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听课笔记

数学听课笔记
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文昌市会文镇文林小学王大雄

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 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 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统计>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两堆苹果

1、两堆苹果:第一堆一一对应排列,第二堆杂乱排列,红苹果多还是绿苹果多?哪一堆能让你清楚地看出来?

2、同意第一堆的举手。

3、第二堆为什么不能?乱

4、怎么样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开,再对齐。【评:复习前面学过得比一比的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方便性,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其中。还可进一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红苹果比青苹果少1个,反过来青苹果比红苹果多1个。】

二.教授新课

1.大象过生日图

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中午,给小动物们准备午餐,每种小动物吃多少?不知道该给小动物们准备多少份食物,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先把小动物分下来(学生分)同时3个人进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对齐)(老师示范)

从这个图上知道什么?

每种食物的数量。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

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

学生总结,老师板书: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

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采购食物了,可是他的记性不好,小动物的数量他总是记不清,我们怎么帮他记住呢?图中有5、4、3,怎样知道小猴几只,小猪几只?

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

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评:设计故事是为了创设感兴趣的童话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个故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便于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要,感受统计的价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统计意识。】

三.巩固运用

1.统计鲜花

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怎样来分?把花拿出来。按颜色、形状。分好后怎样?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根据分得情况,完成统计表。(展示学生作业)

看着表你知道了什么?

每种花的数量,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还知道什么?

互相比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评: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这样教学,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

1.大象伯伯不仅知道了每种小动物的数量,还知道了每种鲜花的数量。

大象伯伯为了感谢大家,送来了水果,请小朋友们吃。

看看有哪几种水果?

分三组来统计水果。每组用一块小黑板表示,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每种水果喜欢吃的小朋友各有多少个?

2.合成大表。分析全班的统计表,哪组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不喜欢吃,全班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各是多少(老师在展台上填表)。

【评:组织教学环节中安排统计水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凸现了开展统计活动的必要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帮助他们培养统计意识】

五.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去统计。

杂乱的先分一分,再对齐排一排,为了好数。

生活中的统计运用。

《24时记时法》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执教教师:张晨听课、评课教师:吴强飞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猜个谜语?世界上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2、师:时间是最宝贵的,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学习,吃饭,玩耍,睡觉等等。谁知道一天里面有多少个小时呀?

师:一天是不是有24个小时呢?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天的生活吧!

【评:猜谜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让学生怀着一种快乐且渴望的心情进入下面的学习过程中。】

二、课件展示一天。

1、师:看,这是什么时候?(课件显示夜景,钟面上分针、时针都指向12),这时,你们在干什么?其实,这晚上12时正是一天的开始。新的一天就在我们甜蜜的睡梦中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2、时间不停地走着。现在是几时?(早上7时)到了咱们起床的时间了。接着我们去上学,到了几时?(中午12时)我们在干嘛?(吃饭)提问:从半夜12时到中午12时,时针在钟面上整整走了几圈?也就是经过了多少小时?一天过去了吗?

我们午休,然后继续上课,接着放学回家,现在是几时?(下午6时),小朋友在干嘛?(看少儿节目)现在是几时?(晚上9时)小朋友们该睡觉了。又到了几时?(晚上12时)这时候,这一天怎样了?(结束了)如果再继续走下去就到了?(第二天)所以,晚上12时既是今天一天的结束也是明天一天的开始。

【评:一连串的场景通过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现,使学生很快能够构建出所时间的画面,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3、提问:刚才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时针又走了几圈?这样看来,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要走几圈?一共是多少个小时?(板书:一天=24时)

三、主动探究,领悟新知。

1、设疑

师:如果我们用一条红色的线段表示一天。一天有24个小时,我们就可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24段,每一段就表示其中的一个小时。在一天中,时针要在钟面上整整走两圈,第一圈我们用黑色的线段表示,它是从晚上12时走到中午12时。(课件出示),第二圈我们用蓝色的线段表示,是从中午12时到半夜12时。(课件出示)这样就出现了两圈一模一样的数字。现在请你找出1时。谁来?还有吗?有几种情况?这两个1时是同一个时间吗?那我们怎么把这两个1时给区分开来呢?

