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4大科学技术史

中国古代4大科学技术史
中国古代4大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

古代中国四大科学技术学科

姓名:符凯前

学号:201211010201

学院:外国语学院

教师:周世祥

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它以源远流长、连绵不绝以及光辉灿烂为显著特征,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文明史中,科学技术的成就则以其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世界科学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李约瑟写道:“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奠定了基石,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同社会持续发展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的高低起伏、顺逆迟速,自有一部令人惊叹亦哀叹的历史。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吸取其精华,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氛围以及思维和生活方式等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有别具一格的科学技术内涵和描述表现方式。众多的技术门类均有专门的著述传世,还有不少散见于浩瀚烟海的史籍里,或以物化的形式寓寄于有关文物之中。它们有各自杰出的代表人物,构成群星闪烁的科学家与技术专门家群体。各学科门类又均有自己的理论学说,当然更多的是经验性的认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宏伟画卷。

其中,中医学、农学、数学与天文学是中国古代发展较为成熟的四大学科,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学科。

中医学

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相传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从中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医学分科。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并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代名医扁鹊,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完善了中医的辨证理论,采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为人看病。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大师,被尊称为医圣。他的医书被后人编纂为《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手术的人,而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麻醉药物,还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体操“五禽戏”。在汉代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妇科医院,西汉时的“乳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妇产医院。

隋唐时期涌现大量杰出医者和医学著作。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

到了在唐末宋初,儿科专著《颅囟经》问世流行,而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年)则受此书启发,撰写了著名的儿科巨著《小儿药证直诀》,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即太医局,医学分科已经非常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出版《图经》。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另一方面,李时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大脑负责精神感觉、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敷之法替高热病人降温以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学家。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最基本的物质(命名为“气”)以及其运动(包括两种不同趋势的基本运动--阴和阳)构成,“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农学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拥有完善的农业耕作水平,出现了大量的农学家和农学典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古代先人观察天象,制定历法,修建水利工程,创造新的农耕工具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农学家就开始把在此以前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以后的农学家在这方面也不断做了许多工作。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有许多很有

价值的理论与原则,至今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到汉代,天、地、人演变为“力”、“地”、“时”。这里的“力”,即人力,具有重视人工劳动的含义,改造自然的意味更浓厚些。中国历代农学家都继承了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力作用这一思想。农业生产中的“时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则是“三才”理论的另一衍化。其主要内涵就是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三宜”原则也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对之作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说明:“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的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战国初,李悝在魏国为相时,作“尽地力”之教,是最早的集约耕作思想的表现,就是加强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产量之意。汉代,通过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等方式,把精耕细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也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传统思想之一。即主张提高农业产量,不要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应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经营农业的规模,需要度量自己的力量,与物力、劳力等相称,既不要超过自己的力量盲目扩大经营规模,也不要缩小经营规模,使自己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汉代人们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生产,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生动写照。

古代中国也涌现了大量水利工程。商、周时期农田中的沟洫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排水的作用。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水利事业倍受重视,大型渠系建设迅速兴起。魏国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漳水十二渠,为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公元前三世纪,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至今历时二千多年而不废,效益有增无减。自汉、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为防御潮水灾害而开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海塘从局部到连成一线,从土塘演变为石塘,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新的农耕工具的出现极大的推动农业的产量和效率。农业生产工具自春秋战国以来称之为“田器”、“农器”和“农具”。制造农具的原料,最早是石、骨、蚌、角等。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种类有锛、臿、斧、斨、镈、铲、耨、镰、犁形器等。这是中国农具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设法把低处的水引向高处。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过不少灵巧的发明。人们熟悉的水车。播种农具最重要的创造发明是耧车,为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的新农具之一。

农学专著也得到了总结和创新。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明朝时期,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引入了《泰西水法》,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占全书三分之一,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天文学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

