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文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文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文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空间系统的科学,其内容涉及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社会环境,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类社会环境的有序发展都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让当代人有鸡蛋吃,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而且要把鸡养好,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发展基础;它要求人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不为某个局部利益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科学家从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学等角度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见解,各家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其科学性含义包括几个方面:一要控制人口的适度规模,使之与地区的承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三是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扭转某些地区的环境恶化趋势;四是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的协调、均衡的发展,缩小区际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能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但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就必然导致资源消耗过量,环境恶化。总之,之所以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就是因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地理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因素。一切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这又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见,地理学与持续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中学地理教育,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资格。所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就成为了中学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地关系的阐释,关于全球观念的建立,关于地方差异的探索,无疑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主张“全球思考,本地行动”,学生在地理教育中所受到的关于世界地理和区域及乡土地理的知识、技能训练和爱国爱乡的思想熏陶,使学生不仅有广阔的视野,还具有行动的能力。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科学观,形成良好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科技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中学地理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地理知识作媒介,向学生传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人地关系的协调——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所以说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渗透,可以作为地理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具体的说,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动态机制、影响意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突出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例如,说明人口时应该十分明确“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突出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到地球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会跨越区域和时界。人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资源要达到相互平衡,这些都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联系到中国有13亿人口,要认清人口与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以此考虑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首要因素。

现在很多学生环境意识淡薄,不能不说是传统发展观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传统发展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类可以最大程度的向自然索取,由此带来了自然界对人类严重报复的恶果,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的人类活动,必然会使人类走向一条绝路。如1998年长江所发生的特大洪水,就是人们不合理的利用、改造自然,破坏长江中下游植被,结果导致生态恶化,泥沙俱下,使湖泊蓄水能力锐减,防洪能力降低。再如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常发生沙尘天气,调查发现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土沙物质造成的,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生产活动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而可持续发展观强调辨证综合的人地观,既肯定“人在自然中”,又充分认可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发展道路。要通过这种发展观的对比,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好理性追求与现实价值取向这一矛盾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能否达到和谐统一的关键依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用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寻求一条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取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加强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型的发展伦理观、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体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宣传和加强教育,强化未来意识,树立起自然是财富、环境会报复的发展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观,培养“自然生态代表人类根本利益”的生态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资源的自觉性,建立起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最终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中学地理教材结合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阐述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地理教师要在讲述教材的基础上,阐明其中蕴涵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使学生理解教材所介绍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全人类长期的努力,即它需要公众意识,全民参与。今日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生产者、决策者。具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学生,作为群体将会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而中学地理教学是传授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化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张目标的重心和焦点,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资源严重缺乏和环境日益恶化等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途径 英文翻译: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focu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y of our country city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so is faced with population expansion, sever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challenge.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urrent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环境、经济、社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的内要因素的协调发展。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集地和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为一国发展的主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框架下加以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开始活跃起来。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94环球论坛”作为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主体就是“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等城市建设思想被提到日程上来。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环境问题对世界、全球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正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探索可行的对策是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缺乏、浪费,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紧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据查目前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尖锐。按中央提出的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仅有2700万亩土地可用于建设。能源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来我国原油年均增速超过8%。我国资源利用抵消和粗放有目共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缺乏适宜的人居环境。环境问题不仅恶化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家具了自然资源的人为短缺。 (二)经济结构失衡,增长过于粗放,缺乏竞争力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日期: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论文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张轩凡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在人类知识体系的十一门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地理科学则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在人类五大开放系统中,星际系统和社会系统是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地理系统在二者的结合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地理科学的地位和理论体系,然后介绍了地理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最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未来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地理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P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36-01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张轩凡(1992-),男,海南澄迈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近代地理科学发展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地理科学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数量化,地理科学的理论体系与社会生态以及其他学科都有联系。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要按照钱学森教授所建立的科学思想,加大对地理科学的研究力度,加大在地理科学上的科研投资,这对解决我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人口增长、以及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科学的地位及基本体系

