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阶段质量检测(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的电子式为

B.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C.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用电子式表示为

D.重水的化学式为21H2O(或D2O)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35Cl、H37Cl属于同素异形体

B.16O与18O的中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排布却相同

C.稳定性:CH4>SiH4;还原性:HCl>H2S

D.K+、Ca2+、Mg2+的离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

3.目前,科学界拟合成一种“二重构造”的球型分子,即把“足球型”的C60(富勒烯)溶进“足球型”的Si60分子中,外面的硅原子与里面的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下列关于这种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C.是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D.相对分子质量为2 400

4.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在独居石(一种共生矿,化学成分为Ce、La、Nb等的磷酸盐)中,查明有尚未命名的116、124、126号元素。试判断,116号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

A.第6周期ⅣA族B.第7周期ⅥA族

C.第7周期ⅦA族D.第8周期ⅥA族

5.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原子半径都逐渐增大

B.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卤素中,氟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最强

C.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D.溴单质与水的反应比氯单质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6.下列各元素的氧化物中,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

A.元素X:它的原子中M层比L层少2个电子

B.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周期ⅢA族

C.元素Y:它的二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总数与氩原子相同

D.元素W:它的焰色反应颜色呈紫色

7.X和Y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与Ne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X的原子序数比Y的原子序数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金属性比Y的金属性强

B.X和Y都不能从水中置换出氢

C.Y元素的氢氧化物碱性比X元素的氢氧化物碱性弱

D.X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比Y元素的最高化合价高

8.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氟到碘,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B.因为铝原子比钠原子失去电子数目多,所以铝比钠的还原性强

C.第3周期从钠到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D.氧与硫为同主族元素,氧比硫的原子半径小,氧比硫的非金属性强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B.第3周期中的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还原性越强,对应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弱

C.非金属元素之间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D.短周期中,同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10.如图所示是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A、B、C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量数,B()

A.B为第2周期的元素

B.C为ⅥA族元素

C.氢化物稳定性B>C>A

D.C元素单质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1.(江苏高考)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W)>r(Z)>r(Y)>r(X)

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

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

D.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12.元素X、Y和Z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Z3;X、Y和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6;Y和Z在同一周期。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XYZ3是一种可溶于水的酸,且X与Y可形成共价化合物XY

B.XYZ3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盐,且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XZ

C.XYZ3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盐,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

D.XYZ3是一种离子化合物,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2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3.(12分)现有部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如表所示:

(1)

(2)元素Y与元素Z相比,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Y单质的熔点比Z单质低

b.Y的化合价比Z低

c.Y单质与水反应比Z单质与水反应剧烈

d.Y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

(3)T、X、Y、Z中有两种元素能形成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该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晶体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4)元素T和氢元素以原子个数比为1∶1化合形成化合物Q,元素X与氢元素以原子个数比1∶2化合形成常用于火箭燃料的化合物W,Q与W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X单质和T的另一种氢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2分)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已知相邻的A、B、C、D四种元素原子核外共有56个电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E的单质可与酸反应,1 mol E单质与足量酸作用,在标准状况下能

产生33.6 L H2;E的阳离子与A的阴离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

A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

(2)画出A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单质在A单质中燃烧,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A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物质的分类中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D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滴入烧碱溶液直至再无明显现象发生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4分)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D依次增大,已知A和B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C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C的单质在点燃条件下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D的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写出元素符号: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2)写出由A、B、C、D四种元素中的几种元素组成的盐的化学式(至少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单质点燃时与B单质充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此反应中生成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简单实验,比较元素B、D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4分)已知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A 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等,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核10个电子的分子。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这五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A2B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原子构成关系:

①D元素形成单质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与B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B、E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与E两元素按原子数目比为1∶3和2∶4构成分子M和N,M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N 的结构式________。

阶段质量检测(一)

1.解析:选D A项,NaCl的电子式为;B项,M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C项,HCl为共价化合物,其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

2.解析:选B同素异形体描述的对象是单质,A项错误;16O和18O的中子数分别为8和10,核外电子数均为8,B项正确;HCl的还原性小于H2S的还原性,C项错误;K+、Ca2+、Mg2+的离子半径依次减小,K+、Ca2+、Mg2+不具有还原性,D项错误。