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星、四尾彗星,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我们祖先对流星群,流星的记载,也早于其他国家。我国古代的流星雨记录达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的记录约10次,英仙座流星雨的记录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的记录约7次。这些史料对于现代研究流星群跪倒的演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台址名称很多,如灵台、瞻星台、司天台、观星台和观象台等。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代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十进位制起源于中国,至少在公元前1400年的中国商代就已经出现,早于第二发明者印度1000多年。李约瑟指出:“在商代甲骨文,十进位制已经明显可见,也比同时代的巴比伦和埃及的数字系统更为先进。巴比伦和埃及的数字系统,虽然也有进位,唯独商代的中国人,能用不多于9个算筹数字,代表任意数字,不论多大,这是一项巨大的进步”。

二进位制思想源于《周易》中的八卦法,早于第二发明者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二进制运用与现代电子计算机中二进制的运用是一致的。我国上古的伏羲时代就有了《易经》,《易经》是研究日月之间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卦爻来说明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究其研究方法,就是借助于二进制手段来实现的,而老子是将二进制数深化运用的一位大圣人。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成书于大约1世纪,但也可能早在公元前200就已存在。西汉的张苍、耿寿昌增补和整理《九章算术》,写成定本,详细说明开平方、开立方、和求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多数学者相信直到九章算术定形时中国的数学和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数学多少是独立的发展的。《九章算术》中的开平方、开立方、算术应用、正负数、连立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等都领先世界几个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数学在四方面有长足进展,分别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确认、测量学、平面面积和立体体积的计算,以及推算圆周率,由赵爽、刘徽、祖冲之与祖暅父子4人个别或相继完成。刘徽并在《九章算术注》提出重差术,应用中国传统的出入相补原理,以多达4次的观测,测量山高水深等数值。刘徽创造的四次重差观测术,“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中国在数学测量学的成就,超越西方约一千年”。数学上祖冲之的最大贡献有二:推算圆周率及计算球体体积。他继承刘徽的割圆术,计算圆周率准确至小数点后7位数,这个记录保持了900多年。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可见当时“珠算”与现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中国珠算﹐明代以来﹐极为盛行﹐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在美洲也渐流行。由于算盘不但是一种极简便的计算工具﹐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职能﹐所以到现在仍盛行不衰。

如果说,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那么几千年来祖先们摘取的一块块世界金牌,就是这河流中耀眼的浪花。以上我们掬起的只是一些大的浪花,如果多读几本科学技术史的书,你一定还会捧出其他的一些,并在前人的光辉照耀下,创造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人类的更为卓越的成就!

科学技术史学习报告doc

科学技术史学习报告 篇一:科学技术史课程心得 读史使人明智 ――《科学技术史》课程心得 这是我第一次选择人文社科的公选课,更确切的说,我在选择课程时并不知晓它的分类,我道它还是科学技术类的呢。不过正值我对工科的学习感到疲倦的时候,学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好。 首先,我先说说科学技术史的内涵。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它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所以也难怪我会在判断上出现偏差。 学习这门科学,我的收获颇丰。 首先,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镜可以使人耳聪目明。科学技术史的内容广泛丰富,几乎涉及人类与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数千年来的主要科学技术成果,是一部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通过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我们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裂解一些著名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 的教训, 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其次,培养科学精神。尤其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

力。回顾我国20 世纪的教育,不难发现,学校的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致使许多学生虽接受了多年的科学教育,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技能,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 再者,能使人们看见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吴老师常说,科学技术史就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的人事物,和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科学技术史并不是成功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光荣史,里面有大量的失败、屈辱和不光彩的东西,也并不是“天才+勤奋”必定导致“成功” ,机遇的作用不可忽视。认识清楚了科学技术的真面目,才可能避免将好的事物推向自己的反面的可悲结局。 还有,就是对分工过细的弥补作用。如今学科分化现象很明显,问题研究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但“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正如西德前总统施密特所说,如今的专家们每人都着力于本学科领域的一个点,好比挖了个洞,越挖越深,可是别人的洞里有些什么,他几乎一无所知。通过对科技发展史的学习,可以或多或少地弥补一些这方面的缺陷,可以开阔自己的思路。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懂历史的人是愚昧的,不懂科学的人 是无知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对人类的科学文化做出过 卓越的贡献。可是为什么我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了,为什 么近代科学技术首先在西方国家兴起?要回答这些十分重要 的问题,就要学习科学技术史。 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也许我该把这句话作为此文的主题,不过我更愿把它放在这里,因为它很好地总结了整篇文章。

