性决定的。 牛顿还发现了把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放在光学平玻璃板上,当用白光照射时,则见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状条纹;当用某一单色光照射时,则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条纹,后人把这种现象称牛顿环。借助这种现象可以用第一暗环的空气隙的厚度来定量地表征相应的单色光。 牛顿在发现这些重要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媒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牛顿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他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提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波的波阵面(波前)。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和光的波动理论都被粗略地提了出来,但都不很完整。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地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狭缝干涉现象。菲涅耳于1818年以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种在连续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横波。为说明光在各不同媒质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须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同的;在各向异性媒质中还需要有更复杂的假设。此外,还必须给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质才能解释光不是纵波。如此性质的以太是难以想象的。 1846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磁场中发生旋转;1856年,韦伯发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电流强度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他们的发现表明光学现象与磁学、电学现象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1860年前后,麦克斯韦的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能局限于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着,光就是这样一种电磁现象。这个结论在1888年为赫兹的实验证实。 然而,这样的理论还不能说明能产生象光这样高的频率的电振子的性质,也不能解释光的色散现象。到了1896年洛伦兹创立电子论,才解释了发光和物质吸收光的现象,也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