3.解析:选C由题给信息中的“二重构造”的球型分子知B正确、C错误;由题中“硅、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可知形成的是一种新的化合物,A正确;再由C60和Si60可确定新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400,D正确。

4.解析:选B116号元素比第7周期的0族元素(118号)原子序数小2,说明它位于第7周期ⅥA 族。

5.解析:选D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同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依次增多,故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故A、B项正确;C项,由于钾的金属性比钠强,故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正确;Cl2、Br2与水反应都不剧烈,相比之下Cl2与水反应稍剧烈一些,D项错误。

6.解析:选B据信息描述该元素应为铝,而据题目可知X为16号元素硫,Z为铝,Y为20号元素钙,W为钾,故选B。

7.解析:选D X和Y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与Ne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说明二者均为第3周期的金属元素,由X的原子序数比Y的原子序数大,知X的金属性比Y的金属性弱,X的氢氧化物碱性比Y的氢氧化物碱性弱,X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元素的多,X最高化合价比Y的高,A项、C项错误,D项正确;第3周期的金属元素有Na、Mg、Al,一定条件下,Na、Mg都能从水中置换出氢,B项错误。

8.解析:选B正确理解和记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即可准确判断:A中,从F 到I,元素非金属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就逐渐减弱;B中,金属元素原子的还原性取决于失去电子的难易,而不是多少;D中,因为氧和硫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氧的原子半径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更强,故非金属性强。

9.解析:选B A项,锂的金属性小于钙的金属性,错误;B项,还原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弱,正确;C项,非金属元素之间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铵,错误;D项,短周期中,同周期元素的离子中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错误。

10.解析:选D设A、C之间的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A、B、C的原子序数依次为x-1,x+8,x+1,由题意得x-1+x+8+x+1=2x+16,x=8,从而确定,A为氮(N)、B为硫(S)、C为氟(F),硫位于第3周期,氟位于ⅦA族,氢化物稳定性:C>A>B,单质氟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D项正确。

11.解析:选D由题意可推出X、Y、Z、W依次为:C、O、Mg、Si。根据同一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Mg>Si>C>O,A项错误;Y与Z 形成MgO,含有离子键,Y与W形成SiO2,含有共价键,B项错误;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酸性:H2CO3>H2SiO3,C项错误;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H2O>SiH4,D项正确。

12.解析:选B A项,若XYZ3为酸,则X为H、Y为Cl、Z为O,三者形成酸HClO3,但Cl与O 不属于同一周期,与限制条件相矛盾;B项,若XYZ3为微溶于水的盐,则XYZ3为MgCO3,X与Z形成MgO属于离子化合物;C项,若XYZ3为易溶于水的盐,则XYZ3为NaNO3,Y与Z形成NO,属于共价化合物;D项,不论XYZ3是MgCO3还是NaNO3,Y与Z形成YZ2,CO2或NO2均属于共价化合物。

13.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T为氧元素,X为氮元素,Y为钠元素,Z为铝元素。Na比Al金属性强,相关的实验事实为:与水反应Na比Al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NaOH比Al(OH)3强。上述元素中,由其中两种元素形成的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物质是Na2O2。氧与氢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Q是H2O2,氮与氢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2的化合物W是N2H4,两者反应可生成N2和H2O。

答案:(1)(2)Na c、d

(3)离子晶体

(4)N2H4+2H2O2===N2+4H2O

14.解析:设C 的原子序数为x ,则B 的原子序数为x -1,D 的原子序数为x +1,A 的原子序数为x -8,有56=x -1+x +x +1+x -8,得x =16,所以A 、B 、C 、D 分别为O 、P 、S 、Cl ;1 mol E 单质与足量的酸反应产生H 2 1.5 mol ,所以E 反应后呈+3价,由E 的阳离子与A 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推知E 为Al 。

答案:(1)氧 硫 铝 (2)

(3)产生大量白烟 P 2O 5 (4)Al 2O 3 两性氧化物

(5)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逐渐减少至消失

15.解析:由信息“A 的L 层电子数是K 层电子数的两倍”,推出元素A 是C ,则元素B 也在第2周期中。由信息“D 单质是淡黄色固体”推出元素D 是S ,则淡黄色固态化合物为Na 2O 2,可确定元素C 是Na ,元素B 是O 。