2014行测常识要点:中国古代科技史

2014行测常识要点:中国古代科技史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常识部分考查的知识点种类繁多,而关于科技史方面的知识点今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事业单位的考试现在对科技史知识的考察也是不无道理的。现中公教育专家就将科技史知识的中国古代科技史部分中的一些重点总结如下: 1.《尚书》记载了公元前 2137 年的一次日食,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 2.商代甲骨文已经记载了日食、月食,并且出现了原始历法——阴阳历。 3.春秋战国时期,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建立。 4.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是古四分历,取周年长度为 365 又 1/4 天,采用 19 年 7 闰的方法。 5.战国时期,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后世尊为“脉学之宗”。 6.战国时,发明“司南”,到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7.《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8.汉武帝时,编制我国第一部完整历书——《太初历》。 9.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人尊为“医圣”。 10.东汉末年,华佗发明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比西方早 1600 多年,被人誉为“神医”。 11.东汉时,蔡伦造蔡侯纸。 12.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 1700 多年。 13.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取一周年长度为 365.24231481 天,和近代科学测定的数值相差仅 50 余秒。 14.隋唐时期,印刷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15.隋唐时期著名学者僧一行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创制了用于天体测量的仪器——黄道游仪。 16.唐代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17.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18.北宋时,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9.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 20.宋元时代传统的天文仪器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恒星多达 2500 颗。他在 1280 年完成了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历法——《授时历》,以 365.2425 日为一年,比公历早 300 年。 21.明代李时珍编著了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借花妖狐魅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的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3.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著名的绘画作品,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公女史缄图》②《清明上河图》③《墨竹图》④《游春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③④② 5.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A.四手共抬一盘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执干戈以卫社稷 6.右图脸谱所示的角色属于京剧中的() A.生 B.旦 C.净 D.丑 7.“中国古代某项发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下列图示与此评述最为相关的是()

A.造纸工序示意图 B.司南 C.架火战车 D.转轮排字盘 8.如下图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从材料中,你能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成熟 ②三教合流 ③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 ④文人画盛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9.之所以说书法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门特有艺术,原因是() ①能够将文字的书写称为艺术的只有中国汉字②具有实用功能③具有审美功能④具有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11.《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A.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B.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C.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D.“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1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其中“要术”是指()A.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B.关中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C.齐国官营手工业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D.长江流域食品的加工与贮藏技术 13.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图1所示的书法特点是()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张帅20094022004 阅读方法:1.检索阅读 2.分析阅读 作业步骤:1.课本的各章节的简述 2.读后感 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 一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 二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石器的制造火的使用 三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 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原始耕作技术动物的驯养 四原始工艺技术 制陶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建筑交通工具 五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天文学知识的萌芽数学知识的萌芽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的医和药六原始自然观 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一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 二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 三农业生产技术 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耕作制度耕作技术 园艺、蚕桑和畜牧 四手工业技术 建筑纺织染色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酿酒 五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天文学数学 六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 《夏小正》和物候知识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 七初期的医药学 巫和医德分化药物与汤液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

八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天命观的形成阴阳、五行和八卦说 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一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 二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 生铁、钢和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 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 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 《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细耕作技术 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 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灌溉工程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 五《考工记》——手工业救赎规范的总汇 《考工记》的产生车辆的制造弓箭的制作钟、鼓和罄等乐器的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数学知识 六《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光学知识力学知识和时空观几何学知识及其它 七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 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古四分历法 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 八地学著作的出现 《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 九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 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说和阴阳五行论《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 十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 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 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 二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 牛耕法与新型农具代田法和区种法《氾胜之书》 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水利工程 三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 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新技术 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 四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纸