2、生答,师板书(下午1时)

3、师:凌晨1时,下午1时,区分开了吗?他用了什么方法?各加上了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凌晨、下午。(板书:凌晨1时)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板书:上午,早上,晚上,夜里)现在咱们就用这些词帮助我们准确地表示时间。早上6时,是哪个?(板书:6时)上午9时?中午12时?……(生找,师板书)

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凌晨1时 1时――― 1:00

早上6时30分6时30分―――6:30

上午9时45分9时45分――― 9:45

中午12时 12时―――12:00

下午1时 13时―――13:00

下午6时30分18时30分――― 18:30

晚上9时45分21时45分――― 21:45

半夜12时 24时(0时)――― 0:00

提问:看来,只要增加一些表示时间的词就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时间。像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我们称为普通记时法。(板书:普通记时法)

4、师:还有其它的方法来区分这两个1时吗?(板书:13时)。为什么是13时?那下午2时呢?下午3时呢?咱们依次数下去。(课件出示13到24的数字)

师:这个方法帮助我们避免出现同样的数字。现在咱们再来看看,还有没有重复的数字了。

两个12,还得改一改,你认为改哪个?为什么把半夜12时改成0时?

这样,一天中的24个小时,我们分别用0时,1时,2时……24时来表示。凌晨1时还是1时,下午的1时用13时表示。早上6时还是?下午的6时呢?上午的9时还是?晚上的9时呢?像这种把24个小时用0到24这些数字来表示的方法,叫做24时记时法。(板书:24时记时法)

揭示课题:这也就是咱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评:此处通过板书的对比,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看出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不同,对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5、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转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种表示一天24个小时的方法,一种是普通记时法,一种是24时记时法。

提问:现在请你比较一下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小组讨论一下,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A、普通记时法要有表示时间的词,24时记时法不需要;B、普通记时法用的数字不超过12,24时记时法中有的数字比12小,有的数字比12 大;相同点:在不超过中午12点时,同一时间,两种记时法的数字是一样的。)

提问:超过中午12时呢?还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了?看看它们的数字差?你知道为什么它们的数字差都是12吗?

师: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仔细观察要把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该怎样转换?比如:(可以小组讨论)(A、中午12时前的时间只要去掉表示时间的词就可以了;过了中午12时的时间,先去掉表示时间的词,再用几时加上12就可以了。

练习: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列时间

上午8时凌晨3:00 下午2时晚上7时

(课件出示,生答,出示答案)

如果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呢?

练习:4时11:00 17:00 22时

晚上12时,怎样用24时记时法表示?

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整时,如果不是整时呢?教师在早上6时后面添加30分。早上6时30分,用24时记时法怎么表示?(板书:6时30分)也可以写成6:30。下午的6时30分呢?(板书:18时30分)可以写成18:30。上午9时45分怎么表示?(板书:9:45)那晚上的9时45分呢?(板书:21:45)

【评:问题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此可见,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时候,转换的是哪个部分?多少分会不会发生变化?

6、联系生活。

师:24时记时法是国际上通用的记时法,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广播电视、邮电、交通、商业等许多部门中。小朋友们,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过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时间的?

四、理解运用,巩固新知。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来看看生活中的记时法。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师:这是一家银行的营业时间。提问:银行储蓄业务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停止?你知道什么是对公吗?如果一家企业的会计中午吃过饭,12时30分去办理业务,能行吗?为什么?

2、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这是一个公交车服务提示牌。请问:这一路公交车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出的?最晚呢?

3、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你知道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吗?哪个时间段是禁止汽车通行的?