(一)地理科学的地位 在钱学森教授总结的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中,地理科学是十一个研究学科之一。地理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系统又是五大开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十一门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理科学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地理科学的地位之所以得到提高,是为了制定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 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有很多分类,马蔼乃曾将地理科学体系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以基础理论为主的理论地理科学;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地理系统工程,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 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原来的地理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部分,之后有关学者对其进行扩充,将人类圈、外层空间圈、地形圈和土圈纳入了其中;在社会系统上分为经济基础圈,上层建筑圈和意识形态圈。为了将各个圈层中的共同和不同区别开来,将基础的突破圈层结构深入到了独立因子层。为了建立地理信息模型,对独立因子层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理相似准则,通过地理信息模型的建立能够很好地对未来地理现象进行预测。 2. 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对基本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模型计算,在此基础上得到的模拟地理工程,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总结经验。在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地位、地理实验的数据处理上,一般用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 3. 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地理系统工程:地理系统工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素养材料 2019年2月20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名为《世界青年报告:青年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报告说,全球现有12亿15岁至24岁的青年人,占总人口的16%。他们积极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的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在未来15年内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问题1(综合思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推行的目标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2(地理实践力)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共同性原则。 问题3(综合思维)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其中的联系是什么? 提示:经济增长是条件;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社会包容性是目的。 素养培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最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师大附中《中学环境教育研究》课题组花春文执笔 一、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的政府(包括我国政府)已开始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每个人不但生活在环境之中,同时对周围环境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对该问题重要 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社会各个层次 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我国为此作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决策。 进行环境教育要从幼儿园到成人教育形成系列化。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总之,环境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环境意识是科学意识,也是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既包括科学的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教育,又包括科学的运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还包括人类自身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正是21世纪建设人材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意识、没有文明的环境行 为,他将不能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新的学习观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生存而学习”。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意志、技能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所以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应抓住加强素质教育的良好机遇,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地理有关,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我国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 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并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正在试用的新编地理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本前四章,以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环境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圈层;第五章至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九章讲述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第十章讲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造成全球性的粮食、人口、 资源、能源、环境等严重问题的原因,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片面追求单一性目的发展经济所酿成的苦 果。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则 都可以朝着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第九章、第十章是全书的归纳和总结,并以更高的理论为基础指导认 识和学习全书。最后,呼唤全体师生要和全人类一道共同努力,为实施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第一册的导言:“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让学生认识人类之家——地球,并懂得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保护人类之家的地球贡献力量。导言是四册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它在培养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能方面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体现 在地理课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 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 环境之间保持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的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最新

第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标要求】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基础积累】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提高人类 生活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 ③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证以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①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和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空间上的公平,又称。 ③要求:之间,之间, 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①核心:指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 ②要求:人类必须保持、,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③目标:实现、、和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①核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国、各地区、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新名词新理念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社会发展新名词新理念 □可持续发展: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的加深,以及范围更广的、影响更深的、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需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做出了科学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郑重宣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子孙后代的需要、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抗压力、环境保护与发展结果等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原则、一种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校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碳的排量等记录进绿色帐簿。将这些资源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量等折合成美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毕业论文任务书 姓名:XXX班号:08土木工程1班 院系: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指导教师:章芳芳 一、课题名称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二、课题内容 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快速化发展时期,城市增长表示出蓬勃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状况恶化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也随之加剧。无论是生机蓬勃地发展中的城市,还是已经成熟,逐渐老化的城市,遗迹自发而过度增长的城市,都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方面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做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面临极大的压力。如何在城建设中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课题任务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3 满足一定的阅读量。 四、同组设计者 无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秦其明:《攀枝花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立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M] 南京:南京理工大出版社 2005 [4].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8 [5].张居平:《银川市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探析》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2006 [6].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新疆大学 2005 [7].赵宇空: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对策[J]. 科技导报 1992年09期 [8].沈镭; 程静: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转换战略[J]. 经济地理 1998年02期 [9].彭皓玥: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我国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0].朱训;21世纪中国矿业城市形势与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矿业 2002年01期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入学考博专业课考题(最全)