大班优质社会常识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纸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然不能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现在简单说下这两大发明。 一、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发明人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121)年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发明地点洛阳)。 二、活字印刷: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宗仁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孩子们对纸张的感兴趣是非比寻常的,可以组织大班的孩子开展关于“纸”的主题活动。 活动一:我知道的纸 活动形式:集中活动 活动准备:蜡光纸、图画纸、宣纸、报纸、面巾纸、毛边纸、皱纹纸等 活动过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标要求 本课概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发展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课文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概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历程。 在学习时,要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不陌生,许多发明和发现,在小学的常识课、中学的各门学科学习中都有所了解和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中学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 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 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 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 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 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 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 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 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

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隋唐、两宋时期 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元朝时期 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翻译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1303年,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杰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春秋核心思想礼和仁提出以和为贵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君舟民水知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性恶论) 道家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道是万物本原)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韩非子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以法治国) 兵家(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重要思想家 董仲舒:汉武帝时期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王充:东汉万物由原气构成著有论衡一书 范缜:南朝无神论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斗争神灭论 两宋理学周敦颐:理学创始人,二程继承他的思想,把理视为无所不在, 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 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明朝王学心学继承陆九渊心即使理 黄宗羲:梨洲先生认为君主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 顾炎武:明末清初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实学目的在于批评理学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一也和天下为器唯物主义 艺术 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大同武周山麓北魏 龙门石窟:龙门十二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精品 莫高窟::六七成是在隋唐开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绘画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注意点睛传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刘宋陆探微(秀骨清像与顾并称顾陆) 萧梁张僧繇(人物画尤其是佛像相传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 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 宋元李公麟(五马图) 张择端(北宋东京汴梁) 书法 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秦小篆汉隶属曹魏钟繇楷书 王羲之(东汉末年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票若游云矫若惊龙书圣) 王献之(小圣) 初唐三大家书坛(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浩) 草圣(张旭)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沛蔡襄)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的四大古发明有,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过去的光辉历史不等于现在的荣耀。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 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发明者是谁 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指南针是什么时间发明的 指南针的意义和价值 指南针有什么作用?火药

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火药是我国古代什么家发明的 什么时代将火药应用在军事上? 火药的发明的意义 火药为什么无法在中国应用 黑火药是由什么原料组成的造纸术 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是谁发明的纸的发明与再创造 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发明后流传到哪些地区、国家? 蔡伦是受到怎样的启发发明造纸术? 印刷术 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

中国科学技术史 考试范围

名词解释(七选四)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学说[1]。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2、《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1] 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3、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4、《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5、《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159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内容摘要: ①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③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④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⑤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 ⑥适合封建政治观念需要的科学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得以延续。 ⑦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⑧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⑨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⑩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 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四 大发明发展过程传播过程影响 共同 影响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 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所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 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出便 于书写的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4 世纪初, 造纸术传 到朝鲜,后 又传到越 南和日本。 8 世纪传 到中亚,后 经阿拉伯 逐步传到 非洲和欧 洲。 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促进 了世 界文 化和 文明 的发 展,特 别是 对欧 洲封 建社 会向 资本 主义 社会 的转 变起 了推 动作 用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按照明朝人的记载,隋文帝时期下令印刷佛经,这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记录。唐朝与868年 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 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1世纪的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之后活字印刷术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用西夏木活 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向东传到 朝鲜、日 本,向西传 到埃及和 欧洲 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比 欧洲用活字排版印刷早了四个 多世纪 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 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 器。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 器。南宋时期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管形火 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金朝的火器 制造业比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进 攻,取得了局部胜利 火药和火 药武器在 13世纪中 期传入阿 拉伯,后来 又由阿拉 伯传入欧 洲 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 起了重要作用 指 南针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经普遍使用 13世纪, 传入阿拉 伯和欧洲 各国 它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 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 现美洲和实现全球航行提供了 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学 科 时间发展表现地位及影响