4、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这是什么?火车什么时候开?那我几时前到火车站比较合适?

5、出示“想想做做”第7题。

师:红领巾广播站要招小小播报员。要求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你敢试试吗?(课件出示节目单)同桌两个合作,试一试吧。

请生播报。(2个左右)齐报(生报,师出示答案)

6、出示书一开始的节目预报

提问:这是电视节目预告单。你能用普通记时法播报电视节目吗?同桌合作试一试。

请生播报。齐报,生报,(出示答案)

7、找朋友

请小朋友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时间卡。咱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1)每次请一竖行的小朋友上台,高举手中的时间卡。

(2)下面的小朋友看自己手中的时间卡,将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相互转换,如果你的时间与台上某个小朋友的时间一致,请走上台来,站在他的旁边,做他的好朋友。(3)其余孩子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五、课后拓展。

提问: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你想知道古代没有钟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时的吗?在咱们书上第52页有相关的介绍,大家课后可以去看一看。评课:

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针对这些问题教者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记时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的转换。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例如: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例如: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很多生活方面的例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引导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听课笔记

前阵子小中高评比,其中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的《口算乘法》,学校教坛新秀练兵龚斌斌老师也上了这一课,高新区优质课评比抽到的课又是《口算乘法》。两位参赛的老师9:30开始备课,下午13:20试教,短时间内万里学校陆老师呈现了一堂十分精彩的课,足以见功底。同时,在课后评析中,专家们的点评也解决了那天我们自己研讨时的困惑,现将陆老师的设计及课后点评简单整理。

一、情境引入

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图,你喜欢谁?

二、学习新知

估一估喜羊羊和灰太狼谁多谁少?能不能确定。

2、提供两条信息:每堆40个喜羊羊,有3堆;每堆20个灰太狼,有6堆。

生:40×3=120 20×6=120

和他想法一样的,会做的请举手。

40×3 20×3你怎么想?和同桌说一说。

3、反馈:

生1:4×3=12 40×3=120

生2:40+40+40=120(师板书)

刚才第一位同学的想法谁能再来说一说?形成板书:4 ×3=12

这个4真的是4吗?完成板书:4个十×3=12个十

屏幕演示喜羊羊变成十个一排,并圈一圈,进行数形结合。

20×6你们是怎么想的?

4、像这样的算式都是整十数乘一位数,你能不能出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式。

700×7 900×8 5000×7 3000×2

尝试计算

交流中进行纠错:900×8=1700,为什么你们算得和他们不一样?应该怎样想?

5、小结算法:像这样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我们都是怎样算的?揭示课题。

三、巩固拓展

1、限时口算

为什么算得这样快?我们把新知识转化成原来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转化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2、摘苹果:30×2 400×5 3000×2 300×2 4000×5 40×5

抢答后——把这些苹果分类装到筐里

分法1:整十、整百、整千

分法2:乘2的,乘5的

30×2=60 40×5=200

300×2=600 400×5=2000

3000×2=6000 4000×5=20000

观察: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既然在算的时候只要因数里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为什么第二组积的末尾0

个数比前面多一个?

3、乘上数学小火车,口算

200×3 60×3 8×10 100×7 300×5 500×6 20×4

9×80 900×5 6×70

4、比较大小

30×7 200 2×40 30×3 6×700 1300

600×5 500×6 600+2 600×2

5、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听后体会: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但不能因为注重算理而忽略了算法的熟练掌握,形应该只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不能成为教学的全部,否则就违背了口算教学的意义。同时,对于计算素材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数学思想的渗透、优化算法等,尤其是结构性素材的选择更加重要。

授课教师殷世宏班级三(4)科目数学评课教师马防震时间年4月29日第23节

课题《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课型新授教学方法

教具媒体实验课件

教学过程评价意见一、导入

1、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0厘米。

2、一个信封的面积是()?

3、长方形的操场长是80(),宽是45()。

师:哪些是长度单位?哪些是面积单位?