(2)中,组成的盐有:Na 2S 、Na 2SO 3、Na 2SO 4、Na 2CO 3等。

(4)中,B(氧元素)和D(硫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故需比较其非金属性强弱。可设计实验将O 2通入H 2S 溶液中观察现象。

答案:(1)C O Na S

(2)Na 2S 、Na 2SO 3、Na 2SO 4、Na 2CO 3(写出三种即可)

(3)2Na +O 2=====点燃

Na 2O 2

2Na 2O 2+2H 2O===4NaOH +O 2↑

(4)将O 2通入盛有H 2S 溶液的试管中,若观察到溶液中有淡黄色浑浊(或固体)产生,则说明非金属性O>S

16.解析:首先根据原子结构推出各元素,然后再根据不同物质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书写电子式,并根据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表示A 2B 的形成过程。因为A 、B 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在电子总数为30的A 2B 型的离子化合物中,每个离子的电子数均为10,故可推知A 为钠,B 为氧。D 和E 可形成4核10电子的分子,且知原子序数E <D <B <A <C ,可得E 为氢元素,D 为氮元素;C 与钠同周期,与氧同主族,故C 为硫元素。N 、H 元素按原子数目比1∶3形成的是氨气,写N 2H 4的结构式时可以参考H 2O 2的结构式:H —O —O —H 。

答案:(1)钠 氧 硫 氮 氢

阶段质量检测(二)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有关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B .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聚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

C .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很低,这样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 .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①放热反应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进行;②原电池装置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贮存”起来;③原电池工作时所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④加热时,化学反应速率增大;⑤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将不再进行

A.①②④B.①⑤

C.②③⑤D.①④⑤

3.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铜片上发生了还原反应

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正极有O2逸出

D.正极附近的SO2-4浓度逐渐增大

4.[双选]已知反应Na2SO4·10H2O Na2SO4·n H2O+(10-n)H2O。有人将装有芒硝(Na2SO4·10H2O)的密闭聚乙烯管安装在房屋的外墙内就能达到白天蓄热使室内保持低温度;晚上把白天所蓄热量放出,使室内保持温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白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白天将化学能转化为太阳能

C.晚上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晚上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5.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快的是()

A.对该反应体系加热

B.向溶液中滴加浓硝酸,以增大氢离子浓度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改用铁粉

6.[双选]已知氯气、溴蒸气分别跟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Q1、Q2均为正值):

H2(g)+Cl2(g)===2HCl(g)ΔH1=-Q1 kJ·mol-1;

H2(g)+Br2(g)===2HBr(g)ΔH2=-Q2 kJ·mol-1。

有关上述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Q1>Q2

B.生成物总能量均高于反应物总能量

C.生成1 mol HCl气体时放出Q1热量

D.1 mol HBr(g)具有的能量大于1 mol HBr(l)具有的能量

7.(四川高考)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CH3CH2OH-4e-+H2O===CH3COOH+4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检测时,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负极移动

B.若有0.4 mol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4.48 L氧气

C.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O2===CH3COOH+H2O

D.正极上发生的反应是O2+4e-+2H2O===4OH-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对可逆反应而言的,非可逆反应不谈化学反应速率

B.在可逆反应中,正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正值,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负值

C.同一化学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表示,也可用生成物浓度的改变表示,其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可以是g·(L·s)-1,也可以是kg·(L·s)-1

9.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中将1.0 mol·L-1 N2与3.0 mol·L-1 H2合成氨,反应到2 s时测得NH3的浓度为0.8 mol·L-1,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时,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 A.0.2 mol·(L·s)-1

B.0.4 mol·(L·s)-1

C.0.6 mol·(L·s)-1

D.0.8 mol·(L·s)-1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上都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B.用惰性电极电解H2SO4溶液,阴、阳两极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NaCl溶液,若有1 mol电子转移,则生成1 mol NaOH

D.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生成Fe3O4

11.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D6A+2C

B.反应进行到1 s时,v(A)=v(D)

C.反应进行的6 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s)-1

D.反应进行到6 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

12.(四川高考改编)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SO2与1.100 mol O2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到600 ℃发生反应:2SO2+O22SO3。