中国古代史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中国古代史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产生的原因、影响,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认真分析儒、道、法、佛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深刻认识文化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了解各时期教育、史学方面的成就及其与阶级统治的关系。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通过比较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异同点,培养历史比较能力以及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观点。 二、专题知识归纳 (一)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西传 ⑴造纸术: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东汉宦官蔡伦于1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4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007年,英国《独立报》评出了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另一发明算盘赫然在列。本文着重介绍中国古 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初年我国发明了造纸术。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汉景帝时的纸,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造 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 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汉代造纸工艺示意图西汉早期麻纸(甘肃放马滩出土) 蔡伦蔡伦墓(陕西洋县) 据说,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造纸术的西传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造价,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进程。……因此,一位西方 哲人曾说过:“造纸一事,尤为重要,即谓欧洲文艺复兴之得力于纸亦不为过”。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 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印刷术

隋唐时出现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纪初,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发明早四个多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保存,是一个重大贡献。 宋元时期,我国已有套色印刷技术。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了辽代的红、黄、蓝三色佛像版画,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局部)泥活字模型毕升 《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的记载 转轮排字(元朝科学家王桢发明转轮排字盘。排版时,只要转动放活字的轮盘,就可以拣出要用的字) (毕升的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板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制书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印刷术还同宗教改革有着密切联系。……它有力地支持了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革新运动。……正如西方学者所言“西方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几乎每一项成就都以不同方式与印刷术的引进与发展有联系” 火药 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唐中期书籍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运用于军事。南宋时发明“突火枪”,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是军事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科学技术史

一、古代技术发端的三个标志: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创造文字。 二、原始农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一些水力充沛,土壤肥沃的地区。如:尼罗河流域,底格 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 三、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地区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通常称为两河流域。 四、公元前3500年以前,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五、文字的发展规律: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拼音文字。 六、古印度文明被称为“哈拉巴文明”。 七、现存最早的古印度天文学著作是《太阳悉檀多》,古印度最古老的数学著作是《准绳经》, 《妙闻集》和《17页罗迦集》这两部医学经典的出现,是古印度医学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 八、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天文学(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保存天文 记录资料最丰富的国家,《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我国古代提出“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数学(《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 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它的价值可以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相媲美),医药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医学名著,西汉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本草”是我国传统药物学的专称,达尔文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地学(我国最早的地理、地质专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三海经》) 九、古代中国的技术:农业和农业技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成熟较早,发展水平高,汉代出 现牛耕,三脚24页播种机,龙骨车,水碾,牛转连磨,农业专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齐民要述》,《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纺织和瓷器制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青瓷—白瓷—红瓷—彩瓷),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与火药,马克思曾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看做“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建筑技术和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冶金和造船技术。四大日用技术:纺织,陶瓷,建筑,冶炼。 十、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1鲜明的社会性2机械化算法体系。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计 数法2正负术3极限4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5四元术6同余式7方程术8贾宪三角形——杨辉三角 十一、古希腊的第一个科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万物起源于水并复归于水;他首先把埃及的几何学变成一种抽象研究对象,在他那里直线变得没有厚度而且绝对平直;他发明从公理、定理求证结果的演绎方法;发明一些具体的几何定理:1圆的任何一条直径把圆平分成两等分;对顶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比达 哥斯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比达哥斯拉和菲罗劳斯,比达哥斯拉认为数才是万物的本原,并企图用数学关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证明了勾股定理,提出黄金分割,比达哥斯拉学派断言,地球,天体和整个宇宙是一个球,天体运动是和谐的,一切天体都 做匀速的圆周运动。阿波罗尼提出圆锥曲线理论。留基伯第一个提出关于原子和虚空学说,他把原子理解为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