二、新授

1、长度单位有哪些?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面积单位有()?

2、学生画:1厘米、1平方厘米

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区别1厘米1平方厘米

名称

形状

意义

4、学生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指面积?

(3)选择题。

(4)我的日记

怎样写数学日记?

三、教师小结。

此处要让学生认识1厘米、1平方厘米的事实大小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

毫米平方毫米

厘米平方厘米

分米平方分米

米平方米

千米平方千米

名称没有平方有

形状一条线段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意义长度面积

简要评语:

教师从名称、形状、意义三个方面比较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通过学生作图,亲身体验了两个概念的区别,再通过大量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环节清楚。

注意提醒学生:课件中的长度与面积,投影后,形成的大小与实际大小有差别,要和学生请清楚!

《认识角》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你能找出三角板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2.折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比较角的大小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课本练习第1、2、3、4题。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2、学生活动充分,表现在:

A通过“看”、“找”,体会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B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3、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听课记录:认识角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漂亮的房屋图片,想不想看一看?

多媒体演示:(各名建筑的图片,配有音乐)

师:美吗?屋顶都是什么样的?

师:屋顶中都有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角,找角

师:不仅屋顶上有角,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发现它的存在。

(1)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找角,

(2)在图形中找角,找五角行的角

(3)画出角,观察找出共同特征,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尖,直

(4)拿三角尺感受尖尖的感觉,及感受两条边

(5)拿量角器感受

(二)认识角

老师画角,角自我介绍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多个)

(1)判断角?(4个)

(2)在教室内找角(全班合作)

交流反馈

(3)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包括错例分析)

(三)制作角

制作角(圆,线,棒)

交流

(四)探究角大小的关系

出示活动角:发现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关系

学生拿活动角,小组合作探究

(1)判断角的大小,哪个最小?(在钟面上的角)

(2)两角比较大小:(数格子的方法比较)

(3)没有格子的:用活动角比较大小

(4)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

三角在生活中的作用

找学校的角,生活中角的作用

反思:这是我在网上观看南京市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这是一节精彩的课!过程在上!

我觉得亮点主要如下:

一:教师语言生动,亲切,富有激情。能感染学生。比如在操作的过程中,毫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真好!你真棒!你表现很积极等等。在结束部分,老师声情并茂的介绍,很有感染力。

二:过程清晰,感受深刻。在生活中认识角,找角,做角,让学生充分感受,而且给予学生充分学习探索的时间,也给他们充分交流的机会。在这么多活动中,在教室找角,让学生充

分体会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在做角的过程中,给了圆,线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的思维,提到了训练了深度!三:课件制作能很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且制作很精细。

四:整个课堂学习氛围轻松,融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建议: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点区别的.比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桌子角,有的小朋友就要问了,为什么不是尖尖的?我觉得老师如果能够适当渗透一点,就更好了!

张娟 5月24日星期一 1(10)班

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材小学第二册P88——P89例1~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各10个

(课前谈话:放松心情,自己拍着胸脯对自己大声说3遍我最棒,为教学规律做一小铺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就知道大家是最棒的,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老师盒子里放了两种图形,圆、正方形,老师随便拿一个,可能会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随便拿出贴在黑板上,第二次呢?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学生找到规律后越来越快)大家说说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呀!

学生回答。

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就是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律,瞧,胜利小学1年级六班的教室里正在开联欢会呢?现在同学们同位两人说说图中哪些是有规律的?(课件出示)

2、汇报:小旗、灯笼、小花、同学们

3、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那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师:猜一猜,下一面会是什么颜色?

生:是黄色的。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 猜可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呢?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恩,你说的可真不错!从颜色上观察,它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师:那如果给它分分组,你会怎样分?分完后能让我们把彩旗的规律看的清清楚楚的。

学生随意说,若没有学生能说出,老师自己分。

师:下面我也来分一分。 (就按照你说的来分)

师:现在我们已经把彩旗分成了这么多组,谁来说一说每一组都是怎样出现的?

