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新10项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新10项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新10项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新10项标准是什么?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

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

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

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

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

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它后果如记

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

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

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

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些。

(四)、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

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

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

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

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

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那就是长期反覆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

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

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

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情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

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

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六)、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

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

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

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

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

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

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

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

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份,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

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出某种印象,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

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

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

能由于自身力不从心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

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

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份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

也可以十分热情地倾谈并表现得十分兴奋,也可能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

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但是,人尽管有积极主动性,但终究是不能脱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包括工作环境、生

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

在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

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

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

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2018版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2018版)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

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

评估心理健康十项指标

评估心理健康十项指标 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仍能随遇而安。情绪稳定,不受天气、 地理条件影响,也很少受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二、心理强度。情绪变化不强烈,能冷静地寻找原因,抗精神压力的能力强,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一类。 三、心理耐受力。有些精神压力不是突然而来,迅速而去的,它们缠缠绵绵,伴随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长时间存在。能坦然面对这种境况的人,心理耐受力较好。 四、心理自控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个体差异。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较强的。 五、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当一个人面临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首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无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客观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赖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六、心理活动的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律。比如意识状态便有明显的节律,觉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识的节律性表现。这种周期被破坏,便会产生所谓的失眠。 七、意识水平的高低。指观察水平而言,观察力中,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情绪、思维、个性特点及行为表现的体验和察觉,通常也称为自觉性。对环境的观察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细小差异的察觉。正常的意识活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标。 八、社会交往状况。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际交往,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情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所以社会交往既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又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九、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已以其现实性和逻辑性为标志。不良的思维品质,多表现为空泛性和反逻辑性。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具备现实性,不合逻辑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处处碰壁,并由此造成种种不愉快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十、心理受创伤后的康复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创伤后,可以很快恢复常态,不留严重后遗症。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小孩和老人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 条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 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 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标准

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标准 食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这证明内脏功能正常。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动自如、转变敏捷。证明精力充沛旺盛。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 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血液健康 血液是人体宝贵的红色生命之河,保护血液就是保护生命与健康。要使自己的血液不受污染、阻塞、瘀积,必须重视保护血液。那么,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血液不受污染呢? 避免化学毒物:在工业企业中损害血液之物是多种化学毒物。如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毒物有:苯的氨基、硝基化物等;引起溶血性贫血的毒物有:砷化氢、苯胺、硝基苯等。其中尤以砷化氢最为严重;影响造血功能障碍的毒物有:苯、抗肿瘤药物、放射性物质等。放射性物质既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又能引起粒细胞减少。 积极治疗寄生虫病:有些寄生虫对血液的损害更不可低估,如钩虫既能吸血,又能分泌毒素,使出血部位凝血困难,造成慢性失血而引起贫血;绦虫在肠内夺取或妨碍造血因子结合而引起贫血;血吸虫可造成肝、脾严重损害,也能造成贫血。因此,患有寄生虫病的人,要积极治疗。 讲究饮食营养:饮食中要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保持正常。红细胞发育需要铁、铜、维生素、叶酸等,缺乏某一种造血要素都可引起贫血。所以在饮食上要经常吃含铁、蛋白质、叶酸、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蛋类、牛奶、鱼、豆类及豆制品、蔬菜等等。为了保护血液清洁,应吃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油,如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可改善血管内胆固醇的分布,使血浆胆固醇向血管外组织转移,并能减少血小板的粘连性,同时又具有抗凝血作用。据实验表明,经常吃含纤维素的食物,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每天饮用适量开水,特别是清晨饮一杯开水,有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除此之外还可以总结为“六大维度”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包括情绪的形成原因、持续时间、长期稳定状况等各个方面。 一、情绪有适当的形成原因:一定的事物引起相应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情绪的产生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如:高兴是因为有喜事;悲哀是

遇到不愉快或不幸事件;愤怒是挫折引起的等。二、情绪的作用时间随客观情况变化而转移:通常当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之后,人的情绪反应也相应逐渐消失。例如,生活中不小心把东西丢了,当时当时会非常生气,事情过后,慢慢也就自己调节过来。如果长期生气,这就是情绪不健全的表现。 三、情绪持续稳定:情绪稳定表明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况,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常期不稳定,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四、心情愉快平静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的和谐与满意。愉快表示一个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总是愁眉苦脸,心情有苦闷,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注意自我调节。 适当体育运动的好处: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院的指导方针,许多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建议我们每个星期3—5次等量的体育运动,每次30—60分钟。等量的运动,既可以提高心肺的健康,降低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引起的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大脑的精神健康。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网络上可以检索出许多版本的标准,我这里介绍的是心理咨询师教程中提出的10条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心理自控力。 7.心理康复能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界提出了很多标准,比较著名的有马斯洛、斯柯特等心理学家提出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认同的是郭念锋教授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这十个标准可以用串联记忆法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1.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