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区域发展): 名词解释(每题4分): 三大自然区;倒U型曲线;里斯本战略;空间结构;生态补偿机制 论述(任选4题,每题20分): 1、试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经济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难点。 3、协调发展的具体含意。 4、试论述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的关系。 5、市场经济的完善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影响。 经济地理): 名词解释(每题4分):杜能圈;垂直外资;郊区化;交通枢纽;发展轴 论述题(任选4题,每题20分): 1、结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解析乡村转型中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论述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3、与我国1980-90年代相比较,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什么变化,及其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4、结合下图我国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布局方案,论述其经济地理基础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 5、谈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有哪些科学依据。 中科院2006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城市地理学(2006) 一、简述题: 1.简述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2.简述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城市发展定位。 4.简述我国大城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 二、论述题(3选2) 1.比较城市群与都市圈在发展机制、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方面的异同。 2.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2006) 一、解释 1.指出“十一五”规划的4类主体功能区 2.货流图 3.人口金字塔 4.生产性服务业 二、简述(3选2) 1.简述过去50年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特点和作用。 2.归纳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的区域差异性特征。 3.列出钢铁企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并简述某一因素对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影响。 三、论述题(2选1)

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4.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基础知识】 【问题探究】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有四个部分组成,①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资源保护与管理,③加强社会群体的作用,④实施手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议程》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并着重强调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庞大的人口压力 (2) 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人口数量庞大 环境危机 资源 短缺 人口成为发展的障碍 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 用较多的财富养活较多的人口 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种类多 总量大 类型全 庞大的人口数量 生产技术、工艺落后 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自然资源 资源利用率低 人均占有量小 资源需求量大 资源 相对短 缺

①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②自然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来发展经济,而不应该被闲置。 ③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④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重要的。 ①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观念。②不正确。对可持续发展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③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伐与抚育相结合,才能符合发展的观念。④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权利、环境的观念。小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愿望,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 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把人类召唤到一张圆桌前,并达成共识的神奇力量。它表明:上帝已经死了,人类的理性和良知尚在。 ——摘自《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道路》 近一时期,随着对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可以讲,这是在发展问题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人类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新觉醒,这也是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一次大升华。今年五一期间,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党的总书记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有这样高的认识和概括,势必要引发经济界、理论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本文试图从概念的产生、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缘起和发展过程进行诠释和解析。 一、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一)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 在所有可持续发展大事记中,有一个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的名字总会被提起,她就是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中叶她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在这之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认识比较一致。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在人、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持续性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发展”应理解为两个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兼顾隔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人发展留有余地。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从上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了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进行对比,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作者龚胜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发展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上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结果上看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这一阐述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独特性、必然性和现实性。 1.认知层面: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正如上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上的突破,是人类认知层面的一种转变。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环境与发展宣言》也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从千年宣言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帮助贫困者,消除贫困,保障人类健康和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探讨.docx

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新时期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人口调控等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的环境形势,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当前的环境形势下,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以及资源面临枯竭,使新时期的地理科学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生态可持续建发展已经成为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对于世界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才能有效的投身于环境建设当中去,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地理科学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绿化建设,防治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其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所探究的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立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地理学的区域性,分析地理区域的特征与差异,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多个内容,而

可持续发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能源、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将人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新的发展时期,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以带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已经确定,全面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的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着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之外,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还涉及到人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 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科学的理论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趋向于系统化的发展。 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社会经济的建设,都将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理科学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化发展,将综合性学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立足于地理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2019高考地理练习11区域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夯基提能卷11 区域可持续发展 夯基提能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贵州遵义调研]世界上的风电场多建在陆地上,而英国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下图是英国海上风力发电场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原因不相符的是( ) A.海上风能平稳 B.降低投资成本 C.岛国海岸线漫长 D.减小土地利用压力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发展海上风电的原因。风能属于清洁能源,英国位于盛行西风带,常年吹偏西风,加上海上风能平稳,有利于海上风电场建设;海上风电场建设要克服海水的侵蚀等问题,投资成本高;英国为岛国,海岸线漫长,海洋空间广阔,有利于海上风电场建设;在海上发展风电可以减小土地利用压力。 2.一般而言,海上风力大于陆地,原因是海上( ) A.气压低 B.气温高 C.摩擦力小 D.气压梯度力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上风力大于陆地的原因。海洋下垫面单一;而陆地的下垫面高低起伏,加之植被分布等因素,导致风在陆地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等的情况下,风在海洋上受到的摩擦力小,所以风力大,故C项正确。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海洋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气压有时高于陆地,有时低于陆地,故A项错误;海洋和陆地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气温各有高低,故B项错误;海洋上的气压梯度力不一定大于陆地,故D项错误。 3.英国风电场所在海域,风力发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改变大气环流 B.改变大气降水 C.干扰海上航运 D.干扰GPS定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影响。英国在海上进行风力发电利用的是盛行西风,并没有改变大气环流,故A项错误;海上风力发电对大气降水没有影响,故B项错误;在海面上建设了风力发电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上航运,故C项正确;海上风力发电对GPS定位没有影响,故D项错误。 下图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读图,完成4~6题。