生:一红一黄两个一组。

师:恩,说的可真棒!小旗是一红一黄两个一组,一红一黄两个一组,接下来又是一红一黄两个一组,一红一黄两个一组,这同样的一组出现了这么多次,谁能用一个词来代替呢?生:反复出现。

师:真是太厉害了,帮我们解决了这一个大难题啊。(板书:反复出现)

师:谁能把彩旗的规律大声地说一遍呢?

师:我们一起把彩旗的规律来说一遍好吗?

②课件出示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全班小朋友?

生1: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

师:你能说说灯笼排列的规律吗?

生1: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三、巩固练习。

1、下一个是几,课本例2,出示课件,学生能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2、涂色游戏。(1)只说不涂。(2)先集体说,再动手做练习第2题。

3、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好的用相机照下来。

汇报。

4、发散练习。三角形圆圆三角形,接下来怎样摆,有规律(只用三角形圆)思考后汇报。

5、鼓掌祝贺优秀的同学,做到有规律。

四、小结。

1、学生找身边的规律。

2、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欣赏,感受规律的美。总结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会发现很多很多美的事物,只要我们努力去创造,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五、解决生活中问题。

工人叔叔要在公路的一边每两根电线杆中间安装一个广告牌,现在有20根电线杆,需要多少个广告牌?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记录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2019年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记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点评: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版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一、《倍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

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角》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

最新高一数学听课记录

听 课 记 录 2014 年9月 21 日 授 课 教 师 李金山 学 科 数学 学 校 班 级 忠县中学 高一(3)班 课题 函数定义域,值域,函数值的求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师教学过程记录: 引入新知: 一.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一)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f(x)=1/x-2 (2) f(x)=35+x 求解步骤:由已知x-2≠0--------------------------写条件 x ≠2 ---------------------------解不等式(组)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2}-------下结论 总结:(1)若f(x)是整式,则定义域为R (2)若f(x)是分式,则分母不能为0 (3)f(x)为偶次根式,则根号下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 练习:1.(1)f(x)=3-5-x x (2)f(x)=x x -++21 (3)P19练习 总结:定义域:使每个式子有意义;生活中的实际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2x+3 (2)f(x)=11+x (3)x x y -+-=11 (4)112-+=x x y (5) f(x)=11)1(0++-x x (二)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例2 已知f(x)的定义域为[0,2],求f(2x-1)的定义域。 练习:1.已知f(2x-1)的定义域为(-1,5],求f(x)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2],那么函数g(x)=15)1(++x x f 二.函数值的求解 1.已知f(x)=3x+2,求f(-1),f(a),f(1/a-1),f [f(π)] 2.已知f(x)=?????≥<<--≤+)2(2)21()1(22x x x x x x 求f(3),f(f(-1)) (分段函数) 3.已知f(3x-1)=4x+1,求f(2)=____ 三.求函数的值域(概念的理解,重点) (1)y=1+x (2) 642+-=x x y x ∈[1,5] 理解:2x y = (1)x ∈R 函数值域[0,+∞] 教学点评: 运用实例生动引出集 合元素的概念,为了 解集合含义作铺垫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结合学生情况,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 同一个f 括号内约束 条件相同;定义域的 概念

高中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高中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听课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兴城良好的教学风气。那么高中数学听课记录怎么写呢? 一、实例导入课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从阶梯教室前向后走,逐步上升,从阶梯教室后向前走,逐步下降,上下楼梯也是一样。(板书课题:函数的单调性) 二、推出新课: (一)、函数的单调性: 1、观察非典时期每日新增病例的变化统计图,对函数的单调性有感性的认识。 2、学生思考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总结该函数图像中点的坐标规律。 3、单调增(减)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区间AI,如果对于区间A内的任意两个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在这个区间上是单调增(减)函数。 (让学生思考交流之后,说出增、减函数定义中的关键词) (二)、单调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理解。) (三)、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 1、讲解例1:画出的图像,判断它的单调性,并加以证明。分析:画出图形,让学生归纳,并利用定义证明,教师板书。