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弱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文革”期间,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心理打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强度大的人,抗挫折的能力就强一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而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业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

保持心理健康的十个建议

保持心理健康的十个建议 一、对自己不过分苛求: 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但有些人的抱负不切实际,根本非能力所及、欲求不得,便会认为自己倒 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结果,受害 者还是自己。为了消除挫折感,则应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稍有提前量,不努力达不到,尽心尽力能够超越则可,心情自然就会舒畅了。 二、不要苛求别人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 他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这是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三、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当我们勃然大怒时,很多错事或失态的事,都会做出来的,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 四、偶然亦要屈服: 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要从大处看;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亦不必过分 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五、暂时逃避: 在生活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或看电视等, 待到心情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六、找人倾诉烦恼: 把所有的忧郁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给你的知己朋友, 心情会顿感舒畅。 七、为别人做些事: 而不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可使自已忘却烦恼,并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 八、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要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应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身心交瘁。 九、不要处处与人竞争: 不要处处与人竞争处处以他人作为竞争对象,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只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对手,人家也不会与你为敌。以免" 惶惶不可终日"。 十、表现自己的善意: 对人表示善意我们经常被人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小树 " 敌人 "。心情自然变得平静。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1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能力强的人通常具有成熟的个性。对变动的环境(还包括工作、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为当人没有预料、没有经历过、无法控制时,就无法适应,出现焦躁不安、血压变化、心悸失眠,各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易失眠、怕见生人、不能出差等。 2. 耐受力--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强弱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类型对个体的耐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和评价水平、生活经历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力和生活信念则更重要,它具有决定性意义。 3. 控制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和调节,即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心理控制和调节的水平,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关,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受大脑皮层制约,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制约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对情绪的健康能力就会下降,变得反应迟钝或容易激动。当一个人心身十分健康时,心理就稳定正常,思维敏捷流畅,逻辑严谨,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仪态雍容大度,

举止得体,词令通畅,应对如流,随遇而安,需要易获得满足。4. 意识水平。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病的先兆,如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地思考问题,注意力涣散等。程度严重,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进而明显地影响了观察力和记忆力,因为观察水平、记忆水平与注意力成正比。但注意力过分集中,如整天注意力都集中于一件无关的事情,则往往是强迫症的表现。 5. 社交能力—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社会交往被剥夺,往往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社交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往来,把自己隔离起来并变得冷漠无情时,往往是他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或心境欠佳,考虑他是否出现心理障碍;或过分和无选择的泛交,十分热情和兴奋,要考虑他是否属于狂躁状态。 6. 康复力---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如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受到打击后变得呆板麻木;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变得谨小慎微;一个有独立性的人变得唯唯诺诺。这就是如躯体疾病,有人患病能很快治好不留后遗症;有人虽能治好但容易复发;因而康复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7. 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道德是人类情感超越生物本能需要的满足的最高层的情感。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也许利他行为会造成行为者肉体痛苦或其他心理痛苦。道德愉快是一个人与社会矛盾的统一的实现,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实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什么就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就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就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就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就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就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就是要有效率,也不仅就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就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就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与愉快的气质"。 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她人;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与幽默感; (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包括: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就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就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与变态行为。 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就是情绪稳定性好。 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与行为,不放纵任性。 4、人际关系与谐 其表现:一就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就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就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就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5、能动的适应与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就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 1、认识协调,智力正常 2、情绪积极稳定,情感丰富深刻 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4、个性完整统一,积极和谐 5、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 6、善与人处,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7、社会适应良好,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8、心理活动特点符合年龄、性别和角色特征 9、无心因性生理异常现象 10、发挥潜能,追求成功 出自《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把握》何光耀 二、 柯尔曼:人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或者说他的人际关系是否恰当, 他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态度是否符合社会标准 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意志健全,行为协调,注意集中 度,统一的人格,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度,适度的反应能力,心理特点 与实际年龄相符,自我认知,创造性,成就感。 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Mittelman) 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1 条标准 :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 2、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 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 6、有自知之明 ;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11、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五、 罗杰斯认为机能健全者有如下五个特征: 对经验的开放性、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的自我关注、与他人和睦相处 六、 (ArleneEisenbe,Howar-dEisen,1979)所描绘的成熟人的特A·艾森柏格和H·艾森伯格 征( 即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感 ; 独立和自治 ; 相互依存 ; 适应性和灵活性 ; 接受和应付现实的能力 ; 现实检验 , 而非迷信权威或者随大流 ; 接受别人对现实的不同理解 ; 有目标 ; 适度的延迟满足 ; 果断执行 ; 积极回应他人 ; 对别人的移情 ; 交流的能力 ; 给予他人的能力 ; 爱和被爱的能力 ; 控制情感的能力 七、 泰勒和布朗 (1988) 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 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 英格里士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 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 于心理疾病而已" 。 麦灵格尔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 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 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 , 也能悦纳他人;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 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 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 心理健康包括: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 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 :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 ;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 ; 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 ;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