当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0.315 mol时反应达到平衡,在相同温度下测得气体压强为反应前的82.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B.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C.将平衡混合气体通入过量BaCl2溶液中,得到沉淀的质量为161.980 g

D.达到平衡时,SO2的物质的量是0.07 mol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3.(12分)某化学反应,设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若E1>E2,则该反应为________热反应,该反应过程可以看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和反应都是________热反应,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4分)下列装置可实现电解CuCl2溶液,c、d均为石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Ⅰ是________池,Ⅱ是________池。

(2)写出下列电极上所发生的方程式:

Fe: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Cu增重3.2 g 时,Ⅱ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为________L(CuCl2足量)。

15.(12分)某同学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他在100 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

(1)哪一时间段(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一时间段的反应速率最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2~3 min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反应速率是________。

(4)如果反应太激烈,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他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A.蒸馏水、B.NaCl 溶液、C.NaNO 3溶液、D.CuSO 4溶液、E.Na 2CO 3溶液,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16.(14分)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 N(g) b M(g),M 、N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 ∶b =________。

(2)t 1到t 2时刻,以M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 .反应中M 与N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 .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 .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N ,同时生成b mol M

E .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F .N 的转化率达到最大,且保持不变

阶段质量检测(二)

1.解析:选C 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与使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A 项错误;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氢弹的爆炸才是核的聚变,B 项错误;温差越大消耗电能越多,则耗电量越大,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 项正确;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升高温度使之达到煤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煤的着火点,D 项错误。

2.解析:选B 放热反应有的也需要一定条件,如大多数燃烧反应需要点燃,①错误;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②正确;原电池工作时所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③正确;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④正确;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⑤错误。

3.解析:选A 因为锌的活动性大于铜的活动性,所以锌作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

反应;铜极为正极,H +在正极得到电子,放出H 2。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在内电路中,阳

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4.解析:选A 、C 白天Na 2SO 4·10H 2O 吸收太阳能失去水生成Na 2SO 4·n H 2O ,转化为化学能蓄存起来,A 项正确;晚上Na 2SO 4·n H 2O 结合H 2O 重新生成Na 2SO 4·10H 2O 放出热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 项正确。

5.解析:选B 升高温度、增加固体的接触面积都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即A 、D 项可以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快;C 项,滴加少量CuSO 4溶液后,铁置换出的铜可与铁在硫酸溶液中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C 项可以;若加入硝酸,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可与铁反应,生成的气体为NO ,B 项符合题意。

6.解析:选A 、D Cl 2比Br 2活泼,等量的Cl 2、Br 2与H 2反应,生成的HCl 稳定性大于HBr ,放出热量多,即Q 1>Q 2,A 正确;因为X 2与H 2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B

错误;生成1 mol HCl 气体放出的热量为Q 12

,C 错误;1 mol HBr(g)变为1 mol HBr(l)要放出热量,所以,1 mol HBr(g)具有的能量大于1 mol HBr(l)具有的能量,D 正确。

7.解析:选C 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应向正极移动,A 项错误;酸性溶液中,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 2+4e -+4H +===2H 2O ,D 项错误;结合正极反应式,转移0.4 mol 电子时,消耗O 2 0.1 mol ,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 ,B 项错误;C 项正确。

8.解析:选C 由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可以看出它适合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并非专指可逆反应,故A 项不正确;单位时间是正值,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也是正值,故其比值也必为正值,B 项不正确;由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

v (B)=Δc (B )Δt

可以看出,其单位中不可能出现g 、kg 等质量单位,D 项不正确。

9.解析:选B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v (NH 3)=Δc (NH 3)Δt =0.8 mol·L -

12 s

=0.4 mol·(L·s)-1。 10.解析:选C 原电池负极上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而电解池的阴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A 项错误;用惰性电极电解H 2SO 4溶液,相当于电解水,阴、阳两极产物分别为H 2和O 2,其物质的量之比应为2∶1,B 项错误;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最终生成Fe 2O 3·x H 2O ,D 项错误。

11.解析:选C 由图可知,B 、C 为反应物,A 、D 为生成物,由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Δn (A)∶Δn (B)∶Δn (C)∶Δn (D)=6∶3∶4∶2,所以化学方程式为3B +4C 6A +2D ,A 项错误;不论在什么时刻,用各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B 、D 选项错误。