例题中的注意点:(1)、解题格式;(2)、防止循环论证;(3)、作差同“0”比较。 2、师生共同归纳用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的一般步骤: (1)、取值;(2)、作差与变形;(3)、判断;(4)、结论。 3、讲解例2:求证: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思考证明过程,请完成的小组上黑板板演,其他小组分析纠错,教师做好点拨。) 三、课堂练习:1、P39页1、2、3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知识点,教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1、P39页2、4、5题。 评价与建议 1、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思路清晰。 2、对概念的讲解很细致,教学作用点找的很好。 3、讲解、合作讨论、学生板演、核心指导相结合,防止学生疲劳而影响课堂效果。 4、教学中善于表扬学生、鼓励学生。 5、教学中要更多地深入学生之中,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6、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能搞懂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需要加强。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班 记录者XXX 讲课题目 四边形 时间 xxxx-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

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五年级数学听课笔记.doc

五年级数学听课笔记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 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数学听课笔记-2[/page]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听课笔记数学的学习: 一、学习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新课教学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知识的起点,并对此进行梳理,为新课教学服务。 二、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的。有时候必须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三角形面积这堂课,同桌合作,探讨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得出之间的关系,这里吴教授提到回到面积的原点进行教学,也许是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小方格的形式,1平方厘米这样的小方格)。 三、学习是基于多元感观参与的。结合心理学上的协同律,五觉。数学更应该重视视觉和触觉。 四、学习是变式不断呈现,去总结一个规律的过程。结合三角形的高,提供丰富的变式,高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等等。 五、学习是关注过程和方法的。 六、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学了要用的,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举有价值的例子。如这堂课中的第二个例子,四个三角标志牌的面积。 吴老师提到小学几何教学,对于三角形的研究是最完备,最全面,最充分的,各个要素,各个内涵和外延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到。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三角形教学在小学几何教学的地位。 有效教学做到:

一、有效果; 二、有效率; 三、有效益; 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于学生的三点: 一、学生的学习起点 1、生活经验; 2、直觉体验; 3、学习积累; 二、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错误表现) 1、与直觉经验的不同之处; 2、容易混淆之处; 3、负迁移之处; 三、学生的差异点 1、起点差异;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下册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下册 篇一: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小朋友,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我这里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哪位小朋友愿意用我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生1选用棋子,摆出来有5个棋子那么长。 生2选用回形针,摆出来有6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选用正方体,摆出来有4个正方体那么长。 2、质疑 师:这可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选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学生活动:(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 评:一开始就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棋子、回形针、正方体等作为测量物体的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标准不一样,那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才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观察直尺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 师:对,你们按顺序读一读。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0。 师: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长有短。还有“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评: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师:咱们估计一下,这座小桥大约几厘米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2、量几厘米 学生量,老师巡视。选取几位学生演示,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然后互相说说是怎么量的。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评: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教师让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量的基础之上再用说的方式来巩固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环节的新知识。而且选取学生进行演示,那么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就一目了然。分析了以后能让学生对这些错误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那么自己尝试时便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导读:本文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篇二地点:五年级教室 授课人:夏常松 听课人:唐义红孔奎华夏维贵钟华林汪宜松 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5、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5题,思考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