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我国的水利水电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红水河、松花江等五大流域,理论蕴藏量有 6.94 亿千瓦,可开发量约为4.02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入。我国地形复杂,由世界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起源的众多河流具有非常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巨大,亟待大力开发。新中国成立60 余年来,我国的水电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16.3 万千瓦装机容量,一跃达到了 1.5亿千瓦,特别是在世界范X内有代表性的如三峡水电站、水布垭电站、小湾水电站、龙滩水电站、瀑布沟水电站等一大批先进的现代化水电站的建设投产,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开发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我国水利水电发展现状 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入。但是,我国目前的水利水 电发展水平尚不及发达国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 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需要调蓄、节水、输水;二是人口众多、城市密布、财产集中,但防洪能力低下,需要防控工程;三是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开发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匀,需要调蓄、输电;四是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短缺,污染严重,亟需发展清洁能源和电力。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居世界前列,超出大气环境容量的80%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高空转化为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细颗粒物,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造成二氧化硫高排放的直接原因是火电厂。由于核电发展受铀矿资源等制约,而可再生能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

段,在2020年前均很难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开发水电减少燃U 是从整体上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重大措施。 2水利水电建筑设计美化的意义水利水电建筑一般依山傍水, 直接融入大自然,许多工程 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员较少,? 有必要对水利建筑做美化设计。但正因其地处旷野,视野开阔,一座3做美化设计建筑物突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确实是大煞风景。因此,即便地处旷野,也不能忽视了水工建筑物美化设计。 设计者应该力求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文的需求,重视环境和建筑对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大都远离城市,傍水而建,与城市建筑相比,它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工程规划设计伊始,就应该对水利建筑的美化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总平面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尊重自然,增强环境意识。 3我国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1明确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年发电量? 年都在稳步地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其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55.1%。由于水力发电获得的电量是不耗减总资源量的,因此,世界各国无不优先开发水能资源。据统计,世界上有24 个国家依靠水力发电提 供国内90%的电力;有55个国家水力发电占全国电力的50%以上。但是,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模板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本世纪以来,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危机,加速着人们思考和行动的过程。早在30年代,西方曾兴起声势浩大的保护资源运动;60年代初,美国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稍后,罗马俱乐部有“增长的极限”及“人类在转折点上”等报告先后问世,表现出一批有识之士的深谋远虑。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全球合作进行人地关系的研究自此开始。1980年,联邦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组织了“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1991年,有41个国家参加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北京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再度举行……从罗马俱乐部到勃兰特委员会;从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到数届联合国环发大会,经过几十年的探寻、辩论、研讨,人们终于认同了面向未来的制胜思想武器——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70年代初便始见端倪,但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发委员会于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其基本定义为“既满足于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包括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计划及相关的战略和对策。其目的旨在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谋求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并使人类持续发展的物质与能力基础永续利用。(参见《21世纪行动议程》及《中国21世纪议程》) 一、地理科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科学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题与地理科学自身特点的必然,确立了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支柱科学的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旨与地理科学研究目的高度一致。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优化控制人地关系,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题。早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之初,伟大的奠基人之一,G·李特尔就明确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时至今日,协调人地关系,仍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问题研究在当今更具紧迫性。正如第24届1GC大会主席怀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加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工业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工业可持续发展) 【课题】华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的】 1.以华北地区为例分析农业土地生产能力与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2.以华北地区为例,结合相关材料考查区域工业发展的条件、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基本知识】 考点一:华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考点二:华北地区农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问题分析 【例1】据下表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右图所示地区是我国中、低产田分布相 对集中的地区,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图中D地农作物产量比G地低的主 自然原因。 (2)对D地进行农田改造有何重大经济意义? (3)要加快D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 平,除了采取农田改造措施外,该地区还需采 取哪些举措?