12.解析:选D 三氧化硫的生成与二氧化硫的消耗均是正向反应,因此两者相等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 不正确;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降低,B 不正确;由于反应过程中气体物质减少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的三氧化硫的一半,因此反应中生成的三氧化硫为0.63 mol ,反应体系中只有三氧化硫与

氯化钡溶液反应,得到硫酸钡沉淀,其质量为0.63 mol ×233 g·mol -1=146.79 g ; 2SO 2+ O 22SO 3

初始加入量(mol) x 1.100 0

转化的物质的量(mol) 0.63 0.315 0.63

平衡的物质的量(mol) x -0.63 0.785 0.63

x -0.63+0.785+0.63x +1.100

=82.5100, 得x =0.7 mol 。

此时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是0.07 mol 。

13.解析:要熟悉常见放热反应以及理解放热反应的实质。

答案:放 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释放出来 放 H ++OH -===H 2O

14.解析:Ⅰ中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应为原电池,Ⅱ为电解池;Fe 比Cu 活泼作负极,所以c 为阳极,d 为阴极; Cu 增重3.2 g 即析出3.2 g Cu ,转移电子数0.1 mol ,由电子守恒知Ⅱ中生成Cl 2为0.05 mol 。

答案:(1)原电 电解

(2)Fe -2e -===Fe 2+ 2Cl --2e -===Cl 2↑

(3)1.12

15.解析:(1)由表中的数据知,反应速率在2~3 min 时最大,原因是Zn 与HCl 反应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2)由表中的数据知,反应速率在4~5 min 时最小,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c (H +)减小。

(3)n (H 2)=0.112 L 22.4 L·mol -1

=0.005 mol , Zn +2HCl===ZnCl 2+H 2↑

0.01 mol 0.005 mol

则Δc =0.01 mol 0.1 L

=0.1 mol·L -1 v (HCl)=Δc (HCl )Δt =0.1 mol·L -11 min

=0.1 mol·(L·min)-1。 (4)加入C ,NO -3在酸性溶液中与Zn 反应不产生H 2;加入D ,Cu 2+与Zn 反应使生成的H 2减少;加入

E ,CO 2-3消耗H +,使生成的H 2也减少。

答案:(1)2~3 min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温度高

(2)4~5 min 此时H +浓度小

(3)0.1 mol·(L·min)-1 (4)A 、B

16.解析:(1)中,由图像中0~t 2时间内N 、M 变化的物质的量,即可求出Δn (N)∶Δn (M)=(8 mol -

4 mol)∶(4 mol -2 mol)=2∶1,即a ∶b =2∶1。(2)中,v (M)= 4 mol -3 mol V L ×(t 2-t 1)min =1V ·(t 2-t 1)

mol·(L·min)-1。 (3)中,因为a ≠b ,所以当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容器内气体压强也不变,均可判断达到平衡状态,F 中反应物的转化率达最大,且保持不变,意味着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

答案:(1)2∶1

(2)1

V·(t2-t1)

mol·(L·min)-1

(3)C、E、F

阶段质量检测(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海南高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用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B.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C.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

D.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

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烯和甲烷都易发生取代反应

B.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油脂在碱的催化作用下可发生水解,工业上利用该反应生产肥皂

D.用新制的Cu(OH)2可检验尿液中的葡萄糖

3.(福建高考)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B.C4H10有三种同分异构体

C.氨基酸、淀粉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乙烯和甲烷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苯与硝酸反应制取硝基苯

B.乙烯与氯化氢反应制取氯乙烷

C.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

D.油脂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

5.下列关于有机物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乙烯和苯的分子中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B.苯和乙烯都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甲烷、乙烯、乙醇都能发生氧化反应

D.植物油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6.[双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3H8与C6H14的两种有机物一定互为同系物

B.具有相同通式的有机物一定互为同系物

C.两个相邻同系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数值一定相差14

D.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多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必定互为同系物

7.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沸点

B.用食醋可除去热水壶内壁的水垢

C.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蔗糖、淀粉、油脂及其水解产物均为非电解质

8.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分子与苯分子中的碳碳键不同,但二者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B.乙烷、乙烯、苯乙烯()分子结构中都含有不饱和碳原子C.乙醇既可以作燃料,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无水乙醇可用于杀菌、消毒D.淀粉、油脂、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棉花、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B.糖类、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常温常压下,0.1 mol D162O中含有的中子数、质子数、电子数均为N A