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最新】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01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02

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03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 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心理健康的新10项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新10项标准是什么?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 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 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 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 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 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它后果如记 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 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 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 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些。 (四)、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 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 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 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 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 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那就是长期反覆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 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 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 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情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 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 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六)、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 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 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强调的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即大部分人会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77年恩格尔(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Engel, G.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1977, 196, pp.129-136。这立即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导致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此相一致,1989年WHO又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WHO还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 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和牙龈颜色正常; 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 (二)对健康定义的理解

心理健康教(学)案: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二课构建心理保健的GPS ――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学过程〗 引言: 有一句话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遇到危险,不一定犯险,而遇到危险自己却浑然不知则是最大的危险。有了问题而不知道自己有了问题这倒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哲理。一个失去了嗅觉的人进入有毒气体的环境中,是危险的。人体内有一个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内流着透明无色的体液,称淋巴(液)。淋巴系是静脉系的辅助部分,又 是身体重要的防御系统、警报系统。人体受到外来病菌的入侵,淋巴系就要抵抗,并产生淋巴结,向人发出警报,让人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我们说癌症的危险性就在于它有很长的 让人感觉不到的潜伏期,往往是一旦让人感觉到时,就到了癌症的晚期。 这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及时发现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要么是自己自觉到,要么来自于他人的判断。 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因在于,其一,与判断人生理是否出了问题相比,判断人心理是否出了问题要更难一些。一个人生理出了问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如一个人感冒了,会有种种表现,头痛、脑热、鼻塞、流鼻涕等,一旦有了这些 症状,人们就能明确的判定自己病了、感冒了,就会到医院去看医生。而心理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界线往往的模糊,比如心理健康状态与不良状态的区分就比 较困难。其二,心性的东西,往往是“当局者迷”,由于缺少明确的预警信号,人们较难意 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出了问题。其三,人们往往不愿坦然承认自己有了心理问题,有时是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似乎容易掩盖些,其实不然,往往是欲盖弥彰) 构建心理保健的GPS 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的人心理是否健康呢? 虽说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比较难,但人一旦出了心理问题仍然是可以判 断的。所谓“言为心声”、“观其行,察其言”,人的言行反映人的心理,我们通过观察一个

心理健康的几大标准

心理健康的几大标准 一、什么叫身体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在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宣称: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又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目前世界上并没有统一。我们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⒈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来访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访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⒉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⒊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⒋行动自觉果断 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⒌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⒍正确的我观 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去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心理健康十要素及标准

心理健康十要素 1.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价。 3.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 不脱离现实环境。 5. 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 在符合集体的要求下,能积极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⒈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来访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访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⒉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⒊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⒋行动自觉果断 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⒌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⒍正确的我观 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 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2. 1986年,郭念锋先生在《临床心理学概念》一书中,提出了评估心理健康 水平的十条标准,三十年过去了,重温这十条标准,对于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当你感到痛苦不能自拔、感到无奈无助、感到伤心失意、感慨人生无常的时候,请你细心地对照这十条标准,给自己一个定位吧!人生的痛苦来自于不明真相,当你知道了自己的真相,如何活着就有了答案。 (1)、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2)、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3)、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