数学听课记录

数学听课记录

例2:某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 一、算一算 16+28 25—7 53-8 4+21 25+13-4 36-22+7 53+4-5 30+15—5[可用卡片的形式。注意速度] (说说怎样算的) 2、说一说 男生有人,女生有13人,? 面包有个,拿走12个,? ??还剩多省个同学?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有几人? 二、 1、谈话。星期天干嘛? 2、出示主题图。看到了什么?[当同学沉默不语时可组织同桌互说一下。要直奔主题,花时不可太多,注意引语,问题不要太琐碎] 一生发言并上台指。[意义何在,教师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学生上,教师可以采用反问的方法] 让学生将信息连起来说。师板书:现在有多少人?[最好呈现完整的题目] 3、学生独立尝试。 4、同桌交流,说思考过程。

5、汇报 生1:22-6+13(并说说是怎样想的)[要注意教学形式,不要仅仅局限于师生互动,可用生生互动,汇报就可以让学生上台等,评价时也可让学生互评,而不要总是教师引着,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沉闷] 生2:22+1-6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在图中划出。[很好☆☆,注意了图形结合,有助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6、再次说思考过程,(针对上述两种方法) 7、师板书22—6=16人16+13=29人。问学生这样可以吗?什么意思?[教师因为没有走进学生,所以才会导致教师要自己说出,使课的感觉大打折扣] 8、将第二种方法也写成分步列式。 9、说说分步和综合的联系,两种方法的联系。师概括出数量关系。剩下+又来的人数=现在人数总人数-走的人数=剩下的人数。[数量关系是让学生去感悟体会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必要得出如此完整的数量关系] 10、师板书13-6+22,有一小朋友是这样列式的,可以吗?[?有必要吗?] 11、师小结,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三、练习 1、练习题1[何为练习,就放手让学生去练]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记录)

2019年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记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

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

数学听课记录写范文

数学听课记录写范文 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额数学听课记录欢迎阅读 授课人:xx 时间:20xx.x.x上午第二节 地点:五小多媒体教室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 2、笔算(出示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14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35+37=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7”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3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ppt显示的第15页第5题找错误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听课有感: 1、周老师整节课的教态自然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整节课感觉老师的节奏不紧不慢很有耐性 3、本课周老师未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没有板书 建议:

1、课前为了方便练习竖式老师提前给每个孩子准备草稿让孩子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2、这节课的课题只是在课件上出现过在后面的学习中就没有再出现过所以一节课的课题还是很有必要板书出来因为孩子看在眼里 才能记在心里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 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 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公开课教案2 课题:商的近似数 曾都区实验小学刘友波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416÷32=1380÷15= 二、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 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1)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评议记录

1、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 2、教师巡视时,应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 3、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 4、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5、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 6、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7、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8、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算理的关注。 7、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出自:范文先生网

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文昌市会文镇文林小学王大雄 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班 记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边形 时间 2004-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

数学课堂的听课记录

数学课堂的听课记录 数学课堂的听课记录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要点呢?下面就随作者一起去阅读数学课堂的听课记录,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数学课堂的听课记录一 科目:数学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20xx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教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数学的听课记录范文

数学的听课记录范文 大家上课的时候会做笔记吗?下面收集了数学的听课记录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师:大家讨论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大家讨论后,进一步明确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写成乘法。 (评析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在合作探索中不断发展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4:跳舞的有多少人?横看是3个6,列式6×3=18人,竖看是6个3,列式相同。 生5:我求跳舞的人是用2×9=18,我是把跳舞的人从中间分开,每边都有蓝、黄、红三种颜色的人。 生6:照相的有几人?求3个4用乘法。 生7:空中飞的小鸟有几只?求3个5,列式3×5=15。 生8:纪念碑前有多少少先队员?2个8,8×2=16。 生9:纪念碑前的鲜花有多少朵?5个6,6×5=30。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发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那请你们在课本上找到每个算式相对应的图画,把算式写在旁边。 (评析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观察仔细,主动积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熟悉的节日场景,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生:叔叔您的血不会白流,我们会好好学习,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评析教师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 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生:第一幅图是从正面,第二幅是从侧面,第三幅是从上面看到的。(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生1:每辆出租车有4个轮子,6辆出租车有几个轮子?4×6=24(个)或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