D.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中的水层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10.同分异构现象在有机化学中非常普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5H12的有机物有3种同分异构体

B.分子式为C3H8O的有机物一定能与钠反应放出气体

C.分子式为C4H10的有机物有2种同分异构体,这2种同分异构体的一氯代物均有2种

D.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虽然相同,但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

11.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物质为少量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乙烷(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分液分离

B.乙酸乙酯(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C.CO2(SO2):气体通过盛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D.乙醇(乙酸):加足量浓硫酸,蒸馏

12.有机物A分子式为C2H4,可发生以下系列转化,已知B、D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75%的B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

B.D、E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C.B、D、E三种物质可以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

D.由B、D制备E常用浓H2SO4作脱水剂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3.(12分)现有①甲烷、②乙烯、③苯、④乙酸、⑤葡萄糖5种有机物,请用序号或按题中要求作答:

(1)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都共面的是________。

(2)含氢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__,其电子式为________。

(3)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的化合物是________。

(4)其中含有两种不同官能团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官能团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14.(12分)如表所示是A、B、C、D四种有机物的有关信息:

A ①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②比例模型为;③能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

成C

B

①由C、H两种元素组成;②球棍模型为

反应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为88的酯

D

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②球棍模型为

(1)写出A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无色无味液体②有毒③不溶于水④密度比水大⑤与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反应褪色⑥任何条件下不与氢气反应

(3)B在50~60 ℃时,能与混酸(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溶液)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15.(12分)某制糖厂以甘蔗为原料制糖,同时得到大量的甘蔗渣。对甘蔗渣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防止环境污染。现按下列方式进行综合利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________。

(2)写出反应B→F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B→D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6分)(1)为了检验和除去表中的各种杂质(括号里的为杂质),请从①中选出适当的检验试剂,从②中选出适当的除杂试剂

①检验的试剂:

A.无水硫酸铜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水D.氢氧化钠溶液

②除杂试剂:

A.无水硫酸铜b.乙酸

C.新制的生石灰d.溴水

除杂时,乙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在左试管中先加入2 mL 95%的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3 mL浓硫酸,再加入2 mL 乙酸,充分摇匀。按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左试管小火加热3~5 min后,改用大火加热,当观察到右试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在右试管中通常加入__________溶液,实验生成的乙酸乙酯,其密度比水__________,是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分离右试管中所得乙酸乙酯的操作为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反应中加入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质量检测(三)

1.解析:选A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煤气主要成分是CO、H2,植物油成分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2.解析:选A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不易发生取代反应,A错误。

3.解析:选D乙醇能和乙酸发生取代反应,A错误;C4H10有正丁烷、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B 错误;氨基酸不是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难点整理

1.已知A为ⅡA族元素,B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A、B为同一周期元素。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A)n = m + 1 (B)n = m + 11 (C)n = m + 25 (D)n = m + 10 2.右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5个电子,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的单质可跟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 (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比B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 (C)C的氢化物比B的氢化物稳定 (D)原子半径A>B>C 3.金属钫(Fr)天然存在极微,它的21个已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言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A)在已知元素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化学式为Fr 2 O的氧化物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FrOH,它应是极强的碱 (D)其单质常温下跟水反应比钠剧烈 4.A、B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B>A,它们可以形成化合物AB 2 .由此可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A)A、B可能在同一周期(B)A在B的前一周期 (C)A肯定是金属元素(D)A可能在三周期的ⅡA或ⅣA族 5.元素X和元素Y在周期表中位于相邻的两个周期:X与Y两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之和为19;Y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比X多3个.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X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Y 2X 2 (B)X的化合物种类比Y的化合物种类多 (C)Y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却不能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金属 (D)X和Y都是性质很活泼的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只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6、下列对于铯(Cs)的性质的预测中,正确的是() A、它只有一种氧化物Cs 2 O B、它与水剧烈反应 C、Cs+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D、CsHCO 3 受热不易分解 7、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有关“类钫”的预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单质有较高的熔点 B、“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 C、“类钫”具有放射性 D、“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1g.cm-3 8、关于铷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①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②原子半径比钾大③它的氧化物有的能跟二B A C D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概括总结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 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许多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因此我们要学会去总结每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点燃 点燃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整理)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F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周期: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加到8。(第一周期除外) 族:每个纵行称为族;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注意:一定要记住主族的表示方法。 (二)、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一般说来,元素的金属性就是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因为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1、2、3个,容易失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就是元素原子的得电子的能力(因为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4个,容易得电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1.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种子数的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氯气的生产原理 (1)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 正极负极 (2)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MnO2+4HCl (浓) =△= MnCl2+2H2O+Cl2↑ 反应仪器: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除杂:HCl气体(用饱和食盐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尾气处理:NaOH溶液 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1. 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 Cl2与非金属反应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3. Cl2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84消毒液成分为NaCl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2、Ca(ClO)2为漂白粉的成分,其中Ca(ClO)2为有效成分 氯水Cl2+H2O == HCl+HClO 成分分子:H2O、Cl2、HClO 离子:H+、Cl-、ClO-、OH- 氯水的性质 1. 酸性 2. 氧化性 3. 漂白性 4. 不稳定性 Cl-的检验: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结论:溶液中有Cl 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氯气的用途: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卤族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气态(Cl2)→液态(Br2)→固态(I2) 2.颜色:黄绿色(Cl2)→深红棕色(Br2)→紫黑色(I2),颜色由浅到深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7周期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方程式总汇