【归纳总结】 1.农业中低产田:是指质量不高,只能获中产或低产的土地,主要是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2.盐碱地成因:自然:干旱对节(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土壤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3.盐碱地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使用覆盖物等工程措施(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桔杆覆盖,抑制蒸发);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营造防护林带,种植耐盐碱植物。果与椿棉间作、培肥、改良品种)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例3】 材料一:北京各区县特色农产品收入的分布(%) 材料二: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两带”指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 (1)北京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北京是我国的__________中心(按城市职能划分) (2)北京市各区县特色农产品地区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北京城市化发展对该地特色 农产品的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考点三:华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 【例4】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 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 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 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究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究 发表时间:2019-07-16T09:25:15.54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08期作者:董太会1 姜凌2 [导读] 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协调性、建立立体化的园林景观设计规划、建立互动性的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等。 1.杭州江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5 2.杭州尼塔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传统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子在近些年建造的城市园林中依旧能够看到。这充分说明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进步与创新步伐比较缓慢。而这与设计师未能树立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有一定关系。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比如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协调性、建立立体化的园林景观设计规划、建立互动性的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等。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 1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促进城市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园林绿化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满足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质量。园林绿化的游憩效益、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分别体现在对人的行为方式、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的改善上。人与环境都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与含义,园林绿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发挥园林绿化中的生态性、文化性、艺术性与科学性,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满足人对环境的综合需求。因此,园林绿化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质量,更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工作,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1.2保障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保障一个城市系统稳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也关系到人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在过往城市化建设中,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动植物种类单一,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而生态绿化工作的开展,能够营造接近于自然环境的园林绿地,为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提供舒适的栖息地,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避免人口增长和资源的高度消费带来的城市发展困境。园林绿化在丰富物种多样性的同时,确保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更加稳定,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园林绿化的综合功能 园林绿化中的绿色植物,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以此应对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和人工环境等,共同组成城市生态系统,园林绿化在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有助于实现居住环境的美化,为人类营造舒适的游憩空间。另一方面,在重大火灾和地震的疏散中,城市园林也能够为人类提供逃生场所,发挥其公益性的功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园林绿化的发展,是拉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立足于现实层面,对国内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加以了解和分析,园林景观设计阶段容易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导致设计不佳。经过进一步分析,确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2.1园林生态意识匮乏 当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还有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子,也就是设计师在具体进行园林景观之际并没有树立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考量生态环境保护,而是一味追求美感、文化感、艺术感,反复罗列文化元素、艺术品,致使园林景观的特色丧失,未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自然风景的美感,更没有很好地展示城市人文特色。其实,在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一大趋势的情况下,设计师应当拓宽自己的设计眼光,综合性分析园林景观建设的作用,进而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出具有生命力的园林景观,如此才能使园林景观与城市的整体生态情况保持一致,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2.2景观设计缺乏长远的规划 近些年城市建设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这其中就包括环境问题。为了能够全面推进城市发展,就应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或者解决环境问题。基于此,积极推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非常有意义。但遗憾的是园林景观设计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所建设的园林景观在推进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3]。具体来说,就是设计师并没有从专业和科学的视角来设计园林景观,忽略了园林景观对城市建设及居民生存环境的影响,将重点放在设计形式、设计风格、整体造型、实用效果等方面上,最终导致园林景观促进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效果不佳。 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 3.1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1987年世界环境与法治组织就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意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工业城市的建设虽然在极大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增长,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在当下人们健康意识、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指明方向,如此势必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景观设计理念相融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考量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良好地建设园林景观,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发展。 3.2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化措施 3.2.1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协调性 整体协调性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可持续性的内在要求。基于此,在具体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之际,先了解城市发展进程,比如风土人情、生态情况、历史人文等,结合园林实际情况及周边环境,进而巧妙地设计,将城市特色自然的融入其中、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打造和谐、自然、美观的园林景观。另外,设计师还应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就是了解群众的心理和行为需求,进而运用适合的表现手法来打造景观的各个部分,使之园林景观不仅能够符合群众的审美需求,还能使身心得到放松、释放。 3.2.2建立立体化的园林景观设计规划 改变传统的城市园林景象,积极打造立体化园林景观,目的是为了营造美观的风景园林,更为了吸附城市污染,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环境。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设计师在具体规划设计立体化园林景观之际,打破单一的设计需求,巧妙设计墙体、灯柱、栅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