科技史论文

论达芬奇笔下的圣母之美 摘要:16世纪,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比常人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气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而作为艺术家、思想家、数学家、建筑师,达芬奇更以绘画成就称誉。在大师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圣母”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在他笔下,一系列富有人性之美的圣母形象折射出文艺复兴的真精神。本文试从题材、结构、技法、以及画家幼年起形成的心理机制等方面,按时间顺序对几幅画作出分析,以探讨达芬奇笔下的圣母之美。并比照大师之前及同时代画家的圣母像画作,揭示文艺复兴之“人”的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达芬奇;圣母;人性之美 西方艺术史上的文艺复兴盛期,指15世纪末叶到16世纪中叶,这时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美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文艺复兴三杰”中的达芬奇则是其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作家、数学家、医学家、制图师、工程师和科学家。在他的艺术和科学研究生涯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知识探究的深切的爱。他是无愧于“全能的人”之称号的。他在绘画上的创新手法影响了他过世后一百多年的意大利及欧洲各国的艺术。他创造的“晕染法”使物体轮廓线、画面调子更加柔和且富于立体效果;而“明暗法”则使得描绘对象仿佛具有真切的错觉效果[1]。这在他笔下的圣母肖像中得到深刻的体现。达芬奇是一个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 列奥纳多?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小镇。其父是一位精力充沛、相当有名的律师塞尔?皮埃罗?达?芬奇,他与一贫穷的酒家侍女卡特琳娜生下了这个孩子,却没有娶可怜的姑娘为妻。根据文件记载,一般认为五岁之前的列奥纳多由其生母抚养,五岁后回到父亲身边,由继母和祖父抚养。虽然衣食无忧且不乏亲友的疼爱,但作为一个五岁的男孩即离开生身母亲,这种影响将是贯穿其一生的,而且后来也反映到达芬奇的作品中,他笔下的女性无一不慈爱、美丽、祥和,神情中既有母性的光辉,又有圣母般的圣洁。在达芬奇一生的创作中,“圣母”似乎是他比较偏爱的题材。 在1473——1475年间,达芬奇完成了《受胎告知》,这是最初体现达芬奇风格的作品之一。它采用15世纪绘画中常见的横披式构图。这幅画取材自《圣经?新约》,是传统的宗教题材。这一时期圣母题材的作品还有《加罗法诺的圣母》(1475),和《贝诺亚的圣母》(1478,又名《持花圣母》),两幅画都是描绘年轻的玛丽亚怀抱圣婴逗其玩耍的情景。构图单纯简洁,造型也自然优美。前者圣母表情安详平静,手拿一支野花在逗幼儿抓握。而后者则被视为达芬奇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画上的圣母玛丽亚怀抱圣婴,面带幸福的微笑,白胖可爱的耶稣坐在她的膝上,玛丽亚手拈鲜花与婴儿逗乐。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开始为公爵效力,在这里一直工作了17年。在“米兰十七年”中,达芬奇于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从事开拓性的探索。绘画方面,达芬奇创作了《利塔的圣母》(1490,又名《哺乳的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XX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XX年12月江苏三校期中联考4题)右边是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 ) A.表现文人意趣 B.表现民间风情 C.以形写神,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D.表现雍容华贵的城市气象 2.右图为我们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图,该图能反映 ①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②诗人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③诗人追求真理的坚定意志 ④诗人豪迈的精神气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图8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局部),对此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唐太宗为玄奘取经而撰的序文 ②碑文书体工整清晰、活泼潇洒 ③大唐时期文化多元、兼收并蓄 ④碑文是王羲之亲笔书写的真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XX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二期中13题)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反映了当时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A. 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B. 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C. 表现了反叛传统礼教的精神 D. 满足了各阶层的文化需求 5.(20XX年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二期中19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6.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27日,毛泽东主席向他赠送了朱熹的《楚辞集注》。楚辞这种文体,流行于()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20XX年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15题)老师介绍右边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

科学技术史课程标准

《科学技术史》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科学技术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课程类型:限定选修课 总学时:36 授课学时: 30 实践(实验)学时:6 学分:2 适用对象: 小学教育专业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二)课程基本理念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具有史学和哲学性质的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从事通过大量的史料生动地再现科技发展的历史,力求做到论从史出,以论带史,史论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该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课程教授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要求教师对科学技术史有深入的见解,注重从文化视角分析科学技

术,力图揭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具体目标 1、了解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逻辑,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3、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