必修2化学方程式总汇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Li 与O 2反应(点燃) 4Li + O 22Li 2O Na 与O 2反应(点燃) 2Na + O 2Na 2O 2 Na 与H 2O 反应: 2Na + 2H 2O = 2NaOH+H 2↑ 2、卤素单质F 2 、Cl 2 、Br 2 、I 2与氢气反应 F 2 + H 2 = 2HF 、Cl 2 + H 2 = 2HCl 、Br 2 + H 2 = 2HBr 、I 2 + H 2 = 2HI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Cl 2可以从溴化物(或碘化物)中置换出Br 2(或I 2): ① Cl 2 + 2NaBr = Br 2 + 2NaCl ② Cl 2 + 2KI = I 2 + 2KCl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 2可以从碘化物中置换出I 2:Br 2 + 2KI = I 2 + 2KBr 4、Mg 与H 2O 反应: Mg + 2H 2O = Mg(OH)2↓ + H 2↑ 5、Na 与Cl 2、反应(点燃):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 Ba(OH)2·8H 2O+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2)典型的原电池(Zn-Cu 原电池) 典型的原电池(Zn-Cu 原电池) 负极(锌): 负极(锌): Zn - 2e - =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铜): 正极(铜): 2H + + 2e - = H 2↑(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 Zn + 2H + = Zn 2+ + H 2↑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O 2的反应): CH 4 + 2O 2??→ ?点燃 CO 2 + 2H 2O (2)取代反应(与Cl 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 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与O 2的反应): C 2H 4 + 3O 2 ??→ ?点燃 2CO 2+2H 2O (2) 加成反应(与Br 2的反应): CH 2=CH 2 + Br 2 → CH 2BrCH 2Br (3)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① CH 2=CH 2 + H 2 CH 3CH 3 ② CH 2=CH 2 + HCl CH 3CH 2Cl (一氯乙烷) ③ CH 2=CH 2 + H 2O CH 3CH 2OH (乙醇) (4)聚合反应: (乙烯制聚乙烯) ①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② 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O 2的反应):2C 6H 6+15O 2 ??→ ?点燃 12CO 2+6H 2O (2)取代反应 ① 与Br 2+ Br 2 ??→?3FeBr + HBr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高一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句容市高一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S:32 O:16 Cu:64 Mg:24 Al:27 Na:23 C:12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30分) 1.加强食品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保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举措。下列一般不属于 ...食品安全检测指标的是 A.氯气B.二氧化硫C.亚硝酸钠D.碘酸钾 2.食盐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直径在1nm~l00nm之间的超细粒子,这样的分散系是 A.悬浊液B.溶液C.胶体D.乳浊液 3.从海水中提取镁,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把贝壳制成石灰乳;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沉降、过滤、洗涤沉淀物;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在HCl气体氛围中干燥产物;④将得到的产物熔融电解得到镁。下 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此法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 B.①②③步骤的目的是从海水中获取MgCl2 C.提取镁的过程涉及化合、分解、置换反应 D.第④步电解时,还会产生副产品氯气 4.下列除杂或鉴别的方法中,不正确 ...的是 A.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Cl B.利用过滤的方法可以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MgCl2 C.利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溶液和KCl溶液 D.利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丝绸和棉布 5.核内中子数为N的R2+,其质量数为A,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N-2 B.N+2 C.A-N-2 D.A-N+2 6.下列物质①NaHCO3②(NH4)2SO4③Al2O3④(NH4)2CO3⑤Mg(OH)2⑥Fe(NO3)3中,既可以和盐酸反应也可以和NaOH溶液反应的是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⑤ 7.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A.Na+、H+、Cl-、OH-B.Ba2+、Na+、NO3-、SO42- C. H+、K+、NO3-、HCO3-D.Fe2+、Na+、Cl-、SO42- 8.右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该硫酸试剂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硫酸化学纯(CP) (500mL) 品名:硫酸 化学式:H2SO4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全书复习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 ;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 、F 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苏教版-高中复习化学-必修一-专题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铝的制取 ①溶解:Al2O3+2NaOH === 2NaAlO2+H2O ②过滤:除去杂质 ③酸化:NaAlO2+CO2+2H2O === Al(OH)3↓+NaHCO3 ④过滤:保留氢氧化铝 ⑤灼烧:2Al(OH)3 ======= 4Al+3O2↑ 铝合金特点:1、密度小2、强度高3、塑性好4、制造工艺简单5、成本低6、抗腐蚀力强铝的化学性质 (1)与酸的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2)与碱的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第一步:2Al+6H2O= 2Al(OH)3+3H2↑ 第二步:Al(OH)3+NaOH=NaAlO2+2H2O ★总方程式: 2Al+2NaOH+6H2O=2NaAlO2+ 4H2O +3H2↑ (3)钝化:在常温下,铝与浓硝酸、浓硫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不与浓硝酸、浓硫酸进一步发生反应。 (4)铝热反应: 2Al + Fe2O3 === 2Fe + Al2O3 铝热剂:铝粉和某些金属氧化物(Fe2O3、FeO、Fe3O4、V2O5、Cr2O3、MnO2)组成的混合物。 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氧化铝的用途 高硬度、熔点高,常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通电 高温

氢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 (1)与酸的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与碱的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氯化铝的制取: 氯化铝与氨水反应AlCl3+3NH3H2O=Al(OH)3↓+NH4Cl3 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Cl3+3NaOH=Al(OH)3↓+3NaCl AlCl3+4NaOH=NaAlO2+2H2O+3NaCl 第二单元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常见的铁矿石和铜矿石 铁的冶炼方法 (1)制取CO:C+O2 === CO2,CO2+C ===CO (2)还原(炼铁原理):Fe2O3 + 3CO === 2Fe + 3CO2 (3)除SiO2:CaCO3===CaO+CO2↑,CaO+SiO2===CaSiO3 铜的冶炼方法 1.高温冶炼黄铜矿→电解精制; 2.湿法炼铜:Fe + CuSO4 = FeSO4 + Cu; 3.生物炼铜 铁、铜的化学性质 铁的化学性质:铁是较活泼的金属(或中等活泼金属)表现为还原性。 铁铜 (1)与非金属反应①铁生锈(铁在潮湿空气中被腐蚀生成Fe2O3) ②2Fe+3Cl2 === 2FeCl3 ③2Fe+3Br2 === 2FeBr3 还原性:Fe2+>Br ④3Fe+2O2 === Fe3O4(2价Fe占 3 1 ,2价Fe占2/3) Cu +O2 === 2CuO Cu + Cl2=== CuCl2 2Cu + S === Cu2S (2)与酸反应①非强氧性的酸:Fe + 2H+ == Fe2+ + H2↑ ②强氧性的酸(浓H2SO4、HNO3): a.常温下钝化(浓H2SO4、浓HNO3用铁制容器盛装) b.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Fe(Ⅲ) ①非强氧性的酸: 不反应 ②强氧性的酸(浓H2SO4、HNO3):在一定 条件下生成Cu(Ⅱ) 高温 高温 △ △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